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观后感摘抄
《零》是一部由Christopher Kezelos执导,动画 / 短片主演的一部澳大利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零》精选点评:
●相当少见的定格动画形式:毛线!不过,刚开始没好好辨认两个“0”的外形时,我还以为这是个关于“同性恋”的故事,然后,我就注意到了像裙子一般的外形设计。囧~~我想,最后的“∞连体婴瞬间被奉为皇帝一般,被所以数字宠爱有加”的设定,应该会让一般人有点难以接受,毕竟那样子确实有点恐怖耶~~∞∞
●结尾大减分,结果还是被桎梏在这个病态的社会体系之中。
●我以为会出现8,100神马的…
●0+0=∞ 一个人活的卑微,两个人便可以拥有全世界。Zero那忧伤的小眼神把我秒杀了。★★★☆
●张老板推荐的。0+0=∞只是导演的美好愿望而已。
●有字幕就好了
●老板在facebook上送给大家的礼物!!零加零就是无限。
●0和无限的距离
●近亲繁殖的后果。
●连体很囧
《零》观后感(一):...
每个人从出生就被定义了你的社会地位,1是扫地僧,5是老师,7是警察,0被社会所抛弃,从小受到非人的待遇,被欺凌、被侮辱,他们是社会的最底层,甚至连动物都看低他们,连鸭子都不吃他们投的食物。最后0与0相爱了,找到了归属感,却被社会硬生生拆散,直到有一天他们生出了一对畸形连体婴,0+0=∞,受到所有数字的顶礼膜拜。
《零》观后感(二):请允悲~
每个人从出生就被定义了你的社会地位,1是扫地僧,5是老师,7是警察,0被社会所抛弃,从小受到非人的待遇,被欺凌、被侮辱,他们是社会的最底层,甚至连动物都看低他们,连鸭子都不吃他们投的食物。最后0与0相爱了,找到了归属感,却被社会硬生生拆散,直到有一天他们生出了一对畸形连体婴,0+0=∞,受到所有数字的顶礼膜拜。
故事的结局好像皆大欢喜,翻身农奴把歌唱?其实一切都没有改变,阶级差异还是像一个巨大的横沟,摆在每个数字之前,只不过是0变成了10,而1变成了下一个0而已,私以为没有比这更残酷扭曲悲伤恐怖的结局了,你还是被桎梏在这个病态的社会体系之中,迈向光明或者坠入深渊。
《零》观后感(三):伟大的无产阶级永垂不朽
列宁曾经说过:“单纯承认阶级斗争的观念并算不上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并且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才算是一个共产主义者。”如果要这么说的话那么这部短片的导演也可以算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因为毕竟最后“无穷”的诞生也算是无产阶级专政了嘛,虽说最后“无穷”也有可能跟他们的父母不是一路人,甚至最后弑父杀母什么的(在历史上非常常见),但是这毕竟只是一部电影而已,用不着那么较真。
虽说短片本身只是单纯给出了一个最后的结论,并且还是十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但难能可贵的是这个最后结论是正确的。且不说作者是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还是仅仅是为了给文艺青年制造一丝温暖(后者可能性更大),但是这个结论的得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已经十分难得了。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如此的强调工人阶级或者是无产阶级?很简单,因为无产阶级是最具生命力的阶级。虽说这样说十分官方十分教条,但是当你接触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并再联系生活实践之后你便会觉得这么说真是太TM的对了。无产阶级才是这个社会中最伟大的力量,什么当官的、有钱的,都得死。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在这种社会关系中旺盛的生长,并且最后横扫一切。可能在听到这些说法时很多人会嗤之以鼻,甚至哈哈大笑,但其实我们都是无产阶级,不要以为你整天坐在格子间喝星巴克就比那些在外面工地抡大锤的人高尚多少,其实我们都一样,不管你想不想承认我们都是伟大的无产阶级,迟早有一天你会明白这一点的,而到了那时,当你和昔日街边抡大锤的手牵手肩并肩昂首挺胸走在街上时,我相信你也会发自内心地喊出:伟大的无产阶级永垂不朽!
《零》观后感(四):剥离于荒诞之外的一些思考
短片开篇就给出了定格在蜡烛的一幕,昏暗的接生房,依稀可辨的雷声,在现在看来显得敷衍的接生程序以及之后逮捕0时刺眼的大灯,形如汽车的轮廓,这些繁复的意象交织在一起,很容易的指向T.S.艾略特笔下那个传统的陌路与工业的兴起重叠在一起 的时代。虽然我找不到关于导演兼编剧Christopher kezelos的资料,但倘若她真的只是试图通过定格动画这种新的形式重现艾略特笔下那个迷茫的时代,这部2010年的短片未必会在十年后让我们还有更新的思考。所以,那条在开片就交代好的设定作为整个短片发展的根基,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我们读过一点马克思•韦伯,我们不难发现,片中出现的人物(包括那些0)对于胸口数字的偏执非常接近韦伯关于“新教伦理”的描述——韦伯认为新教徒特别重视工作,视为“天职”,即个人做什么工作,往往是神的安排和旨意。可以肯定,片中的设定显然是这条新教伦理在更远阔的想象方面的衍生。但当我们看完全片,我们会发现,导演的志向不仅止于此处,她将韦伯关于新教伦理的另一方面——对于克制的讲究以及“严格避免任凭本能冲动享受生活”——做了完整充分的解构并且完美的放入了主角和其他数字的身上(从整个社会禁止00相爱,主角向其他人赠予钱币的行为不难看出这些都是对于韦伯理论一些细节上的表现)。当我们了解至此,我想不论是对于片中人物行为的批判,还是整个社会制度异化的驳斥都显得极为片面和苍白,我们发现在这些不可剥离的部分之下还有隐藏的一条暗线——对于如今畸形宗教的思考——在最后不论是哪个数字都向00之子俯首表达自己的尊敬,这完全是关于如今宗教造神行为的一条更简洁的表达。而为了表达讽刺,那个新生儿作为这个社会背景下的神明,却是个显而易见的畸形儿。 影片最后以beginning作结。我不认为在具有了以上内涵之后,这个单词会作为对新生的表达出现在片尾。在我看来,这个单词更意味着新一轮剥削的出现——在发现00可以制作出infinity之后,整个社会结构势必会发生颠倒,00作为新的统治者走上了金字塔的顶层——beginning不是美好新生的出现,是新的封建制度对于旧的封建制度的吊唁。
《零》观后感(五):失败不可怕,两个零在一起就是无穷大
失败的人生或许是先天就已经注定的。或许在后天,在某一时刻会有着逆袭的表现。短片《零》对于失败和成功进行了重新的定义。到了结尾我们才会发现,原来之前的成功或许并不完全是成功,而后来的失败或许仅仅是等待一个机会迈向成功。
当物质变得非常的丰富,当社会的等级越来越固化。我们能期待什么?让改变发生。但是改变或许真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改变并不是一个非常容易实现的事情。我们在社会阶层不断固化的大环境里从一出生就一定意义上决定了自己的生命归属大方向。或许后天的努力很重要,但是先天的条件一定意义上已经决定了一个人是不是会在出生后,被整个社会所认同。
在所有被赋予意义的数字中,零作为大家公认的没有意义的数字。从一出生就被冠上了一无是处的标签。没有朋友,没有理解,当然也没有关爱。零的世界一直以来是灰暗的。这一点与别的数字新鲜的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无意义的人生是沮丧的。当然也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隔阂。没有人关注,没有人在意。而且长期以来会被整个社会冷漠的眼神包围。如果换算到普通的人类社会,我们姑且认为这是一种患上了严重抑郁症的病人。他们的世界没有人愿意聆听。而且人们对于他们这个群体认知少之又少。因此在大多数的时候,总是会用不理解以及冷眼来维护自己作为大多数群体的利益。
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将自己归为异类。而是整个社会的接受度普遍不高。人们的认同其实对于自己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对于自己的认同,自己对于自己产生的价值的认识。但是,当怀疑的目光越来越聚集的时候,我们还会对于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吗?自然是没有了。
这个时候,抱团取暖是一种可以让人接受的途径。这个世界上的各种各样的零零散散的群体都会有一个特征。在这个特征下,没有谁会认为他们是特殊的。当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群体之后,那种与社会的疏离感依旧是存在的。只不过在这个群体内,他可以得到更多的温暖,用以对抗这种疏离感。
规则对于制定他的人来说是可以进行躲避的工具,但是对于大多数遵守他的人来说则是一种禁锢。零在这个社会普遍的规则之下并没有得到太多的认同。反而是处处被针对。即使是与自己的群体之间的亲昵也是不被允许的。稍有违反,便会招致牢狱之灾。零对于这个世界绝望了。而且在这个时候,自己的爱人也即将面临着生死考验。但是一切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本片最为讽刺的是,当一个人具备了一种超越他人的能力的时候,即使他是不完整的,也是会被奉为上宾。大家都可以看到,相比于零,他的爱情结晶其实才是真正的异类。但是这个时候,人们却因为这个新生命在他们的世界里属于至尊而对于异类本身这个概念却无比的宽容。
试想一下,当初人们排挤零的时候,零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无非就是颜色之分。而当零的下一代诞生的时候,这种区分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物理属性了。但人们宁可接受这样的一个怪胎,也不会对于正常的零多一些容忍。这就是讽刺本身。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自己本身的价值并不会因为别人的定位而扭曲或者是有丝毫的改变。人们的定义本来就不应该被笃信。不论是怎样的大环境,众人总是会对于自己的判断失误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即使是这个借口本身就十分的荒谬。
美国有一部电影《生活多美好》,男主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将一个没有自己的世界经历了一遍。这个时候他才发现,原来每个人的存在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这个短片则不仅仅是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而且还告诉我们,衡量异类的价值并不在异类本身,而在于他所处的大环境中人们的笃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