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的孩子读后感锦集
《失踪的孩子》是一本由[意] 埃莱娜·费兰特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4.00元,页数:2019-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踪的孩子》读后感(一):读后感:教育的重要
看评价很多人不喜欢埃莱娜喜欢莉拉,我也一样。因为她聪明她率真她美丽她吸引人,拥有许多普通人想要而不可得的与生俱来的品质。但作为一个妈妈,如果让我选择一个做我的女儿,我会选择埃莱娜,因为她努力她理性她优雅她靠自己一步一步的向上走,她不依附于别人。她享受爱情,面对爱人的不堪可以主动放弃。她享受事业的成功,还一次次的在否定自我中不断成长。面对自己羡慕嫉妒恨的朋友,不管是出于利她或利己的目的,她执着的保留了这段友谊。她总在否定和肯定自我中不断进步,她自己就是自己的主心骨。而莉拉更像缺乏超我,单凭本我和自我活着。老了,天赋给予的种种褪色以后,就成为平庸固执的一个老太太。
当然,如果命运让莉拉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她可能又会过上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因为教育可以滋养我们的超我,会和自我一同驾驭好本我。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还是教育的作用。等我女儿长大了,也许初中,我会推荐她好好读一下这套书。
《失踪的孩子》读后感(二):“那不勒斯四部曲”——壮年、晚年
二刷《失踪的孩子》,在读完“那不勒斯四部曲”前三本的前提下再读尾篇,有了更多的感慨。
整体来看,就是埃莱娜与尼诺、母亲和莉拉关系的转变。
埃莱娜与尼诺:从梦中情人到撕破虚伪的面具。
埃莱娜在冲动下搬到了那不勒斯和尼诺一起生活,她满怀期待而来,却始终无法接受尼诺未放弃家庭。她也慢慢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尼诺的唯一,而是众多情人中的一个,因为能帮尼诺发表文章,才会被尼诺青睐。尼诺在青春期的时候一直很反感父亲,因为父亲是一个虚伪多情的小人,正直的尼诺自然是想逃离父亲的影响。随着尼诺在社会上的摸爬滚打,他越来越现实,甚至父亲还要虚伪,他利用身边的情人为自己谋取私利,金钱、地位、名声。或许他只爱过莉拉,可能是因为莉拉身上有一种魔力和吸引,与一般女人不同。
埃莱娜与母亲:从拼命逃离到接纳。
因为埃莱娜在家里排行老大,她的母亲是一个非常现实、有些刻薄的人,家里有弟弟妹妹,母亲更多是希望埃莱娜学习不好,可以早早工作补贴家用,但是在埃莱娜眼里,母亲是一个刻薄世俗的又跛脚的上不来台面的典型市井泼妇,为了不成为母亲这样的人,她拼命学习,只为了能逃离母亲,逃离那不勒斯。当埃莱娜与大学教授彼得罗离婚,成为尼诺的情人回到那不勒斯后,母亲视埃莱娜为耻辱,但是埃莱娜婚姻的破裂对母亲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光荣是埃莱娜带给的,耻辱也是。也是从那时起,埃莱娜生下了与尼诺的女儿,起名为母亲的名字,埃莱娜渐渐注意到母亲的衰老与脆弱,对于可怜的母亲,埃莱娜选择了接纳。
埃莱娜与莉拉:一路攀比与竞争,终究还是希望你好好的。
莉拉的头脑异于常人,虽然她的婚姻不幸、虽然她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是她的人生同样是丰富的,她战斗过,辉煌过,人生起起落落她从来没有在乎过,但是这一切都在她的女儿蒂娜失踪后变得扭曲与破裂,蒂娜的失踪带走了莉拉活下去的勇气和正常生活的灵魂,最终莉拉放逐了自我
《失踪的孩子》读后感(三):布娃娃
看完了,在一月的最后一天。
打开窗,天气很好。趴在窗台,望着小区花园里有对父子在玩耍,盯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
这对那不勒斯出生的贫穷的小女孩,在半个世纪之后,找回了她们童年的布娃娃。在把娃娃扔进地窖到跟娃娃的重逢,是她们几乎跨越一生的友谊。
曾经很喜欢莉拉。她才是那个天才呀。
那么聪明,那么决绝。她创造,她破坏,男人向她丢石头,又痴情地围着她打转,她坠入深渊,又绝地反弹,总是带着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
后来发现,莉拉张牙舞爪的外表下深深地埋藏着自卑,她始终觉得,自己只有小学五年级的文化,她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她费尽心机地想要掌控一切,世界还是在她面前变形,无可挽回地溃败。
后来更发现,我们之所以喜欢莉拉,正是因为我们充其量只能成为莱农。
莱农,资质平庸,现实,她只爱自己。她的自卑是表面的,担心在别人面前露出马脚。于是她努力读书,步步为营,模仿莉拉,讨好并靠近当权者,嫉妒比自己好的人,跟自己不怎么爱的人结婚。每次的选择都小心翼翼,认真把握好到手的机会,让事情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她做到了,甚至超出了预期,她成为了她和莉拉小时候想成为的那种人,一位有名的作家,受人尊敬。
相比之下,莉拉总是轻而易举毫不犹豫地放弃那个更容易的选择,去追求自认为是对的事情,从而把自己置于风暴之中。这样的人生,在纸面上看很刺激,放在现实里,是大部分人都不愿意的吧。
有意思的是,看起来完全相反的两个人,却维系了一段这么长时间的友谊,两段截然不同的人生,却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或许,她们以彼此为参照,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不曾拥有的东西,也渴望对方是自身的延续,去经历自己无法加入的人生,从而无意中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最终,她们都回到了孑然一身的状态。
莱农能心安理得地充当一辈子的“天才”吗?
莉拉能像小时候一样沉浸在学习和文字里,找到内心的安宁吗?
《失踪的孩子》读后感(四):女性命运的群像——评《那不勒斯四部曲》
由于间歇性的年龄焦虑,我最近又关注起女性的境遇。看到小说《那不勒斯四部曲》的介绍,它借着两个女性延续数十年的友谊,讲述女人由童年至老年不同人生阶段的欲望和遭遇。四本分别是:《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失踪的孩子》我一口气看完了。
看书途中,我有时代入太深。在第二本《新名字的故事》中,婚姻受挫的莉拉,迅速与埃莱娜暗恋的尼诺暗通款曲。看着书中主人公不考虑后果,任由事情往深渊滑去,我既对莉拉生气,又觉得埃莱娜无用,居然没有劝阻自己的好友。
一度想放弃看下去,缓了两天,从小说跳出来后,我明白是我将自己的条条框框强加给埃莱娜和莉拉了。我喜欢自爱的人,所以很难却接受两位主人公不自爱。
调整了一下自己的心态,我稍稍抽离,学着成为一名有距离感的旁观者,把剩下的看完。我学着去理解,是命运的境遇让两位女主做出了这些选择。那些看似“不自爱”的行为,其实是她们要从沉闷、压抑、浑浊的湖水中挣扎出来,透一口气。
1. 出轨的莉拉
莉拉是有天赋的一位。看书学习、设计鞋子、运营商店、计算机编程,每一样东西,只要她有热情、肯花时间钻研,没有什么是她拿不下来的。
才华,有时候带来的是运气,有时候带来的是魔咒。
老师欣赏莉拉的聪颖,可惜她爸爸因为经济紧张,坚决不让她继续求学,争吵中将她扔出了窗口。明明是成绩更好的人,莉拉却只能窝在鞋子作坊里。当初没有这么耀眼,眼前便不会觉得如此可惜。
莉拉吸引了许多同辈男性的注意,她粗暴拒绝了黑社会背景的马尔切洛,选择了开肉食店的斯特凡诺。谈恋爱时,斯特凡诺十分宠爱莉拉,既满足她的物质需求,又欣赏她设计鞋子的才华,将她的设计落实生产。莉拉如愿终于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可是,命运给你的任何礼物,都在暗中标好了价码。莉拉既是斯特凡诺喜欢的人,也是他扩大生意的棋子。他将莉拉亲手做的鞋,送给了莉拉讨厌的马尔切洛,作为讲和讨好的礼物,并邀请他们一家参加了婚礼。斯特凡诺很现实,要在这个社区安心做生意,必须跟马尔切洛一家打好关系。
莉拉感到深深的背叛。她在蜜月的酒店里拒绝斯特凡诺的求爱需求,迎来一顿劈头盖脸的暴打。脸上、身体上的淤青,让她从充满粉红泡沫的生活幻想中清醒过来。
16岁的莉拉,曾天真地期待,与斯特凡诺的婚姻将是她的避风港。
这也是社会生活教给女性的经验,独立太难了,捷径是去依附一位男性,过上轻松的生活。而所谓的“轻松”,需要女性有他们看得上的东西去交换,身材样貌、贤良淑德、家世背景等,可怕的是有时甚至包括尊严和人格。
回顾过去的人生,莉拉先后被父亲和丈夫教训,目的都是让她安心于女性、妻子的附庸身份。她的天赋和能力,在父亲看来无用,在丈夫看来可以利用。莉拉曾对埃莱娜说,她有时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身体好像分裂消融了,融化于周遭的环境。
看清这令人窒息的真相后不久,莉拉遇上了尼诺。
尼诺追逐莉拉,为了莉拉跟出身优越的女友分手,甚至想放弃学业。莉拉享受着尼诺热切的目光,燃起了强烈的欲望。他们之间的激情,第一次令莉拉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所以,她不顾一切和尼诺展开了婚外情。
写下这些,我才慢慢理解莉拉的行为。这场出轨也是一次自我救赎。16岁的她,在新婚第一晚便被下判决,她的丈夫和家人,为了往后的富足生活,需要她当一个听话的扯线木偶。她,不被尊重,需要一场反叛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2. 教育能否改变女性的命运
在童年的小伙伴里,埃莱娜是唯一一个走出那不勒斯的女性。她比莉拉运气好,有一对愿意支持她继续学业的父母。埃莱娜靠勤奋取胜,完成了初中、高中学业,考进了比萨师范学院。
有了大学教育的底气,埃莱娜感觉自己和莉拉、社区里的其他女性,有了根本不同。
她在大学里的第一个男友,是有着前卫思想的富家子弟,带她参加各种学生活动,带她出国。她借着这一段关系,见识了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这是她本来的家庭背景所无法企及的。
再后来,她认识了出生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丈夫彼得罗,这个家族在意大利的政治社会涉入颇深。她在彼得罗妈妈的帮助下,出版了第一本小说。
受过高等教育、出版小说、嫁入德高望重的家庭,所有人都觉得埃莱娜是那不勒斯最成功的女性。
婚后的生活却将埃莱娜由高处的云端拖回地面。照顾两个女儿和丈夫,无休止的家务,她的时间和精力被耗尽,失去了创作的活力。更失望的是,丈夫拒绝施以援手。
曾经因为埃莱娜优秀的学业成绩而欣赏她的丈夫,其实瞧不上她写的小说、不认同她的学术水平。他通过贬低她的兴趣和能力,将她束缚在家庭生活中。
婚前的优秀并没有改变她在丈夫眼中的从属地位。埃莱娜在家庭中和其他女性没什么不同,她必须先扮演好妻子、母亲的角色,她的喜好和工作是次要的。
就快被家庭生活淹没的埃莱娜,重遇青春期一直暗恋的尼诺(是的,就是莉拉曾经的出轨对象)。尼诺提醒了她的写作才华,鼓励她不要放弃。他就像偶然垂落在湖面的绳索,为了浮出水面,自由呼吸,埃莱娜不顾一切捉住这条绳索,奋力挣脱曾给予她养分的老公、婆婆、两个女儿等。
和莉拉几乎是如出一辙的剧本,出轨即救赎。
埃莱娜,带着对尼诺的想象和滤镜,“我是尼诺最欣赏的女性,他最爱我”,不断追求写作能力的提升。即使她看清了尼诺是个不负责任的男人,那些累积的作品已经成了她安身立命的基础,她可以潇洒地离开。
即使被男性辜负,受过的教育和写作才华始终是埃莱娜的底气。
3. 女性一生境遇的缩影
人到中年,莉拉非常消瘦,而埃莱娜日渐发胖。不知道埃莱娜会不会想起年少时模糊观察到的现实。
看到被斯特凡诺家暴、眼睛淤青的莉拉,埃莱娜才发觉自己的目光非常局限。她一直关注同辈光鲜亮丽的年轻女孩,没怎么注意过那些已婚妇女。她们当时16岁,身边的已婚妇女,只比她们大十几岁、二十几岁,身体却跟她们很不一样,有的非常消瘦,眼睛凹陷,有的屁股肥大、胸部下垂,总之都失却了女性魅力的特征。是生活的艰辛、家务的重担,还是从挨打开始,使她们的身体发生了变形?
以前观察过的已婚妇女的身材,如今在她们身上重现。正如过往那些女性的命运和枷锁,并没有在她们的人生缺席。
她们两个又是幸运的,即使婚姻不如意,也有能力跳出泥潭,在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挣得自己的地位。
而她们身边同龄女性的人生,令人唏嘘。
糖果师傅的女儿吉耀拉,早早与马尔切洛的弟弟米凯莱订婚。为了维持和米凯莱的婚姻,她要忍受他的出轨与家暴,他让她离开家,她便得离去。他让她回来,她才能回来。她,最后坠亡于小区花园内。
寡妇的女儿艾达,为了过上更优渥的生活,甘愿当斯特凡诺的情人,公然插足莉拉的婚姻。随着斯特凡诺生意衰颓,她的生活也打回原形。斯特凡诺的妹妹皮诺奇亚,婚前与里诺自由恋爱。因为哥哥生意风生水起,惠及里诺,她备受疼爱。婚后里诺事业不得志,她成了出气包。稍有安慰的是木匠的女儿卡门,妈妈自杀,哥哥远走后,生活艰难的她遇见了一位男性,两夫妻踏踏实实做着加油站的工作……
这帮女性没什么可以选择的余地,或者应该说,她们没有想过其他的可能?大多时候命运带来什么,她们便承受什么。
《那不勒斯四部曲》,汇集了这么多女性的命运群像,所以才被称作女性的史诗吧。女性艰难的命运史诗。
小说的结尾,令我想到女性身份认同的问题。
埃莱娜专注于写作时,会疏于陪伴女儿,她自责。莉拉是一个厉害的电脑工程师,女儿失踪后,她沉浸在自己失败的母亲身份里,无法走出。
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妻子,一个养育出杰出子女的妈妈,一个写出优秀小说或能挣很多钱的女性,哪个身份让我们更安心?
回到当下, 现代女性通常会拒绝兼顾三个身份的要求。我们做不来超人,但只擅长其中一个角色时,又似乎底气不足。一个事业成功,但没有照顾好子女的妈妈,还算不算优秀?家庭主妇将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却也暗暗担心日渐失去社会竞争力。
我们一直努力面对这些身份困惑带来的不安感。潜藏的思虑浮出水面,所以近年来,聚焦于女性职业生活、成长、年龄困境的“大女主”电视剧,层出不穷,还有今年夏天最火的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我们的不安是不是因为太在意外界的眼光?是我们想要得太多,还是社会对我们要求太多? 如何才能区分外界的噪音,听从内心的声音需要多大的勇气?
我们都是从《那不勒斯四部曲》那个世界中一步步走出来的,如此不容易。小说里的社会对女性的关怀太少,像两位女主人公那样,正视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挣扎地活着,才更有身为“一个人”的感觉吧。至少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