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消失的孩子》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消失的孩子》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21 04:15: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消失的孩子》的读后感大全

  《消失的孩子》是一本由艾琳娜.斐蘭德著作,大塊文化出版的2018-1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消失的孩子》精选点评:

  ●或许莉娜给女儿取名为她们洋娃娃的名字蒂娜,这暗示着孩子后来像洋娃娃一样失踪了,最后洋娃娃出现在埃莱娜的信箱或许意味着那是消失的莉娜和蒂娜的再现! 莉娜看似最强大最我行我素,却在慌乱中最不知所措,看似最自由却从来只呆在那不勒斯,看似最没有原则却最鞭辟入里,她因为斯特凡诺把定情信物赠与马尔切洛而耿耿于怀,因为孩子失踪而发疯,她塑造一切然后又毁灭一切,将自己的才华毫不吝惜地挥霍,不懂得谋取,只做自己!

  ●莉娜孩子丢了,好气

  ●等不及读了台版。依旧惊叹于作者的叙事功力,中老年的生活才真的是满目疮痍。阖上书页,才猛然醒悟,“消失/失踪的孩子”这个书名简直不能更贴切更直抵故事的核心了。

  ●或许莉拉根本不曾存在。她只是埃莱娜的另一种生活,是她对抗世界的武器,是她试图揭露和改变那不勒斯的工具。莉拉做了很多事,莉拉控制着她,莉拉生了儿子……其实莉拉并不存在,蒂娜也一样。埃莱娜写的是另一个自我,以及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

  ●最后一本真的是……人生没有答案。

  ●她们的友谊结束了。

  ●新的孩子,文字更加有种说不出来的冲击感,好像是从一条河流一直都在流但是会碰到陡峭的悬崖,此刻就会令人血脉喷张心跳加速,迫不及待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但是一旦过了这个悬崖又会恢复看似平坦的河流实则暗藏汹涌。有些时候我会觉得埃莱娜就是作者莉娜是她朋友,莉娜注定会有不一样的坎坷之路而埃莱娜,她的隐忍以及对学习的坚持也会帮助她顺利度过难关

  ●依依不舍地告别那不勒斯四部曲最后一部,读的是意大利南部的暴力街头和黑帮文化,是凡人为了食物和酒打架的生活,是穷人家对女儿永远缺席的细腻的爱,是布满偶然和必然的命运游戏。莱农性格乖巧点正好父母也慈悲点,侥幸加上努力,一路升学,学会了语言艺术和知识分子的生活,逃离了出生的环境,依然不幸福。莉拉性格刚烈点不那么讨喜而失去父母和老师的帮助小学辍学,一辈子在出生的街区,挣得头破血流,最后自我消失,却并没有沉沦。她们彼此较劲,在贫民和公主的身份中,互为自我,让彼此没有被环境同化。她们浅薄的出生环境,没有根基的聪明,让她们上不去,下不来,不会沉沦,也不会升天,而相似的不甘心与相似的初心(像小妇人的作者一样写作发财),令彼此时而天才相妒,时而英雄相惜,也注定了彼此最后和命运和解,和对方和解,一生的友谊

  ●看完剧忍不住去看了结局,很喜欢也很理解书里描述的感受,非常细腻微妙。如果未来空一点的话一定要看一遍全书。

  ●文风真的受不了了

  《消失的孩子》读后感(一):消失的她们

  从莱侬的布娃娃蒂娜坠入黑暗,两位主人公的友谊因为探寻布娃娃的踪迹而手拉手去经历世界。到莉拉女儿蒂娜的消失,她们相互缠绕一生地蹒跚步入晚年。

  她们相互塑造,又彼此成全。在思想上她们干预又进入彼此,一生都在经历着情欲里的脆弱和尝试着不断地走出去。

  莉拉是备受剥夺的女性,从教育,爱人的权利,性自由的权利,到女儿的消失。她一次次被切割被掠夺,但又一次次缝补着这份剥夺感继续前进。

  爱而不得尽管危险,但也成全了一次次的向死而生。

  旧城区像深海,莱侬尽力浮上水面,莉拉潜心探入海底。但相同的是,她们都企图看见一切,思考一切又质疑一切,更期待去打破一切。

  两人的友谊终其一生是并肩战斗,抵抗和搀扶,去弥补,去重建。

  《消失的孩子》读后感(二):两位女性的成长之路

  “那不勒斯四部曲”即《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消失的孩子》。我花了将近两周读完了两个女孩将近半个世纪的友谊和战争,读到“真实的生活和小说一样,过去没有凸现出来,而是陷于黑暗。我想:现在莉拉那么清楚地浮现出来了,我应该放弃继续找她。”我还是不争气的哭了,我总是这样,读着读着就被带入故事中,仿佛所有的事情都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身上,故事虽然结束了,可我总得花很一段时间从故事抽离回到现实生活中,然后乐此不疲地寻找下一个故事。

  《我的天才女友》其实并非只是讲述一个天资聪明性格鲜明的“我“的朋友莉拉,与其叫《我的天才女友》倒不如说是《莱农与莉拉》就像《七月与安生》。这本书主要讲了在那不勒斯一个破败城区里两个女孩儿的少女时代,故事的开始,就是功成名就的莱农接到了莉拉儿子里诺的电话,告诉她莉拉彻底消失,这也就和“那不勒斯四部曲”第四部《消失的孩子》首尾呼应,开始我以为“消失的孩子”指的是莉拉的女儿蒂娜,后来才知道原来指的莉拉。

  之所以对这四本书如此着迷,是因为可以在其中窥探复杂的人性、塑造我还未成熟的婚姻观以及如何寻找自我,我认为“那不勒斯四部曲”值得每位女性去读,去思考,去领悟。

  莉拉,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她能让城区里的男人都为她着迷甚至疯狂,她聪明、勇敢具有超强的学习天赋又十分具有个性,她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也是莱农从小模仿的对象,只是这样的独特的女性在那个破败的城区并未被善待,出生在一个修鞋匠家庭,被父亲从窗户扔出去摔断胳膊,即使天资聪颖却因为家庭负担不了被迫辍学,十六岁嫁给了肉食店老板,却在结婚当天发现了丈夫的背叛,之后有过短暂以为遇到真爱尼诺却又再次被背叛的时光,到中年唯一的女儿蒂娜失踪了,从此一生都陷入寻找女儿的痛苦和悲伤中,令人心疼的莉拉。

  莱农,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的缩影。她自卑敏感,想要成为“莉拉”却又活在莉拉的阴影之下,虽然她在书中坦白说过希望莉拉得病死去,我还是愿意相信她对莉拉的友谊不假。一度我觉得她是个失败的妻子,因为她背叛了自己的丈夫,也是个失败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不够关心,甚至不是一个合格的朋友,内心嫉妒朋友的聪明,可是这不是才是真实的人生吗?即使阳光普照,也有阴影躲藏,世间哪有那么多的岁月静好,复杂难以言明的人性才最真实。最终她放弃寻找莉拉,恰恰是莱农寻找自我的开始。

  我从头到尾讨厌的人——尼诺,没有之一。他骗了莉拉,莱农,甚至还有很多女人,这种花心却还装深情的男人真的让人作呕,有好几次看到他做的那些事的时候我都不得不停下来缓缓再继续往下读,简直令人发指,他永远都是他父亲的儿子,和他父亲真是一路货色。

  索拉拉兄弟,虽然做了许多坏事,但我并没有觉得他们是彻彻底底的坏人,特别是马尔切诺将弄坏了莱农的手镯再还给她时,用费力的笔迹写了一句:“对不起”。后面是他的签名,写得很工整,像小学老师教给我们的字体。原来我也会轻易地原谅一个人,因为他的真诚。

  感恩在这个春天遇见那不勒斯,感恩让我看到镜子里真实的自己。

  《消失的孩子》读后感(三):你一定会在这本书里看到自己

  莱农和莉拉的性格塑造的之所以成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每个女孩都可以从这两个女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是一个女孩感性和理性的分身。莱农是软弱自卑的极端化身,莉拉就是那个恪守原则决不让步的理性集合体。

  这部女性视角的小说给了大多数纠结在平衡感性和理性的女孩很多参考价值,也让这些女孩重新审视了周遭的生活背景,每个与自己产生联系的情感生活的人他们的存在的价值和真正的目的。在故事中我们除了看到莱农和莉拉的友谊跨越了从少年到老年,其实更多的看到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孩在做了顺应她们性格的选择之后,她们的人生走向。每个女孩生活当中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选择题,这个男孩是不是适合我,这份工作我要不要换掉,我还要坚持这段友谊吗,每当做这些选择题的时候,脑子里面就会出现两个声音,仿佛一个来自莱农,一个来自莉拉:莱农总是做出妥协,根据周遭的规则选择那个最能保护自己的保守的方案,而莉拉每次都疯狂的想要坚持本心,去抗争去坚持,不管我们做了什么选择,我们都会遗憾,也会困惑如果当初做了另外一个选择生活又会怎样。莱农和莉拉的生活就是最好的诠释,如果你要保持纯真,让所有人都接受你的疯狂,那么你就要像莉拉一样不断付出代价,直到最后,丢失了自己珍贵的孩子---蒂娜,如果你遵守规则,就可以像莱农那样委曲求全,适者生存,获得权钱和地位。

  在看的过程当中最不希望看到莉拉受到伤害,因为这个人就是自己疯狂坚持的原则,和不屈不挠永远斗争下去的我们自身。反而我们从来也没有羡慕莱农得到的赏识,因为莉拉只要去做,她一定会是最优秀的,只可惜她憎恨“界限消失”,她不允许自己的任何部分是被人利用的。她不允许里诺利用她的设计,不允许斯特凡诺利用她的美貌和吸引力,不允许莱凯利用她的聪明和强悍的学习总结能力,所以她每次快速掌握一项技能马上又彻底抛弃它。

  作者通过莱农的角度,把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亲情,爱情,友情的真相解剖开让你看,那种拨云见日的感觉令人心生恐惧。试想下那些素日,我们赖以生存的像一张网一样罩住我们的那些情感,温情却也全然不像你认为的那样简单和单纯。

  作者把亲情的面具扯掉,让你看到母亲有的时候也只是一个需要证明自己的正常人,她对你的约束和要求,也是出于为自己在社区里面争口气。

  作者把婚姻的假象拆穿,让你看到那个浓情蜜意要给你一切的男人,实际上只不过是在扮演一个忠诚的欣赏你的对象,白头到老的普通生活也不是可遇可求的。

  看到第三部时,我喝的很醉,我突然回忆起五年前的一个瞬间。

  我22岁来上海。

  认识了一位29岁的陌生男人

  受人之托,他负责开车送我回家

  他没有直接送我回去

  他把车子开到高架上

  一环一环开下去

  他说,他是一名外科医生

  因为巨大的精神压力

  他喜欢这样在高架上环行

  看着这座城市骇人的灯影幢幢

  并一遍遍的听卡农

  他不断播放不同版本的卡农给我听

  直到循环到第一首

  他把坐在副驾驶呆若木鸡的我送回家

  我一直以为这件事只是一场梦

  当时,我十分确信我真的用了一晚上的时间爱上了一个男人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这只是莉拉或者莱农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小伎俩。

  《消失的孩子》读后感(四):内容过于真实,甚至引起不适

  我是被剧引过来的,接连看了两部,迫不及待地想要看下面的内容,于是拿起了书,从第一本开始往下看。 书中对于两个小女孩情感的细腻描写,让人惊叹!莱农的不自信,随和和小心思,莉拉的聪慧,桀骜,不可一世,我们总能从她们的相处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她们互相牵绊,互相影响,她们是彼此的天才女友,少了谁都不可能成为后来的她们。 前面三本都看得酣畅淋漓,但最后一本,女主对尼诺的痴情让人生厌,她抛家弃子,没日没夜地在他身边周旋,为了得到他的关注,隐藏了真实的自己,把自己硬生生地变成了他喜欢的样子,对于尼诺,莱农从小就是这样,摇摆不定,却又充满极度地渴望,这种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不管不顾的表现,让我有了弃书的想法。可是这不就是真实的我们么?现实比小说可狗血多了,说句烂大街的,不遇上几个渣男,又如何懂得自尊自爱自由的重要性。好在后来莱农终于意识到了,在莉娜的帮助下。

  莱农对莉拉的感情是矛盾的,从小就是这样。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发现了莉拉的与众不同,虽然有些惧怕,但她还是和莉拉成了朋友,因为她想通过莉拉,摆脱她的生活。于是,她开始处处模仿莉拉,她想着莉拉会说的话,会做的事,她一直跟在莉拉后面,直到她成为了很有名气的作家,还是离不开莉拉对她的影响,即使她痛恨这点。我觉得莱农一直就不是她表面上看的这么乖顺甜美,她内心也有像莉拉一样渴望对生活的撕裂感,只是没莉拉强烈,也没莉拉决绝,这也就是为什么到后期这么讨厌莱农,因为她的那个自我,比莉拉多一份做作。当然最后她控制住了,她战胜了内心的渴望,道德的超我很好的平衡了欲望的本我,她释然了。

  对于莉娜,我从来都不讨厌莉娜,她只是个心直口快,毫不掩饰自己的人,而且她还很聪明,有自己的主见。或许有时候她很毒舌,她忽视了朋友的感受,她会夸夸其谈,炫耀自己知道的东西,但这些不足以构成讨厌她的理由,至少她是真诚的,她的表现,也正说明了她的胆怯,她只是伪装出一个强大的自己,难以让人靠近的自己,以此来避免自己受到伤害,这从莱农带她参加加里尼亚老师家的聚会,她的反应可以看出来。她自觉地把自己放到了另一个世界,和莱农不一样的世界,她拒绝进入莱农的世界,她也没办法进入了。

  她强迫自己生活在此刻此时此地,她关闭了她的其他可能性,当她深切地得知她无法利用知识改变自己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财富。在作者笔下,莉拉似乎是无所不能的存在,似乎没有她做不了的事情,有她在,一切都能很好地解决,大家也都能过上平和的生活,但她自己的生活,却逐渐变得支离破碎,当她不再为他人着想,她想变回自己时,所有人都站起来反对她,认为她疯了。他们总是把希望寄托在莉拉瘦小的身躯,仿佛她是个永远不会被耗尽的人,她的存在就是为了让大家变得更好,而不是让她自己变得更好。而莉拉似乎也接受了这种设定,她帮助一切人,但同时她也看不上一切人。她早就看透了一切,知识,财富,暴力,民主,自由,爱情,亲情,友情…所有的东西都令人生厌,她做了很多努力,始终摆脱不了这一切。

  莉拉生在那不勒斯,长在那不勒斯,老在那不勒斯,她从来都没有离开过那不勒斯一步。她究竟是被什么困住了?或者说究竟那不勒斯有什么吸引了她,也或许是她发现,其实在哪里都一样,我们穷尽一生想要去的地方,也不过一方栖身之所,在哪里又有什么区别呢?外面的世界对她来说是陌生的,是充满未知和挑衅的,也或许这就是知识的力量,知识让莱农走了出去,却把莉拉永远禁锢在了这里。她本来寄希望于自己的两个孩子,她培养他们,尽可能给他们最多的爱,但她最终还是失去了他们。

  虽然最后作者留了一个小小的悬念,莉拉到底去哪了?她离开那不勒斯了么,她和她女儿一样消失了么?但这已经不重要了,时代一直在前进,现在已经不是我们那个时代了。

  《消失的孩子》读后感(五):仇恨一层染一层

  我一直觉得自己在读完这四本之前对一切都不能定棺盖论。所以《那不勒斯四部曲》的最后一本书,阅读起来就如同一部即将驶入终点的火车,让人急迫又留恋整个过去的旅程。

  四部里面,第三部的前半部分是比较枯燥的,也是莱侬唯一大半本书都脱离了养育她,塑造她的那个肮脏,暴力,腐朽的那波里。可是莱侬在与知识分子家庭,自由民主的北方有地位家庭融入一体,获得事业,婚姻和孩子的过程中,在莉拉基本上和她的人生不再交叉的过程中,并没有感到意义的存在。这个意义和她自身意识中,早年压抑自己,拼命读书所得到的结果并不相符。她想拥有男性思维,想了解时政,想女权发声,想成为那个淫灭在小城市小近郊小圈子的莉拉所无法企及的存在。但是正如第四部中说的那样,莱侬都只是做了一半,一半的她。

  一直让读者明知结局却揪心的尼诺毫无疑问地在最后一部中以他的势利,滥情,失责,浮夸的本质击碎了由他的表象给到痴心于她的女人的底线。是的,底线。有一刻,我想起了莱侬在婚前想过和尼诺ONS来了结自己少女时期的心结。这种很明确的“得到”在当时看来是一种奢望,在此后看来确实一种就该如此的念头,就像莱侬和安东尼奥的最后一次,就像把时间推移到过去,完成过去欠着他的。如果对尼诺,也是这样就关闭,就足矣,因为尼诺不是那个会主动去关上门的人。他是萨拉托雷,是英俊版裹上知识光环的帅b。于是埃莱娜陷入了一场婚变,搅入了一种虚假的情欲关系,还生下了这场闹剧的孩子。命运把她带回那不勒斯,带回莉拉的身边。

  莱侬以与莉拉互相依赖互相支持的情感为基石,把两人紧密地渗透入了彼此的中年生活。这样的生活里,他们再次步入了以索拉拉兄弟布下结界的依然如故的小世界。靠计算机技术获得独立和财富的莉拉和恩佐,嫁给马尔切罗的艾丽莎,充满怨恨婚姻不幸的吉耀拉,为gc党“恐怖分子”哥哥帕斯卡莱成天担惊受怕的卡门,认同自己飘飘身份并深陷索拉拉泥潭的阿方索,日暮西山颓废潦倒的斯特凡诺和里诺。这些人物,依然紧紧地扣住了回归的莱侬,给予莱侬继续写作的素材。

  而隐藏的莱侬对莉拉的感觉却一直没有变,这种即使没有任何根据,只凭莉拉眯着眼睛就知道她的格局远不至此的感觉,投射在她对尼诺的吸引力(这种在少女时期,尼诺和莉拉奋不顾身的热恋,也是第二本书最主线剧情的背叛和伤害)是对莱侬一辈子的暴击,而且丝毫不会减少。

  隐藏的莱侬更是因为她自身和莉拉的“二代”自我,莉拉聪明早慧的女儿蒂娜和自己略显迟钝的女儿伊玛之间的共同成长关系,亲密连接以及差距,产生了强烈的情感波动和不安。一场1980年那波里的大地震,一场二代莉拉的失踪,进而一下子把莉拉的人生推入了绝望和疯狂的深渊,让她的生活再也无法正常,或者说,说着“界限破裂”,“都是脑子作祟”,折腾一生的莉拉,根本就不可能正常。

  埃莱娜一辈子都高估了莉拉的威胁性,高估了莉拉对自己自我意识,成长,成熟,情感,人生走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书中说,正因为莉拉不存在虚荣的属性,所以她的一切行为才会如此与众不同,目的性才会如此难以捉摸。

  她们想要推翻的,想要抗争和羞辱的对象并不会因为文字的力量,埃莱娜的声誉而发生本质的改变。南方的意大利也会一直在一代代人的变化抗争中用建筑,历史来改变不同的风貌,但本质的东西,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腐烂。

  只是一生已经走完,埃莱娜的一生虽然都是与莉拉的相融相斥而塑造,但无可否认,她们活出了新的姿态,改变还是存在了。那是女人对男人的依附,是婚姻中的状态,一种南方旧意大利男人追求名利面子虚荣金钱地位影响力统治力而女人依靠男人生存,情欲即使打着爱情的幌子依然转瞬即逝,生育接踵而来,源源不断,男人在家庭责任中的缺失或者部分缺失,不独立的女人就很容易遭到背叛,欺骗和暴力,整个社区中都交叉着婚姻破裂之外的勾搭和苟且,宗教的仪式和意识难以褪去,仇恨一层染着另一层,厚重而无法剥离。

  一生对莱侬骂骂咧咧,态度恶劣,冷嘲热讽的母亲却说她是自己最爱的长女,爱到自己其他的孩子都仿佛是养子养女一样不重要。她临终前告诉女儿我相信你,是一种救赎还是一种真正意义上对莱侬的认可呢? 索拉拉兄弟死于非命,却被洗了白,马尔切罗勉强手写给莱侬的信和修好的手镯,体现的是人性矛盾中的真实吗?毕竟,这是他们的城区,是不可分割的存在,是爱恨夹杂的背景,无法被抹去,无法被忘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