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艺术世界中的七天》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艺术世界中的七天》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21 00:57: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艺术世界中的七天》的读后感大全

  《艺术世界中的七天》是一本由[美]萨拉·桑顿著作,雅众文化 /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世界中的七天》精选点评:

  ●第一章 拍卖会, 对这桩生意买卖来说,不仅是拿持有换钱还是拿钱换持有。但是熟稔操持此局的人,可以不必懂得艺术品,但得懂得推动出更高竞价,和制造场面兴奋,以达到价格高潮。艺术品在市场里并不比筑地鱼市的大鱼更显高明多少。第二章艺术评论课,观看一场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学生讨论课(艺术家职业素质培训),各种观点激进抨击与挑剔颓废,来旁观一下艺术家的进化养成(这里出品正宗学术艺硕,但只有极少数会成为艺术家)。第七章威尼斯双年展,艺术的“全球本土化”“政治化”颓势,然而每个人仍然在此寻找期待,策展人与收藏家的抱怨,并行着仍有特别出色不惧怕时间感的作品和艺术家被认可。作者用五年的采访素材组成这部书,艺术这个词,很稀有的没有被抬高或架空,而是有层次的客观鲜活,诚实也幽默感的,如纪录片一样被如实记录着。

  ●新闻形式的艺术写作,非废墟作品堆砌了一个庞大的艺术世界

  ●艺术界有七个重要部分:艺术院校、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奖项、艺术杂志、拍卖会、艺术博览会和艺术双年展

  ●评价艺术品专注其本身意义和价值已经是偏离轨道的守旧主义,这是对艺术本质的极大讽刺;收藏家会影响艺术品的地位、影响力和价值;艺术世界并不纯粹,而是等级分明、明争暗斗的又一社会

  ●晚晚推荐,生动有料。Notes

  ●The charm of storytelling.

  ●内容丰富,建议所有有意向进入艺术圈或者艺术市场圈,以及村上隆爱好者都可以看一看,因为这本书可以揭示一些艺术圈子里对理想主义者来说不那么讨人喜欢、铜臭气的一面。奇怪的是,阅读这本书的同时也需要对艺术圈掌握一定的了解,不然在作者谈到许多艺术家和艺术场合的时候会难以理解她所表达的内容。原版出版于2008年,一些内容放在现在虽然有点过时,但也不失为一种艺术圈的历史见证——谁能想到,08年的时候村上隆与LV合作还能引起全世界艺术爱好者的广泛讨论,如今OFF WHITE都走进卢浮宫了,却没有人再在乎艺术与奢侈品时尚的边界了呢?

  ●视角好。采用了民族志学的方法,作为一个观察人员,作者有机会进入了这个自洽的世界,在她的笔下,隐秘的细节陆续呈现。通过对艺术家、艺术品交易商、策展人、评论家、收藏家和拍卖师六类角色的考察与分析,作者确立交易商的主宰地位,实际上也就是分析了市场机制在艺术领域运作产生的反应。

  ●以为是严肃的理论书,没想到是八卦书啊哈哈。但各种圈内轶事时间也可以了解整个艺术行业的运作机制,有料又好玩的一本书。

  ●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必须和艺术品交易商“同谋”才能创作出市场欢迎的作品

  《艺术世界中的七天》读后感(一):狗是个艺术家

  作为一个艺术生,作品的展示对我来说就是为了得到赞扬和价值肯定。那些当众说着不在乎名利和金钱,活着只为了艺术为了自由的人,这种人典型自私自大,他们精神世界是富裕的,但他们又为了饱腹不得不戴着虚伪的假面与人交往。另外一种人则是否定艺术家的身份,感恩自然。作为大自然的搬运工,传授经验,提升心智。他们大多生活清贫,为人低调,不出没于灯红酒绿的场所,那些口口声声说欣赏他作品的人,也不会从口袋掏出一分钱给他。这种名人是不受大众“欢迎”的。他的初心可能也并不是为了得到大众的肯定。他只是把他的快乐分享给你,你却总想从中获得知识和技法。那么你就是个功利的人,比起那个自私自大精神富裕的家伙还不如,因为你的精神世界是空而无用的,你终究是个贪婪的人,你永远无法认清自己。我并不是一个艺术家、设计师,我充其量就是一个爱幻想的人。我对现代任何一种形式的艺术品都无感。我只欣赏大自然,他真实,没有情绪。不受他人影响自然生长。但他不是一件等着被拍卖的作品。他也从没想过要得到大家的赞赏。有谁想过给他发个文凭吗?这难得不是在暗示那些拿着文凭自称艺术家的家伙们愚蠢至极?他们只是一群被意识左右容易情绪化的骗子而已。多花点时间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不好吗?看这些被条条框框约束声称为“自由”的画,还不如抽空多去浇浇花。大家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只是为了活着。你想要生存下去就离不开人,你不得不去讨好迎合别人。没有大自然的馈赠,艺术家也没有抄袭的渠道。村上隆很实在,他摘下面具很明确的告诉大家他就是一个商人,他只为了钱,他就是个功利的人。但人们还是喜欢他的作品。你无法反驳,他是有商业价值的,他还比你聪明,因为他懂游戏规则。

  《艺术世界中的七天》读后感(二):随想笔记

  2019年日本艺术家奈良美智的一幅画作,拍出了大约1.96亿港元的价格。艺术界有七个重要部分,分别是艺术院校、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奖项、艺术杂志、拍卖会、艺术博览会和艺术双年展。艺术院校、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奖项评委会和艺术杂志社更关注艺术本身,而拍卖会、艺术博览会和艺术双年展的参与者更关心怎么交易艺术品。如果你想成为艺术家,第一步,要拿到一块敲门砖,也就是一流艺术院校的艺术硕士学位,如果作品得了奖,作品就能进入美术馆。第二步,有艺术品交易商找到你,要代理出售你以后的作品。艺术杂志也来采访你,著名收藏家买走你的作品。你得到了博物馆的认可,在那里举办展览。第三步,你的作品在高级别的国际双年展里曝光,作品不断升值,在拍卖会上买家竞相出价。你可能看过一个七彩缤纷的笑脸太阳花,它是村上隆最有标志性的艺术形象之一。这场拍卖会的拍卖师,是佳士得的首席拍卖师伯奇。一场拍卖会通常会持续两个小时,每件“货品”的平均拍卖时间是5分钟左右。拍卖行安排拍卖品的顺序时,会精心考虑商业因素。作者介绍,拍卖会的前十件拍卖品必须都要卖出好价钱,在拍到第十二或十三件作品,最好能出现一个拍价高潮。买家这些人大概可以分成三类:收藏家、收藏家的艺术顾问、艺术品交易商。作者介绍,在艺术界,“艺术家是艺术品的重要来源,但它在流通过程中经过的人,才是决定艺术品价值的关键因素”。佳士得拍卖行的一位高管给作者总结出了几个关键点:第一,作品的色彩。棕色画面不如蓝色或红色卖得好,色彩阴郁的不如色彩欢快的卖得好。第二,作品的题材。裸体男性题材的作品不如女性题材好卖。第三,艺术形式。油画要比其他艺术形式卖得贵。第四,作品的尺寸,如果作品太大塞不进高档住宅的电梯,价值会打折扣。

  《艺术世界中的七天》读后感(三):两组对立

  

作者以民族志的方法“潜入”稍显神秘的艺术世界,主要对象是当代艺术。其中,评论课与工作室是我相对熟悉的两种角色,与之二者相对的是拍卖会和博览会,私以为正是这些相互排斥的存在,使得艺术世界活力长存。

“艺术评论课”这一章节是以加利福尼亚艺术评论课为背景,在课上“同学们潜心挖掘艺术作品的内涵”。教室内同时存在着狗、教师和“划定了自己与别人的界限”的学生。课堂上,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由学生引发话题开展当日的讨论,气氛松散且自由,甚至散漫,但同时也充满着智识相碰撞出的火花。

拍卖会则不然,不论在场的参与者是否对艺术有着信仰,这“实质上还是商业活动”。拍卖会上好卖的艺术品有其相对明晰的判断标准。在佳士得拍卖会的现场上拍卖师“为避免耽误时间,大多数作品不报名称,只是简单地称为‘古尔斯基的作品’”。

这只中的相悖之处一目了然;这是外显出相似的形式的两种艺术圈活动,学院内的追求”对观念的阐述,通过“头脑风暴式的评论”来推进创作或捋清思路。而拍卖会使得艺术得以成为艺术的根本后退到幻灯片之后,仅余经济价值。

布里奇特·赖利(Bridget Riley)

对于“博览会”和“工作室”,作者认为“前者是消费环节,后者是生产环节”。加大的学生只是艺术家的预备役,成为真正的艺术家(以此为职业)之后场景就转换成了工作室,可以说工作室是其中某些学生下一步要到达之处。这两者的对立与“高校—拍卖会”有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尽相同之处。以我的个人经验来讲,艺术博览会更像是一个自选商场,一间间画廊携带着签约的艺术家的作品到艺博会期望能够完成交易,完全没有拍卖会那般硝烟弥漫。在村上隆的工作室(艺术工厂)中,作者带领我们看到的是工作流程或说是艺术品生产流程,即众所周知的艺术家负责观念,助手负责生产。最后产品通过代理商流入市场。

引人注意的是使得艺术品获得经济价值的形式却恰巧是遮蔽其艺术价值的形式。我个人不反对市场,这之中勾连往复着实耐人寻味,甚至比艺术本身还令人惊叹。

  《艺术世界中的七天》读后感(四):谁主宰了当代艺术?

  萨拉·桑顿是一位跨界的文化学者,既是社会学博士,又是艺术史专业的硕士,曾任《经济学人》当代艺术的首席撰稿记者。《艺术世界中的七天》是她花费五年时间,在纽约、巴黎、伦敦、米兰等国际大都市走访了数百位艺术界人士之后写成的。

  该书研究对象是当代艺术界存在的六种占据支配地位的角色,即艺术家、艺术品交易商、策展人、评论家、收藏家和拍卖师,也可以身兼其中多项,作者明确指出,主宰者是艺术品交易商,他们支配、引导着另外五种角色、控制着他们的步伐。为什么呢?

  萨尔瓦多·达利说过,他“只对金钱感兴趣”,很多艺术家都说过类似的话。这是人类的本性,我们都会对财物激励做出反应。不过,就艺术特性而言,像达利这样成功的艺术家大多有一种强烈的内在动机,不可能只为了金钱,根本上还是从艺术追求出发。在当代艺术的语境里,这类话语实际上是点明了,当收入被直接转化为艺术品或艺术家的价值的时候,所产生的影响。或者说,这是市场机制在艺术领域运作产生的反应。

  此时,艺术品不止用于观赏,还是投资和消费。因此,价值预估与主观期望就很重要。六种角色的活动在本质上围绕这个核心展开,有的负责创作,有的提高名声,有的加速流通,有的增殖财富,六个环节紧紧相扣,保证艺术市场有序运转。作为一个“局外人”,作者有机会进入了这个自洽的世界,在她的笔下,隐秘的细节陆续呈现。

  佳士得拍卖行首席拍卖师克里斯托弗·伯奇的笔记本仿佛绝密档案,不做足功课,怎能自如掌控现场?事先就要分析每件拍卖品的价位区间变化、每位客户的经济能力与趣味取向,以及所有可能意外的事先预演等。

  为了名声形成和持续,就要依靠评论家,评论必须有原则。但是,正如采访对象之一、《美国艺术》撰稿人麦克多诺所言,在很多时候,评论的作用是“促进”或“吹捧”一些人或一些作品,作品不一定真的优秀,只是力求让公众觉得它很重要。

  村上隆团队获得了路易威登等商业品牌的支持,艺术以设计的方式进入生活,很多艺术家以主动的姿态迎合社会的需求,来决定作品的定位和品质。

  对于商业与艺术达成的联姻,不必大惊小怪。西方艺术历来就有赞助人传统,达·芬奇或毕加索这些伟大的艺术家也离不开“金主”或资本合力的推动,沃霍尔、波洛克这些现代艺术家也主动寻找、接受买主的认可,积极利用市场所获得的财富和声望来发展他们的事业。

  正是因此,艺术品交易商占据了枢纽位置。纯收藏者对于不可预知的价格波动风险不太敏感,他们买入并持有艺术品主要是出于喜欢,交易商就相当于他们的“探子”,要为主顾寻找合乎口味的艺术品,在收藏家和艺术家之间牵线搭桥。对于投资客来说,艺术品交易商也是最受信任的,作者提到,许多“谨慎的”收藏家从一级艺术品交易商手里购买当代艺术作品,这样便宜,风险也小。作为文化商人的双重身份,要求交易商既要拥有高水准的欣赏品位,也要考虑金融回报的可能性,他们是最成熟、最完善的角色。

  那么,艺术品交易商是否就能够予求予取呢?毕竟,近几十年来,艺术品价格飙升的速度着实让人吃惊。所有市场都有局限,都存在失灵,但是,不必谈及市场就摇头,市场的最大优势是它允许并鼓励多样化。这就增加了创新理念出现的机会,使艺术保持活力。在当今社会,好的艺术和坏的艺术的界限非常模糊,公众需求的是艺术自由氛围所带来的自我决定意识,越是开放越是流动,就越能抵消包括交易商在内的各种角色的人为操控。

  《艺术世界中的七天》读后感(五):还相信当代艺术吗?

  《做完这次对艺术界的研究以后,你还相信当代艺术吗?》这是这本书后记中《七个问题》里的倒数第二个问题。

  你相信当代艺术吗?我觉得这是很多人会问别人,或者自问很多遍的问题。这个问题时常伴随着匪夷所思的当代艺术展览,惊世骇俗的艺术作品,以及常年登上杂志封面的风光当代艺术家们。

  同样是艺术,当代艺术似乎和古典艺术有着千差万别的待遇。人们理所当然地把教堂壁画视为正统艺术,但对于当代艺术,很多人都会抱着无法信任的态度。在古典时代,人们只要进入教堂、进入寺庙,就能接触到艺术,艺术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被视为有艺术价值的艺术品被放进了展览机构,美术馆的大门与理解艺术的门槛将艺术与大众分割开来,于是,一些艺术家和商人又想出了将艺术品转化为商品,甚至是可以批量生产的玩具商品的方式,入侵了大众的生活。

  在我小的时候,曾经很讨厌村上隆。那个时候草间弥生的个展《我的一个梦》在上海MOCA展出,这是我当时印象里除了DIOR展以外最为火爆的一个展,光是“无限境屋”这个展厅高峰时候就要排两个小时以上的队。我那个时候在MOCA做志愿者,会有一些人问一些关于展品的专业问题。我读了一些草间弥生的传记,深刻地被她“用艺术治愈自己”的勇气感动了:如果你厌恶两性关系,那你就去做一个盛满生殖器官的软雕塑去直面恐惧,这是何等的勇气!这让我觉得所有的艺术家都是像她那样,去追求、创作自认为有意义的作品。因此当我看到村上隆说自己“不是一个艺术家,是一个商人”的时候,他的话深深地引发了我的反感。再加上曾经轰动一时的村上隆与LV的合作款太阳花包实在是过于浮夸,完全令人欣赏不能,简直就是“艺术家为了名声出卖自己的灵魂给奢侈品”,让我更加看不上村上隆的作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艺术品的爱好,以及自身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读大学前,我最大的爱好就是画油画,每次看展览,都会仔仔细细研究古典油画作品中的细节和笔触技巧,拍下来回家临摹;结果大学读了设计,发现自己再也没有时间坐下来好好画一幅画,而那些坚持做纯艺的朋友们开始陆陆续续参加展览,崭露头角,感觉自己和大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索性将目标定为策展人,和朋友一起参加策展比赛;在这期间,出于研究展览的目的,我开始写一些艺术评论和展评,写着写着,这到成为了我最终最为擅长的事情。

  假期回国的时候我会和一些在画廊工作的朋友们聊天吃饭,大家不约而同地感叹,无论是做艺术家,还是做策展人,都和当初想象的太不一样了。一些崭露头角的年轻艺术家,靠的也许并不是他们作品本身的深度,而是特别能说的嘴皮子以及深厚的家庭背景;有的人身为策展人,却同时还要肩负画廊销售的任务;最令大家感到与理想相去甚远的是,如今的画廊看重的并不是艺术家作品的艺术价值,更看重的是艺术家的商业价值。

  这也正和《艺术世界中的七天》里所写的一样:有些艺术家的作品能进入威尼斯双年展展览,并不代表他们的作品有多好;而那些不能进入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们,也不代表他们不好。

  艺术世界存在六种占据支配地位的角色:艺术家、艺术品交易商、策展人、评论家、收藏家和拍卖师。我以前曾经很天真地认为,艺术家才是艺术世界中主导一切、创造一切的人。在2019年artnet公布的在艺术圈中最有影响力的百大人物中,首当其冲的是藏家、策展人以及kanye west,而在这一百个人中,艺术家只占据了一小部分。可以说,如今当我们要观察整个当代艺术生态的时候,艺术品或许只是公众舆论的一个靶子,牵动它的则是更多暗流涌动的事物。这本书告诉大家了一个事实:在看似高尚的艺术圈中,它有着自己的一套庸俗的游戏规则,市场(金钱)和艺术不是一分为二的东西。

  比如,在拍卖中,色彩明亮的作品会比色彩灰暗的作品拍得更高的价格;再比如,艺术品交易商向外公布的交易价格往往会比实际成交价格多出10%;藏家之间也存在鄙视链,在交易中,藏家的社会关系比出价高低更能决定交易的成败。

  或许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那些曝光度过高的艺术作品,往往都没有那些纯粹的偶发艺术来得令人动容。人们往往过于喜欢关注艺术品的价格以及艺术家的身价,却忘了价格只是艺术品的副产品,无法代表一件艺术品的价值。

  这本书从拍卖会、艺术评论课、巴塞尔博览会、奖项、杂志、工作室、威尼斯双年展这几个方面探讨了艺术世界的游戏规则,如果读过巴塞尔博览会这一章的话,我想大家可能更容易理解今年maurizio cattelan(书中将他的名字翻译为莫瑞吉奥·卡特兰)在迈阿密巴塞尔博览会上把香蕉贴在墙上,以12万美元的价格出售的行为。这是一场艺术家、交易商、博览会、画廊、以及后来参与其中的行为艺术家的共同游戏,其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对当代艺术嗤之以鼻。

  这也算是艺术吗?还能相信当代艺术吗?我想这是很多人对此事件的疑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