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别人的句子里的读后感大全
《在别人的句子里》是一本由陈以侃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别人的句子里》读后感(一):字里行间和年度小说最佳!其余的太过生硬用力!
其实,我只有三篇没有看,其中包括两篇麦肯锡,不知道是不是我个人的观感,总觉得太过生硬、用力、苦心,不够松弛而游刃有余,尤其是第二个麦肯锡,真心看不懂,又感觉诘屈聱牙,为什么不选择用一种更加让人读起来更加顺畅的句子呐,作为一个那么高水准的翻译,应该是没问题的呀!其实,我更加喜欢字里行间和年度小说的篇章,用那样的风格就好了呀!Anyway,也可能是我的水平太过有限,眼界太过狭窄吧!
《在别人的句子里》读后感(二):评《在别人的句子里》
全书都充满着一种“朦胧的精准”,太多地方让人忍不住惊叹陈老师的感受力和表达力,为什么他就能说得这么好这么得体(文字特有的得体);当然还是能明显看出陈老师饱受英语文法的影响,写下的句子一个个都带着一股英语的思维气质,再加上其写作风格还是比较自我的,有些段落的理解对习惯中文的读者并不那么友好。当然对本书感受更直观的一点是,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大型的书籍推介会,看完后想读的list又多了一页,话说真应该做一个本书提及过的书籍豆列
《在别人的句子里》读后感(三):关于选择
“当所有选项都被拿走的时候,你依然有无限自由的可能。” 这与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里提到的“真正旳自由是:无论何时何地何种状况下,作为人永远都有选择的权利”,不谋而合。 在很多不受控的情况下能做到不外推责任,选择正确积极的态度,这才是选择的要义吧。
当你的态度变了,你就会发现你辛苦背后的意义,并且意识到这是主动选择的结果。
《在别人的句子里》读后感(四):在别人的句子里,真正读懂自己
在别人的句子里,我们能得到什么呢?
初次看见这个书名,便吸引眼球。比如书名一样,浅显的以为这只是介绍美丽的句子。殊不知读完陈老师的佳作,让我悟出了一个个美好的句子,这本书,如果他爱的,恰巧也可能是你将爱的,他一定能帮你发现,但是如果他爱的你就是不爱,那也不影响你把这本《在别人的了句子里》读得津津有味,因为他绝不强加于你任何东西。这本书是独立的,是你从中自己发现。慢慢读慢慢品,你会发现这本书里仿佛有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像文章一样,像句子一样。如诗如画一样,教给你不一样的文化体验。
《在别人的句子里》读后感(五):评《在别人的句子里》
因为太喜欢《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就跑去看译者陈以侃的微博,发现他热爱自己专业、专注且自得其乐,说话还带着小俏皮,这种人我最爱了。于是就算是一本从来不读的书评集也找来读。但由于我基本是个文盲、文化底子薄弱,而书评行文又太过松散,中间一度搁浅。最近一个月利用早上搭地铁的碎片时间,竟然把它读掉了。好喜欢陈以侃老师时不时的小幽默,我大概在豆瓣阅读上留下了一吨“哈哈哈哈哈哈哈”的废物点评。最爱“文化课”和写希钦斯的两篇。前者让我想起小时候写命题作文的那些岁月,而希钦斯实在是过了太精彩的一生。那么可以接力去读希钦斯啦!
《在别人的句子里》读后感(六):内容很丰富,可以涨知识
书里谈到很多作家作品,内容丰富,对于了解当代欧美文学有帮助,印象较深有几个点:作者对奈保尔评价较低,对门罗评价很高,对德波顿有褒有贬。作者对于这三个人的观点我都很赞同。以前读奈保尔读不进去,以为是自己水平有限无法欣赏,原来奈保尔也是有差评的。加拿大最负盛名的两个女作家,阿特伍德的作品我看不进去,门罗的文笔和思想就很喜欢,见微知著,韵味悠长。德波顿是雅俗共赏的,能把琐碎细腻的情感和鸡毛蒜皮的家务事写成理论,确实是才华漫溢,功力深厚。
《在别人的句子里》读后感(七):在别人的句子里
我必须接受全部的自己,才能真正面对我的问题。 给自己一个方向,不求地老天荒。给自己一个目标,不必一路慌张。 试图讨所有人喜欢是平庸的标志。 快乐那只是一种感觉,简简单单,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联。 其实冤枉你的人比你还知道你有多冤枉。 生活是好的,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前面总会有另一番不同的风光。 经营好心情,你就拥有了生活的全部。
努力真的很难,但要永远记住:如果不努力,就会一直难。
其实,每个人都要学会善于接受我们不能承受的东西,那是生命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只要达观地看待就行了。
告诉自己放弃了也没关系,人生不是机器,不会一直按照设定运行的,总有很多意料之外。可能比想象中坏,也有比想象中好的。
《在别人的句子里》读后感(八):“最值得阅读的书是那本你事先没想到需要读的书。”
前些时间在读海德格尔的《人,诗意的栖居》,读了有50来页,实在是很难懂,但还是辛苦的前进。因为这本书全部都是在讲哲学,当时就是书名吸引了我让我去读它。后来,我放弃了。看到有人说他读书时,如果不是自己喜欢,感兴趣的类型或者不在可理解范围和实在进行不下去就便放弃阅读。 关于这本书,前几章读的吃力,越是后面几章就越有意思。说真的,这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作者陈以侃对他喜欢的作家的著作的理解和风格的解读都很轻快犀利。而且,在他的书评下能看出他的阅读面是非常广的,涉及的作家也是风格各异的。有些作家我第一次知道。有些作家知道,但其作品也就读了不超过两本。读这本书,不怕你对这些作家不甚了解甚至初次知道,但凭借陈以侃高超的语言水平和广泛的知识面也能让你沉浸其中。总之,不妨把它列入你的阅读计划开始读吧。
《在别人的句子里》读后感(九):书评亦可显身手
人们似乎普遍认为,评论是创作的附庸,是低于创作的。但陈以侃用这本书评集,有力反驳了这一观点,把评论提升到与创作相同、甚至超越创作的水平。
虽然书中提到的很多作品都没读过,但并不影响阅读这本书评集。陈以侃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让我对书中所谈及的英文作家、作品产生浓厚兴趣。
既有关于作家和作品的客观陈述与知识普及,更有陈以侃对这些作家作品的主观评价和鲜明观点。这些看法,我未必都认同,但却能为我提供新鲜的视角。写每位作家,都有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可以说是“一文一格”,篇篇精彩。个人最喜欢《纳博科夫》和《写作课》这两篇。
能把书评写得比书还好看,这是本事。陈以侃之于书评,如同徐皓峰之于影评。他们都不只是单纯地写评论,而是在他人创作的基础上,用评论的形式进行新的创作。
《在别人的句子里》读后感(十):再见!再也不见……
我承认,我被这本书彻底打败了! 刹那间,怀疑自己的文学涵养,不不,基本的读写都产生了疑虑——字儿都认识,但就是看不明白啊!差点以为是老外写的,只不过翻译太烂罢了…… 所以说,我还是更喜欢社科啊、科普啊甚至经管啊,人家是挖空心思要把人说明白的,不像文学,很有些是以让人蒙圈儿为宗旨的。 当然,九成九真的是自己读书太少,所以没法产生那种会心一笑的“共鸣”。同时,百分百的确是自己的文学素养都被法律磨光了,竟无法接受那种没什么逻辑的、意识流一般的喃喃自语。 所以,我还是回过头去读哈罗德的《西方正典》、《如何读,为什么读》之类的,貌似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也不错,从王小波的杂文里整个书单也凑合。好吧,好书那么多,而生命又那么有限,何必浪费在自己“读不起”的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