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刺客列传》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刺客列传》读后感精选

2021-02-12 02:06: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刺客列传》读后感精选

  《刺客列传》是一本由郑问著作,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刺客列传》读后感(一):心血之作,经典之著

  读《刺客列传》的时候,正好也在读《资治通鉴》,其中关于聂政的故事正好与郑问的漫画对应。

  此书水墨人物线条洒脱飘逸,刺客手中利器,铮铮铁骨肌肉和飞舞的衣袖结合刚柔并济,场面塑造气势恢弘,画工力透纸背,透视感使得画面镜头张力十足。

  同时人物光影塑造讲究,有些面部两侧光外加冷暖色温对比,将人物性格塑造跃然纸上,悲壮而豪迈。

  这是第一次看郑问的作品,第一眼有点日本墨绘画家御歌头(okazu)的水墨感,不知是否受了郑问的影响。第二感就是节选的故事略显单薄,水墨黑白在重彩的粉饰下,看久略有“美腻”感,画面略有匠气,此处纯属个人主观喜好。

  《刺客列传》读后感(二):刺客列传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矢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其后百六十有七年而吴有专诸之事。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雠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刺客列传》读后感(三):用书里的经典画面做了壁纸送给大家

  “我们会讲电影经典画面,同样的,漫画也是有经典画面的。这个[刺客列传]是郑问把台湾的漫画带到另外一种高度:原来漫画可以做成这样子的状态。”——大辣出版总编辑 黄建和

  《刺客列传》里有好多富有张力的经典画面,精彩到就像电影的高光的定格瞬间,于是我们选取了其中的一些场景做成壁纸

来!

  《刺客列传》读后感(四):我对荆轲的反复认识

  

说句实在话我不太确定这本书是否有被人为刷分的嫌疑。 当然了,厘清了五位刺客的英雄事迹,这件事本身还是值得庆贺的,但是就因为这样的科普一般的作用就得到了8.8的高分,值么? 我觉得没那么值。 不过我依然谈一谈五位刺客中的最后一位(也是本作当中所占篇幅最长的一位)就是荆轲了。 我上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陈远方先生曾经给我们班讲过荆轲刺秦的那一篇文章,我当时觉得荆轲没刺中实在是显得有一点没水平的嫌疑,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荆轲最后被杀前的“想要活捉秦王”的陈述当时给我看来感觉有一点像是在为自己找台阶的感觉,以至于我中学时代对荆轲还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崇敬感。 后来上大学前我在国家大剧院看了莫言先生的戏《我们的荆轲》,当时觉得戏很好,有一定深度,但是因为无法解答自己高中时对荆轲的那两个疑惑,于是还是对荆轲不能完全崇敬。 到了这一部郑问再漫画当中补充了很多细节解答了我原来的困惑——比如荆轲的那个副使本来是需要抓住秦王的却没能上前;想活捉是想效法前人等,让我对荆轲一下子恢复了多年前失却的敬意。(大学行将毕业时看过贾泽轩拍的荆轲,那时听贾的解读,也觉得好。)

  《刺客列传》读后感(五):内容为王!代入感很强!很快就可看完!

  中西融合,不仅写意,而且写实,中国独有的水墨画风,再加上动作细节全面到位。

  人物塑造活灵活现,料想后事,不连累生前亲友,生死置之度外,坦然自若赴死,准确表现支撑他们这些侠者的信念;

  那时的人懂得为彼此考虑,不负所托;

  也有刀剑无情,英雄相惜的悲歌;

  从穿着打扮到面部神态,色彩对比,符号表露,性格鲜明。

  不管是大的战争动作场面,亦或是细微的人物面部神态,都富于气势,一气呵成。

  在一条时间线上,血溅三尺、仗义每多屠狗辈、图穷匕见、荆轲刺秦王等一些人们津津乐道的典故完美还原。

  以一人之力,对抗一国,无异于以卵击石;其身虽死,志仍不灭。悲壮!

  《刺客列传》读后感(六):跛脚漫画

  

画风与技艺独树一帜,以毛笔创作漫画,让人感受到了传统水墨丹青所未有的动态表现力和故事感染力。亦能想见,宣纸原稿定会给欣赏者造成远胜铜版纸印刷品的艺术冲击。

然而诸艺难得兼善,郑问的编剧能力太过平庸,较之太史公原文,漫改呈现的故事并不具有同等魅力。更兼作者改编时出现了几处硬伤,如对史记原文的错误翻译,又如吴王僚竟以“朕”自称。

但更为遗憾的还是郑问对《史记·刺客列传》的理解的偏误。“剑客惭恩,少年报士”,士为知己者死,这是刺客们的天命,也是刺客列传的主题。刺客们“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抉择也正因为动机如此单纯而感人。

天子、诸侯、大夫、卿士各居其位各守其德而不僭越,替主子卖命是不问主家缘由也不论对错的。聂政之刺韩傀,仅仅是因“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为报知遇之恩,“政将为所用”。跟专诸刺王僚“定吴篡位”一样——专诸趁吴国开启兵衅,内外交困危及存亡之季,帮助公子光弑君篡位,丝毫说不上正义。但恰恰这才是刺客本色。

“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四大刺客慷慨赴死,都不过“方衔感于一剑”而已,这根本不同于《史记·游侠列传》中“赴士之戹困”的侠客们。

所以,当郑问通过将韩傀处理为贪污受贿的奸相来为聂政的行刺正义性背书,这种迎合现代伦理的庸俗化改写,实际上因扭曲了太史公笔下个性鲜明的刺客形象而令作品魅力大打折扣。

20200604064

  《刺客列传》读后感(七):纵死侠骨香

  

这是一本漫画作品,闺女说你十几分钟就能看完,实际上,断断续续的,我却花了三天的时间。

一是画风美丽不忍释卷。作者以中国水墨画的技法,结合电影技巧的分镜和分剧本,让故事情节曲折,画面张力十足,引人入胜。

二是故事奇绝激动人心。对太公所著《史记》同名篇章进行大胆创作,恢弘壮阔处有独立面孔的细节,淋漓尽致的细腻处有大局观的挥洒,传统水墨画的生命力与曹沫、豫让、专诸、聂政、荆轲这些英雄的豪气相得益彰,令人热血沸腾。

三是漫画分剧本的白话文配备言简意赅,配合画面恰到好处,而又不失精髓。看罢漫画,再读文后的《史记》原文,短小的文言此刻便如同字字珠玑,每段词句结合看过的画面,会延伸出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太史公自序》中给予游侠这样的评价:“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侠义之心,衔环报恩,肝脑涂地,一诺千金跨越千年,士为知己者死。李太白诗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一段“纵死侠骨香”的悲壮豪迈,引起千古英雄竞折腰,源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迈。

刺客是独行侠,挥剑拔刀,衣袂飘飘,与水墨的飘逸,白描的清丽神形兼备,冲冠一怒,易水悲歌,蝇营狗苟之辈也在彩墨的烘托下,浮现出立体的苍凉剪影。

这些年台湾创作者的作品,更多的进入出版视野,而“后浪”的策划成人之美。中华传统文化的“剑胆琴心”之侠义之气,待更多热血之士追赤子心,重建衣冠胜雪的瑰丽江湖!

  《刺客列传》读后感(八):收到书了,十分惊喜,入坑入坑!

  昨天下的单,今天收到了!十分惊喜,也是近期刚刚入的郑问的坑,搜索了很多关于郑问的资料,看完特别感动,“国漫宗师”名不虚传,可惜天妒英才啊,早早去世了。买来收藏纪念一下。

  内文用纸软软糯糯的,摸起来很舒服。书籍还附赠一张8开的海报,只是被折叠了,需要压一压,再装裱会好一些。拿《OPUS》对比一下,供大家参考开本,性价比极高。期待引进更多的郑问作品!

  《刺客列传》读后感(九):刺客列传:郑问水墨历史江湖,石破天惊逗秋雨

1、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给予游侠这样的评价:“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英雄辈出,在这个所谓礼崩乐坏的时代,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似乎不受社会法规的约束,只是受内心侠义精神的指引,去做自认为正确的事情,衔环报恩肝脑涂地。放之今日,可能他们的所作所为让人难以理解,然而,其中的侠义精神与沉甸甸的纵横血泪却可以跨越千年,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几乎已经荡然无存的为知己者死的血性精神。

司马迁为他们立传,从春秋到汉代,毛笔力透千年,曹沫、豫让、专诸、聂政和荆轲的个人形象跃然纸上,故事悲壮豪迈,让人阅读完心潮澎湃。唐代的那些诗仙诗圣诗鬼,那些边塞诗人,如高适岑参等都有一颗侠义之心,跃马江湖道,杀尽奸佞人。李白诗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燕赵传统的游侠之风在唐代盛行,也深深影响了李白的“纵死侠骨香”的好任侠的诗歌创作。鲁迅先生在《流氓的变迁》文章里写:孔子之徒为儒,墨子之徒为侠。可见鲁迅对于墨侠所提倡的原侠精神是非常推崇的。还有那些汗牛充栋的武侠小说,还珠楼主、王度庐、梁羽生、金庸、古龙、温瑞安这些武侠大家在小说中塑造了众多侠骨柔情的男女主角,他们纵横江湖,劫富济贫,行侠仗义,浪迹天下。不过这些大侠们都生活在小说的世界,现实中的读者只能通过文字塑造的武侠世界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2、

当武侠小说沉寂文坛偶有波澜,香港的武侠玄幻漫画夕阳西下日渐没落,游侠精神在台湾的漫画世界被漫画家郑问发扬光大,他的早期作品就结合了东方水墨画法与西方写实笔法,尤其是产生于八十年代彩墨绘画《刺客列传》,将读者重新带回到尘封的历史故事中,尤其是刺客的挥剑拔刀,决绝刚毅,一跃而起,衣袂飘飘,与水墨的挥洒飘逸,汪洋恣肆、留白渲染珠联璧合,更加映衬出刺客们的侠士风骨,大气感伤。郑问在自序中写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水墨将成为中国连环漫画的主流之一”,似乎是一句谶语,后来的2018年之后《镖人》、《藏锋行》都大量采用水墨技法,将侠义的江湖延续下去。

漫画《刺客列传》内容就取材于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司马迁用自己的妙笔力透纸背,从鲁国勇士曹沫持匕首劫持齐桓公开始,经历了专诸太湖苦练炙鱼之术,寻机鱼肠剑刺吴王僚、豫让拔剑斩衣,为主复仇伏剑自杀、聂政独自一人,仗剑长虹贯日刺杀侠累、而荆轲用尽计谋图穷匕见,也以悲剧告终。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司马迁字字血泪,写尽刺客游侠士独行乱世,为一人身死家灭的豪气。郑问改进了水墨画法,先在宣纸上作画,然后白描、着色,油画颜料、砂纸破布都能拿来用之,水墨的飘逸为神韵,白描的硬朗线条为骨骼,彩墨的瑰丽为魂魄,这样的彩墨作品,费时费工,于无声处听惊雷,于细微处见风格。在当时没有电脑的时代,就由漫画师郑问从头到尾全程揽下,从史料搜集、人物风格设定与动作设计等,历经1500个小时精雕细磨成就了一部恢弘大气的漫画著作。

3、

33岁的漫画家郑问在1991年就因为他的彩墨作品《刺客列传》获得了日本漫画家协会奖,这个奖项之前是从来没有颁给过外国人,之前得奖的都是藤子不二雄、手冢治虫这样的大家。这部漫画也开启了郑问的大师之路,三国、东周等历史都进入了郑问的视野,历史故事的框架成为了郑问的彩墨漫画的取材之处,然而,2017年,58岁的郑问就因为疾病去世了,一代漫画宗师憾然离世,而那些悠远还藏在文字沧海桑田的故事与传奇也许还未形成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回首《刺客列传》,郑问说:我想说的,都画在漫画里了。漫画后面附上了太史公的原文,原先寥寥百字,变幻成无数的金戈铁马、弹冠一怒,每一位历史人物的毛孔都栩栩如生,不管是刺客英雄还是奸佞小人,不管是一介布衣还是甲胄将军,他们的服饰、兵器都有据可靠,苍凉的文字上浮起立体的彩色画面,春秋无义战,在所谓的周礼崩坏的时代,什么翻云覆雨的权谋下,刺客终究只是一枚棋子,留给大家一个凛然的背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执拗、果敢,天真起来壮怀激烈,令人热泪盈眶。

故人逝去不语,而作品可以代言发声。画者行云流水,携着侠义之气,而这样保留着赤子之心,画尽了热血之勇的作品将来又由谁来传承呢?

  《刺客列传》读后感(十):《刺客列传》自序:从战士黑豹到刺客列传

  编者按:本文为《刺客列传》郑问自序,在实体书中呈现为竖排版面。在这篇自序中,郑问先生吐露出是如何对于司马迁《史记》文本基础上进行故事想象,以及首次尝试毛笔进行水墨创作的历程。(正文中图片与注释均为补充,在实体书中并无呈现)

  从一九八三年间在《时报周刊》连载《战士黑豹》的超时空幻想到一九八六年《斗神》的复活,我之所以不断尝试新的题材和表达方式,是想借着不同的画技和故事背景呈现我对漫画『新』的感觉,虽然每次运用不同的技巧、题材,每次在创作初期总有许多未知的挫折和困扰,不过那种使自己不断突破往前冲刺的愉快感觉,远远超过了这些新问题带来的困难。

1983 年 9 月 4 日《战士黑豹》在《时报周刊》第 288 期开始连载,当时封面上大大写着“战士黑豹,郑问杰作,本期起推出。”《斗神》从 1985 年开始以单行本发行,“当神佛堕落的时候,我开始为自己战斗……”

  譬如在《欢乐漫画》半月刊连载的一系列短篇作品,像《最后的决斗》等,使用的是西洋技法,作画中采用了许多不同的材质:包括用肥皂、蜡烛来表现背景肌理;

在这张图中,郑问先生可能先将肥皂润湿,蘸上橙色颜料后涂在原背景上,形成和黄色背景若即若离的肌理效果;右上角晕染的效果像是将蜡烛融化后洒在纸上

  在这些作品里的服饰,有些朋友认为是东洋服装,在我把古代造型搬上漫画新设定时,也不免有相同的看法;

《最后的决斗》中讲述了宋、辽两国将军的对决

  不过这些造型都是从历代绘画、雕刻而来,像《剑仙传奇》中剑仙的服饰是采吴道子永乐宫壁画上的仙人道服、狐仙寄居的大佛则是出自大定石佛中的普贤菩萨。

永乐宫壁画创作于元代,位于今山西省芮城。永乐宫主殿三清殿,殿内壁画《朝元图》刻画了多达 289 个道教形象,呈对称仪仗形式排列展开,面积达 403.34 平方米。永乐宫壁画是我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杰作,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罕见的巨制。永乐宫壁画完全沿袭了以吴道子为代表的唐代正统派的绘画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象征着理德、兴德,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示现教化众生的道场,右图为峨眉山金顶十方普贤像

  这十二篇作品在刊载期间幸运地受到读者们欢迎和漫画界朋友鼓励,不过在碰到《史记·刺客列传》这题材时,却发觉以往的表现技法,都不适合表现刺客列传所需要的意境:用沾水笔来画则太硬,用水彩则又有点像中国乐曲中用交响乐来伴奏的不伦不类。

  因此停笔思考了一段日子,直到交稿期限紧迫,突然有了一个灵感——为什么不以中国技法来表现中国人的故事?于是我开始拿起毛笔来描绘出心中的刺客形象,说来有趣,以往国画课第一个打瞌睡的我竟然会从头拿起笔来作画。直到执笔作画,我才体会到水墨独特的味道实在难用其它画材取代。也让我确定了一点,就是:

中国水墨的可塑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水墨将成为中国连环漫画的主流之一。《荆轲传》中最惊心动魄的桥段,“荆轲逐秦王,秦王绕柱走。”

  在刺客的造型中最引人争议的是豫让的中性面孔,我当初设定的想法是为了衬出豫让毁容后的牺牲和勇气;屠狗的聂政总让人想起肥胖的屠夫,我则把他重新塑造成武生形象引出他隐身市井的无奈,曹沫出场时的山崩地裂,则是虚构来加强戏剧效果;在刺杀行动里我并不特意排斥热血和武功,主要是想藉肃杀的气氛来烘托出刺客们壮烈悲怆的胸怀。凡此种种,读者若有心,可进一步欣赏司马迁《史记》原文,当会另有一番情趣。

《豫让传》与《聂政传》中,郑问先生都留给读者他们孤身一人面对千军万马的背影

  连环漫画是一种结合文学、戏剧与绘画的综合艺术,一样的故事在不同的漫画家手中,所呈现出来的作品都有他独特的感情和理念,这也是漫画家愿意全神投入的原因,这本专辑前后共花了我一千五百个小时,若说以前的作品是我用『耐力』完成的,那么《刺客列传》则是我用『心』来画的作品。

  最后,仅以此书献绘热爱漫画的读者和从来不看漫画的朋友。

  郑问 一九八六年八月五日于台北

刺客列传评价人数不足郑问 / 2020 /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