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只蚊子和5个人》经典观后感集
《12只蚊子和5个人》是一部由马克宣执导,动画 / 短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他们为了所谓的公平,将敢于打蚊子的勇士轰出了组织。虽然隐喻太过于明显,但是上个世纪的短片这种以小见大的讽刺力度确实厉害。
●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紧张和痛苦/ 內些蚊子該去看醫生。
●讥讽了毫无原则的绝对平均主义。说直接点就是讽刺了一群傻×。
●平均主义大旗下,再扣上有难同当的悲情,就没人主动对抗外来的坏事情。这时候出来个异类,是要被赶出去的,这里是中国,你要维系系统的和谐,而不是破坏掉它。
●好有趣的短片,央六中午看的
●中国还有这么牛的动画短片!象征、隐喻、反体制。讽刺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主义:要么砍供给要么砍需求,违反平均的边角余料统统砍掉。电影更为极端,从蚊子到人,从人对蚊子到人对人,都是活生生的生命。
●想法很有意思,可惜中间几乎没有配乐,最后有点不了了之的感觉
《12只蚊子和5个人》观后感(一):蚊子盯人顺序
12÷1=12;
12÷2=6;
12÷3=4;
12÷4=3;
12÷5……12-2=10;
10÷5=2……10-2=8;
8÷5……5-1=4;
8÷4=2。END
《12只蚊子和5个人》观后感(二):《12只蚊子和5个人》与邓小平南巡讲话
这个片子在1992年出现是有其历史背景的。1992年邓小平因为北方左派保守势力日益强盛被迫开始南巡,最终保护了改革开放的成果。这个片子就反映了某些人宁愿平等地贫困也不愿意不平等的富裕的心态。
这个片子直到现在还很有现实意义。乌有之乡上总有一帮毛左想要打倒走资派回到毛时代,就和这个片子里赶走打死蚊子的第5个人完全一样。
有一个笑话:一个神问跟一个人说,”我难得来一次,所以我可以满足你的一个愿望。但是有一个前提是,你的邻居会得到你的愿望的两倍。“一开始,这个人想要一箱金币,转念一想,这样的话他的邻居就会有两箱金币了。所以他最后决定,“你把我打个半死吧”。
事实上,他先前跟邻居一点仇也没有....
好笑吧。可是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的。
《12只蚊子和5个人》观后感(四):厉害了
92年 上美已经在衰落了吧 这么个残念的小动画…hhh 马克宣先生长的好像宫崎骏啊 好有气质 画风和配乐都好阴暗诡异 儿童教育短片就不能做的诙谐一点么…小时候看一定会成为童年阴影 发现蚊子不能平均分配的时候 四个人倒是非常团结 一起把打蚊子的人抬起丢掉了 真是好讽刺hhhh 有人说这个片子是反平均分配 我觉得不在理 第五个人做出了努力 打破平均分配 结果可能是胖子被叮的包多 瘦子包少 这有什么意义???打破了平均分配 挨叮的现状没有改变 第五个人的真正价值 不只是他打破平均分配的行为 更是挺身而出打蚊子的勇气。不再拉第六个人分担痛苦 而是主动地与现实对抗 改变现实 这就是鲁迅说的“为民请命”“拼命硬干”那种人。四个麻木愚钝者的生活环境的改善 多亏了第五个人的努力 社会进步就依靠这种人 敢于创新 勇于变革 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然而他们自己却往往因为挺身而出 遭受非议和不公平对待 甚至沦为众矢之的 被“枪打出头鸟”。四个人生怕别人叮的包比自己少 可在排斥第五个人的时候却非常团结 真是讽刺 一个儿童教育短片能拍成这样 非常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