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孩子如何思考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孩子如何思考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17 02:17: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孩子如何思考经典读后感有感

  《孩子如何思考》是一本由[加]艾莉森·高普尼克著作,湛庐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9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孩子如何思考》精选点评: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一种动物如果依赖过去几代前辈所积累的知识才能生存,他就需要一段时间来获取这些知识,一种动物如果依赖于想象而发展,那么也需要时间来将想象变为现实。童年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这段时间。不要急着让孩子长大。孩子不是不完美的成人,孩子和成人是人类的两种不同形态,思维、大脑和知觉形式有很大的不同,服务于不同的进化机能。而人类在进化中形成的优势正是这种分工。孩子的大脑是开放的,负责研发心智,可以更有效、更灵活地认识周围的环境。这让我们可以想象全新的环境,让我们能通过行动来改变目前的环境,把想象变成现实。神经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词“可塑性”,就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做出改变的能力,他们认为这个能力就是理解人类特质的关键所在,而孩子的思考,就是理解这种能力的关键所在。

  ●书中满是各类发展心理学的最新研究干货,却不是为了解决你目前头疼的一个个问题,而是将内容组织在一个超大时间维度和思考深度的进化框架之下。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应该做一个园丁式父母而不是木匠式父母,更是要启发你深思:做父母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要珍惜孩子问的为什么,要保护孩子自发的假想游戏,孩子是在玩中认识这个世界,而且贪婪的将注意力撒向四周…

  ●ok

  ●天生学习家系列还不错

  ●很哲学的一本书,适合宝爸宝妈们阅读(特别是觉得孩子不听话,想发火收拾ta的时候)

  ●慢慢长大 多多探索

  ●孩子可不是一张白纸,别以为他们什么都不懂。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比我们更像哲学家,他们观察世界的方式比我们更像科学家!把孩子当成老师,你准备好了吗?

  ●孩子的心智比成人更开放。孩子和成人在进化中形成了分工,儿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心智开发,而成人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用开发好的心智工具高效地工作。人类拥有改变世界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种分工。

  ●孩子为什么要问那么多为什么,为了完成自身因果关系的建立

  《孩子如何思考》读后感(一):有点鸡肋的一本书

  同系列的这一本适合5岁以内的家长,很多实验的结果及理论和《由内而外的教养》那本相似。

  童年的经验塑造了如今的自己,童年之后发生的事也会掩盖童年的影响,比如幸福的婚姻,热爱的职业或贴心知己都可以将我们从童年的痛苦经历中拯救出来。

  我们可以主动塑造自己的生命,摆脱童年决定论的阴影。书中有个理论:“一个人若拥有不幸的童年记忆,那他更有可能获得令人振奋的结局,有“可恢复”的可能性。”

  童年的体验导致我们建立起关于世界和他人的特定信念,给我们家长的启发在于,如何给予孩子对事物的合理的解释风格,这些‘观念‘将会塑造孩子成年以后的想法和行为。

  不过,因为童年具备“自传式记忆”和“自我感知”,所以真实性是很主观的,也就印证了,并不是童年的经历导致我们成为某种人,而是作为成人的“我”包含了我们的童年。

  《孩子如何思考》读后感(二):。。。

  这本书不仅是讲孩子,而且是在讲我们每一个人。一种动物如果依赖过去几代前辈所积累的知识才能生存,他就需要一段时间来获取这些知识,一种动物如果依赖于想象而发展,那么也需要时间来将想象变为现实。童年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这段时间。

  作为一个妈妈,这本书让我最有感触的一点就是:不要急着让孩子长大。孩子不是不完美的成人,我们甚至可以说,孩子和成人是人类的两种不同形态,思维、大脑和知觉形式有很大的不同,服务于不同的进化机能。而人类在进化中形成的优势正是这种分工。孩子的大脑是开放的,负责研发心智,可以更有效、更灵活地认识周围的环境。这让我们可以想象全新的环境,让我们能通过行动来改变目前的环境,把想象变成现实。神经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词“可塑性”,就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做出改变的能力,他们认为这个能力就是理解人类特质的关键所在,而孩子的思考,就是理解这种能力的关键所在。

  这本书里还讲到,关于内部意识,道德感、审美等等问题,我们也都能从孩子的思考中获得启发。

  《孩子如何思考》读后感(三):童年治愈一切

  

这是我读的第10多本关于心理的书了,加上当了8年多的老师和快6年的妈妈,最大的收获就是把自己给治愈了。可能是久病成医,这过程中自己执着而克制地、有目的地探究了关于遇到的一切以前不明白的问题。并总结了厚厚的笔记。

童年实在是太强大了,总是被误解和强制干预,竟也能成长为材。当然家长理解了孩子的心理发展就能更好地帮助他发展成为自己。

孩子的假想同伴、注意力不集中、他们所感兴趣的一切,都是有脑科学依据的。比如他们可以通过假装游戏来了解因果关系,产生共情心理并控制自己的行为。反事实思维正是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最重要的特质,发展得好长大就有了当作家、艺术家的潜质。

可是有的家长竟然不允许孩子去玩,这个玩指的是自主地玩,而不是像幼儿园那样在老师的带领下目的明确地玩。

还有像旅行与冥想一样的童年世界,他们思想更开放,更容易接受新事物,这是成年后很奢侈的美妙感觉。追溯童年治愈一切。

  《孩子如何思考》读后感(四):读前摘记

  本书的基本写作思路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探讨我们对想象和学习的新理解背后所隐含的哲学思考和哲学研究。在第1章中,我将解释知识与想象如何“缠绕”在一起。孩子运用他们的知识来建构另一个世界,即世界可能是其他什么样子的。在第2章中,我将解释这些能力如何让孩子创造出想象中的朋友,并让成人创造出戏剧和小说。在第3章中,我将说明知识和想象从何而来。婴儿就像科学家一样,也会运用统计和实验的方法来认识世界。但同时,他们也有着极其有效且独特的人类学习方式:得到家长或照顾者的教育。

  在第二部分,我将谈及意识。在第4章中,我会阐述关于婴儿心智和大脑的新研究,特别是有关婴儿的注意的研究。事实上,婴儿的意识比成人更加敏感,对周围发生的事情,他们的感觉更为强烈。在第5章中,我会说明,婴儿的内心意识不同于成人。在第6章中,我会谈谈童年生活与成年生活的联系。在第7章中,我会重点谈谈这个问题中的具体部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从何而来?这种爱如何塑造了我们成年后的爱和生活?在第8章中,我会解释我们从孩子身上获悉的道德生活。婴幼儿并不像我们曾认为的那样,是无涉道德的生物,就算是最小的婴儿也有惊人的共情能力和利他精神。而且即使是蹒跚学步的幼儿也知道我们应该遵守规则,而规则是可以更改的。最后,在尾声,我会谈谈孩子的精神意义,即关于孩子和生命的意义。孩子确实让我们看到了真理、美和意义,这才是事实。

  爱和生命的力量

  《孩子如何思考》读后感(五):哲学与科学融汇贯通的研究成果

  这是一本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同时又超越了科学范畴的心理学著作,它的结论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同时又包含了哲学、道德和宗教的观点。可以说,每一种基础学科都是在哲学指导下的科学研究,但能够并以哲学的视点将研究结果呈现出来的并不多,因此哲学思维可以看作是本书的一个创新点。当我们从更宏大的角度去思考“儿童为何?儿童相对于成人是怎样的存在?于人类群体和个体而言,漫长的童年时期的意义何在?”等问题时,现实层面的具体问题也会更为明晰。

  我们每个人都曾是儿童,但不代表我们真的了解儿童。科学养育的前提是了解儿童与成人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注意力和思考方式上:

  • 孩子构造因果关系图,成人使用因果关系图,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孩子更有创造力

  • 孩子的注意力往往是外源性的,成人的注意力既可以是外源性的,也可以是内源性的

  • 孩子的注意力像灯笼照亮四周,这种注意力的宽泛性让孩子具有学习能力,成人的注意力像聚光灯,是深度学习的保证。两种注意力分别代表外部开放和内部聚焦、非自我意识的吸收和自我意识的计划

  • 孩子思考时也会像科学家一样运用实验和统计的方式

  另外罗列书中的几个观点:

  (1)儿童具有反事实思维,儿童通过这种思维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他人。

  (2)儿童具有假想同伴,社会化程度高的儿童更容易产生假想同伴,并且他们明确地知道这是虚幻的存在。

  尽管以上概念并非是作者最先发现和提出的,但将其视作是儿童的“本领”仍具有极大颠覆性,不少结论颠覆了弗洛伊德和皮亚杰的观点,比如作者通过实验证明了一岁的儿童即具有道德认知能力,且具备共情能力,而在以往儿童被认为是没有道德观念的。

  在读书过程中,我的思考:直觉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好像是对立的,前者是创造力的来源,而后者则主导了理性的高低。

  “对于所有人类而言,孩子和家庭是人生意义、真理和爱的最大来源。”

  “我们并不是因为爱孩子所以才照顾他们,而是因为照顾孩子所以才更爱他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