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无泪而泣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无泪而泣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16 02:45: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无泪而泣的读后感大全

  《无泪而泣》是一本由[以色列]吉迪恩·格雷夫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8,页数:5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泪而泣》读后感(一):读完才明白为什么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

  方方日记在今天写下最终篇。

  记得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跟全国人民一样,我足不出户,自我封闭在家里。

  每天早上起来,在阳台上看出去,是空荡荡的大街、宽阔而寂静的体育中心,还有鸦雀无声的学校。

  这样过了十几天后,好像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只是有一天晚上躺在床上,突然诞生出一丝荒诞感。

  十几亿人,每天禁闭自己,只是为了卑微的一个念头:活下去。

  真的只是活着。

  呼吸。再呼吸。摄取必要的食物和水。简单地活着。

  当然这跟集中营里的“特别工作队”成员的非人的经历不可同日而语 。

  但是,确是第一次让我明白,什么是真正“活着”的状态。

  以及“活着”有多么不简单。

  长江日报的评论员突然提起了“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这句话

  让人像吞了苍蝇似的难受

  也让我突然想起了过年前读过的这本书

  是记之。

  《无泪而泣》读后感(二):他们不应该被道德绑架

  一部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犹太人大屠杀的纪实文学。奥斯维辛——比克瑙,对于熟悉历史的来说这个词就是地狱的代名词,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针对犹太人灭绝的行动在集中营同时展开,而其中最大的集中营就是奥斯维辛——比克瑙。在奥斯维辛,有一批特殊的犹太人,他们并不从事生产工作,这批人被称为特别工作队,之所以特别,是因为他们从事收集被送进毒气室的犹太人的衣物、搬运尸体、焚烧尸体、填埋骨灰的工作,换句话说,他们是犹太灭绝事件的见证者,甚至是参与者。纳粹为了掩盖假洗澡,真杀人的事实,将特别工作队的人员和普通的犹太人隔绝开来。 本书格雷夫采访了幸存的特别工作队的队员,来还原当初的历史。作者主要探讨了下面的问题: 1.特别工作队到底是否应该算作罪犯?在其他幸存者看来,特别工作队的队员没有救犹太人,执行党卫军的命令,应该是罪犯,帮凶。但是在作者看来,特别工作队的成员不是罪犯,在集中营中,工作队没有自由,和党卫军不平等,在表现出抗拒时,也会被处决,甚至出现过工作队被集体处决的案例。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作者认为把他们算作罪犯有失公允。 2.特别工作队是否丧失了道德?在正常社会的人看来,特别工作队的人冷漠、无情、没有道德感。他们面对送入毒气室的人从容撒谎,面对尸体无动于衷,甚至就在焚尸炉旁边吃东西。但是集中营的不是正常社会,我们没有经历过,无法用正常社会的标准来要求评价,工作队的队员之所以冷漠是因为心理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用正常社会的道德尺度衡量他们无异是不公平的,或许正如普利莫莱维所说,对于特别工作队只能暂缓审判。 3.特别工作队除了工作什么都没有做吗?作者通过走访发现,很多集中营的内幕能够留下来多亏了特别工作队,因为他们是有机会把日记保存下来的(埋在焚尸炉旁边不会引起怀疑),而在工作时,工作队的给养比较高,有助于他们幸存下来,而他们就是历史的见证者。工作队还参与了集中营起义,尽管失败了,但是工作队的起义正反映了他们没有道德沦丧,没有丧失人性。 二战早已结束,奥斯维辛——比克瑙已经不再受关注,但是任何势力都无法篡改历史,因为奥斯维辛——比克瑙就在那里,尽管现在的奥斯维辛没有新闻。

  《无泪而泣》读后感(三):《无泪而泣》——战争中的受害者们

  《无泪而泣》 讲述的是作者通过采访在二战中惨遭屠杀的特殊的犹太人们的经历,较为客观地记录营中发生的事情、还原当时的历史。

  大多时候都被人们称为“帮凶”的这群人有个名字——“特别工作队“,他们在毒气室和焚尸炉中的所作所为、所见所想令人难以置信,是什么支撑着这些幸存者活下去?他们又是如何面对一次次的心里痛苦?

  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我从文字中感受到了当时受害者们的绝望、痛苦、无助、害怕、惊悚、失望,特别是每段描述放完毒气后打开毒气室时里面的惨状,都让我不忍心继续读下去,他们的皮肤被毒气变成青色、黑色,有奋力求生的状态、有弱小的在底层、有在最后一刻依旧紧紧握着的双手、有在最后时刻露出惊悚的表情,有面目全非的,他们在死前经历着无尽的痛苦,也无法知道自己的民族为什么会遭到屠杀,战争是如此的残酷。

  在这场上百万犹太人惨遭杀害的计划中,有一群特殊的人——“特别工作队”,他们目睹了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惨绝人寰的屠杀过程,并且被德国法西斯强迫处置被毒杀的犹太成员。在战后,人们对这群人持有不同的偏见,这群幸存者们有遭到指控的、有被怀疑的,所以,他们更愿意生活在暗处,隐藏自己在“特别工作队”中“工作”的痕迹。

  在本书中,从“特别工作队”的角度出发,叙述了在当时的环境下必须按照纳粹的命令去做的事情的不得已。如果在当时的情境下,难道自杀式最好的选择么?!在无法以命换命、无法得到支援的情况下,能有机会“活下去“可能是好的选择,让世人知道德国法西斯的暴行,而不应该以现在的价值观去抨击与评论同是受害者测”特别工作队“。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可能活下去比死亡更加需要勇气,你能想象在你眼前活灵活现甚至说过话的人在几十分钟后会面目全非一动不动地躺在毒气室的心情么?你能想象清理尸体时发现亲人的尸体的心情么?在那个恐怖的地狱中,思考是奢侈的,机器人般的生活是多么的可怕。在得到解放后,”特别工作队“开始新的生活是多么的不容易,他们依旧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的折磨。

  看完这本书后,我不会问,他们为什么不反抗、为什么不选择自杀。因为很多人根本不相信自己会被杀害、也有很多人有很多想要活下去的理由。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怎么能用如今的三观去评判当时的受害者的选择的对错呢?!

  《无泪而泣》读后感(四):“以色列啊!你要听……”

  拿到这本书,不到四天就读完了,读前三章心情无比沉重纠结。

  “即便是在必死无疑的时候,人们一般也不会反抗。”

  全书均是以当事人回忆的方式展开,还原了奥斯维辛附属比克瑙灭绝营毒气室的真相,虽然在德军撤退前炸毁了焚尸炉,但是凭借当你在此工作的“特别工作队员”之口,我们可以重建当年的纳粹从筛选,运送,脱衣等待,欺骗进入毒气室,投放毒气毒杀,搬运尸体,焚化灭迹的完整过程。毒气杀戮从1942年开始,1943年春天到1944年8月为高峰时期,一天最多可以杀死2000人,焚化方式有坑中垫上原木,借助尸体脂肪与汽油进行焚烧,还有利用升降机将死尸运上毒气室楼上放入焚尸炉中烧掉,最后骨灰收集起来后倒入附近河流中,销声匿迹。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犹太人特别工作队从事这种可怕的工作,每天十二小时,在匈牙利犹太人运来后达到24h工作。工作队员彻底变成了机器,自己已经不再是人。

  战后几乎所有幸存下来的工作队员都对自己的过去避而不谈,不仅仅是觉得回忆太可怕,更是怕被同胞亲人误解,被他们认为是纳粹帮凶!哪怕是早年研究纳粹屠杀的阿伦特也持这种观点。可是levi与本书中心存着的回忆再次证实了:特别工作队队员生不如死的过去,他们的人性因为生存的本能而被改变,变得冷漠与病态。

  我很难想象书中作者每每与幸存者对谈,要他们说出当年的细节时,那些白发苍苍的幸存者是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他们会流泪么?不,他们的眼泪已经干涸。

  他们总会很清晰的记得:

  初到奥斯维辛的筛选

  第一次见到毒气室中死难同胞的惨状

  第一次对着即将被毒死的同胞撒谎“这是在消毒,然后你们会被分配工作,就是洗个澡”

  第一次听到当铁门被锁住,毒气投放的一刹那,同胞们绝望的嘶鸣,那一句句无助的祈祷“以色列啊!你要听!”

  每次看到运来的囚犯,担心其中会不会有自己的孩子,兄弟,妻子,父母……

  种种噩梦,简直如影随形,一位幸存者接受作者采访时最后说出自己的忧虑:

  “今天的年轻人依旧向当年那样去国外赚钱,趋之若鹜,历史的悲剧就一定会重演!”

  对于这些幸存者而言,没有祖国是他们认为被杀戮的重要原因,前阵子读过施耐德的《黑土》,提到了无国家环境下犹太人的命运必然性,确实有道理,不过又想到《黑土》中作者在结尾提醒今天的人,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和1930年二战爆发前无比相似:世界范围内冲突依旧是争夺资源,生态条件。而这种趋势在2012年之后愈演愈烈,我们很难说将来的某一天,人们又巧立名目,人们再一次笃信弱肉强食,再一次极端民族主义起来,那样,历史的悲剧一定要重演!

  《无泪而泣》读后感(五):简说《无泪而泣》以及书中并没有看到太多人性

  早上10点下楼取快递,拿到这本书。正好要等一个会议结束,当时估计半个小时就结束了。我就索性坐在会议室旁边的沙发里翻开了这本书,结果,一直看,看到会议12点多结束也没有起身,一直看到下午1点半,也没吃午饭,看完了。

  强烈警告,书的内容极为残酷,我没吃午饭是因为吃不下。有些被眼睛不幸看到的句子,真想一辈子都不会看到啊。但也恰恰是这种残酷使我觉得必须要面对。

  例如纳粹让犹太母亲自己选一个孩子送到集中营;例如有个处理尸体的犹太人无法承受跳进了焚尸炉;例如打开毒气室的大门看到尸体叠加在一起,面容恐惧,皮肉变色,而在二十分钟前他们还都拥有鲜活的躯体,现在就要用工具把这些尸体一具具弄开,把金牙带着肉拔下来,用钳子把戴着戒指的手指弄断;有时会发现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姐妹;还有一次是成批专门处死几百个儿童……

  这些供词都是由犹太人提供的。他们就是大屠杀时那些被挑选出来负责维护犹太人秩序、毒死之后去处理尸体、拔金牙剪头发、把尸体进行焚烧并敲碎大块骨灰的“特别工作队”成员。现在的历史已经很清楚了,很多犹太人被屠杀时,直到死前才知道自己会去死,而这些特殊队员,却是从头到尾掌握着这些秘密。所以,绝大多数队员也陆续被处死,但也有极少数幸存者。

  本书就是对这类人群的研究、访谈。书的第一章是必读的,具有学术的严谨性,整体回顾了这个人群的情况,他们当时是如何生活,如何有着相对优裕的物质条件,如何谋划起义,如何喝醉酒等等;同时探究了这类人群当时为什么会做这件事,又是如何做下去的,他们在战后是怎么看待自己的那段历史,以及提出最根本的问题:如何看待人在这种极端的、地狱般的处境中的反应?

  书基本上给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简单来说,就是在这种极端非人、人类历史上空前恐怖的境遇里,人性、道德都是失效的,没有意义的。所以,对这些人进行道德谴责或是批判,也是没有意义的。这些人有不同的活下去的理由,所以也有人在每天处理同胞尸体时活了下去,反而在得救后自杀。总之,这里面的困境,已经不是能够用人性、道德来形容。所以,矛头、反思要指向造成这种罪恶的因素。

  作者认为,这是一种体制性罪恶。这个词太过简单,似乎没有冲击力,但实际上,体制性罪恶远比人性的罪恶要邪恶。而造成的罪恶或许有大小轻重之分,但性质是相同的。

  书除了第一章外,其余部分是对幸存者的采访,有一些内容是重复的。这是因为,多数幸存者是1944年才被送过去的希腊犹太人,也就是说早几年来的基本死光了。而希腊犹太人又是犹太人群体里当时来说个人素质比较高的一批。这些专访,我看得不是那么仔细,反而重点看了他们战后的生活。

  每当我设想,假如我当时……然后思绪就停在这里,不敢去设想。

  为什么不反抗?这个问题是有意义的,尽管作者认为,去苛求他们没有反抗,同样是缺乏意义的;而且,也不是没有起义;也有人宁可马上去死也不担任工作队员。

  但我觉得,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次起义,实在太少了;书中记录了一个细节:来了一批新犹太人,其中有几个是美国人,阴差阳错被送到了集中营而不是瑞士,其中有个美国女人意识到了要死了,立刻就动手,抢枪,打死了一个党卫队员,最后被绞死。

  这是极少数被记录下的反抗,可能有许多反抗没有被记录下来。但有,就证明,在这种绝境里,反抗是有效的。几次起义期间,大多数犹太人囚犯也很冷漠,没有伸出援手,导致起义失败,这恰恰说明反抗的有效性。在这种境遇里,呼唤道德、人性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只有反抗。在非人的环境里,反抗是人之为人的唯一方式。

  《无泪而泣》读后感(六):没有眼泪,也不再有欢笑,他们只是活着

  奥斯维辛集中营中,有一只“特别工作队”,他们是德国人的奴隶,被迫做着帮凶,赶自己的族人进毒气室,清理焚化他们的尸体。这本书是对“特别行动对“幸存者的采访,比地狱还可怕的反人类恶行,一点点被重建、展现。

无泪而泣暂无评分[以色列]吉迪恩·格雷夫 / 2019 / 广东人民出版社

  幸存下来的这些人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抹去根植于内心的悲痛。在隔离和集中营中,他们不能把情绪表露出来。很多人在重获自由之后,才意识到他们经历的灾难有多么可怕。对他们之中很多人来说,意识到这一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特别工作队的前队员们经历过无数的暴行,也目睹了犹太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的所有环节。

  对他们来说,重新回到一个自由的国度,重新开始正常的生活要比其他人更艰难。他们在死亡工厂里待了一周又一周,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时不时还把在那里的亲人的尸体焚化成灰,可是这些苦难好像还远远不够。在战争结束后,别人对他们亲历的磨难满是猜测和怀疑。而他们又不得不应对这一切。那些曾经试图记录这段历史的人,甚至被怀疑已经疯了。

  作者在这本书里收集到的目击者的证言清楚地表明,但特别工作队的前队员们想向亲人们倾诉他们所经历的一切的时候,总是面对着很多的问题。

  遭到大家的怀疑后,他们就宁愿对一切都闭口不谈。想开始新的生活,某种意义上这也有利于他们淡化自己关于奥斯维辛的记忆。在许多人而言,这真的可以起到治疗作用。找份工作建立家庭,试着愈合内心的创伤,这些需求对他们有所帮助,至少能在白天让他们压抑著那些悲惨的记忆,不去想集中营中的种种恐怖往事。

  特别工作队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的工作是流水线式的:从囚犯运达集中营开始,到抛洒骨灰结束。流水线杀人要计算损益,寻求最高效率,德国人琢磨以后,敲定一个焚尸炉燃烧效率最高的是一个男人+一个胖女人+一个小孩。女人的体脂率比较高,女人身上滴下的油脂,可以助燃其他两具尸体,大大降低燃料消耗。接到这样的指令,特别工作队的人就默默把尸体分区,从三堆中各取一具,摞起来烧进去,再无声取骨灰。

  其他环节也是如此,高效、简练,这么工作着,一天又一天,直到德军被迫撤离,“特别工作队”眼见了德军所有恶行,德军原本计划全员解决掉他们,无奈时间仓促,留下了不少活口,一些人扛过了严重的精神折磨,默默继续生活着。

  读这本书已经不是震惊,而是卡死的感觉,想知道后续,却因为太过沉重翻不下去,每一页每一段都是地狱般的惨剧,工业化流水线式屠杀,计算着损益表,保证处决效率。

  看了很久终于粗粗翻完了,对“特别工作队”感情很复杂,他们可能是幸存者里PTSD最高发的群体,见过那么多惨无人道的屠杀,竟然还被迫推进了这个进程,他们以后的人生,不再有眼泪,也不再有欢笑,只是还活着……

  《无泪而泣》读后感(七):【地狱的锅炉工不应该被拴上最后的桎梏】

  在南京大屠杀之前,觉得30万人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天文数字,而40万字的记录,让我看到了奥斯维辛-比克瑙600万犹太人的血和泪,一笔一画都记录着德国纳粹犯下的滔天大罪!

  “世界上的树木都化成了笔,海洋都化成了墨水,也写不尽德国的罪行。”

  五座焚烧炉,每台炉子三道门,每道门中可放四具尸体,男女搭配,女人的脂肪更多更助燃,男人的体积更大,如果是孩子可以放6-8具,这样半小时可以焚烧60具犹太人的尸体。尸体中燃烧不完全的部分(盆骨、头骨等)全部被“特别工作队”人员用巨大的棒锤锤成沙粒一般的粉末,一卡车一卡车的洒在河里销毁证据。

  奥斯维辛集中营一号焚尸场、二号、三号、四号、五号焚尸场、二号地堡、桑拿房、淋浴间、升降台,每一个人间炼狱都有自己专属的魔鬼般的名字。在地下更衣室脱光了衣服后,在德国党卫员“蛋糕和咖啡都要凉了”的催促下,走向他们生命的尽头。一间50*10的灰白混凝土房间,巨大的通风装置、间隔的喷淋头和四周的排水槽假以掩饰,在先妇女儿童最后男人的顺序中,一个挤着一个的等待着生命的最后五分钟。钢铸大门关上后,里面的人看到的是“淋浴 消毒”,而外面的人则“严禁开门”,就那样毫无交流的默默听着里面民族同胞的惨叫与哀嚎,一时之间不知道谁更悲惨。

  大家都是为了活下去,不是吗?每天抱着也许明天我就会死了的态度活下去,只有活着才有可能,死了只会一了百了。在活活烧死“穆塞尔曼”的火坑里,高压电的电网上,随便反抗一名党卫队军官,你的心愿便分秒间达成了。但那些失去尊严苟活下来的人,才是把真相拱手向前的人啊!我们有什么资格再把道德的桎梏紧紧的拴在这些可怜人的身上呢?

  毕竟,他们的余生,已经受到了残酷的代价。迄今为止幸存的“特别工作队”队员,都已是耄耋之年,他是我们历史的见证和传承!

  希望余生所有的黑暗,都在二战德军败北后,消失殆尽,余生在大拉比的祷告中只有上帝的圣爱。

  对于种族的偏见,对于犹太民族这个优秀智慧的存在,竟可以歧视到这种地步,进而无知的用最原始、最恶毒的方式去毁灭,工业流水标准一样的屠宰。24小时不停歇的炉火,一排原木树枝一排尸体再一排树枝一排尸体…手臂上纹上的编码,跟随着永不会磨灭的记忆,会陪伴每一个去到过奥斯维辛的人一生。无泪而泣8.8[以色列]吉迪恩·格雷夫 / 2019 / 广东人民出版社

  《无泪而泣》读后感(八):《无泪而弃》书评——即使身在地狱 也会闪耀人性之光

  对于大屠杀的历史,一直是我不敢触碰的层面,因为直面痛苦死亡,会让人有一种不可承担之重。不管是南京大屠杀还是犹太大屠杀,曾经当然在极度的绝望恐惧之下,一定是他与死神离得最近的时候,也是与上帝离得最近的时候。与大屠杀的幸存者通过文字进行交流,一种感同身受的痛苦会顺着文字中的思绪蔓延开来。这本书真实完整的还原了奥斯维辛死亡集中营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特别工作队。

  本书采用的是社会学个案研究的方式,通过对当事人的访谈与调查,以当事人的视角回顾特别行动队在集中营中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宗教仪式等细节,甚至还有他们与纳粹党卫军近距离交流时的内心感受城的细节,这既是一本历史书,也是一本人性之书。

  历史存在于细节中。60000000人——我们只如果看到这一些庞大而抽象的数字,很难想象集中营中小孩儿,少女,母亲的死亡是一种怎样的情景。特别行动队成员处理自己亲人尸体时,看到儿童挣扎求生时,看到少女被迫脱光了衣服,集体等死时,看到母亲与自己的孩子分离,而无力救赎时——只有在这种时候,人性才能在目睹过无数死亡的冰封中激发出来。这本书用个案的方式将它们与别动队成员之间的互动呈现出来显得真实而残忍。距离犹太大屠杀已经过去了70年,当今天我们逐渐淡忘大屠杀时的惨烈,逐渐的安于身边的和平。“时间是一切的良药”这句话用在大屠杀的事件本身却显得极其的冷漠且不负责任。我们不能忘记在集中营中死去我们的兄弟姐妹,更不能忘记纳粹曾经的暴行。即使国别不同,肤色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但我们同样拥有着生命,同样,应当享受生而为人的幸福。

  通读此书,每一个案例的细节都令人无比的震撼。我甚至能听到当事人在讲授时,逐渐清晰的记忆和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我甚至看到一个案例时能想象出到那个濒死少女绝望而求生的眼睛;想象到毒气室里的空气充满着消毒液夜的诡异的气息,其实还混杂着尸体的腐烂的恶臭。在文字当中能听到孩子的哭嚎。母亲的哀求,粗重的喘息……甚至能听到他们被迫脱下衣服时缓慢而僵硬的摩擦声。特别工作队的工作是处理尸体。他们会用钳子拔掉每一个金牙,用剪刀剪掉女士的头发,再将尸体像木头一样码起来推到焚尸炉里烧掉,最后再将骨灰集中到河边扔到河里。这一系列的操作都是由人来进行的,而且还都是与死者有着同样信仰甚至认识的犹太人在日复一日的工作当中,他们的情感逐渐的被淹没在机械的工作中,用他们的话讲“自己已经变成了机器”。甚至在他们逃出集中营之后,也有相当的人存在着严重的精神障碍。看到过太多的痛苦,人的情感已经麻木而且封闭。但是这正是本书的价值。让我们通过他们的嘴,他们的眼睛了解这世间最大的恶。也通过他们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让我们知道即使身在无底的深渊中也也依然有人性的光辉。

  本书中最大的亮点。是我们知之甚少的特别行动队起义。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斯德哥尔摩效应,尼采:“说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当他们已经把分尸厂的工作变成自己每天必备的一种程序时,在消极冷漠和麻木中,一个一个活生生的充满感情的人已经被完全的变得麻木,变成凶残无比的原始人,我们无法想象在处理一个又一个的尸体的过程中,他们还会有怎样的情感波动?但是,他们还是有的,在忍受着痛苦屈辱和死亡的精神摧残中,对宗教的信仰成为他们能够活下去,甚至能够进行起义的精神支柱。“我们这个种族是主宰,而你们的毁灭者和我们一样邪恶。我们不光能摧毁你们的身体,还要摧毁你们的灵魂,就像你们摧毁了自己的灵魂一样。你们这些高傲的人呐!你们和我们一样和该隐一样都杀死了自己的兄弟。”(原文94页)摧毁人的精神比消灭人的肉体更能产生长久深刻而不可逆转的痛苦。我们不能仅仅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用我们今天的视角和标准评判他们在集中营中的所作所为。道德的困境,即使是最有知识的思想家也很难。做到两全。活下去,才能让后人知道他们所经历的,他们说看到的,他们感受的。我们不能以今天的眼光对大屠杀幸存者是以道德的暴力和绑架。

  感谢格雷夫教授这样的历史学家,通过还原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亲历者的世界,让读者在字里行间努力的回到历史的现场。这种追求真相的努力不仅是一个历史学家学养的终极目标,更是捍卫人类社会根本价值——人生而为人,即使身处地狱,也会因人性而得到救赎。

  《无泪而泣》读后感(九):读《无泪而泣》有感

  《无泪而泣》是以色列历史学家和教育家吉迪恩·格雷夫的开创性著作,该书第一次聚焦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的一群特殊的犹太囚犯——“特别工作队”,通过他们在集中营那个特殊环境下所遭受的折磨和苦难,来揭露纳粹德国惨无人道的屠杀行径。

  我对于二战的历史其实并无太多了解,关于二战期间,德国人残忍迫害犹太人的历史,也只是停留在“听说过”“有点印象”这个层面上。就我接触到的信息而言,以往更多的是从分析希特勒为何要对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的角度,以及从影视剧或文章中获得的关于犹太人在当时的艰难处境的零星碎片。这本《无泪而泣》,则是更为详实的历史资料,但却不是枯燥乏味的历史记录。因为这段历史,本身就让身处和平年代的人们五味杂陈。看看那些残忍而又真实的细节,谁能无动于衷呢?

  通过这本书,我第一次深刻了解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含义。刚刚了解到这些事实的时候,总是有个疑问,为什么纳粹可以这么丧心病狂,难道他们已经不是人了?他们怎样才能做到泯灭人性和良知,随意践踏别人的生命?多么残忍啊。把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犹太人一批一批地送到毒气室,只用十几分钟就让他们变成尸体,然后强迫他们的犹太同胞“特别工作队”去处理尸体,收集尸体上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把尸体丢进焚尸炉,把残余的骸骨捣碎,把骨灰倒进河里不留一丝痕迹。

  身处其中的犹太人也无法解释,为什么纳粹德国会这么残忍?所以当党卫队的人编造一个个谎言,告诉他们只是去消毒去洗澡,他们或许不信,但是也想象不出德国人可以对他们做出什么残忍的事情来,直到被关进毒气室中毒窒息而亡的那最后一刻,一切都没有意义了。

  而最残忍的是,这一切,特别工作队的囚犯都是日复一日地经历着,从难以忍受到麻木冷漠,而没有经历过的人,甚至在战后多年,还会谴责他们在德国人逼迫下所做的那些事:帮助德国人残害犹太同胞。

  正如他们所说,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能体会其中的痛苦的。任何的感同身受,都不会像亲身经历那般刻骨铭心,我们的共情,也只是我们以为的而已,并不能真正感受到他们所承受的痛苦。这真是最肮脏的活了,要先引导人们脱去衣服,然后让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走进毒气室,等他们被毒死后,要把几千具尸体搬出去,剪掉头发,拔掉金牙,送进焚尸炉烧掉。特别工作队的人又能怎样呢?他们被选中,并不出于自愿,而是德国人根据对身体强壮程度的判断随意挑选的。他们不做,就得死,而且也会有另外的人来做。确实有的人受不了这一切,就跳进焚尸的大火中自杀了,但更多的人选择接受并且努力去适应这一切。他们也是人,也有感情,他们也会因为这些即将死去的人而难过,甚至有时候他们的亲人就在里面,他们还要亲自把亲人的尸体烧毁。他们唯一的信念,是活着。活着出去把这一切告诉世人,揭露纳粹德国的罪行。可是他们并没有坚信自己能活着出去的信念,因为他们是特别工作队,知道了德国人的种族灭绝计划的全部真相,德国人是不会放他们活命的。于是他们偷偷把这些事记录下来,埋藏起来,只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被世人发现,能够还犹太民族一个公道。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个幸存的特别工作队成员说,他们已经不是人了,而是变成了机器,所以他们不会哭,他们的眼泪从踏上集中营那一刻就不会再流了。总有人问,他们是怎么能做到“适应”的呢?毕竟这是一项很特殊的工作,需要突破强大的心理障碍。可是他们说,人就是能适应这一切的,真的是可以变得冷漠的,只要你想活着,你就有办法适应。

  其实正如我看这本书,一开始我的内心都是很激动的,看每个字都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会有这么残忍的事情?而这些事是真的发生过啊。犹太人为什么不反抗呢?德国人到底用了什么迷惑的手段呢?真的是惨无人道啊……一边看一边激愤和感慨。但是往后慢慢看下去,我已近能“见怪不怪”了。我知道,纳粹德国就是这么丧心病狂,特别工作队就是像冷冰冰的机器一样帮德国人工作着。看多了,对“几千具尸体”“焚烧尸体所用的时间”“在尸体边上吃饭喝酒”等等这些表述已经不再惊讶和激动了,慢慢地就能接受这些事是真实发生过的了。

  历史最怕的,也就是被人遗忘吧。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的惨剧,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在这段历史中,人变得不再是人,进行着毫无意义的杀戮和征服。希望这本书,能让更多像我一样一知半解的人,更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铭记这历史上的悲剧,让它永不再重演。

  2019/12/21

  《无泪而泣》读后感(十):【品·鉴】极度悲伤只剩麻木

  “即使是现在,回到自己的营房后,我也一点都哭不出来,因为我每天都淹没在鲜血的海洋。一浪高过一浪。你一刻也不可能缩回自己的小角落里,坐在那里为这场灾难哭泣。”——扎曼·格拉多夫斯基

  因为想要去了解和感受关于大屠杀的历史,我看了《无泪而泣》这本书。这本书共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是概论,后面七章是对特别工作队的幸存者的访谈。特别工作队的实质是德军从犹太人中选出负责处理尸体的焚尸场工作队。德军在奥斯维辛大量地屠杀犹太人,然后命令特别工作队成员通过一系列程序和步骤毁尸灭迹,试图掩盖大屠杀的事实。特别工作队由犹太人组成,却被迫参与抹杀同族的行动,背负着很多外界和同族的误解。《无泪而泣》这本书通过对特别工作队的幸存者的访谈,真实记录了他们在集中营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为这些“特别”的人正名,也向世界揭露出集中营的黑暗。

  由于德军屠杀了大量的犹太人,所以特别工作队每天都要面对“脱去衣物、毒气处死、拔出金牙、剪下头发、焚烧尸体、收集骨灰再倒入河中”的一系列流程。看着活生生的人变成一捧捧骨灰,难以描述的惨象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同时,德军不希望种族灭绝的恶行被世人发现,所以特别工作队的人最终也会被处死。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一些特别行动队的人逐渐变得麻木,如同机器人一般每天处理尸体,渐渐失去了感觉和情感,行尸走肉般地工作。即使在即将被毒死的人群中或是在遇难的尸体中发现了自己的亲人或熟人,也无法哭出一滴眼泪。

  根据书中的访谈,许多特别工作队的人在第一次面对毒气室中上千具尸体的时候,都是震惊又不敢相信的。震惊和绝望使他们无法行动,但德国人会用暴力和死亡威胁他们进行尸体处理的工作。在高压下,他们日复一日的按照德国人规定的程序工作,久而久之就进入一种机器般地状态;在搬运或者焚烧尸体的时候,他们不会去仔细观看尸体的表情和面部,他们自己也不会有什么表情,不会想什么也不会说什么,只是工作:机械地、冷漠地。这冷漠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感情或道德,而是因为“当人处于这种极端痛苦的环境中时,他(或她)就会无法完全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按自身意志去行动的能力也会严重受限,在极端的情况下时甚至会完全丧失。焚尸场的环境就是如此。”甚至在疲劳的焚尸过程中,他们会把手搭在尸体上休息。

  人都有悲伤的时候,哭泣是悲伤的表现之一。面对惨绝人寰的景象,怀揣着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恐惧,又要不间断地去处理同族的尸体,作为特别工作队成员的人们心里毋庸置疑是极度的悲痛的。但他们却无法表述,眼泪早已流干。所有的情绪和感情都被压抑并掩埋在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的角落,即使是在战争结束之后一些人都无法彻底释放。访谈中的他们,没有哭泣,只是平静地叙述和回忆着过去。

  忍受着地狱般地环境,体验着巨大的痛苦和死亡的威胁,特别工作队的人们却无法哭泣,不能释放自己的感情。这样的反差我一开始并不能理解,但后来才明白:一是所经历的事物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创伤,看似冷漠无情的反应其实是一种本能的结果。只有这样他们的精神才不会崩溃,才能坚持并活下去;二是在随时可能死亡的高压环境下他们只能压抑自己的一切想法和思维,小心翼翼地遵照着德国纳粹的吩咐办事,把自己从人变成了工具。因此情感也被强制压缩隐藏,可能连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积蓄了多少的悲伤,无从释放。

  这本书用七个章节访问了七组不同的特别工作队幸存者。他们都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特别工作队待了几个月以上的时间。每个访谈都谈到他们如何入营,如何进行特别工作队的工作,失去了哪些亲人以及他们如何存活下来。这样的访谈可以从多个人的角度最大限度地还原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真实情况,也展现出不同心态的人是如何去理解这段可怕的经历的。从读者的角度来说,如同看了七遍不同视角里的特别工作队和他们的工作。这无疑也会给读者带来很大很直接的冲击。

  大屠杀这样沉重的主题是一些作者不愿去触及的,因为事件本身太压抑,太令人悲伤。但是这些真实发生过的惨案却不应被忽略遗忘。只有去了解,去铭记,去思考,才能避免历史的重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