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北方》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北方》读后感锦集

2021-02-18 02:03: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北方》读后感锦集

  《北方》是一本由张抗抗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方》读后感(一):南方与北方,都是梦萦之地

  我一直以为,张抗抗是北方人。最近读到《南方》《北方》,才知道印象有误。自序有言:“如若把我的人生地理节点连接起来,是一条长长的斜线:广东—杭州—黑龙江。中年以后,斜线回返,到达北京并停留下来,目前已长达三十多年。”原来张家祖籍广东新会,张抗抗于1950年出生在杭州,十九岁离开杭城去北大荒农场上山下乡。

  《南方》与《北方》是她多年来回忆早年生活的散文,陆续刊登各类报刊,这次合集,“借此回望,审视自己写作的本源与变化”,也让读者借此看到地域文化对作家写作的影响。

  两部散文都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用毕生不忘往昔,不忘故乡,不忘亲人师友的一支笔,写出了感人的对乡土人情的热爱。两部作品也有所区别,《南方》温婉动人,《北方》豪爽不失细腻,所有散文都是以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本色去写,清淡朴实,温和宽厚。

  《南方》着重书写名山胜水、湖畔风光、小镇风物。杭州是她出生与成长之地,永难忘怀的家园。张抗抗以“西湖的女儿”自诩,《杨公堤随想》《重识钱江潮》漫步古今历史,西湖的柔波、钱江的浪潮,翻动文化;独自走进偌大的学府,母校是她成长的摇篮,《文学梦想开始的地方》纸短情长。最好的还是“能不忆江南”“摇到外婆桥”这两辑,跟随她的脚步,一起走过西施故里、乌镇松阳,也乘着夜航船,在“咿咿呀呀”的桨橹声里入梦。梦里有时悄然回到南国,尽管山重水复,父亲与祖先遗留的足迹依稀可辨。

  散文其实只是副业。张抗抗写得好的,还是小说。张抗抗的小说立足女性视角,同时超越性别意识,既有个体对社会人生自然宇宙的审美,也有作为群体对一代人命运的追问与思索。她的主要代表作,比如《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塔》等是知青题材的,比如《我要的不是这些》《飞走了,鸽子》《去远方》等是大学生题材或普通青年的。

  理解张抗抗的小说创作,离不开对她的散文的阅读。《北方》里就藏着许多解密的要素。南方来的水乡女子,融入北地荒蛮的环境,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北大荒原来这么大呀,我知道什么叫广阔天地了!”生活习惯完全不同,一切只能从头学起,耕地、种菜、烧炕、抓鱼、偷白菜……土篮子里的灰没有及时倒,差点酿成火灾,被批评“南方人,啥都不明白”,心里那个难受哟!连北方的蚊子都比南方大个儿,咬起人来更疼,而家信是报喜不报忧的,只好开个小玩笑,把夹在信里寄回去的蚊子说成蜻蜓,想要撒娇却不敢让父母挂念的小心思啊。桩桩件件,在北大荒扎根,夜里梦里心里,文学的种子也在抽芽。

  在我看来,《北方》要比《南方》更胜一筹,更厚重也更深沉,有更多突如其来的冲击与仓惶无着的抵御,烘托出氛围,以及那曲折、复杂、深刻的心理叙写,真切朴实,生动鲜活。最难得的,那么多的苦难与艰辛,但在张抗抗的笔端,从心灵流畅出来的清澈泉水,荡涤了脏污,融汇真善美,显得那么纯净隽永。

  张抗抗曾说,她的早期教育深受母亲的影响,因为母亲就是一个生活在童话世界里面的人,一辈子都充满着童心。张抗抗的散文,让我们体会到的,也是这样的感觉。不管她在南方还是北方,不管她走到哪里,水为肌体,黑泥化骨,塑造了她的文学世界。

  《北方》读后感(二):这是真正的“北方”,从头到脚都果然是北方的

  确实,出生地是浙江杭州——这是标准意义上的南方——却从27岁起就与北方结下了不解之缘的张抗抗,不管她骨子里南方的血液到底还剩下多少,她都已经抹不掉北方的色彩了。更不用说,她生命中的十来年时间,是在北方之北的黑龙江——那已经可以算是中国的极北之地了——度过的!既然如此,那就不妨检验一下,张抗抗的这本《北方》,其成色到底如何吧!

  写哈尔滨,写长城,写大漠与西域,这确实是北方无疑!北方的风沙看来已经足够深入地浸入了张抗抗这位杭州人的内心世界,甚至很有可能是非常浓郁的东北味儿。但是静下心来,也不难看到,这毕竟是一位出生于杭州的“北方人”,那份细腻即使经过了这么多年的稀释,却还是难免留下些印记——但它们,到底是一些什么呢?

  在“自序”中,张抗抗自己揭示了这一点:“不同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产生的文学作品,除了方言俚语之外,真正的差异在于内在的气韵,气韵的运行不是通过故事,而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体现。”大体上来说,南方语言的特点就是“甜腻而琐碎”,北方语言的特点则是“粗犷豪放”。当然,这只是一种大致的区别。

  比如在《地下森林断想》这一篇里,张抗抗既可以写出“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这样豪放意味十足的句子,却也有“也许鸟儿掠过山崖,衔叼的草茎曾在这里落下过草籽儿,但是草籽儿没有发芽;也许山泉流过谷底,携带过几粒花种,但是小花儿没有长大”这样洋溢着细节之美、韵律之美的句子。整体上的“北方”,却在字里行间还显示着“南方”的秀丽与静美,确实回味深长。

  真正纯北方的作家,在作品里很难有太多的“甜腻而琐碎”;真正纯南方的作家,在作品里也是欲作由内而外、内外兼具的“粗犷豪放”而几近不能的!地域文化浸润了每个人的内心,特别是生于兹、长于兹的那部分人。但是,作这样的区分其实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只是一种文化印记的自然体现罢了。

  在现代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地域影响已然式微的情况下,作品以及内容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已经非常明显甚至于成为一种时尚。假如不知道张抗抗是杭州人,单是看她在《北方》这部散文作品集里的每一篇,似乎很难得出她是南方人的一丁半点结论来——那是需要吹过多少北方的风沙才能留下的鲜明印记啊!

  对于平生大部分时间待在北方的南方人张抗抗来说,她的作品确实已经全然从头到脚都是满满的北方味儿了——至少,《北方》里的每一篇都是如此;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她比很多北方人还更像北方人——或许其中更主要的原因,就是她曾经长久地待在黑龙江这块热土上吧!东北文化的侵彻力还真的是如此之强劲有力!

  《北方》读后感(三):坐标:南北东西的北

  坐标:南北东西的北

  张抗抗老师在文坛上成名已久,我知道她的时候,是在《文坛风景线上》看到关于她的作品的一些消息。比如长篇小说《赤彤丹朱》,春风文艺出版社的布老虎系列长篇小说《作女》等。她的许多作品都获得了读者的喜爱,也获得专业的文学评论家的肯定和支持。并且,因为这些文学的成绩,她还是作家协会的重要官员。

  在某一个杂志的文章专访里,我看到了对她家庭的简单介绍,才知道了她并非纯粹的北方人。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因缘际遇,来到了北方,并落地生根,成就了一番事业。按照我的理解,一个转换了地域生存坐标的人,她对当地的文化社会认知会更加敏感,甚至好奇,从而发现发掘出新的文化因素和特征,总结成文,自然也会让人眼前一亮,心生欢喜。

  这部散文集《北方》收集了作家多年创作的散文作品,它们都具有一个比较鲜明的特征,就是北方的地域特色。无论说人还是纪事,或者描绘的各种景物都是北方所有,这也就是作家的整体规划的宗旨:把所有北方的物事结合起来,整编起来,做一个集中展示。这在书前的自叙中已经写的非常明白。

  在中国的地理认知上,北方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它是相对于南方来说的。很多人把山海关作为一道分界线,往南走就是南方;往北走就是北方。这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地理分野,不过约定俗成,人们也就都如此认为了。张抗抗居住的地方哈尔滨是属于北方下的一个区域:东北。所以,散文集的三辑中,前两辑都是关于东北的事物的。

  《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哈尔滨》,可以看做南北差异的集中体现,但这篇文章还是站在南方人的立场上对北方的观察和思考。有对比,特征和差异才突出鲜明。在《林中记事》一篇,则是对当年学生下乡插队的纪实,因为是作家本人的亲身经历,所以更有说服性,描写的也更为逼真和写实。东北的深山老林里,一个南方的的小女子,战风斗雪,茁壮成长。经历生活的磨砺和艰辛,一点点对社会、人生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这对日后的写作是有非常巨大的意义的。

  除此之外,对东北的人文风光还多有描写,如太阳岛,五大连池,长白山,北大荒等等,都做了详细的描写和记录。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知东北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物。因为这是集中的展出,所以读者的身心是都沉浸在东北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中的。可能作为一个北方人并不觉得如何特别,但是对于南方的读者来说,这急速hi一个很好的参照系。

  在第三辑中,作家走出东北,向南方走去。可是这个南方,还是相对于东北的南方,在南方人看来,还是北方。这辑写的是大漠和西域。鸣沙山的敦煌遗迹,辉耀千古,给人了们留下无尽的想象和猜测。这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是世界性的人文景观。无论在今天还是以后,都将扮演纪念碑一般的角色。

  还有更远一点的新疆,吐鲁番的葡萄,天山的向日葵,以及稍微近一点的内蒙古的蒙古包,克什克腾的山峰和乌兰布统古战场。一种文字的描绘,如同西拉木伦河的漂游,或者精神的神奇探险。在领略了地域上的不同风景以后,在人文感官上也有了不一样的体会。这个体会是作家眼中所见,心中所思的,当然还有读者自己的感触思索。

  北方终于成为了南方人或者说半个北方半个南方人的张抗抗的精神归宿和漂流之地。她梦怀萦绕,永系心头。即使远离,也难以割舍,那是可以膜拜的文化和血脉的故乡,一个人心灵深处的纪念地。

  《北方》读后感(四):书评|来自南方与北方的对话

  文/捷Jesse、楚天舒

  心若有景,处处皆是魅不可挡,人生如文章,一路读着,一路写着,唏嘘着,感动着,一落笔墨痕寄人生。

  翻开书卷,汩汩文字,如溪流,如大河,弯弯曲曲,流经心田。这里的文字,从广东发源,流经江南到过杭州,流向遥远的东北平原直至黑龙江;这里的文字,随时间而走,中年折返,别有风味;这里的文字,自北方沿斜线碾转,达到北京并停留下来,确有温情。

  无论从南方走到北方,还是从北方走回南方,南方能给你带来风韵,北方则能给你带来风骨。你可以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也可以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

  这是套姊妹书卷,有着作者生长的《南方》,也有着作者成长的《北方》。南方与北方相距真近啊,近得可以隔江相望。南方与北方相距真远啊,远得无法用脚步来丈量。

  北方说:在我粗犷的视野里,你是莺歌燕语、眉目灵动的女子,身着绿罗裙,柔柔地、美美地、脉脉地伫立在缠缠绵绵的三月江南雨中,听着伴随烟雨而来的夜半钟声,或是折了一枝灿灿的春花,拈花浅笑,平然恬静地站在春光中,宛如一首四言的婉约小诗,听着迷蒙蒙的水乡棹歌。

  南方说:在我似水的眼眸里,你壮壮地站立起身,拍下落在肩上塞北的片片白雪,头顶敕勒川的片片行云,迎着朔方漠风,茫茫黄沙,终究是抵挡不住你远上那白云间的炯炯目光。冷冽的月光穿过蓬松的鬓角,照在你刚毅的脸庞上,铁马冰河带你入梦来。

  北方说:你婀娜多姿,望穿秋水,我雄浑伟岸,目光如炬。

  南方说:我有三月的梅雨,江南的风,风月无边。你有塞上的江南,草原的风,风光无限。

  北方说:我有阴山山下的牛羊群。

  南方说:我有洪湖岸边的鱼米乡。

  北方说:我用羌笛为你吹落如雨的星,如霜的月。

  南方说:我还你一阙《钗头凤》,了却你心头的怨和愿。

  北方说:我送你激情满满的《青纱帐-甘蔗林》。

  南方说:我还你一首旧城南的古歌谣“小二哥的汤圆,圆又圆”。

  北方对南方说:我陪你向北走,看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策马奔腾,开怀畅饮。

  南方对北方说:我陪你向南游,听雨打芭蕉,云中锦书,坐看云起,小酌怡然。

  南方是温暖富足的,空间相对狭隘,没有巨大的地理压迫感,情感细腻而温婉。北方是旷达与寒冷的,人们渴望热切交流,可以痛快淋漓的宣泄。

  在南方,在有李煜和柳永的南方,一江春水向东流,晓风残月杨柳岸边夜夜响彻着秦淮河上的浆声,余情摇漾于江花,江水,江南中,“能不忆江南?”

  在北方,在有岑参和高适的北方,狼烟滚滚,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把所有的忠诚、成败和荣辱,都牢牢地钉上了线装的平装的精装的历史中。

  无论是北方到南方,还是从南方对北方,有快乐,有孤独,人在途中,身随景动,每一段路都有每一段路的领悟,每一处风景都有每一处的好时光。

  南方可能给予你了姣好的面容,北方则可能给予你坚毅的性情。北方可能给予你了大气的五官,南方则可能给予你了细腻的情愫。

  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是我们的根。南方孕育了血液,北方重塑了骨骼。北方有海,黄海渤海是你飞奔的向往;南方有海,东海南海是你血脉的延绵。不仅如此,北方有大江,南方有水乡。这里有细腻与粗犷的碰撞,更有温婉与豪放的融合。

  到过南方的北方人都会说,能不忆江南。这里有乌镇倒影,石桥、长街、老屋、木船;这里有云和梯田,春夏秋冬各显身姿;这里有古城泰州,“君子不独乐”回响不绝。而到过北方的南方人也会说,大漠黄、雪原白。这里有山风浩荡、岩石坚韧,也有艺术巅峰、敦煌奇景;这里有戈壁的海市蜃楼,也有西域的浓烈色彩;这里有滴水的葡萄沟,也有硕大的蒙古包。

  南北文化交错,兜兜转转,作者整理出了《南方》《北方》两本散文集。回望过往,也许本源还在,初心还在;展望未来,似乎余路弥艰。

  现代的人们越来越热爱行走和迁徙,因为大家的心中总有某个远方,或在南方,或在北方。无论南方或北方给予了你什么,坦然接受就好,途经岁月,留下的都是爱和记忆。

  《北方》读后感(五):从《北方》看中国地缘文化对当代作家的影响

  地缘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于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不同地域形成的地缘文化,对于生于斯或长于斯的作家具有深远的影响。

  以张抗抗为例,这位生长于南方成长于北方的作家,她的作品就凝结了南北方文化的错杂。

  地缘文化对一个作家潜在的影响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坛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他们为中国现代文化注入了无限生机。

  同样是作家,为什么每个人表现的作品形式和内涵多种多样?这就不得不说到和作者生长有关的地域。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将《楚辞》“奇文郁起”的原因归结于“楚人之多才”;美国诗人弗罗斯特说:“人的个性的一半是地域性”。地域文化对于作家个性的形成和塑造至关重要。它是一种基础的本源。这个地域的风土人情、方言俚语、气候环境等都深深的烙印在作家的作品中。

  张抗抗在东北北大荒农场劳动,在哈尔滨上学、工作,后来又到北京工作,她人生中有几十年的时间是在东北、北京度过的,所以她的散文集《北方》具有浓郁的北方特色。

  “比如酸菜汆白肉,就烩得不同凡响。酸菜丝儿的刀工须极细,肉必须是肥瘦搭配的五花,还必须有筋筋道道的冻豆腐宽粉条辅助,炖出满满一砂锅,还须配上蒜泥,寒冬腊月的,腾腾直冒热气,那是个什么气氛!”这篇《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哈尔滨》被收录在《北方》第一辑“雪原·绿野”中。几十年前的东北,原始森林郁郁葱葱、遮天蔽日,重工业还没有波及这篇美丽的土地,人们性情爽朗、热爱生活。书中内容清丽委婉,语言动人,作者在《地下森林断想》中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把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得到了自己期待和希望已久的荣光。”

  上个世界八十年代开始,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精神素养开始显著提高,作者对于生活更加热爱,但是对于现实却又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在第二辑“长城·槐花”中,作者对槐树进行了重新解读:“它们脱离了槐树的老枝,就好比抛开了陈旧与衰老,去往另一个新生的处所。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那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来”。

  作者不仅对于北方的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对于历史、环境,也都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深入的主题挖掘。在第三辑“大漠·西域”中的《鸣沙山听沙》这篇西北见闻中,作者感慨:“也许再不会有比鸣沙山更坦率的山了——它没有外衣没有包装,没有树林没有青苔,一无遮拦地铺陈开去,裸露的身体从容地展示着它优美的体态和曲线……从春到冬,敞开胸怀默默地呵护着来往西域的路人。”

  北方的粗粝也是一种美,作者到北大荒几年以后,已经逐渐融入北方生活,《北方》收集的散文无论是写景、叙事还是抒发情感,都充满了豪放豁达的感情色彩。

  不同于很多女作家的细腻,张抗抗面对生活的苦难,并没有伤怀,而是让苦难在生活中开花。似一个旁观者,冷静的面对命运,平静的接受。在作品中,用壮丽山河、美丽花鸟架构,力战苦难,传递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地缘文化对于作家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的

  地缘文化对作家的影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一个人的作品,受其他很多因素的影响。

  同时代其他主流文化的影响,内心的自由,对社会对公众的重任,以及自身生活的改变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作家。

  社会责任感是一种自觉意识,作为社会一份子的作家,社会化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文学创作需要不断创新,才能有顽强的生命力。作者对于生命、对于人生、对于男性女性群体、对于人性善恶的思考,都可以成为作品的主题。

  在如今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地域性的限制,很大程度上阻碍的了文学的发展。很多作家反思的方向,已经投射到自身与时代的契合以及如何更好的适应时代的要求上来。

  张抗抗从写作开始,就秉持内心的自由,维护自己的文学个性,但是她从来都是以社会的、历史的、民族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她的社会责任感,随着她职务越来越高,参与社会活动越来越多,而愈加厚重。我们在读《北方》时,能感受到两个她的重叠:一个有个性的张抗抗,平静淡薄,不事张扬,含蓄内敛;另一个是社会化的张抗抗,她不停的创新创作,不停地变换创作风格,既有对美好人生美丽景色的抒情,又有对社会冷酷一面的考量批判。她的作品交织美好和冷静,贯穿人性和世事洞察,几十年来,长盛不衰。

  对生活的爱与思考时恒久不变的

  一个优秀的作家,永远是在经历苦难后依然对生活充满热爱的,这样的作品才有温度、有厚度。

  生活的美好,就在于每个人的生活态度。真正的诗和远方,都是在生活的中真切显现。真正的作家,也是在生活中寻觅,不会独立于生活之外进行思考。不然,走再多的路,看再多的风景,心灵都没有深度。

  张抗抗的散文,行文是流畅的,又是厚重的,是沁人心脾的,又是感人肺腑的。字里行间,凸显的是历经世事不失清明,经历苦难依然热爱生活的态度。文学,给予她神奇的力量,让她自强不息,涅槃重生。

  脚之所踏,皆是生活;心之所向,皆是故乡。“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好的作家,最基本的就是人情达练,世事洞明,拥有比常人更敏锐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拥有丰富的情感。风雨兼程的写作路上,才能更加光芒绽放。

  无论何时,对脚下的土地充满深情,前进的步伐强劲有力,就是作家最好的样子。

  地缘文化是作家的根,对其影响是深入骨髓的,但是,地缘文化又不具有唯一性。唯有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人生深入的思考,才是作品生命力长久的根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