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废品生活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废品生活读后感锦集

2022-03-30 03:33: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废品生活读后感锦集

  《废品生活》是一本由胡嘉明 / 张劼颖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224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2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废品生活》精选点评:

  ●出于对废品去处的好奇读了这本书,但这本书所呈现的更多的是是废品相关群体的生活。

  ●作为一种半城市化的主体,他们不只是被动地为现代化和城市化诱惑,同时也被制度安排;不只是满怀城市化的渴望,同时也是被驯顺的卑微的劳动力。他们在积极地探寻城市化的另类可能,建构着属于自己的意义空间,而垃圾更是他们建构另类城市身份和意义空间过程中特别重要的物质。

  ●有点像若干次访谈、采访串成的拾荒人物故事集,微观观察具体、细致,宏观分析、研究不足。研究者以学生身份试图深入受访者的生活,但总觉得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俯瞰姿态,观察叙述有浮光掠影之感

  ●诠释当代中国城乡断裂与发展不平衡的优秀读本。从经济、社会(社群与“老家”)和空间(冷水村)三个部分进行解读,不过读起来结构感不强,普通读者当作写底层生活策略的故事看也蛮震撼的。城乡结合部与城中村为何带给人荒诞感?恰是因为其呈现出的断裂与压缩折射出的中国社会的极端不平衡。以及作为城市居民,真没有什么可骄傲的,无非是在剥削着一代又一代进城务工者的劳力罢了。希望户籍制度早日取消,公共资源更合理分配。当然也有缺点,全书并没有什么创造性的观点,对于前期反复提到的“垃圾如何建构人”,后期也没有特别好的阐述。但文风流畅,也下了苦力,给四星是没问题的。

  ●出于一直以来对收废品人的好奇吧买了这本书,他们的生活环境比我想象中更加艰难一些,到底收售废品能不能赚到钱呢,那么肮脏的垃圾真的有人埋头在其中分拣出有用的“宝物”,然后用赚到的钱在老家盖楼,维持体面,以便老后有所归处。这是一种我难以想象的生活,可是又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最魔幻的是垃圾聚落对面就是豪华别墅区。人生与人生之间的差别真的无穷大。

  ●“收废品的人”是都市生活中的“隐形人”。人们天天看见他们,但又似乎从来看不见他们。《废品生活》引领我们去端详凝视这些人——不仅仅是去发掘他们的卑微与挣扎,更是去发现他们如何在卑微与挣扎中构建自尊和“意义”,以此捍卫人之为人的完整。富有同情但不煽情,好看但不失学理,是一部理解当代中国的人类学力作。

  ●十个故事,非常好看!既是一份田野实录,又是一部纪实文学,难得。

  《废品生活》读后感(一):废品生活

  听了作者的演讲,颇有感触。渐渐对社会学的一些研究感兴趣了。

  摘抄自得到APP,侵权删。

  其实拾荒者一直在我们身边,他和你出现在同一个小区,同一个楼道,他们会骑着三轮车从你身边经过。我们知道,他们是“捡破烂的”,就不会劳神多看一眼,也不再关心。但其实,他们不是不存在,只是没有被我们看见。在这里,想分享下,阅读完这本书后,我的一点改变。

  现在如果有人和我谈起这本书,谈起这些人,我会尽量叫他们“拾荒者”。废品回收是一个职业。而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也值得“拾荒者”或者“废品从业者”这样一个称呼。他们的人生故事,其实和其他职业没有什么不同,都是“生计带来改变“,只不过,他们的生计比你想象的更难,他们带来的改变,也比你想象的更大。

  强制垃圾分类2019年从上海开始推广,在可预见的未来,垃圾分类将会推广到全国的各大城市。在这个时机,拾荒者的工作必然会有巨大改变。

  《废品生活》读后感(二):“废品”的实践

  【“废品”的实践】

  1.作为物品:被丢弃、肮脏、可回收、被挑选后有价值

  2.文化体现:绿色环保、丢弃文化、工业文化、作为文明与落后的文化区隔

  3.标识身份:建立区隔、城乡主体性的建构。依靠废品生活的人如何建构自我认同?遗忘废品、与废品撇开关系的人如何通过“肮脏”与“清净”的概念维系自己的地位?

  4.维系社群:围绕着废品而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

  5.经济空间:非正式经济

  6.政治空间:政府介入,对于非正式经济的管理、对于流动人口的限制

  一、经济

  非正式经济圈(informal economy):政府和正规资本都不介入的经济领域。政府不介入是因为它不属于政府认为应该提供的服务,而政府要管理这些活动成本又太高;正规资本不介入是因为利润太低,由于无法集约生产,成本太高。这样便造成了约定俗成的各种非正式行业或非正式经济活动,比如家庭保姆、个体工匠、流动摊贩、手工作坊、山寨厂、黑车等。从业者是在当前的社会情境下,一种在法律边缘和强大需求之间被催生的经济活动从业群体。

  二、社群

  (一)组装家庭

  老乡关系网络:信息网、情感纽带、互助网

  “生产-生活-老乡”空间的叠合

  (二)想象的老家

  身份与认同在城市边缘无所存放,虽然人在城市边缘,但是对未来的所有寄托和想象都在老家。

  三、空间

  多重时空的压缩与断裂:平方平民小区+废品空间+国有企业+别墅区

  大卫·哈维《后现代的状况》:资本扩张不但带来经济后现代化,也同时是加速生产、缩小地理距离、彻底改变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的概念的过程。后现代是一个时间和空间同时被压缩的文化。

  《废品生活》读后感(三):垃圾魔术师

  我们东北老家那管拾荒者叫收破烂的或者收废品的。我小时候,哭闹的厉害时,奶奶就会吓唬我,要么被大灰狼叼走,要么是把我扔到外面被捡破烂的捡走,所以,我小时候一直活在捡破烂人的阴影里。直到卖废品可以换钱买好吃的,这种恐惧才逐渐被贪吃战胜。奶奶会把饮料瓶和啤酒瓶攒起来,用过的废本、废报纸等等都收拾到小房里,爷爷收拾院子时,收拾出来的各种废铜烂铁,也都堆放在院子后面的小房里面,冬天放煤的小黑房好像变成了个小宝库,里面的废品可以变成好吃的。胡同里一旦有收破烂的吆呼声,我和弟弟高兴的蹦起来,循着声音风一样的往外跑,跑出老远逮住收废品的,领着他往家里走,像模像样的问,废纸多钱一斤啊,饮料瓶多钱一个……带到家里之后,会把爷爷、奶奶都喊出来卖废品,卖废品的钱,都归我们这几个小孩,拿到钱以后,我们就飞奔到小卖店。从此以后,收破烂的人就变成了能把垃圾变糖果的魔法师啦。

  垃圾生活,让我想起了这一家人。他们收完废品回来,码着战利品的满足,晚饭时喝下两口小酒的惬意,眉飞色舞的跟你聊着他们这一天发生的奇闻怪事,走过的胡同遇到的狼狗,都是他们的乐趣,他们日子过的累但不苦,总能发现我们看不见的价值,谁家不用的旧沙发,坏了的家用电器,不穿的衣服,连打破的花盆碎片,在他们眼里都是有用的。垃圾是生活的一部分,一家人忙忙碌碌,给垃圾分类,送到回收站,使焚烧不再是垃圾的最终归宿,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周而复始,日复一日,像魔术师一样把我们的生活中的垃圾变成了可循环利用的资源,让生活环境变得更美好。

  《废品生活》读后感(四):书札

  导言

寻找“最大受害者”的叙述,通常只会抬高研究者的道德位置,而无益于理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也无法让我们想象一种更为进步的社会环境。试图呈现这个群体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我们不愿意把他们变成中产阶级观看和怜悯的对象,而是把他们放在主体的位置上,用“主体间”的方式去观察、去讲述。更愿意告诉读者的故事是,他们与我们紧密相关,“他们”就是“我们”。“主体间”的视角并不意味着取消反思性与批判性。社会科学研究试图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去理解这个群体,去分析、去批评为什么这个群体被剥夺,不公正何以发生。收废品群体从农村老家来到北京,废品不但为他们带来在城市生存的收入,他们当中有的人还靠它养儿育女,供孩子上大学;有人则靠它在老家盖起了新房,甚至买房,住进城市的商品房小区。

  废品回收经济系统

第一层:捡垃圾-四川巴中、仪陇居多-到处捡;收废品-河南固始居多-承包小区、大楼(有时需要交点钱,主要看供需关系)第二层:小的废品收购点,收购个体的废品,转卖给更大的废品收购站或者各种资源回收再造工厂。一般场地不大,一家人经营,货就堆放在自家院子里,规模不大,一般没有执照。游走的二道贩子:介于一层与二层之间。他们的买卖方式更加灵活,往往骑着摩托车,一般不直接从居民手里收购,而是从其他收废品人的手里买。他们并不大量收购各种货物,而是根据行情和销路,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收购一些东西,比如电路板、旧唱片、旧手机电池、硒鼓(激光打印机部件),甚至头发。他们的货销路广泛,有时候卖给废品收购站,有时候直接卖给工厂。第三层:规模更大的废品收购站:面积大、货物多,往往拥有汽车、卡车,会雇人来整理货物。他们从小的站点收购废品,再卖给有需求的厂家。他们跟加工再造工厂的关系更为密切,一般都有营业执照。规律:生意规模大、成本高、利润不一定高、体力劳动少;个体走街串巷辛苦,利润率不一定低相关知识:称重、计量、对废品材料的辨别、估价、处理,寻找货源和渠道、与下家上家讨价还价、公关、规避管制和罚款知识传播:老乡带老乡好的货源:有些材料比其他材料更能赚钱,譬如金属。获得货源需要关系、消息和经验(包括眼力和判断力)从垃圾中得来的原料(如废纸、编织袋),一般收购价也比废品低廉。

  《废品生活》读后感(五):它们的存在,就像不断发出蜂鸣的报警器……

  以下内容系本书作者张劼颖为中文简体版撰写的序言

  距离最初在冷水村开展田野工作,已十年有余。十年来,无论是城市空间、冷水村,还是废品行业、其从业者,乃至我们自己,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就个人而言,十年前,社会世界那些幽暗的、不为人所关注的边缘,强烈地吸引着我。凭着好奇心和一种冲动,展开了这本书的田野。这成为我社会学职业旅程的开端。如今初为人母,做起田野来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勇猛,却也更加可以理解“垃圾场上育儿”的年轻妈妈们的想法和做法,体会她们的艰辛困顿。女性经验再一次地将我们紧紧连在一起。一些拾荒家庭因为户口壁垒,加之生计所迫,一再面临亲子分离,孩子不可避免地成为留守儿童。说起这些,仍感痛心。不过,我愿意不厌其烦一再表达的是,在这本书当中,我们并不试图寻找最大受害者,不希望把拾荒者塑造成一个最卑贱、底层、被侮辱与损害的群体,进而仅仅为了告诉你一个故事——他们有多悲惨。作为社会科学研究,一方面,我们试图呈现这个群体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我们不愿意把他们变成中产阶级观看和怜悯的对象,而是把他们放在主体的位置上,用“主体间”的方式去观察、去讲述。更愿意告诉读者的故事是,他们与我们紧密相关,“他们”就是“我们”。另一方面,“主体间”的视角并不意味着取消反思性与批判性。社会科学研究试图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去理解这个群体,去分析、去批评为什么这个群体被剥夺,不公正何以发生。

  这些年来,我们的城市不断经历空间改造、功能重组、产业升级与正规化,随之而来的是低端人口出局、废品行业紧缩。与此同时,伴随着垃圾分类的高歌猛进,垃圾议题也日渐显著。十年前,垃圾不过是我们不假思索、随手扔掉的废弃之物,没人在乎它们去了哪里、发生了什么、由谁来负责。有关垃圾的研究显得另类,这本书的书稿也因为不合时宜而难见天日。今天,垃圾已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显眼。你可以反感或者厌恶,却很难摆脱掉它。你没法轻易地视而不见。

  或者说,我们终于发现了这一事实:垃圾确实无处不在。或许,正应该感谢垃圾,它作为一种标志、一个节点,让我们注意到人类所处于其中的巨大的物质网络。所有人、动物、植物、技术、商品、垃圾、空气、海洋,万物皆相关联。这正是本书讲述的故事。我在北京二环用手机点一份外卖,不到24小时,废弃的饭盒就到了五环外的一个年轻拾荒者手上。现在,同一个垃圾袋里还有我女儿的玩具部件,它混合着金属、塑料和两节一次性干电池。年轻人的儿子在垃圾山中发现并继续玩耍这玩具。再造后,这些垃圾又变成了手机APP上售卖的廉价塑胶小黄鸭,被我买回家给女儿,隐隐地散发着古怪的气味。没能再造的垃圾最终被送进焚烧炉,和其他垃圾在850度的烈焰当中燃烧、化合,最后化为一缕烟尘。一阵北风刮来,被我吸回体内。所以,当上海大妈问“你是什么垃圾”的时候,别笑,垃圾确实是我们的一部分。

  令人欣慰的是,我注意到,开始有城市规划者、新闻媒体、环保者乃至企业追问:在垃圾分类大潮中,拾荒者的角色是什么、功能是什么?他们受到了什么样的冲击?他们可以做什么?我们又可以为他们做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调查垃圾当中不同物质的循环和回收机制,调查废品行业的运作方式及其从业者的现实处境、想法。这些都需要更多在地的、细致的、实证的社会科学调查研究,需要到田野中进行观察,需要与现实的从业者对话。

  同样地,垃圾分类问题本身也需要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垃圾分类研究不能流于简单的臆想或者重复“提高居民素质、加强环保教育”之类的陈词滥调。社会科学有责任给大众提供一种全新的看待垃圾的眼光,讲述一个完整的关于“物的社会生命”的故事。在这样的故事中,垃圾分类的信息不再是刻板的、截断的、碎片的、强制灌输的。在这样的故事中,公众得以获知垃圾的来龙去脉,垃圾究竟是什么,它如何产生、会到哪儿去、在何种意义上构成了严峻的社会/环境问题;为什么要垃圾分类,尤其是,为什么要这样分类,其合理性是什么,又存在哪些不合理之处。社会科学提供这样的知识,公众基于这些知识重新理解自身与垃圾的关系,对于垃圾分类做出自己的判断,进而形成新的常识、新的实践。

  最后,作为结束,回到个人经验。在哺育一个新生命的过程中,我见识了新世代的人类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物质盛宴——从尚未出生开始,生活和身体,几乎没有什么细微的方面不被开发为消费的领域,没有什么不是被消费所充斥、所裹挟。我要感谢随之而来的大量垃圾。它们的存在,就像不断发出蜂鸣的报警器一样令人不安。如果说,多年的垃圾研究使我产生了什么改变,那就是,让我可以对这种无限量供应的快乐保持一种警觉。问题是,如果想要改变,我还能做什么。要在这样的经济和生活系统当中突围,并不容易。社会学的启示是,一方面,让我们认识结构的规制性的作用;另一方面,让我们相信个人的能动性的力量。正因此,我仍然保有勇气,尝试不断地在个人的经验与实践当中反思、突破、创造。与读者共勉。

  张劼颖

  2019 年9 月29 日

  “一席”演讲:《跟垃圾死磕》

一席 张劼颖:跟垃圾死磕_一席_腾讯视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