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神的肖像读后感1000字
《海神的肖像》是一本由盛文强著作,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神的肖像》精选点评:
●远离家乡许多年,读到这样的书,书中熟悉的人名和地名,加上一层外来者的滤镜,再一层自己的童年滤镜,激起心中许多波纹。
●实话,美术社的书籍装帧纸张印刷真的讲究,作为一本市场书来说。
●装帧很讲究,图片也很喜欢,就是文字部分,真就随笔啊,也就最后的几篇渔民小故事有阅读体验。但总体等画册看还是不错的
●海洋民俗文化时代的亮点,一部关于海洋图腾文化的瑰宝。盛文强老师很特别,写的书更特别。
●写法有些刻意了 想去舟山玩耍
●有趣的民间画作
●海洋文化是我一直感兴趣的主题,陆续读过他的几部作品,写了两次书评。作为舟山群岛渔民画考察手记,《海神的肖像》仍注重历史文化与民间传说的打捞,比起之前,不同点在于更注重当下渔民文化生活的观察,更有现时性,也更有一些自己的感受与见解。
●海神的故事,比海怪更值得期待!
《海神的肖像》读后感(一):一部海洋文化名作
海洋,渔民,是我们生活的一员。平常开车去海边娱乐未曾想过渔民的生活风俗。书中表达众多渔民生活,渔民对于海洋的敬畏,渔民生活画作。了解到了相关人文历史。
在大海深处,很多渔民因大风大浪沉寂在阴冷的海底,《海神的肖像》又让那些已成为海中一员的灵魂在此刻露出面容。
舟山群岛附近岛屿一件件令人敬佩的故事还在心头演说。故事,古往今来歌咏英雄壮志,抢险救难。海神妈祖的神迹在华夏大地上家喻户晓,妈祖形象代表着数位海上英雄,他们可以驱逐海怪,他们可以为人们带来吉祥。
《海神的肖像》读后感(二):《海神的肖像:渔民画考察手记》自序
东海之中,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碧色岛屿。那些绿是包裹在岛屿身外的植被,阳光照在叶片上,光斑跳跃。岛屿坚硬的石质内核隐而不见,草木织就的外壳轻盈而又躁动,到了夜里,仿佛猛兽翕张的皮毛,它们在黑暗中保持着警觉。
在看不见的水面以下,岛屿的根系直达海底,与大陆架相接。岛屿来自深渊,也是深渊的一部分。它们诞生于一万五千年前,原是冰川运动后侵蚀出的山丘,后来海水上升,变成一丛密集的岛屿。东海岛屿若论数量之多,当以舟山群岛为最。
舟山群岛保留了海洋文化的隐秘传统,还有古老的风俗与神话。近十年来,我频频往来于舟山群岛的千余个岛屿之间,做一些田野考察的功课,并整理口述史,搜集民间故事。在此期间,我结识了几位会画画的船老大,由此接触到渔民画。
渔民画的源流可以上溯到明清时期的渔船彩绘,以及神像、旗帜、服饰纹样,其中暗含着古越人的精神图腾,失落已久的民间元气。其作者多是没有受过美术教育的渔家子弟,他们拿起画笔时,几乎不假思索。渔船,网罟,海怪,大鱼,这些意象频频出现,这是岛屿常见之物,岛屿的日常即是传奇。
那些年,船把他们带到不为人知的所在,回返之后便讲起了来自异域的传奇。渔民身上都带了些海外见闻,他们心念中的世界是无尽的。他们从岛屿出发,从高处到海面,再由海面潜至海底捕捉海物,在垂直方向上经历了巨大的落差,这使他们摆脱了土地的平面。海上行船可到万里之遥远,时间仿佛无休无止,新的空间在他们面前徐徐展开。海洋环境使他们更接近于四维生物,个体生命也因此而辽阔。渔民画所传达的神秘与热烈,正是海岛渔夫的精神属性。
于我而言,这本书是考察手记、风俗记、图像志、民间故事、文学想象和历史碎片的综合体。本书的六个章节做了分工:《海神》记东海岛屿的海神家族,以及衍生出来的海神画像,这是渔民画的秘密传统之一。《素人之迹》写岛上画师与船体彩绘,他们的一生光华四射,却又籍籍无名。《岛上偷活》中既有海岛现状的实地勘察,又有海岛渔业的历史考证。《读画记》侧重渔民画里那些美的瞬间。《问答录》则是渔民画家、老渔夫和美术工作者的口述。《岛屿故事集》是与渔民画有关的民间故事的重构。各章节之间平行推进,而又有互渗,以期呈现渔民画的历史脉络与精神图景。
另外,本书对渔民画的界定是广义的,并非特指现代民间绘画,也包括来自古代传统中的东海民间渔绘。古越人的血液流淌至今,在渔民画的方寸之间,古老的基因仍在传递。
是为序。
盛文强
二〇一八年岁末于青岛
《海神的肖像》读后感(三):画里话外的渔民生活
大海无情,瞬息万变。临海族群常以绘画祈福避邪,但若说起“渔民画”,以成气候的规模而言,盛文强在《海神的肖像》里说,这种民俗绘画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主要分布在舟山群岛。《海神的肖像》就是他在舟山群岛的渔民画考察手记。
画作必然是这部书籍的基本元素,它们分散在字里行间,伴随着叙述和说明而出现。它们出自不同绘者,然而气脉相循,有很多共同的特点。
荀子有云:“青出于蓝。”作为最早发现的天然染料之一,靛蓝是中国民间艺术经常使用的色彩。渔民画画家普遍偏爱这种色彩,或许是因为长居海边,大海给予他们的启示吧。蓝色的海涛在他们的笔下,有时显得狂暴,有时显得幽静。玄黑、绯红、金黄、豆绿等,也是渔民画的常用色彩,自然流露古老中国的韵味。
渔民画的构图少有留白,填得满满当当,非常饱满。人物朴拙,如泥塑小人,姿体动作透着憨态的灵活。动物造型夸张,比如,杨素亚的《花色大鱼》,三条大鱼相互盘缠,肥硕丰腴;朱松祥的《大网头》,一张大网撒出去,占据了画面的大半部,鱼蟹纷涌而入。
渔民画杂糅了中国手绘、剪纸、年画与西方现代绘画的技艺,追求形式的简化,以神取胜,线条色彩有很强的装饰效果。这些画作描摹岛屿的风土人情和岛民的心理感受,不是通过反复写生而获取的知觉经验,而是记忆经验和想象虚构的混合,有些接近原始艺术的魅力,有些给我梵高、高更似的品味,有些甚至有波洛克滴画法的感觉。
渔民画既是现象的,也是抽象的;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据盛文强说,画家有专业的美术工作者,也有当地民间的素人工匠,这印证了我的想法。斑斓多样、各有异趣的画风,也是舟山渔民画的的特色之一吧,群岛向以独特的景观吸引八方来客。
盛文强,就是受召唤而来的异乡人。盛文强自述,近十年来,他频频往来于舟山群岛列岛之间,做田野考察,整理口述史,搜集民间故事。《海神的肖像》就是成果之一。盛文强说:“渔民画的源头可以上溯到明清时期的渔船彩绘,以及神像、旗帜、服饰纹样,其中暗含着古越人的精神图腾、失落已久的民间元气。”所有的当下,都建立在往昔之上。盛文强一直注重历史文化与民间传说的打捞,新作依然传达他的海洋史观和美学理念。
讲故事,素来是盛文强的强项。闽地渔民陈财伯舍己为人,化身活菩萨,以“善财慈航”居享香火;还有海神妈祖、台州一带的渔师菩萨、嵊泗列岛的圣姑娘娘等,都是渔家出身,这反映了渔人对于筚路蓝缕、向海洋深处进发的先祖的尊重。海神的构成非常复杂,舟山千余岛,各岛皆有神,各神皆有庙。凡人可化神,还有古代贤者、王侯将相,也有术士巫医,不一而足,均配崇献。多神信仰是原始文化的特征,正如盛文强所言,“在渔民的内心深处,每多一尊海神,便多了一份保障。”在人类学和心态史研究方面,渔民画也是有意义的。
比起之前作品,《海神的图像》的不同点,在于更注重当下渔民生活文化的观察,更有现时性,也更有一些自己的感受与见解。随着足迹所到之处,随着一位位画家的出场、一幅幅画作的面世,这些绘画的题材与背后的传说很好地相结合,通过再加工的表述,重新呈现了舟山群岛和渔民生活的前世今生。《海神的肖像》不止是海神的肖像,更多普通人的生活,结网拉绳,远航出海,丰收的喜悦,对未知的恐惧。
在《海神的肖像》里,盛文强提及了一位特别来客。早在20世纪早期,日本画家可东见之助就居留舟山,作长卷《舟山岛画卷》,记录世外桃源的浮生百相。东瀛绘画与我国颇有渊源,浮世绘在19世纪末流播海外,又影响了印象派的创作。在访谈里,舟山市文化馆副馆长徐峰说道,舟山渔民画兴起的背景是在1983年时文化部所做的一个全国农民画展览,此后几年又先后得到文化部的表彰和扶持,得以蔚然大观,舟山敞开大门迎接客人。
渔民画的考察隐约浮现的交流路线,表明文化应当开放包容,互通学习,这也是新时代的人民向往的生活。
《海神的肖像》读后感(四):《海神的肖像》| 魔方,或永不停歇的海洋想象
海洋,是地球的原始记忆,也是孕育生命祖先的巨大子宫。人类对海洋的敬畏与恐惧与生俱来,或也因为潜意识中仍保留着亿万年前的基因密码。一串串隐形DNA在时空之轮中历经无数次重新排列组合,自渔民的想象中升腾而起,幻化为神明的模样,穿越惊涛骇浪,最终返归精神故乡。
翻开盛文强的新书《海神的肖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舟山群岛图》。昏黄纸本上隐隐是青绿山水的传统笔意,工笔勾勒的对象却已换成了森罗棋布的岛屿。虎头、蛟门、乱礁洋、急水门……它们的名字是奇怪的、陌生的、凶险的——你会不自觉地将目光移向大陆的区域,直到辨认出那些熟悉的地名:奉化县、宁波府、杭州府、上海县……才觉安心。正如船上的水手们渴望归家:脚踏实地的安全感,才是摆脱恐惧的根本途径。
是的,岛屿之于我们,更像是世外之地,它们与陆地脱钩,是海神护佑的领土。而《海神的肖像》则宛如一幅以文字构建的岛屿地图,六个章节之间,彼此独立又互有连通,贯穿其中的海神信仰,则像是书中提到的彩绘古船——“这是来自海岛的幻景,人们看到这方漂移的奇迹,便已身陷其中。”
继海怪、海盗之后,盛文强将考据和书写的重心移向“海神”。在统治中国千年有余的儒家文化之外,海神信仰以群岛为根据地,保存了巫风和神性的莽荒野性,延续了渔民族群的集体记忆,也留住了人类对自然所剩无几的敬畏之心。
本书中详尽考证的中国民间海神信仰,令人想到弗雷泽的《金枝》中描述的种种欧陆自然崇拜。盛文强在《海神的肖像》第一章中,写到:“在海岛,人与神的距离近在咫尺。”而《金枝》的第七章则提到:“在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或多或少地具有我们应称之为超自然力量的社会里,神与人之间的区别显然相当模糊,或者毋宁说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即便如此,陈财伯、杨甫、林默娘等平民的“人化为神”,却与欧洲巫术体系中常见的“神化为人”截然不同。盛文强将“渔民成为海神”这一现象,归结于共情与信任——
“来自寻常百姓家的海神离渔民更近,他们没有高高在上的庙堂气,也没有青面獠牙的惊人貌相,他们只是寻常人,就在渔民中间,与渔民意气相亲,他们异乎寻常的法力也只用在正途,从不会无故发怒掀起冲天巨浪,这是渔民心中理想的海神形象,他们只带来福泽,从不会动怒降下灾祸,海神在道德上趋于完美。”
中国的民间信仰,也即所谓俗神信仰,是多教合一,也是多神崇拜。海上的神明同样如此。在《海神的肖像》中,盛文强提到:“渔船中还常有诸神合祀的现象,合祀数量越多,海上渔业生产中的保障就越多,在船家的心中,信得多一些总归没坏处”。
究竟是潜意识孕育了信仰,还是信仰影响了潜意识?“来自某个家族绵延传递的记忆”真假难辨,但渔民画这一特殊的民间艺术门类,却将那些通灵之梦具现为可视的形体,在画布上铺陈出新时代的博物志。
人要如何抵达自己的心灵内部?如何捕捉肉眼不可见的精神意象?盛文强用一个道家词语“内视”来形容这种奇异的能力。现代渔民画中的海神形象,与其说是信仰的寄托,不若形容为恐惧的释放。当工业文明驱逐了神灵和妖魔,民间艺术或将成为一根连接历史和当代的缆绳,朴实、粗糙,却又结实柔韧、连绵不绝。
“如今,渔民画接续了隐秘的薪火。”
《海神的肖像》中收录的渔民画林林总总,风格各异,但无一例外地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性。精细的丝网印刷,令画作的色彩和细节都得以在书页中重现。那些变形夸张的色块和线条,那些涌动不休的幻想和梦魇,与富有诗性的文本形成了强烈的呼应对照。而盛文强在《岛上偷活》中写道:“渔民画色彩浓烈,也不全是夸张。在东海岛屿,纯粹而又热烈的色彩随处可见,海水的蓝,沙滩的白,都浓得耀眼,这也构成了渔民审美的一部分,只是不知不觉罢了。”
“时间和空间的堡垒轰然塌陷,他们在时空中来回穿梭,只为抵达稍纵即逝的往昔岁月。”
绚丽热闹的画面之外,是传统渔业在现实中的日渐凋敝。绿眉毛船踪影全无、渔绳结即将失传、巨型拖网吞噬了近海资源、只有渔村屋檐下晾晒的干鱼,是旧时光的遗骸,在风中唤醒乡愁。《岛屿故事集》中的许多故事,都隐约闪烁着盖茨比式的感伤。而浦岛太郎的故事,或可视为对古典渔业的终极缅怀——
“原来这小盒里装的是压缩的时光,一百年的时光悉数飞出,毫不留情,渔夫老死在沙滩上。”
《海神的肖像》的阅读体验,更接近于扬帆出海。无法预测会遇到怎样的景观,也不知一张网撒入水中,会有怎样的收获。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凸显了文字的张力,也放大了绘画的想象。我们在分享作者个人经验的同时,也抵达了更深邃的渔民之梦。
近年来,盛文强的海洋文学创作,早已形成了自己的脉络,正如“渔家有自己的时间表”。他也曾说过,“好的文本犹如潮间带”。在书中,他详细地描写了潮间带的存在:“这是一片海陆相争的所在——潮间带属于海洋,还是属于陆地?难以界定它的身份,它本来就在界限之外。”不被定义,才有自由。
因此,我更愿意将这本《海神的肖像》比作一个六面体魔方——鲜艳的色块不断反转挪移,它们不需要回到各自的完整中去,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移形换位中,重构不同的情节和画面。作者与读者一同进入了这个永不停歇的游戏中,海神的传说和岛屿的秘密,犹如黑暗中跳动的细微烛火,照亮了一幅幅渔民画,继而在盛文强的文字中得到重生。他者的日常成为阅读者的传奇,而那些亲眼见证了“过龙兵”的人,“再也不会为纷繁的世事感到吃惊”。
《海神的肖像》读后感(五):盛文强:带读者重新认识海洋中国
继《海盗奇谭》《海怪简史》等作品后,作家盛文强近日推出新一部关于“海洋文化”的著作《海神的肖像:渔民画考察手记》(《海神的肖像》)。新书共分6章,其中《海神》勾勒了东海岛屿的海神家族以及故事衍生出来的海神画像;《素人之迹》 写了岛上画师和船体彩绘;《岛上偷活》中写了海岛渔业历史和现状;《读画记》和《问答录》着墨于画渔民画的渔夫;《岛屿故事集》则是与渔民画相关的民间故事。整本书各章节之间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呈现了渔民画的可爱历史和丰富的精神图景。新书上市,近日记者专访了盛文强。记者 朱德蒙渔民画暗含失落已久的民间元气
记者:此番以“渔民画”为新书主题,为什么?
盛文强:渔民画是海洋民间艺术中罕见的例子,它是视觉的,使东海渔民的古老图腾在渔民画中得以传递。这本书是渔民画的考察手记,想要从视觉入手,带读者重新认识海洋中国。在一个传统农业大国的海滨,还有不为人所知的海上生活。农耕和海洋,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思维,如何用海洋的勇猛,破一破农耕的因循,是一个沉重的命题。
记者:您能对渔民画做个简要定义吗?您书中的渔民画,有时仅是一条鱼一只螃蟹,甚至一些并不能看出是什么图形的图画,它们都可以成为渔民画的主角,成为渔民的信仰来源,为什么?
盛文强:渔民画的源流可以上溯到明清时期的渔船彩绘,以及神像、旗帜、服饰纹样,其中暗含着失落已久的民间元气。渔民画的作者,也多是没有受过美术教育的渔家子弟,他们拿起画笔时,几乎不假思索,渔船,网罟,海怪,大鱼,这些意象频频出现,这是岛屿常见之物,我想岛屿的日常即是传奇。渔民则对身形巨大的海洋动物极为尊敬,如大鱼、大龟、大蟹等,网中捕到了这些大物要放生,他们认为这些大物是年深日久才长成这样大的身躯,或许早已成为精怪,不忍心伤害。这些还带有原始的动物崇拜的痕迹,也是对自然的敬畏,然而当代人已很少有这种敬畏心了。
记者:有没有您印象特别深刻的渔民画呢?
盛文强:我对嵊泗岛的渔民画印象比较深。嵊泗岛孤悬海上,多云雾,有一些梦幻的特质,因而嵊泗渔民画中多有一些海神、海怪之类的意象。譬如马绍洪的《龙王》是由水族聚集而成的形象,这些活物迅速移动,使龙王的面目模糊不清,甚至有些狰狞,细看才能辨出五官,繁复的细节又避开了脸谱化的危险,鱼和鸟的形象在它脸上迅速流动,这使它的相貌游移不定,龙王每时每刻都在变脸,这才是龙王的样子,它喜怒无常,说变脸就变脸,象征着海上风云变幻的状貌。这是属于岛屿原住居民心中的龙王,和原始艺术有着某些共通之处,靠一番莽力扑面冲来,而又有耐心做细节的勾画,狂野和细腻并行不悖,甚至互相加持——细节的丰富使这野性更具体,而狂野的力量又激活了全部细节,每个部件都闪闪发光,硬生生把龙王的衮服华裘剥去,令其现出了妖魔的本相。
当然,这个龙头人身的怪物,远不如平民出身的海神亲切。孙跃国的《海神》中出现了两个巨目鸟喙的鸮面怪人,俨然外星生命。这是孙跃国心目中的海神,其形体飘忽不定,带有死亡的阴影。凭着直觉,他迅速记下了海神的形貌,将海神安置在纸上。这是一种值得珍视的能力,他离开了现实世界,抵达了更为深邃的精神内部,姑且称之为“内视”,在许多渔民画家身上,我都看到过类似的精神自觉。孙跃国这代渔民正处在新旧渔业的交汇处,亲历了风帆时代的尾声,也赶上了机器的便利。新旧交替之间,传统的精神在剥落,新的经验在渗入,暗中改换了旧日海神的容貌,裂变之后重新凝聚。
文学毕竟是独创,而不是跟随
记者:渔民画,甚至海洋文学在中国属于小众题材,为什么致力于这一领域的文学创作呢?
盛文强:我出生在胶州湾内的一个海岛,父母都是岛上渔民,对海上生活有着天然的亲近。后来我到内地求学、工作过十几年,见证了许多荒诞的人物,深感震惊。感谢这种极端的生态,令人警醒。所以要回到海上,从题材到文本,都要走出自己的路,文学毕竟是独创,而不是跟随。
记者:关于新作,之前出版界对它的定义很复杂,您能谈谈您的创作风格吗?
盛文强:我理想中的写作应该是跨越文体的,乃至打破学科界限的。前几年我看过一位美术史家写的《庵上坊》,是写山东安丘的一座贞节牌坊,看上去很小的题材,写成了一本书,这是很难做到的。作者有一整套田野考察的工作方法,乃至美术角度的实测与绘制,文献史料的打捞,牌坊背后的女人终于浮出水面,她的遭遇令人感慨唏嘘,比小说还要吸引人。
记者:创作中有没有一些令您印象深刻的际遇呢?
盛文强:在东海的黄龙岛,我采访过80多岁的老船长刘有九,他会百余种渔绳结,每种绳结都是船上能用到的。他年轻时做过“阿班”,这是一个古老的名词了,按《海岛逸志》 所说,“船中登桅安置帆索者,名曰阿班”,阿班就是船中负责安置风帆绳索的人,同时还兼有巫师的职能。遇到海怪时,阿班负责祭祀,设法驱逐,是帆船时代的特殊工种。后来我忽然想到,他或许是东海最后一个阿班了,他的手艺还是属于帆船时代的,他在桅杆上爬上爬下,修补绳索,使用的正是明清时代的方法,驱逐海怪时,又变成巫师,他的工作介于虚实之间,神奇地结合在一个人身上。机械动力的渔船取代了帆船,他的绳结也面临失传。我做过系统的整理,拍照并绘图,记下了每个绳结的名称和用途,将来以此为题材搞一个东西,这种际遇是幸运的。
只有大量的工作才能影响更多的人
记者:渔民画的传承问题您在书中也提到了,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盛文强:民间艺术多数都面临传承的问题,旧时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来的民间艺术,还能保持原汁原味吗?这不太现实。有些受过美院教育的年轻人在画渔民画,其实我是不赞成的,一看构图、透视、明暗等娴熟的技巧,就觉得跑偏了,渔民画恰恰是笨拙的、直觉的,而且在情感上是真诚的,是一种素人艺术,这其实很难做到。
记者:如何引导大众读者对海洋文学产生关注?
盛文强:这个问题很大。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作品要有趣,才能唤起人们对海洋的热情。海洋科普、海洋文献、图像史等方面的书我也在做,今年将会推出多种形态的作品,只有大量的工作才能影响更多的人。
记者:您深耕海洋文学,是和您傍海的故乡有关吗?
盛文强:应该是若即若离的关系。“写故乡”是一种乡土文学的范式,我对此抱有警惕。我所写的,可能是东南沿海的某个点,但又不确指是哪里,海洋是连通的,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
记者:那么哪一片海域和它背后的文学创造力,最令您着迷?
盛文强:我在东海海域考察的时间最长,那里还有一些比较原始的渔业聚落,海岛非常密集,岛民的生活方式、民间信仰、传说故事等都很可观,是鲜活的文学现场。我写《岛屿之书》《渔具列传》时都用过一些东海岛屿的素材。在海岛上我有很多朋友,他们真诚而又纯粹,他们也从不教我做人的道理,见到他们会觉得心情舒畅。这些都是我沉迷于东海的原因。
(《山东商报》2020.1.18)
作者简介:盛文强,1984年生于青岛,作家,海洋文化研究者。近年来奔走于东南沿海,致力于渔夫口述史和民间故事的采集整理,兼及海洋题材的跨文体写作实践,著有《海盗奇谭》《海怪简史》《渔具列传》《岛屿之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