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们的读后感大全
《艺术家们》是一本由冯骥才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3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艺术家们》读后感(一):现实中的艺术家们
有一种人,是我所敬仰但却不会成为的;有一种生活,是我所欣赏但不会经历的——这就是艺术家们和他们的生活,也是这本书中所描绘的那种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也许艺术家们在一些人眼中是疯子、傻子,但在我看来,他们是伟大的,因为他们的精神异常纯粹,只有美和艺术,这样的人在现在这个商业社会尤为难得。
在我看来,艺术家们和追求学术、安于清贫的学者们是一类人。这类例子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少,因此北大考古女生钟芳蓉才会引起热议,她出于对考古学的热爱,选择了并无“钱途”的考古专业。对此,一部分人支持并赞扬,另一部分人则反对。反对的理由无非是,她家庭出身不好,因此选择专业要考虑未来就业。从这个角度看,似乎只有家境好的人,才有资格和底气选择追逐梦想。而本书,似乎也印证了这一说法。
书中的三剑客虽出身各不相同但年轻时志趣相投,但一路走来,只有家庭条件最为优渥的楚云天坚持到最后,而罗潜和洛夫都先后向生活屈服,把自己的作品当做商品。对罗潜和洛夫,我并不鄙视他们,因为他们没有楚云天那么富足的家境,也没有楚云天的良配隋意。楚云天能够坚持下来,他的妻子至关重要,当然他的妻子能有如此作为也和其出身不无关系。正是由于楚云天妻子的懂他,以及通过医院工作对他经济上的支持,楚云天才可以坚持到最后。当然 ,作者对笔下的人物作出的现实选择也并未批判,而是侧面表示了理解:比如洛夫的妻子所说“他楚云天在第五大道有那么大一座别墅,当然什么也不愁。他要是住在咱这鸡笼子里,我不信他不把他那些宝贝画全卖了”;再比如楚云天对朋友的选择并未多言,而是默默买下朋友的作品。最后,作者还通过楚云天学生的例子,给出了在理想和现实中折中的一条选择:你要十分清醒地把商品画和个人探索的画分开,也就是在卖画的同时坚持艺术追求。这大概是作者以其人生智慧给出的最佳选择。
小说,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楚云天的人生看起来过于完美,虽然穿插了一两段小小绯闻,但仍过于理想化,这大概是作者心目中真正的艺术家形象。
《艺术家们》读后感(二):名家推荐
回顾骥才近二十年的努力,我常想,生性乐观的他,是不是想过,他为之付出的事业中有一种悲剧性?是不是意识到,不管他已经获得了多少成绩,他都是一个当代的唐·吉诃德?
——李陀(作家、学者)
面对那些个坚持艺术操守的画家们在创作上出现新的突破呈现出新的气象时,大冯笔下的文字情不自禁地立即充满了激情与生气,如同自己完成了一幅大作品后的那种愉悦与自得。这样一种不回避、不掩饰、极其鲜明的价值取向的确令人敬佩。
——潘凯雄(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
《艺术家们》这个长篇,可以看到置身于改革开放时代的作家、画家、文化学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冯骥才要梳理这一代人的来路,他要看到、留下、发现这一代人的思想脉络、人生历程和艺术轨迹,甚至是人格锻造的过程。
——何向阳(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
冯骥才的创作始终追求着艺术的真谛,就像巴金先生当年对创作的要求:写自己最熟悉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
——赵丽宏(上海市作协副主席)
写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本来就不多,往往是写外史,冯骥才把这个写法颠覆了,他写了一群高贵中国人内心的高贵,
——郜元宝(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这是冯先生经历漫长时代过程的精神生活写照。《艺术家们》里面写到艺术家的生活、关系、阅读的作品,对作品的看法,对音乐的看法等等,知识分子跟艺术家的身份交织在一起,回荡着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声音。
——孙甘露(上海作协副主席)
这部小说写了几个艺术家出生在租界老城区成长起来的艺术家的生活,包括他们的情感生活,通篇流动着明亮的情绪,这个是阅读冯老师从《感谢生活》等一系列作品给我的一种感受,这部长篇小说这种情绪的流动依然是引人而悠长。
——程永新(《收获》主编)
《艺术家们》读后感(三):诗与画的人生乐章——读冯骥才长篇新作《艺术家们》
读完了冯骥才先生的长篇新作《艺术家们》,深为其中饱含的理想主义与唯美主义所感染,面对着市场大潮的冲击,书中所描摹的艺术家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寻、探索与迷茫,更有一种沉钟大吕的省世之音,袅袅不绝。
冯先生在序言中强调:自己是用两支笔写这本小说。“一支是钢笔,一支是画笔。我想用钢笔来写一群画家非凡的追求与迥然不同的命运;我想用画笔来写唯画家们才具有的感知。”
全书分为三部,叙述手法并不复杂,或许还让人觉得有些陈旧。写了楚云天、洛夫、罗潜三位画家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到新世纪近五十年的艺术生活与人生经历。他们个性鲜明,在物质匮乏年代是精神上的富足者,苦中作乐,惺惺相惜,成为“三剑客”。改革开放之初,思想解放,风起云涌,渐渐在艺术上发展成熟。新世纪在市场大潮中,则个人境遇与人生起浮发生了质的变化,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冯骥才先生曾说: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是他的“四驾马车”。长篇小说《艺术家们》所体现的,就是一种诗与画交汇,艺术与人生融合的美的追寻。
阅读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冯先生精深的绘画功底与人文学养,特别是深厚博大的文化底蕴,小说创作和他五十年来的文化记述是相辅相成的。“冰河、凌汛、激流、漩涡”似乎也可以成为解读《艺术家们》的一种线索。
《艺术家们》自始至终充溢着一种唯美主义的气质和浪漫主义的情怀。
楚云天是作家着意刻画的艺术家的形象,也有着冯先生自己的身影。洛夫、罗潜、易了然、高宇奇等画家的形象,也极富个性与才情。小说的语言优美、传神,激情澎湃,似乎将小说与诗、绘画与音乐等艺术融为一体,给人以一种自由奔放、激情飞扬的美的愉悦。对于情感、欲望和市场大潮等的描写,则体现了一个艺术工作者的心灵自省与深沉思索。
《艺术家们》所表现的是一代人的心灵史。冯先生既是历史的亲历者,也是历史的记述者。阅读《艺术家们》,我们会想到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事实上,《艺术家们》所体现的艺术观,也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楚云天的艺术见解,不仅来自于中国传统诗画,也受着丹纳《艺术哲学》的影响,他的代表作《解冻》《大山水图》《永远的太行》和对高宇奇《农民工》的评价,也深受苏俄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响。
中国古人曾说:“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冯先生所追求的“现代文人画”有着自己的坚守与执着。
时代在变,艺术家们也在喧嚣与寂寞中,做着各自的人生选择。《艺术家们》刻画了激荡时代中的艺术家形象,书中所抒写的理想主义情怀,既代表了曾经辉煌的昨天,也预示了令人期待的崭新的明天。
《艺术家们》读后感(四):一个色彩斑斓的故事
书是在那天的网络发布会的晚上缠着我妈买的。京东是23,一看定价是46,还有钤印,这波血赚不亏啊(这本书不是双封面)一天多一点的时间就读完了,读完阿加莎的《罗杰疑案》读的这本,直感觉文字沉重了许多,难怪借我书的同学那么喜欢侦探小说了。。
封面(来源:京东)书的设计是典型的红配绿,外脊配以深蓝色加上金字,感觉加分不少。据说图片来源于冯骥才画作《秋日的絮语》,书签上我找到了封面,为什么画上面就没找到呢?
有意思的是,冯老也写过一本书叫《秋日的絮语》,和这幅画有没有关系我就不知道了故事里以一位艺术家楚云天的生平线索而缓缓展开,从七十年代的文化低谷写到八十年代艺术复苏再到世纪钱的拜金主义盛行,我差点以为冯老会重点写艺术家们在文革中的摧残然后是一生的(我不想多说了)。。但是冯老没有这么写,而是以文革里人们对艺术的渴望而展开的,然后洋洋洒洒,充满着对艺术的作者自己的见解和批评,有点类似于夏目漱石的《旅宿》,但这本书写的还是世俗生活(并不意味着它比<旅宿>低级),而是更像一本心路历程的记载了。这本书没有插图是一大可惜。冯老说他想用两只笔写这本书,现在看来,他做到了。
有的人在世俗里还能保持自己的艺术观,比如楚云天,余长水,易了然之类人品还行,不主动拍卖的那种,画的也好,这种人难能可贵。还有的悲剧故事如洛夫,是最令人痛心的。洛夫原来是个有才气的画家,也曾在八十年代以画作出名;可是在先锋艺术流进中国后,他就开始不对劲了:先是沾染了拜金主义,然后搞一些“行为艺术”:比如一件艺术名字叫《历史》,什么意思呢?两个人在一个屋子里刷墙,一个刷黑,一个刷白;刷完黑的地方被刷白了,刷完白的地方就又被刷黑了,如此往复。。。那件行为艺术的所在展馆还有见艺术品叫《跳楼》呢,艺术家精神失常真就跳下去了…可见这类人的迷失了。还有的人为艺术献身,在画室里用多年时间计划一幅巨作,却在完成前离世…大多数人,则既有作画的功底,也希望作品卖个高价。
书里的另一条线是楚云天的爱情线。他的妻子也是个好人啊。
楚云天这么浪漫,怎么就不是法国人呢!我不太喜欢这本书的地方就在于这两次冲动,倒不是作者文笔不行,而是情节恶心。当然,这两次爱情也不是没有意义的,稍微解释一下就是:第一次反映出了人们渴望自由的心情,第二次则根据那位女士也很风流,体现出这女的是个为了达到自己生活的目的的一个聪明又漂亮的狐狸精,体现出人们对拜金主义的盛行……………最大的一个作用则是,使男主和原配产生裂缝,使男主老婆移居国外,最后又到了他的身边,就有了一个这样的结尾:
“她坐下来,望着他有些苍老和憔悴的脸,半天才说:‘我把昨天给你带回来了。’”
“一种被谅解和宽恕的感动把他紧紧又温暖地拥抱了起来。他的眼角闪出细碎的光。他说‘你给我带回来的,还有明天。’”
才发现刘心武和冯骥才同年生人。但是这书比《邮轮碎片》好,估计能得茅盾文学奖了。
艺术家们8.3冯骥才 / 2020 / 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