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罗雪山》影评摘抄
《碧罗雪山》是一部由刘杰执导,汪普泽 / 娜真叶 / 积阿迪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碧罗雪山》影评(一):心中的《雪山》
人没有信仰很可怕,有了信仰更可怕,哪怕是只熊。导演说,如果电影想要传达的都能用嘴说清的话,那就不用拍了。精辟,这不是什么不可知论。每部电影看完之后我们总能说出些什么,可又总有些是挤破脑袋,憋不出来的,或许那就是电影的灵魂吧。《碧罗雪山》,多么诗情画意的地方,也就和名字一样,却是另一个世界
《碧罗雪山》影评(二):马背法庭的命运就是碧罗雪山
刘杰的两部戏探讨西南少数民族在改革开放后的命运。
马背中,老冯这样的毛时代干部死了或者被职业化所替代。而现代官僚制下的阿洛又跑了。这连无人之地,就只有碧罗雪山里时不时撒手不管的村长与政治心智不足的阿鲁。最终的命运就是在国家强制力量之下消灭村庄,走向城镇化的同时也意味着这个部落的祖宗、习俗的全然格式化。阿鲁不用娶自己的嫂子了,但也永远不会成为老祖。因为宗已经消失。
《碧罗雪山》影评(三):《碧罗雪山》
今天终于在最后一场放映将这部期待已久的影片看了,没有令人失望。
利用了一切所谓的***艺术片“噱头”,封建传统与现代社会、至真至纯的冲突;妇女备受鄙夷还难以逃脱藩篱的社会地位;真正的执政之基与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矛盾;保守的故土观念、片面的环保意识对人与环境互利共存的作用……
影片自始自终非常的原生态,同时导演也放弃了一切过度的技法,讲述了一个仿佛久远而陌生环境中但却现实可信的故事,琐碎中透露着一丝诗意。
《碧罗雪山》影评(四):真实的如现实
祝酒歌
不漂亮的傈僳男女
昏暗木房里的火塘
整日醉酒的昏沉状态
这些都挺真实的
真实得如现实就是这个样子
还有赤贫的无力感也挺真实的
无力得如山间缠绕的白雾
电影埋了一个冲突却讲得隐喻
没有猛烈的抨击政府,也没有刻意揭露伤悲
就如同那条奔腾的怒江
就在碧罗雪山旁却一直没有全景的出现在镜头中
唯一不真实的是这么一个压抑的故事
不太符合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性欢乐
以至我走出影院就忘了压抑
《碧罗雪山》影评(五):喜气欢乐
故事发生在西南边陲。碧罗雪山下,怒江奔腾不息,这天傈僳族小伙木扒举行婚礼,全寨子乡亲赶来凑热闹,一派欢喜气氛。迪阿鲁爱着木扒的妹妹吉妮,而受老观念影响的爷爷多利拔坚决不同意,他要迪阿鲁守着丧夫的嫂嫂阿南恰,并帮她一起哺育尙在幼年的侄女阿亚。熊是傈僳族供奉的祖先,但在目前收获季节它常常跑出来毀坏庄稼和牲畜,很是让人头疼。身为村民组长,迪阿鲁天天奔波在为村民讨赔偿的路上,同时磨破嘴皮地宣传国家林业法规。木扒偷剥珍稀植物红豆杉皮,被执法部门拘留,救儿心切的父亲要女儿吉妮嫁给混混阿达,以期讨来彩礼交罚款,迪阿鲁闻讯痛苦万分......
《碧罗雪山》影评(六):刘导说
某同学问影片主旨所在,刘导反将一军,说其观点态度全部体现在片子里了,并很愿意听听观众的想法;假若同学们都不能理解影片,那么10年之后的中国电影界只剩下一棵疯长的树----“洋”树。
刘导说,文艺片前半部分都很闷很缓慢,导演把你带入这种境地,目的是更方便影片跟你进行精神讲述。
刘导说,片子里演员文化水平最高的是寡言少语的媳妇,她念到了初三;其次是木扒和咕噜,小学念了半年。
《碧罗雪山》影评(七):我们太习惯我们的生活 所以才觉得异己者显得“另类”和“荒唐”
人和熊 孰轻孰重?
我们以“环保”的名义 以熊为国家级保护动物的名义
要求村民离开生活了几辈子几辈子的大山 离开自古就奉为祖先的熊
一切只是因为“熊比人金贵”
本末倒置的事 让我想了想到底什么才是“环保”
为了保护 就要远离 就要不考虑人的情感
所谓的“环保”概念 最初不也是从人的角度定义的吗?
所以“环保”在我看来 是面对它 承认它 理解它 然后努力和谐共处
结尾 村民还是依次通过滑溜索搬离了大山
山下为他们造好了房子 通了水电
可是 他们却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
《碧罗雪山》影评(八):唱支山歌给党听
如果问到这些原生态少数民族的未来会怎样,这部片子就是他们的下场。
从废除武装开始,一个民族就丧失了明天。枪炮、病菌与钢铁应加入此片事例。
假如给这个村落一个重新的选择,势利市侩不尊重女性的木扒父亲应该成为村里的一把手,多利拔退居村寨的精神领袖。一来政府不好下手,二来还能气疯一群女权跟环保分子。
软弱和自我反省是个性的沦落,对民族亦然。当老汉决定要上山捕杀恶熊时,迪阿鲁就做起自我审查,举头三尺有政府,不得不说是青年的悲哀。无处不在的政府警告着乡民的行为,熊与马列吞噬共同体,撕裂少女,践踏希望。有人能反抗吗,迪阿鲁的转变只是瞬间,骨子里还是喉舌,带领大家搬出家园消磨记忆。右翼归于酗酒与贫困,如没落的图瓦人鄂温克人,成为内亚帝国的形象祭品。
《碧罗雪山》影评(九):艺术的老套路
这个片子是个奇怪的“拧巴”。一方面,电影语言中的“主旋律”调调和上世纪80年代份的有点过时的艺术趣味很浓重,还有一些借鉴自日本电影的室内对话和走位模式。一条煽情的爱情副线,一个以熊和政府做换喻的核心主题(我认为这个是作者在主旋律的外衣之下精心埋设的最重要的内容,也相当于一个隐喻)。
理解这个换喻,就容易理解出走的少女,面对黑熊时的微笑了。
个人不怎么喜欢,是因为场景转换和各种等待诠释的艺术符号,操作得比较僵硬,痕迹很重,对话和人物反应有很多不够“自然”之处,给人失实的感觉。所谓观念先行而带来的恶果。作者想说的太多太多,在有限篇幅里,只来得及堆砌符号,等待诠释,而没能照顾好一个故事本身的逻辑和有趣。
用大量对话来交代已经发生过的剧情,觉得好罗嗦,画面的功能显得薄弱。
具体细节和因果链接上,推敲完后的毛病有不少。那吊索啊,三个男人跳舞那段啊,业余演员的表演和谈吐啊,都蛮假的,像执行剧本台词。(尽管创作者通过观众陌生的少数民族语言和环境来堵了不少漏洞)。
女主角的表演很不错。
严肃艺术和通俗作品一样,都有它陈腐平庸的套路化手法,并不因其像某种朦胧而难以说清的“艺术”,或者,似乎是具备了对当下现实的无情揭露和批判,就显得高级和高明。
像那么回事,但不是那么回事。
《碧罗雪山》影评(十):杂项揉搓
电影节上的那一幕看了以后才知道有人拍了这么一部好电影,后来到处找资源也没找到,只看到了花絮.
现在的怒江傈僳族人民已经不是那样的生存状态了(很多古老我风俗都改变了),片中的那个村子叫五里村,属于贡山县丙中洛乡,是为了发展该乡的民俗旅游而特意保留的,其它地方基本上都是新农村房了。
五里村实际上是典型的怒族村子,傈僳族人的房子一般盖的都是茅草,结构也不一样。
傈僳族有几个分支,姓氏大多以自己以前的老祖宗赖以为生的东西有关,比如说打鱼为业的就姓“余”、养蜜蜂为业的就姓“丰”等等,我们怒江还没有以“熊”为祖先的(实际上在七八十年代,我们是打猎为生的——什么东西都打,不好取姓氏,就以打得最多的鼠类为主,取“褚”为姓的人也很多,甚至有专门姓“褚”的村子)——可能有,但是少吧。
片子还没看完,不好意思再说,欢迎各位朋友到怒江来玩,联系的我拿“吓拉”招待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