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经典观后感1000字
《边疆》是一部由阿列克谢·乌奇捷利执导,Sergey Garmash / Vladimir Mashkov / Yulia Peresild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冒险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边疆》观后感(一):很好
俄经过共产异化时期,其民族的文化没有发生丝毫变异,或者说在极短的时间里浴火重生。这里依然体现出他们的坚强、粗犷、悲壮、倔强、广博、深厚的精神,这或许是强悍的欧洲历史、文化、艺术、宗教那深入生命骨髓的作用吧。我们呢?当真有那么一天来临的时候,我们还能找到家吗?
《边疆》观后感(二):大蒸汽头互飙引入高潮
战场上退下来的男主基本就是个开挂的蒸汽火车郎中,且不说能把老爷车开到不可思议的75,甚至还独自穿越断桥进入无人区顺利敲动一枚“老僵尸机车头”,在把德国妹子调教调教好以后,凭二人之力努力修复断桥残缺那块且冒险冲车过桥成功也是蛮赞的!全镜两次蒸汽火车头互飙,车舱内雾气浓浓的看不到个人的镜头也算是提神之作吧!
《边疆》观后感(三):性感的快疯掉了
这是我看过最性感的片子之一,或者没有之一。
太对我的胃口了。苍茫的西伯利亚,恶劣的气候,游走的野熊,令人血脉喷张的强体力劳动,充满脏话的台词,自酿的烈酒,作死风格的男主,性格奇绝的女主,疯狂的飚车,一边看一边禁不住骂道,爽,太TM爽了!
但这绝对不是一个性感符号大杂烩式的商业片;导演讲了个好故事,一个坚硬外壳包裹的无比柔软的故事。
真想问问导演,他怎么能做到让每场戏都有性感,每个角色都有趣。
其实我对商业片很挑剔,速度激情系列,曾经在电影院看到一半就退场。但我被俄国人征服了。
《边疆》观后感(四):不是影评
看完这部片子 不知道为何想起姜文的电影
可能有种共同的东西 ~荒诞 有种无稽之谈
也许了解二战前苏联背景的人 能看的更透彻
喜欢德国女孩的坚强跟倔强劲儿 还有那个德国男孩的俄罗斯妈妈
她们都把自己藏得很深
那个默默爱着她的男人 说
没有你该叫我怎么活
从一开始她的瞧不起他 她对他的冷漠 一直到她死在他的怀中
他还是那么爱
男主角的爱有点拧巴 还是挺可爱的
片尾 很唯美
美美的旋律 美美的森林
骨子里渗着俄罗斯的血
至于这个海报 表示唾弃之
《边疆》观后感(五):先抡拳、后说话
西伯利亚的俄罗斯男人,都喜欢先抡一拳,再说话的么。
这部电影给我的印象,极不好。所有的男人,遇到异议时,先猛击对手一拳,然后再说话。无所谓对错,更无所谓道理,击倒了的对手忍气吞声,站立着的出拳者,决定一切。这是一种野蛮的逻辑。如果说这是新西伯利亚严寒陶冶出的粗犷,那与伊凡雷帝时的残酷,也并无太大的区别。
如果说一个民族的特性,跟残酷的自然环境有关的话。那么人间的大规模残酷行径,萧反,炮打冬宫,也只能出现在严酷俄国。
自由主义与挈约精神,丝毫不见踪影,暴力至上与出耳反尔成了司空见惯。而俄罗斯民族,那些纤细的美则为之黯然失色。
我想我喜欢柴柯夫斯基的俄罗斯,而非斯大林的新边疆。
《边疆》观后感(六):写在观影5000部之际
在我年过半百之时,我的第5000部电影随之而来,这些电影从2013年2月13日在豆瓣标注第一部电影到现在看过的电影和有一部分是回忆出来的电影。其中13年以来看过的居多,而且从质量上也是后面的高。
这些年能看这么多电影,除了喜爱,更多是一种时不待我的紧迫,想想这个世界留下这么多美好的作品,几乎穷尽一生都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驱使我放弃很多,挤出时间去搜集片源去看,先是把豆瓣TOP250全部看完,再把豆瓣高分电影榜上近千部电影看完,接着是豆瓣五星集中营的电影,去年豆瓣开始推出“看电影”,给我又多了片源。每每看到别人的豆列上电影我都都看过,那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也反思自己是不是太快了,来不及细嚼慢咽,可能很多好电影都得不到回味。而且人到中年记忆力也在下降,反而小时候看过的电影,现在还历历在目,这是我以后要改变的,要从量转化为质。
没有刻意选电影,5000部不经意间停留在《边疆》上,俄罗斯电影,反思战后劳动集中营和对德国平凡人的态度。战争创伤、人驾驭机器的力量,人性的善恶,人的感情寄托等等都有表述。是一部了解俄罗斯人民的佳作。
《边疆》观后感(八):铁胆火车侠 红色三倍速
我第一遍看时还没字幕,靠二把刀的毛语听下来,完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等有了飘雪的字幕,完全给雷到了,最后的飙车大战中惊现“别以为你是铁胆火车侠”“涂了红漆你的'古斯塔夫'也跑不到五十!”霎时间经典的日本动画高达、新干线飘过眼前,于是我便想出了这么个题目,同海报不一样,跟电影的主题还是很贴切的。
影片使用了鲁迅小说惯用的“归-去”手法,主人公来到的是一个模糊的地名“边疆”,这里的居民过着“古拉格”的生活,女人强悍、男人野性。作为有“历史遗留问题”的劳改犯,大家的身份都很边缘化,为主流意识形态所排斥着,这也是另一个“边疆”。打破一成不变的生活的导火索是战前逃到无人岛的德国姑娘艾尔莎和废弃车头古斯塔夫的到来。战前苏德曾有过很亲密的合作,艾尔莎就在那时候和家人朋友一起来到西伯利亚,很不幸的是,希特勒从没想过跟斯大林和睦相处,致力于两国合作的人战争一爆发就成了牺牲品。影片主要表现的便是战后俄德两个民族共存的主题,以主人公飙车救美实现了大团圆的结局,Sergey Garmash缔造了一个老红军的光辉形象,不计前嫌,抗命不尊,硬汉形象淋漓尽致。
联想到战后的中日民族矛盾,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我们没有流放营,却有很多日本遗孤;不曾踏平东京,也抹不去对南京大屠杀的制造者刻骨铭心的仇恨。改革开放前后,两国又恢复了十分紧密的政治经济联系,如果再发生一次战争,会不会出来一个中国的“边疆”?也未可知。不过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上来说,铁胆火车侠倒是不可能出现的了。
《边疆》观后感(九):俄式伤痛、人性及其他
首先,这是一部俄罗斯电影。在欧美、日韩风格在电影界大行其道的时候,从西伯利亚吹来一阵寒风,为今年的年关大片带来一丝肃杀的气息。
说实话,笔者对俄罗斯电影的认识还是停留在《桥》的阶段。觉得俄罗斯电影永远讲述的是祖国和英雄和一味的歌颂。可是,这部影片更多述说的是民族的伤痛与人性。
在Ignat脑震荡后遗症发作的时候,他的思绪开始飘浮。他驾驶着火车超过德国法西斯的列车,最后撞向了德国坦克。坚定的眼神,喷薄而出的怒火,德国入侵苏联的阴影将一直伴随着他,痛苦一生。在与外界隔绝4年之久的Elsa被带进边疆哨所时,苏联化的犹太人近乎本能地对她投来敌意。当她哭泣的询问大家为什么这么讨厌她的时候,她不知道法西斯对苏联造成的莫大灾难。
所以,Elsa是无辜的,也会有人去解救她。说过“我决不会爱上德国人”Ignat成为了她的守卫者。为了她,他可以将火车漆上"Gustav"(剧中一名德国男青年的名字),也可以只身一人和一群犹太人斗争。在最后,Fishman抓走Elsa和德国小孩Pashka时,民众们毫无反顾地坐上火车向前追赶,而Ignat用强悍的方式直接赶超Fishman的Fishman号并将其拦截,最后营救出了她们。此时民族与国界再也不是障碍,爱、亲情与友谊占了上风。神马理想、主义都成了浮云,留下的只剩人文关怀。
鲁莽而含蓄的俄罗斯式温情,就这样绽放如梅。
《边疆》观后感(十):随写一点——爱森斯坦的回归和象征主义的拥抱
我们俄语专门有一节课是来看电影的,可是遗憾的是,往往一个学期下来,只能看个一两部,而且都是让人无语的苏联时期的电影。在没有相同文化共鸣的情况下,看这些电影简直就是一种折磨。老式的拍摄技法,莫名其妙的频频使用的镜头缩进,糟糕的打光造成的大片的暗区,以及受限于拍摄技术水平的胶片质量,诸如此类,不一而论。
不过最近俄罗斯电影明显逐渐摆脱几十年来一直加诸于自己身上的现实主义的桎梏,并且逐渐在实践中寻找自己国家特色的电影。今年报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kray算是一次不错的尝试。
最令人直观的感受是,电影延续了近几年来以景动人的态度,充分利用了地大物博的俄罗斯地理环境,拍摄出了一幕又一幕令人赞叹的风景画。尤其是西伯利亚给人带来的无边无际和原始的震撼。《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已经给我们描绘出了一个算是可爱带着伤感的西伯利亚,而这个电影,尤其是最后48秒的森林移动航拍所带来的西伯利亚,已经不能是震撼所能表达。而之前的一系列的
而另外眼前一亮的,则是蒙太奇的重新复兴。最爱的是回忆时候的一段段的片段 的闪回。而另外一点则是频繁出现的象征主义。作为后苏联时期进步艺术家隐晦反抗统治而重新复兴起来的一股力量,象征主义到现在还是不容忽视的力量。频繁使用的象征主义,在通篇言语不多的电影之中,帮助我们理解主人公内心之挣扎和痛苦。其实,火车头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化身,就是内心潜伏起来的那种躁动不安和亢奋。而诸如熊,古斯塔夫等等细节更是数不胜数。
俄罗斯的电影总是普遍在基本上给人奇怪的感觉,很多地方逻辑性较弱,可能导演更加注重变现力而多多少少省略了一些对于理解电影进程颇为重要的细节。但是想到我们中国现在不断邯郸学步,推出的一部有一部的“大片”,就足够让我们有理由为我们的邻居在电影上的转型喝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