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梦忆》读后感锦集
《陶庵梦忆》是一本由(明)张岱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陶庵梦忆》读后感(一):《陶庵梦忆》:张岱一生的回忆
张岱的《陶庵梦忆》是极具审美价值的晚明小品之经典。
张岱在序言中描写了自己在国破家亡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他把今日的困苦饥饿归于对昔日奢华的果报,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作人间大梦一场。追忆往昔更像是一种无奈的梦呓。
张岱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 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他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风流浪漫生活,可惜偏逢末世,明清政权的更替,他“披发入山”,隐居不仕,生活窘迫,“常至炊断”,坚决不与满清统治者合作。今昔对比,现实与梦幻交织,作者满腔的亡国之恨、满腹的思念之情,便化作了《陶庵梦忆序》等写梦写幻的追忆之作。
在《陶庵梦忆序》里,作者的国破之恨、故园之思和亲历沧桑易代巨变后的心灵之痛,在亦真亦幻、虚实 相生的表达形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张岱喜欢的是:深深庭院,眼神波俏的丫环,繁花和少年,华丽的衣裳,骏马奔跑的姿态,神奇的灯,烟花 在幽蓝的夜空中绽放;还有梨园歌舞,紫檀架上的古物,雪白的手破开金黄的橘子,新绿的茶叶在白水中缓缓展开,这些都是张岱喜欢的事。
张岱还喜欢锣鼓吹打,喜欢人群。浩大的、如粥如沸的人群,其中有张岱。张岱叹道:人太多了,太挤了,太 闹了。但人群散去,天地大静,一缕凉笛绕一弯残月,三五 人静坐静听,其中亦有张岱。
张岱是爱繁华、爱热闹的人。张岱之生是为了凑一场大热闹,所以张岱每次都要挨到热闹散了、繁华尽了。
张岱,字宗子,居绍兴,生死于明清之际。家世殷富,少有捷才。然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时 文不成,学仙学佛,学种地,皆不成。时人呼为废物、败家 子、蠢秀才、瞌睡汉,到老了,一言以总之,呼之曰:死老。
《陶庵梦忆》读后感(二):由着真性情过这一生,便是人生最值得骄傲的事情吧。
《陶庵梦忆》是明朝张岱的散文集,这个版本是磨铁打造的今人新译,译者是我因《书见》之缘,经宁波枫林晚郑老师引荐而得以相识的午歌老师。
我读书,喜从序读起,以便借作者之后对全书有一个提纲挈领的了解。但于本书来讲,序则是不能不读了,不谈整套图书的总序,单是李敬泽论张岱的《一世界的热闹,一个人的梦》这篇已是份量十足。敬泽老师说”张岱真正喜欢的事是:文字”。张岱的生命和生活“是一场大静之中热闹红火的戏。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恰恰午歌老师在序《生平好心气,活出大境界》中也引用了许慎的话:“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张岱的自序中说“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书中几篇文字,印象颇深:
一、《日月湖》”宁波府城内 ,近南门,有日月湖。日湖圆,略小,故日之; 月湖长,方广,故月之。”郑老师的枫林晚书店就座落在月湖畔,我与午歌老师相识,就在这里。读来不觉有时光穿梭,感叹世事之缘。
二、《不二斋》“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蜡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图书四壁,充栋连床;鼎彝尊罍,不移而具。”“寒暑未尝轻出,思之如在隔世。”简单数笔勾勒出一间心之所向的书房“
三、《祁止祥癖》开篇之句“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午歌的翻译如是说:“有癖好之人,往往才会至情至性,值得交往。或将这“癖好“解读为一种生存状态的缺陷或裂痕,我觉得这似乎又与莱昂纳德·科恩那句论断不谋而合,他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彼之缺陷裂痕,亦是彼之希望所在。在生活中,不必让自己活得八面玲珑、十全十美,流露几分本来面目,便也多出几分真性情的生命体验。“
我亦是不完美之人,读完这篇,便更坦然地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由着真性情过这一生,便是人生最值得骄傲的事情吧。
《陶庵梦忆》读后感(三):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读《陶庵梦忆》前要先读一下作者的自序,这样更能读懂书中的热闹。它并非记录公子吟诗作对的风雅,也并非记录女子歌舞升平的优雅,描绘的只是民俗风情,却能将滚滚红尘中的男女写得通透。
张岱写《鲁藩烟火》,人、灯和烟火的交相辉映,大有一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错觉,之所以说是错觉,便是这三者的包含关系。不管是王侯将相还是侍女宦官,皆为灯所囊括,而烟火的妙又在于能将灯中景物尽收其中。
张岱写《南镇祈梦》,词句优美,文采斐然,祈祷文中不常见的写法唯张岱敢于尝试。祈梦,祈的是未来的前程,盼着的是康庄大道,锦绣河山。十六岁的少年抱负满满,不为功名利禄,只为家国天下,奈何国破家亡,无所归止,年少的梦想,终归只能是一份虚无。
张岱写《秦淮河房》,我对秦淮的印象,仍是停留在八艳的佳话上,读《陶庵梦忆》,又让我读出了秦淮的绝。这条河最热闹的时候便是端午,百条小船漂于河上,其上装饰简单、秀雅,船中客人伴随着锣鼓声和欢笑声举杯共饮,直至午夜星光熠熠,化为一场宁静的空茫。
张岱写《西湖七月半》,七月半来西湖,最是赏月好时节,达官贵人、名娃闺秀、名妓闲僧、慵懒之徒和附庸风雅的世俗之辈相对比,这世间属于人类的这一物种也算是齐全了,这热闹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待众人离去,张岱才和友人“姗姗来迟”,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像是余音绕梁,欢乐过后的回味。酒醉后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倒也是一场美梦。(不过,我还是要提醒各位读者:酒,小酌即可,切勿喝醉。还有,喝完酒记得回家!)
张岱写《湖心亭看雪》,到现在也忘不了被全文背诵支配的恐惧,以前喜欢“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现在知道的多了,便觉得开篇第一句话更有深意: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品品,再品品,仔细品品,品不出来,我告诉你。《陶庵梦忆》成书于明亡后,政治正确的写法应该是天聪六年。这已经不仅仅是怅然了,读来悲凉更甚。
若说全书八卷,最让我难忘的便是作者的自序,看过书的人便知道我是友军。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张岱写这些的时候,是回忆着落笔呢?还是落笔后慢慢回忆?深究已不重要。不管是歌舞楼台,还是欢声笑闹,都成了过往云烟,大梦一场。
《陶庵梦忆》读后感(四):风流千古繁华梦——我眼中的《陶庵梦忆》
张岱说过:“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要是没点无伤大雅的小怪癖,决计是不可爱的,正如再高超的手工艺总比好的机器制品多一些瑕疵,有时真实和情趣便从这里来。 季羡林在出版自己的文稿时,拒绝删去其中部分“不雅之词”,我倒觉得很是有趣,他这样的前辈也会爆粗口,天天打牌,色欲上脑,无疑多了几分真实和鲜活。看这些会觉得,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被供奉的神。 但人要做真实的人,除了自己要有足够的底气,劣势不会掩盖优势外,还要看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和圈子。身边都是能容人的人,大家就能欣赏这种怪癖似的可爱,身边都是一板一眼、任何事都讲究标准和套路的人,便还是收敛些真性情吧。
——公子清宛
经过博物馆的时候突然明白张岱为什么那么爱写灯了。那种明亮与希望,真是让人迷醉。 陶庵梦忆这本书啊,看书还是得和看景结合起来。单独看的话,景物可能司空见惯,书可能觉得感触不深,但是你读完书,再去看景,就会发现喔原来是这样啊!这种把事物放到合适的位置上的感觉,真是舒服。
——雨之霁第一废
枕边一本张岱的《陶庵梦忆》,雨后岭南的夜晚,溽热难耐,随手翻了几页,是张宗子的“焦山”。------人啊,在心无所依的时候,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在匹夫之怒的时候,真的是不妨学一学张宗子的夜游焦山,这世上很多的事,很多的人,很多的纠结和隐忍,都是因为你身处其中的缘故。跳出来,回头看,牵挂也罢,不舍也罢,愤恨也罢,都不过是船后的波纹,是渐行渐远的风景。
——孟寧
张岱写在他的《陶庵梦忆》里的,说了一个看月亮的事,说七月半去西湖赏月的人,分了五种。 一种是在月下楼船中,乐队鼓吹,盛筵盛装,声色相欢里,忙都忙不过来,说是看月亮其实看不见月亮的人。 一种是携着美女在露台上取乐,说笑间,身在月下,实在顾不上看月亮的人。 一种也是名流骚客,更雅致一些,在月下浅斟低唱,是为赏月来的,更多是为被人看到自己赏月的样子。 一种没有什么大的排场,酒足饭饱后,三五成群,借酒招摇,人也看,月也看,热闹也看,什么都看了,其实也什么都没往心里去。 一种在小舟上,或树影下,安静煮着茶,有体己的人儿,共着月同坐,无意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因看月这事来做作。
——河北律师 许浩广
最近读《陶庵梦忆》,突然就觉得张岱这个人鲜活明丽得不像是活在过去。最开始接触到的他的文章应该是初中教材里的那篇《湖心亭看雪》。当时立即就被那种天地瀚瀚,万物大静,湖心亭中煮酒看雪的意境震撼,并在多年之后依旧念念不忘。
他在《陶庵梦忆》里及尽所能地描绘了独属于他人生的声色光影。其中的山川风物,亭台园林,人情百态,戏曲杂艺,工艺书画,茶饮食膳乃至花鸟鱼兽,都竭尽鲜活。诚如张岱所言,“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借以文字,张岱在四百年的洪流中溯游而来。却依旧是少年模样,是唇红齿白的纨绔小少爷,衣着明丽,风流不羁。有着历经世俗后仍旧保留着的天真,有点儿赖皮,爱热闹,也爱静谧。
——云变今天好好学习了吗
《陶庵梦忆》读后感(五):曲中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高中时读余秋雨的散文集,知道了张岱和他的《夜航船》。而后,又在别的地方读到《湖心亭看雪》,一下子被那种茫茫人海中找到知己的欣喜击中。大雪降临,一片茫茫,天地俱静,然而却有几个萍水相逢的人在西湖围炉喝酒看雪。“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直言犹在耳。 翻看张岱简介,发现此张岱就是彼张岱。 世人常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这句也出自于张岱。 再来看张岱的简介。 张岱,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生于浙江绍兴显宦之家,祖上四代望族。他受过最好最精心的教育,家境的富裕显赫又让他眼界大开。 他人生分为两个阶段。前半段,不受金钱困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张岱爱鲜衣,爱骏马,爱美食,爱美人(不分男女),爱所有美好的事物。他曾经花了三万两银子只为了求一块自己喜欢的木头。他纵情声色,鲜衣怒马,恣意妄为,却不是一个败家子,因为他有才华。 晚明因为它的腐朽,迅速被清取代。国破家亡之后,张岱一贫如洗。然而张岱从没有放弃过写作。他自幼饱读诗书,一生勤于笔耕,著作等身。 有人撕说:张岱和他的人群见证了“末世”。他们见证了无限的美、无限的繁华、无限的精致复杂,见证了缓缓降临的浩大的宿命。 张岱有很强大的亲友团。磨铁这版《陶庵梦忆》,除了找来青年作家午歌翻译全文,并写了部分点评,还贴心地附上张岱的亲友图。有他的祖父、父亲、叔叔们,还有他的人生偶像,忘年交,各种知己,甚至还有交游女伴董小宛。读《陶庵梦忆》,张岱作为一个晚明的文人,除了是见证者,更是一个记录者。他有很好的文笔,也有温柔的心。在他应有尽有时,他活得潇潇洒洒,看尽人世繁华。而当他落魄,他安之若素。即使是逃难,他都不忘跟朋友说怎么能让生柿子好吃。他 《陶庵梦忆》是张岱的传世名作,但并不是一本难读的书。全书一共八卷,有自序,有自为墓志铭。其实这本书可以当做晚明时期的一本百科来读,书里有风物,有人情,有回忆,有游历,更是一副描绘晚明社会风貌的历史画卷。 张岱的一生,是从荣华到坠落的一生。四十岁前,他耽于享乐和读书。他是真正的读书人,没有任何的负担,也没有出人头地的功利心,就是纯粹的爱好。他爱好广泛,博学多才。他编著了文化常识的《夜航船》,只是为了让读书人在夜航船的场合不要露怯。崇祯十七年,满人问鼎中原。他早年撰述明史的梦想破灭。满人问鼎中原,随之兵祸不断,烽烟四起,张岱在山僧掩护下,辗转避居南方。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经历过鲜花着锦的岁月,再到如今的一贫如洗,张岱这个人一定很苦闷。其实不是的。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张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是一个让无数人向往的人。在极盛时,他能享受群居和热闹,也能享受冷清和安静。甚至是国破之后,他并没有怨愤和哀伤。他安静地注视着一切,从容地接受着人生的巨变。 但是他的文章写得好。《陶庵梦忆》写他之前的生活,上来就是《钟山》。钟山自古乃帝王龙脉聚集之地,也是明朝的旧都。张岱的一生,从前半生“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到后半生“无所归止,披发入山”,他见证了大明从繁华到没落。 除了《湖心亭看雪》,《金山夜戏》也极其动人。 “月光倒囊入水,江涛深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余呼小奚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剧完,将曙,解缆过江。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他回忆起自己在崇祯二年路过镇江金山寺,兴致大发,即兴表演起韩世忠抗金的故事。一时之间,锣鼓喧天,寺里的人都出来看热闹。他倒是表演尽兴了,立刻扬长而去,但寺里被惊醒的僧人们一直到送他坐船离开,都没弄清是人是怪还是鬼。短短数语,写了他的尽兴和顽劣,也写了僧人的不解。从月光如水的深夜寂静,到他没有预告的即兴演出和盛大排场,一个热热闹闹的场景在寥寥数语中尽显。 《西湖七月半》,写了某年张岱携友人泛舟西湖。这一天的西湖自然是热闹非凡,然而他却像今天的很多人面对着黄金周的人流:除了人人人人人,西湖一无可看。等到人群散去,张岱和朋友们不走寻常路,这时候他们登场了:划着小船靠岸,在断桥上大摆宴席,豪饮至天亮。你以为他这就散了么?没有。他又登上船,去荷花丛中睡觉。 张岱真的是一个妙人。难怪有人说,若生在明清,嫁人只嫁给张岱。他是真会玩。 ……. 张岱有才有趣有经历,用心写出的文字值得一看再看。 他是一个宝藏,他的文字更是。
《陶庵梦忆》读后感(六):人生不过大梦一场,醉了醒了,也就过了
痴人狂人,伟人
对于张岱,其实我是不甚了解的,唯一记得的,便是上学时那一节关于《湖心亭看雪》的课吧。犹记得老师重点挑的这一段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当时只觉,真难,又要背书了!可现在再来看看,才发现,这短短的一句,将整个冬日雪景描绘的惟妙惟肖。
少时的他,于富豪之家的穷奢极欲,文人雅士的精究饮食集两者之大成,这个越中美食家,在《陶庵梦忆》中,描述了不少对于饮食的要求,他爱吃,更会吃!何地该吃何种特产,何时才是何物最味美之时,他能如说家珍,侃侃而谈。
他爱热闹也爱孤单,爱山川也爱美食!
当你见识了这个世界的繁华,你才更加不舍他的消逝
这个明末公子哥,在繁华时见过了最好的时代,在没落时,也经历了最难的时代!
扬州清明篇他细致的描述了清明节时热闹的景象,就像清明上河图画一样,他想用精致的文字将这脑海深处的繁荣记忆留存下来:
“四方流寓及徽商西贾、曲中名妓,一切好事之徒,无不咸集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踘;茂林清樾,劈阮弹筝......(这一天,四方游走的人以及徽州商人、山西商人、青楼名妓所有的好事之徒都聚集在这里。长堤或草地上,人们骑马、放鹰;山丘或平冈上,人们斗鸡、踢球;茂密的丛林和树荫下,人们弹拨丝竹弦乐.....) ”他说,我所见到的景象中只有西湖的春游、秦淮河的夏游、虎丘的秋游,才能和扬州的清明扫墓相比。
可这更加让他感叹,
“南宋张择端作《清明上河图》追摹. 京景物,有西方美人之思,而余目。目于目于,能无梦想(宋代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追忆、描摹了当年汴京的繁华景象,有故国之思。而我眼睁睁地看到过当年扬州清明祭扫的热闹景象,又怎么会没有故国之梦的念想呢? )”余目盱盱,能无梦想?
这问句的叹慨,就像将他那亲眼看过、经历过的繁华到枯寂的国家,呈现在了我们面前。国不在,物也非,人亦静。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看一些资料说性情不羁的张岱诗文中总是出现反清复明的句子,然而因为清初的文字狱非常盛行,身为明朝遗民,后来几乎都有意无意删掉了。
我们能像看故事一般平淡冷静看待的朝代更迭,可对于他来说,却是国破家亡的痛心、不舍与无力吧,然却只能以文字抒发自己的思念。
以前看韦小宝的时候,其实我私心里是很讨厌明派的,可看了张岱的文字之后,我才体会到了别样的情感。
国破家忘,至此一生,再也无法看到那些熟悉的、可爱的景物和人,格格不入的自己,既不能苟活又无法死去,于是他隐居深山,过起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贫苦生活。
我庆幸生在一个好的年代,还有机会可以品读好书,平静生活
这个世界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平静,可因为国家的强大,所以我们可以不用担心生命安全,在满足物质要求之外还可以要求更高层次的平等和精神追求。
陶庵梦忆,“梦忆”,是啊,这一切都只能是梦忆了,就像酒过三巡之后的狂欢再到落幕,梦中繁华还在,梦醒现实依旧。
《陶庵梦忆》读后感(七):梦里花落知多少——张岱《陶庵梦忆》
时代愈发发展的今天,手机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快餐文填满生活空隙的时代,文字的审美也越来越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
想起曾经在书本上熟读的古文,尤其是《西湖七月半》,越发觉得这种细腻的文字,是如今快时代的通俗文字所不能媲美的。如果你也想重温唯美的古文,我觉得张岱的《陶庵梦忆》不能错过。
《陶庵梦忆》,是明代散文集,该书共八卷,成书于甲申明亡(1644年)之后,直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才初版行世。记述关于明末散文家张岱所亲身经历过的杂事的著作,它详细描述了明代江浙地区的社会生活,如茶楼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放灯迎神以及山水风景、工艺书画等等。其中不乏有对贵族子弟的闲情逸致、浪漫生活的描写,但更多的是对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的反映。
作者张岱是明清之际史学家、文学家,史学方面与谈迁、万斯同、查继佐并称“浙东四大史家”,文学创作方面以小品文见长,以“小品圣手”名世。他出身于仕宦之家,自幼珠环翠绕,过着富贵温柔的生活。优裕的家庭环境培养了他诸多艺术爱好,诗文、戏曲、音乐、绘画、园林无所不通……然而明朝末年,作者将近50岁时,清兵南下,江山易主,张岱的前途化为泡影,此番失落当中,张岱避居剡溪山,故交朋辈多死亡,葛巾野服,意绪苍凉。语及少壮秋华,自谓梦境,著书十余种,率以“梦”名。
他的回忆录以《陶庵梦忆》、《快园道古》和《西湖梦寻》为代表。这三部作品均为张岱于甲申(1644年)国变后所作。《陶庵梦忆》回忆“少壮秾华”之作,广记风物、民俗,之“如历山川,如睹风物,如瞻宫阙宗庙之丽。《陶庵梦忆》是明末清初时代风雨飘摇的产物,是张岱半世生涯的真实写照,亦是张岱人生里程中血与泪的凝结。
记录着张岱前半生浪漫生活的种种得意,既让我们看到了明末丰厚的民俗文化积淀,又让我们体味到了世俗中的种种物质给人们带来的愉悦。
纵览《陶庵梦忆》8卷127篇,所写多是琐屑之事,涉及城市览胜、山川景物、风俗人情和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其中超过一半描写的都是民俗节庆、民间游乐、市井众生、戏剧和茶食方物等。笔下人物有文艺界的名流,但更多的是活跃在城市里的商人、说书先生、手工艺者、花匠甚至艺妓、优伶等不登大雅之堂的人物,可谓是一部俗世散文集。
然而书中虽多俗人俗事,读来却不觉其俗,反有超然出尘的雅韵,更为难得的是张岱散文的诗意并不仅仅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而是有着丰厚的底蕴,甚至是他坚守人格的精神力量,可谓是“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它所包含的丰富而深湛的文化信息,如对园林艺术的独到见解,对奇花异卉的生动描述,对江南风情的如实记录,对戏曲理论和实践的精妙评论等等,无不充满着乐趣和知识。这是一部用艺术家的审美眼光来描绘的明末市井风俗史,又是一曲抒张性灵、情感率真直露的咏叹调,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与精神风貌。
《陶庵梦忆》通过刻画作者人生的回忆,表达了封建士大夫内心情感世界,反映出审美格局,影响至今。“俗趣”既是《陶庵梦忆》审美之核心,同时也是明朝晚期社会的真实写照。人类本质上向往自由、快乐、自然、平和、真实。其审美观映射出明朝晚期百姓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情调川。
《陶庵梦忆》中,以“梦”字贯穿全文,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南镇祈梦》。
这是作者在十六岁时向神灵求梦的文章,字里行间表达出作者的人生期许,神灵虽然是虚无缥缈的,但是作者对于人生和理想热切的追寻以及与之伴随着的忧虑、迷惘都是真实存在的。
以下是原文
万历壬子,余年十六,祈梦于南镇梦神之前,因作疏曰:
“爰自混沌谱中,别开天地;华胥国里,早见春秋。梦两楹,梦赤舄,至人不无;梦蕉鹿,梦轩冕,痴人敢说。惟其无想无因,未尝梦乘车入鼠穴,捣齑啖铁杵;非其先知先觉,何以将得位梦棺器,得财梦秽矢,正在恍惚之交,俨若神明之赐?某也躨跜偃潴,轩翥樊笼,顾影自怜,将谁以告?为人所玩,吾何以堪!一鸣惊人,赤壁鹤耶?局促辕下,南柯蚁耶?得时则驾,渭水熊耶?半榻蘧除,漆园蝶耶?神其诏我,或寝或吪;我得先知,何从何去。择此一阳之始,以祈六梦之正。功名志急,欲搔首而问天;祈祷心坚,故举头以抢地。
轩辕氏圆梦鼎湖,已知一字而有一验;李卫公上书西岳,可云三问而三不灵。肃此以闻,惟神垂鉴。
以下是译文
万历壬子,我那时十六岁,去南镇梦神那里求梦,并作了一篇祝文:
“于混沌之中,创造了新的天地;在美梦之中,早就预示了人生。梦见两楹,梦见红色的鞋,预示着人之将死,就算是圣人也不例外;梦见用蕉叶覆鹿,梦见高官厚禄,凭着妄想,再愚笨的人也敢到处宣扬。只有毫无欲望,没有所思,才不会梦见那些诸如乘车入鼠穴,捣齑啖铁杵的不合情理的事情;如果不是人有先知先觉,那为什么将要官居要职(或得帝王之位)就会先梦见棺材,将要发财就梦见粪便呢?人正在恍惚无助的时候,梦见这些,得到了提示,就有如神明的恩赐呀。像我这样,是蛰伏在池沼里的虬龙,将一举升天,脱离束缚吗?在我孤独失意的时候,谁能给我点提示呢?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中,我怎么忍受得了呢!谁能告诉我将来会怎么样呀?是有如赤壁鹤,一鸣惊人吗?还是有如蚁穴里的蚂蚁,困顿一生吗?或者是像渭水熊那样,顺应天时,一展抱负吗?又或者是像漆园蝶,只有方亩之地,难展所学吗?神明呀,你告诉我吧,是好是坏,何去何从,让我先知道,有个心理准备吧。挑选这个吉日来求梦,希望神明显灵,指点迷津。因为我想早日一展才志,建功立业,所以来求问神灵(上天);我诚心诚意祈祷神明,绝无半点不诚之心。
黄帝在鼎湖乘龙升天,早就得到了神明的指示;李卫公上书西岳,却三问三不灵,没有得到神明的指示。此时我恭恭敬敬地写了这篇祝文诚心求梦,请神明垂鉴,给我指示。
我们可以看出,张岱虽然小小年纪,但思考的深度极其哲学。梦见人生的长度,以及宽度,我们遭遇的得失,欲望,以及想要得到答案的渴望。
无论是立意还是描述,都极具审美色彩和思想色彩。
此外,《陶庵梦忆》中描述的都是小人物,有戏子、妓女、帮闲、牙婆,还有街头卖艺之人等等。作者所选人物各有其特点。如“口角波俏,眼目流利,服饰恬美”的柳敬亭,说书时“缓缓之言,抑扬顿挫,合情合理,切筋入骨”。作者“本真追趣”,以技艺描写对象,且体现审美意识和新的价值观。作者打破了世俗等级的传统观念,追求真善美,因此,生命体验深刻,各色人均能洞察。
中文研究(语文教育)硕士江舒琳在《从《陶庵梦忆》探究张岱小品文的艺术特色》中写到:《陶庵梦忆》既是一部自传,也是晚明社会风貌的“清明上河图”。透过作者细致的笔触,晚明时期的风土人情、社会风气仿佛历历在目,触手可及,可谓张岱在小品文方面书写的独特的“史书”。
《陶庵梦忆》读后感(八):从富二代到山中野人再到文坛大家,他凭啥成功逆袭
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久居杭州。明亡,避居剡溪山,悲愤之情悉注于文字之中,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1.少年张岱
有人说,张岱就是另外一个贾宝玉,而贾宝玉,是他那个时代的张岱。因为两个人同样家世显赫一时,都是什么乐子都会去凑的“富二代”。下面我们看一下张岱的富二代家族家谱。
01.外公张汝霖:明万历乙未年进士,历只光昌县、升兵部郎,副考山东,后被他人牵连被削职。再入仕籍,升广西参议,因病去官。
02.父亲张耀芳:14岁考中秀才,53岁侥幸中举。放浪形骸,喜欢美食,延续了祖辈诗酒放诞,弦歌宴舞的生活方式。张岱从小耳濡目染,将这些奢靡的生活方式学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03.二叔张联芳:明代著名画家,收藏家。嗜古爱财,好美色。
张岱还有一个三叔四叔,都是爱玩会玩的高手。从小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张岱,耳濡目染,自然是把该学的和不该学的都学了个尽遍。
年少时的他意气风发,生活无忧,胸无大志。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段曾在李煜词中出现的华丽场景,也是少年张岱的奢靡生活的真实写照。
少年时的张岱,喜欢站在深深庭院中,暗香浮动月黄昏,打量那些眼神波俏的丫环。他还喜欢在繁花的浙江,和三叔一起跑去梨园看歌舞。二叔最喜爱的紫檀架上的古物,也让他爱不释手。
少年时的张岱,还喜欢锣鼓吹打,喜欢浩大的、如粥如沸的人群。但他也耐得住人去街空的寂寞。就像《陶庵梦忆》里提到的,“人群散去,天地大静,一缕凉笛绕一弯残月,三五人静坐静听,其中亦有张岱。”
前半生的张岱,就如他在自己所著的《自为墓志铭》描述的那样,“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极尽奢靡。其实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明末整个社会的浮夸奢靡之气。
在张岱晚年所著《陶庵梦忆》一书中,记录张岱前半生浪漫生活的种种得意,详尽地描述了明末丰厚的民俗文化积淀,又让我们体味到了世俗中的种种物质给人们带来的愉悦。
俗话说,物极必衰。对人如此,对一个国家,亦如此。
当一个国家都愉悦在享乐里,那就离灭亡不远了。
张岱50岁这年,明朝彻底走向灭亡之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他开始一路逃遁,披发入山,形如野人。
2.野人张岱逆袭文坛大家
一朝从天堂跌入泥潭,张岱过了很长一段人不人鬼不鬼的日子。这段极度困厄的日子,他在《自为墓志铭》里有提到:“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明朝繁华不再,破碎的山河让年至五十的张岱突然如醍醐灌顶,感慨出浮华万世,如过眼云烟,终究是大梦一场的道理。于是有了现在这部一直流传至今的著名散文典范《陶庵梦忆》。
张岱的这部传世名作,全书共八卷,以生动鲜明、清新醉人的文笔,追忆了晚明时期的繁华景象,被誉为“一幅深刻描绘晚明社会生活风貌的历史画卷”。
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汪曾祺发表《陶庵梦忆》这部书对自己的影响说,“我的散文大概继承了一点明清散文和五四散文的传统。有些篇可以看出张岱和龚定庵(龚自珍)的痕迹”。
中国文化馆馆长李敬泽也说,“张岱和他的人群见证了“末世”。他们见证无限的美、无限的繁华、无限的精致复杂,见证了缓缓降临的浩大的宿命。”
可以说国家的灭亡,家族的落寞,夺去了张岱富庶无忧的生活,却给他开启了另一个新的天地。在这片新天地里,他成了明末文坛公认的“才子”。
张岱的成功逆袭,得益于他往日的奢靡生活。那些生活,曾一度毁了他,可在后来,又从另一个角度成就了他。如果不是富庶无忧的生活,张岱不可能去明末最好的梨园听曲儿,也没有雅致攀山游水,《陶庵梦忆》里,就不会有那么多得以传世的有关奇异花草、建筑、戏曲等的细致描述。
张岱的成功逆袭,在于即使他身处困境,仍然心怀美梦,对美好的向往。因为向往,所以要铭记。他的想念,成就了他以后在文坛上的显赫身份。
《陶庵梦忆》读后感(九):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陶庵梦忆》引言:人的一生,何尝不像一场梦。
有的人迷糊,在梦境里沉沉浮浮,这一生就如此过去了。
有的人清醒,清醒得知道自己在梦里,于是用文字把梦境里的一切记录下来,想让更多的人看见自己的梦。
而我就像是机缘巧合之下进入了张岱梦里的人,跟着作者的文字,颠荡起伏地经历了一遍他的人生,忘记了自己原来只是个客人,纵情声色,一晌贪欢。
这就是我看的这本《陶庵梦忆》,美好到让人不愿意醒过来的一场“春秋大梦”。
关于作者看书之前,我个人建议还是要先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更了解作者行文背后的意义,他在暗示什么,他想表达什么,以及他的执着和不得已。
张岱(1597—1679),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明文学家、史学家,工诗词,善著文,被誉为“小品文圣手”。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琅嬛文集》、《快园道古》、《石匮书》等著作传世。
我们在电视剧里经常听见“反清复明”的口号,张岱就是生活在明末清初这个时代背景之下,朝代的更迭让他作为知识分子,想报国却报国无门,空有一生抱负,却没办法改变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只好隐居在深山里,闭门不出,专心著述,以充盈“真气”和“生气”的文笔,写活了繁华一梦的明朝。
关于本书《陶庵梦忆》是张岱的传世名作,全书共八卷,以生动鲜明、清新醉人的文笔,从建筑花木、戏曲民俗、茶酒食物等各个方面,追忆了晚明时期的繁华景象,被誉为“一幅深刻描绘晚明社会生活风貌的历史画卷”。
这本书就是张岱的一场梦,梦里繁花似锦、烈火烹油,梦外穷困潦倒、一无所有,这对比让他的文字有种凄艳绝伦的美,美到极致,就是幻灭。
来,让我们一起入梦吧。我喜欢张岱的洒脱,喜欢他的率性而为,最喜欢的篇章是卷一的《金山夜戏》,他不直接写他们的表演有多精彩,而写观戏人的反应,让人忍俊不禁,浮想联翩。
这一篇短文里既有“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的曼妙景致,又有看戏人目瞪口呆,不知唱戏人是人是鬼的奇妙景象,两者交相呼应,而此时作者在欣赏完了这奇观之后,带领家仆撑船而去,毫不恋战,一切都随心所欲,随波逐流而去。
我们仿佛也是故事里的老僧,只知瞠目结舌得看着,然后目送作者一行远去,久久不能回神,就如文中“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如梦里幸福,而现实苦难,人又该当如何?我有爱而不得的人,有想拥有却不够钱买不起的奢侈品,有想实现或者实现不了的梦,有摆脱不了的苦难的时候,我就会自觉不自觉得做梦,在梦里实现它。
可是我也知道,梦境迟早有一天会醒过来,醒了之后要如何面对这苦难呢?有的人会选择醉生梦死,而有的人会在苦难中竭尽全力去开出花。
而张岱讲了一个故事,关于沈梅冈先生的,沈先生因为得罪了奸相严嵩,在狱中被关押了十八年,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不忘记读书,还钻研工匠技艺,没有斧头和锯子,就日夜磨一块铁片,最终磨成锋利的刻刀,用它和一块香楠木做成了一件文具、三个大匣子、七个小匣子、两把壁锁,他做了很多东西,完美到能工巧匠都自愧不如。
苦难对于每个人的意义是不同的,这世界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选择用热情去拥抱生命。
这本书不仅有许多人生的道理,还金句频出,特别是这句“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翻译成白话的意思是说,不要和没有癖好的人交往,因为这样的人没有深沉的感情;不要和没有毛病的人交往,因为这样的人不真诚。
深以为然,有癖好的人,往往至情至性,值得交往,而什么都不喜欢的人,也就意味着他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能抛弃,交情对于这类人来说也就可有可无了。
同时人无完人,是人就都有瑕疵,不必让自己活得八面玲珑、十全十美,流露出几分本来面目,也就多出几分真性情的生命体验,我们最难能可贵的,不就是活得真实吗?
让这本《陶庵梦忆》带我们入梦,希望梦醒之后,我们都能成为想要成为的自己,变成更好的自己,这也是梦境的意义。
End。
《陶庵梦忆》读后感(十):“生有好心气,活出大境界”----当代读者值得好好阅读张岱
前些日子听高晓松讲《金瓶梅》,谈起明代美女的择偶标准,晓松说,那可不是个看脸的时代,那会美女选老公注重的是学识、修养和才华。说罢,一拍大腿,满脸的羡慕嫉妒,恨不得赶早五百年投胎去。在那个不论财富家境,不讲颜值身段的年代,有没有“国民老公”式的人物呢?
当然有!还曾有人专门撰文说:“哪里人声鼎沸,锣鼓喧天,哪里肯定有张岱;曲终人散,风冷月残,有人吹出一缕悲箫,那听客肯定是张岱。他的文章和为人一样,有傲世刺世的锋芒,又有玩物玩世的谑癖。一个多么丰富、美好的男人。若生在明清,就只嫁张岱。”
张岱,字宗子、石公,号陶庵、蝶庵等,浙江绍兴人。两朝“国民老公”张宗子出身于仕宦世家。
高祖张天复,是云南按察副使,相当于今天云南军区副司令员。
曾祖父张元忭,隆庆五年的全国高考状元。
祖父张汝霖,万年二十三年的进士,后来成了广西省省委办公厅主任。
父亲张耀芳是鲁藩王府的总管。
这种家庭出身的公子哥,按说应该走读书精进,博取功名,兼济天下的仕途之路,可张宗子偏偏剑走偏锋,他虽天资聪颖却耽于声色,纵情山水,在治学道路上不断跨界,不断跑偏,用自己的话说“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偏偏这个“一事无成”张宗子,成了明清第一散文大家,晚明著名史学家。
作家李敬泽说:“张岱好文字。不是那种正大的好,是纨绔子弟的那种好。好得有点儿赖皮,好得不讲道理,是娘胎里带出来的随便。”要读懂张岱,必然要结合他颠簸奇瑰的人生和娘胎里便造就完备的那股子真性情,以下,笔者就从几方面做以浅说,以期抛砖引玉。
其一是好奇。
作为一个心气儿十足的人,把生活捯饬得热气腾腾,怀揣着对全天下的好奇与博爱似乎是张岱生平最显著的性情。他自称:
“少年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一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好一个喜好广泛、志趣丰厚“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好少年。
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
作为一名美德少年,张岱的好奇心,还体现在他对物理加工学的兴趣上,比如研究矿泉水的沉淀过滤、花灯的制造、烟火的药物配置以及做茶叶的技术革新。《兰雪茶》一章说,张岱和他三叔招募工人制茶,扚法、掐法、挪法……,都按照制造传统的方法来。茶叶制好后,用开水来冲泡,香气出不来。张岱于是在水上开动脑筋:用禊泉水来煮沸,香味又太浓郁。拌入茉莉花,等到茶叶冷却后,用刚刚煮开的水冲泡,茶香茶色竟然全部到位啦。张岱把这种茶定名“兰雪茶”,后来绍兴一代的文雅之士竟然争相购买。
张宗子以其非凡的心气告诉我们,活着就是为了折腾,好奇心才是人生奋发的第一动力。
其二是有趣。
资深文青王小波同志有句名言:一辈子很长,要找个有趣的人在一起。
作为文艺青年的老前辈,张岱同志誓言要一生把“有趣”践行到底。
翻开这本《陶庵梦忆》,逗趣、猎奇、乐在其中篇目俯拾皆是。
《金山夜戏》:崇祯二年八月十六,张岱乘船过镇江,那天夜里:
“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张岱乐呵了:这真是搞事情的好天气哇!二鼓天之后,船驶入金山寺大殿,张岱把仆人们叫醒,带上戏具,在大殿里掌灯打鼓,联唱了数出戏剧。这大半夜的锣鼓,僧人们都被吵醒了,揉着睡眼,打着哈欠,便看边笑,却不敢问来者是人类,是妖怪,还是鬼魂?天快亮时,张岱尽兴了,解缆过江,扬长而去。惹得一众痴痴的僧人,追到山脚,目送久之。如此天外飞仙,顽童式的神来谐趣,真顽主也。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西湖下了三天大雪,那天半夜张岱来了精神,独自划着一艘小船前往湖心亭看雪。亭子上,两个外地人对坐在毛毡上,一童子烧酒,见到张岱,拉来同饮。张岱先生也不客套:Duang,Duang,Duang,连干三大杯。干完后,乘兴而归。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俯察天地的视角,兴夜赏雪的意趣,真痴人也。
《炉峰月》:丁卯年四月午后,张岱同友人登炉峰绝顶,一朋友说,难得上回山头,不如留下来赏月,就算有老虎,老虎也讲老虎的道义,晚上要下山觅食,我们在山顶反倒安全。这种明目张胆的邪说歪理张岱居然觉得“没毛病”,一时胆肥也留了下来。“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众人怕了,拄着拐杖挪下山来。彼时,仆人们等着心焦,正带着僧众手持火把、靴刀、木棍漫山遍野地呼唤 “How are you?”,张岱闻声回应:“哎呀!I’m fine,thank you, and u ?”。一颗心终于“咵嚓”掉在了地上。第二天听到山背面有人说,昨晚好像有山贼打着火把过境,张岱拍拍脑袋,大喜,前夜没把我们绑了见官,真是幸运啊!一介书生,不畏深山饿虎,踞坐赏月,这等胆识幽趣,真妄人也。
《西湖七月半》:某年七月十五,张岱携友人泛舟西湖。这一天的西湖热闹非凡,“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张岱却大袖子一挥说,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最多就是看看西湖上的人罢了。待到深夜,人群散了,张岱却和友人划着小船靠岸了,他们在断桥上大摆宴席,呼朋喝友,诗人也罢,名妓也罢,认识的不认识的,都拉来一同豪饮,一直喝到东方将白,众人散尽,张岱再和友人登船——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张岱先生爱热闹却不凑热闹,有热闹不上,热闹散了创造热闹也要上,待热闹尽了,花下浓眠,如此怪诞狂情,奇趣不羁,真性情人也!
张岱这一生,好玩的质地朴厚,有趣的闪闪发光。诗人、作家、高僧、实力派或偶像派的戏曲演员甚至青楼名妓,莫不与之交好。回到王小波那句“找个有趣的人在一起”的名言上来,不难发现,有趣真是交朋友,搞对象的第一生产力。
其三是随喜。
知乎上曾经有个热帖“什么叫见过大世面?”,获赞最多的回答只有六个字:
“能讲究,会将就。”
这答案干净利落,切中要害,要是再说得凝练些,便是“随喜”。
张岱的随喜精神集中爆发其“吃货本色”上。
昔日,他是仕宦世家的公子哥,吃东西那叫一个讲究。
《方物》一文开篇就写道:越中一代馋嘴贪吃的人,没有能超过我的。接着落笔详写“中国好特产”:
“北京则苹婆果、黄巤、马牙松;山东则羊肚菜、秋白梨、文官果、甜子;福建则福桔、福桔饼、牛皮糖、红腐乳……杭州则西瓜、鸡豆子、花下藕、韭芽、玄笋、塘栖蜜桔……”先生这行文,不按套路,不着文采,不讲韵角——上来就开挂freestyle,读得时候自带嘻哈节拍,馋得人脖子疼,真讲究!
《乳酪》:张岱说,乳酪这东西,牲口贩子手里做出来的,不好吃。作为资深吃货,我干脆自己养了头牛——
“夜取乳置盆盎,比晓,乳花簇起尺许,用铜铛煮之,瀹兰雪汁,乳斤和汁四瓯,百沸之。玉液珠胶,雪腴霜腻,吹气胜兰,沁入肺腑,自是天供。”啧啧啧,容我先咽一大口口水。
《禊泉》:万历四十二年的夏天,张岱研究后发现,新打上来的禊泉水,稍有石头的腥气,放置三天,腥气才散尽。取来泉水喝一口,慢慢翘起舌头,用舌头抵住上颚,泉水迅速流空。他招呼仆人去禊泉取水,仆人偷懒,半道上取了别处的水来冒充,张岱喝了一口说,你甭蒙我,这是某地某口井的水,仆人惊得当下低头认错。若非大家公子,哪有这饮水识泉的辨识能力,真讲究人家啊。
丙戌年,兵乱四起,张岱先生到山中躲避兵患,这会子讲究不起来了,别人家忙着逃难保命之际,张岱却“将就”出了新欢喜。
《鹿苑寺方柿》:张岱藏身的鹿苑寺,寺院前后有十几株夏方柿。
“六月歊暑,柿大如瓜,生脆如咀冰嚼雪,目为之明,但无法制之,则涩勒不可入口。”生柿子不好吃,得想个办法催熟才好,经过反复调研与观察,逃难中的张岱先生提笔写道:“以桑叶煎汤,候冷,加盐少许,入瓮内,浸柿没其颈,隔二宿取食,鲜磊异常。”末了,张岱还不忘昭告江浙一带的吃货朋友:“余食萧山柿多涩,请赠以此法。”以逃难之身,还有此情致,先生随缘喜乐,多情之心,可见一斑。
余光中说,要只是选一个人做朋友,李白没有责任心,杜甫一生苦兮兮,只有苏东坡爱吃,爱玩,爱基友……张岱先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枚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好奇,所以能尽性穷理;有趣,所以过得活色生香,随喜,才能于人世的磕磕碰碰中,扫荡一切尘劳妄想,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有了如此心气修为张岱先生,注定得干一些大事业。
其四是矢志不渝。
张岱这一生,笔耕不辍,对文字的执着是矢志不渝的。
其所著除《自为墓志铭》中所列十五种之外,还有《有明于越三不朽图赞》《石匮书后集》《奇字问》《老饕集》《陶庵肘后方》等等、杂剧《乔坐衙》、传奇《冰山记》等共三十余种。其中《夜航船》一书,内容殆同百科全书,包罗万有,共计二十大类,四千多条目。堪称明代小百科全书。
张岱这一生,以著史自任,写史之心也是矢志不渝的。
张家历来有写史的传统,天复、元忭父子曾撰修《绍兴府志》、《会稽志》、《山阴志》。祖父张汝霖半生醉心读史,“大父至老,手不释卷…辄倚几携书就灯,与光俱俯,每至夜分,不以为疲。”张家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深深地激励着张岱,自崇祯元年张岱完成第一步史学著作《古今义烈传》,到耗尽心力的经世情怀史著《石匮集》,直至去世前张岱还在刊刻《越人三不朽图赞》。“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这样的字句,读来让人心头割痛,眼眶红热,先生著史之拳拳之心,无我境界,天地可鉴。
机缘巧合,笔者十分有幸地受邀翻译了张岱先生的《陶庵梦忆》,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说:如果在中国散文史上评选“十佳”,我估计张岱也能入选,尤其是《陶庵梦忆》,篇篇都是好文章,随手翻开一页,都是可圈可点。
校核好全书最后一篇,已过子时,掩卷沉思之际,天地间忽然雷雨大作,仿佛注定今夜与这位老友、师长、男神的挥别,要惊风雷,泣骤雨。东汉经学家许慎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愿张岱先生的好文字,在这部新译本中能有传承一二,以飨读者。先生一生好奇、有趣、随喜、矢志不渝之精神,也于这轰天雷电中,回响在琼宇之间。
生平好心气,活出大境界。当代读者,值得好好品读张岱。
午歌
2017.8.18于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