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恐惧与自由》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恐惧与自由》读后感精选

2021-02-16 02:37: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恐惧与自由》读后感精选

  《恐惧与自由》是一本由[英] 基思·罗威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637图书,本书定价:99.00元,页数:20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恐惧与自由》读后感(一):二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堪称《野蛮大陆》的姊妹篇,在方法论和语言文字上都可谓一脉相承,所不同的在于本书的跨度相对而言更广泛一些。不仅仅提到了二战结束后欧洲大陆由权力真空与重组而引起的动荡不安,更是推而广之,谈到了二战给全球范围内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带来的深刻变化,某些变化甚至影响到了今天。 正如《历史三调》所提到的,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所谓历史,包括历史学家的描述,事件亲历者的记述以及后世的系列神话。本书恰是充分兼顾到了打开历史真相的这三把“keys”。至于本书作者对于这三把钥匙作何评价,书中内容一目了然。 本书名为《恐惧与自由》,也反映出作者秉持的辩证历史观。因为处于对二战经历的恐惧与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人们渴望自由,以至于对尝试建立各式各样的乌托邦乐此不疲。但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可能有人猛然间获得了期待已久的自由,却戏剧性的会制造出一种莫名的恐惧。

  告别神话,遵从良心。

  《恐惧与自由》读后感(二):心怀恐惧,渴望自由

  

终于,终于,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

本书作者以各种微观的视角向读者讲述了一个战后的宏观世界。24种不同的经历意味着世界的24种变化。有些预料到了,有些教科书里讲到了,有些在我的认知中却从未涉及。

说来也讽刺,我们看多了宏观历史,总喜欢天马行空的纵横捭阖。往往却疏忽了构成宏观历史的微观世界,这大概是一种遗憾吧。

书中内容很多,有殉难者,英雄甚至魔鬼。也有两个大国和近百个小国,有天下一家更有民族分裂。

我比较喜欢作者对联合国,美国,以色列和欧盟的讲述,尤其是以一个英国历史学家的视角去看待英国脱欧的问题。获益良多也颇有感触。推荐各位不妨买来读读。

会感到压抑,甚至会在某些文字中得到二战并未走远的结论。

恐惧与自由,这是活在这个世界当中的所有人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当然,这与战争无关[微笑]

  《恐惧与自由》读后感(三):恐惧与自由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20/08/10/%e6%81%90%e6%83%a7%e4%b8%8e%e8%87%aa%e7%94%b1/

恐惧与自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如何改变了我们 [英] 基思·罗威 / 朱邦芊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20-7

子扉我 2020年夏 季风异次元空间三世

原载回响编辑部微信2020年8月11日

  《恐惧与自由》读后感(四):恐惧与自由

  首先必须竖大拇指的是,本书没有任何废话,直入主题,从第一个故事就抛出了鲜明独特的观点。而后随着对各个相互独立又隐约有所关联的故事依次讲述,能将思路和观点层层推进,这种推进并非线性,而是以形散神不散,由点及面的方式铺开,拿捏把握的能力让人由衷叹服。这种手法与甲骨文的另一本书《安第斯山脉的生与死》很相似,作者不但是个学术专家,也是个讲故事的高手。 对二战的很多观点,在大部分人眼里似乎已是盖棺定论了的,而这种定论似乎又来自于一种习以为常的默契,很少给人独立思考的空间。就如作者所说:“英雄,无论哪国的英雄,都会沾沾自喜,无视自己的过失,而且挑剔起别人的错处来往往毫不犹豫。英雄的问题就在于他们永远需要有一个与之相争的魔鬼;英雄有多完美无瑕,与之对应的魔鬼就必须有多凶险。作恶者则几乎全都被妖魔化了。集中营的卫兵一概是虐待狂,纳粹军官也一概贪腐奸诈。” 本书打破了习以为常的预设立场,把各方拉到了同一个纬度,以平等的角度进行阐述和比对。被飞机轰炸的柏林和伦敦,同样有无辜死伤的平民;盟军部队,无论美英还是苏联,都有在被解放土地烧杀淫掠的劣迹。我个人也觉得,只有在这种平等的语境下,才有进一步探讨二战影响的价值。而作者此后在这方面的讲述与探讨,绝对精彩纷呈:冷战,民族主义,联合国,不结盟运动,以色列建国,越战……虽然未必能够完全同意他的观点,但所提供的诸多视角确实是颠覆性的。归根到底,至少在短期内,历史还是由强者和胜利者书写的。那么,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在褒扬作者的同时,必须看到本书译者也是功不可没的。能把这本书的观点表达的如此精准,必须具备的显然不只是语言功底。

  《恐惧与自由》读后感(五):二战留给世界的”PTSD“

  

二次世界大战是近代历史上无法忽视的一部分,除去大家普遍熟悉的二战中的各种战役事件。 基思·罗威的这本《恐惧与自由》则是将目光放在了二战结束后,二战留给世界/地区/国家的“PTSD"。我们这些生于二战后的读者们应该了解70年前的二战是如何在今日仍影响着世界格局的。

如书名一样,恐惧与自由是本书两个始终绕不开的主题,两者交织交错,不同的地区民族对于”自由“和”恐惧“的定义也不尽相同,这些构成了复杂的二战后世界。

整书分为六个大部分,”神话与传说“对各种人物定义的审视与还原,” 乌托邦 “则描写了科学家/建筑学家在战后的计划与面对的无奈现实," 天下一家 "则描写一些因为反思二战而新进的政治学家对于世界格局的构思与设想,然后种种美好的”世界政府“的设想不得败于现实。” 两个超级大国 “故名思意,不用过多解释。 ”两百个国家”则记录了亚非拉欧各个国家二战后的独立之路。“ 一万块碎片 ”则是二战仍遗留在今天社会的各种作用,甚至看到了作者提到社科今年引进的另外一本书《故土的陌生人》。

虽然分为6个部分,书写方法不是时间顺序的记录,但是全书描写非常通顺,很多篇幅都是从小人物入手,最后落点于大时代。翻译无硬伤,非常通顺,读起来很顺畅。

唯一唯一的遗憾可能是原作者没有单独一章来写中国的情况.

本书的中文引进版没有采用英文原版的封面,我再此引用一下。

知过去,解现在,望未来。

  《恐惧与自由》读后感(六):第二次世界大战如何改变了我们

  

本书作者基思•罗威是全职作家和历史学家,曾做过十余年的历史类图书出版商。他被公认为二战史权威,经常在英国和美国的电视广播上发表意见,甲骨文出版的饱受赞誉的《野蛮大陆》即出自他之手。在《恐惧与自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如何改变了我们》一书中,作者从世界各地各族人民独特的人生经历出发,研究、探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带来的精神以及物质上的深远影响。为解开各个国家及各国人民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普遍迷思,作者发掘出一大批为大众所不知、为学者所忽略的史料,旨在促使人们积极反思并正确对待内心的困扰。 本书共分为六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讲述了战后初期,世界各地的人们为了应对他们刚刚经历的悲惨遭遇,创造出符合自己文化背景的“神话”,以期理解那些在战争中让他们无法理解的事实。同时,作者结合二战后女性解放以及全球民族解放的史实,对二战后兴起的两个重要哲学流派——女性主义与存在主义,做出了透彻的阐释。这本书的意义正如作者所说:“第二次世界大战让我们直面某些最高级别的恐惧,并让我们了解到自由——不仅包括政治和国家的自由、崇拜和信仰的自由,还有个人的自由及其加诸个人之上的令人敬畏的责任——的真正价值。”作者以此作为本书的思想主线,展开之后对具体问题的讨论。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剖析了以“神话创造”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对世界的正反两面影响。一方面,关于战争“英雄”的神话帮助整个世界从废墟之中涅槃重生,国际法庭对神话中纳粹“魔鬼”的惩罚帮助广大民众,尤其是战争中的“受难者”重新建立起了对正义的信心,催生出 “天下大同”的乌托邦理想,促进了社会诸多方面的迅猛发展。但另一方面,这些神话本质上的虚无性和脱离现实的特点也逐渐展现出来,人类自认为无所不能的心态也开始凸显其非理性的致命缺点。 在第三部分中,我们看到战后的政治家、经济学家通过建立各种全球性机构,实现他们心目中某种程度上的“世界一体化”。但在这样的进程中,绝对普世的梦想纷纷破灭,世界恰恰在团结起来的同时,也开始走向分裂。因此在第四部分中,作者主要讲述了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如何因深陷对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发生的恐惧,而做出了威胁世界团结的举动。在第五部分,作者阐述了二战所激发的自由梦想是如何促进亚洲、非洲和中东等世界各地区民族主义的复兴,并直言不讳的指出了为获得独立和自由所导致的暴力。在第六部分中,作者探讨了二战所留下的最具毁灭性的遗产,即小到普通个人,大到国家、社会的精神创伤,以及内在的分裂和疏离感,同时提出了正确对待这些问题的方法。这种对世界、国家及个人之间千丝万缕联系的展现,以及对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正视,是本书为读者贡献的最有价值的历史观。

  《恐惧与自由》读后感(七):天堂的门票,悲恸的天罚

  《恐惧与自由》这本书用书名贴切地形容了二战中或受二战影响的人们内心的特点。可读性、真实性、研究性值得五星。 本书用“人物故事”+“精准论述”的格式,将二战场景真实地映射在纸上:无论是广岛的居民还是获得表彰的战士,无论是声色犬马的市侩还是几经辗转的共产党人……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二战的面貌。值得一提的是,看似独立的故事里细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是本书的精妙所在。 二战对战胜国是通往天堂的门票,对战败国是打入地狱永不超生的天罚。美俄彻底打残德日,使后者再无重整军备的能力,战败国的烙印甚至无法成为正常国家。美国消除了太平洋地区争霸的潜在对手,俄罗斯消除了自条顿十字军以来西欧向东入侵的野心。 1944年6月19日至20日,由马克米歇尔中将率领的,辖有8艘重型,7艘轻型航空母舰的第58特混舰队,在掩护美军登陆塞班岛的同时,对由小泽治三郎中将率领的辖有3艘重型,3艘中型,3艘轻型航空母舰的机动部队展开防守反击。战役的具体过程和结果不做阐述。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航空母舰对决。可是就在13天前,在地球的另一端,同样作为日本敌人的盎格鲁撒克森集团,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集结陆海空军兵力288万人,军舰5300艘,运输舰艇5000艘,飞机13700架,对德国发起了史诗般的霸王行动,即诺曼底登陆作战,作战行动一直持续到塞班战役结束。太平洋战场上,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航空母舰对决,马里亚纳猎杀火鸡的大会战,在同期进行的霸王行动前简直不值一提!客观的说,我国的抗日战场,的确仅仅是在二战的一个次要的战场上扮演了一个非常非常次要的角色。至于剩下的,反抗外族入侵的正义国家,从第二名南斯拉夫开始的等国在二战中的影响,的确是可以忽略不计了。不但这些抵抗轴心国侵略者的国家,甚至就连属于轴心国阵营的日本,意大利,芬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克罗地亚,斯洛伐克等,也没并没有影响战局整体走势的实力。 以前我认为,如果一定要说二战对世界有什么影响的话,那就是是二战导致第三次工业革命,科技水平快速进步,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道德水准也水涨船高,知道做三儿要立贞洁牌坊了,自由民主文化多元的口号满天乱飞,但丛林法则的实质与战前并无二质;另一方面文明时刻笼罩在被大规模核战争毁灭的阴影之下,列强之间不敢发生战争,只好专门找小国家欺负,所以世界莫名其妙看起来越来越和平,这是一种畸形,诡异,毫无和谐感的和平。人类文明由此进入混吃等死慢性死亡的倒计时状态。 读读这本《恐惧与自由》,也许你会对我曾经浅薄的想法提出思考与批判。

  《恐惧与自由》读后感(八):生活在二战的余波里

  简而言之,这是本列入个人年度好书TOP1的作品,超过了《故土的陌生人》。 二战是场规模浩大影响深远的全球性事件,不仅体现在战争的那几年里,其深幽更体现在我们此时此刻生活的世界。 在《恐惧与自由》里,作者从六个角度,糅合了个人和国家的实例,从精神分析、哲学、社会学、经济等等层面,多元而深度地解析了二战给世界带来的多重变化。 第一部分《神话与传说》里谈到广岛和长崎原爆的经历者的口述历史,长崎原爆的经历者永井隆,从宗教意义上把原子弹诠释成了“上帝的礼物”,而他们都是“被选中的受难者”,正如作者在文中一针见血指出的,这种解释是模糊了事实的,发动战争的正是日本。 联想起自己参观广岛原爆遗址时纠葛的复杂情绪。 在广岛原爆遗址,我遇到了几位当地人,拿着自制的多国语言的介绍资料,积极地向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旅人介绍原爆的惨烈场景。那时那刻,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明显的“他者”,也许他的初衷是想呼吁世界和平,然而这种行为在我的解读是日本人把自己作为“受害者”在宣传,再基于日本民众对于二战反思的普遍缺席,所以本能地充满了抗拒。你看,承载了历史记忆和身份认知后的意识形态的对立仍然很难消解。 正如作者在文中指出的,“1945年的一个最大的讽刺就是,在产生了渴望团结的同事,战争的遗产也制造了确保这种团结永远不可能实现的障碍。饱受创伤的人们因为身上的伤口,还没准备好彼此原谅。” 二战后,大部分的国家,大多数的人,都在寻找一种避免战争的路径。 悖论的是,原子弹加速了战争结束的步伐,也让世界的和平犹如高空走钢丝。惮于核弹的破坏力,人类社会无法承受下一次的世界大战,它的毁灭性也许是难以修复的。但同时,又因为它强大的威慑力,诸多国家又唯恐落了后手各自想方设法拥有这项武器作为“硬实力”的体现之一,国与国之间的对立和抗衡依然在无形中进行着。两个超级大国的对立,让全世界各国卷入了另一场难以中立的冷战。 二战的影响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战时总动员式的号召让女性、少数群体、殖民地的原住民等等,都以各自的方式参与到了这场战争。这些为了同一个目标并肩作战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关于“平等”、“自由”、“独立”等意识的萌芽和滋长。虽然让人遗憾的是,原本以为迎来曙光的女性和少数群体的平权运动,在战后反而经历了一个倒退反复的过程。 战后,殖民地争夺主权的独立运动如多米诺骨牌,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国各地起了连锁反应,在这些深受原始资本压榨的土地上,一个接另一个主权国的诞生,尽管这些国家都各自有着各自的新问题或新困境。 个人最受触动的是全书最后一部分——《一万块碎片》,关注点从国家再拉回到个体,用了几个事例谈到了个人在战争中的精神创伤、个人被战争打碎了的幸福生活、个人因战后的对立而被逐出家乡……这些活生生的经历是千千万万生活在二战余波之中的当代人的缩影或投射,因而格外让人共情和动容。 如同作者在书中借用弗洛姆的观点指出的,自由对于“现代人有着双重的意义”,“要么大胆拥抱,拥抱自由极其蕴含的所有焦虑和责任;要么处于恐惧而退缩,把责任丢给其他某种’更高的力量’——上帝、命运、社会、长官的命令、国家、阶级或是家庭。”但“人类唯一真正的出路是面对自由的可怕负担,欣然接受自由及其附随的所有焦虑。” 这本书抛出了很多的信息和观点,一来有利于更好地去解释一些时下正在发生的事,二来也颇能启迪个人去做思考。

  《恐惧与自由》读后感(九):我们有责任对未来保持乐观

  

基思·罗威(Keith Lowe),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和作家,主要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时期。

之前读过他的《野蛮大陆》,某种意义上是今天要谈的《恐惧与自由的》前章。

这俩本都是以二战以主题的书。

谈及为何聚焦二战,罗威说:“在我记事之前,大概从2、3岁开始,我就意识到有一个被人们称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西。它就是一切,在政治里,在语言里,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环境中,它无处不在。它似乎渗入一切之中。所以对我来说可能没有比二战更好的(历史研究的)起点了。而且在英国,也许在许多其他国家也一样,有一种对于二战的着迷,我觉得这需要得到解释。历史上有那么多的时期,我们却把最多的目光集中在(二战)一点上,这当然有许多原因了。难道有比二战更好的起点么?”

史学界有一个“零年”的概念:1945是现代世界的起始,是流出恐惧、自由、冷战、建设、乌托邦等支流的源头。

《恐惧与自由》正是描述零年之后世界的重启。

恐惧一书用的类似是微观书写式,用一个个人与事件、细节交织出宏大。

读《恐惧与自由》,我会经常性的想起《人类群星闪耀时》以及《万历十五年》,前者是指恐惧与自由的内容形式(聚焦人物故事),后者是指写法(微观或特写式),手头王笛的《显微镜下的成都》也是类似这种微观写法。

全书分为神话与传说、乌托邦、天下一家、两个超级大国、两百个国家、一万块碎片六部分,论及二战参与者的心理转变、新世界的建设者、世界性经济与政府的组织、冷战的兴起、亚非欧拉被殖民等国家的独立和诸如以色列的建国、二战后人口的全球化流动等。

二战如何改变了我们,改变了我们什么?

作者用25个人的故事(有长崎原子弹爆炸幸存者、犹太逃亡者、拒绝参战却去战场救护的英国人、战后建筑师规划师、苏联的物理学家等)给出了注解,我想这不答案。

战争中的人围绕的主题是生存与恐惧,而战后也不一定是拥有自由。

想想多么悲观,但罗威教授在一次访谈中说:

“我们有责任对未来保持乐观”。

  《恐惧与自由》读后感(十):直到今天,世界其实依然处于“恐惧与自由”之中

相比较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伤惨重的凡尔登战役以及索姆河战役——这两个战役都发生在1916年,后者因为双方共计130万人的伤亡,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被称为“索姆河地狱”;前者则在一战的诸战役中惨烈程度仅次于后者,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涉及范围更广、参加的国家更多,但一次性死伤如此惨重的战役相对来说并不多。但是很显然,“二战”的影响远比“一战”要大得多,对如今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形成也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似乎没有什么新意,和“一战”的爆发原因差不了多少,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利益的争夺;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开始和坚守,随着苏德战争的爆发,战争一步步演变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并直接顺势发展为“二战”结束后绵延长达20多年的民族和殖民地解放和独立热潮。尽管“二战”结束后东西方迅速进入了“冷战”,但不可否认,一切已经和“一战”结束时的情势大相径庭。“二战”一方面在造成沉重灾难的同时,也前所未有地改变了世界。时间在一步步向前,世界也在一步步改变。尽管有些人企图逆历史潮流而动,却终究改变不了历史的进程。

但在很多时候,对过往历史的记忆,终究是与当时真相有所差距;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淡忘、选择性遗忘甚至是“洗白”仍然不可避免。历史教科书的记载和历史的真相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呢?如果读了历史学家、美国人基思·罗威的《恐惧与自由》,就会发现,其中的“二战”——虽然作者其实说的是“二战”结束时刻及其之后的事情——和影视作品中那些看起来荡气回肠的“二战”有着非常惊愕的差别。以至于,完全可以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是那个熟悉的“二战”吗?不是说,“二战”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其影响广泛地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科技各个层面吗,怎么还会有所谓的“恐惧与自由”之说呢?

在《恐惧与自由》这本书中,基思·罗威用24个“片断”,深刻剖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的重大变化——既是毁灭性的,又是建设性的!相比较宏篇巨制,作者显然更倾向于“解剖麻雀”,并由此揭示了历史本来就应该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事实上,不仅仅“二战”带给世界了更多,即使是“二战”结束甚至是“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形势也依然足够复杂!就近来说,“海湾战争”“9·11”带来的余波依然未了,创伤其实已经愈扯愈大;及至于今天,中美之间,特别是自特朗普上台以来日益让人惊愕的歇斯底里的行动表现,则更是让世界越来越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忧虑——而且,这次似乎不是暂时的,而是深远而深刻的,虽然还有待于时间来进行证明!

不能不说,理想虽然很“丰满”,但现实显现更为“骨感”。虽然在所谓的“丰满”与“骨感”之间,其实和平与发展的主流和总体趋势并未改变,却并不能够立竿见影——套用一句很常用的短语就是,且行且珍惜吧!除此之外,那就是,还是要坚定不移地做好自己,不要因此而迷失了方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