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地宫读后感精选
《卢浮地宫》是一本由[法] 马克-安托万·马修著作,后浪丨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元,页数: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卢浮地宫》读后感(一):卢浮宫
最容易“看懂”的一本马克安托万马修,但几乎每幅画面都埋藏着巨大的信息量。这些碎片化的图像宛若散落一地的线索,指引你通往真相又围困在扑朔迷离中。这是鉴家勒沃卢默尔先生18134天未能参透的谜题,而它将永世诱惑着后来人的下半生。“本质是存在的却又是遥不可及的……”“但是通往遥不可及的...
《卢浮地宫》读后感(二):卢浮地宫
在众多信息中,大家最关注的莫过于“如何读懂卢浮宫”。因为没有中文讲解器,“读懂”更是成为中国游客的终极命题。 面对这个庞大纷繁的建筑,如果你是导览员,你会从哪里读起?是《蒙娜丽莎》,还是《米洛的维纳斯》? 在具体的画作与展厅之间做取舍实在太难,不如让我们打破这些表象,走入卢浮宫的地表之下,从鉴定师与管理者的角度,再现卢浮宫的结构,借由这些概念理解全世界的博物馆和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 一个命题作文开启的世界
《卢浮地宫》读后感(三):如何把无限塞进一个短小故事?——马修谜语破解指南
几天前卢浮宫博物馆发布2019官方年度总结,去年卢浮宫接待960万旅客,成为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在中国社交网络上,卢浮宫官方账号的粉丝数量与阅读量也十分可观,年增长率高达75%。
在众多信息中,大家最关注的莫过于“如何读懂卢浮宫”。因为没有中文讲解器,“读懂”更是成为中国游客的终极命题。
面对这个庞大纷繁的建筑,如果你是导览员,你会从哪里读起?是《蒙娜丽莎》,还是《米洛的维纳斯》? 在具体的画作与展厅之间做取舍实在太难,不如让我们打破这些表象,走入卢浮宫的地表之下,从鉴定师与管理者的角度,再现卢浮宫的结构,借由这些概念理解全世界的博物馆和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
一个命题作文开启的世界
从2003年开始,卢浮宫便开始了一项名为“当卢浮宫遇见漫画”的项目,陆续邀请漫画家们到卢浮宫进行自由创作。目前已有10位欧洲漫画家与7位日本漫画大师加入此次项目,我
《卢浮地宫》读后感(四):读书笔记‖《卢浮地宫》绘本
年前就收到这本《卢浮地宫》,一本从头到尾都以灰色调的艺术绘本! 初看有总步入艺术博物馆,欣赏着各种艺术藏品,博物馆之大,艺术藏品数不胜数,无论走到哪都只是这间博物馆的冰山一角。 你需要换不同的姿势,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从而得到不同的视觉享受,不同的人生感受。 每一层藏品都有它受聘的统计,鉴定的专家和助手,可能就这样为了这些藏品付出了一生,然后把自己手稿传给下一位有缘人?说不定就是正在参观的你,被这些藏品迷住而投身于这份工作中。 这本书的特点就是作者用“画中画”玩得不亦乐乎,文字游戏层出不穷,重复中渐变,强化主题。无论是对某一艺术主题的戏仿或恶搞,处处跑题却处处扣题,读完之后还可以回头找它的关联的章节,就像谜宫,走完一遍还想多玩几次! 《卢浮地宫》像是一本治郁的绘本,却是可以对人生无限探讨的艺术题材,绘本就应该不停翻阅,寻找里面真正的真谛。 原谅我没办法还没回工作室,早知要在老家呆这么久,还真应该把图给先拍好带走,书的美图就等回去在补拍了!
《卢浮地宫》读后感(五):梦中博物馆
我是巨大人工建筑物爱好者。
超级神冈,高40米,太小了
金字塔, 高146.5米 ,太小了
三峡大坝, 坝顶高程185米 ,太小了
九龙城寨,有点意思,可惜已经拆了。
我所幻想的巨大人造空间在 H.P.洛夫克拉夫特 的《墙中之鼠》中曾惊鸿一瞥,但那只是一个地下洞穴,文字毕竟是苍白的。而 马克-安托万·马修 的这本地下卢浮宫,终于具象实现了我脑中的巨大人工建筑的魅影:
如果那座罗浮宫地上的部分只是冰山一角,有想过冰山全貌是什么样的吗?连绵的穹顶,无尽的回廊,恒河沙一样多的房间,一辈子无法看尽的文物,人类群星闪耀凝结成一件件作品堆放在博物馆中馆,终其一生也只能略览其中一部分,书中人耗尽一万多天也没有走到尽头,只能把毕生所见集结成数本笔记连同前人的心血一同交于后人……我做梦都想活在这样一座博物馆中,像鱼归于大海,也许会在其中发现一个感兴趣的区域而止步于此,余生都在此度过,再次抬头时已经是人生的末年。
其实初看这本书第一反应是俄罗斯为了宣传位于莫斯科的师塞谢夫国家建筑博物馆( Schusev State Museum of Architecture )发布的一系列主题为“俄罗斯著名建筑下藏着什么”的宣传图片,而这本罗浮地宫就是 bigger than bigger 的存在,只不过作者一贯的强烈对比的黑白作画风格过于严峻、压抑。
《卢浮地宫》读后感(六):一位专家的艺术随笔
起初以为这是与《画的秘密》类似的解谜之旅,数页之后才发现故事背景并非现实中的卢浮宫,进而怀疑这是一篇废土故事。几章后主人公遇到年长的镜像人物,预知了叙事轮回的存在,才明白以“时间是发明,或什么都不是”为题记自有其理由(当然,题记并未概括全书,这并非一篇论文,而是关于“博物馆”意象的一本随笔集。)
而除此之外最易让人留下的印象,是马修再次玩起了重排字母顺序的文字游戏,比在《3秒》中犹有过之——重排生成的不再是无具体含义的人名,而是各有所指的词组,且大部分并未离题。(例如“过度需求”——博物馆的庞杂和低“实用”性很容易招致类似论断)
对此除了“作者恶趣味”之外,也许还有一种解释——排列组合是在人试图接近“无限”这一神域时很容易想到的一种方法。(不同提博物馆本身与图书馆一样,当然是极易勾连无限的意象。)
《傅科摆》里翁贝托埃柯让笔下人物通过计算机罗列YHVH四个字母与不同韵母的组合来寻找神的真名;同样的任务,亚瑟克拉克在《神的九十亿个名字》中则描述成对九个字母的排列组合——当然也是通过计算机。联想到Alphago问世前,我辈外行人对于计算机解决围棋问题的想象也是停留在排列组合的基础上:19*19的棋盘上任何一个可能的落子点,阶乘带来的庞大运算量让硅基都显得力不从心——我们借此来抵抗对自己手造之物的恐惧——它们毕竟须与人类一样跪拜在“无限”乃至其近似物之前。
马修在这本书里排列出了11个词组,加上原型“卢浮宫”也不过12个,却足够构成对无限的暗示,与书中的其他元素一起——日期的急速跃进;某些章节的主题(如《画作储藏室》一章中不断嵌套的画中画与梦中梦。黑白漫画在表现实物质感上的局限,反而使得不断打破界限成为了可能)。
在一本画册中涉及这一主题已不容易。而更好之处是插入了由“博物馆”引出的其它哲思——“华丽艺术”与大水,“题材”与“模具”的隐喻等等。轻巧如小品。于是一口气读完自无太大负担,而当做短篇漫画集作片段阅读也无问题。
尤其有趣的一个章节是对“蒙娜丽莎有多个版本”传说的演绎。在这里出现“照相术刚刚发明”的设定,不仅仅是为了在美学上对静态复制限制了艺术诠释的可能性的反思,也和庞大的博物馆被埋在地下的大背景一起,暗示了整个文明可能进过了多次毁灭与起源。而述及的“多件真品”又可推演至现实的多种可能——多维世界的原料用最简单的二维方式展现,虽不深刻却有趣味。
现代人作为当下之人(也许叫“瞬息之人”更确?),对“无限”及其近亲“永恒”怀有也许是生理性的恐惧。但迷恋不会因恐惧而被扼杀,反会被浇灌。像这样“有形”而保持开放性的图像文本,当然是有助于消除恐惧的一种载体。
所以下一次重读《时间简史》虽不知在几时,但重读这本《卢浮地宫》肯定会更早一些。
《卢浮地宫》读后感(七):横渡文明之海
首先要吹一下马修,他是把漫画画到了极致的人,不仅有精妙的点子,还有强大的画面掌控力。马修是个非常理性的人,每一格画什么、表达什么、使用怎样的构图,全都安排得明明白白,每一格都散发着秩序与理性的强烈美感,而这些格子组合在一起之后,又能精准展现出最开始那个灵光一现的点子。
一般来说,有了好点子和好画面已经能算是不错的作品了,然而马修还有一手特别厉害,他能在语言十分精简的情况下,表达出一些极具深度与文学性的观点。如此一来,带给读者的就是三重的陶醉,使人能够彻底沉沦在马修精心营造的漫画构筑物里。
目前《卢浮地宫》已经超越《方向》,成了我最喜欢的一本马修。不仅如此,这也是“卢浮系列”中我最喜欢的一本。“卢浮系列”中唯一能与之一较高下的,恐怕只有艾蒂安·达沃多的那本《斜眼狗》(顺便一提,艾蒂安·达沃多的作品实在都很不错,可惜看的人不多)。
《卢浮地宫》和《方向》其实有基因上的相似,读过这两本的人应该能明白什么意思。《卢浮地宫》几乎就是具象版的《方向》,《方向》几乎就是抽象版的《卢浮地宫》。《方向》的迷人不必多说。不过,作为一本没有字的漫画,《方向》的阅读门槛其实在《卢浮地宫》之上。《卢浮地宫》里充斥相对丰富的场景、对白,对读者更友好了。
《卢浮地宫》《方向》的哲学性都体现在人对“穷尽”的渴望与“循环”的宿命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方向》里的箭头是一个太过完美的象征,可以隐喻许多东西,穷尽箭头的渴望就代表了穷尽其所指代之物的渴望。每个人看箭头时都能看见不一样的东西,即便我们看的是同一个箭头。在《卢浮地宫》中,意图穷尽的对象变得十分明确——“卢浮宫”内的一切。这里的“卢浮宫”不是我们认知中的卢浮宫,甚至连名字也不太一样(玩了些字母游戏),作者假定地面上的建筑只是冰山一角,是“卢浮金字塔”一只小小的塔尖。至于它地下的部分究竟有多大,没人知道,没人抵达过尽头。
“没有尽头”意味着“不能穷尽”,一代人、几代人都不能穷尽。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荒诞感实在太马修了。他从不刻意进行任何情感渲染,人物一贯地面无表情,在他的书里甚至连一滴眼泪也很罕见,可是读他的书情绪却能轻易被左右,怎么会有这样的漫画。就是有。
人年轻的时候妄图穷尽一切 ,总是想要更多更好的,甚至全部更好的,但是怎么可能呢?
年纪越大越发现,我们想看想听的那些优秀作品实在无穷无尽。总是有陌生的不错的东西我们尚未发掘,它们只要存在就意味着遗憾。由于这种未知的遗憾太过庞大,多一点少一点似乎也没什么影响。
在《卢浮地宫》中,文明的身体实在太庞大了,足以藐视每一个想要穷尽它的人。人类至今为止产生的信息已经可以填满几个宇宙了吧?说到底,我们只能做眺望文明之海的绝望者,几经挣扎又望而却步,最后像书里一样,把遗憾传递给后人。
没有人能横渡文明之海。不曾有,或许也不会有。
《卢浮地宫》读后感(八):来,一起走进卢浮宫地下的探索与发现
1月10日,中国美术馆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将举办建馆以来最大规模捐赠作品展。此次展览名为“向捐赠者致敬”,将一次性展出850余件名作,囊括油画、雕塑、国际捐赠等9个板块。
此次展览的规模之大,不得不让人想起前年举办的同类型大展“美美与共”,同样因展出达利、安迪·沃霍尔等100多位艺术大师的名作,吸引了大量观众。
在短短10天的展览期间,入口门前的长长长长队伍包围了街口。去凑热闹的小编好容易进了现场,又被席地而坐的小朋友和围了三层的观众挤到烫脚。 一切都往好的方向进行,大众对艺术和博物馆的关注度不断提升,近几年文艺复兴、达芬奇、大英博物馆等各种主题展览也遍地开花。
△ 2017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主题展海报但在这追逐之中,似乎很少有人会注意到,我们的注意力总是在固定的事物之间流转,很难想起那些看不到的东西。
在中国美术馆被展出的850件作品背后,是3万余件捐赠的藏品。更别提大英博物馆馆藏数量高达800万件,但99%的藏品都在收藏库中沉睡,展示于众的只有1%。
△ NHK纪录片《你不知道的大英博物馆》截图我们看到的物品帮助我们认识世界,那么储藏在黑暗仓库里,未能面世的数万件艺术品,它们所存留的世界片段呢?又是谁在定义文物的价值?
大师、名作、艺术、博物馆,在这些概念的追逐之中,我们是否还能停下来,重新思考艺术,思考时间的流逝,看到事物背后文明的意义?
基于这些困惑与想法,让我们一起翻开马修的博物馆寓言。
故事从一个雨天开始
在某个不确定的年代,在旧市中心的南区,在修整过的林荫大道与小喷泉之间,博物馆前的大广场肆无忌惮地铺展开来。 一位名字古怪的鉴定专家,带着一位名叫莱昂纳多的助理,受聘来到神秘的“完结博物馆”。
他们签下一份奇怪的合同:“为了对博物馆的古老藏品作出更为精准的评估,特邀业内专家厄德·勒沃卢默尔先生在其时间、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对藏品进行深入的研究、汇编及鉴定......住宿、膳食皆在博物馆地下,因为他的任务将其限定在那里。” 地下旅途就此展开。
第一站,他们到达地基,却意外发现,这巨大的石墙并不是基底,而是某个高大建筑的顶端,他们意识到,地下的一切远比他们想象的更为广阔…
他们走过技术长廊,坐船穿过水漫长廊,到达模具仓库时,时间已过去了两百多天,然而一切似乎没有尽头,他们面临的世界越来越宽广…
时间飞速地流逝,走入下一层所需的时间越来越长。 第六百五十一天,第九百一十六天,一千四百一十三天…. 一路上,鉴定师遇到摆渡者、模具保管人员、修复工作人员…他们鉴定物品,更记录过去的教训与未来的创新。
在黑暗的仓库尽头,鉴定师听模具管理人的感叹:
在摹本部记录专家的吐槽
听好玩的八卦
遇见即将去世的老专家
△ 注意对话框的嵌套结构鉴定师的旅途继续着,深入着,他们似乎快要深入到博物馆的脏腑…
直到第一万六千六百一十天,助理莱昂纳多离开了,鉴定家独自一人继续着他的研究.....
最终,当他将所研究的内容与实地考察互相印证时,却得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果...
这个具有荒诞想象力的故事正出自鬼才漫画家马修之手,《卢浮地宫》也是马修为卢浮宫所绘制的项目作品。
马修在绘制这个故事的时候是如何解构博物馆与艺术概念的?而创意无限的他又在这个故事中制造了什么出其不意的惊喜?有人读到了博尔赫斯,有人看到了哲学,还有人专心寻找里面所藏的所有艺术彩蛋,聪明的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卢浮地宫》读后感(九):在时空中的寻找与探索 | 以四本漫画,解读马克-安托万·马修
马克-安托万·马修,有5本漫画被引进国内,分别是《画的秘密》、《卢浮地宫》、《全民审判》、《3秒》和《方向》,豆瓣平均分8.7。我看了其中的四本。
我看的马修的第一本图像小说是《方向》,第二本是《3秒》;如果没有坚持看到第三本《卢浮地宫》,我大概就会放弃看马修的漫画了。因为我没能解出《方向》里的字谜,没能找出《3秒》里的幕后凶手。相比而言,《卢浮地宫》对读者太友好了,有文字叙述,有完整的故事;但看完之后,发现书里的内容在脑海里长久萦绕,让人不停回味其中的细节,玩味背后的隐喻。直到看了第四本《画的秘密》,我才渐渐适应了马修的风格和节奏。
然后发现,没能理解他的原因是我看他作品的顺序错了。马修的漫画在国外出版的顺序是《画的秘密》→《卢浮地宫》→《全民审判》→《3秒》→《方向》;而我的阅读顺序是《方向》→《3秒》→《卢浮地宫》→《画的秘密》。
把四本的内容都摊开、糅合,才发现马修漫画里有些相同主题、手法和风格一直潜藏其中、一脉相承,而且在不断的被实验被放大。在马修的漫画中,寻找与探索是永远的主题,有无限与瞬间交错的时间游戏,还有嵌套与反射营造的空间漫游。
1. 永远的主题——寻找与探索
1.1 《画的秘密》
主角埃米尔的挚友爱德华去世了,给他留下一幅画。埃米尔发现这幅画了藏着无数的秘密,便用尽了他所有的生命去探索,寻找;终于在生命最后一刻,露出笑容,读懂了好友留下的秘密。
“命运把我们分开了,但我将留给你一个纪念······ 仔细观察它,你会发现它对你是有用的。如果你好好思考,这个纪念将向你揭示:你最亲爱的人看似永远离你而去了,却始终陪伴在你的身边。”《画的秘密》是对友情的寻找与探索,如“伯牙子期,高山流水”,我的秘密只有你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1.2 《卢浮地宫》
讲述一位鉴定专家受聘来到神秘的博物馆,带着一位助理,从事一份严肃的不定期工作:统计数不胜数的藏品。他在“博物馆”工作一万八千一百三十四天,发现他不过是鉴定专家中的一份子,他统计的博物馆藏品也只是冰山一角,“博物馆”的真谛还要一层层向下探访。
“给,拿上我的记录,它属于您了,这是我的一生,我的鉴定。给,这一本也带上!另一位鉴定专家托付给我的。”“拿着,带走这些记录,它们属于您了,请·····”《卢浮地宫》是对文化艺术的寻找与探索。我们一代一代,记录收藏这些在人类发展的“博物馆”,为了了解我们的文明。
1.3 《3秒》
“72页,603个分镜,3秒钟,一场波谲云诡的假球风云,一桩需要读者亲自参与推理侦破的案件”很难概述这本漫画的故事,因为3秒钟太短了,说不清一个故事;3秒钟又太长了,发生了无数个故事。
《3秒》是对真相的寻找与探索,在无数个事实里,寻找蛛丝马迹,拼凑出真相的样子。
1.4 《方向》
《方向》是四本中最晦涩难懂的一本,没有具体的故事,只有一个人和无穷多的箭头。箭头即方向,即寻找。有时是单个箭头,有时是一堆箭头;有容易发现的箭头,有拐弯抹角的箭头;兜兜转转,终其一生,我们不过在寻找自己的方向。
“荒诞只有在我们接受它的时候才有意义”“荒诞的意义就在于我们不赞同它”《方向》在寻找与探索什么?每个看漫画的人应该都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看漫画的人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理解吧。
2. 时间的游戏——无限与瞬间
马修是运用“时间维度”的好手,时间被他记录在漫画里,无限与瞬间交错。
《画的秘密》是用漫长的岁月去解开画里留下的线索,终于在最后的瞬间获得答案,安然离开。
《卢浮地宫》,每位鉴定专家都是时间长河里的渺小一点,但相互串联才得以将文化与文明代代相传。
《3秒》,时间被暂停,瞬间被无限放大;所有的故事变成了定格画面,被平铺开来,围绕着你,时间维度变成了空间维度。
《方向》里,时间被模糊,看漫画的你是时间的主宰者。
3. 空间的漫游——嵌套与反射
在我看来,嵌套和反射,是马修常用的漫画手法,这从《画的秘密》就出现端倪。
《画的秘密》里的那幅藏有秘密的画,在精细的观察仪器下,被发现藏有大量的细节,这是嵌套。而最后发现秘密的重要线索,则藏在10个反射物体的环形连线里。
《卢浮地宫》依然出现嵌套,在地三千八百五十天的画作储藏室。
《3秒》是“反射”实验在漫画中的更进一步,我们所看到的故事都发生在“反射面”里,所有的故事转折,情节转场都依靠“反射”去完成,最终形成了这本漫画的“一镜到底”。
而《方向》,在我看来是极致的“嵌套”,因为看漫画的人,被“嵌套”进了漫画里,是的,你就是这本漫画的参与者。
看完马修的四本漫画——《方向》、《3秒》、《卢浮地宫》和《画的秘密》,才真正理解他为什么被称为“漫画奇才”;他在时间和空间里,不停地寻找与探索,无论是对内在心灵还是外在世界。
我只是个浅薄的漫画爱好者,不懂马修漫画里的“卡夫卡”或“博尔赫斯”;我也不是个悬疑烧脑的爱好者,总猜不透他漫画的谜底;但我还是热爱马修,因为他的实验性一直在拓宽漫画的边界,因为他一直在引领读者去探索广阔的外部世界,并寻找自己内心的力量。
去看马修的漫画吧!无论哪一本,你总能在那黑白分明的画面表达中,找到些颤动心灵的东西!
去看马修的漫画吧!那充满思考和哲理的故事里,更多的秘密和惊喜,等着你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