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江东父老》读后感1000字
《致江东父老》是一本由李修文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致江东父老》读后感(一):杂感——豆瓣鉴书团读《致江东父老》有感
为那些
不值一提的人或事
建一座纪念碑
——李修贤
很喜欢《猿与鹤》这个故事。可能是与文中的“我”命运相同吧~文中的“我”为了让老板投资自己的创作,不仅在“暴发户”老板面前装孙子,而且连自己都丢了~最后在笼子里的猿死了,以为自己是
《致江东父老》读后感(二):不错的一本书
三年前读过《山河袈裟》,一开始说不上喜欢,但那本书一直放在家里,时间长了,经常翻起,我发现随着自己的阅历,越来越喜欢它。直到这一本新作《致江东父老》,这个作者的作品明显是有门槛的,读他的作品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喜欢鸡汤和轻松阅读的人是不会喜欢读的,但它的分量就在于,就像一坛酒,需要时间发酵,越陈越香,大冰就像垃圾食品一样让人一时轻松,而这本能让人真正成长。
《致江东父老》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 《致江东父老》读后感
从全书来看作者的言辞是十分细腻的,但对人物的描写上过于单薄,多的是自己个人的感悟。
对于简介中所说的对典型中国式面孔的再现未免有些牵强,虽然书中有落魄的作家,演员,也有绝美的爱情和个人的奋斗故事等,但作者把自己处于与人物对话的角度进行描述,带有过多的个人情感,而非客观的对人物的外貌,经历等进行刻画。不过好在文词通俗易懂,也易代入共情,闲暇时读来脍炙人口,总的来说还有待修饰吧。
《致江东父老》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
因为是通俗写作,阅读体验很流畅,一会儿便可以读完。整体感受有点模糊,虽然作者是想写小人物的起起伏伏生活百态,但并不深刻,或者说多是流于叙说感受和情感,但是小人物或者说平凡的中国人,一般的表达都是克制而隐忍的,或者说口头表达是很缺失的,我们的情感克制而内敛,所以这本书虽然想从底层视角写,但并不到位。
零零散散碎片化感,不知道描写的是什么时代的人。语言不精准,虽然字字句句很熟悉,可惜字字句句让人不舒服。
《致江东父老》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致江东父老》读后感
作者的意象用的很好
语言描写生动有趣
心理描写写实
每篇开门见山
要是每篇长一些就好了
作者很喜欢用问句
大概他很有求知欲吧
故事引人入胜
用词精准
就是有一些不是很好理解
读书需要反复读才能理解精神实质
下次再好好拜读吧
再次感谢豆瓣读书选中我哦
这个活动太好啦
我会继续加油写书评
争取越来越言之有物帮到你们哦
《致江东父老》读后感(六):【豆瓣鉴书团】云里雾里
可能是本人受到快餐文化的影响,蛮受不了缺少故事性的书籍。在拜读这本书的第一印象就蛮不好,因为这本书给了我一种散文的感觉。继续阅读下去,故事不知道想说什么,也不知道想要表达个什么立意。
在开始的第一章就把理解能力差的我整晕了,压根不知道想表达个啥。总感觉有个人在对我说“就是这样啊,你懂吧,对啊没错啊就是这个意思”,结果让我不知所以然。而故事感觉用几句话就可以讲完的事情硬生生拖,大概这就是我们凡夫俗子与作家的区别。后面的书越看越快,最后用量子波动阅读法读完了,这本书呢,没错就这样,我大概给个这么多分吧,你懂我意思吧。
《致江东父老》读后感(七):【豆瓣鉴书团】
《致江东父老》这本散文集,首篇《猿与鹤》、第二篇《恨月亮》我是很喜欢的,文字美,读来悲怆感强,强烈的个人情感寄托在外物上。但是从第三篇开始,故事让人不知道这是虚构文学还是非虚构文学了,显得有些匠气,不够浑然。作为小说,并不十分引人入胜;作为记录民间苦难的报告,又有些晦涩。“为那些不值一提的人或事建一座纪念碑”,想法是很崇高的。但是纪念碑要怎么建?不是靠破碎的细节建立的。读完这本书,我竟然冒出一些怪不得这些人“不值一提”的奇怪想法(也许这和个人阅读倾向有关)。作者想凭借不同人的苦难照见现实,但是没有连贯起来,像一张在不断切图的ppt,让人难过,让人心疼,让人悲哀,独独没有让人感到尊敬。这本书好致郁啊!
《致江东父老》读后感(八):【豆瓣鉴书团】落魄编剧乡土回忆录
作者以一个落魄编剧的身份,游走于我国各地,与各种底层普通百姓产生交集,然后诉说他们的故事。
全书18个小短篇,总体来看相似度比较高,无论是文风还是传达的价值观,直接导致没有几个出挑的故事。个人相对比较喜欢前半本书的几个故事,可能是因为情节相对有趣,无病呻吟的内容少一些的原因,后面的故事产生了一些审美疲劳。
作者的文风属于精致华丽的那一类,有比较强的画面表现力和戏剧张力,然而这种遣词造句的方式来塑造华夏大地上最为朴素,甚至可谓“生猛”的底层人民,总有些说不出的别扭,显得不够真实,降低了读者共情的可能。看到很多书评说故事都显得很“假”,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吧。
《致江东父老》读后感(九):《豆瓣荐书团》泛滥的感情,多余的描绘,会坏了一个好故事
看完前三个故事,我有点懵,摸不到头绪,不知道作者泛滥的感情从哪来的,很多细致的抒情和感慨,看不出要表达什么。
从女演员的故事开始,后面有故事和情节就容易读了。有几个故事写得还可以。
但是,每个故事或多或少会有有一些多余的抒情和描写。就算是个好的故事,用不直观的文字叙述出来,也不能称为好的故事。一部分故事有点杂乱,千头万绪,好像为了编故事而编,为了抒情而描写,为了凑字而加形容词。
我认为好的故事应该是,简单,生动,有趣,深刻,有意义。这里,基本都没有。
作者的名头响亮,获得过一些奖项,甚至是某省的作家协会主席,但这本书,不能算很好的一部作品。编剧和作家还是不一样的。
《致江东父老》读后感(十):【豆瓣鉴书团】看待自己,就像看待一场奇迹
“在如此浩大的所在里,混沌与玄妙,忍耐与指望,我们到底要怎么做,才不会被它们压垮,再将它们一一指认、一一忍受呢?”
能够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有力的情绪,这是很有感染力的。一是因为李修文偏爱描写自然环境来带动气氛,二是对人直接的描写不乏细节又很有画面感,三是李修文对人性的表达其实是不隐晦的,懦弱或是坚韧,他的描绘很容易就能引起我的共情。
但没有给五星的原因是我觉得他的文章缺少了一种“让人回味的力量”,在景物上太过浓墨重彩的刻画反而让我觉得略显矫情,也可能是我个人偏爱日本文学那种隐忍文风的缘故吧,对李这类堆砌华丽的辞藻“虚张声势”的风格不太感冒。
但客观地说,书里的故事和他为小人物写文章的理念还是有触动到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