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整体养育》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整体养育》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11 00:31: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整体养育》经典读后感有感

  《整体养育》是一本由陈忻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整体养育》读后感(一):一本有道有术的好书,育儿入门不二选择

  如何去判断一个育儿博主或者作者。就是有没有跟你说明一个具体操作手段背后的原理,它是只告诉了你“我们对孩子应该鼓励不应该表扬”还是他是否真的跟你讲清楚了这个背后的原理。

  而且他是不是忽视了整个的固定式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原理,只是给你截取了这个原理其中的一个片段来解释这个行为。

  如果他只是教给你一个手段,那其实他就是一个不负责任,或者说是内功不够的一个网红博主。

  我们只有搞清楚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再去选择适合的技能手段和方法,才能有效,否则你就相当于你抓了一个药方。这个药方针对所有消化不好的人,但其实你不知道你这消化不好到底是因为在什么?

  那些只教操作技能,还有某些句式的,这样的教育方法,就很像我们在做题的时候只刷例题。就好像你学物理,你刷了好多例题,但其实你连牛顿第一定律都不知道跟你做那些例题到底是不是有效的?如果你特别幸运,那例题里的情况跟你孩子是一模一样,那兴许它会有效,情况不一样的话,用了一下,一看没有用,然立刻转去用新方法再去刷别的例题,这样只会带来更多的焦虑和迷惑。

  《整体养育》读后感(二):明了又不失逻辑,戳心又不失温情

  

陈老师的《整体养育》快看完了,天,我这种不爱看书的人都看完了,这说明什么?大白话明了又不失逻辑,戳心又不失温情。   整体养育重要吗?真的太重要了。为人父母,养育孩子,就像你带领孩子走在一座森林里。你是方向,也是牵引的力量。沿途走过的路,趟过的河,爬过的山,看过的风景,自成一体,都有意义。不是说我看到眼前的绊脚石,就问,孩子怎么跨不过去?又或者,为什么路上总有绊脚石?孩子要学习的,是经验,是能力,是生发出的自由向上的生命力。   这不是盯着眼前这一块石头就能解决的,你有评估过孩子自己能走吗?走路前你看地图了吗?你告诉孩子怎么用了吗?孩子真走偏了,你有拉他一把带领他去往下一个路口吗?我们很容易忘记,路是走出来的,而不是等在那儿让我们走的。   就像我很喜欢的一句话说的那样:Prepare the child for the road, not prepare the road for the child.   这棵生命之树,待发的枝丫,吸取的是从根的营养;   这张巨大的人生地图,走出的路,描绘的是从脚的方向。   

  《整体养育》读后感(三):如何整体养育,从整体来关注孩子的成长

  

[cp]#读书笔记##整体养育# 这本书主要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知识,只有了解了育儿的基本理论才能在育儿路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育儿方法。 •父母在育儿时,需要关注到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等,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而不是照搬照抄,只和别人家孩子比,按照育儿书上说的盲目跟风,只会让育儿路更加艰辛,而且没有任何的可参考价值 •父母在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价时,需要关注到具体的行为上来,而不是对一件事情的价值进行抨击,并且针对这个要改正的行为给出真正的建议 •在情绪处理方面,成年人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认识,才能客观冷静地面对孩子。让孩子有这样一种想法:学习新东西是让我成长的机会。有些暂时学不会也没有关系,关键是去尝试去接受这种挑战,这种经验,从而能让自己突破瓶颈,取得进步 •还有一点印象深刻的是,对孩子多一些正面评价,少一些负面评价,在其他书里也看到过类似的建议,比如你一直说孩子快点快点,每次都墨迹。那孩子无心之中就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墨迹狂人,索性就破罐子破摔了。多给一些正面评价,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这能影响孩子向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关于情绪的管理,需要让孩子先要能认识情绪,知道怎么表达情绪,然后去识别别人的情绪和意图。而不是情绪上来时,让孩子去避免,比如生气,愤怒。应该有一个发泄的渠道去让情绪表达出来,这部分需要家长的引导,家长在实际生活中也需要关注到 •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点就是,要把小孩当做一个人,要去尊重孩子,从内心接受孩子,这样才能培养出安全的亲子关系,才能在此基础上更好的养育孩子 这本书中的很多知识都值得每位家长去读,去学习,不要做一个仅看到一棵树上一片叶子的父母,而要看到整棵数,全面的了解孩子,才能养育更好的孩子 推荐指数:

  《整体养育》读后感(四):《整体养育》攻略纪要

  

读完陈忻老师的新书《整体养育》,感觉是真是一位为了学生/读者操碎了心的老师啊。比起上一本《养育的选择》,更加接地气了。

如果要总结一个重点,那就是无条件的爱。

展开一下,就是优先考虑孩子的处境和心情,温和得支持。而且很多事情不是考试突击一下就有效果,陈老师强调了——以“年”为单位!

再展开一下,有效父母三要素:

找到平衡点。提供条件和帮助,包括监督和建议。不要一开始就完全放手不管,会让孩子觉得孤立无助交流和沟通温和,支持的养育方式

那什么是整体呢?

就是从整体来看孩子的发展,知道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孩子发展的三个维度:

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智力发展,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语言能力社会型与情感的发展

是息息相关的。在遇到一个问题,寻求解决方法的时候,需要先了解孩子在这个年龄的生理,心理,认知,情感的发展特征,再从孩子特性的角度,去想想有没有什么适合的方法。有的问题,可能本来不是问题,孩子长大一点,认知上去了就自然解决了。

书中第二部分,分自我,复原力,注意力,自我调整能力,情绪能力,社交能力这几个常见的大问题讲解了孩子的发展特征以及一些具体的建议。

发展特征这里不说了——觉得还是要去看专业书。

具体的建议,万变不离其宗,还是绕到有效父母三要素。强调“爱才是孩子的铠甲”不止三次!

下面整理了一个扪心自问清单:

对孩子做的事,是真的为了解决孩子的问题,还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焦虑。有没有去理解孩子而不是指责有没有耐心地帮助过孩子有没有用具体的方法帮助他们慢慢养成习惯你所用的“同理心”,是背诵了那个“我理解你的心情……”句式想让孩子按照你的想法走,还是真正发自内心理解孩子的处境和心情?你把孩子的行为和价值联系起来了吗?(给孩子贴标签)

读了这本书就解决了所有的育儿问题吗?不是,这才是一个引子,很多的专业知识需要父母自己去学习;自己了解了“为什么”才能最有效育儿。但是的确值得不时拿出来重温提醒一下自己。

  《整体养育》读后感(五):孩子就像是一棵树,不要尽全力修剪一根枝丫

  

电视剧《请回答1988》有一幕让人印象深刻。

女儿德善很伤心,认为父亲偏心,不怎么爱自己。

父亲察觉女儿的心事后,找了机会与女儿道歉:

“对不起啊,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头一回当爸爸,做得不好的地方,女儿稍微体谅一下。”

这个片段特别感人,父亲的话点出了为人父母的心情。

确实,世上绝大多数工作都是先培训再上岗,唯有父母是一边培训一边上岗。

即便如此,多数父母还是希望为孩子做到最好。可越想教育好子女,就越焦虑,也就越容易想追求一些速成的“管教”方法,期待在孩子身上尽快看到效果

特别是在信息化爆炸的时代,碎片化阅读盛行,导致许多“菜谱式”育儿文章纷纷出现。

这些强调“方法论”、“招式”的文章迎合了焦虑父母的心理——既然你们不想听那么多基础知识,那我直接上“干货”,告诉你怎么做就好了。

可这样“拿来就用”的学习方式,容易误导家长,引发其他问题。

比如,看到孩子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玩,想发展孩子的社交能力,把孩子硬塞到孩子堆里。可殊不知孩子社交能力尚未发展完全,在多人社交中更容易受挫,反而加深孩子对社交的恐惧。

又或者,看到孩子不够“大方”,就强迫孩子要把自己的东西分享。

却不知道孩子尚未形成成熟的所有权观念,也不知道为何要分享。结果强行把“分享”变成“分派”,伤害了孩子社会能力发展。

《整体养育》的作者陈沂说:“儿童的发展是一棵树,只关注其中一根枝丫,用尽全力去修剪它,反而可能阻碍孩子的发展。”

追求浮于表面的行为纠正,会导致家长们看待孩子的眼光聚焦于表面行为,难以从孩子的行为看到核心本质,还可能无意中伤害孩子的成长发展。

了解儿童的发展,才是育儿的基础。育儿前先练好内功,做好理论知识方面的功课,而不是疲于奔命地学招式。

毕竟只有先理解了孩子身心发展的基本知识,才能避免生搬硬套,让孩子沦为“实验品”。

在育儿的过程中,父母们可能会有以下疑问:

我该如何养育我的孩子?我的养育方式是否合适?在父母与子女的这场养育中,究竟应该如何平衡?

若您也渴望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全民幸福社邀请您收看本期推书荐书《整体养育》。

由全民幸福社首席导师徐秋秋为您整理书中的精华内容,了解父母如何给予孩子健全的养育,陪伴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如何参与:【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下载【全民幸福社】APP,点击【推书荐书】,点击【整体养育】即可收看~

  《整体养育》读后感(六):小心这些养育的“坑”,坑惨了孩子

  

陈沂老师在《整体养育》里,指出一些父母在育儿之路上,经常会掉的“坑”。

这些“坑”,其实是许多父母们常见的养育观念,这边列举三点:

01 过分纠结育儿的小问题

整体养育的前提,是要先了解“抓大放小”。

究竟什么才是育儿中的“大事”?什么又是不必过于追究的“小事”呢?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妈妈带着两个女儿坐高铁,姐姐因为妹妹占了自己的位置,而很不高兴,骂了脏话。

在这个妈妈看来,说脏话就是件大事,而姐姐不开心了则是小事。

而在陈沂老师看来,这样的场景下,姐姐心里的情绪才是大事,应该先抚平姐姐的情绪,再小声告诉她说脏话是不对的。

同时,陈沂老师也给父母一个小建议,在看到孩子某个问题而急于解决的时候,不妨先问自己“这件事若我从更大的角度看,能看到一个什么样的画面呢?”如此多练习几次,慢慢就能练出抓大放小的能力。

02 只想着改变孩子,却忘了改变自己

在孩子出现状况的时候,一般父母们会希望找到一些“方法”或“妙招”,想改变孩子当下的状态。

其实,比试图让孩子改变更重要的,是父母可以先问问自己“我是不是有什么行为,影响了孩子”。

这是因为,父母愿意先改变,孩子才能改变。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许多反应行为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从父母身上习得的行为策略。

行动比言语的影响力更大。父母如果愿意先自省,先作出调整,便更能对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继而愿意改变自己。

03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助手,而非完全的主导者

对父母而言,因为要确保孩子的安危,打理孩子的许多事情,不知不觉就习惯性主导孩子的决定或行为,无形中让自己站在孩子的对立面。

《整体养育》鼓励父母们试着成为孩子成长的“助手”,尊重孩子自主选择的能力,与孩子站在一条线上。

书里提到:“很多事情根本就不在父母的控制之中。我们只能把自己这部分工作做好,努力给予孩子积极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其他消极影响,做好‘缓冲带’”。

同时,作为“助手”的我们,应该始终清楚父母最根本的责任是:观察孩子。观察他的性格、兴趣、学习特点等,然后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加以引导。要是过于“强权”,并不是好事。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整体的、全面动态发展的过程,从生理上、认知上、社会性情感上都有自己的节奏,不断地成长变化。

就像一棵尚在生长的大树,我们不需要在它还是幼苗时就操心它怎么还不快点长出树干,怎么不快点开花结果,或埋怨为何别家树的叶子是五角形而自家树的叶子是心型。

而是愿意根据每棵树独有的特性,提供合适的环境以及适量、及时的养分支持。

《整体养育》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提供父母们实际丰富的育儿知识与实践方法。

全民幸福社邀请您收看本期推书荐书《整体养育》,助力您快速掌握书中知识要点与操作方法,搭建起完整的育儿知识网,给孩子更全面的身心养育,让亲子关系更融洽亲密。

如何收看:下载【全民幸福社】APP,点击【拆书学课】,点击【一念之转】即可收看~

  《整体养育》读后感(七):苏东坡母亲尽职尽责教养儿子:在养育孩子这事件上,父母是一样的

  “坡仙”苏东坡小的时候,曾经跟他的妈妈一起看书,有一次读到了这样的一本书叫《范滂传》,里面记载了这样的一个人,叫做范滂,这个人有远大的志向,结果因为派别争斗的原因被列入了捉拿之列,当时范滂就跑回家跟自己的妈妈辞别,说自己要去自首。 老母在堂养育之恩未报,这是我唯一不能割舍的感情! 听了儿子的这句话,范滂的母亲大义凛然地说到: 一个人能有这样好的理由去死,死亦何憾,人怎么能够希望既有另一名又能富贵受考呢? 当时苏东坡看了这个故事之后,就跟自己的妈妈程氏夫人说万一自己以后遇到了这样的生死抉择,也像范滂一样的态度,母亲能够像范滂的母亲那样割舍得下情感吗?

  虽然只是看书时无心的一句话,但是苏东坡的母亲仍然非常严肃的教导苏东坡说: 假如你都能够像范滂一样,那妈妈我就为什么不能像他的妈妈一样做呢? 苏东坡大受触动,在苏东坡小的时候,他的爸爸就经常去外地游学,所以在苏东坡的成长过程当中,一直是他的妈妈负责主要的养育教导。显然,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苏东坡的母亲尽职尽责。 对于孩子的教养问题,天底下的父母都是操着一样的心,一刻也不敢松懈,总想着能够给孩子最好的教养,但是,有时候用了很多所谓的“好方法”,却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很是苦恼,而《整体养育》刚好可以解决这样的困惑。

  《整体养育》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的会员陈忻,陈忻同时也是一名心理学博士,之前就著有一本非常畅销的著作养育的选择。 作为一名心理学的博士,陈忻博士一直在致力于儿童心理教育,在最近的几年当中,不仅从线下甚至还扩展到了线上,还跟数百个家庭一起进行亲密接触,为心理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反馈。 而这本《整体养育》则是陈博士近十年的心理学研究+实战反馈精华。

  与其他的书籍不同的是,《整体养育》这本书依托于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德的生态系统理论。 在此理论的基础上,陈博士向我们展示了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的几个重要系统,分别是系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以及时序系统。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受这几个系统同时作用,才成就了今天孩子的思想行为。 时代在飞速的变化,过去等很多不具备长效性的方法已经逐渐失去了作用,真正留下来的只有那一些具有长效性的,深刻的的内容。虽然这些东西常常被忽视,操作性也没有那么强,但对于孩子成长却大有裨益。

  那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哪些东西是长效性强又深刻的呢?父母在教养孩子过程中又该注意哪些呢? ①从整体到细节 陈博士告诉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养育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不应该局限于某一阶段孩子的表现究竟好不,有没有取得该有的成就。 爱情当中曾经非常流行的这样一句话: 如果最后是你,晚点也没关系。 这句话如果放到教育孩子当中,则可以是: 如果你终究能够成为一个理想的自己,那么晚点也没关系。 很多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会出现这样的担忧,在某一阶段的时候如果孩子出现了某一状况,是不是就说明孩子做得不好,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长此以往是不是对孩子的发展有不利影响?其实未必。

  就以分床睡为例,到了一定的阶段后,父母会希望孩子能够自己一个人入睡,万一在这个阶段孩子没能够自己睡觉,父母就会想方设法地让孩子一个人睡,觉得这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发展。 实际上,陈博士家的宝宝也曾遇到这个问题,小宝不愿意一个人入睡,虽然也知道分床睡的重要性,但陈博士并没有强制孩子自己一个人睡,因为陈博士知道,独立性发展和独自睡觉其实并不是捆绑在一起的,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会通过别的方式如鼓励孩子尊重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来培养宝宝的独立性发展,所以在分床睡上并没有太大的矛盾,不过,这样一段时间后,孩子知道自己是个大孩子了,反而不用说也能自己一个人睡了。 所以,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出现这种“局部”目光,从整体的目光来看待孩子的发展,只要最终孩子能够成为理想的模样,其实,局部细节不用或于纠结。

  ②从为什么到怎么办 这里先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有次妈妈在煮鱼,女儿就很奇怪问妈妈为什么要把鱼头和鱼尾都砍掉呢?当时妈妈的回答是外婆就是这么做的,所以自己在煮鱼的时候每次都会像外婆一样做。后来妈妈去看外婆的时候,问起了了这件事,外婆告诉妈妈,因为以前家里的锅太小了,放不下整条鱼。 妈妈只是看到了外婆这么做,不明白这么做的原因,所以只会照葫芦画瓢。 其实现在我们很多时候也像这位妈妈一样,很容易就找到文章或者是书籍里面的方法,这些方法会告诉我们当孩子出现什么情况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仿佛只要照葫芦画瓢仿佛,就能够把孩子教育好一样。

  但实际上我们在执行的这些方法的过程常常当中会发现的这样的一种情况:就是当孩子出现某一状况的时候,我们照葫芦画瓢的按着书上或者是文章当中的做法去做的时候,孩子们似乎没有出现我们预料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这就是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在《整体养育》这本书当中,陈博士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以通俗直白的语言结合生活实际中的案例告诉我们,当出现某一状况时,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应该出了问题之后生硬地“抄作业”,却不知道原因。

  ③从内向外 这个内指的是内心,也就是说管教孩子,父母应该从心开始。只有真正在心理上理解孩子,才能真正管教好孩子。 虎妈教育曾经风靡一时,但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内心的情感链接——爱才是最好的盔甲。 美国心理学家沃克曾经做过一个视崖实验,把9-12个月的孩子放在一个特殊的平台上,这个平台一分为二,其中一边的图案紧贴着案例,是没有视觉深度的“浅滩”,另一边放在平台底部,是有视觉深度的“深崖”,这个时候让妈妈在“深崖”边对孩子做出高兴,感兴趣的表情,孩子会在简短的试探以后,勇敢地“爬”到妈妈身边,反之,如果妈妈做出恐惧或是生气的表情氏,还有会拒绝从“浅滩”爬过“深崖”。

  这个实验中,哪怕孩子看到了“深崖”,但出于内心深处对妈妈的认可与爱,也能勇敢地爬过去。这是孩子与父母之间最强烈的情感共鸣,因为孩子知道妈妈是爱自己的,不会害自己,所以哪怕面前是“深崖”也敢闯! 在父母关键孩子的过程中,真正从心理解孩子,与孩子建立共情连接,让孩子从内心深处认可自己,接纳自己,孩子自然而然地愿意听父母的教导。 育儿育己,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其实也是父母对于自己的一种“教养”,在让孩子成长进步的同时,自己也能有所收获,还有什么能比得上和孩子共同成长更好的事么?

  《整体养育》读后感(八):《整体养育》: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起点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 学习认真、性格乐观、生活自律、有爱心有担当、既独立又有合作精神、自信谦逊、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事与唯愿,在育儿问题上,一百个父母里面,至少有九十九个父母都有育儿困惑和焦虑,让父母很被动又力不从心。 比如: 孩子不听话、 做事拖拉、经常无理取闹,提出家长无法满足的物质需求、沉溺于手机、不爱学习、做事情三分钟热度…… 那么,面对这样那样的育儿困惑和焦虑,面对孩子出现的各种的“问题”,作为家长的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

  你需要读一读陈忻博士《整体养育》,她会告诉你该怎么做,我们大部分育儿困惑,都能被她一语道破。 陈忻是康涅迪格大学心理学博士,专注于研究婴幼儿社会性和社会认知发展,美国儿童研究协会会员,著有畅销书籍《养育的选择》。

  陈忻博士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是微博粉丝眼中贴心的科学育儿专家,还是爱贝睿的家长教练。 她笔耕不缀十余年,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育儿文章,为家长们指点迷津、答疑解惑。 《整体养育》,有别于一般的育儿书籍,这是一本真正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育儿书,读后让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是“道”,作者从心理学以及儿童发展的规律出发,给读者用简洁易懂的语言阐述育儿的基础知识,让读者明明白白的知道,这个原则的背后,是什么样的心理理论在支撑。 第二部分,是技巧、是“术”,紧密贴近生活,引起读者共鸣,一语道破家长在孩子成长中所面临的困惑,给出精准的解决方案,让家长容易上手实操。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开启一场精神修行。

  △亲子关系是一切育儿的基础

  育儿最重要的是什么? 不是先进科学的育儿理念,也不是花样百出的育儿技巧,更不是安慰人心的育儿鸡汤,就是很简单的维护亲子关系。 孙晓云:关于家庭教育,我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甚至可以说,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 密切的亲子关系促使我们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还能让孩子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接受我们的影响,即使他们在青春期、以至于成人,都能受到我们的积极影响。 而亲子关系遭到破坏,是任何育儿技巧都无法弥补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明父母说的都是至理名言,孩子却充耳不闻,孩子更愿意听取他们爱和信任的人的建议。 育儿大咖年糕妈妈就说过:育儿中要把80%的力气用在维护亲子关系上! 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陈忻博士给出3条建议: (1)同理心 陈忻博士说:同理心是父母必须具备的情商之一。 同理心是共情、心理换位、将心比心。也就是设身处地理解别人的情绪和情感认知的一种能力。 孩子在超市哭闹,有的父母只会觉得孩子不懂事、丢人,狠狠地责骂孩子,制止孩子哭闹,忽视了孩子哭闹背后真正的需求。 而父母具有同理心,与孩子共情,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由此产生情绪和行为就完全不同了。 同理心强的人不但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还拥有为他人创造慰藉和幸福感受的能力。 这种“被看见,被听见,和需求得到回应”也正是我们每个人在人际关系中所需要的。 (2)真正的接纳 真正接纳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只有我们把一件事从心里完全放下,在育儿的过程中才能更加坦然淡定,不会给孩子更多的压力。 我儿子不喜欢画画,我经常对他说,不喜欢就不喜欢,每个人的爱好都是不同的,我自己也同样不喜欢画画。 但是,当我看到其他小朋友画的画很漂亮时,我就忍不住想给他报兴趣班,让他画画。 如此一来,我就总是很纠结和犹豫,消耗浪费了我不少能量,而孩子感受到只是我虚假的接纳。 后来,我真心认为,不会画画,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孩子还有很多兴趣爱好可以发展和培养,自己内心释然了,孩子也没有压力,遵循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真正的爱好,踢足球。 (3)与孩子真诚相处

  陶行知先生写过的一首打油诗: 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为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 我们和孩子相处时,要尊重、真诚地和孩子相处,错了就向孩子赔礼道歉。 “父母都很聪明,但是孩子也不笨”,在孩子小的时候可能会被暂时的糊弄,但是孩子终究会明白家长的套路的。 如果父母不能和孩子坦诚相待,孩子就很难再去信任父母了。 另外,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么对待你。如果孩子经常得不到父母的真诚对待,他们也可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父母。 父母做好以上三点,用心和孩子相处,亲子关系就会越来越和谐,教育起孩子就会越来越轻松。

  △改变视角、整体养育 “一棵树”是陈忻博士经常用到的比喻。 “如果说儿童的发展是一棵树,那么我们要关注的是这一整棵树,而不是其中一根枝丫,然后用尽全力去修剪这一根枝丫。这样不仅无法帮助孩子进步,反而可能阻碍孩子的发展”。 孩子的发展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并且时刻在发生变化。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有全局意识,如果紧紧的抓住某一个“问题”不放手,就是出现用力过猛,反而适得其反。 对此,陈忻博士对整体养育的原则给出了三条建议。 (1)一是抓大放小 表妹家的宝宝还不满3个月,表妹为了让宝宝早早地赢在人生起跑线上,开始了各种早教。 每天又是故事、又是音乐、锻炼宝宝大动作发育……忙得不亦乐乎。同时表妹也很焦虑,为什么自己的宝宝抬头还不是很好?为什么宝宝听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就哭,是不是没有音乐细胞? 表妹之所以这么焦虑,就是把每件事情都去抓、却什么都抓不住。 打消焦虑的办法就是抓大放小,放过眼前的小问题,退一步,去看整体,思考孩子现阶段的发展最关键的是什么,把重要的事情做好。 对于1岁之内的婴儿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早教,父母抓住成长金字塔的塔底,也就是安全感,抓住这些大的方面的养育原则,孩子其他的发展方面自然不会差。 (2)父母改变视角

  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沙巴瑞认为,长久以来,养育小孩的重大误区就是要求幼儿尊崇大人的指令,亦步亦趋地成长。 这样的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只会紧紧地盯着孩子的“问题”从来不会反思自己的养育方式。 世上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没有教不好的小孩,如果父母多把眼光转到自己的身上,多觉察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先改变自己。 再面对孩子各式各样的问题时,肯定能心平气和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不会唠叨、指责、打骂孩子。 (3)权衡利弊、平衡养育 父母不可能控制孩子成长中所有的事情,就如同作者在书中所列举的例子一般。 迪士尼电影《海底总动员》中: 尼莫的爸爸说:“我不想任何事情发生在他身上。” 多莉说:“你这个想法很奇怪,任何事情不发生在他身上,怎么可能?” 孩子的成长,就是每天在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而且很多事情是为人父母所无法控制的。 所以父母不要妄想给孩子十全十美的教育,保护孩子一生周全,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 父母在看到孩子发展全景图的基础上,多去思考和权衡,做出利大于弊的选择就可以了。

  《正面管教》这样说:“我们不但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更要懂得如何去爱孩子。” 养育孩子,其实是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 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 一个小生命的降生,从懵懂无知,到蹒跚学步,再到咿呀学语,生命的成长总是很神奇。 孩子的成长是动态的、持续变化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对父母来说来都是挑战,也是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 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才能实现和孩子共同成长。

  你怎么对待孩子,孩子就会怎么对待你;你怎么教育孩子,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整体养育》读后感(九):“重庆熊孩子划车赔钱事件”反转:父母真正理解孩子,是孩子一生的底气

  

01

“如果说儿童的发展是一棵树,那么我们要关注的是这一整棵树,而不是其中一根枝丫,然后用尽全力去修建这一份枝丫。这样不仅无法帮助孩子进步,反而可能阻碍孩子的发展。”

几天前,# 熊孩子动手划车,父亲赔偿3500元给车主#的新闻,上了热搜。

事情经过其实很简单,重庆车主王先生发现爱车被划,就报警并调取监控,发现了一位10岁的男孩嫌疑最大。

经过协商,王先生和男孩父亲达成和解,以对方赔偿3500元告终。

一般我们都以为,“熊孩子划车事件”就会到此结束。

没想到,这件事情竟然发生了反转。

派出所经过调查,发现车还真不是孩子划的。王先生退回3500元,还和男孩道歉。

男孩的父亲在自己的微博中讲述了事情的始末。原来,在和孩子去派出所接受调查时,儿子就坚决否认是自己干的。父亲相信儿子的人品,虽然先行进行了赔付。但是一直积极和警方联系,力争儿子的清白。

最后,儿子的嫌疑解除,也明白了“瓜田李下,需要避嫌”的道理。

很多网友盛赞,这位父亲在儿子遭受冤枉时的反应,堪称“教科书”级别,是父母教育的典范。

在被众人指责时,他让家人先带着儿子离开,自己解决问题;

他还带家人吃火锅,待孩子情绪平稳后,才和儿子促膝长谈。

在儿子的“沉冤昭雪”之后,父亲说:

“还了孩子一个清白,守护了孩子心底的阳光。”

很多人都说,自己小时候也遇见被冤枉的情况,但是自己的父母的处理方式,画风却和上面的父亲,截然不同:

爸爸/妈妈完全不相信我,到最后我也不解释了,爱谁谁吧……

也许,多少年过去,他们无法想起年少的经历,心里还是无法释怀吧。

无法得到父母情感支持的孩子,眼里有泪,心里有伤。

02

这世界上,几乎做什么职业、什么身份都需要考试。

奇怪的是,唯独做父母这么重要的身份却什么不需要。

好多家长不解,为什么自己为孩子耗尽一切心血,但是只换来无尽的埋怨和愤懑呢?

也许答案就是,你从未真正理解过孩子的处境和心情。

好的父母,未必能给孩子提供多充裕的物质生活,但一定会在任何情况下,都和孩子“站在一条线上”。这,就是所谓的“同理心”。

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博士,畅销书《养育的选择》作者陈忻在新书《整体养育》中,也分享过类似的故事。

陈忻带着孩子去玩游戏机,大宝玩了一会儿就满头大汗跑过来,说机器无缘无故吃了自己的游戏点。陈忻本来想安慰孩子,说几个游戏点数而已,大不了再买嘛!

但是转念一想,感觉这是个引导孩子与人沟通的好机会。她就和孩子说,可以和工作人员说清楚,试试看能不能把点数要回来。如果人家不理,再回来找妈妈想办法。

最终,大宝依靠自己的力量,圆满解决了问题,把点数要了回来,也让他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

这种相信自己能行的感觉,会让孩子越来越有自信解决一切困难。

所以说,

“养育孩子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父母做好了一件事情,可能会影响孩子很多能力的发展。”

03

听了陈忻的故事,也许有人会不以为然:这不就是给建议嘛,有啥难的!

因为在生活中,大部分的家长,遇见类似情况,下意识地反应,会是直接给建议,或者评判孩子。

但是陈忻在给出建议之前,用同理心的认同的孩子的感受:

“大概是机器出故障了,这种事情有时候会发生的。”

陈忻还给孩子回忆起了类似的经历,“你还记得我们有一次参加生日聚会嘛?你们当时也是在玩这种游戏,突然有一个机器坏了,我看到你们班的小朋友找来工作人员把机器修好了,他的点数也退回来了。”

经过这一番抚慰,大宝的情绪没那么焦虑了,陈忻后来的建议,才得到孩子的认同。而且有了孩子同学的榜样在前,他也会有信心,独立解决类似的问题。

这也是陈忻所强调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会影响到孩子将来处理事情的方式。”

陈忻的观点,和心理学家J.鲍尔比的想法不谋而合。

鲍尔比认为,安全基地(即被依恋的妈妈)是远征部队(即孩子)的出发地,也是他们在撤退时能够回去的大本营。

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就是基于他们相信母亲会不遗余力地支持TA,孩子才会放心大胆地去探索世界。

04

在《整体养育》一书中,陈忻就是用上面以小见大的例子出发,给所有焦虑的的父母一副儿童发展的全景图,让我们不再纠结家庭教育的细枝末节。

其实很多家长的焦虑,都来源于看待儿童发展的观点太过于片面。对刚出生的小宝宝,就怕翻身慢,吃得少;孩子大一点了,又纠结在幼儿园太内向,不会交朋友;等孩子上了学,又担心专注力不足,坐不了板凳……

其实在陈忻看来,儿童的发展是由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与情感发展,三个维度来构建的。我们不能割裂地看待孩子的发展,但不要因为自己的孩子,暂时没有别人优秀而忧心。

想做不焦虑的智慧父母,只有用整体的养育思路去对待孩子的成长,才能不迷茫、不纠结,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从这个角度来说,陈忻的《整体养育》更像是一本写给天下父母的“育儿指导手册”,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作者从实际经验出发的育儿招式。

“让父母从心理解孩子,奠定孩子的生命内核”。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整体养育》读后感(十):拒绝焦虑,整体养育,做一个有格局的妈妈,成就孩子非凡人生

  

1.为人父母,无尽牵挂

家有儿女,心中总会多了那么一份牵挂。不仅仅挂念他们的成长,更担忧他们的未来。

为人父母,似乎从扛起这个责任开始,便不再有喘息的机会。社会的浪潮,也推着人们不断向前,不容许任何人在这其中掉队。

身为成年人的我们,因为了解生活的艰辛,便更期望孩子能够一生顺遂。然而,各种困难还是接踵而来,在孩子成长发育的过程中,父母尽管费尽心血,但依然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哪怕阅读了海量的育儿书籍,但临到自身的实践,便不知为何,总是不得其法。孩子依旧不能按照家长的期待去成长,而家长满腹焦虑,又没有方法解决问题,只能干着急。

也不怪家长们焦虑,只看现在市面上的育儿书籍,便能感知到父母们的不容易。面对养育孩子的重任,众多专家,各执一词,纷纷献计,然而均不能彻底解决孩子养育中的难题。要说专家们有错吗,也不是专家们的错。那又是谁的错呢?其实,是理论是实践脱钩,导致的育儿困惑。

家长们还是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育儿的观念,但更重要的是,不要被各种理念所束缚,要察觉到育儿的底层理念,并把在此理念基础上的育儿方法,加以灵活的运用。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各种育儿理念,不能生搬硬套地全都施行在孩子的头上。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特性,更要尊重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关注儿童发展的整体性,从整体上,选择更为科学的养育态度。

2.《整体养育》

陈忻博士,她毕业于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多年来,致力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十多年笔耕不辍,她出版了多本育儿方面的书籍。尤其是最近的这一本《整体养育》,更是让人耳目一新。

跟其他育儿书籍不同的地方在于,陈忻关注的,是人在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那些最为根本的、最为核心的东西。

如果我们只是纠缠于“正面管教”、“游戏力”、“思维训练”等这些表层的育儿方法,而不深入了解孩子最本质的发展规律,那么,这些理念,也终究会因为我们的不理解而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那些指导实际生活的育儿之法,终究会因为我们“术”的束缚,而不能更深入地推广。

陈忻是那种既有“道”又有“术”的育儿作者,她结合自己多年所学的“儿童发展心理学”,从“育儿之道”的根本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育儿的本质原理讲透,同时又能联系生活实际,为我们展开具体的应对策略。

《整体养育》不仅是从“道”的层面,给予我们关于“整体养育”这个新理念的指导,同时,她又能结合生活实际,在育儿“术”的层面,给予我们具体的帮助。

从理论到实践的紧密结合,陈忻让我们看到,育儿是一个不能割裂的整体,一切养育的原则,都应该在尊重个体独特性的前提之下进行,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整体养育》就相当于我们父母入门级的儿童心理学读物,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市面上流行的那些育儿理念的依据,在避免曲解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运用。不仅如此,陈忻还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从关注儿童发展规律入手,深入浅出地引领我们,走向更科学的育儿之路。

更难得的是,这些理论和经验,并非是那些随意的仅有自身感触而得到的育儿心得,陈忻坚实的理论基础让我们信赖,她给出的所有理论,都是心理学教科书能够印证的学术成果。

所有期待育儿之路顺遂的父母们,陈忻的《整体养育》,将会是我们育儿路上的福音。

3.关注儿童发展的整体性

儿童的发展,并不仅仅指代单一的身体的发育,事实上,这样看待儿童的发展,是片面的。我们需要关注到,儿童的发展,涉及到三个维度的发展。

最基本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身体上的发育,在发展心理学中,被定义为“生理发展”。

更进一层的,跟生理同步的智力上的发育,被称之为“认知发展”。

最复杂的,是涉及到人际关系层面的能力发展,被我们称为“社会性与情感的发展。”

这里面,儿童发展的三个维度,不可以割裂地看待,它们是围绕着儿童这一个独特的个体而互相作用的。它们彼此交织,缺一不可。

举个生活中最简单的例子,在孩子的视觉发育还没有完全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要求他去分辨各种色彩。而一般情况下青少年的注意力,一定比幼儿园的孩子注意力更好。这都是基于儿童的自身发展规律总结出来的。

如果我们不顾及儿童自身的发展规律,而只是全凭主观想要让孩子提前掌握某种技能,那么,这种拔苗助长的行为,不仅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同时对孩子的心理,也是极其有害的。

关注孩子的发展,尊重孩子发展的三个维度,这才是科学的养育态度。唯有我们从孩子发展的整体性出发,我们才能有一个更高屋建瓴的大局观念。

4.了解儿童发展的多种因素

除了了解儿童发展的三个维度,我们还应该更全面地了解影响儿童发展的多种因素。虽然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但我们不能说,父母是影响孩子发展的唯一因素。

事实上,我们都处在环境之中,不同的环境,会塑造不同的人。陈忻在《整体养育》中,引用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他认为,一个人的发展,是他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既有天生的因素,又有后天的影响。而围绕着我们的复杂的环境,是影响一个人后天发展的重要因素。布朗芬布伦纳指出,这一系列复杂的环境,包括五个层面,分别是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时序系统。

这五个层面,环境的覆盖范围从小到大,从个人的家庭成员、身处的小区,到更大的社会环境以至于整个社会的整体环境、价值观,这些都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

所以,正是基于此种影响,我们更是应该从整体上,来看待、理解孩子的发展。为人父母,能做的,也就是结合自身的条件和整体环境,对能调整的因素进行整体的优化,权衡利弊,联合所有可以联合的力量,促进孩子向着最优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整体养育的力量。

5.树立正确的儿童发展观

儿童的发展,是终生发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进度。但从整体上来说,有其科学的发展规律,身为父母应该做的,就是在充分了解、尊重规律的基础之上,结合孩子自身的独特性,制定不同的发展计划,施行不同的发展策略。

陈忻博士在《整体养育》中,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儿童的发展是一棵树,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这一整棵大树,而不是拼尽全力去修剪一根枝丫。

树立科学的、整体的儿童发展观,有利于父母形成一个更稳定的养育心态,不仅如此,它还能促使父母更灵活地运用各种育儿技巧,而不是只追求育儿过程中那些表面的形式。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我们不能割裂开来看。不顾及孩子的自身发展规律,而只想着孩子是否落后于他人,这样的一种养育观念,是对孩子不利的。

就像一个人吃饭的口味,小孩子挑食,在不影响健康的情况下,是应该被理解和尊重的,同时,也是正常的。就像大人也会有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非要站在孩子营养的角度去说服孩子去吃他们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将心比心,孩子一定会觉得很难过。人的口味也会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发生变化,很多东西不是一刀切的,也没有必要着急。现在不接受的,也许过几年就接受了。父母不焦虑,孩子自然也就更从容。

如果父母能够放下自己的执念,就可以发现,孩子在某个阶段的行为,也仅仅是一个阶段的表现而已,未来还是充满着无尽的可能性。家长淡定,孩子才不会有太大的压力,不受压制,这些问题反而不会得到强化。一心强迫孩子去改变,反而会阻碍孩子的发展。

儿童是发展的主体,关注孩子的发展,就必须要关注孩子背后的环境因素。平衡地看待孩子的发展,儿童的发展既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又受后天因素的影响。两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从儿童的发展进程上来看,在某些方面,儿童的发展是有连续性的,是量的变化;而在某些方面,儿童的发展又是非连续性的,是质的变化。

比如说,很多父母,都会关注孩子的注意力,希望孩子能够保持专注。但对于很小的幼儿来说,他正处在不断学习了解新事物的阶段,自然也就更容易被周围的新鲜事物所吸引。他会随着年龄的增加,关注到更多的事物,同时,也能够相应延长专注的时间。这是量的变化。而等到孩子接近成年,他有了更多的经验,便能够从众多的事物中,筛选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来给予格外的关注。这样的一个变化,是非连续行的,也是质的变化。家长应该了解这背后的原理,才能更坦然地面对孩子的变化,而不至于过度焦虑。

同样的,儿童发展的多样性,也注定了我们不可能用单一的方法,解决育儿中的所有问题。

了解整个儿童发展的规律,有助于家长树立一个良好的心态,同时,为整体养育做好充足的准备。唯有家长站在一个更高的格局上去看待养育这件事情,家长才能够摆脱自身的局限性,来最大化地开发孩子的潜能。

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但父母的焦虑是有害的。

6.掌握底层思维,整体养育,让育儿更简单

当我们不再纠结于细枝末节,而是想着摸透孩子生长发育的整体规律,那么,所有的问题都有了源头。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也就有了一个整体的大方向,而不会过度慌张。

整体育儿的理念,就是要求我们从整体上出发,而不是从细枝末节入手。只有我们了解了育儿的大方向,我们才能有的放矢。

掌握底层思维,做一个有格局的妈妈,孩子的非凡人生才更有活力。

不要慌张,不要害怕,这一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困难,我们不是最糟糕的那一个,我们还有机会可以努力做最聪明的那一个。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