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在想什么,反过来想想》读后感锦集
《无论你在想什么,反过来想想》是一本由[英]保罗·亚顿著作,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0.00元,页数:1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论你在想什么,反过来想想》精选点评:
●嗯……大部分内容看一眼标题就可以了……书的质量也很差……
●人和羊一样,都追随领袖。决定该走什么路的人就是领袖。
●陈述没有什么逻辑,当然这种小杂记也不需要什么逻辑。排版确实优秀,但内容毫无营养,此书最受益的一句话大概就是标题了。
●觉得这本不如《好忠告》,更多形式主义和老生常谈。
●做创意的人真的会看这种励志书吗…非常失望
●广告大师的作品就是创意满满的。这本小书虽然文字不多,但是都比较富有哲思和创意,并且配的图片也都很有亮点,其中有些还是平面广告。总之,读这本书很轻松愉快!
●我也喜欢不合理,喜欢想象力,但重要的是执行力,用不合理的高压手段去推进不合理的决策,才有可能获得不合理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把自己也置之度外。然而,我现在做事情比过去保守多了。
●好看到不停说我擦,像看咪蒙小黄文一样刺激,想说就这样看一辈子书躺死多好,可那简直太单调,人生的魅力在于印证,痛苦,印证,痛苦,不痛苦根本体会不了,所以一场完整的阅读体验是视觉刷新配合生理痛苦完成的,那就意味着你看完一本书,就必须升仙一次,如果没有:那不是好书,或你没看完。
●世间真实的道理往往确实很简单,可惜很多人不懂一句话的力量。
●鸡汤…
《无论你在想什么,反过来想想》读后感(一):书中最具启发的两处
从任何引发你共鸣、激发你想象的地方偷。狂热地吸收电影、音乐、图书、绘画、诗歌、摄影、对话、梦境、树木、建筑、路标、云朵、光与影。专注去偷那些对你的心灵说话的东西。只有这么做了,你的作品(以及你的赃物)才会显得真实。真实是无价的。独创是不存在的。别操心你如何隐瞒你的偷窃行为——如果你喜欢,庆祝吧。记住让-吕克·戈达尔说过的话:“别在意从哪儿拿到,要在意用在哪儿。”丘吉尔说过,身处最高位的时候,你只需要思考政策问题。坐第二把交椅的人,才不得不考虑老板在想什么、对手在想什么,然后才能去想政策。去创业吧,你就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了。这样从一开始,你就身处最高位。
《无论你在想什么,反过来想想》读后感(二):希望热血不要冷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刚毕业的时候,神州大地的广告产业正兴旺蓬勃地发展,来自王志刚、叶茂中甚至更早的点子大王们的强悍出手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营销的巨大力量,奥美他们4A公司们在行业里更是上界一般的存在。那时候我曾经想过当一个广告公司文案,也曾挑灯夜读《一个广告人的自白》,更被罗斯福总统曾经说过的“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这句话搞的神秘目眩,希望加入这个看似只手拨动人心的牛逼行业。
可惜造化弄人,后来我没当上广告人,而是成了一个撰写制度文件为生的人——怎么说呢,比起让人激动,我似乎更擅长让人冷静。或许广告祖师爷有灵未曾赏饭吧。
二十年过去了,广告行业似乎不再像我年轻那个时候那么激动人心了,广告公司的朋友们有时候会有点尴尬地说KOL老师们成了我们的竞争对手,还是游击战术的,客户想要的玩法似乎也越来越刁钻。作为一个外行人,我似乎也觉得那些或壮丽、或温柔但能触动人心的广告作品似乎少了,套路多了,更多的宣传内容越发直接粗暴,字里行间和图片中就想表达三个字“买这个”。
可谁也说不出这不对,客户爸爸真金白银地花掉,都是希望多快好省地挣回来,至于品牌美誉度——这种事情重要而不紧急,或许也不那么重要,市场的格局变化似乎越来越快了,消费者的认同越来越难而且越来越飘忽了,说不清他们是要升级还是要降级,他们似乎开始自由地布朗运动了。从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但我们要比别人活的更长。屈从于客户爸爸但挣钱还是坚持自己而丢单,这不需要抉择。
所以我们需要看看这套《经典创意三部曲:全球创意人追捧的口袋圣经》,不不不,不是为了直接能搞出更好的提案,这里没有写什么牛逼的技巧,更没有从入行到巅峰(或者从入行到放弃)的奥义。而是为了让自己感觉一下什么叫“血仍未冷”。
每次我在豆瓣或者微博上挨骂,经常会被这么形容“那个写鸡汤的豆红”,其实了解一点我的人都知道,我这人主要写的是“憋整那些有的没有的,认命吧。”“工作这种事情就不是为了各位的快乐和成长设计的,天然就是反人性的,认命吧。”这种丧丧的调子,推崇的是“无血无泪的人才能在职场上靠理性走得更远”“坚定你的目标,然后穷尽你的手段”。当然,也慰藉了一些人,说是鸡汤也不过分,大概是大蒜味儿鸡汤那一类吧。
写下那些是因为我接到了一些具体问题,这些问题的核心是总觉得彼岸在他处,且流着蜜与奶。然而就我所见,并不存在这样的应许之地。也许有,但我不是缔约能进入圣地的天选之人,也许有人是,但大多数人不是。我觉得破灭不切实际的幻想是勇敢的第一步,是实干的第一步,是出成绩的第一块基石。
然而“血仍未冷”依然很重要,它有时候是帮我们在这个丧逼的职业发展世界里顶住的最后一道防线——“35岁以后的中年危机怎么办?”“客户不理解不接受我的思想怎么办?”“我的一个好机会被人截胡了心意难平怎么办?”“我从现在开始一个新的赛道晚不晚?”“我因为是女性所以找好工作更难怎么办?”这些问题问别人,不会有答案,也许社会进步总有一天会解决它们,但当下作为个体只能靠自己顶住,然后披荆斩棘杀出一条血路来。
对于初起步和瓶颈期来说,苦练基本功,做好自己能做的,是打开局面的必须。但一往无前的自信、百折不挠的坚定、持续的好奇心并且尝试好奇内容的执行能力,是行至高处,体会专业之美,之乐的必要条件。这个过程需要一腔热血给自己顶住,给自己打call。最后,也许会慢慢踏平险远,触摸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所以不管做不做广告,都可以看看这三本书,毕竟
“这世界是你所想的全部集合。
因此,换个方式去想,你的生活就会改变。”
——保罗.亚顿《无论你在想什么,反过来想想》
《无论你在想什么,反过来想想》读后感(三):创意,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如果提到“创意”两个字,我想很多人都觉得与自己好像没什么关系。离“创意”最近的大概就是我们很少接触到的广告业了,而我们想象的充满创意的广告人真的和连播七季的美剧《广告狂人》里的男主角唐·德雷柏一样吗?任何从事创意相关,或是需要创意和创新的人都能从一套名为《经典创意三部曲:全球创意人追捧的口袋圣经》中找到答案。
图片来自网络由浦睿文化出版的《经典创意三部曲:全球创意人追捧的口袋圣经》共有三本书组成:《关键不是你现在有多棒,而是你想成为多棒的人》、《无论你在想什么,反过来想想》和《好忠告》。作为被全球创意行业人士追捧的“口袋圣经”,无论身处哪个行业,这套书都会提供不可缺少的创意灵感、思维方式和精神力量。
图片来自网络其中《关键不是你现在有多棒,而是你想成为多棒的人》和《无论你在想什么,反过来想想》是由英国创意鬼才、前上奇广告执行创意总监、上奇广告“创意母校”创办人、《独立报》专栏作家、克里奥国际广告奖、欧洲EPICA创意奖、戛纳国际创意奖得主;英国航空、丝卡香烟、英国航空制作经典广告创造者保罗·亚顿所著,这两本从不同的角度给读者带来创意和思考的书。
保罗·亚顿单看书名,我们就能大概知晓《关键不是你现在有多棒,而是你想成为多棒的人》多少有点励志的感觉,而保罗·亚顿所著的这本书除了在言语上有激励人心的作用,对于身处创意相关行业的人来说,是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读物。而整本书很多经典的观点值得我们照着去做。无论从事任何行业,有目标促使你不断前进才是保证我们不被行业和社会抛弃的关键。
而保罗·亚顿得第二本百万销量书《无论你在想什么,反过来想想》则是给了读者一个受益终生的方法,当我们在工作获做创意想法不够好,却不知道如何转变思路时,就按照保罗·亚顿说的,尝试反过来想想,最简单的办法,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想法。生活也号,工作也罢,换个角度,可能就会让我们有新的收获。无论如何,在没有想法的时候先做做看,我们不也总听到“先行后知,从做中学”的说法吗,有时候挖空心思地想不如在实践中找想法。
如果著有《关键不是你现在有多棒,而是你想成为多棒的人》和《无论你在想什么,反过来想想》的保罗·亚顿是英国的创意鬼才,那么《好忠告》的作者乔治·路易斯的个人履历也足够让人惊叹:美国广告首席创意指导;20世纪60年代美国创意革命领导人物;美国艺术指导名人堂、创意名人堂和出版物设计师协会成员;克里奥国际广告奖终身成就奖、美国专业设计协会终身成就奖得主;《广告时代》评选的“广告界十大新闻人物”之一;美剧《广告狂人》男主角唐·德雷柏的原型人物。乔治·路易斯所著的《好忠告》将自己60余年的创意经验总结成120条经验分享给读者,没有鸡汤式的温暖,只有直戳内心的金玉良言。读完《好忠告》就会成为乔治·路易斯?这绝不是《好忠告》这本书给你的承诺,但你在认真读完并了解此书后,你一定会有属于自己激发创意的好想法。
乔治·路易斯创意到底是什么?是灵感一现的好想法,还是震撼人心的一个广告?创意可以帮一个没有名气的产品享誉世界,也可以帮助弱势群体获得权力,可以说,创意推动了整个时代的发展。也许,在有些人眼里《经典创意三部曲:全球创意人追捧的口袋圣经》这套书无非是一些激励人心的鸡汤短文,而当我们真正了解创意之后,才会理解这套书为什么会有百万销量了。
生活,并不简单,因为我们不懂的太多,比如,我们就不是特别了解创意这件事。
公众号:鼠小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