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故宫里的博物学: 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故宫里的博物学: 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读后感锦集

2021-02-20 00:54: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故宫里的博物学: 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读后感锦集

  《故宫里的博物学: 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是一本由夏雪著 / (清)聂璜绘著作,故宫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宫里的博物学: 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读后感(一):哪咤朋友的身世故事,康熙皇帝的私藏图册,带你进入不一样的世界

  周末去看了最近大热的《哪吒》,票房已经过了两亿,大家都在惊呼从这部电影里看见里国漫的未来,和大家一样被黑眼圈的小哪吒圈粉的同时,大家也特别喜欢男二龙太子,尤其是对龙族的传说好奇不已。

  电影里的龙族和生活的龙宫和西游记里的可不一样,那里面没有华丽的宫殿,也没有虾兵虾将。有的只是熔岩炼狱,和数万年的囚禁。

  龙族拥有强大的力量,曾经帮天地斩妖除魔,降服了无数妖兽,并把他们关押在海底,但正是这些荣誉,变成了整个龙族的束缚,因为要留在海底镇压那些熔岩下的妖兽,龙族因此也被困海底。

  我只知道传说龙生九子,各个不同。因为龙是雄性的,并且只有他一个。所以就只能和不同的动物繁衍。

  刚巧手头有本《故宫里的博物馆,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这可是本给康熙皇帝看的海洋动物图鉴,里面有关于龙的介绍,赶紧给自己科普一下。

  说到海错图,大家可能不太了解。海错其实是古代对海产品和海洋生物的统称。是聂璜唯一一部留存世间的作品。

  聂璜是谁啊,他还真的不是位名家,有关他的资料很少,但是他却完成了《海错图》这部巨作,足以看出他的学识渊博及观察细微,绘画功底也是非同寻常。

  这部作品后来被皇宫收录,成了康熙皇帝的枕边书。《海错图》一共四册,其中三册在北京故宫博物馆,一册在台北故宫博物馆。

  这本《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海错图》是为了纪念紫禁城建成600周年,希望孩子们也能了解到《海错图》的价值而策划的。

  它既保留了原画和所配文字,又添加了现代动物学知识,能让小朋友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传统文化。

  全书记录了四十多种动物,并且分成了鳞部、兽部、虫部、介部、羽部、化生和传说七个大类。

  让我特别感兴趣的龙就在传说这个章节里,迫不及待的翻开,开始细细研读龙的介绍。

  传说中的龙

  龙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虚拟出来的形象。在古代,帝王的衣服上都会绣上龙的图案,以示权利和威望。

  在人们的传说里,龙能呼风唤雨,能变换形态。他是尊贵、吉祥的象征。

  龙的头像骆驼,角像鹿的角,眼睛像兔子的眼睛,耳朵像牛的耳朵,颈像蛇的脖子,腹像蜃的肚子,身上的鳞片像鲤鱼,爪子像鹰的爪子,脚掌像虎掌。这就是龙有9似。

  9在古人眼里有着特殊的含义,因为9在个位数中是最大的一个,所以也被认为是无穷大的含义。

  在《易经》中把一到十的奇偶数分为阴阳,奇数为阴,偶数为阳。奇数象征天和阳性的事物,那么9就是最大的奇数,则为至阳。所以常出现九五至尊、九重天这样的词语。

  另外龙的图腾也被说是9演化而来。

  从小就对古代神话感兴趣的我,越看越激动。真的是满足了我所有对神话动物的幻想。在那个时代,就有这么多记载了,这里面不仅仅有神话动物,还有很多真实存在的。

  与众不同的人鱼

  你想象中的人鱼是什么样的呢?是不是都是哪种有着美丽的脸庞,人身鱼尾的样子,《安徒生童话》里的小美人鱼善良美丽,为了爱情不惜牺牲自己。还有传言说人鱼曾经是人类的分支。

中国最古的博物志《山海经‧海内南经》如此记载着:“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郁水南。注:离耳,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雕题,黥涅其面,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 其中的鲛人外表是人头鱼身,长著四只脚的鱼,后来传到了日本,成为人鱼最原始的形象。山海经里还有些描述看起来像是形容山椒鱼、大鲵(娃娃鱼)、鳗鱼、鲶鱼之类的水中生物,长得像人形,全身披覆著鳞片,感觉上比较接近人和动物的混合体。在搜神记与博物志里有记载南海鲛人。

  我国古代《太平广记》中也有记载

太平广记卷第四百六十四 水族——太平广记东海大鱼 海人鱼海人鱼,东海有之,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为美丽女子,无不具足。皮肉白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出《洽闻记》)

  翻译过来就是:东海里有海人鱼。大的长五六尺,和人的样子很像,眉眼口鼻、手脚都和漂亮姑娘的一样。皮肤像玉石一样洁白,身上没有鳞片,有细毛,毛分五种颜色,又轻又柔软,毛长一二寸,头发象马尾巴一样,长五六尺。阴部的形状和男人女人的一样,靠海的鳏夫寡妇大多都捉海人鱼,放在池沼中养育。交合时,与人没什么两样,也不伤人。

  在国外也有关于人鱼的记载。1991年8月,有美国的渔民在虎鲨的胃里发现了奇怪形状的骨骼,后来经过电脑还原确实根据骨骼绘制出了人鱼的形象,参加研究的埃毁斯度博士表示,人鱼可能真的存在。

  但是看见书里的图片,可能会惊掉牙齿,因为这个人鱼看上去像个秃顶老头,还有一个小尾巴。而且它也分男女,还和人长的长不多。

  传说中人鱼守信重义,点滴之恩都会涌泉相报。后来有学者考证,人鱼可能是儒艮,性情温和行动缓慢,但是全身上下都是宝,遭到大肆捕杀。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正在和儒艮重建友谊。

  鹿鱼化鹿

  鹿鱼这个是在化生这个章节里,还不同于传说。据说在广东沿海地带有一种鱼能够幻化成鹿,这些鱼成群结队的从一个岛游到另一个岛。

  其中一只鹿鱼头上会顶着草,给其他鹿当粮食。因为没人真正抓到过他们,所以也没法确定到底是鱼变得鹿,还是会游泳的鹿。

  但是传说鹿鱼头上有鹿角,全身赤红有红棕色斑点,看起来和梅花鹿很像。在南海有个小岛非常适合鹿鱼生存,到这里鹿鱼就会跳上岸,变身鹿。

  曾经有人捡到过一条鹿鱼,捡到它的时候,它正变身了一半,就是鹿头鱼尾的样子。

  想象一下也觉得很有意思,古人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

  除了我列举的这几个之外,这本画册里还有几十种古人描绘的海洋生物。原本是给孩子看的绘本,却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前都不知道的知识,常常有人说绘本其实不是给孩子看的,而是给父母看的。这点我深信不疑,是孩子给了我们再一次学习和变好的机会。

  《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海错图》有趣又不是严谨,是传统文化的底蕴精华,再一次的让我们体会到了古人非比寻常的智慧。

  《故宫里的博物学: 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读后感(二):关于清朝,除了电视剧,还有这套给孩子的《故宫里的博物学》

  文 | 黑暗中的向日葵

  01

  最近天气热得厉害,霸都合肥更是热浪滚滚,孩子放假在家,除了上兴趣班之外,我经常会带她去附近商场的西西弗看书,但老是去书店,孩子也不免感到乏味,正好故宫这个暑期在安徽省博物馆有关于清宫皇室的展出,我便带孩子前往观看。

  本来只是为了热天避暑,没想到孩子竟然对皇宫里尤其是乾隆皇帝的相关物品尤为感兴趣,每看一件展品,都要让我读读下面的小字简介,还有很多问题一直问个没完,看完展览后还意犹未尽,对故宫更是充满了向往。

  后来我们在逛书店的时候,竟然又发现了一套故宫出版社联合中心出版社的《故宫里的博物学》,这套书一共有三册,包括《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给孩子的清宫鸟谱》和《给孩子的清宫兽谱》,据说这是乾隆亲自主编的动物百科博物学书,共收藏了120幅故宫典藏原画,每幅都是珍品,书中既有常见的动物,也有充满神秘感的神兽,由宫廷画师亲自绘制,张张堪称艺术品,因为孩子特别喜欢海洋生物,所以我们便从这本《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开始看起。

  “海错”是中国古代对于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和海产品的统称,取《尚书·禹贡》中“厥贡盐絺,海物惟错”之意。古代有一些以“务专”而出名的文人画家,但他们通常只专注于画梅兰竹菊、花鸟人物,像聂璜这样绘制海错的画家极少。《海错图》是聂璜唯一存世的作品,后人对聂璜的生平知之甚少,各种传世文献中也找不到关于聂璜的记载,因此我们只能通过《海错图》中的题序、赞、跋文等进行推断和考辨。

  《海错图》整套画谱中并无任何敬献之语,也就是说,聂璜画海错并不是为了进呈给皇帝的,这是少数来自民间后被皇室收藏的画谱之一。《海错图》共四册,第一至三册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第四册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02

  《海错图》所描绘的生物物种,绝大部分是“取其可见可知者”既有大家常见、易见的生物,也有进贡用于御膳的珍贵种类,还有难见或是神话传说中的奇鱼、异鱼,而现在这本书是从《海错图》中甄选了四十种动物,在各种史书、笔记、小说等古代文献中选取素材,以讲故事的形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动物学知识融合在了一起,并辅以《海错图》原画和所配文字,将它变为适合孩子阅读的通识类读物。

  整本书分为七大类:分别是鳞部、兽部、虫部、介部、羽部、化生和传说。

  比如在鳞部这部分就提到了河豚,这是一种味道极其鲜美,但吃了可能会有生命危险的鱼类。清代崔旭就有诗写到:“清明上冢到津门,野菊对盘酒满樽。值得东坡甘一死,大家拼命吃河豚。”这首诗来自于一个传说,相传苏东坡很喜欢吃河豚,但是他吃了很多地方的河豚都没有具体说谁家的好吃,城中有一户人家很会烹制河豚,就做了一大桌的河豚宴来招待苏东坡,苏东坡吃完后,放下筷子,说了一句:“今天我吃了这桌河豚,就算是死也值得了。”于是苏东坡拼死吃河豚的故事就这样流传开来。

  《清宫海错图》的文献原文是这样写的:河豚鱼江海并有,海中尤毒,肝及子入口烂舌,入腹烂肠,炙之不可近铛,以物悬之。昔人云:不食河豚,不知鱼味。其味为鱼中绝品。然有大毒,能杀人。

  在兽部提到了海鰌,据说我国古代有一种十分有名的小型战舰,就是根据海鰌发明的,所以叫做海鰌船,在南宋初年,宋军曾用它以少胜多,在采石之战中大败金军。

  《海错图》上说:海鰌体型巨大,能喷水,水散落在空中,风一吹就像下大雨一样,它长长背着堆积如山、高达十丈以上的牡蛎、蚌类,露在海面上,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小山,古人往往误以为是一座岛屿,它平时生活在大海的深处,不常见到。

  从《海错图》的具体描述来看,最有可能是现实中的露脊鲸,而《清宫海错图》的原文文献是:海鰌长者直百余里,牡蛎聚族其背,旷岁之积,崇十许丈。

  在介部讲到了鲎,其实鲎并不是鱼,而是一种节肢动物,长得比较像蟹,它和三叶虫一样古老,在恐龙还未出现时就已经在自然界中生存,在现代更是被称之为活化石,虽然地球已经经历了五次生物大灭绝,但是鲎既没有消失,也没有改变自己的模样。

  鲎的背平圆、微微凸起,眼长在背上,有四只眼,两只单眼和两只复眼,口在腹部下,长有12只脚,左右各6只,尾巴呈三棱状、约一尺长,全身呈青黑色。对于鲎,大宝尤其感兴趣,是因为我们刚从玛塔塔动物乐园里玩过回来没多久,里面有这种动物,而且之前也在海洋馆里看见过,所以印象深刻。

  《清宫海错图》的原文文献是:鲎初生如豆,渐如盏,至三四月才大如盂。壳作前后两截,筋膜联之,可以屈伸。前半如剖匏之半,而两腋缺处作月牙状。前半壳纵纹三行,直六刺,两泡两点目也。

  而在第七部传说中,提到了神龙,之前大宝就经常问我,为什么我们是龙的传人?其实龙并不是真实存在的生物,而是人们虚构出来的形象,在十二生肖中,龙排行第五,也是唯一一个虚拟的生物。

  古人自古就对龙充满了敬意,而将龙作为图腾、以龙为尊,更是要上溯到上古时期。传说黄帝打败蚩尤和炎帝,结束了各部落分裂的局面以后,需要一个形象来作为统一的图腾。为了公平起见,黄帝提出从各部落原本的图腾中选取一个特征来重组一个形象。这个新形象就是龙:头像骆驼的头,角像鹿的角,眼像兔子的眼睛,耳像牛的耳朵,颈像蛇的脖子,腹像蜃的肚子,身上的鳞片像鲤鱼的鳞片,而爪子则像鹰爪,脚掌像虎掌,后来,龙逐渐成了帝王的代称和象征。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龙是无畏精神。尊贵、善良、吉祥等一切美好品质的象征,所以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而在千百年的文化传承中,更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龙文化,比如说二月二龙抬头,端午节赛龙舟,过年过节舞龙等等。

  《清宫海错图》的原文文献是:龙,《说文》象形生肖,论龙耳亏听,故谓之龙。梵书名那伽。《尔雅翼》:龙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鬼,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03

  才看了这一本,我和大宝都已经被书中过硬的文化属性和清宫古画的精美所折服,翻开每一页,都可以180度平铺在桌面上欣赏,而且还有几页是大拉页,更是可以完整地将古画毫无遗漏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而且更加贴心的是,因为是古书,所以书里的有些字不免有些难读,但是在书里我们还惊喜地发现了一张精美的书签,上面有该书出现的一些生字和难字的注音表,不用字典,就降低了阅读门槛,让亲自阅读变得更加方便和有趣。

  而且,通过这本书,还能让孩子了解中国历史、古诗文及传统文化,让孩子在阅读的同时,又能将书中所描绘的一些生物与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所见所闻相联系,在了解古代海洋生物的同时,又能从中学习到历史、民俗、神话、文化等相关知识,所以这本书本身就是一场传统文化的盛宴。

  而这一切,都是从阅读这本书开始的。

  (完)

  文 | 黑暗中的向日葵

  图 | 网络+手机拍摄

  《故宫里的博物学: 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读后感(三):乾隆藏书集生物、故事、历史为一体,给孩子打造迷你家中博物馆

  18年,我带着父母和儿子从上海到北京跨越1000多公里,去了趟北京故宫博物院。尽管每个人去看故宫的目的各有不同,但我们都对它抱了无限的期待,即便我是第二次去,也同样如此。

  可这种期待在故宫逛了没多久就宣告破产了。从小地方出来、锻炼不足、前一晚在火车上没睡好的我们,从火车站奔波到故宫门口已经够累的了,进了故宫就连洪荒之力都使出来也才走了个中轴线。

  本来想好好看看珍宝馆和钟表馆的我,很快就对母亲和儿子妥协,他们都又累又热,看了几个大殿就挪不动步了,后半段儿子直接就睡在我们身上了。

  于是,那些古玩珍宝,又一次跟我擦肩而过,这遗憾又成了我想要再去一次北京的理由。

  下一次去北京遥遥无期,但一套珍宝却很有缘地先来到我面前了。这套珍宝就是乾隆皇帝珍藏的枕边书——故宫的“清宫海错图”了。准确说来,这是一本展示“清宫海错图”的绘本,名叫《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

  《海错图》是明末清初的钱塘人聂璜所绘,他是在康熙在位期间画完整部图鉴的。这套图谱在雍正期间被收进清宫造办处,到了乾隆皇帝时期,它就被乾隆收进囊中,被盖了一通乾隆的印章之后,成为了乾隆的私藏之物。

  海错,是中国古代对于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和海产品的统称,此词出处为《尚书·禹贡》“厥贡盐絺,海物为错”。

  聂璜所绘《海错图》共四册,第一至三册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第四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海错图》描绘了生物物种、传说化生动物、非生命物质共三百多种。每一个物种,配有精美的绘图,又加上说赞、考辨等文字解说,俨然是古代最前沿的海洋纪录片。

  作为古人来讲,既没有电视也没有照片,足不出户就能看到这样一本集齐了各地海中生物、妙趣横生的图谱,恐怕谁都会把它当宝一样收藏,所以乾隆皇帝才会对它如此喜爱,啪啪啪盖上了自己的好多印章。

  故宫博物院也有一本针对成人印制的《海错图》图书,但我看的这一本是专门给孩子印制的绘本。这本书里,收录了《海错图》中的四十种动物,图片用的是《海错图》中的原画,也配上《海错图》中的原名和文字,此外,还从各种史书、笔记、小说等古代文献中选取素材,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这些动物,做成了一个静态的博物馆游览过程,非常适合给孩子阅读。

知识性

  所有图鉴、图谱,第一个作用是提供知识和信息,在明末清初,这样一本书可谓是当时先进的科普著作。

  聂璜云游四方,实地亲测、推敲辨析,结合自己的观察、史料和探访,对各个物种做出了客观陈述。

  比如,关于河豚,《海错图》的原文是:

《本草》:河豚鱼江海并有,海中尤毒,肝及子入口烂舌,入腹烂肠,炙之不可近铛,以物悬之。昔人云:不食河豚,不知鱼味。其味为鱼中绝品,然有大毒,能杀人。……

  对于一些相对常见的动物,其特征描述可说是相当精准的。

  到今日,有些原文内容已经过时,很多道听途说,根本不具科学性,尤其是有些动物,像下图中的人鱼和海马,现在看来简直是一本正经胡说八道。但是,这些东西,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人类探索大自然的一种过程和努力。

  而正文的解说,更是把古时候的一些传说和当代的知识结合起来,让孩子对一个物种的认知有个更加纵深的理解。其中融合了生物、地理、历史和故事,知识性相当丰富。

  还有一个典型例子,就是龙的图谱,在本书最后一部分“传说”章节中,神龙作为最后一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龙的科普。龙,当然不是真的有,其科普也就是知识普及。

  中国人人都知道的龙,大家对它有多了解呢?恐怕没几个人说得周全,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让我们认识龙的途径,它告诉我们,龙有九似,头似骆驼,角似鹿,眼似鬼,耳似牛,项(脖子)似蛇,腹似蜃(某种贝类,此书中也有录入),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又讲了龙成为我们精神信仰的来龙去脉。

  此外,书里还有一个细节打动了我,那是一个给生僻字注音的书签。刚开始,我觉得这是多此一举,书签不容易掉吗?为什么不在原文里给标注拼音呢?后来发现,这样做的妙处在于更容易让我们记住这些字的读音,标在原文我们往往只会看拼音而不会把字和音联系起来记。体会到编辑的用心,令我暗暗佩服:为孩子做的书,不就是希望孩子能最大限度地吸收知识吗?

趣味性

  如果说知识性是一个人的骨架,那趣味性就是一个人的皮囊。好看的皮囊自然吸引人多看几眼,也更容易让人记住。书的趣味性也是如此。

  《故宫里的博物学——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的趣味性,不仅在于明清时代有趣的古画风,还在于古人依靠各种素材创造出来的怪异形象。 上文说过的海马和人鱼就是有趣的例子,还有那初看是蜥蜴,看字才知道是鳄鱼的,也是让人忍俊不禁。还有那奇怪的井鱼(就是鲸鱼)、海和尚、鹰嘴龟,都让孩子好奇地问,这都是些什么怪物呀?

  有趣的故事,同样也增添了书本的趣味性。

  在“化生”一章里,讲到海市蜃楼,我们学过高中物理都知道海市蜃楼是由于光线的折射形成的,但古代又是怎么理解这种景象的呢?据《海错图》记载,原来蜃是一种有壳生物,长得跟蛤差不多,但比它大,与龙也有渊源。海市蜃楼就是这种蜃吐气而成的景色,是人间仙境。

  还有一个有趣的生物叫鹿鱼,这种鹿鱼长着鹿角鹿头,颜色斑纹也像鹿,当它们游到岸边时,这种鱼就会跳到陆地上,幻化成鹿。

  古人制作的百科全书上面,竟有如此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岂不有趣?

启发性

  我们都知道,乾隆皇帝喜欢到处游玩、题词,他对书画的喜爱方式,就是给它们盖章——就像《大话西游》里紫霞仙子在至尊宝脚底点了几颗痣一样,乾隆皇帝恐怕也是用这种方式宣告着他的物主权。他为什么会喜欢这套《海错图》呢?恐怕他也渴望了解这神奇的大千世界,赏尽天下的奇珍异兽吧。

  坐享天下的皇帝都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何况普通人呢?孩子们喜欢百科喜欢科普,不也是因为拥有想要了解世界的好奇心吗?

  而这本博古通今的百科书,不仅用今天的知识来讲解古物,更是让孩子了解到古人探索大自然的方式,以及现代人考古、对照古籍去揭开传说动物神秘面纱的过程。

  这样的书,就好像一个连接,一座桥梁,让孩子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譬如《诗经》上有很多现代人不熟悉的名词,“鳣鲔发发”就是指河中的鱼。《海错图》中的“龙门撞”就是鲔鱼,也是鳣鱼,其实就是我们认识的鲤鱼。《诗经》对聂璜来说,就是古代的东西,他考古,认证鳣鱼或鲔鱼,就是他们年代所说的跳龙门的“龙门撞”;对我们来说聂璜所绘“龙门撞”,也是古代的东西,有专家认证下来它对应的就是我们所说的鲤鱼。

  这或许就是一种启发,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它启发今人自问,那么今天,我们能做出什么,留给我们的后人呢?

  此外,有些看起来不可思议的动物,是否真的只是传说呢?也许是古时候真的有而现在只是灭绝了而已呢?

  总有些遥远的谜团,等待着后辈去解开,岂知,这其中会不会有看过这本书而长大的孩子呢?

  《故宫里的博物学: 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读后感(四):《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乾隆皇帝最爱的,居然是这些萌萌哒海鲜

  雍正四年,大太监苏培盛从民间搜集来一套画册,把它进献给雍正。画册叫做《海错图》(“海错”的意思是海洋里繁多的生物),是一位名叫聂璜的画家画的。

  聂璜出生于明末清初的年代。乱世更迭之下,他没有去考取功名,而是沉浸在画画当中。聂璜很喜欢去海边玩。在海边,他见过、吃过很多海洋生物。

  后来,他就把自己吃过、见过的,或者自己没见过但听渔民讲过的海洋生物,统统画出来,集合成册称为《海错图》。

  《海错图》共画了371种海洋生物,而且画风如此萌萌哒,以至于这本书进宫后,一直很得清代皇帝的喜爱。童心满满的乾隆皇帝更是把它放在自己住的重华宫里,天天都要看。

《海错图》里的井鱼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的600周年。为纪念这个重要的年份,故宫从《海错图》精心选出40种海洋生物,编著成《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以下简称《海错图》)。

  这本书以讲故事的形式,将与书中的海洋生物相关的古代文献的知识串联起来,再配上聂璜的原画,五彩斑斓地呈现在大小读者的眼前。

我这么萌,你真的要吃我吗?

  《海错图》把海洋生物分成七类,其中有一类叫做“鳞部”,也就是我们最爱吃的海鲜!可是,聂璜把它们画得太萌了,真是有点不忍心吃掉。

  比如,“印鱼”。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在山东烟台长岛不小心将手中的玉印掉到水里,怎么都打捞不到。

  正当唐太宗不高兴时,一条大鱼顶着他的玉印浮出水面。玉印失而复得,唐太宗可高兴了。他看见大鱼头顶有一块红色的方形印痕,就给大鱼赐名“印鱼”。

《海错图》里的印鱼

  又比如,“河豚”。

  《海错图》里有一种呆萌呆萌的鱼,名叫河豚。不过,我们可千万不能被它骗了。虽然它肉白味美,但体内却含有剧毒。

  在煮食之前,必须把它的肝脏、生殖器官、血液等去除干净。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哦。

《海错图》里的河豚

说好的美人鱼呢?

  安徒生童话中有一篇《海的女儿》,又叫《人鱼公主》,里面的人鱼既美丽又可爱。那么,人鱼真的长那样吗?

  在《海错图》中,人鱼不但不美,而且可以说是“史上最丑人鱼”;没有“海的女儿”,也没有“公主”,只有一位长了鱼鳍的秃头大叔......我哭。

《海错图》里的人鱼

吃“唐僧肉”长生不老,吃“海和尚”一年不饿,真的吗?

  海和尚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海怪,身体像鳖,却长着人头,生有五官。如果在海上遇到它,会有翻船的危险。但如果把它抓住制成腊肉,人吃了就一年不饿。

  真的吗?不确定,但聂璜就真是把海和尚画出来了。将它和人鱼相比,是否觉得海和尚漂亮一点点呢?

《海错图》里的海和尚

都怪脖子太长,才会被人类捉住——鹰嘴龟

  据《海错图》记录,康熙三十年(1691年),一个叫李闻思的人看见一只龟被人抓住脖子,从沙洞里拉出来。

  这只龟的脖子特别长,看起来是很难缩进龟壳里了。它头顶有个小勾长得像鹰嘴,于是大家就叫它鹰嘴龟。

《海错图》里的鹰嘴龟

入海为鱼,落地为虎,请叫我“鱼虎”或者“虎鱼”

  《海错图》说南海有一种鱼,长着虎头,背上有刺,入海为鱼,落地为虎。不过似乎没有人见过它变身。

  现实中真有一种虎鱼,背上的刺分泌毒素。人或其它动物被刺到的话,会晕厥、呼吸困难、痉挛甚至死亡。所以,去沙滩玩,一定要小心哦。

《海错图》里的鱼虎

你会变虎,我还会变鹿呢。

  传说在广东沿海有一种能变身为鹿的鱼。这些鱼每年春夏就会顽皮地变成带角的鹿,蹦到一个岛上去玩。所以人们叫这种鱼为“鹿鱼化鱼”,或者“鹿鱼化鹿”。

  曾经有个人捡了一条鹿鱼化鱼,当时它正在变身,头已经是鹿头,但尾巴仍然是鱼尾。真是神奇啊!

《海错图》里的“鹿鱼化鹿”

我的目标是,修炼成“龙”。

  古代传说有一种神兽,叫“蛟”。它长得很像龙,但还不是龙,因为它还没有角。不过,蛟是一种很有“蛟”生目标的动物,它只要乖乖修炼一千年,就会化身为龙了。

《述异记》曰:虺五百年为蛟,蛟千年化为龙。

我不是牛,我是“潜牛”。

  欧洲的一本海怪书《海图》里,有一种怪兽,像一只从海面下探出头来的牛,被称为“潜牛”。

  无独有偶,我们中国古时也记录着一种潜牛。它长着牛的身体、鱼的尾巴,头上有角、背上有翅。不过也没有更确切的记载,估计已经灭绝了。

《海错图》里的潜牛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龙是古人虚构出来的形象。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将龙作为一种信仰的图腾来崇拜。渐渐地,龙成为了帝王的象征,而中国人则自称是龙的传人。

  讲到这里,我们都明白,为什么乾隆皇帝会把《海错图》当作枕边书爱不释手了。乾隆是一位马上天子,戎马一生,海洋是离他很远的一种想象,就像我们总想着要坐宇宙飞船一样。

  实际上,原版的《海错图》共有四册。第一、二、三册都收藏在故宫博物院里,第四册则收藏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所以,这本重新编著的《海错图》的海洋生物都出自于前三册。

《海错图》里的寿星章鱼

  《给孩子的清宫海错图》其实是《故宫里的博物学》中的其中一本。另外两本分别是《给孩子的清宫兽谱》和《给孩子的清宫鸟谱》,它们同样趣味万分。

  古代的人没有我们幸运。他们没有可以让人到达世界各地的便利交通,也没有能够让人获知万事的网络。他们只有对自然的无限敬仰与一颗热切想要了解宇宙的心。

《故宫里的博物学》

  正是他们这种对天地的热爱,以及放飞的想象,才留给我们非常珍贵的记录。无论这些记录,是确有其事,或者虚构而来,都是人类文化传承的宝藏。

  读了这么萌的海洋生物故事,我们以后吃海鲜时,是否会想起它们祖先的萌样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