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字间浮生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字间浮生读后感1000字

2021-02-19 02:26: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字间浮生读后感1000字

  《字间浮生》是一本由曾仁臻(鱼山饭宽)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字间浮生》读后感(一):力推《字间浮生》

  好看!盘起来!还是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看书,若是雨夜就更好了,那感觉你们懂的……还记得大学时期辅导员说的一句话:读书的最高境界并不是你要领悟到书中的什么精髓,与作者产生些许共鸣,而且当你掩卷沉思的那一刻……是呀,那一刻是只属于你自己的,自己的情感被触动,被掀开,被书中的一字一句渐渐滋润,这就够了。

  《字间浮生》读后感(二):你的日常,是你创作的土壤

  鱼山的画把水墨、园林、建筑、书法和当代日常生活勾连起来,有种别致趣味。

  之前看过他的《草间居游》,一打开仿佛进入了《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的微观世界——

  一袭白衣的小人,踩着两根狗尾巴草做的高跷,涉水而行。以花蜜为食,以草叶为坐,用花枝为衣架,跟着蜗牛学画山水画,用作者的话说,很有“心乘野鹤追云去,抛将白袍宿草间 ”的味道。

  鱼山有一个一席演讲,叫《幻园》,我觉得很有意思,大家可以找来看下。我听完一席演讲,再看鱼山的画,发现其中也融入了他对于中国园林、山水的研究。

  在演讲中,他说,想要“借由小的东西去想象现实世界中更大的一种居住和生活的方式。中国传统的山水园林去挖水池、堆假山,实际上也是通过小的在想象大的。”

  作为一个设计师,他希望,大家可以重新想象和自然建立连接的可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生动,“只有将生活作为艺术和设计的基础,我们的设计才能真正地生动起来。”

  这次他的新书《字间浮生》,则是用字入画,小人们在一个一个方块字之间,读书、耕作、约会、饮茶、思考……让那些熟语、诗词以一种新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形式画、或者说形式诗歌的风格,会让我想起朱赢椿的《设计诗》,但二者各有千秋。一个纯以字表达,突出的是设计手法;一个用字和画结合的方式,融入了对人和空间关系的思考。

  推荐做设计的朋友可以看看这种类型的书,或许可以找到一些,如何把极简单的元素通过重新排列组合,令其焕发趣味的方式。

  《字间浮生》读后感(三):让文字有了更多的意义

  文:薇子

  我的一个朋友在学书法,开始是想给孩子报特长班才去听课书法课,后来自己旁听的时候也喜欢上这个课了。自己买来纸笔也开始学。一年多的时间进步也挺多。主要在练习的时候,能全心投入,也算是一种放松。

  汉字使用墨汁写出来和现在用的笔是不一样的。写字的时候要想着笔画的下笔位置,怎么掌握力度。

  很多时候临摹一幅画。需要的是作者更多的考量在里面。但是书和画融合在一起的绘本,我还是第一次见。孩子小时候我们一起背古诗,这本《字间浮生》也有关于诗词的内容。每一页我跟娃都先来猜一猜,看看是哪句诗词。

  《字间浮生》包含了57组汉字,59个熟语,65首古诗词。汉字很巧妙的出现在其中,鱼山的每一幅画里面展现出来的是汉字和人物的空间感。刚认字的孩子可以看图跟孩子一起学。大一些的小朋友可以和家长一起猜猜看。

  没有过多的色彩,画中的人物也是白衣,翻开这本书能感觉到的是有趣的图画,读起来很放松。《字间浮生》感觉是一本读起来可以是让人能沉静下来,放松下来的绘本。生活中也是需要偷得浮生半日闲的。

  家里在学画画的娃很喜欢这本绘本, 跟她一起猜诗词也是一个有意思的互动, 有的时候作者展现在画面上的诗词不是我们特别熟悉的, 也是一种通过看图学诗歌的过程。 画面中优哉游哉的人物, 和汉字拼凑出来的画面很有一种中国风的感觉。 当我们感叹的同时也有一种想要去学学书法的想法了。

  《字间浮生》读后感(四):字间现百态,字里藏浮生

  字是古代人民的智慧的结晶,也是经过不断变化而来的文化瑰宝,从甲骨文开始,一场奇迹便出现。从一个个人们所见事物而绘之字,到如今我们笔下书写的简体汉字,无一不在向我们诉说着汉字的魅力与来源。 这是一本将汉字变“活”了的书,将汉字融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描绘出一幅世间百态图。本书的作者鱼山饭宽,是建筑界的绘画怪才,可能也正是他对生活的观察与设计的功底,在这里将这些画绘制的极富生活气息与充满强大的生命力。 本书一共分为四个部分:字与字,字与熟语,字与诗词和后记。57组汉字,59个熟语与65首古诗词,变成了字与人的组合,以一幅幅图画的样子出现于我们眼前,也将汉字的魅力绘于我们眼前。一个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被形态各异的汉字所代表,但就是如此奇妙,当我们看这些画的时候,没有丝毫的突兀之感。这是本书的魅力之处,也是作者创作的神奇所在。 一本好书,值得细细品味。通过阅读,将这本书的特点总结为三组词:绘万象,展魅力,藏浮生。绘万象即在书中,作者仅仅借用几个小人儿与汉字的互动,便将我们生活中经历的风雨天气或做过的事情绘制了出来,生动形象又充满乐趣,你看,几个小小的人手里拿着一个“衣”字,“衣”字的横被小人儿拉长,这不就是在比一比这件衣服是否合身?这边有水的盆里有个“衣”字,旁边的小人儿正在做一个揉的动作,不就是在洗衣服么!在这里,通过这样的组合,你可以一眼看出,那就是我们的生活。展魅力,一方面是汉字的魅力,作为我们中国人独有的汉字,无论是从字形还是含义来说,汉字的魅力都是无穷的。它们可单独存在,或去组成词、成句或成诗,每一种变化都有特别的含义,引人去探究。另一方面是作者创作独特的魅力,这本书通过对字的扩大缩小或适当改变,将汉字的美丽和魅力更直观地展示了出来,这种巧妙的设计令人叹为惊奇。藏浮生是因为虽然说书是要讲汉字,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去讲述,而是把汉字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用生活中的景象绘制而出,去告诉我们汉字的奇妙。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渺小如蜉蝣,但我们的观察力和创作力却是无限的,只要我们去体会生活,一定能找到其中的美。 一本好的书,翻开之后让我们获益匪浅;一本好的书,将要表达的内容传递得淋漓尽致。虽然方法不同,但是你会发现其中独特的美。正所谓字间体现百态,字里藏有浮生,让自己于字中陶醉,看尽一切。

  《字间浮生》读后感(五):当汉字变成了“画”,字里行间也就有了百味人生

  57个汉字,59个熟语,65首古诗词,似乎并不相干,至多可以认为,是一条条熟语是由若干个吧字组成;而古诗词也是如此。但在“鱼山”的笔下,一个个汉字、一条条熟语、一首首古诗词,当它们变换了某种形式,比如变成了画——而且是真正的画,在那个时刻,字好像不单单是一个个的字,熟语也好像不单间是一条条的熟语,古诗词也变得更加直观、形象了!居然会如此神奇,确实不曾想到。

  其实汉字本来与画就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纵观汉字的演变历史,从最初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到最多的形声字,造字法好像一步步地把汉字从可以描摹的画变成了方方正正的字,究竟是得还是失呢?似乎也很难说得清。但不可否认的是,象形、指事、会意,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造出来的字毕竟有限,肯定不足以充分表达语言;惟有到了形声字时候,才仿佛豁然开朗,羊肠小路变成了通衢大道,又平稳、又好走,用起来也更加自如。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不过,此刻“鱼生”把一部分字变成了“画”,倒不不失为一种很有趣的表达方式,这是在大秀汉字的美之所在啊!

  至于把一条条熟语变成“画”,感觉更多地是走了会意的路子。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看见句子,首先想到的是就是它想要表达的意思,断然不会有其他的“第一印象”;而当“鱼生”把句子变成了“画”,顿时就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起来,不禁莞尔。另外,“竹篮打水——一场空”“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等歇后语,莫不如此。画家只需要表达前半截的意思,而它的“言外之意”却已经不言而喻。

  至于古诗词入画,就更加简单了。所谓简单,不是单指表现形式;而是说,一首首古诗词,本来就很容易呈现出一幅幅精彩无比的画,或者勾勒,或者写意,或者浓墨重彩,全看心意在哪个地方。比如《春夜喜雨》,读的是诗句,想到的却是画面;或者说,不仅仅是一幅幅画面,更加可以动起来的连续画面,美感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以呈现出来。就三者而言,诗词与画的关系显然更加紧密。

  三者的关系大致理清了,却只不过是一种比较理性的分析。如果细细地看待“鱼生”这位本行为建筑师脑洞大开的“作画”手段,则更加令人拍手叫绝!不必再分析什么了,只管好好欣赏就是,真是美之又美、美不胜收!

  当然,还有更加令人称道的一种缘分。鱼山的《字间浮生》系列,不仅仅包含了他对这些汉字、熟语以及古诗词的感悟,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浮生”,也即对人生的一种感慨。在这个时候,汉字也好、熟语也罢,抑或是诗词,都不再是它们本身,而是意在表达一种生活的态度——虽然不外乎喜怒哀乐,却仿佛自有五味在其中,细细品味去吧!

  《字间浮生》读后感(六):愿所有人都能住进鱼山的画里

  初识鱼山的画时,就喜欢上了——简简单单的白衣先生,在山水之间、建筑之间、瓜果之间肆意徜徉,那样自在,那样特别。

  当时就想,这是一个从大自然里长出来的人啊。

  在鱼山饭宽的画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云可以像一个奇幻的世界,也可以像一片堆积的棉花,白衣小人嬉戏期间,生动而有趣。

  看鱼山的画,闻得着山野的气息,听得见溪水潺潺,也看得见人间烟火。

  每一个字都能成为他画纸上的构图元素,它们可以搭成房子,也可以变成树;它们像河流一样流淌,也像鸟一样飞在天空里。我们从小学习的笔画繁杂的汉字,在这里瞬间变得有趣而可爱了。

  我时常会盯着鱼山的某一幅画看很久,脑海里幻想出无数个画面,那些画面和眼前的汉字互相交融,在我的脑海里组成一个全新的世界——实在太奇妙了。

  端正的中国方块字,在他的画里展开了手脚,长出了翅膀。时而调皮捣蛋,时而发呆打盹。一幕幕悲喜忧乐的生活日常全在字间发生。方寸之间,诗意盎然。

  鱼山是居住在山水间的人,也只有住在山水间的人,才能有这般自由的心灵。

  在当下,或许大多数人并没有自由的心灵。我们如今的生活,忙碌而焦虑,城市森林里挤满了匆忙的身影,偶尔,当我逆着人群在行走的时候,我会想,我到底要去哪?这样的问题多半是没有答案,它包含着太多生活的瞬息。

  在许多个瞬息里,会感觉无力,感觉无法呼吸。而鱼山的画,是那个呼吸的间隙。一张画,就像一个小小的世外桃源,它让我们在忙碌的一天结束后,可以安静地坐下来,听一听自己的心,听一听自己疲惫的呼吸。

  那些画,偶尔也像一座小岛,它可能漂浮在遥远的看不见的远离人间的世界里,放逐我们大或小的孤独;它也有可能漂浮在人群里,透明安静,安放我们躁动嘈杂的心。

  愿所有人都能住进鱼山的画里。

  愿我们在这个功利的世界里,能学会偶尔做一个 “无用无为”的人。

  《字间浮生》读后感(七):汉字中的人生百态,心目中的桃花源

  初识鱼山饭宽,是在他《草间居游》这本书中,书中的一个个小人生动活泼,在草木山水中,怡然自得。书中的草木世界取材于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但却被日常繁忙的我们所忽视。在这本书的带领下,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微观世界,自己化身为那书中的一个个小人,在草木之间读书、写字,玩耍,小憩。好不快活。

  自此之后,我便有意识地关注鱼山了。他的本职并非是画家或者作家,而是一名职业建筑师,长期研习中国山水和园林。但我觉得他也是一名艺术家,关注细微之处,以小见大,作品具有审美价值的同时,又引人哲思。和大众知道的艺术家一样,他也喜欢远离人群,追求自由,回归自然。他常年居住在北京宋庄,和自然相映成趣,专注进行艺术创作。他兴趣广泛,除了建筑设计、绘画之外,还喜爱书法、篆刻,积累了古典文学的功底。

  得知鱼山饭宽出版了新作——《字间浮生》,便第一时间进行了阅读。这本书依然沿袭了鱼山一贯的以微观世界作画的风格,只不过这次的微观世界从花草自然转向了汉字,其中的奇思妙想让人惊喜不已。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汉字的细致揣摩,那一个个小人此次移居到了汉字世界中,以汉字为居,以汉字为食,以汉字为乐。小人在汉字世界中,汉字在衣食住行里,构思巧妙,流畅自然。

  第二部分,则是对成语熟语的诙谐刻画,这一部分是最具有奇思妙想的部分,当你看到一幅画是在讲述一个成语时,你会不自觉得像猜字谜一样想要去解开谜底。结果揭晓后,你又会不自觉地去细细观赏画作,揣摩鱼山作画中的匠心独运。最后则会会心一笑,觉得板正的汉字也变得有趣了起来。在这一过程中,你已无意识地进入了画中,仿佛画中的汉字和小人和你玩你比划我猜的游戏,他们是粉墨登场的演员,你则是其中的参赛选手,瞪大眼睛地观看他们的表演,一不小心就入了画,实在是妙趣横生。

  第三部分,则是以汉字和小人的奇妙组合来演绎古代的经典诗词,对诗词的文字演绎表达精确,最难得的是对诗词的意境表达,他们或壮志未酬,或忧愁思乡,或壮志凌云,或超脱物外,对于这些境遇浮沉、世间百态的细致描画,打造了一个有情有义的文字世界。当翻阅这一部分时,其中的感情呼之欲出,进入了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旷达人生,感受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亡国情怀,融入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桃源生活。

  读完全本书,或者说看完所有的画作,总会有一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感觉。正如前文所说,鱼山作品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会让读者入了画,从繁忙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脱离出来,带我们进入花草树木的自然界,进入灵动妩媚的文字世界,以天为被,以地为床。这样的世界是一个可爱单纯的世界,是我们心目中的桃花源。空气永远是甜的,天空永远是蓝的,人与人的交往永远是单纯的,在这里我们嬉闹、发呆、会友、读书、恋爱……

  这些画作的出现也折射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压抑,所以想要幻想出一个没有压力、自由自在的理想王国。鱼山的《字间浮生》正好符合了现在年轻人压力大的诉求,勾勒出了大家心目中的桃花源,成为一个压力输出的通道。当烦闷重压时,拿起这本书,静静地看一看,让自己入了画,舒缓一下身心,之后再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

  希望你在这本书中看见心目中的桃花源,更希望你可以怀揣着这份美好去积极地改变生活,鼓励自己。

  《字间浮生》读后感(八):《字间浮生》|敢说自己是文化人?看完这本书再说

  平时爱看书,自以为是个文化人。不料,有一天闹了个没文化的笑话。去朋友办公室,墙上挂了一幅字,我竟然忘记了这种字该从左往右看,张嘴就来:“冤若智大”接着就发问:“这是写的啥?”

  朋友哈哈大笑,说:“你还是个文化人呢?这字都不认识?这不是大智若愚吗?”

  我大囧:“哦......”原来,我不仅读反了,那个愚字还认错了。

  被朋友笑话成不是文化人也罢了,最近看了一本书,更羞愧了。如今深刻认识到:读了几本书,真别以为自己就是文化人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讲究实在太多,要是在某方面有疏漏,不擅长,也算正常。(哎!不会的太多,只好这样敷衍解脱自己了。)

  那么,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直接告诉你书名吧,它叫做《字间浮生》。

  一眼可以看出来,这本书跟“字”有关。我们从入学就开始学习写字和认字,后来开始阅读,哪天都离不开字,是不是?但是,这本书不仅仅跟字有关,后面的“浮生”俩字,更是不能让我们望文生义,简单联想了。准确地说,这是一本跟字画有关的书,画里有字,字里有画。

  作者真名叫曾仁臻,听起来就是“真认真”。但是他给自己起了个类似日本名“鱼山饭宽”,我刚看到作者名的时候,以为是个日本人。

  鱼山的本职工作是建筑师。我认识一个建筑设计师,法国留学回来的,衣着做派都是有一种艺术范儿,但是看了《字间浮生》这本书,我是没法把鱼山和我那个朋友的形象联系到一起的,因为他太中国了,想了想,类似的人有一个,就是有一阵风靡朋友圈的老树。老树的画里也有穿白衫的小人,不知道鱼山和老树是不是在生活中也会穿这种衣服。

  《字间浮生》,具体说来就是,建筑师鱼山饭宽把57组汉字、59个熟语和65首古诗词画成的画!

  (一)字里乾坤。

  1、想象力。我们中国有书法艺术,但是那些文字不管是什么体,总还是没离开“字”的范畴。而鱼山却另辟蹊径,把这些字加上了各种姿势的小人,突然就把字的事扯进了画里,这当然要靠非凡的想象力。如果读者本身就是一个有想象力的人,会立刻和鱼山成为朋友,因为那会是一种“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美妙。

  2、时空感。鱼山因为书画的关系,也喜欢篆刻。在这本书里,每幅画都有鱼山的刻印,有上面是“鱼山”二字,下面是一碗饭的图,有上面是一条鱼,下面是山的变形字,多种多样,变化多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方寸空间很好的把握。鱼山把他对篆刻的理解挪移到文字里来,那种十足的空间感在字里、画间淋漓体现。

  (二)浮生有趣。

  1、诗情画意。

  在书的腰封上有一段话:“忙了一整天,最想过的日子,就是在鱼山的一字一画里诗意栖居”看《字里浮生》的字画,到处体会到诗意和妙趣。想找出来一幅最喜欢的都很难,因为实在是喜欢的太多。

  2、调侃逍遥。

  这些字本来是怎么变化都跟人生没有关系的,但是鱼山在里面布置的小人让这些字活了起来。比如有的熟语,根本不必都写出来,一个两个字加上这些小人的动作和表情,我们一看就懂了,不仅懂了,还会会心一笑,或者开怀大笑。

  记得以前在某群里有个笔友,名字叫“虫二”。我从来没有问过她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只是因为里面有个“虫”字,倒是印象深刻。直到我看了《字间浮生》这本书,才发现,原来“虫二”竟然是“风月无边”的意思。没文化,不仅会闹笑话,还会找不到有文化的朋友呢。想当初,如果我对虫二说,原来你是风月无边啊,她定会对我另眼相看吧?

  鱼山说他曾经跟朋友在苏州园林里看那些楹联和门楣,才发现自己有好多字根本不认识。从那以后才开始认真学习字画和书法。听起来是一个“知耻而后勇”对 故事。

  我想,看完《字里浮生》的人,都会感叹,原来对于中国文化,知之甚少啊。起码说,那65首古诗词,能完整背诵下来的有几首呢?如果我要想知耻而后勇,就先从猜画谜开始,再背诗。

  《字间浮生》读后感(九):忙一整天了吧?不妨在有趣的汉字里,寻找一个诗意的世界吧

  王小波曾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可是对于现代很多人来说,“诗意的世界”真的是太遥远了,每天要忙着赚钱、忙着社交,连读一首诗、看一本书、爱一个人的时间都没有。哪还有空追求什么“诗意”。

  正因如此,有人评论说:现代人的痛苦不安,有时是由于内心太执着,肩上背得太多,手里提得太重,心里填得太满,这样怎么会不敢到压力和痛苦呢?

  是呀,社会发展快,我们每个人都想尽力争取到自己梦想中的生活。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却慢慢忘记了初心——我们留给自己丰富内心世界的时间实在太少了。

  所以,绘画怪才鱼山专门为大家绘制了这本《字间浮生》,每一页都是简单又有趣地由汉字和水墨画构成的图。将人们熟悉的字们拆解得妙趣横生,而且啊,画中又有很多哲理性的概念在,让我们在有趣的汉字里,收获一个诗意的世界。

01. 57组字 59个熟语 65首古诗词 181幅作品

  这本书包含的内容真不少,作者将57组字 59个熟语 65首古诗词全都画在了181幅画里,有对汉字脑洞大开的另类拆解,有对唐诗宋词的打趣,同时这些画又透露出了世间百态。让人在书中聊以自慰。

  例如这张,通篇都是“黑”,只有一个“白”,你猜他是表达了什么呢?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每个人都辨别不了方向,即使距离自己很近的人,如果对方不出声,自己就完全不知道对方的存在。但是如果你有一盏灯,只高高举起,四周的黑暗就会给你让路,前进或者是观察周边环境,都一目了然。

  这样简单一幅画,也许在每个读者眼中都是不一样的解读吧。有人觉得,它预示着我们,在逆境中,一定要找到关键的方法,也就是那盏灯,才能不会白费力气地瞎忙活;也有人说,人类的力量真是渺小啊,如果没有光明,人就会寸步难行,而且内心充满对未知事物的恐惧。

  在我看来,这些解读都很有道理,主要在于读者的心境如何。

  这也就是鱼山的画的魅力了,他能把一个简单的汉字,用一种看似简单的方法呈现出来,最终给人一种非常震撼的力量。

  在历史最开端的时候,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的构成规则概括归纳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这些前人造字的方法,赋予了汉字数千年来的独特外形和读音,而字义、字形、字音在这数千年流传中也一直变化着并发生新的故事。

  千百年来,我们对于每个汉字的写法、每句古诗的读法均习以为常,但这本书的作者却通过自己的奇思妙想,为我们重新解构了汉字和诗词。

  这也许就说明,诗词书画本一家,都会人们修身养性有着巨大帮助。

02. 绘画,赋予字、熟语、诗词更广阔的想象力

  如果你有孩子,想让孩子在记字词上少受罪,如果你想学古诗词又觉得晦涩难懂,或者纯粹觉得工作压力大,不妨打开这本书吧。

  在鱼山笔下,汉字是活的,不信你看:

  他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用字表现了出来,你见过鸡跑,可你见过“鸡”(文字的鸡)跑吗?

  这种新奇感,不仅大人看了觉得“居然还有这种操作”,小孩子记忆字词也会有意思很多。

  瞬间就打开了我们的思路。

  除此之外,他在说熟语上也很有一套。比如什么叫“独孤求败”?

  这就叫独孤求败:

  身边一堆人围着,就是不敢上前,唯有这位“独”先生,敢跟擂主叫板,擂主表示,有人陪着真好,他一点也不寂寞,真的。

  “独”在这里,被想具化成一个人物,而且它的字形结构仿佛一个有手脚的人,正在和对手下棋。

  这样的画,极具中国哲学色彩,而且画风很有水墨画的意境。

  我们再来看他是如何表现诗句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的这首《望月怀远》充满苍凉的美感,是作者思念远方亲人时所作。作者用寥寥数笔就表现出这种苍凉,大面积的留白给人以情感上的想象空间。

  与前面单一的字词或固定的成语不同,诗词的核心是通过巧妙地安排一组又一组相互关联的文字意象和声韵来建立独特而完整的情境,让读者进入一个有情、有物、有思、有感的独立空间。

  用字与画相结合的方式来重新演绎诗词,最重要的便是要找到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中最打动人心的部分,抓住字在诗词里的特殊气质和意指,以及其所暗含的空间感知与身体感受。

03. 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诗意的世界吧

  很多人担心鱼山的画不会受欢迎,但结果却让很多人意外。鱼山的“字间”充满了趣味性,打破了年龄界限,很多小孩子和老人都看得懂。尤其他讲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是真正在我们自己的故事,里面好玩的点也只有我们看得懂。

  再者,鱼山是一位园林建筑设计师,他在篆刻、书法、古典文学方面都积攒了很多经验,在这本书里,他就呈现了自己设计上的空间美感,以及将传统文化中字、诗词、书、画融合在一起,创造的绘本。

  阅读这本书,就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对于美的设计,以及汉字、诗词本身的别样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钱钟书曾在《写在人生边上》中说: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因为洗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的口味,主要是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

  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让人看了觉得身心轻松的绘本。

  《字间浮生》读后感(十):汉字之美,跃然纸上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绵延的载体,有其独一无二的美感;鲁迅先生曾评论说,"汉字有三美:意美感心,音美感耳,形美感目"。即汉字美于行,行云流畅;汉字美于音,音律顿挫;汉字美于意,意义深长。

  正因为汉字的独特魅力,才保证其旺盛的生命力,汉字的血液流淌在每位国人身上。当古老的楔形文字尘封在历史的长河中,汉字开始不断演变,从早期的象形文字到今日不断简化、发展。唯美的唐诗,典雅的宋词,明清的小说,近代的散文,这一切让汉字不断迸发新的活力与色彩。汉字,继承着,也在不断创新着。它不在仅仅停留在文字领域,更与绘画、建筑等相贯通,《字间浮生》正是创新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绘者鱼山先生是有名的建筑师,幼年便对文字有着莫大的兴趣,待他年纪渐长,从观摩到临摹,读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他发现汉字是如此的具有生机与活力。汉字连贯可成为文,汉字谐音可发声,汉字更可成为画,诉尽人生种种。在他的笔下,汉字具有了园林之美,层次美、建筑美。《字间浮生》是美的汇总,是他对生活的感悟与思索。

  全书共分为了四个章节,从字与字的联系入手,到字与熟语、字与诗词的丰富,最后是好友赠与他的后记。在他的笔下,汉字活了起来,不仅保留了传统的东方美感,更有建筑美、构图美。鱼山先生,将汉字的美以图道来。

融合之美

  字与字:融合之美

  单个汉字有时看起来是枯燥的,一旦它与一些字相联系,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化学反应。“黑”与“白”相对,在他的绘图下,“黑”字组成了茫茫黑夜,而一人手持“白”字,宛如漆黑夜中的明灯。

  汉字是对比的,融合的。曾经学过的《逍遥游》,在他的绘图中,“鲲”沉入海底,“鹏”逍遥万里,而中间的天地辽阔,人在其中逍遥自在。这种豁达和快意,只有用图片才能很好的诠释。

  “捅马蜂窝”是饶有兴趣的一张图片,几个人捅了蜂窝,一堆“蜂”字追寻他们,誓死要一报血仇。人物慌忙不堪、惊慌失措,增添了一份趣味。字和字之间,有时缺乏的是这种合理的想象与思索。

构图之美

  字与熟语、字与诗词:构图之美

  多个汉字融合在一起,就像一家人。这时,画面的层次便一一凸显。每个汉字的布局,每个笔画的勾勒,都会让它们所组成的图片,有不一样的美感。“叶落归根”是熟语中最为经典的,鱼山先生将叶子以“叶”字替代,一位手持拐杖的老人站在树根上,看着叶子飘落。叶落归根,落红画作春泥更护花。

  《赠汪伦》是李白的千古绝唱,他站在“桃花潭”字样的小船上向故人辞别,潭水波纹一一散开,他仍在伫立远望,望着故人告别的地方。这干净、清爽的文字画面,有着别样的美感——清澈但深情。

  《字间浮生》的构图美,是他对于文字、对于建筑的把握,是不同领域文化的融汇贯通。他将字句与画面联合,化成了他理想的归所。

国风自信

  《字间浮生》:浮生字间,汉字创新,国风自信

  (1)浮生字间。一如书名,他将自己的感悟融于画作。王维留下的笔墨曾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然而,最简单的汉字,就可成为画作。鱼山先生多了对生活的感悟,汉字本身源于生活,它将人的新思表露,是不断地思索。

  从年少对于笔画的一遍遍勾勒,到年长对于汉字风格的临摹,再至后期他去实地的思索,那些绝妙的创意都被他吸收与融合。

  (2)汉字创新。汉字的脉络,随着时间延续。如何保持鲜活,值得思索。脱离原有的枯燥、乏味,多一些创意与欢乐。知识不是死读苦想,而是分外鲜活,在他的笔下,汉字有了生命,值得去发扬、思索。

  汉字不再是之上的符号,而是画面般的组合,字中有画,画中有字,是他进行的创新。

  (3)国风自信。黑白的画面,简约的风格,留白的微妙,水墨的融合。简洁但有力,国风而发展。鱼山先生汲取传统文化,并赋予时代的烙印,汉字应该发展,国风更改弘扬。他突破不同行业的障碍,以文字为载体,用图片来表达。

  书中的画作画面柔和而意义深远,是东方文化的缩影,是中国风的进取与探索。先人留下对的宝贵财富,值得进一步挖掘。

  鱼山先生的《字间浮生》,选熟悉的字,配创意的图,绘成的画面,不仅娓娓道来对人生的思索,更是对国风的发扬。他的笔下,汉字有了灵魂;他的画作,绘图有了风格。《字间浮生》,不仅有汉字之美,更有建筑之美、韵律之美、层次之美。这些美感,跃然纸上,值得临摹。

  汉字之美,跃然纸上;《字间浮生》,品味观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