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同龄人过得比我好,关我屁事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同龄人过得比我好,关我屁事

2021-02-11 13:45:37 作者:浪潮工作室 来源:浪潮工作室 阅读:载入中…

同龄人过得比我好,关我屁事

  年轻人过年回家最怕的,大概就是同学聚会。

  当年的同学都已经买车买房结婚生子,你还在担心论文啥时候写完、下个月的房租到底啥时候交上。面对同龄人的大型凡尔赛现场,同辈压力和血压齐飙,一股热血直冲脑门。

  今天更新的《奇葩说》,辩题简直就是在刺痛此刻年轻人的心——“身边的同龄人过得都比我好,该玩命追吗?”

  有人说玩命追逐同龄人,只会迷失自己的方向;也有人说此时不追更待何时,努力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

  这些可能都没有错。不过我们今天可能想说的是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同龄人过得都比你好,可能不怪你自己不努力。

  年轻人过得好不好,

  和自己关系不大

  毕业后你可能发现,才发现三五年时间,同龄人间的差距竟然能拉得这么大——有的人已经结婚生子,有的人吃完饭还得写期末作业;有的人全款买房买车,有的人还不知道下个月的房租怎么解决。

  2018年11月,深圳,福田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的新人。当同龄人已经结婚生子时,有的人还在为学业忧愁

  嘴上聊的是客户、通勤、年终奖,心里比的是车子、房子和票子。冯晓桐说当代年轻人的现状是“白天说着无所谓,晚上比到不想睡”,这话放在年假期间,特别合适。

  同龄人比你成就高,这件事确实让人焦虑,但只是焦虑,其实没什么用处。因为决定成就的,首先是你们不同的起点。

  这期《奇葩说》,蔡明老师的点评才是真相/节目截图

  比如买房这一项“成就”,年轻人想达成,首先靠的就不是自己,而是父母。

  根据贝壳找房数据,21-25岁年轻人购房需要父母资助的,占到70.9%[1]。

  一项对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的研究则显示,父母给予子女经济支持的人数,少于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人数;但这些少数父母给出了更多的钱,所以财富跨代转移仍然是顺转移[2]。

  换句话说,把全体同龄人比作一个班,班里的大多数人给父母钱,少部分人由父母给钱。但从钱数上来说,父母给的钱>给父母的钱。

  2018年7月,郑州,18岁的男生靠脏辫编发买房子,每月还按时给父母5000元生活费

  这说明什么?说明后代得到的父辈财富极不均衡。都说是“父母帮衬”,几万块的友情赞助,和帮着付了全款,可能就是二手loft和全新大平层之间的差别。

  当然完全靠父母的还是少数。你的老同学大多会告诉你,父母交了个首付,剩下房贷自己背,心里苦啊。

  但实际上,即便是同班同学,收入也有可能受到父母的影响。这个影响从父母对你的教育中就已经体现出来了。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收入是相关联的,这早已成为一个经济学常识。衡量相关性大小的,就是“代际收入弹性系数”。

  根据2012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中国的代际收入弹性系数高达0.6,在所有取样调查的国家中排名第二。这说明中国父母收入对子女的影响极大[3]。

  2018年5月,北京,奥数一对一辅导班,家长坐在教室的后排

  有经济学家提出,父母的人力资本是靠两种方式影响子女收入的,一是父母对教育的投入,二是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得到人力资本回报的父母,往往会更重视教育[4]。

  在中国,教育投入是中国代际收入传递的主要方式。也就是说,在不论天赋的情况下,看毕业后起薪高低,甚至可以追溯到读书时父母给你们的辅导班分别投了多少钱。

  在教育投资下降的大背景下,人力资本对就业的影响下降,这时候,社会资本对起薪的影响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社会资本其实就是“关系网”,在中国这样一个强关系社会,亲戚、朋友提供的信息与帮助,对大学生的就业特别重要。有人计算过,想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靠别人”在就业市场上的重要性,相当于增加5-10年的教育年限[5]。

  努力当然很重要,但是你非要跟那些“赢在起跑线上的人”比,就会发现,这只会让自己的焦虑更多、烦恼更深。

  工作美满家庭幸福,

  也要靠运气

  除了家庭的差距,还有一句古老的鸡汤:选择比努力重要。

  选专业时的一念之差,可能就是上天入地的差别。根据北京大学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数据,不同行业间的平均起薪,最多能差出2.2倍[6]。

  比如2015年中山大学在河北的理科分数线是:计算机类653分、旅游管理652分,假设2019年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他们本行业的起薪分别是7810元和3546元[6]。

  2017年12月,杭州,阿里巴巴年薪百万招聘“10年经验工人老师傅”

  终身工资中66%的增长都是发生在职业生涯的前十年[7]。行业工资本来就比别人低,要是不能在10年内完成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以后追上同龄人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了。

  当然如果频繁跳槽,或干脆一直做些兼职应付,那么毕业后这短暂的迷茫,依然可能会给你的职业发展带来长达10年的负面影响[8]。

  选择不仅是体现在职业上,也体现在婚姻上。

  有学者通过对CHNS数据库的研究,发现如果一个男青年在公共部门就业,其岳父岳母的资源有很强的代际传递性[9]。

  在特定情况下,婚姻的确是一条向上流动的阳关大道,刚好碰上一个高富帅或白富美,少奋斗十年也是可能的。

  还有一种选择,叫作“大城床or小城房”。选择去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总会在每年的这个时候,衣锦还乡。

  同一种职业在不同地区的工资差异巨大。可是别忘了,你的同学只告诉你,他在一线城市轻轻松松月薪过万;但他没有说的是,月薪过万的代价是每天3小时的通勤,与4、5k只能租来城中村单间的局促。

  2017年1月,北京东南三环的龙爪树,每个月1千元左右的租金和便利的交通,使得这里聚集了不少“北漂”

  更高的薪资匹配更高的生活成本,所以你们的生活质量其实是差不多的。平行的选择本没有更好或更差,但是就像《奇葩说》里提到的那样,“我们在意的总是我们没有的”。

  于是,当问出“同龄人都过得比我好,我该不该玩命追”时,其实是用别人的维度去匹配自己。

  这一期《奇葩说》里冉高鸣说得就特别对:玩命比别人过得好,你只会越过越不好。

  靠歇后语出圈的冉高鸣,这期却走心了。图为冉高鸣往期金句/微博@冉高鸣

  “生化环材四大天坑”“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劝人学法千刀万剐”……当用投资/回报率来衡量这些职业选择时,你可能发现,成就与否跟努力的关系也确实没那么大了。

  可是别忘了,除了赚多少钱休多少假,你还有兴趣、天赋,以及好像不值一提的“理想”。驱使你做出选择的,恰恰是这些不可以通过比较去衡量的。

  “同辈压力”,

  让你的生活更难过

  所以,对年轻人来说,同龄人有车有房、满身名牌、家庭美满,本来不一定是“努力追”就能解决的。

  就像薛兆丰教授提到,“你只看到了别人打渔,没看到别人织网”。

  别人家的网,有可能是祖传的。同学会上的凡尔赛背后,可能更多的是因为天赋、选择、父辈资源的积累。

  在与同龄人比较的时候,其实是忽略了行业、地域、性别、文化等等因素,也就是失去了自己价值的坐标系。

  冉高鸣在新一期节目里讲,在进入《奇葩说》之前也去做过男团成员。但他是怎么形容这段经历的呢——“屎壳郎进汤碗,冒充糖炒小栗子”。

  冉高鸣凹起造型来,形象不输顶流男团/节目截图

  硬要跟不同于自己的群体比,就只会让自己不断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之中。

  实际上,真正让你幸福的,不是你拼命追赶同龄人——起跑线已经决定了很多时候追上就是很难——而是选择更适合的比较对象。

  英国心理学的一项研究就发现,比起实际收入,社会排名才是幸福的关键[10]。

  比如给你两个工作机会,一个是你月薪5万,周边朋友月薪50万,第二个是你月薪1万,周边朋友月薪5000,你选择哪一个?

  按照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人要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那当然是选择自己工资高的——月薪5万。

  但其实不少人会选后者——月薪1万。

  2020年4月,江苏淮安,人们排长龙开具购房证明。有房有车,让你的社会排名飞升了一大截

  因为你判断工资的高低,并不是看自己拿多少,而是看和周边人比较的结果如何,在行为经济学中,这就是“参照点依赖”。

  人们就是喜欢和自己差不多的人比。在中国农村,有超过68%的村民会跟邻居或其他同村人比较,只有11%的村民表示会与村子之外的人相比;在中国城市,我们认为在城市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农民工却有着积极的社会态度,因为他们更容易与家乡的农民或自己的过去比较,而不是跟都市的白领们[11]。

  所以就算你终于玩命追上了同龄人,也不一定会觉得更幸福。饭局攀比带来的那点满足感,可能还没走进小区车库就已消失殆尽。

  熊浩的结辩其实也是这个意思:和同龄人比,比不过你急得睡不着觉,比过了你也不会幸福到哪去。于是,在互相比较的环境里停下来,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赛前梁秋阳对熊浩结辩的预测,真的是绝了/奇葩说预告截图

  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的比较体系,实际上也是知道自己究竟该往哪个方向去发展。而这,才能让你不至于陷入盲目的攀比中。

  冯晓桐说得没错:只要足够玩命,二十年后就会有结果。这就是所谓的,先胖不算胖,后胖压塌炕。

  冯晓桐本人大概就是压塌炕的典型/微博@我叫冯晓桐

  你没有必要追上一个与你不在同一条道路上的人。不过,如果真的咽不下这口气——不如租套行头回家过年吧。

  [1] 贝壳找房. (2020). 95后新社会人婚恋居住调查报告.

  [2] 张开志. (2018). 中国居民家庭财富跨代转移、中等收入阶层代际分布形成与税收调节研究.

  [3] The White House, "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2012.

  [4] 薛宝贵 何炼成. (2015). 代际收入传递:一个文献综述. 经济资料译丛.

  [5] 孙三百.(2013).社会资本的作用有多大?——基于合意就业获取视角的实证检验. 世界经济文汇(05),70-84.

  [6] 岳昌君, 夏洁, & 邱文琪. (2020). 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实证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4), 1-17.

  [7] Kahn, L. B. (2010). The long-term labor market consequences of gra from college in a ba. Labour Economics, 17(2), 303-316.

  [8] Hamaaki, J., Hori, M., Maeda, S., & Murata, K. (2013). How does the first job matter for an ’s career life in Japan?.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 Economies, 29, 154-169.

  [9] 卢盛峰,陈思霞 & 张东杰.(2015).教育机会、人力资本积累与代际职业流动——基于岳父母/女婿配对数据的实证分析. 经济学动态(02),19-32.

  [10] Boyce, C. J., Brown, G. D., & Moore, S. C. (2010). Money an: Rank of , not , affects life sat.Psychological Science,21(4), 471-475.

  [11] 吴菲, & 王俊秀. (2017). 相对收入与主观幸福感: 检验农民工的多重参照群体.社会,37(2), 74-105.

  你已选中了添加链接的内容

  网易文创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微信编辑 | 唐不苦

  文字编辑 | 程渔亮

  图片编辑 | 平方瑶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长期招聘作者,稿费千字300到800

  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