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与人读后感精选
《瘟疫与人》是一本由(美) 威廉·麦克尼尔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瘟疫与人》读后感(一):书评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紫恋子 本书旨在告诉我们,病毒影响了人类福祉的发展,它们每时每刻都影响着大约10亿人的生存。"病毒"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两面性。一面是能给予生命的物质,另一面则代表着致命的毒液。它们也赋予了这个世界必不可少的创造力,创造和毁灭又一次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瘟疫与人》读后感(二):趁着疫情,把这本书看完了。
1,非洲大草原具有异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制约了人类族群的大量繁衍:温暖湿润的气候,各种生物,微生物大量存在,大型食草动物大量存在。
2,人类走出非洲,有南往北,来到欧洲、亚洲,穿过白令海峡,由北往南来到北美南美。温带、亚寒带气候,生物多样性<非洲,为人类的大量繁衍提供环境条件。人类作为狩猎者的发展突飞猛进。
《瘟疫与人》读后感(三):评《瘟疫与人》
可能是自己的知识储备太少,再加上对医学的涉及,整本书读起来还是有些吃力的。但在这个时间点粗略浏览整本书,会深刻体会到当今所发生的一切是被作者所言中的映照与缩影。真正该去读这本书的,不仅仅是政府决策者、历史学家、社会医疗者,更应该在无知无畏的普通大众之间普及,在无知的情况下如果都能有所体会到作者想要传递给大家的危机感,一些人又哪来的良知去滥捕滥杀偷吃野味呢?
《瘟疫与人》读后感(四):评《瘟疫与人》
这是在豆瓣读书中阅读的第一本书,处女读哈。花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感觉这是可以一看的书吧,对于自己的历史观多多少少有了一点新的看法。但同时,感觉这本书大都是对史料的整理,而图表图片并不是十分充足,最后的归纳总结虽然有深度,但是篇幅有限,所以给了3颗星,有点不够吸引人的感觉。而最后的心得是,生而不易,好好活着。留给我的问题是,全球人口的天花板是多少呢。做一个无脑预测,94亿!
《瘟疫与人》读后感(五):评《瘟疫与人》
微寄生和巨寄生的观念很有意思,原来人类和病毒有这么多相似性。本来以为这本书要论述的观点是历史上很多看似政治文化的问题其实“很大程度上”是被病菌影响,结果发现由于人们在书写历史时不大能注意到病菌的决定性地位,所以书中给出的证据大多没有实质性的说服力。生活在21世纪才第一次意识到我们科学严谨的医疗系统及公共卫生系统不过是近一百年的产物,还有太多未知,要心怀敬畏,继续努力,病菌依然在危险着我们的生命。
《瘟疫与人》读后感(六):新冠时期看这书颇有意义。
新冠时期看这书颇有意义。有助吃一堑长一智,甚至三智。 人类的历史和未来都与微生物长期伴随。毕竟后者的历史远远长过我们。人类历史上无论是人口,战争,宗教,民俗等等均与微生物导致的瘟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真正打败印第安人的可能是天花,比如某些宗教禁食猪肉的真正原因可能是惧怕猪的寄生虫。比如中国对南方的拓展缓慢是因为气候导致的传染病肆虐,再比如牧民狩猎土拨鼠只采用远射是因为避免鼠疫的传播。 作者开创性的以瘟疫为线索,重新梳理和审视了人类历史。不过如作者所言,更希望看到能有流行病学专家来印证或者说延展这位历史学家的很多假想。复旦张医生就说过改变人类历史的两样东西,清洁的饮用水和抗生素。 最后不忍还是要吐槽翻译,明明一本小书,却读起来异常深涩。翻译不是光译个单词,那跟Google有什么区别,你得把句式和语法也翻成中文啊。
《瘟疫与人》读后感(七):怎么从读过写到了书评(不应该啊
这次2020年大疫病无疑使的该书在此进入大众的视野。作为较早将疫病引入历史学思考的开山之作,麦克尼尔秉持了起所开创的全球史的视野、思想和方法,在跨地区、跨时代和跨学科之中勾勒出人类千年间的人与疫病之间的关系。该书可看作麦克尼尔对于“微寄生”与“巨寄生”体系构建的一部分(另一本书是他的《竞逐富强》,不过最终还是没能构建起完整的框架体系,实在遗憾),人与“微寄生”的博弈,不仅仅表现在生物上,也会表现在人类的社会行为和宗教文化之中,最终“微寄生”在人类的历史中留下让人难以察觉但又至关重要的痕迹,而人类也是在不断和微寄生斗争和适应中迈向了工业时代。该书引入的生物-社会视角深刻影响到了之后的历史研究,起地位可以与克罗斯比的《哥伦布大交换》相媲美。不过碍于时代局限,当中论述还是与现在知识有背离,作为开山之作亦是有难以克服的缺陷。
《瘟疫与人》读后感(八):历史和现实的鸿沟在这一时被鲜血淋漓的弥合
2019年12月至今,中国大陆继2003年后再次爆发了席卷全国的冠状病毒疫情,适逢农历新年,14亿人不敢出门,把自己隔绝在家中。一时间人人自危,各类声音不绝于耳,人性的美丑善恶展现无遗。
我不知道自己和家人能否无恙熬过这波疫情,重新回归已然改变的正常生活,更不知本次疫情的持续时间、破坏性和长期后续影响。如果回望历史,瘟疫与人相生相伴,用冰冷的数字来看,似乎没什么大不了,不过尔尔。
但身处其中,感受人们的拼搏、努力、希望、失望、恐惧、愤怒、无奈、孤独。。。,才深刻意识到冰冷的数字是由一个个温暖的人组成,眼前的文字都已鲜血淋漓。人类史是生命的抗争史,我们努力的活着为了各自心中那渺小的美好。希望如本书作者所言,现在已经很难产生类似过去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希望本次疫情不会成为后世的重要章节。
多灾多难的华夏儿女,加油!
《瘟疫与人》读后感(九):不要买这个译本,不要买
这书居然还是两人协同翻译,翻译成这种德行。其中一人居然还是南开教授!
文章不通顺的长句,和堪比机翻的直译简直令人抓狂。
我真是瞎了眼,聋了耳朵,居然会相信某店铺请来的大学老师,相信他推荐的这个译本。
我把原文一字不动的,不改修改标点符号发出来,给大伙看看。
“然而,在微型寄生物还不那么普遍和重要的地方,智力仍可以自由地利用人类生命中诸多重要的参数。”
“当今非洲的环境也并不能够完全匹配人类社会中全然依赖狩猎和农业而尚未打破古老的自然平衡的环境中的感染模式。”
我就想知道有几个人能读一遍就知道他在说什么,准确找到主谓宾吗?
只读一边!
如果说语句涉及专业性极强的内容,多读几遍理解是没问题。但就一般陈述而已,还要读三四遍,不是我笨,就是这两位翻译学术态度极其不正。
《瘟疫与人》读后感(十):追逐死亡的记忆
自打十几年前读过《十日谈》之后,我就一直很好奇,造成西方中世纪惨烈伤亡的黑死病,究竟是只在西方传播过,还是仅是东西方的称法不同?依我的浅见,应当是后者,就像是花柳病(梅毒)的情况一样。当然,亦不能排除前者的可能性,毕竟世界各地都有特有的动植物种存在,有个地域性的或者说是人种隔离的传染病出现,似乎也不是特别不可思议的事情。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满心期待着书中能够给予我很好的解答。当然,结果是令人失望的。因为作者深入了解的仅是西方的历史,对于东方所知不多。关键是这本书写作的时间较早,当时的人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料并未如今天这般容易,必须要到图书馆去翻阅查询一本本的大部头,很可能徒费半天光阴却一无所获。
这是一本足够令人感觉沉重的书,无关其封面怪诞的设计,让人感觉撕心裂肺的主题,已然足以令人在开始阅读这本书之初便不觉心中肃然起来。
.没写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