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硃订琵琶记》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硃订琵琶记》读后感精选

2021-02-12 03:26: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硃订琵琶记》读后感精选

  《硃订琵琶记》是一本由[元]高明 撰著作,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0元,页数:202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硃订琵琶记》读后感(一):《硃訂琵琶記》

  《硃訂琵琶記》二卷,元高明撰。明天啓間刻本,半頁十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單邊,單魚尾。

  高明,元代戲曲家,字則誠,號菜根道人,温州瑞安(今屬浙江)人。元順帝至正五年(一三四五)進士,歷任處州録事、江浙行省丞相掾、福建行省都事等職。高明爲官清明練達,不屈權勢,關心民間疾苦,深受百姓愛戴。由於數忤權貴,晚年退居明州(今寧波)櫟社之沈氏樓,著有《琵琶記》《題畫虎》《烏寶傳》《孝義井記》《華孝子故址記》《王節婦詩》《次韵酬高應文》等。

  《硃訂琵琶記》二卷,共四十二齣,據宋代戲文《趙貞女蔡二郎》改編,講述蔡二郎、趙貞女夫婦的悲歡離合。宋戲中,秀才蔡二郎高中狀元後,因榮華富貴拋妻弃子,落得駡名。改編後的《琵琶記》則塑造了一個寒門子弟求取功名富貴後不忘糟糠之妻的新形象,爲大衆追捧。

  中國古代戲劇成熟於元代,最具影響的爲北方雜劇和南方戲文。元代以前的戲文又稱『南戲』,大多用語粗俗,爲人所鄙;而《琵琶記》一洗舊弊,遣詞用語頗清麗,被譽爲『南曲之祖』,不僅代表宋元南戲最高成就,也爲明清傳奇劇開山之作。

  《琵琶記》流傳版本較多,是書爲明天啓間刻本。首存隶书『琵琶記跋』十四行,署『西吴三珠生跋』,刻『凌氏延喜』『三珠生』二印。『琵琶記·凡例』十则,署『即空觀主人識』。第一则中,即空觀主人凌濛初指明痛恨《琵琶記》遭人改篡,『惜無從得一善本正之,獨此曲偶獲舊藏臞仙本,大爲東嘉幸』,故其重刻时恪守原貌,『毫髮畢遵,有疑比闕』;第九则中,『此本加丹鉛處必曲家勝場,知者自辨,至近時有贋李卓吾批點本,夫真卓吾且不解曲,况效顰拾唾者蓋不足論矣』;第十则中,『弘治間有白雲散仙者以東嘉見夢,謂蔡伯皆乃慕容喈之誤,改之行世,以爲東嘉洗垢亦一奇也』。

  正文前附单頁版畫四十三幅,每幅均載畫記,字體各异,版心刻有『琵琶像』。版畫風景人物與故事情節布局精美,刻畫細膩,綫條流暢,有吴道子、魯宗貴、李思訓、夏圭等題字。首幅圖版心下方鎸『素明刻像』,第七幅鎸『劉素文刊』。正文卷端題名爲『硃訂琵琶記』,下署『東海月峰孫鑛批點,後學諸臣校閲』,版心刻有『琵琶記』。卷上爲一至二十一齣,卷下爲二十二至四十二齣;第三、五、十一、十三、十四等齣後有批語。全文圈點,文末行草鎸總評八行。

  《硃订琵琶记》读后感(二):神来之笔 | 君是米儿,妾是糠……

  高明在《琵琶记》起首云“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为达动人境地,据史书记载,高明“阖关谢客,极力苦心,歌咏则口吐涎沫,按节拍则脚点楼板皆穿,积之岁月,然后出以示人。”此曲《琵琶记》经高明反复吟唱,一再修改,实践了“动人”的愿景。《琵琶记》最动人心者,要数其着力描写的赵五娘的生活遭际。

  《硃定琵琶记·二十一齣·糟糠自厌》片段(220页 )

  呕得我肝肠痛,珠泪垂,喉咙尚兀自牢嗄住。糠那!你遭砻被樁杵,筛你簸飏你,吃尽这控持。好似奴家身狼狈,千辛万苦皆经历。苦人吃着苦味,两苦相逢,可知道欲吞不去。

  ——《硃定琵琶记 · 孝顺歌》

  糠和米,本是相依倚,谁簸飏作两处飞?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与夫婿,终无见期。丈夫,你便是米呵,米在他方没寻处。奴家恰便是糠呵,怎的把糠来救得人饥馁?好似儿夫出去,怎的教奴,供膳得公婆甘旨?

  ——《硃定琵琶记 · 前腔》

  赵五娘强咽糠粃事尤为评者所称,《硃定琵琶记》此齣上评语“一字千哭,一字万哭,可怜可怜”。此曲洵为全戏的最警策处,被誉为“悲剧之至味者”。传说高明在沈氏楼中深夜写到“糠和米一处飞”时,两支蜡烛的火光突然相交,神来之笔,使奇迹显现,或许伟人或伟大的著作的诞生都需要诡异的传说来附会吧。

  此外,《琵琶记》还为后世贡献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机警妙句,经常挂在你嘴上的那些话在《硃定琵琶记》里是这么说的:

  万里黄金未为贵,一家安乐值钱多。

  ——《硃定琵琶记 · 第二齣 · 高堂称庆》68页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硃定琵琶记 · 第四齣 · 蔡公逼试》96页

  受人之托,必当终人之事。

  ——《硃定琵琶记 · 第五齣 · 南蒲嘱别》100页

  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趱少年。

  ——《硃定琵琶记 · 第六齣 · 丞相教女》112页

  恩人相见,分外眼明;仇人相见,分外眼睁。

  ——《硃定琵琶记 · 第十七齣 · 义仓赈济》197页

  浑浊不分鲢共鲤,水清方见两般鱼。

  ——《硃定琵琶记 · 第二十齣 · 勉食姑嫜》218页

  福无双降犹难信,祸不单行却是真。

  ——《硃定琵琶记 · 第二十一齣 · 糟糠自厌》224页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硃定琵琶记 · 第二十七齣 · 感格坟成》270页

  本将心事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硃定琵琶记 · 第三十一齣 · 几言谏父》299页

  养儿代老,积谷防饥。

  ——《硃定琵琶记 · 第三十一齣 · 几言谏父》296页

  《硃订琵琶记》读后感(三):君身岂荡子 妾非荡子妇

  《琵琶记》的故事托名汉代大儒蔡伯喈(即蔡邕),说蔡伯喈与妻子赵五娘燕尔新婚,蔡赵虽在蜜月,但恰逢朝廷取士,其父强令他进京赶考。蔡伯喈以父母年高,不便于离家,但却遭到蔡父的反驳。无奈之下,蔡伯喈拜别父母,辞别妻子踏上了寻求功名之路。不曾想,伯喈科场一举成名,夺得了魁首。牛丞相有一女未曾婚配,正在寻求佳婿,而伯喈又一表人才,才华出众,由此被选中。伯喈以家有高堂,欲辞婚,但牛丞相手中有皇帝的诏旨,伯喈无奈之下只能奉旨成婚,由此滞留京城不得归。

  再说蔡伯喈离开家乡陈留之后,便发生了大旱。赵五娘吃糠咽菜,服侍公公婆婆,但因旱灾持续较长,蔡的父母在贫病中相继亡故。而蔡伯喈写给家里的信件,也因故丢失,致使消息不通。赵五娘安葬公婆之后,亲自绘制了公婆的画像,然后抱着琵琶沿途卖唱,上京城寻夫。当时京城弥陀寺正举行大法会,赵五娘在寺中求取食物,并将公婆的画像供奉在佛前。正好蔡伯喈到寺中烧香,看到父母的画像,便带回家中挂于书房。赵五娘得知了夫君下落,一路寻找到牛府,被丞相的女儿牛氏请入府中弹唱,五娘见牛氏性情通达,就告诉其实情。牛氏怕蔡伯喈拒绝认亲,就让五娘暂时躲避,但却在公婆画像上题诗暗喻,蔡伯喈回府后看到画像上的诗句,正欲询问牛氏,牛氏却将五娘请了出来,由此夫妻团圆。五娘向蔡伯喈倾诉了数年来的经历,蔡悲痛不已,向天子上表,获准之后带着五娘和牛氏一起回归故里守孝。皇帝以蔡氏一门至孝,下诏书彰显其门风。

  现今来看,《琵琶记》的故事略嫌老套和陈腐,但在旧时代,这却是影响很大的一部经典。赵五娘被塑造成能侍奉公婆,忍辱负重,贤惠有才具的女性形象。丞相的女儿牛氏,虽然出自高门,但是通达清通,能够接纳蔡伯喈先已有妻的事实。客观的来说,这实际上是一部“夫权”视角的戏剧,赵五娘和牛氏都是在“夫权”的需求下创造出来的,这是一个悲情的爱情故事。蔡父逼迫儿子进京考试,无非是奔着名利去的而已,如书中所说:“江山风物自伤情,南北东西为利名”,蔡子这一去,父母贫病而死,妻子陷入苦难,但书中却说他是“全忠全孝”之人。可见,只要有了功名,则所谓忠孝之名也就有了。

  《琵琶记》的唱词极佳,体现了作者卓绝的文学才华。第一幅版画题词“小门深巷,春到芳草,人闲淸昼。”即出自第二出《高堂称寿》中赵五娘的唱词。在其后,赵五娘还有一段唱词:“最喜今朝春酒熟,满目花开如绣。”之后又有一段众人的合唱词:“愿岁岁年年,人在花下,常斟春酒。”把蔡赵新婚之后,一家和顺,为公婆祝寿,其乐融融的氛围渲染的极佳。版画在表达这一主题上充满了戏剧化,在数重青山之下,有一座庭院,院中有三株垂柳,数间屋舍,宅院中有一对老人,老叟拄杖,老妪垂手,二人正在交谈。屋内则有一对年轻的夫妻,女子捧酒壶,男子端杯盏,正欲向外走去,很显然是蔡氏夫妇向父母祝寿的场景。

  第五幅版画题词“芳草斜阳,望断长安路”,出自第九出《临妆感叹》中赵五娘的唱词:“朱颜非故,绿云懒去梳。奈画眉人远,傅粉郞去。镜鸾羞自舞,把归期暗数,把归期暗数。只见雁杳鱼沈,凤只鸾孤。绿遍汀洲,又生芳杜。空自思前事,日近帝王都。芳草斜阳,敎我望断长安路。君身岂荡子,妾非荡子妇。其间就里,千千万万,有谁堪诉。”这一段唱词把夫君蔡伯喈离开家园之后,赵五娘独守空闺的心境表达的酣畅淋漓。传统中国的表达是含蓄的,女性的表达更加含蓄,但是每一个词每一个字都有深意,通过多种意象将内心的力量推向情感的巅峰。画面中苍山茫茫,烟树氤氲,庭院之中草木勃发生机,空寂的闺阁中有一个女子,凭栏而坐,似乎在向远处的山水之间眺望,希望熟悉的身影出现。然而,那个身影终究没有出现,一个巨大的悲剧在等着她。

  《硃订琵琶记》读后感(四):一曲《琵琶记》,了却平生愿

  六百年前的元代末年,温州瑞安一位先贤创作了一部戏曲,惊艳了世界。这部戏曲便是有一代“曲祖”之称的《琵琶记》,这位先贤高则诚也因“南戏鼻祖”的身份被后人永远铭记。

  《琵琶记》甫一问世,便震惊朝野,妇孺皆知,享誉海外。在当时圈粉无数,甚至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盛誉“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从19世纪起,有英文、德文、法文、日文等外文译本不下二十余种。至今依然是“演习梨园,几半天下”。

  明雪蓑渔隐云:“《琵琶记》冠绝诸戏文,自胜国已遍传宇内矣。”在文本流传方面,《琵琶记》在明清两代刊刻传抄的版本存世者约四十余种,堪称中国戏曲版本之冠,形式多样,有点评本、校注本、解证本、抄本、选本、曲谱本等。

  今得一本精装本影印版古籍《硃定琵琶记》,木刻插图、朱墨套印、名家评点。明天启朱墨套印本,正文前附单叶插图四十三幅,每幅均载朱色画记,字体各异。首页题“东海月峰孙鑛先生批点,后学诸臣校阅”。孙鑛为明代著名的评点家,在诗文评点领域的成就很大。《硃定琵琶记》评语总计四百余条,有眉批、出批、总批,评语皆为朱色手写体,全文朱色圈点。

  南戏始于宋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和蔡二郎》《王魁》二种实首之,南宋陆游有“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之句,可见《赵贞女和蔡二郎》在宋时便为流量神剧。据说宋时《赵贞女和蔡二郎》故事中的人物原型为当时蔡氏兄弟中的老二,蔡二高中状元后抛弃了妻子,做了丞相府的乘龙快婿,他的事迹被人所鄙,便被艺人们以此为题材入了戏文。但因蔡氏权势过大,后来人便把蔡二郎改为蔡伯喈。此故事结局为蔡伯喈弃亲背妇,被暴雷劈死。蔡伯喈可是汉代的文豪,历史名人,有名的孝子,为何要代人受过,或许只因蔡伯喈曾为汉贼董卓的朝臣,人们痛恨董卓,恨屋及乌,连带痛恨蔡伯喈吧。

  出生于南戏之乡的高则诚,自幼聪慧,传说他衔光而生,遂起名为高明。高则诚出生前后正值南戏盛行,高则诚早年在家乡便数次听过《赵贞女和蔡二郎》的故事,有感于民间戏曲力量的强大,将历史名人玷污成这般。他那时便有一个梦想,想为蔡伯喈翻案,改造民间戏曲当中蔡伯喈的形象,还一个全忠全孝、有情有义的蔡伯喈,也给赵五娘一个圆满的结局,将戏文改写的梦想一直扎根于心。

  高则诚前半生在隐居及游学中度过,由于历史原因,在不惑之年才得以跻身进士队伍,励精图治,能文能武,十年宦海沉浮,抑郁不快,晚年辞官隐居山林,著书立说,用生命最后的时光将《赵贞女和蔡二郎》故事改写成旷世之作《琵琶记》,可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原本想做一个正直的官僚,忠诚的谋士,济世安民,不料成为出走官场的失意才子、诗人、饮尽孤独的剧作家,他的一生又何尝不是戏剧的一生。

  高则诚的一生有很多无奈:忠孝不能两全,有才却不得志,有爱却不敢追求。高则诚被家族寄予厚望,被逼赶考,他原本只想“父母在,不远游”,守望家人,却身不由己,离别妻子,流浪官场。考中进士后做了十来年的元朝官吏,为官清廉,不畏权势,几欲辞官,朝廷不准。他与精神伴侣沈氏相遇后,便也遇到了纠结于心的情感难题,但心事终虚化。

  《琵琶记》中蔡伯喈辞考、辞官、辞婚,何尝不是高则诚为自己编织的一个梦,就让在现实中不能完成的都交由蔡伯喈在戏中替他完成。

  元末战火吃紧,饥荒不断,民生寥落。赵五娘领粮被抢,吃糠的人物原型,也是高明亲眼所见,又似自己的妻子陈素,一个坚强刚硬的女子,粗糙了自己,精细了别人,忍受过这种苦的人,应该有苦尽甘来的一天。这也是高明对生活的希望,于是他给了赵五娘一个夫妻团聚、一夫两妻共同守孝的结局。

  高明用一生最后的时光完成了少年时的梦想,也将一生的心事交付在这部戏文里。他一生诗、文、曲、表演皆有造诣,如果生活在当下也是一个多栖明星,但都抵不过他的《琵琶记》,他为戏而生,他的一生也是一部传奇。

  《硃订琵琶记》读后感(五):人生如戏,戏里戏外都是自己

  六百年前的元代末年,温州瑞安一位先贤创作了一部戏曲,惊艳了世界。这部戏曲便是被誉为“元代戏曲之殿军,明代戏曲之先声”的《琵琶记》。这位先贤高明也因“南戏鼻祖”的身份被后人永远铭记。

  《琵琶记》甫一问世,便震惊朝野,妇孺皆知,享誉海外。在当时圈粉无数,甚至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盛誉“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贵富家不可无。”从19世纪起,有英文、德文、法文、日文等外文译本不下二十余种。至今依然是我国各地方戏曲剧种经常上演的剧目。

  明雪蓑渔隐云:“《琵琶记》冠绝诸戏文,自胜国已遍传宇内矣。”在文本流传方面,《琵琶记》在明清两代刊刻传抄的版本存世者约四十余种,堪称中国戏曲版本之冠,形式多样,有点评本、校注本、解证本、抄本、选本、曲谱本等。

  今得一本精装本影印版古籍《硃定琵琶记》,木刻插图、朱墨套印、名家评点。明天启朱墨套印本,正文前附单叶插图四十三幅,每幅均载朱色画记,字体各异。首页题“东海月峰孙鑛先生批点,后学诸臣校阅”。孙鑛为明代著名的评点家,在诗文评点领域的成就很大。《硃定琵琶记》评语总计四百余条,有眉批、出批、总批,评语皆为朱色手写体,全文朱色圈点。

  《琵琶记》依据宋代戏文《赵贞女和蔡二郎》的故事改编而成。据说《赵贞女和蔡二郎》戏文中的人物原型为蔡氏兄弟中的老二,蔡二高中状元后抛弃了妻子,做了丞相府的乘龙快婿,他的事迹被人所鄙,便被艺人们以此为题材入了戏文。但因蔡氏权势过大,为了保全自己,便把蔡二郎改为蔡邕。蔡邕可是汉代的文豪,历史名人,有名的孝子,为何要代人受过,只因蔡邕曾为汉贼董卓的朝臣,人们痛恨董卓,恨屋及乌,连带痛恨蔡邕吧。

  高明出生前后正值南戏盛行,南戏始于宋朝,永嘉人所作《赵贞女和蔡二郎》《王魁》二种实首之,南宋陆游有“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之句,可见《赵贞女》在当时为流量神剧。高明早年在家乡便数次听过这个戏文,将《赵贞女和蔡二郎》改写一直是少年的梦想,几十年的心愿,可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晚年创作《琵琶记》是要还蔡伯喈一个清白,还一个全忠全孝的蔡伯喈,也给赵五娘一个圆满的结局,也是把自己一生的际遇揉进戏文里。

  出生于南戏之乡的高明,自幼聪慧,传说他衔光而生,遂起名为高明。前半生在隐居及游学中度过,由于历史原因,在不惑之年才得以跻身进士队伍,励精图治,能文能武,十年宦海沉浮,抑郁不快,晚年辞官隐居山林,著书立说,用三年时光呕心沥血创作旷世之作《琵琶记》。

  原本想做一个正直的官僚,忠诚的谋士,济世安民,不料成为出走官场的失意才子、诗人、饮尽孤独的剧作家。他的一生又何尝不是戏剧的一生,人生如戏,戏里戏外都是自己。

  《琵琶记》里有高明的影子,蔡伯喈的无奈也是高明的无奈:忠孝不能两全,有才却不得志,有爱却不敢追求。高明与蔡伯喈一样被家族寄予厚望,被逼赶考,他们原本只想“父母在,不远游”,守望家人,却身不由己,离别妻子,流浪官场。蔡伯喈拒绝留京做官入赘相府,辞官辞婚要回家尽孝,高则诚考中进士后做了十来年的元朝官吏,他为官清廉,不畏权势,由于他不入流俗的性格最终使他辞官隐退。蔡伯喈在赵五娘与牛小姐之间左右为难,高明在陈素与沈小瓯的感情纠葛中郁结于心。高明只有将心理的痛苦委屈投射在蔡伯喈的身上,让蔡伯喈圆自己一个梦,将一生的心事交付在戏文中。

  元末战火吃紧,饥荒不断,民生寥落。赵五娘领粮被抢,吃糠的人物原型,也是高明亲眼所见,又似自己的妻子陈素,一个坚强刚硬的女子,粗糙了自己,精细了别人,忍受过这种苦的人,应该有苦尽甘来的一天,“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这也是高明对生活的希望,于是他给了赵五娘一个夫妻团聚、一夫两妻共同守孝的结局。

  高明一生诗、文、曲、表演皆有造诣,如果生活在当下也是一个多栖明星,但都抵不过他的《琵琶记》,他为戏而生,他的一生也是一部传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