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陶庵梦忆》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陶庵梦忆》读后感100字

2019-12-24 23:2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陶庵梦忆》读后感100字

  《陶庵梦忆》是一本由(明)张岱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40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陶庵梦忆》读后感(一):《陶庵梦忆》:张岱一生回忆

  张岱的《陶庵梦忆》是极具审美价值的晚明小品经典

  张岱在序言描写自己国破家亡后的生活状况精神面貌。他把今日的困苦饥饿归于对昔日奢华果报,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作人间大梦一场。追忆往昔更像是一种无奈的梦呓

  张岱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 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他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风流浪漫生活,可惜偏逢末世,明清政权更替,他“披发入山”,隐居不仕,生活窘迫,“常至炊断”,坚决不与满清统治者合作今昔对比现实梦幻交织作者满腔的亡国之恨、满腹的思念之情,便化作了《陶庵梦忆序》等写梦写幻的追忆之作。

  在《陶庵梦忆序》里,作者的国破之恨、故园之思和亲历沧桑易代巨变后的心灵之痛,在亦真亦幻、虚实 相生的表达形式中,体现淋漓尽致

  张岱喜欢的是:深深庭院眼神波俏的丫环,繁花和少年华丽衣裳骏马奔跑的姿态神奇的灯,烟花 在幽蓝的夜空绽放;还有梨园歌舞,紫檀架上的古物,雪白的手破开金黄的橘子新绿茶叶白水中缓缓展开,这些都是张岱喜欢的事。

  张岱还喜欢锣鼓吹打,喜欢人群浩大的、如粥如沸的人群,其中有张岱。张岱叹道:人太多了,太挤了,太 闹了。但人群散去,天地大静,一缕凉笛绕一弯残月,三五 人静坐静听,其中亦有张岱。

  张岱是爱繁华、爱热闹的人。张岱之生是为了凑一场大热闹,所以张岱每次都要挨到热闹散了、繁华尽了。

  张岱,字宗子,居绍兴,生死于明清之际。家世殷富,少有捷才。然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时 文不成,学仙学佛,学种地,皆不成。时人呼为废物、败家 子、蠢秀才、瞌睡汉,到老了,一言以总之,呼之曰:死老。

  《陶庵梦忆》读后感(二):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读《陶庵梦忆》前要先读一下作者的自序,这样更能读懂书中的热闹。它并非记录公子吟诗作对的风雅,也并非记录女子歌舞升平优雅描绘的只是民俗风情,却能将滚滚红尘中的男女写得通透

  张岱写《鲁藩烟火》,人、灯和烟火的交相辉映,大有一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错觉,之所以说是错觉,便是这三者的包含关系。不管是王侯将相还是侍女宦官,皆为灯所囊括,而烟火的妙又在于能将灯中景物尽收其中。

  张岱写《南镇祈梦》,词句优美文采斐然,祈祷文中不常见写法唯张岱敢于尝试。祈梦,祈的是未来前程,盼着的是康庄大道锦绣河山。十六岁的少年抱负满满,不为功名利禄,只为家国天下,奈何国破家亡,无所归止,年少梦想,终归只能是一份虚无。

  张岱写《秦淮河房》,我对秦淮的印象,仍是停留在八艳的佳话上,读《陶庵梦忆》,又让我读出了秦淮的绝。这条河最热闹的时候便是端午,百条小船漂于河上,其上装饰简单秀雅,船中客人伴随着锣鼓声欢笑声举杯共饮,直至午夜星光熠熠,化为一场宁静的空茫。

  张岱写《西湖七月半》,七月半来西湖,最是赏月好时节达官贵人、名娃闺秀名妓闲僧、慵懒之徒和附庸风雅的世俗之辈相对比,这世间属于人类的这一物种也算是齐全了,这热闹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待众人离去,张岱才和友人姗姗来迟”,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像是余音绕梁,欢乐过后的回味。酒醉后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倒也是一场美梦。(不过,我还是要提醒各位读者:酒,小酌即可,切勿喝醉。还有,喝完酒记得回家!)

  张岱写《湖心亭看雪》,到现在也忘不了被全文背诵支配恐惧,以前喜欢“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现在知道的多了,便觉得开篇一句话更有深意: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品品,再品品,仔细品品,品不出来,我告诉你。《陶庵梦忆》成书于明亡后,政治正确的写法应该是天聪六年。这已经不仅仅是怅然了,读来悲凉更甚。

  若说全书八卷,最让我难忘的便是作者的自序,看过书的人便知道我是友军。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张岱写这些的时候,是回忆着落笔呢?还是落笔后慢慢回忆?深究已不重要。不管是歌舞楼台,还是欢声笑闹,都成了过往云烟,大梦一场。

  《陶庵梦忆》读后感(三):风流千古繁华梦——我眼中的《陶庵梦忆》

  张岱说过:“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要是没点无伤大雅的小怪癖,决计是不可爱的,正如再高超手工艺总比好的机器制品多一些瑕疵,有时真实情趣便从这里来。 季羡林在出版自己的文稿时,拒绝删去其中部分“不雅之词”,我倒觉得很是有趣,他这样的前辈也会爆粗口天天打牌,色欲上脑,无疑多了几分真实和鲜活。看这些会觉得,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被供奉的神。 但人要做真实的人,除了自己要有足够底气劣势不会掩盖优势外,还要看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圈子。身边都是能容人的人,大家就能欣赏这种怪癖似的可爱,身边都是一板一眼、任何事都讲究标准套路的人,便还是收敛真性情吧。

  ——公子清宛

  经过博物馆的时候突然明白张岱为什么那么爱写灯了。那种明亮与希望,真是让人迷醉。 陶庵梦忆这本书啊,看书还是得和看景结合起来。单独看的话,景物可能司空见惯,书可能觉得感触不深,但是你读完书,再去看景,就会发现喔原来是这样啊!这种把事物放到合适位置上的感觉,真是舒服

  ——雨之霁第一废

  枕边一本张岱的《陶庵梦忆》,雨后岭南的夜晚,溽热难耐,随手翻了几页,是张宗子的“焦山”。------人啊,在心无所依的时候,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在匹夫之怒的时候,真的是不妨学一学张宗子的夜游焦山,这世上很多的事,很多的人,很多的纠结和隐忍,都是因为你身处其中的缘故。跳出来,回头看,牵挂也罢,不舍也罢,愤恨也罢,都不过是船后的波纹,是渐行渐远风景

  ——孟寧

  张岱写在他的《陶庵梦忆》里的,说了一个看月亮的事,说七月半去西湖赏月的人,分了五种。 一种是在月下楼船中,乐队鼓吹,盛筵盛装,声色相欢里,忙都忙不过来,说是看月亮其实看不见月亮的人。 一种是携着美女露台上取乐,说笑间,身在月下,实在顾不上看月亮的人。 一种也是名流骚客,更雅致一些,在月下浅斟低唱,是为赏月来的,更多是为被人看到自己赏月的样子。 一种没有什么大的排场酒足饭饱后,三五成群,借酒招摇,人也看,月也看,热闹也看,什么都看了,其实也什么都没往心里去。 一种在小舟上,或树影下,安静煮着茶,有体己的人儿,共着月同坐,无意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因看月这事来做作

  ——河北律师 许浩广

  最近读《陶庵梦忆》,突然就觉得张岱这个人鲜活明丽得不像是活在过去。最开始接触到的他的文章应该是初中教材里的那篇《湖心亭看雪》。当时立即就被那种天地瀚瀚,万物大静,湖心亭中煮酒看雪的意境震撼,并在多年之后依旧念念不忘

  他在《陶庵梦忆》里及尽所能地描绘了独属于他人生声色光影。其中的山川风物亭台园林人情百态,戏曲杂艺,工艺书画,茶饮食膳乃至花鸟鱼兽,都竭尽鲜活。诚如张岱所言,“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借以文字,张岱在四百年的洪流中溯游而来。却依旧是少年模样,是唇红齿白的纨绔少爷衣着明丽,风流不羁。有着历经世俗后仍旧保留着的天真,有点儿赖皮,爱热闹,也爱静谧

  ——云变今天好好学习了吗

  《陶庵梦忆》读后感(四):人生不过大梦一场,醉了醒了,也就过了

  痴人狂人伟人

  对于张岱,其实我是不甚了解的,唯一记得的,便是上学时那一节关于《湖心亭看雪》的课吧。犹记得老师重点挑的这一段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当时只觉,真难,又要背书了!可现在再来看看,才发现,这短短的一句,将整个冬日雪景描绘的惟妙惟肖

  少时的他,于富豪之家的穷奢极欲,文人雅士的精究饮食集两者之大成,这个越中美食家,在《陶庵梦忆》中,描述了不少对于饮食的要求,他爱吃,更会吃!何地该吃何种特产,何时才是何物最味美之时,他能如说家珍,侃侃而谈

  他爱热闹也爱孤单,爱山川也爱美食!

  当你见识了这个世界的繁华,你才更加不舍他的消逝

  这个明末公子哥,在繁华时见过了最好的时代,在没落时,也经历了最难的时代!

  扬州清明篇他细致的描述了清明节时热闹的景象,就像清明上河图一样,他想用精致的文字将这脑海深处的繁荣记忆留存下来:

四方流寓及徽商西贾、曲中名妓,一切好事之徒,无不咸集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踘;茂林清樾,劈阮弹筝......(这一天,四方游走的人以及徽州商人、山西商人、青楼名妓所有的好事之徒都聚集在这里。长堤或草地上,人们骑马、放鹰;山丘或平冈上,人们斗鸡、踢球;茂密丛林树荫下,人们弹拨丝竹弦乐.....) ”

  他说,我所见到的景象中只有西湖的春游、秦淮河的夏游、虎丘的秋游,才能和扬州的清明扫墓相比。

  可这更加让他感叹

“南宋张择端作《清明上河图》追摹. 京景物,有西方美人之思,而余目。目于目于,能无梦想(宋代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追忆、描摹了当年汴京的繁华景象,有故国之思。而我眼睁睁地看到过当年扬州清明祭扫的热闹景象,又怎么会没有故国之梦的念想呢? )”

  余目盱盱,能无梦想?

  这问句的叹慨,就像将他那亲眼看过、经历过的繁华到枯寂国家呈现在了我们面前。国不在,物也非,人亦静。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看一些资料性情不羁的张岱诗文中总是出现反清复明的句子,然而因为清初的文字狱非常盛行,身为明朝遗民,后来几乎都有意无意删掉了。

  我们能像看故事一般平淡冷静看待的朝代更迭,可对于他来说,却是国破家亡的痛心、不舍与无力吧,然却只能以文字抒发自己的思念。

  以前看韦小宝的时候,其实我私心里是很讨厌明派的,可看了张岱的文字之后,我才体会到了别样情感

  国破家忘,至此一生,再也无法看到那些熟悉的、可爱的景物和人,格格不入的自己,既不能苟活又无法死去,于是他隐居深山,过起了与之前完全不同贫苦生活。

  我庆幸生在一个好的年代,还有机会可以品读好书平静生活

  这个世界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平静,可因为国家的强大,所以我们可以不用担心生命安全,在满足物质要求之外还可以要求更高层次平等和精神追求

  陶庵梦忆,“梦忆”,是啊,这一切都只能是梦忆了,就像酒过三巡之后的狂欢再到落幕,梦中繁华还在,梦醒现实依旧。

  《陶庵梦忆》读后感(五):从富二代到山中野人再到文坛大家,他凭啥成功逆袭

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久居杭州。明亡,避居剡溪山,悲愤之情悉注于文字之中,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

1.少年张岱

  有人说,张岱就是另外一个贾宝玉,而贾宝玉,是他那个时代的张岱。因为两个人同样家世显赫一时,都是什么乐子都会去凑的“富二代”。下面我们看一下张岱的富二代家族家谱

  01.外公张汝霖:明万历乙未年进士,历只光昌县、升兵部郎,副考山东,后被他人牵连被削职。再入仕籍,升广西参议,因病去官。

  02.父亲张耀芳:14岁考中秀才,53岁侥幸中举。放浪形骸,喜欢美食,延续祖辈诗酒放诞,弦歌宴舞的生活方式。张岱从小耳濡目染,将这些奢靡的生活方式学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03.二叔张联芳:明代著名画家收藏家。嗜古爱财,好美色

  张岱还有一个三叔四叔,都是爱玩会玩的高手。从小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张岱,耳濡目染,自然是把该学的和不该学的都学了个尽遍。

  年少时的他意气风发,生活无忧,胸无大志。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段曾在李煜词中出现的华丽场景,也是少年张岱的奢靡生活的真实写照。

  少年时的张岱,喜欢站在深深庭院中,暗香浮动月黄昏,打量那些眼神波俏的丫环。他还喜欢在繁花的浙江,和三叔一起跑去梨园看歌舞。二叔最喜爱的紫檀架上的古物,也让他爱不释手。

  少年时的张岱,还喜欢锣鼓吹打,喜欢浩大的、如粥如沸的人群。但他也耐得住人去街空的寂寞。就像《陶庵梦忆》里提到的,“人群散去,天地大静,一缕凉笛绕一弯残月,三五人静坐静听,其中亦有张岱。”

  前半生的张岱,就如他在自己所著的《自为墓志铭》描述的那样,“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极尽奢靡。其实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明末整个社会的浮夸奢靡之气。

  在张岱晚年所著《陶庵梦忆》一书中,记录张岱前半生浪漫生活的种种得意,详尽地描述了明末丰厚的民俗文化积淀,又让我们体味到了世俗中的种种物质给人们带来的愉悦。

  俗话说,物极必衰。对人如此,对一个国家,亦如此。

  当一个国家都愉悦在享乐里,那就离灭亡不远了。

  张岱50岁这年,明朝彻底走向灭亡之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他开始一路逃遁,披发入山,形如野人。

2.野人张岱逆袭文坛大家

  一朝从天堂跌入泥潭,张岱过了很长一段人不人鬼不鬼的日子。这段极度困厄的日子,他在《自为墓志铭》里有提到:“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明朝繁华不再,破碎的山河让年至五十的张岱突然如醍醐灌顶,感慨出浮华万世,如过眼云烟,终究是大梦一场的道理。于是有了现在这部一直流传至今的著名散文典范《陶庵梦忆》。

  张岱的这部传世名作,全书共八卷,以生动鲜明、清新醉人的文笔,追忆了晚明时期的繁华景象,被誉为“一幅深刻描绘晚明社会生活风貌的历史画卷”。

  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汪曾祺发表《陶庵梦忆》这部书对自己的影响说,“我的散文大概继承了一点明清散文和五四散文的传统。有些篇可以看出张岱和龚定庵(龚自珍)的痕迹”。

  中国文化馆馆长李敬泽也说,“张岱和他的人群见证了“末世”。他们见证无限的美、无限的繁华、无限的精致复杂,见证了缓缓降临的浩大的宿命。”

  可以说国家的灭亡,家族的落寞,夺去了张岱富庶无忧的生活,却给他开启了另一个新的天地。在这片新天地里,他成了明末文坛公认的“才子”。

  张岱的成功逆袭,得益于他往日的奢靡生活。那些生活,曾一度毁了他,可在后来,又从另一个角度成就了他。如果不是富庶无忧的生活,张岱不可能去明末最好的梨园听曲儿,也没有雅致攀山游水,《陶庵梦忆》里,就不会有那么多得以传世的有关奇异花草、建筑、戏曲等的细致描述。

  张岱的成功逆袭,在于即使他身处困境,仍然心怀美梦,对美好的向往。因为向往,所以要铭记。他的想念,成就了他以后在文坛上的显赫身份。

  《陶庵梦忆》读后感(六):“生有好心气,活出大境界”----当代读者值得好好阅读张岱

  前些日子听高晓松讲《金瓶梅》,谈起明代美女的择偶标准,晓松说,那可不是个看脸的时代,那会美女选老公注重的是学识、修养和才华。说罢,一拍大腿,满脸的羡慕嫉妒,恨不得赶早五百年投胎去。在那个不论财富家境,不讲颜值身段的年代,有没有“国民老公”式的人物呢?

  当然有!还曾有人专门撰文说:“哪里人声鼎沸,锣鼓喧天,哪里肯定有张岱;曲终人散,风冷月残,有人吹出一缕悲箫,那听客肯定是张岱。他的文章和为人一样,有傲世刺世的锋芒,又有玩物玩世的谑癖。一个多么丰富、美好的男人。若生在明清,就只嫁张岱。”

  张岱,字宗子、石公,号陶庵、蝶庵等,浙江绍兴人。两朝“国民老公”张宗子出身于仕宦世家。

  高祖张天复,是云南按察副使,相当于今天云南军区副司令员。

  曾祖父张元忭,隆庆五年的全国高考状元。

  祖父张汝霖,万年二十三年的进士,后来成了广西省省委办公厅主任。

  父亲张耀芳是鲁藩王府的总管。

  这种家庭出身的公子哥,按说应该走读书精进,博取功名,兼济天下的仕途之路,可张宗子偏偏剑走偏锋,他虽天资聪颖却耽于声色,纵情山水,在治学道路上不断跨界,不断跑偏,用自己的话说“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偏偏这个“一事无成”张宗子,成了明清第一散文大家,晚明著名史学家。

  作家李敬泽说:“张岱好文字。不是那种正大的好,是纨绔子弟的那种好。好得有点儿赖皮,好得不讲道理,是娘胎里带出来的随便。”要读懂张岱,必然要结合他颠簸奇瑰的人生和娘胎里便造就完备的那股子真性情,以下,笔者就从几方面做以浅说,以期抛砖引玉。

  其一是好奇。

  作为一个心气儿十足的人,把生活捯饬得热气腾腾,怀揣着对全天下的好奇与博爱似乎是张岱生平最显著的性情。他自称:

“少年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一茶淫橘虐,书蠹诗魔。”

  好一个喜好广泛、志趣丰厚“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好少年。

  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

  作为一名美德少年,张岱的好奇心,还体现在他对物理加工学的兴趣上,比如研究矿泉水的沉淀过滤、花灯的制造、烟火的药物配置以及做茶叶的技术革新。《兰雪茶》一章说,张岱和他三叔招募工人制茶,扚法、掐法、挪法……,都按照制造传统的方法来。茶叶制好后,用开水来冲泡,香气出不来。张岱于是在水上开动脑筋:用禊泉水来煮沸,香味又太浓郁。拌入茉莉花,等到茶叶冷却后,用刚刚煮开的水冲泡,茶香茶色竟然全部到位啦。张岱把这种茶定名“兰雪茶”,后来绍兴一代的文雅之士竟然争相购买。

  张宗子以其非凡的心气告诉我们,活着就是为了折腾,好奇心才是人生奋发的第一动力。

  其二是有趣。

  资深文青王小波同志有句名言:一辈子很长,要找个有趣的人在一起。

  作为文艺青年的老前辈,张岱同志誓言要一生把“有趣”践行到底。

  翻开这本《陶庵梦忆》,逗趣、猎奇、乐在其中篇目俯拾皆是。

  《金山夜戏》:崇祯二年八月十六,张岱乘船过镇江,那天夜里:

“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

  张岱乐呵了:这真是搞事情的好天气哇!二鼓天之后,船驶入金山寺大殿,张岱把仆人们叫醒,带上戏具,在大殿里掌灯打鼓,联唱了数出戏剧。这大半夜的锣鼓,僧人们都被吵醒了,揉着睡眼,打着哈欠,便看边笑,却不敢问来者是人类,是妖怪,还是鬼魂?天快亮时,张岱尽兴了,解缆过江,扬长而去。惹得一众痴痴的僧人,追到山脚,目送久之。如此天外飞仙,顽童式的神来谐趣,真顽主也。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西湖下了三天大雪,那天半夜张岱来了精神,独自划着一艘小船前往湖心亭看雪。亭子上,两个外地人对坐在毛毡上,一童子烧酒,见到张岱,拉来同饮。张岱先生也不客套:Duang,Duang,Duang,连干三大杯。干完后,乘兴而归。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俯察天地的视角,兴夜赏雪的意趣,真痴人也。

  《炉峰月》:丁卯年四月午后,张岱同友人登炉峰绝顶,一朋友说,难得上回山头,不如留下来赏月,就算有老虎,老虎也讲老虎的道义,晚上要下山觅食,我们在山顶反倒安全。这种明目张胆的邪说歪理张岱居然觉得“没毛病”,一时胆肥也留了下来。“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众人怕了,拄着拐杖挪下山来。彼时,仆人们等着心焦,正带着僧众手持火把、靴刀、木棍漫山遍野地呼唤 “How are you?”,张岱闻声回应:“哎呀!I’m fine,thank you, and u ?”。一颗心终于“咵嚓”掉在了地上。第二天听到山背面有人说,昨晚好像有山贼打着火把过境,张岱拍拍脑袋,大喜,前夜没把我们绑了见官,真是幸运啊!一介书生,不畏深山饿虎,踞坐赏月,这等胆识幽趣,真妄人也。

  《西湖七月半》:某年七月十五,张岱携友人泛舟西湖。这一天的西湖热闹非凡,“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张岱却大袖子一挥说,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最多就是看看西湖上的人罢了。待到深夜,人群散了,张岱却和友人划着小船靠岸了,他们在断桥上大摆宴席,呼朋喝友,诗人也罢,名妓也罢,认识的不认识的,都拉来一同豪饮,一直喝到东方将白,众人散尽,张岱再和友人登船——

“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张岱先生爱热闹却不凑热闹,有热闹不上,热闹散了创造热闹也要上,待热闹尽了,花下浓眠,如此怪诞狂情,奇趣不羁,真性情人也!

  张岱这一生,好玩的质地朴厚,有趣的闪闪发光。诗人、作家、高僧、实力派或偶像派的戏曲演员甚至青楼名妓,莫不与之交好。回到王小波那句“找个有趣的人在一起”的名言上来,不难发现,有趣真是交朋友,搞对象的第一生产力。

  其三是随喜。

  知乎上曾经有个热帖“什么叫见过大世面?”,获赞最多的回答只有六个字:

  “能讲究,会将就。”

  这答案干净利落,切中要害,要是再说得凝练些,便是“随喜”。

  张岱的随喜精神集中爆发其“吃货本色”上。

  昔日,他是仕宦世家的公子哥,吃东西那叫一个讲究。

  《方物》一文开篇就写道:越中一代馋嘴贪吃的人,没有能超过我的。接着落笔详写“中国好特产”:

“北京则苹婆果、黄巤、马牙松;山东则羊肚菜、秋白梨、文官果、甜子;福建则福桔、福桔饼、牛皮糖、红腐乳……杭州则西瓜、鸡豆子、花下藕、韭芽、玄笋、塘栖蜜桔……”

  先生这行文,不按套路,不着文采,不讲韵角——上来就开挂freestyle,读得时候自带嘻哈节拍,馋得人脖子疼,真讲究!

  《乳酪》:张岱说,乳酪这东西,牲口贩子手里做出来的,不好吃。作为资深吃货,我干脆自己养了头牛——

“夜取乳置盆盎,比晓,乳花簇起尺许,用铜铛煮之,瀹兰雪汁,乳斤和汁四瓯,百沸之。玉液珠胶,雪腴霜腻,吹气胜兰,沁入肺腑,自是天供。”

  啧啧啧,容我先咽一大口口水。

  《禊泉》:万历四十二年的夏天,张岱研究后发现,新打上来的禊泉水,稍有石头的腥气,放置三天,腥气才散尽。取来泉水喝一口,慢慢翘起舌头,用舌头抵住上颚,泉水迅速流空。他招呼仆人去禊泉取水,仆人偷懒,半道上取了别处的水来冒充,张岱喝了一口说,你甭蒙我,这是某地某口井的水,仆人惊得当下低头认错。若非大家公子,哪有这饮水识泉的辨识能力,真讲究人家啊。

  丙戌年,兵乱四起,张岱先生到山中躲避兵患,这会子讲究不起来了,别人家忙着逃难保命之际,张岱却“将就”出了新欢喜。

  《鹿苑寺方柿》:张岱藏身的鹿苑寺,寺院前后有十几株夏方柿。

“六月歊暑,柿大如瓜,生脆如咀冰嚼雪,目为之明,但无法制之,则涩勒不可入口。”

  生柿子不好吃,得想个办法催熟才好,经过反复调研与观察,逃难中的张岱先生提笔写道:“以桑叶煎汤,候冷,加盐少许,入瓮内,浸柿没其颈,隔二宿取食,鲜磊异常。”末了,张岱还不忘昭告江浙一带的吃货朋友:“余食萧山柿多涩,请赠以此法。”以逃难之身,还有此情致,先生随缘喜乐,多情之心,可见一斑。

  余光中说,要只是选一个人做朋友,李白没有责任心,杜甫一生苦兮兮,只有苏东坡爱吃,爱玩,爱基友……张岱先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枚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好奇,所以能尽性穷理;有趣,所以过得活色生香,随喜,才能于人世的磕磕碰碰中,扫荡一切尘劳妄想,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有了如此心气修为张岱先生,注定得干一些大事业。

  其四是矢志不渝。

  张岱这一生,笔耕不辍,对文字的执着是矢志不渝的。

  其所著除《自为墓志铭》中所列十五种之外,还有《有明于越三不朽图赞》《石匮书后集》《奇字问》《老饕集》《陶庵肘后方》等等、杂剧《乔坐衙》、传奇《冰山记》等共三十余种。其中《夜航船》一书,内容殆同百科全书,包罗万有,共计二十大类,四千多条目。堪称明代小百科全书。

  张岱这一生,以著史自任,写史之心也是矢志不渝的。

  张家历来有写史的传统,天复、元忭父子曾撰修《绍兴府志》、《会稽志》、《山阴志》。祖父张汝霖半生醉心读史,“大父至老,手不释卷…辄倚几携书就灯,与光俱俯,每至夜分,不以为疲。”张家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深深地激励着张岱,自崇祯元年张岱完成第一步史学著作《古今义烈传》,到耗尽心力的经世情怀史著《石匮集》,直至去世前张岱还在刊刻《越人三不朽图赞》。“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然瓶粟屡罄,不能举火……”这样的字句,读来让人心头割痛,眼眶红热,先生著史之拳拳之心,无我境界,天地可鉴。

  机缘巧合,笔者十分有幸地受邀翻译了张岱先生的《陶庵梦忆》,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教授说:如果在中国散文史上评选“十佳”,我估计张岱也能入选,尤其是《陶庵梦忆》,篇篇都是好文章,随手翻开一页,都是可圈可点。

  校核好全书最后一篇,已过子时,掩卷沉思之际,天地间忽然雷雨大作,仿佛注定今夜与这位老友、师长、男神的挥别,要惊风雷,泣骤雨。东汉经学家许慎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愿张岱先生的好文字,在这部新译本中能有传承一二,以飨读者。先生一生好奇、有趣、随喜、矢志不渝之精神,也于这轰天雷电中,回响在琼宇之间。

  生平好心气,活出大境界。当代读者,值得好好品读张岱。

  午歌

  2017.8.18于宁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