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生命的延伸》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生命的延伸》读后感摘抄

2021-02-19 02:31: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生命的延伸》读后感摘抄

  《生命的延伸》是一本由[日] 中村桂子 / [日] 松冈达英著作,后浪丨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的延伸》读后感(一):每一个生命,都是奇迹

  生命的起源,是件很神奇的事。

  在我家孩子还在肚子里的时候,我就经常对照那些孕产书,还有孕产记录片,一周一周在心里算着,哪个部位已经发育完好了,现在又在开始发育哪个部分。

  心里无数次惊叹,从一个小小的细胞,一点点发育,最后会成一个小小人,任何地方有一点点偏差,也许就会有遗憾,生命真的太神奇太伟大了。

  在翻看《生命的延伸》时,心里不自觉就想起当初孩子孕育的过程。

  不管植物和动物,每一个生命,都是地球孕育出来的。每一个物种和生命,都是经历了多次的淘汰和进化,才有机会幸运地生活在地球上。

  《生命的延伸》是本儿童科普绘本,讲述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起源。我们人类,还有动植物,一切生命,都来自于一个细胞,经过不停演变,进化,才有如今地球生物形态。

  先说说这本书作者,中村桂子。他是一名生物学家,曾任早稻田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著有生物学相关著作超过30部,曾获每日出版文化奖、大阪文化奖、全国日本学士会学院奖等。

  绘者是松冈达英,他是日本著名的自然绘本大师,创作了大量科普绘本,其作品曾获厚生省儿童福祉文化奖、日本绘本奖、日本科学读物奖等。

  两个强人的联合,就有了这本《生命的延伸》。

一 所有的生命,本是一家

  我们常戏说,同姓之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因为在古时候,同姓之人,可能是来自一个家族,有共同的祖先。

  如果我们向前追溯,祖宗的祖宗从哪来,又不停再向上追溯,可以一直追溯到人类的起源,我们所有人的祖先,是来自于非洲的智人。

  我们还可以向前追溯,到最后,我们会发现,从人类到黑猩猩,到动物,到植物,所有生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

  我很惊叹,原来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亲戚”。

二 简约不简单的科学

  这本书按照时间线,从细胞开始,从海洋,到陆地,动物到植物,生命是如何演化的。

  地球曾经历了5次生物大灭绝,但是生命是强大的,每次都有生物存活下来,又为了生存逐渐进化,一直到人类出现,动植物也有了各种种类,才有了现今的地球生物谱。

  我们这么几句话,就带过了亿万年的岁月。随便哪一点拎出来,都会是庞大的课题,但这本书就把如此庞大的体系,讲得简单明了。当孩子读完此书,脑中会对地球生命演化过程,有了一条时间为线的框架。

  孩子目前能接受的知识,不需要太复杂,不用太枯燥,这本书刚刚好。

三 每一个生命,都是奇迹

  这绘本的科普性很好,但这绘本外的一些东西,不知有人注意没有。

  孩子大大小小的绘本我买过不少,但孩子读得多的,大多是日本的绘本,比如小蛇,鼠小弟,比如XX层的房子(避免广告就不说具体书名了,关注绘本的妈妈大多知道)。

  后来我想,可能是因为两国文化一衣带水吧,可能翻译过来的语言,比较符合我们中国的语言节奏,还有人文价值也类似,而且绘本里,那种淡淡的情感流动,很温馨,很易于接受。

  不强行灌道理,也不会说教,将一些人文精神化为无形在书中,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自然而然的理解。

  这本《生命的延伸》也是这样,虽然是科普书,但是依然有种淡淡的,温馨的感觉。

  当看到书中说,每一个人,还有身边的各种生物都来自同一个祖先,每一个生物的身体里,都有着38亿年的漫长岁月。

  看到这样的话语,真的是很感动,我们每个人,每样生物,都从地球的亿万年前而来。如果每一点微小的改变有了偏差,我们还会是如今的我们吗?

  我们都是生命的延伸,生命的奇迹。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

以后生命会如何延伸

  书中的故事,从蚂蚁开始,到院中的各种生物,最后又回到院子里的生物,回到蚂蚁这里。

  而且整本书以绿色为基本色调,翻开来,真的会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也许是因为绿色代表生命吧。书里最后还藏了一个小彩蛋,附赠一套“漂移大陆套娃”的折纸,可以折叠出寒武纪、泥盆纪、侏罗纪和现代的地球,大陆板块的变迁一目了然。

  如果孩子对人类从哪来,对生命的来源有好奇,不妨和孩子一起看看这本书,也许就在孩子心里埋下生命科学的种子了。

  《生命的延伸》读后感(二):细胞与我38亿年的不解之缘,一本书让孩子了解生命

  一开始我没记住这本书的名字,看了几篇书评,我以为又是一本讲人类起源的书。

  而对这类的书我已经有点免疫了,看过好几本之后我己经能够轻车熟路的给我家娃解释,他是从哪里来的。

  直到我仔细翻开书本,发现了不同。这本书叫《生命的延伸》仔细思考这个书名很有深意,人生三大问题,要说生命的起源是讲我从哪里来,那这本生命的延续是不是在告诉我们我将要到哪里去。

  又或者说代表人类或者地球的未来。

  内容设计巧妙

  带着这个疑问我按照习惯的把书粗略的翻了一遍。我发现这本书的开头和结尾似乎带着一种呼应。

  他们是从对小蚂蚁的观察开始,接着把思路带入到花园中,引出花园里的生物们,再延伸到主人公是从哪里来的。

  接下来的介绍生命是如何产生和如何消亡的,最后回到一只小蚂蚁。

  一开始我以为只是这三部分的内容是相呼应的,在第二遍阅读之后发现,书的设计巧妙在不仅仅是开头和结尾呼应,而是全书都是呼应的,它完整的给我们讲述了生命是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又是如何不断延续的。

  生命像一个轮回,有人死也有人生,一种生物的灭绝,又有一种新的生态崛起。

  但是为什么要从蚂蚁聊起?难道是因为蚂蚁寿命很长?我特意百度了一下,世界上最长寿的生物是一种叫“玛士撒拉小虫”的细菌,由英国科学家发现,有2.6亿岁。

  如果你说细菌不算,那生命最长的要算“灯塔水母”,它能返老还童,当性成熟后又回到幼体状态 开始新一次的轮回。

  这种没完没了的活也是没谁了。

  所以蚂蚁这点pass了,那难道因为蚂蚁寿命最短?

  命最短的肯定是蜉蝣了,因为它被称为朝生暮死的代表,生命只有一天。真的很难想象只有一天生命日子该如何去过。

  作者的思路总是那么的难以捉摸,但是仔细观察我发现首先蚂蚁是非常常见的昆虫之一,选它来做引子,更加贴近生活。

  其次蚂蚁和人类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他们喜欢群居,并且幼虫都需要扶养,不然难以存活。

  蚂蚁能够互相合作并且互相照顾,并且与蚂蚁共生的生物,植物超过了52科465种,动物则达到了数千种,还有大量未知的真菌和微生物。

  这点是不是和人类都非常相似?

  除此之外蚂蚁还会使用生存策略。它们种植真菌,收获种子,放牧产蜜昆虫,编制巢穴,合作捕食,社会性寄生,蓄奴。这真的很神奇对不对,何止是神奇,这些小小的蚂蚁居然会我们人类的种植和圈养,难怪让科学家们着迷。

  而且蚂蚁在世界各个角落都能存活,这肯定和这些特点都分不开的。

  不知道作者选蚂蚁作为开始是不是这些原因呢?

  观点独特

  46亿年前,太阳诞生了。后来又诞生了地球。再后来有了海洋,海洋里又产生了细胞,这些细胞又形成了生命。

  这看似偶然的一切,又似乎带着某种巧合。我们试想一下,假如只有太阳,而地球上没有海洋,生命是不是就不会存在了,又或者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

  那么我还是现在这样的我么?根据蝴蝶效应,我们一定会是完全不同的自己。

  而就是因为这些巧合,才有了现在的地球和我们,作者提到现在的我们追溯的最初,可能都是同一个祖先或者原始细胞形成的。

  这么一想我们就是这地球三十多亿年生命存在的见证。想想也是很有成就感的。

  适合儿童阅读

  小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奇心旺盛,《生命的延续》里提到的知识,如果孩子之前没接触过就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还可以针对这些内容做延伸阅读。

  看过就忘是我们无法避免的问题,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解释,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

  那么首尾呼应的设计就让我们在即将遗忘的时候,及时的复习前面了解到的内容,加深记忆。

  书后还有彩蛋

  书的最后有一张大地图,其实还是个手工页。可以做成漂移大陆套娃,从寒武纪到泥盆纪,再到侏罗纪最后是现代。

  上面详细的记录了各个时期地球大陆的分布,原来在寒武纪的时候,纽约和伦敦离得那么近,看上去也就是一个转身的距离。

  这个套娃制作也会开启娃们对远古时期大陆漂移的好奇心吧。

图片来自燕小的,侵删

  《生命的延伸》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我也好奇未来的地球,或者未来的生命会进化成什么样子呢

  《生命的延伸》读后感(三):细胞与我38亿年的不解之缘,一本书让孩子了解生命

  一开始我没记住这本书的名字,看了几篇书评,我以为又是一本讲人类起源的书。

  而对这类的书我已经有点免疫了,看过好几本之后我己经能够轻车熟路的给我家娃解释,他是从哪里来的。

  直到我仔细翻开书本,发现了不同。这本书叫《生命的延伸》仔细思考这个书名很有深意,人生三大问题,要说生命的起源是讲我从哪里来,那这本生命的延续是不是在告诉我们我将要到哪里去。

  又或者说代表人类或者地球的未来。

  内容设计巧妙

  带着这个疑问我按照习惯的把书粗略的翻了一遍。我发现这本书的开头和结尾似乎带着一种呼应。

  他们是从对小蚂蚁的观察开始,接着把思路带入到花园中,引出花园里的生物们,再延伸到主人公是从哪里来的。

  接下来的介绍生命是如何产生和如何消亡的,最后回到一只小蚂蚁。

  一开始我以为只是这三部分的内容是相呼应的,在第二遍阅读之后发现,书的设计巧妙在不仅仅是开头和结尾呼应,而是全书都是呼应的,它完整的给我们讲述了生命是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又是如何不断延续的。

  生命像一个轮回,有人死也有人生,一种生物的灭绝,又有一种新的生态崛起。

  但是为什么要从蚂蚁聊起?难道是因为蚂蚁寿命很长?我特意百度了一下,世界上最长寿的生物是一种叫“玛士撒拉小虫”的细菌,由英国科学家发现,有2.6亿岁。

  如果你说细菌不算,那生命最长的要算“灯塔水母”,它能返老还童,当性成熟后又回到幼体状态 开始新一次的轮回。

  这种没完没了的活也是没谁了。

  所以蚂蚁这点pass了,那难道因为蚂蚁寿命最短?

  命最短的肯定是蜉蝣了,因为它被称为朝生暮死的代表,生命只有一天。真的很难想象只有一天生命日子该如何去过。

  作者的思路总是那么的难以捉摸,但是仔细观察我发现首先蚂蚁是非常常见的昆虫之一,选它来做引子,更加贴近生活。

  其次蚂蚁和人类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他们喜欢群居,并且幼虫都需要扶养,不然难以存活。

  蚂蚁能够互相合作并且互相照顾,并且与蚂蚁共生的生物,植物超过了52科465种,动物则达到了数千种,还有大量未知的真菌和微生物。

  这点是不是和人类都非常相似?

  除此之外蚂蚁还会使用生存策略。它们种植真菌,收获种子,放牧产蜜昆虫,编制巢穴,合作捕食,社会性寄生,蓄奴。这真的很神奇对不对,何止是神奇,这些小小的蚂蚁居然会我们人类的种植和圈养,难怪让科学家们着迷。

  而且蚂蚁在世界各个角落都能存活,这肯定和这些特点都分不开的。

  不知道作者选蚂蚁作为开始是不是这些原因呢?

  观点独特

  46亿年前,太阳诞生了。后来又诞生了地球。再后来有了海洋,海洋里又产生了细胞,这些细胞又形成了生命。

  这看似偶然的一切,又似乎带着某种巧合。我们试想一下,假如只有太阳,而地球上没有海洋,生命是不是就不会存在了,又或者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

  那么我还是现在这样的我么?根据蝴蝶效应,我们一定会是完全不同的自己。

  而就是因为这些巧合,才有了现在的地球和我们,作者提到现在的我们追溯的最初,可能都是同一个祖先或者原始细胞形成的。

  这么一想我们就是这地球三十多亿年生命存在的见证。想想也是很有成就感的。

  适合儿童阅读

  小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奇心旺盛,《生命的延续》里提到的知识,如果孩子之前没接触过就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还可以针对这些内容做延伸阅读。

  看过就忘是我们无法避免的问题,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解释,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

  那么首尾呼应的设计就让我们在即将遗忘的时候,及时的复习前面了解到的内容,加深记忆。

  书后还有彩蛋

  书的最后有一张大地图,其实还是个手工页。可以做成漂移大陆套娃,从寒武纪到泥盆纪,再到侏罗纪最后是现代。

  上面详细的记录了各个时期地球大陆的分布,原来在寒武纪的时候,纽约和伦敦离得那么近,看上去也就是一个转身的距离。

  这个套娃制作也会开启娃们对远古时期大陆漂移的好奇心吧。

图片来自燕小的,侵删

  《生命的延伸》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我也好奇未来的地球,或者未来的生命会进化成什么样子呢

  《生命的延伸》读后感(四):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你是细胞变大的!

  儿子从五岁开始,就开始问我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

  一天,他又开始了对我各种灵魂“拷问”。

  “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我肚子里。”

  “那你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妈肚子里。”

  “那你妈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所有人都是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

  我有点不耐烦了。

  “噢!那第一个人从谁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呢?”儿子歪着头继续问。

  “猴子变的!”

  “那猴子怎么变的呢?”

  这下把我给问懵了,只好实话实说了。“我也不知道,等妈妈找到答案再告诉你吧!”

  我向儿子投降。

  儿子一脸得意,估计内心已经鄙视我了。

  不行,我得把我的光辉形象给挽救回来。

  正好,老天有眼,写作群里的一位老师在介绍一本书——《生命的延伸》。

  看完豆瓣介绍顿时眼前一亮,这不就是我寻找的答案吗?

封面图

  绘本《生命的延伸》的文字作者中村桂子,是JT生命杂志研究馆馆长。

  写了很多关于生物学的著作,而且获得了每日出版文化奖、大阪文化奖、全国日本学士会学院奖等。

  绘画作者松冈达英是著名的自然绘本作家,一边旅行一边创作自然科普绘本。作品曾获日本厚生省儿童福祉文化奖、绘本日本奖、日本科学读物奖等。

  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生命是如何延伸的,从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开始讲,到恐龙的诞生和灭绝,到哺乳动物的进化,然后是人类的诞生。

一,我们都曾经是非洲人

  原来,地球上生活的人,很有可能是同一个非洲祖先。

全人类是一家

  那祖先非洲人是哪里来的呢?

  是一个细胞变大的。

  “细胞?”儿子一脸茫然。

  “对啊,你看,这个就是细胞啊!地球上第一个生命就是细胞。”我指着图对儿子说。

  所有的生物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

细胞

  一切生物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

  “那啥是生物啊?”儿子继续问。

  “呃,生物就是有生命的,会长大的。比如小猫小狗,小草小花都是生物啊。石头就不是,因为石头没有生命。”

  我想了半天才给儿子解释清楚。

这些都是生物

  “噢~原来,世界上的花花草草,蚂蚁小鸟,都是细胞变成的,都是我们的朋友呢。”儿子恍然大悟。

二,恐龙的灭绝才诞生了人类

  看到恐龙灭绝的时候,儿子激动地大喊:“要是恐龙没有死就好了。”

  我对他说:“如果恐龙没有死,也许就没有我们人了。”

陨石撞击造成的大灭绝

  “为什么啊?”儿子继续追问。

  “因为恐龙灭绝后,幸存下来的哺乳动物进化出了很多新伙伴啊,其中就有我们的祖先。”

  “恐龙虽然灭绝了,但也出现了很多别的生命啊,活着的生物也会进化出新的伙伴,这就是生命的延伸啊。”我对儿子说。

  “真奇妙啊。那我是不是你生命的延伸啊?我小时候住在你肚子里是不是?”儿子指着我的肚子说。

  “是啊,你是爸爸妈妈爱的延伸,哈哈!”

三,结尾彩蛋

  书本结尾还有个手工,可以帮助小朋友更好地了解大陆板块的变迁。

  看完绘本后,和儿子一起剪啊,折啊,粘啊,终于做成了四个球。

  好玩的是,四个球可以套在一起,和俄罗斯套娃一样。

  这本绘本可以给孩子做生物科普,让他明白所有生物之间都是有关联的,都是朋友。

  让他明白,要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小动物,同时,也要更加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

  《生命的延伸》读后感(五):《生命的延伸》开启一场众生平等的奇幻生命之旅

  佛家圣典《妙法莲华经》有云:众生平等。本人对宗教并无研究,所以对此语的理解并不深刻,但是当我读到《生命的延伸》时,我脑中却灵光一闪,也许此时用这四个字就再合适不过了。因为这本书让我看到遥远的过去,遥远到这个地球刚刚开始出现生命时的样子。

  每一个物种都是经过数亿年岁月的洗礼,发展成现在繁花似锦的模样,这是对生命的礼赞。

  凡是关于生命的起源、进化、发展,大多是文字性的或偶带插图的叙述性长篇读物,枯燥、晦涩难懂不说,儿童更是无法去阅读和理解的,而绘本《生命的延伸》却通过大幅的绘画,极简的文字,深入简出的娓娓道出这一生命发展的漫长主线,解决了儿童阅读的最大障碍。

  本书的作者是日本的中村桂子,是毕业于东京大学的理学博士,现任JT生命杂志研究馆馆长,著有生物学相关著作超过30部,这本《生命的延伸》便是其中一本上乘之作。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开启这场众生平等的奇幻生命之旅吧。

1、整个生物界生命的传承与延续一脉相承

  故事从一个温暖的早晨开始,一切都充满了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者将花园中的动物、植物视为自己的伙伴,画风一转,从一个设问开始代入生命这一庞大的主题,“你,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是一场倒叙,从“你”追溯到你的父母、祖父母、一直到20万年前在非洲出生的那些人,原来全世界人的祖先全都来自非洲的同一个祖先,原来全世界的人真的是一家人。

  那么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呢?他们的祖先又在哪?包括人类的祖先在内,这些祖先又是从哪来的呢?追溯到最后,到了38亿年前的一个细胞。细胞产生于海洋,从海水及阳光中汲取营养成长、进化成海绵,然后出现了有眼睛的生物,于是开始出现了弱肉强食的世界。然后是有脊椎的文昌鱼……,生物在水中生活了30亿年。

  5亿年前开始出现陆地生物,也是从海藻开始的,有了植物后开始出现动物,于是喜欢吃藻类的昆虫祖先鲎虫登场了。而后有着厚鱼鳍的鱼成功登陆了,这是蝾螈和青蛙等两栖动物的祖先。恐龙,现在世人关注的恐龙——爬行动物的祖先诞生了,还有可以飞行的恐龙……,随着动植物的多样化,地球变成了一个热闹的星球。

  但是这个热闹的星球又经历了5次的生物大灭绝,最著名的就是6500万年前的小行星撞地球啦,因为自此以后开启了生命发展的新纪元。大型动物的灭绝,幸存下来的小型哺乳动物和一些有防寒羽毛的小型恐龙开始继续发展进化,于是和人类一样的新物种开始诞生、繁衍生息。虽然这漫长的过程中,有很多物种消失了,但他们的基因片段却也在新的物种中得以繁衍发展,生命就这样生生不息的传承延续着,我们不禁感慨,生命是多么伟大的旅程啊!

2、人类发展与生物界其它生命的传承与延续过程高度统一

  故事这样大气磅礴的展开,生命的传承犹如小溪般,涓涓细流终归大海。故事的结局先是回答了最初的设问,你,源自一个细胞。

  远点说,你的生命不仅代表了你生活的岁月,同时传承了几亿年的光阴,无数生命的更替,你只走过了生命延伸过程中极少的一段历程。在这场生物界生命延续的过程中,人类只在大型生物灭绝后才开始得以进化,这样较比一些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人类只是生物界中短暂的一段旅程。你也只是这场延伸中的一个传承者而已。

  近了说,你从一颗受精卵开始,进行卵裂,形成细胞群,发育成桑椹胚,发育出内细胞和滋养层后,发育成胚囊,到达宫腔,形成胚胎,在这个过程中,由一个受精卵到分裂成几亿个细胞而成就了你。最初的你在母体的羊水中生活,犹如生命最初出现在大海中,汲取养分成长,从孕早期一条小鱼一样的你,到你出生时婴孩的模样,在你出生时,是不是意味着,你也成功的从海洋登陆了呢?你的生命历程与世间其他生物这数亿年间的繁衍过程竟如此巧妙的一致,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造物的过程,果然是一场大智慧。

3、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每一个生命

  故事的最后,作者又将镜头拉回了那个院子,回到那个温暖的早晨,又回到那个生机勃勃的小院,既有蝴蝶、瓢虫、蜜蜂、蜻蜓等小昆虫,还有黄莺、杜鹃、喜鹊等鸟类,还有蜥蜴、蜗牛和蚂蚁等等动物,它们在花间、树上生活着,一切都很和谐美好。我们很难想象在它们身上会发生那么多的故事,人的生命真的并不一定比他们尊贵,我们都是从38亿年前的那个细胞开始,我们生命里都流淌着数亿年的漫长岁月。我们从共同的祖先而来,然后在这个星球繁衍生息,每个生命都值得尊敬。这样的结尾,让我们的激动的内心又归于平静,情感更是一种升华。

  书的结尾,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告诉我们,所有的生物都是有关联的伙伴,最后也呼吁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生命,和他们成为伙伴。不适单纯的说教,而是身体力行的行动,这比我们教育孩子应该热爱环境,保护生物一万句的说教都要有效。让孩子学会敬畏生命,也是本书的另一个目的吧。

  书的内容虽只有寥寥数语,却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和知识点。配上著名绘本作家松岗达英的水彩画,更是有很强的视觉感。那些我们永远见不到的史前生物,进化过程中消失的生物;还有各物种之间的狩猎、大型恐龙的灭绝等场景,一幅幅大型图片,让我们犹如看了一场生物进化史的大电影般受用。哪怕小到一只蚂蚁,都会将每只蚂蚁的形态画的惟妙惟肖。孩子对图画的敏感度是极高的,如果是一场亲子阅读,我想必是一场视听盛宴。

  如果你觉得这就是这本绘本的全部惊喜,那你可就遗漏太多的惊喜了。绘本的封面有各个时期的生物代表,一幅图涵盖了整个故事的主线。到了封底,一个小女孩和简单的动植物,这简单之中蕴含了太大的能量。

  绘本的蝴蝶页,用的是蓝色,让人不由的联想到孕育了这诸多生命的海洋。书后附有飘逸大陆套娃折纸,从遥远的寒武纪到现代大陆,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可以让孩子有种世界就在手中的自豪感。

  《生命的延伸》就是这样一部优秀的绘本,让我们丢掉枯燥的专业书籍,和孩子一起体验这场众生平等的奇幻旅行吧。

  《生命的延伸》读后感(六):《生命的延伸》:你我都来自38亿年前的一个小细胞

虽然在38亿年里,许多生物都灭亡了,但是生命并没有消失。因为活下来的生物又生出了新的小伙伴,延续着生命,创造着新的生物世界。生物拥有延续的力量,不断产生着无数种类的新伙伴。这就是生命的延伸。

  一直以为自己是很前卫的妈妈,如果孩子问我她是怎么来的,我会说,她是由妈妈的卵子和爸爸的精子结合而成的。我以为自己的这个解释已经很到位了,直到我看完《生命的延伸》这本书,才知道生命的起源有那么多的奥秘。

  在《生命的延伸》这本书里,桌子上的蚂蚁以及院子里的昆虫和花草树木都是我们人类的小伙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有个统一的名字叫“生物”。

  简单的文字和唯美的图画组成了这本令人惊艳的科普绘本。

  中村桂子负责了这本绘本的文字部分。他1936年出生于日本京都,毕业于东京大学理学系,是理学博士。曾是早稻田大学教授、东京大学客座教授、现任JT生命杂志研究馆馆长。

  其中最让人瞩目的是,他著有生物学相关著作超过30部,曾获每日出版文化奖、大阪文化奖、全国日本学士会学院奖等。因为对生物学的专注,所以才能用如此浅显的语言来讲述复杂的生命起源。

  负责绘画的是松冈达英,1944年出生于日本新潟县,是著名的自然绘本家。他从小就对大自然很痴迷,喜欢观察昆虫,自诩“昆虫少年”。

  “看看全世界的昆虫”是他小时候的梦想,在24岁拿到第一笔稿费后,他就开始到世界各地去采集昆虫、收集资料。并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将精力投入到了观察昆虫和创作绘本中。

  就这样,他一边在全世界旅行,一边用画笔创作了大量自然科学科普绘本。他的作品曾获日本厚生省儿童福祉文化奖、绘本日本奖、日本科学读物奖等。所谓拿奖拿到手软。

  一个文笔清奇,一个画风细致,强强结合注定这本绘本是值得我们带领孩子去阅读的。让我们跟随两位大师开启一次探索生命起源之旅吧!

一、孩子也能看得懂的生物进化史

  1.一切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

  我们是怎么来的?最初的我们是一个小细胞,而这个小细胞是由爸爸的精子和妈妈的卵子结合而成的。后来这个小细胞一直在分裂,逐渐形成了心脏和皮肤等各种器官。等我们出生的时候,它已经变成了3万亿个细胞。

  我们每个人都是爸爸妈妈结合而来的,那世界上第一个人是怎么来的呢?那就要追溯到20万年前在非洲出生的那些人。那问题又来了,第一个非洲人是怎么来的呢?

  这样一步一步退回去,终于追溯到了地球上的第一个生命:这是在38亿年前诞生的一个细胞。

  46亿年前,宇宙中诞生了太阳,然后诞生了地球,之后地球上有了海洋,海洋里产生了细胞。这些细胞就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也是一切生命的起源。

  这些小细胞吸收了海洋的养分,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就这样各种各样的新型细胞就出现了。这些细胞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生物。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不可能有生物,所以一开始,所有的生物都是在海洋里。直到距今5亿年前,生物们才开始登上陆地大冒险。

  之后地球上就热闹了,看,茂密的森林里住着各种各样的恐龙,有的在地上散步,有的在空中翱翔,有的趴在树干上休息,有的在海里戏水。而小昆虫们则聚集在一朵巨大的白花上,各做各的事。远处的火山喷出了红色的岩浆,但丝毫没有影响生物们的日常生活。就这样,各种各样的生物愉快地生活在蓝色的海洋和绿色的森林里!

  简洁的语言配上松冈达英超逼真的绘图,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个远古时期的热闹地球。

  2.恐龙的灭绝造就了人类的诞生

  提到恐龙,孩子们都很兴奋,尤其是男孩子。但是他们不知道,正因为恐龙的灭绝才有了人类的繁荣昌盛。

  地球虽然热闹了起来,可却不是一直这么温柔。在生物登录的5亿年间,就出现了5次生物大灭绝。其中最著名的是6500万年前的陨石撞击导致的恐龙大灭绝。

  在松冈达英的图里,我们可以看到陨石撞击地球的震撼场面,橙红色的火花四处飞溅,灰色的烟幕铺天盖地,恐龙们惊慌失措,地上跑的天上飞的都乱成了一锅粥。恐龙的末日被展现地淋漓尽致。

  恐龙是那个时期最大的哺乳动物,很多小型的哺乳动物因为害怕它们,白天根本不敢出来觅食。正因为这样,小型哺乳动物才得以幸存。这些幸存的小型哺乳动物又进化成其他的动物,其中包括后来进化成人类的猴子。

  可以想象,如果恐龙没有灭绝,小型哺乳动物就不会繁盛,那样人类也就不会诞生了。也就不可能有你,有我了。

  3.地球上所有人的祖先都来自非洲

  种族歧视一直存在,欧洲的白人总是看不起黑人,可没想到大家的祖先都是来自非洲。

  约600万年前,出现了人类的祖先南方古猿,他们进化出了许多人种,但是最后几乎全部灭绝,只有非洲的智人幸存下来了,也就是我们的祖先。

  截止到2019年,地球上已经有75亿多的人口。虽然大家身处不同的国家,过着不一样的生活,但是大家都来自同一个故乡——非洲。

  我想这个结局估计是大多数人没想到的吧!

二、所有的生物都是同一个祖先,我们应该尊重并热爱每一个生命

  最后,我跟着作者来到了他的小院子里,我们又发现了各种各样的生物,哦,忘记提了,这本绘本是从遇见一群可爱的蚂蚁开始的。

  清晨,一群蚂蚁在灶台上跑来跑去,作者跟这群可爱的小东西打了招呼,为什么会跟蚂蚁打招呼呢?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因为我们是生物,蚂蚁也是生物,我们都来自38亿年前的那个小细胞。所以我们有着共同的祖先,我们是亲人。对待亲人,我们应该用最诚挚的心、最温柔的语言,因为他们是我们的亲人。

三、写在最后

  在我印象里,有关生命起源的书籍都是晦涩难懂的大部头,专业词汇太多,成年人都不太乐意去读,更别提孩子们了。而这本绘本却颠覆了我想想法,插画美轮美奂,文字通俗易懂。

  我的孩子还小,不能理解书中含义,于是我跟两位三年级小学生分享了这本书,他俩拿到书,顿时就被迷住了。我想一本童书的价值也就体现在这里了吧!

  两位小朋友一边翻看一边讨论,看他们如痴如醉的样子,我就知道,其实每个孩子都热爱阅读,只是有时候我们大人提供的书并不能去吸引孩子。说到底他们还是孩子,需要我们大人去引导,需要我们家长去帮他们寻找能吸引他们的健康书籍。

  《生命的延伸》读后感(七):面对孩子的灵魂拷问“我从哪里来”?一本书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孩子到了一定年纪,就会开始好奇自己是从哪儿来的,换做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多半会回答孩子,“外面抱来的”,或者“垃圾桶里捡来的”。

  那到了我们这一代人,当然不能再这么忽悠孩子啦。于是有些家长就会告诉孩子,妈妈肚子里有个房子,爸爸身上有颗种子,某一天,爸爸把种子放进妈妈的体内,就有了你。

  一般的孩子,得到这个答案,基本也就满意了。

  但有些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会继续追问,那妈妈是怎么来的呢?甚至还会接着问你,妈妈的妈妈是怎么来的,妈妈的妈妈的妈妈是怎么来的?……一直问到人类的起源,问到最早的妈妈是怎么来的?

  我仔细思考了一下,如果我闺女问我这么个问题,我还真不一定答得出。

  那咋办呢?给孩子讲女娲造人的故事?还是讲《圣经》创世纪中上帝造人的故事?

  最近看到了这本科普绘本——《生命的延伸》,觉得出现的真是太及时了,完美解答了“你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

  书并不厚,只有四十几页,但里面蕴含的知识量却十分巨大。从生命的起源,一直讲到了现代的人类。毫不客气地说,如果把这本书里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延伸开来,学透了,初中生物基本上都可以不用愁了。

什么?人和蚂蚁其实是同伴?

  书的开头,一个小姑娘在家中的桌子上,看见了许多蚂蚁;来到院子里,看见了许多生物,小姑娘就开始跟各种生物说话,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小姑娘进入泛灵期,把所有生物都看作是有意识的,所以才跟它们说话吗?并不是。

  是因为,这些生物,都是我们的小伙伴。

  听到这里,是不是很惊讶呢?

  我一开始也是这么觉得的,直到看到后面的内容,惊讶地嘴都要合不拢了,简直要跪了。

你从哪里来?

  人生的三大终极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

  这本小小的绘本,就对“你从哪里来”这个问题,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

  小时候,妈妈如果听我说起,谁谁谁和我的姓氏是一样的,就会笑着说,“那你们500年前是一家呀”。

  这本书却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一直往前追溯,现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在20万年前都是一家。

  再往前延伸,人的祖先、动物的祖先、植物的祖先、微生物的祖先……最终,追溯到了地球上的第一个生命:38亿年前诞生的一个细胞。

  所有的生物,所有的故事,就从这个细胞开始了。

电影《湮灭》片段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一直是一个十分令人着迷的问题,学校里虽然也会讲到相关的知识,但一般都讲的比较浅,并且比较分散,叙述也比较古板。

  顶多就是讲一讲动植物出现的先后顺序,以及不同动植物分别属于哪一类,然后让学生们背下来,学会怎么对动植物进行分类,这一块内容就算过去了。

  而这本书,则按照时间顺序,将生物演变的整个历程,都讲了一遍。配上色彩明艳的插图,即使是小孩子,也能理解书中的内容。

  这本书从46亿年前,宇宙中太阳和地球的诞生讲起。

  讲到38亿年前,海洋里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生命。

  再讲到最早的动物——海绵的出现。

  接着讲到贝类、海星、虾的祖先的诞生,重要器官眼睛、脊椎、下巴的相继出现。

  再后来,植物和动物慢慢登上陆地,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相继出现,恐龙繁盛起来,地球变成了一个热闹的星球。

  但地球并非总是那么太平,在有生物出现后的这几亿年时间里,地球上曾经发生过5次大灭绝。

  第5次大灭绝后,三叠纪晚期以来长期统治地球的恐龙整体灭绝,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最后登场提供了契机。

  虽然这几十亿年来,许多生物灭亡了,但生命从未断绝,因此才有了现在的“我”和“你”,这就是生命的延伸。

  说实话,当我从头到尾把这本书看完一遍后,真的是被震撼到了,因为这本书用很短的篇幅,就把地球上生物进化的来龙去脉给捋了一遍。

  看完之后,脑子里对于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出现过程,就有了个大概印象,相当于脑中有了一个关于生物进化的大致框架。

  如果对其中的某块知识刚兴趣,可以自己再去寻找相关的资料,进行了解。

  这样看书,比一上来就看那种大部头的厚书,效果要好得多。

插画精美

  这本书的插画也很精美,刚打开这本书时,就被书中大篇幅的插画所吸引。两页的内容中,四分之三都是画,只有左上角的四分之一是字,这种画多字少的安排,真的是太适合孩子阅读了。

  另外,画中的每样物品,也都画得挺大的,不用费很大劲,就能看清楚。

  画风也很多变,开头的房间以及院子,十分的小清新;

  后面讲到地球诞生时,画风瞬间就宏伟了许多;

  最喜欢的是这张描述第五次大灭绝的画,有一种末世降临的感觉。

  感觉和最近新出的《三体艺术插画集》中的那幅《三日凌空》有的拼。

  唯一的缺点就是,书中的动植物都没有标注名字,面对娃“这是什么”、“这又是什么”的灵魂拷问,学渣老母亲表示很无奈。

  看了一下,这本书的绘者松冈达英是日本著名的自然绘本大师,他喜欢到世界各地观察和搜集自然资料,创作了大量科普绘本,难怪能把动植物刻画得这么生动,其作品曾获厚生省儿童福祉文化奖、日本绘本奖、日本科学读物奖等。

  这本书的文字作者是日本生物学家中村桂子,曾任早稻田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著有生物学相关著作超过30部,曾获每日出版文化奖、大阪文化奖、全国日本学士会学院奖等。

  昨晚把这书给闺女,她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自己捧着书坐在床上,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也许现在她还不能完全明白这本书的意思,只是觉得这是一本很好看的图画书。

  但我相信,随着她慢慢长大,若干年后,她读过的这些书,都会深入她的内心深处,成为她的一部分,滋养她的灵魂

  《生命的延伸》读后感(八):《生命的延伸》让孩子秒懂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希腊古城德尔斐的阿波罗神殿上刻有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

  这句话被古希腊人奉为神谕,被苏格拉底奉为座右铭。

  不言而喻,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是人类永恒的使命。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一直在努力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其中,了解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对于人类认识自己和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

  关于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可以通过阅读专业的学术著作来了解。可是,这对于儿童而言,是绝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绘本《生命的延伸》一书化繁杂为简单,化深奥为浅显,将专业知识进行通俗易懂的解读,让儿童秒懂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本书的作者中村桂子是专业的理学博士,也是日本JT生命杂志研究馆馆长。他著有生物学相关著作超过30部,并获奖无数,称得上是生物学界的权威专家。由他执笔的《生命的延伸》绝对是高品质之作。

  本书对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做了巧妙的阐述,让孩子了解到生命之间的联系,也让孩子认识到为什么要珍爱生命。

01人类共同的祖先是20万年前的非洲人

  如果孩子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家长通常会告诉孩子,是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

  《生命的延伸》对孩子的疑问给予了更详细的回答,说明我们的生命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

  妈妈的卵子和爸爸的精子结合在一起,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细胞——受精卵。这个细胞在妈妈的肚子里分裂和分化,然后逐渐形成完整的身体。

  当胎儿出生的时候,最初的那个细胞已经发生巨变,变成了拥有3万亿个细胞的个体。

  作者寥寥数语,便把受精卵到胎儿的发育过程简单明了地概括出来,易于孩子理解和接受。

  沿着这条脉络向上追溯,探究的就是人类的起源,即人类共同的祖先。

  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一书中沿用了进化论的观点:最早的人类是从大约250万年前的东非开始演化,祖先是更早的南方古猿。大约在200万年前,这些远古人类有一部分离开家园而踏上旅程,足迹遍及北非、欧洲和亚洲等地。随后,这些远古人类为了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逐渐进化出不同的特征,形成不同的人种。

  《生命的延伸》同样遵循了进化论的观点,地球上生活着的73亿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大约20万年前在非洲出生的智人。简而言之,我们共同的祖先是非洲人。

  由此可见,地球上的人类都是有血缘关系的,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02地球上所有生命都来自38亿年前的小细胞

  本书讲解了人类的起源后,继续向上追溯生命的起源。

  关于生命的起源解释起来稍微有点复杂,要从46亿年前说起。

  46亿年前,宇宙中诞生了太阳,然后诞生了地球。之后,地球上出现了海洋。

  38亿年前,海洋里产生了细胞。这些细胞特别小,肉眼看不到,它们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

  当地球上出现氧气后,有些特别有生命力的小细胞就演化成大细胞,大细胞再进一步增大,成为新型细胞。

  新型细胞聚集在一起,诞生了地球上最早的动物——海绵。海绵动物继续进化,诞生了贝类、海星、虾。这些动物都有了眼睛,它们可以互相看到彼此。

  从文昌鱼开始,进化出了带脊柱的鱼,然后出现了有下巴的鱼。下巴的出现是生命进化史上的重要节点,动物们得以形成大口吞食的积极生存方式。

  生物诞生后的30亿年里,它们就这样一直生活在海洋里。直到5亿年前,生物们才开始登上陆地的大冒险。

  首先,海藻爬上陆地,演变出苔藓和蕨类。随后,在阳光的作用下,逐渐有了草,树,原野,森林。就这样,动物也开始登上陆地。

  最早登陆的动物是昆虫的祖先,随后是蜘蛛和蝎子的祖先。当有厚鱼鳍的鱼登陆后,鱼鳍演化成4条腿,便诞生了两栖动物。接着,进化出的是爬行动物。就这样,动物界著名的大咖恐龙繁盛起来。

  当开花的树、蜜蜂和蚂蚁也相继出现,地球就变成了各种生物共存的热闹星球。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生命起源于38亿年前,这不只是生物学家的猜想,而是科学家找到了有力的证据。

  2017年4月,科学家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北部的条状铁层的绿岩带进行考察时,在距今至少38亿年的铁矿石样本中发现了最古老的生命的痕迹,从而证明了地球在38亿年前就有生命了。

03大型恐龙灭绝之后,人类才得以诞生

  生物在陆地上的进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地球上曾出现过5次生物大灭绝。其中6500万年前,陨石撞击地球,盛极一时的大型恐龙就在此时全部灭绝。

  大型恐龙虽然消失,老鼠等小型哺乳动物却幸存下来,然后进化出新的哺乳动物。此外,一些长着羽毛的小型恐龙进化成小鸟。

  幸存下来的哺乳动物进化出一个又一个新伙伴,其中人类的始祖猴子也诞生了。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如果没有大型恐龙的灭绝,就不会有哺乳动物的繁盛,也就不会有人类的诞生了。

  恐龙虽然早就灭绝了,现在的孩子却对这种动物充满了好奇,并且极为崇拜。

  孩子们如果了解到进化史中这一里程碑事件,会让他们对恐龙这种动物有更深入的认知。

  我们再说回到人类的祖先。约在600万年前,出现了人类的祖先南方古猿。他们进化出很多人种,但相继灭绝,只有非洲智人幸存下来。

  后来,非洲智人迁徙到世界各地,在不同的地方居住下来,逐渐进化为现在的人类。

  不仅人类有共同的祖先非洲智人,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38亿年前最初的那个细胞。

  当孩子认识到,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都有亲密的关联,自然会更加尊重世界上所有的生命。

04生动逼真的水彩画,极具创意的折纸

  本书的插画师是日本著名的自然科学画家松冈达英,他一边到处旅行,一边创作了大量自然科普绘本,曾获日本绘本奖、日本科学读物奖等。其中,他创作的《自然图鉴》被专业人士当做工具书使用,不愧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权威画家。

  《生命的延伸》的插图是高写真的水彩画,松冈达英对不同时期的动植物都进行了科学的考证,然后真实精准地再现出来。同时,构图和配色都极为出色。

  鱼类进化成两栖动物这副图,不仅再现了这一时期动物和植物的演变,也展现出动物之间弱肉强食的生存规律,以及不同植物的共性和区别。从中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清晰脉络。构图巧妙,形象生动,细腻传神。作为自然科普插图,既符合真实性,又不失艺术性。

  陨石撞击地球这幅图,再现了陨石降落这一惊心动魄的瞬间。身躯庞大的恐龙惊恐不已,眼睁睁地看着未日的到来;老鼠和会飞的小型恐龙则四处逃窜,试图寻找一线生机;陨石降落时放射出万丈光芒,激起漫天的火光和滚滚浓烟。画面恢弘震撼,如同电影中的特效镜头。

  总之,松冈达英的科普插图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具有艺术价值。

  本书的最后附有“漂移大陆套娃”的折纸,可以折叠出寒武纪、泥盆纪、侏罗纪和现代4个不同时期的地球,并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个套一个,合成一个地球。

  这种小游戏的设置,既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又可以让孩子从中了解地球大陆板块的变迁,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生命的延伸》勾勒出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的历程,突出了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亲密关系,让孩子获取知识,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同时,也让大人们摆脱掉枯燥厚重的专业书籍的束缚,轻松帮孩子解疑答惑。

  作者简介:小静,童书编辑,从童话中寻找现实的影子,从故事中领悟生命的真谛。

  《生命的延伸》读后感(九):“妈妈,我从哪里来?”|《生命的延伸》帮你解决“世纪难题”

  前两天看到书上说孩子两三岁的时候,会开始问“我从哪里来”的问题。这个阶段我们大家应该都有过,我记得我妈说我是从垃圾桶捡来的,以至于好长时间我都徘徊在垃圾桶附近玩耍。我想80后的朋友对这个答案一定不陌生。父母为了避免他们所认为尴尬的生理知识,而选择说一句谎话来应付小孩子的好奇心。

  当孩子问你这个问题时,你应该如何作答呢?

  “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不断地问自己,然而至今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答案。是不是有点慌了,这么久都没有答案,我们如何说得清?别慌,我们可以直接从书架上拿下这本《生命的延伸》来给他们看,从科学的角度了解我们从哪里来。

  著名科普绘者松冈达英与权威作者中村桂子,让他们帮我们解答“你从哪里来”这个“世纪难题”,一起走进他们为我们呈献不一样的进化故事吧。

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来自38亿年前的小细胞

“一切生物学问题的答案,最终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因为所有的生物都是,或曾经是,一个细胞。”——E.B.Wilson, The Cell in Development and Heredity, 1925

  这要从46亿年前说起,在宇宙中诞生了太阳,接着出现了地球和海洋,在海洋里产生了细胞。这些细胞就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

  它们不断地进化产生了能够聚在一起的新型细胞。从最开始微小到肉眼无法看见到变得越来越大肉眼可见后,就诞生了地球上最早的动物——海绵。这里的海绵可不是海绵宝宝哟,这个海绵它很小,和沙粒一样大,它也没有眼睛。

  后来有了贝类、虾类的祖先(都是好吃的,流口水),它们可能羡慕海绵宝宝有眼睛(开玩笑)逐渐进化出来的生物有了眼睛,有了眼睛能互相看见这是好事儿,但从这一刻起,海洋里不再平静,出现了捕食者和被捕食者。

  时间流逝,出现了带脊椎的鱼——文昌鱼,然后为了让嘴动弹,又进化出了有下巴的鱼。在很长一段时间这些生物都生活在水里。有多长呢?你们可以使劲儿往远了猜。答案不是30万年也不是300万年,是30亿年。那么生物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登上陆地的呢?

  在距今5亿年前,在浅水区的海藻开始悄悄探索起陆地,它们从浅水区爬到了陆地上,接下来顺理成章地由藻类演变出了苔藓和蕨类,然后就有了草、树木、原野、森林,别看我手指一敲就打出了这么多生物,它们进化可是非常不容易的。陆地上有了植物后,动物们也不甘示弱开始慢慢登陆了。

  最早登陆的动物之一是昆虫的祖先——鲎 [hou] (说真的,在给小朋友读绘本的时候你会增长很多知识,当然自己读的时候也会,这个字我百度了好久才百度出来,流下了没有文化的泪水)言归正传,这个昆虫它喜欢吃蕨类,这肯定是追着食物上来的。接着出现了蜘蛛和蝎子,突然理解有些部落用蝎子图腾了,因为它们真的很“老”。

  看着这些小伙伴们登陆成功,有着厚厚的鱼鳍的鱼不甘示弱了,它们还特别厉害,直接进化出指骨,鱼鳍也慢慢变成了4条腿,诞生出了蝾螈和青蛙的祖先——两栖动物。

  然后我们来到了恐龙的时代,在这时期出现了爬行动物。最早的爬行动物是蜥蜴,它们慢慢进化,出现不同类型的小伙伴,其中恐龙这股势力突飞猛进从而变成了主力军,同时还进化出了飞翔的爬行动物。(满脑子都是侏罗纪公园中的翼龙)

  这个时候地球已经很热闹了,各种生物一起生活在海洋和森林里。可能地球怕太多生物自己容纳不了,它放了大招,前前后后出现了5次生物大灭绝。

  小伙伴们看到这里,我们要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多加爱护啊,地球母亲分分钟就给你来场灭绝啊。有人说过:“人和动物,人和自然,讲究平衡,如果人类自以为占尽了优势为所欲为,那么对不起,枪响之后没有赢家。”我们应该重视地球生态系统对我们发出的警告。

  不过如果没有距离我们6500万年前的陨石撞击造成的大灭绝,我们可能真要和恐龙大大们来场侏罗纪公园中的角逐游戏。

  当然这场灭绝不是所有生物都消失了,像老鼠这种小型哺乳动物幸存了下来。这些幸存下来的生物又接着进化,约在600万年前,出现了人类的祖先南方古猿。

人类的祖先是来自20万年前的非洲人

  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一书中说:“我非常怀疑,存在任何一种人类的特征是专属于某一种族且永恒不变的。”

  1997年11月16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蒂姆·怀特率领的国际研究组在埃塞俄比亚阿法盆地发现了3块人类头骨化石。通过测定,表明这些头骨化石距今约有16万-15.4万年前。

  这些结论与《生命的延伸》的描述一样,南方古猿进化出来的人类都随着时光的流逝几乎灭绝了,只剩下一种就是20万年前诞生非洲的智人,他们在迁徙中不断进化自己,也就是我们人类的祖先。

  那么肯定有朋友有疑问了,我们的祖先是同一种,为什么世界上会有各种肤色、各种长相的人类?

  在《祖先》一书中介绍了我们祖先走出非洲的过程。在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正赶上气候变迁,发生了5个冰期(冰期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 ,也许我说动画片《冰川时代》大家就会比较好理解)。

  冰期只有低纬度的地区(非洲)比较适合生物居住,也就是说只有在两个冰期的期间(两次冰期之间唯一相对温暖时期,叫做间冰期),生物们的春天才能到来。所以我们的祖先决定这个时候走出非洲,去看看这么大的世界。

  祖先们走着走着就走上不同的道路,去往欧洲的祖先,被科学家称为尼安德特人,与以前的“智人”比较,他们的骨骼较大,身体变得更加强壮,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欧洲人。而在亚洲的祖先虽然没有像智人那样的强壮、高大、威猛,但也由强劲发达的肌肉,同时他们的脑部都得到了发展。

  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曾说:“只要我们的大脑还是个谜,反映着大脑结构的宇宙就也会是个谜。”我们通过自然选择的力量变成如今的样子,尽管我们跟孕育了自己的生物世界有着联系,但是我们仍然与众不同,因为只有人类会思考生命的意义。

所有生物都是互相有关联的伙伴,生命在不停地延续

  在电影《狮子王》里有一句台词:在生命的循环里,我们是互相有关联的。电影里有个情节是清晨狮王木法沙带着儿子辛巴巡视他们的王国时的对话:

木法沙对辛巴说:“太阳找到的每个角落都属于我们的王国,万物时在微妙的平衡中共存,身为将来的国王你必须了解这种平衡,尊重所有的生命,从爬行的蚂蚁到跳跃的羚羊。”辛巴疑惑的问:“可是爸爸,羚羊不是我们的食物吗?”木法沙说:“我们死后,尸体会变成青草,而羚羊是吃草的,所以在生命的循环里,我们是互相有关联的。”

  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就像作者中村桂子所说:“所有生物都是互相有关联的伙伴。”

  在由澳大利亚和英国纪录片团队制作的科普类纪录片《人体上的生命》里揭秘了微生物和寄生虫存在我们身体上一系列的生存发展。

  我们听到寄生虫第一反应大多都是不好的联想,认为这种生物在身体里除了潜伏在人体中吸取养分外,没有什么好处,就像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曾经报道麦当劳出售的生菜和胡萝卜沙拉被测试出含有环孢子虫寄生虫。 它会引发环孢子虫病,导致人们强烈腹泻。

  事实上,寄生虫并不都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存在。纪录片中告诉我们身体上面栖息着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微小生命体,它们对人体的影响超乎人们想象。虽然微小但却关乎我们的安危,如果我们体内没有这些微生物,我们便无法生存,是人体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些寄居人体繁杂多样的微生物和人体之间相互依存,互惠共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共生机制。

  也正因为这些生命,它们又进化出了新的伙伴,生命因此才有了延续的力量。就像我们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最开始是一个颗受精卵,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细胞,我们由这个细胞在妈妈的肚子里不断地分裂和分化,逐渐形成了心脏和皮肤等器官,然后慢慢形成了整个身体。看着多神奇,我们是从38亿年前最初的那个细胞进化而来的。是不是觉得我们体内有一种生命的延伸?

结语

  在这本书的最后还有一个彩蛋——漂移大陆套娃。这是一组从寒武纪、泥盆纪、侏罗纪、现代的版图。通过裁剪黏贴一个套一个,让小朋友观察每个时期大陆变迁的不同之处,同时可以开拓小朋友的思维。

  作为一本科普性的绘本,它只有39页,色彩很鲜艳,文字简洁明了,不仅能让小朋友了解他们从哪里来,还能让我们这些大朋友系统地了解生物的进化。这是一本大朋友看了也涨知识的绘本。

  这本《生命的延伸》绘本除了帮我们解决“世纪难题”——“我们从哪里来”之外,也在告诉我们大自然有一套自己的生存规律,每个生物都互相依存,就像雨水会滋润土地,土地滋养青草,羚羊吃青草,狮子吃羚羊,而我们人类靠着智慧,在土地中播种庄稼获得粮食,粮食喂养家禽,从家禽中获得肉蛋奶,在这个循环中我们彼此相互环绕,又相互制约,生命在不停地延续。

  《生命的延伸》读后感(十):怎样在20分钟内,给小孩子讲清地球生命发展史?

我家孩子很喜欢蚂蚁,确切地说,是喜欢观察蚂蚁。

  很小的时候,带他在外面玩,不管是在小区里,还是在公园里,甚至在马路边,他都会停下来,观察小蚂蚁爬来爬去。

  为了看到蚂蚁搬运食物,他还从家里带了大米小米,装进小瓶子里,一出门就随身携带,去喂蚂蚁。看着它们一趟一趟、循环往复地爬,也不会感到厌烦。

  大了以后,就不满足于观察蚂蚁了,他看蚂蚁的绘本《蚂蚁和西瓜》,模仿着画了一个蚂蚁和油桃的故事。还抓蚂蚁带去上科学课,观察蚂蚁吃什么,身体的结构怎么样,再记录下来。

  那么,小孩子观察蚂蚁有用吗?有什么用呢?

  1.培养专注力

  我早就留心过,在观察蚂蚁的时候,孩子蹲在地上,纹丝不动,3、4岁的时候,就能坚持10多分钟。小腿蹲麻了,自己都嫌累。

  不要觉得孩子无聊,这时候他其实是在锻炼专注力。只要咱们不去打扰他,耐心地等待,就是在保护孩子的注意力。

  2.练习创作和表达

  观察完了,孩子回到家就画画,大一点儿还自己编故事。这就是在用画面和文字、语言练习创作,这就是内心的表达啊!

  3.科学的启蒙

  从观察,到创作,再到研究,这就是科学的启蒙啊!我们总是说,要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从哪里开始,从哪里着手,这样的生活中的小乐趣,就是最好的契机啊!

  4.培养勇气、勤劳、团结的品质

  观察蚂蚁,孩子可以看到蚂蚁怎样运送食物,怎样团结合作,怎样坚持不懈,一粒面包渣扛不起来,就几只蚂蚁一起扛。孩子无形中,就懂得了这些品质是多么重要!

  5.培养阅读兴趣

  因为喜欢观察蚂蚁,喜欢观察小动物,所以凡是和此有关的书、故事,孩子都喜欢看、喜欢听,这样就很容易培养他的阅读兴趣。

  所以,收到这本书的时候,已经要准备睡觉了,但是他自己拆开塑封,一看开头就是在厨房里发现小蚂蚁,就利用洗漱的间隙读完了。然后,就开始分秒必争地给我讲解、向我得瑟、出题考我:

  妈妈,我知道我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小细胞!

  妈妈,你说海绵是动物还是植物?

  妈妈,你知道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动物是什么吗?

  妈妈,你知道恐龙是什么时候灭绝的吗?

  妈妈,你知道地球上是什么时候出现生命的吗?

  ……

  我问:这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他说:我是从这本书里看到的。

  于是我随手拿来一翻,越看越是惊奇:原来以为这就是一本关于动物的绘本,谁想到,还讲了这么多的科学知识。

  有些家长说,自己的孩子看惯了绘本,只喜欢听故事,不愿意读科普书籍,这样孩子的阅读面不是就受到限制了吗?

  那么,这本书刚好可以试一试。它既是一个故事,从家中厨房的一群蚂蚁讲起,又是一本科普书,讲了地球35亿年的生命演化。

生命的起源,都是来源于一个细胞,各种不同的生命,都是来源于38亿年前的一个细胞。 细胞逐渐繁衍,有了最早的动物——海绵,没错,就叫海绵(此海绵非彼海绵哦)。 从眼睛的出现,再到脊椎、到下巴的出现,都对生物的发展有着独特的意义。 然后是植物登陆、动物登陆,鱼和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逐渐出现,恐龙终于繁盛起来,还有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树木、蚂蚁和蜜蜂。 然后就是可怕的5次大灭绝。 直到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才有了人的产生和发展。 地球上的生物如此纷繁复杂、丰富多彩,但其实都源于35亿年前出现的那个小细胞。所以,我们所有的生命,都是亲密的伙伴。

  合上书,再看看封面上标题:35亿年前的小细胞与你的故事,不禁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这本书的主线:生命的延伸。

  看我做的“思维导图”

  这本书是一本优秀的科普绘本,也是一本生物科学书。

一、绘图细致、画面精美

  绘本嘛,画当然是很重要的。这本书的绘者是松冈达英。

  松冈达英是日本著名的科学绘本作家,国际安徒生奖得主。他从小就自诩为昆虫少年,会不分早晚地观察和采集昆虫。他在爬山捉虫子中度过了童年,也在自然玩耍里磨练出绘画技巧,小时候在报纸的空白处画昆虫,24岁就出了自然主题的绘本。

  松冈达英已经74岁了,四十多年间创作了上百本自然绘本,在中国已经出版了12种书,比如:《变成了青蛙》、《和雨蛙爸爸一起去采集昆虫 初体验》。

  像一些画面,完全可以让孩子玩“找一找”的游戏,找各种动物、植物,找文字中讲到的和没讲到的信息。

  我家孩子就对着封面看了又看,细致到恐龙的脖子上有一条蛇,蛇的眼睛balabala。

二、故事完整、以小见大

  这么短小的一个故事,讲了一个这么宏大的话题,从孩子都爱干的观察蚂蚁入手,讲述生命的起源、灭绝、复兴,这也就罢了,居然还能够再绕回来,回到开头的院子、蚂蚁,形成了一个闭环。不管是孩子自己看,还是家长给孩子读,20分钟足够了。

  20分钟,讲述地球生命发展史,我觉得作者真的是匠心独具,这也是最开始这本书吸引我购买的原因。

三、配套游戏、寓教于乐

  别看这么小小一本书,居然还内嵌了一个手工游戏,在书的后面,有一张印好的手工纸,可以制作成为一个,这个设计特别符合孩子的小心思,他们就喜欢干这些动动手、折一折的事儿。

  而这个小游戏不只是动手、玩耍,它还是一个漂移大陆套娃。

  偷偷告诉你,这是当初吸引我购买的第二个原因哦!

四、严谨治学、科学靠谱

  仔细翻看这本书,我发现书后居然有罗列参考书目,又惊了一下:这可是写论文的时候会做的事,写给小孩看的科普书,作者居然像做科研论文一样,这种严谨令我佩服。

  细想想,正因为是给孩子看的科普书,才更需要严谨治学的态度,免得给孩子留下错误的第一印象。

  我觉得这本书的受众面特别广:

  2、3岁的小孩子就可以开始看图,听爸爸妈妈讲,亲子共读,图个乐趣;

  4、5岁的孩子,可以知道很多动物的名字,明白书中讲到的动物的演化;

  6、7岁的孩子上学了,基本就可以独立阅读了,能够得到更多的收获:

  比如观察图画中的细节啊、抓住一个知识点追问啊、还可以进行较深入的思考、拓展阅读、和知识联想。

  一句话,既有虚构类作品的文学性、故事性,又有非虚构类作品的知识性、科学性,就是这本儿童科普绘本给我的最深印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