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肖邦:音乐背后的女人》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肖邦:音乐背后的女人》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2021-02-12 03:20: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肖邦:音乐背后的女人》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肖邦:音乐背后的女人》是一部由Rupert Edwards执导,James Rhodes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肖邦:音乐背后的女人》精选点评:

  ●明知都是八卦...

  ●八卦的成分太多了点!

  ●因为不懂音乐,还是没有完全感受到肖邦音乐与歌剧演唱之间的关系,不过也算是多一个视角,再慢慢感受吧。

  ●朋友们说:泡在女人堆里的肖邦。←褒义词,褒义词哈哈~虽然只是科普类的纪录片节目,讲得也不是很深,但是依然看得很有趣很开心,普及了很多知识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DAzqqfK9KZ4/

  ●没抓住重点

  ●重新认识肖邦及他的音乐

  ●美丽的信封和极光

  ●神童 Warsaw - Vienna - Paris - London / Opera, Bel canto / 有比琴瑟和鸣更亲密的事情吗?He plays the piano, she sings the opera. Can it be more intimacy?

  ●"No musicians are happy in their romances." 钢琴家这一枪打的(。) 原来george sand是这样的,只能给chopin点赞了(。

  ●视角独特,配乐很赞。39年,虽然短暂,却盛放过。

  《肖邦:音乐背后的女人》观后感(一):奇妙却有意义的切入点

  “有些人当他离世后,他留下的财富才真正开始。”

  人生中第一次听到肖邦的音乐是何时早已不可追溯定位,音乐课教材书中他是永远不会缺席的常客,但我清楚地记得我主动自愿去聆听肖邦的作品是因为在《绿皮书》中雪利博士演奏了他的作品Op.25第11号《A小调练习曲》,即《冬风》,距离首次听完这首歌已经过了很久,但我仍记得那时听到这首歌时的浑身战栗,他只是用钢琴的黑白琴键,就能在我的脑海里描绘出冬风的呼啸,随着那仿佛跌至冰点却又激昂的琴声中伴随的那一段低沉的音,即使乐理知识浅薄如我,也终于能或多或少感受到他愤怒背后的寂寞。

  这是在看纪录片之前我对肖邦几乎所有的印象。这部纪录片的切入点也是很奇特,看似是要对肖邦的私生活侃侃而谈,本质还是在谈音乐,毕竟没有一个音乐家在创作的时候能够完全把音乐和自己的生活分割开来。而在肖邦的音乐人生中最或不可缺的两个元素便是他的故乡波兰和歌剧女声。对于肖邦来说,那些女歌唱家们不仅仅是他的缪斯,更是他的人生亲密知己,似乎没有什么比在音乐上建立的关系更令肖邦感到自在和享受了,每一段邂逅都逐渐化为了他乐谱上的音符。美声唱法对他音乐上的创作模式也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脑海中先有旋律再考虑如何为它伴奏使它成形,也就是说肖邦所作的曲是为最开始这段在他脑海里的旋律服务的,这正是他作曲的精髓。比较可惜的是和肖邦一起生活最久的乔治桑只是被一笔带过了,他们之间应该还有更多故事值得被挖掘。

  时至今日应该并没有那么多人还对肖邦的情史有兴趣了,毕竟他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还是太过久远的存在。不了解的人即使无意中发现这部纪录片,也会对这个切入点感到莫名其妙,颇有卖弄噱头的嫌疑。可对于愿意进一步理解和感受肖邦的音乐的那些人来说,这无疑是最佳的一个角度。很多肖邦的资深乐迷都可以用旋律、演奏技巧和创作方面的崭新去评析肖邦到底有多伟大,只要稍微有点音乐素养便可窥探其作品的美妙之处。但一旦深究起为何后人都无法复制他的伟大,想必这部纪录片已经交出了答卷,除了肖邦本人与生俱来出众的艺术感受力,更多的是因为很少有人能像他这般将音乐当做自己的信仰,对音乐如此虔诚,将自己的生命与音乐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

  《肖邦:音乐背后的女人》观后感(二):永恒的慰籍,灵魂的攸歸

  夜阑人靜。看完《Chopin:The Women Behind the Music》,感受到天籁带来的永恒之慰籍,寻觅灵魂的攸歸之所……尘世的纷扰、不快,随着piano发出的美妙乐音,暂抛九霄。

  萧邦的音乐魅力,正在於斯。萧邦生于19世纪初的波兰,他父亲是上流社会教师,家境优渥。在家庭的艺术熏陶之下,天资过人的萧邦迷恋上了钢琴。7岁的萧邦就展现了惊人的天赋,开始作曲。Chopin在8岁时就登台演奏,并得到《华沙快讯》的盛赞……年轻的萧邦离开华沙,游历欧陆,准备去维也纳游学。然而,波兰人反抗康斯坦丁大公的暴动发动,随后不久俄国入侵波兰,萧邦遂踏上了流亡音乐家之路……

  萧邦的情路并非我所特意关注的,相较之下,我更欣赏萧邦才华横溢创作出的钢琴曲。我常聆听Chopin的Prélude “Rain Drop” In D Flat Major OP.28-15、Prélude Op 28-4、Fantaisie-Impromptu…从肖邦的Piano中,我们可以体验到人世的悲凄、尘寰的痛苦,并借此寻觅残存的生活勇气。

  萧邦是有着Romanticism气质的古典音乐家,有浪漫作家评价他的作品“如同插上了天使的翅膀”,确是精辟的不刊之论!另外,他在钢琴教学中创造了独特钢琴技巧,独具一格,另辟蹊径。音符在琴键上汩汩而出,给人以轻快、幽怨、哀伤、激扬等不同的Sense。

  萧邦的钢琴曲有淡淡的哀伤,述说着运命的跌宕、情感的波澜……然而,逝水流年,在他三十九岁有限的生命里,他大多数时间沉浸在music world中,这一点从他向病榻边陪伴他的生前挚友德尔菲娜·波托茨卡(Delfina Potocka)委婉请求聆听她歌唱可以看出……终生迷恋音乐的萧邦,于1849年10月17日凌晨2时病逝於众多音乐同道的朋友们惋痛的注视下……

  时光如水。聆听天籁之音,领悟到万物终会归于永恒的silence。物换星移,时间的流逝只能终结人类有限的生命,而人类的灵魂,特别是有天赋才具的哲学、音乐、文学家的灵魂,based on生命的消逝而升华,历久弥新,永驻能理解他们的后世人们之心魂……

  《肖邦:音乐背后的女人》观后感(三):纪录片的肖邦

  纪录片以肖邦身边的女人为切入点,从他生活的方面来解读他的创作和经历。

  艺术艺术艺术,异性异性异性;

  感觉、感受、感知;灵感、领悟、灵性!

  转载:

  当肖邦走进巴黎金碧辉煌的贵族沙龙的时候,正是世界文学史上难得一遇的黄金时代。人们在沙龙里可以看到大作家巴尔扎克、雨果、缪塞、海涅、大仲马、司汤达和乔治·桑等在高谈阔论;可以欣赏大画家安格尔、德拉克洛瓦、鲁索等的旷世杰作;可以聆听大音乐家李斯特、罗西尼、门德尔松、舒曼无与伦比的演奏。他们每个人都是一颗耀眼的明星,而这些明星聚集在一起就像是一个群星灿烂的天空。

  肖邦这个异乡人初来乍到,还不为人所知。李斯特的慧眼第一个发现了肖邦的天才。李斯特把肖邦引进了巴黎的沙龙,也把他介绍给一位女人。想不到,这竟然决定了肖邦后半生的命运。

  这一天,肖邦即席弹了许多曲子,他弹得兴高采烈,完全沉浸在乐曲中,把听众也忘记了。当他尽兴弹完,抬起头来,闻到一阵薇奥丽特香水的芬芳。他这才发现一双热情的眼睛正凝视着他。这位女性穿得很朴素,优雅而娴静地坐在他的钢琴旁边。她并不漂亮,身材矮小,已经开始发胖,但她有一双美好的眼睛和一个高高的哲学家的前额,给人一股男子气概。

  乔治·桑第一眼就对肖邦的气质发生了兴趣。可是,肖邦却没有立刻喜欢她。他甚至还向朋友讲过这样的话:“乔治·桑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女人,不知道她是否真的是女人,我非常怀疑这件事。”

  乔治·桑确实是个特殊的女性。她蔑视传统,饮烈酒,抽雪茄,爱骑马,喜欢男装,骂起人来满口粗言秽语,谈情说爱时却百般柔情,千般风流。她是一个多情的女人,已经30多岁了,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与诗人缪塞刚刚分道扬镳。她对男人了如指掌。她喜欢肖邦,就有办法使肖邦喜欢她。

  肖邦是个男子,却有女性气质。他面色苍白,身体纤细,体质柔弱,忧郁伤感,常常由于激动而疲惫不堪。他还不到30岁,他的天才备受女人的崇拜。但是,两次失恋使他怀疑女人的情感。他在孤寂中生活,又无法摆脱对爱情的渴望。忧郁的阴影笼罩着他。他感到自己创作力在衰退,思想变得懦弱,想象变得苍白,灵感渐渐枯竭。他需要一种强烈的有活力的爱情来唤醒他心底的热情,在他无力的手指中重新注入艺术的生命力。对于命运的忧虑不安和对艺术创造力的忧虑不安犹如双重的阴影和双重的枷锁,压抑在他心头。他那干枯的心田期待着爱情雨露的滋润。

  《肖邦:音乐背后的女人》观后感(四):歌声中,靠近你

  肖邦的伟大成就不仅在于他找到了一种崭新的音乐语言,而且还为钢琴找到了新的声音。他在钢琴中发现了一种属于人类的最根本的声音。正是其音乐中传达的属于人类的声音,赋予了让我们铭记至今的能量。

  尽管我们永远不可能确切地知道康丝丹奇亚·葛拉德柯芙丝卡,戴尔菲娜·波托斯基,宝琳娜·维亚多或是珍妮·林德,她们的声音听起来到底是什么样子,但是他们的歌唱深深烙印在肖邦的音乐中,永不褪色。

  原来肖邦的音乐同歌剧有那么大的关系。在钢琴的音符中,他融入了美声唱法的技巧,突出某一个音符,到又不失整体的和谐。

  尽管肖邦从来不解释自己的曲子,但其间流露出的浓浓思乡之情,诚恳、殷切而绵长,沉在那样的温柔中,实在令人神伤。

  巴黎的沙龙给了肖邦良好的创作条件。祖国波兰已深陷战火,创作歌剧是不现实的,他就将歌剧的叙事手法融入到作品中,使其成为歌剧的缩影。独特雅致的演奏风格营造出的奇妙氛围,魔法般迷人,唯有沉醉。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巴黎,音乐是最主要的艺术形式,受聘于富豪的肖邦很快取得了巨额财富。他鼓励学生用指尖唱出旋律,让手指不再僵硬,而是通过手掌,手臂和手肘与整个身体的配合在琴键上轻柔起舞。

  uppleness before everything.

  柔性第一,就是依靠这样的原则,即便是非常难的曲子也能让学生觉得容易起来。

  为什么生性内敛的肖邦会爱上声名狼藉的乔治·桑?为了避开人们的流言,他们居住在马略卡岛上,潮湿的气候令肖邦患上了肺结核,终身受到这种疾病的困扰。宝琳娜·维亚多的出现如一束阳光,照亮了肖邦的艺术世界。诺昂的晴朗也有利于肖邦的康复。然而,与桑持续八年的恋情终于走到了尽头。逃难到伦敦的肖邦邂逅了瑞典夜莺:珍妮·林德,这位女子的美妙歌声唤起了肖邦体内沉寂已久的热情:如果我不去压抑自己的情感,我多希望自己再年轻一点。

  共同的爱好,两颗心渐渐靠近,彼此理解,但也仅止于此。不顾瘟疫的威胁,珍妮来到巴黎看望肖邦,并寄去2500法郎,用以偿还肖邦欠下的债务。“失去了他,我的世界黯然无光”,林德在自己的信中表达了对肖邦的爱意与尊重。

  真正的爱,并非是肉体上的占有,而是源于灵魂的理解。懂得才是最纯粹的礼赞。

  谜一样的生命,总是引起后人的无限揣测。但我们去听他的音乐就已足够,那些音符里所蕴含着的跌宕起伏的情感,才是能够吸引敏锐心灵的真正原因。

  很少有男性的声音能够引起肖邦的注意。只有温柔婉转的女声才是他真正的缪斯。腼腆内敛的肖邦通过这些美丽的声音去靠近,去触摸,将满怀爱意倾注在琴键之上,谱就了一首首永世流芳的钢琴曲。

  Turned him on.奇怪粗俗,但我相信是真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