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果大雪封门》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如果大雪封门》读后感锦集

2021-05-05 00:50:1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果大雪封门》读后感锦集

  《如果大雪封门》是一本由徐则臣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果大雪封门》精选点评:

  ●除了爱荷华的那篇,其余的风格都有一种过时的油腻味,查了作者的年纪,明明才40岁。

  ●第一篇惊艳

  ●淡淡的愁绪。

  ●徐则臣和路内同是来自南方小城的70后作家,同样可归属为底层叙事,但两者的写作高下立判,无疑北大中文出身的徐则臣有着更多的艺术高度,但呈现出一个规律,科班出身具有艺术的丰满但相应的肉身的贫瘠。路内作为一个技校“混混”有些写作占有先天优势或这种肉身的丰满只有本人亲历才得写成。

  ●关注的角度

  ●仿佛所有的故事都在一个镇里,一条花街上。

  ●又发现的一个很不错的作家,很喜欢他讲的故事。

  ●《露天电影》是一场噩梦,《养蜂场旅馆》像一场春梦,其他都没留下什么印象

  ●多数短篇是以花街为背景,少数写北漂,就深度和叙事复杂性而言,略显单薄,不过,徐则臣小说有着独特的留白意识,细节处理颇具匠心,读罢余韵悠长,国内短篇小说作家普遍缺乏的技能,徐则应用的很是纯熟,值得多加一颗星。

  ●徐则臣老师把一个住在古堡里的美国老爹写出了一股浓浓的河北老汉感。老约翰、海伦、小布什,徐老师恐怕还以为这样的取名方式是搞笑的,一股刘老根大舞台的二人转感觉,这是蛮尴尬的。

  《如果大雪封门》读后感(一):没故事的北京不叫北京没故事的故乡叫什么故乡

  故事里有两个地方

  北京与花街

  一个代表奋斗

  一个代表家乡

  我们不断奋斗

  想找到内心的所属

  我们不断寻找

  想重回家的温暖

  说到北京

  来过的人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说到家乡

  每个人都有述不尽的音貌

  在北京

  每一个普通人都是奋斗的小人

  不容不易

  过着每一天

  如果你问他故事是什么

  他们会说都过去了

  生活是过以后

  不是过以前

  你问每一个异乡人

  在故乡

  有没有与众不同的人

  不置可否

  当然

  每个北京客都是一套纪念册

  每个故乡都是一本故事集

  串联着这个村庄每一个过往的人

  没故事的北京

  不叫北京

  没故事的故乡

  叫什么故乡

  《如果大雪封门》读后感(二):我们和徐则臣都一直在路上

  徐则臣写的书陆陆续续看过一些。觉得比较好玩的像《跑步穿过中川村》,动人的像《西夏》。这部小说集里好多短篇像忆秦娥、花街都写的是上一代人那种隐喻的情感,也关系到徐自身的经历。徐似乎故意将它们写得很淡,但在作品里还是可以感受到情感冲突让人有所触动。

  比较欣赏其中的两篇,一是《这些年我一直在路上》,一个不爱出门习惯自己安静独处的我与热爱旅行逛街的妻子不可避免的发生矛盾最终离婚。我于是走上一条相反的道路,一直在路上不爱再呆在房间。当我和往日妻子分享旅途见闻,才发现她不过是热衷于声色犬马。偶遇一位丈夫坐冤狱的女子,听其诉说有感于她不幸的经历。后来来到她的城市,她再次诉说了自己对丈夫无罪释放后今朝有酒今朝醉放荡生活态度的不满。小说最后她穿性感内衣对我怨愤的说:“你来不就是想和我做那事吗?你们男人不都喜欢这样吗?”让人感慨成年情感世界里的种种无耐。

  另一篇是《夜归》。他带着妻儿回家乡,在寒冬夜里接送的车熄火。父亲不顾严寒借来了牛车解局。他想起以前上中学也坐过牛车。然后父子在雪地里的对话揭示了往事。他曾因父亲固执于农活而错过上县城里中学的机会与理想大学失之交臂。这以后他也怨恨过父亲。但最后留在凛冬里给我们回味的是父子间的理解和关怀以及彼此深深的情感纽带。

  读完后,觉得《如果大雪封门》是可以慢慢回味的一本书,至少自己还是很喜欢的。

  《如果大雪封门》读后感(三):北京北京 故乡故乡

  2014年初识徐则臣,他的作品《耶路撒冷》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当时特别想看有关耶路撒冷的小说,又是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品,简介都没看就买回家。读过才发现,整本书跟耶路撒冷没半点关系,但这并不妨碍我开始关注这位文坛新秀的作品。 徐则臣的小说标题都特别有意境,比如《如果大雪封门》,比如《王城如海》,比如《水边书》,细细翻来你会发现,他所有作品都围绕着两个主题展开:故乡与北京。1978年出生在运河边的少年,在十七八岁的年纪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随后在这片土地扎下根,开启了漫长的割裂与重建过程。他的作品呈现的就是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花街上演的悲欢离合分明是故乡父老宁静饱满却平凡的一生,而北京每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所承载的不仅有北上青年炙热的梦想,还有隐忍的坚持。 《如果大雪封门》收录了徐则臣17篇短篇小说,“北京”篇章意在探索奋斗的价值,尽管大多奋斗过程卑微如草芥;“花街”世界浓墨重彩描绘人间情感,虽然众多情感中分明夹杂着几分违背世俗观念的不堪与低贱。 徐则臣笔下的人物是隐忍与克制的,情爱与理想就算早早在心底扎下了根,也会被时光冲得支离破碎。作者爱用细腻手法铺陈一个漫长的开场,然后冷不丁一个硬生生的结尾,像极了命运无常的人生,幸福来得突然,悲剧也往往让人措手不及。 实话实说,徐则臣的作品还没好到让我如痴如醉的地步,但他的文字确实有触动人心的力量。相比“北京”,我更喜欢“花街”,或者说,我尤为喜欢从“北京”回到“花街”的那几个故事,比如《夜归》,风雪夜归人分明吟唱着那熟悉的旋律: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

  《如果大雪封门》读后感(四):徐则臣《如果大雪封门》

  

徐则臣《如果大雪封门》

作者介绍:徐则臣,其他写过《北上》《撒路耶冷》《跑步穿过中关村》等。

书籍介绍: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

内容介绍:该书是收集了他写的十七个短篇小说,前后没有联系。描写内容以探索年轻人奋斗为主题,以第一人称来写,发生在北京花街的平凡的小故事。比如有贴小广告的青年,高考落榜的高中生,养鸽的农夫,渔民的夫妇,摩托车迷,水上人家,电影放映员,屠狗的屠夫等。

第一篇也就是这本书同名的故事《如果大雪封门》,以几位青年打工者在北京的生活为底子,写了一个高考失利的南方小孩,想来北京看雪的故事。这个文章题目呢也是这个南方男孩高考的半命题作文:如果——,他写的就是如果大雪封门,作文给了他很低的分数,高考失利,他就想来北京看雪,来了之后跟着他叔叔放鸽子,生活条件特别不好,后来认识了三个贴小广告的青年,有个男孩就帮他放鸽子,开始鸽子每天都会少几只,但他还一直帮他叔叔放鸽子,就为了等到下一场雪,后来下了一场雪,格子也越来越少,下雪的那天晚上又死了两只,看完雪,男孩就回家了,故事就结束了。

我读完就有一种有些凉凉的感觉,可能我觉得在作者心里大雪是一种能表达温暖,祥和的感觉吧。

他的故事都有一个特点,每篇结尾都没有作者主旨升华的句子或者自己想要表达给读者的表示情感的句子,都只是在写故事,每个文章都好像突然就结束了,故事没有了但还会回味很久,不会立马读下一个故事,会想要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

  《如果大雪封门》读后感(五):挨个故事说两句

  徐则臣的小说基本上都描写女性出轨、性、花街展开。 《我们的老海》海生,总觉的这些作者起名字都很有意思。大刘给他的女主起名程心,徐则臣的小说中名字也透露着故事。如果要给我自己起一个名字,大概要在人生大半,给自己立一个小传,才能起一个稍稍满意的名字吧。结尾关于海生其人反转两次,有意思。 哦,物是人非,老海也会变。 《古斯特城堡》 不管春夏秋冬,一个车队浩浩荡荡向世界尽头进军。哈雷摩托十分性感,是阳刚那一路的性感。 孩子就好得多,没那么多过去。 老约翰为了见儿子强银行。 《镜子与刀》 我这四海为家的人,在哪都一样,有口饭吃就是家。 九果杀了父亲倒没什么惊奇思考的,我喜欢慢慢的年代少年人的友谊,一句话未说,但情深意重。 《养蜂场旅馆》 尽管多年来跑了不少地方,但却很少能够安静地坐在高处向远方长久地眺望。三十多的人了,也许需要常常做这样的眺望。那么高那么远,让我想起倏忽已过的岁月,一晃就三十多了,马不停蹄,两手空空,还是个孤家寡人。 其实八年来,乃至三十多年来何尝不是如此。怪异,不确定,甚至是懵懵懂懂地活到了现在,想把一生清醒明白地说出来是多么的不容易。 怎么会一点不记得呢?没太看懂。 《露天电影》 年代造就。 《大雷雨》

  冯半夜从杀狗到杀人,最伟大的是爱,最恐怖的是欲望。 《伞兵与卖油郎》 看久了觉得欲望、出轨都很乏味,唯独范小兵这种执着令人珍视,果然我们都长大了啊。 《梅雨》 所有可耻的人一起讨伐你的时候,他们似乎就清白了,干净了,而你成了唯一可耻的人。 《这些年我一直在路上》 拿起毛笔他觉得自己丰富安宁,仿佛需要对生活感恩。 离原来的生活越远内心就越安宁,城市、人流、噪音、情感纠葛、玻璃反光和大气污染等等所有莫名其妙的东西,都像盔甲一样随着火车远去一片片剥落,走得越远身心越轻。 《老默》 人年少的日子到底有多珍贵呢?这么多人为了年少的日子蹉跎回忆大半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