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退的帝国读后感摘抄
《倒退的帝国》是一本由张宏杰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019-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倒退的帝国》读后感(一):爱与恨交织的矛盾体
对明朝,乃至对历史的兴趣,很多人来源于《明朝那些事儿》。几年前读过一遍,惊叹原来历史可以这样的有趣。其实明朝历史更多的是鲜血、冷酷、饥饿、屈辱,光荣、复兴、杀敌反而是少数,类似阳明先生的高光时刻更是稀有。这本书读来流畅,除了对朱重八的种种功过大致一致外,振聋发聩的是作者提供了西方学者对中国大一统历史意义和作用的不同看法,大环境下能够看到这样的文字,不知是悲是喜?对朱明王朝驱逐蒙元、重建中华,当然是喜;对其禁锢思想、打击自由呢?每读到此,不禁惋惜宋朝的早亡,是悲。
《倒退的帝国》读后感(二):朱元璋
中国的官僚阶层有着矛盾的个性。一方面,他们惰性强烈,缺乏责任心、事业心,上面推一推,下面动一动,敷衍塞责,形式主义、文牍主义盛行;另一方面,他们又极富进取心和创造力,为了升官和发财,削尖脑袋,绞尽脑汁,无所不用其极。一旦皇帝的监视稍有放松,他们就会创造出无数贪污枉法的新招来。 专制统治要求泯灭人的自尊和独立、平等意识,使人认识不到自身的独立价值。而作为专制统治的重要手段,等级制度的最大作用是把全国人民都纳入一种从属关系,使每个社会成员都附属于一个权力结构,强调人的不平等,强化每个人的身份意识,使屈服、顺从、奴性成为被统治者的突出性格,让每个阶级的人都有充足的机会来培养奴性。 贫穷从来不是好事。贫穷遮蔽了人的眼睛,让他看不到食物以外的东西;贫穷禁锢了人的身体,让他像动物一样不停地被原始欲望折磨;贫穷剥夺了人的力量、尊严和权利,让他在自然、神灵和权力面前自觉软弱、卑躬屈膝。
《倒退的帝国》读后感(三):倒退的帝国:户籍制度
举目当今世界各国,鲜有其他国家有中国这样严厉、周密的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二元结构的封闭式户籍管理模式构成了世界罕见的铜墙铁壁,曾经把人牢牢束缚在户口所在地。离开了户口本,一个人无法领到口粮,也无法找到工作。即使在户口制度已经大大松动的今天,办理户口的程序也依然严格而复杂。除了毕业分配和人员调动等少数情况外,一般外来从业人员几乎不可能获得所在城市的户籍。 在大多数国家,公民有在自己的国家内任意迁徙的自由,并不需要公安部门的同意。农民在城里找了份工作或者买了间房,搬家进城,立刻就成城里人,并不需要办什么“农转非”。同样,公民从一个城市搬到另一个城市,也不需要办理什么迁转手续。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大多数国家,一切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是平等的,并没有“城里人”“乡下人”“本市户口”“外地户口”的区别。 同样,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公安部门并无权掌握公民个人的详尽信息,也不靠户口来管理社会治安。比如在加拿大,唯一与户口本类似的证件出生证由医院出具,并可保留复印件,原件由个人保存。而中国的户口由公安部门开具,户口详尽信息保留在该部门。 到现在为止,中国的户籍制度仍具有其他国家户籍制度所没有的一系列特点:社会分割性、二元强化性、超稳定性和功能多元性等基本特征。这里面也有着朱元璋的精神遗产。 在大明王朝的户口体系里,人生来是不平等的,户口有官员、普通民籍和贱籍之分。有些人生来可以享受特殊待遇,有些人生来则受歧视。比如官员人家可以享有优先做官(荫补)的特权以及减免税收的资格,而军户、乐户和丐户等被列为贱籍。这种等级分明的精神仍然活在当今中国,只不过被简化成了两大等级: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 在明代,户口的最主要功能是治安,所以要互知丁业。对比之下,我们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形成的户籍管理制度,同样是一个遍布各地、各行业,笼罩了一切社会成员的社会治安网络。今天的街道基本复制了里甲的功能,派出所掌握着辖区里所有的“丁”“业”情况,以备政府掌握。 传统与现代,在当今中国的各个层次交错重叠。从表面上看,或者用一句学术术语,从“器物层面”上看,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是全面西化了。西服领带早已取代了长袍马褂,大巴和小汽车取代了马车和轿子,一幢幢面目雷同的钢筋水泥大厦扫荡掉古老民居,但是,这仅仅是表象。在现代化的外衣之下,传统中国的内核正在如几千年前一样安详地、不动声色地静静旋转。
《倒退的帝国》读后感(四):农民的儿子朱元璋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并不明白这本讲朱元璋的书为什么要叫做《倒退的帝国》。因为在我心里,一直觉得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是一个除了唐朝之外,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朝代。然而,作者张宏杰先生却给我了一个看待历史的新视角。
在张宏杰先生看来,不仅是和明朝之前的唐宋相比,我们的文化进入了停顿和倒退,和同一时期的西方社会相比也是如此。中世纪后的欧洲生产技术进步,农奴越来越富裕,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最终推动了文艺复兴的浪潮,迎来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而中国,却一直没能摆脱贫困和饥饿问题,在贫困化的过程中越陷越深,贫困的加剧日益消耗着中国的精神,使文化发展 进入了长期的停顿和倒退。而在这个中国文明劣化的过程中,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重要的推手。
之前我看的历史读物,大多都是单纯地讲一个人物的起落或是一个王朝的兴衰,像这样从一个人物辐射开来,从整体的、宏观的视角去看待事物,用时间空间纵横两条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既丰富了史料论据,又让本书的写作形式显得格外新颖,增添了不少阅读乐趣。
按照张元杰先生的观点,朱元璋一生中,种种现在看来不甚合理的政策和做法,都能追溯到他的赤贫出身上。纵使贵为九五之尊,少年时刻下的贫穷的印记却顽强地伴随了朱元璋一生,他的一举一动无不受着农民思维的制约。
因为出身农民,所以他近乎苛刻地重农抑商,限制商品经济发展,甚至将税收货币化倒退回了税收实物化。
因为出身农民,所以节俭已经成为一种盲目的本能,吃的饭、用的家具都和普通百姓无异。
因为出身农民,所以他格外重视亲族血缘,他对任何人都刻薄寡恩,跟随他打天下的重臣鲜有善终,然而对待亲人却奉之唯恐不厚,甚至规定让他的后代生生世世不用工作,这些皇族的供应成了明后期最沉重的财政负担。
因为出身农民,他对外面的世界本能地感到排斥,所以纵使国力日益强大,他也不允许对外通商,纵使日本不断挑衅,他也不对外兴兵。对于农民而言,守住自己的土地和财产足矣。
…………
我看到这些论点时,虽然认可,但心里又不免生出一些悲哀。
朱元璋从一个最底层的小人物,完全凭借自己身努力,以不不可思议的速度完成了阶层跃迁,站到了金字塔的最顶端,这是怎样的智慧和胆识才能做到啊。然而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终其一生都是都没有脱离贫困这两个字带来的思维上的禁锢,他似乎也从来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最终推动中华文明走上了不可逆转的倒退之路,而孕育了朱元璋性格的,又恰恰是中华文明本身。这是朱元璋一个人的悲剧,也是文明的悲剧。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了解明史很值得一读的好书。虽然之前也看过《明朝那些事儿》,但这本《倒退的帝国》对明初的历史细节描写得更加详尽,写法上能看到一些《万历十五年》的影子,但用语更加通俗易懂,是一本适合一般历史爱好者阅读的好书。
《倒退的帝国》读后感(五):朱元璋和他的帝国
说起皇帝,相信大家都会羡慕不已,毕竟可以天天锦衣玉食,身边妻妾成群,而且君临天下。但是也有句话叫做皇帝轮流坐,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皇帝自秦始皇开始,几经周转,朝代不断更替,在这些朝代和皇帝中,有很多的朝代和皇帝可谓是昙花一现,但是也有些是能够被后人熟记的,这些朝代也是有着较长的国运。现在大家熟知的汉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就是这样的王朝,经过了几百年的进程,更换了几十代皇帝。这些朝代因此更容易被人们记住,而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也是人们谈论的焦点,尤其是那些出身草根的开国皇帝,像是汉朝的刘邦是一个市井之徒,流氓习气,但是还有另外一个皇帝,那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更是一个传奇。
朱元璋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是明朝的开国皇帝,然而这个皇帝却有着不平凡的事迹,相信关于朱元璋的过往,我们在历史课本上也都学习过,但是也只是简单的一代而过,今天我阅读的这本书,却详细的介绍了这位皇帝的事迹,也评论了这位皇帝一生的功绩,让我们对于朱元璋和他的帝国有了更加详细的了解。这本书的书名叫做《倒退的帝国 》,也就是朱元璋的成与败。看到这样的书名,相信读者就已经明白这本书想要讲述的内容了。
《倒退的帝国 》讲述的内容主要分为上下两个篇章来叙述,而在上篇中,作者就详细的讲述了朱元璋在成为皇帝之前的历史,这些都是为了下篇朱元璋的帝国构建做出了铺垫。通过书中的讲述我们知道了朱元璋凄苦的童年生活,出生于一个贫农世家,父母都是属于老年得子的状况,但是这个老年得子和富贵人家的老年得子是完全不同的。朱元璋有几个兄弟姐妹,而他的到来完全是个意外,在出生之后,更是遭受了当代人所不能体会的苦楚。本来就一贫如洗的家境,再加上瘟疫横行,整个家族几乎都消亡了,在这种情形下的朱元璋被送到了寺庙,谁曾想寺庙也是只有五十天的过度,之后开始流浪乞讨的生活。这些相信很多读者也都了解,但是通过本书的详细讲述,我们对于朱元璋有了更加细致的了解,而这些也为日后的治理天下奠定了基础。
大家都知道,唐朝宋朝是我国的鼎盛时期,哪个时候的国家可是相当的强盛,究其原因就是不断的发展,使得国力强盛。而对外的开放,也使得国家能够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获得更多的发展交流机会,国家因此更加强大。明朝的朱元璋也想成为一个好皇帝,也希望可以国家昌盛,因此也是日理万机,但是他的童年的文化缺失,使得他的思想高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看问题的高度也是有影响的,在这种情形下,他的判断就会有局限性。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没有绝对的,在开放交流方面也是存在弊端的,但是如何能够扬长避短才是重要的,但是朱元璋的局限性导致了他的治国方针出现问题,因此从某些方面来将,他的明朝也是一种倒退,使得我们的国家被更多的国家超越,而且元朝巨大的疆域也被削减。所以我们看待明朝和朱元璋也要一分为二的去看待。
《倒退的帝国 》是一本关于明朝朱元璋的历史解读,通过作者详细的讲述,我们对于朱元璋的过往有了详细的了解。同时也对他的帝国的治理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歇,对于朱元璋的评论也是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不错的一本书,
《倒退的帝国》读后感(六):朱元璋和他的帝国
说起皇帝,相信大家都会羡慕不已,毕竟可以天天锦衣玉食,身边妻妾成群,而且君临天下。但是也有句话叫做皇帝轮流坐,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皇帝自秦始皇开始,几经周转,朝代不断更替,在这些朝代和皇帝中,有很多的朝代和皇帝可谓是昙花一现,但是也有些是能够被后人熟记的,这些朝代也是有着较长的国运。现在大家熟知的汉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就是这样的王朝,经过了几百年的进程,更换了几十代皇帝。这些朝代因此更容易被人们记住,而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也是人们谈论的焦点,尤其是那些出身草根的开国皇帝,像是汉朝的刘邦是一个市井之徒,流氓习气,但是还有另外一个皇帝,那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更是一个传奇。
朱元璋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是明朝的开国皇帝,然而这个皇帝却有着不平凡的事迹,相信关于朱元璋的过往,我们在历史课本上也都学习过,但是也只是简单的一代而过,今天我阅读的这本书,却详细的介绍了这位皇帝的事迹,也评论了这位皇帝一生的功绩,让我们对于朱元璋和他的帝国有了更加详细的了解。这本书的书名叫做《倒退的帝国 》,也就是朱元璋的成与败。看到这样的书名,相信读者就已经明白这本书想要讲述的内容了。
《倒退的帝国 》讲述的内容主要分为上下两个篇章来叙述,而在上篇中,作者就详细的讲述了朱元璋在成为皇帝之前的历史,这些都是为了下篇朱元璋的帝国构建做出了铺垫。通过书中的讲述我们知道了朱元璋凄苦的童年生活,出生于一个贫农世家,父母都是属于老年得子的状况,但是这个老年得子和富贵人家的老年得子是完全不同的。朱元璋有几个兄弟姐妹,而他的到来完全是个意外,在出生之后,更是遭受了当代人所不能体会的苦楚。本来就一贫如洗的家境,再加上瘟疫横行,整个家族几乎都消亡了,在这种情形下的朱元璋被送到了寺庙,谁曾想寺庙也是只有五十天的过度,之后开始流浪乞讨的生活。这些相信很多读者也都了解,但是通过本书的详细讲述,我们对于朱元璋有了更加细致的了解,而这些也为日后的治理天下奠定了基础。
大家都知道,唐朝宋朝是我国的鼎盛时期,哪个时候的国家可是相当的强盛,究其原因就是不断的发展,使得国力强盛。而对外的开放,也使得国家能够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获得更多的发展交流机会,国家因此更加强大。明朝的朱元璋也想成为一个好皇帝,也希望可以国家昌盛,因此也是日理万机,但是他的童年的文化缺失,使得他的思想高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看问题的高度也是有影响的,在这种情形下,他的判断就会有局限性。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没有绝对的,在开放交流方面也是存在弊端的,但是如何能够扬长避短才是重要的,但是朱元璋的局限性导致了他的治国方针出现问题,因此从某些方面来将,他的明朝也是一种倒退,使得我们的国家被更多的国家超越,而且元朝巨大的疆域也被削减。所以我们看待明朝和朱元璋也要一分为二的去看待。
《倒退的帝国 》是一本关于明朝朱元璋的历史解读,通过作者详细的讲述,我们对于朱元璋的过往有了详细的了解。同时也对他的帝国的治理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歇,对于朱元璋的评论也是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不错的一本书,
《倒退的帝国》读后感(七):读《倒退的帝国》
这本书是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推荐的,有点感兴趣,也就读完了。对于朱元璋或者说对于明史,看过的书确实不多,朱元璋的发迹史系统读过的除了演义类小说就是明朝那些事了。对于洪武帝,最深的印象怕就是他对功臣的嗜杀了。
通读这本书,作者对朱元璋的成长史进行分析,由成长看性格,在联系到后续他的很多做法,这个角度蛮有意思的。对他用了两个标签,一个是“农民”,一个“流氓”。重八是典型的农民世家,几代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在他的年少年时期,世界不过也就是眼前的农田和地主家的牛,当然还有挥之不去的贫穷和饥饿,不知道在他惨淡童年的心里,对地主豪强和官僚阶级的仇恨是不是埋下了种子,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重八日后对待地主豪强和官僚阶级的极端态度了;在回头看朱开国后一系列农村政策,作者将其比喻为合格的老村长,倒是有趣;在看“流氓”,朱在从皇觉寺出去逃荒后,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多年,也正是这几年让朱迅速成长,让他拥有了在乱世生存的能力,在几年的风餐露宿,街头巷尾吃的苦,也只有他自己能真正清楚,呈现在世人眼里的只是之前那个“农民”的重八不见了,变成了后来那个朱元璋,疑心、狡诈、果敢、实用等诸多特性,透过这个,就不难理解朱在乱世中所做的很多事情,譬如处理小明王等等。
书中对朱农民性的还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一个是朱在全国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提出了定都凤阳的方案,这个方案大出他手下谋士所料,安土重迁,对家乡的情节,让朱无时无刻不想不回到自己的家乡,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建设中都,当然最后也因为各种原因不了了之。
书中对朱的社会治理也做了很多详细的说明,在之前看完美丽新世界以后,在看朱的很多做法,也看到了很多的相似性。朱对治理的看法都出于“稳定”二字,出于想让王朝千秋万代的目的,而他的做法又是集历朝历代之大成者,删减《孟子》兴八股,在思想上控制了读书人,或者说是将知识分子活跃的思想稳定下来;兴建严格黄册政策,算是户口制度的鼻祖了将王朝的人口控流动控制,将绝大多数人的活动稳定下来;重农抑商,打击工商业,将农业经济稳定下来;大兴里甲制度,将王朝的乡村稳定下来…一条条政策像一条条网络将社会框住,形成了一个超级稳定体,当然这样的后果也极其恶劣,有明一代,思想上经济上都极其僵化,无怪乎,有人高喊“崖山之后,再无中华”。
当然看待历史最忌讳的就是跳出历史看历史,用现代人的视角看古人的做法,总是会显得古人多么无知。站在朱的角度去看,很多的事情就算是在换一个人可能也是这样的做法,朱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将陪自己打天下的兄弟,一大部分都被屠戮了,可以说是典型的“狡兔死,走狗烹”。在站在那个时代去看,朱时期的功臣,大多都是和他同乡的淮西人,很多人在跻身国家高级官员后,并没有学会收敛,反而越发跋扈,而作为帝王的朱元璋,在处理与功臣的关系时,从维护到屠戮的过程,是有很多因素在里面的,第一阶段,国家初定,局部的小规模作战是有发生,此时的朱对武将功臣多有依赖,因而对他们的态度以笼络为主,包括给功臣发放丹书铁券等,这个时期,他是想续写历史上明君良辰的佳话的;第二阶段是,战事基本结束,朱需要强化自己的社会治理,很多功臣勋爵或是家人仆人没有看清形式,依旧在地方作威作福,各地频发的案件已经在朱心里种下了刺;第三阶段是他的皇子迅速成长,以燕王朱棣为首在与蒙古的作战中,大获全胜,让朱意识到依靠自家人也可以维护王朝稳定,在加上老年丧子,皇孙年幼,让朱对功臣尾大不掉之势越发不能容忍,于是屠刀渐起…
《倒退的帝国》读后感(八):成也朱元璋,败也朱元璋
聊起来朱元璋,众说纷纭,网上有各种文章,电子书,出版物也是不胜枚举,非常多,但是大家的基本观点都差距不是很大,或者说没有非常特别新颖的观点。他作为农民军的代表,打败了大元王朝,他创办了由汉族人领导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关于朱元璋的影视剧也看了很多,记得小时候就看过一个电视剧,名字忘记了,印象最深的还是他没当皇帝之前他的一些坎坷经历,对于他后来的嗜杀成性倒是没太多印象,后来又看了胡军演绎的朱元璋,朱元璋从放牛娃到行脚僧,乞丐到胡皇帝跌宕起伏的一生,非常精彩。后来又出了明朝那些事儿那套小说,对第一部朱元璋的故事,我觉得是写得最精彩的一部,第一部我看了至少有三遍,经过当年明月的幽默演绎,觉得很好玩,但是又不失真实,在非常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了朱元璋这个人的一生。
如今,张宏杰老师的这部《倒退的帝国》更是精彩异常,这不是一部小说,而是对朱元璋这一生成败的论说,里面有朱元璋的精彩故事,更有张老师对朱元璋的精彩分析。朱元璋最后中国历史上唯一农民起义成功的伟大皇帝,注定了他和其他皇帝不一样,也不一般。他的为人处世,他的善于用人,他的大局观是他成为皇帝路上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正是他的知人善任,让他从多支起义义军中脱颖而出,让他的组织越来越大,最后干败了最强劲的敌人陈友谅等人,推翻了腐朽的大元王朝,让他成为了中国最高统治者,皇帝,这是他成功的地方。
他当皇帝后,对权利的控制,达到了极致,规章制度,事无巨细,都规定得非常详细,严重束缚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他对和他一起创业的那些功臣们,一开始的时候确实很大方,大封群臣,当然对他的朱姓子孙更是封王封地。但后来却对他的那些功臣们大开杀戒,对他的朱姓子孙却非常宽容,这一点让后来人和历史学家诟病很多,凡是跟着他一起创业的功臣中善终的寥寥无几,而对他子孙的纵容,封了很多朱姓诸侯王,祸患无穷,他的儿子朱棣把他的孙子建文皇帝使用非正常手段赶下台的事就是最好的证明。最近正好在看《大明风华》这部电视剧呢,电视机剧的开始就是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变,朱棣以除君侧的名义杀了建文皇帝的大多数的明朝,成了大明的第三位皇帝。
《倒退的帝国》对朱元璋屠杀功臣的叙述是比较吸引我的点,难道朱元璋真的早就想好玩那一出兔死狗烹的游戏吗,没当皇帝之前,先好好利用那些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好哥们,好兄弟们,等当上了皇帝,再一个一个慢慢收拾掉吗?这也是我之前比较疑惑的地方,我也觉得朱元璋残杀功臣不是他的夙愿,刚开始的时候他是真心和这些功臣们享受荣华富贵的。他为了报答功臣,给他们赐爵封地,甚至他觉得这样还不够彻底,还想着整出个铁券来,以保证他们的永世功名。开国之初,朱元璋确实是想效仿唐宗汉祖的,他想当一个中国的好皇帝,再说天下刚统一,各地还有各种反叛需要这些老伙伴们去平定呢。开国皇帝和功臣之间的关系,是最难处理的关系。功臣们的悲惨下场,不能都算到朱元璋一人头上,跟那些功臣们的各种做也不无关系。明初这些功臣平均素质是最低的,他们都是农民草根出身,没有文化,更谈不上什么修养,都是些有勇无谋的莽夫。他们加官进爵后,有小人得志的感觉,他们违法乱纪,不可一世。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反映到了朱元璋耳朵里,终于有一天他们触碰了朱元璋的红线,于是老朱杀了一个,又杀一个,他们愚蠢行为终于激发了朱元璋兽性的一面,开始大开杀戒......。
这本精装本的《倒退的帝国》非常精美,干货满满,让我们从面到里全面认识了朱元璋这个伟大的皇帝,观点新颖,分析独到,绝对是了解朱元璋的绝佳材料。
《倒退的帝国》读后感(九):成败之朱元璋
这是一本讲究朱元璋功过的书。像这样子的历史评论书,我也看过不少。
正所谓1000个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朱元璋这位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帝,被后人赋予了各式各样的定义和色彩,或褒或贬。可对于当事者本身来说,无论怎样的雕琢,都难以磨灭他原始的辉煌和传奇。
朱元璋可能是我认识最最平民的皇帝吧,有人说打败项羽的刘邦也是个了不起的,从平民到皇帝的角色。可我认为刘邦当时也算是一个亭长,在现在看来是个公务员。而朱元璋则是实实在在的平头百姓一步步走到九五至尊的地步。而这本书就是从作者的角度来解释他的成功和他后期的失败。
朱元璋虽然是农民起义,但不同于陈胜吴广的无知失败。他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但他有一个非常好的优点是知人善用,后人都说他只是运气好,有像刘伯温,蓝玉徐达这样的智将和猛将,却不知道朱元璋在20岁之前那段穷困潦倒的日子,早就造就了他的知人善用的技巧。他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真正做到了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发挥合适的作用。他在军事上的才能,也令后世而称赞。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也曾夸奖过他是个伟大的军事家。
在我看来朱元璋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出生于底层阶级个人明白贫苦大众的需求,他正处元朝末年,那时候的苛捐杂碎甚多,将人分成4等份,而朱元璋在的那个地方属于4等分里边阶级最低的那一等。人们的生活苦不堪言。所以朱元璋振臂一呼,则万众归心。在各种影视作品中就能发现朱元璋,从起义到大阪城有量,到坐上皇帝之位这一段都是非常的热血和令人心潮澎湃的。然而成功打下天下的朱元璋,坐上了龙椅之后,摇身一变从一个放牛郎变成了明太祖。而后的一系列的变化,可能是他或是他的那些老兄弟都唏嘘不已。都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这并不是句空话。相对于占山为王来说,治理国家则牵扯到方方面面的错综复杂的根结。平民皇帝朱元璋,一开始就站在了农民的角度而打压了世家和地主。然而建国之后经济需要发展,百废待兴,这时候农民和地主的矛盾跃然纸上。而他从前尊崇的孔孟之道,也由于和君王之道相搏而被他摒弃。他开始统一思想,猜忌下属。这个时候他成立了影视作品中频繁出现的组织,锦衣卫。这样类似于现今特务的组织成为了皇帝的眼睛和耳朵。他们的存在的意义在于控制臣子。从而达到王权的绝对统一。
朱元璋在变,跟他一起从老乡出来的老臣们的眼界也在变。就在这样子不知孰是孰非的扯皮中,一场火烧庆功楼的大戏便上映。这也是朱元璋在后人评价中,风平急转直下的一个转折点。可在我看来,这或许就是一个平民百姓成功之后,或多或少的一个眼界的局限性吧。正所谓无知才无畏,对于他来说得来何其不易,那就不能让他轻易的失去,只有把他牢牢的拽紧。才可以全球万事。朱元璋的一生是精彩的一生,是耐人寻味的一生。正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本书的作者,从朱元璋的初出茅庐,到他的功成名就。从他的攻到他的故事,写的面面俱到。如果不清楚这段历史的人,通过读了这本书,可以知道元末明初那段精彩绝伦的历史。如果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就可以像和有人一样讨论着明太祖的功过,千古兴替,只在谈笑一声中。
《倒退的帝国》读后感(十):成也朱元璋,败也朱元璋 ——读张宏杰《倒退的帝国》
先引一段正文解释书名,“与西方社会的上升趋势相反,中国历史的发展却呈下降趋势。如前所述,中国农民的平均耕地在宋朝以后,再也没有回到人均10亩的水平以上。因此,宋朝在中国文明历史上成了最后一个辉煌的朝代。在那之后,元、明、清三代,贫穷化的加剧日益消耗着中国的精神,使中国文化进入了长期的停顿和倒退。‘贫穷对人的尊严和人性的堕落所造成的后果是无法衡量的。’(查尔斯·k.威尔伯)一个家族衰落贫困之后,其家族成员往往会由往日的信心十足、意气风发而变得精神萎靡、气质鄙俗,而其家长也会日益目光短浅、专制、粗暴。中国的变化正与此类似。自宋朝灭亡之后,高贵气质和人文气息在中国文化中越来越淡薄,盛唐时的自信和宋代的优雅再也没能复现;相反,拘谨和懦弱日甚一日地在中国人的性格中发展壮大。赤贫出身的朱元璋,则是中国文明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推手。”
朱元璋的两张面孔,作者中意哪一张呢可见,所谓倒退,作者有两个参照系,一个是同时的西方,更多则是中国历史上的唐宋,很显然,作者认为朱元璋是帝国退化的重要推手,所以本书副标题是“朱元璋的成与败”,读完全书,感觉成就的是个人,败坏的是帝国。
全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从流氓到天子”,主要是略述朱元璋的身世及在元末大乱中崭露头角直至问鼎天下的经过,并总结了成功的三个原因,会争取人心,善用知识分子,大局观好,这是所谓的“成”。下部“历史的惯性”则历数朱元璋在统一全国后采取的各项政策,举凡社会治理、户籍、科举、思想文化、军事都有涉及,还重点谈到朱元璋对知识分子、功臣和老乡的态度,最后以朱元璋之死结尾,这一部分颇为复杂,作者态度随具体政策和事件有所转折,有时赞同,有时反对,有时理解,有时不解,但总体还是认为朱元璋的治国理念和方略造成或加剧了帝国的倒退,这是所谓的“败”。
总的来说,上部显得单薄,无论叙事还是议论总结,老生常谈比较多,不如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来的精彩。下部体现了作者的功力和情怀。谈到社会治理时,他说朱元璋像一个尽职负责的村长,谈到科举教育时,他说朱元璋像一个严厉的中学校长,谈到对待功臣子弟的态度时,他又说朱元璋像热心的妇联工作者。这三个比喻,抓住了要害。朱元璋适合抓具体的问题,就像争雄天下时先打张士诚还是陈友谅这样的问题,而社会治理、思想文化政策这样的经国方略,在朱元璋那农民乌托邦思想指引下密织成网,制度本就严格,朱元璋又怕身前身后别人不执行他的路线,所以执法就尤其严酷,国家遂陷入“一抓就死”的僵局,与唐宋的自信优雅固然远远不逮,与西方的突飞猛进相比更有几分“坐以待毙”的意思,当然这是事后的总结了,当年身在局中的人是意识不到这些的。
在下卷的各个具体标题下,作者的功力得到更好展示,这里举一例。屠杀功臣的部分,作者提供了其他学者的一个观点,就是与历史上其他开国皇帝相比,凡是屠杀功臣的,比如朱元璋和刘邦,都是年龄较大才登上皇位,刘邦五十五岁才做皇帝,朱元璋四十做皇帝,倒不算太老,可功臣们或者与他年龄相当或者小很多,等到他自己老迈时,还有大批年富力强的功臣,所以要担心身后事;而对功臣比较仗义的皇帝,比如刘秀、李世民和赵匡胤,都是三十出头登上皇位,有足够时间解决功臣问题,即使熬年龄也能把多数功臣们都熬死了。这是一个很有启发的观点。
作者语言朴素直白,决不会给读者带来理解障碍。比如,“在贫民朱元璋看来,在好房子下坐着,吃着白米饭,这就是天下最大幸福。至于什么个性、思想、自由的价值,人的生命尊严,他那个农民的脑袋里,连想都没有想过。”但有的时候过于直白,毫无余味,不耐细读。再一点,作者采择史料极广,多能为自己的观点服务,但有些史料感觉用的轻率,甚至令读者怀疑史料本身有问题。
全书结尾是“从黄册库看明代祖制的命运”,黄册是明代户籍军事赋税制度的基础,但明中叶以后就渐渐废弛了,起不到原有的作用,最近读到宋怡明《被统治的艺术》,他以黄册制度下的福建军户即承担兵役的人家为例,探讨普通百姓和社会是如何因应明代军籍卫所的军事制度,这种因应又有怎样的现实和历史影响,感觉细腻又有新意,与这种具体的课题相比,《倒退的帝国》是个大历史课题,有黄仁宇的影子,容易吸引注意但不好驾驭,往往流入人云亦云泛泛而谈大而无当,客观的说,这本书算是差强人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