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画看日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一幅画看日本》是一本由[日] 髙畑勋著作,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幅画看日本》读后感(一):欣赏日本名画指南,了解日本艺术文化捷径
一册很好的欣赏日本名画指南,也是我们了解日本艺术文化捷径之一。作者的名画欣析触角敏锐又诚挚。尤其是译者文字功底强,文笔细腻流畅,可读性强,读来也轻松愉快,既是名画艺术欣析大作,同时也是文化艺术快餐美餐!对日本文化艺术有涉猎的读者容易产生共情!对日本历史有研究的读者可能会有更多的感想!
《一幅画看日本》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艺术的共性
艺术家的创作具有很大的共性。
黑泽明、塔可夫斯基、费里尼、杨德昌等大导演,都是很喜欢绘画,而且画的都相当不错。与此同时,不能形式的艺术都承载了创作者的思想,也因此其文字表达亦可直抵人心。
好的导演很多事不错的“画师”。也会是优秀的创作者。
徐冰、陈丹青等,对于画画,写作,画作与影视的关系等都有自己的思考。
不同艺术门类,其方法论都有的一谈。
《一幅画看日本》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一幅画看日本》读后感
第二次中浦睿文化的书了,设计还是硬皮书,内侧书脊有书名这个设计细节值得表扬。内容上特别喜欢乌鸦那一篇,而因为以前看过花鸟之梦这本书,也觉得讲狩野永德那篇亲切很多。介绍画作的过程中讲了许多历史与文学作品,但不会很枯燥。虽然我和作者欣赏作品的角度和深度还有很多差距,也算收获不小。书中关于光与暗的思考,日本和西方的比照多次出现,也的确是值得深思的话题。按历史的顺序介绍画作的感觉很棒,介绍的画作也风格不一,不会让人觉得单调。的确很多画作是只有日本才有的风格,从这些画作中不仅能看到技法的精妙,也能多少窥见风情历史。有机会的话当然还是身临其境更有感触啦。实在抱歉中秋加班作业交晚了,见谅!
《一幅画看日本》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从一个窗口看日本绘画
这是一本可以放在床头的读物。随时翻看,从目录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随便翻几页,足够了。
不要被一本画看日本这样的标题给迷惑了,它一点都不深沉或者卖弄,总共也有30幅画呢。
作为一个著名动画导演,他讲述的绘画,会比正常人多一点专业性和思考性。诚如前言所说,他只是提供了一种理解和阅读的路径。
对于绘画的理解和感受,是非常主观的,也无法被强加的。第一眼的感受和冲击往往很重要,这也是他在几篇文章都提到的。
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杂,几乎各个流派的日本画家都有涉及,从浮世绘到大和画等等。它给我们开了一个窗口,让我们有机会感受到日本绘画的多样性。
在流行漫画的背后,是这些日本绘画给了漫画家们一个强有力的支持。
《一幅画看日本》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那是何物?可是珍珠?
局部的画幅,作者娓娓的道来,无序无惊的三十幅作品,典型的,经典的,流派的,精细的。
绘画,因为是以自己的看法和感觉为先,就不会对自己的喜好丧失自信,也不会敬而远之。当然,这种看画方式,有可能错过或是漏看不少重要的作品,但会不断有新的发现,对绘画的喜爱之情一生都不会消退。
无需专业,日常的像米粒一样,精神和果腹都需要丰富,一次不必太多,刚刚好就好。然后,杀死那大千世界的乌鸦,与君睡个美美的懒觉。
《一幅画看日本》读后感(六):【豆瓣鉴书团】《一幅画看日本》书评
首先感谢豆瓣的赠书。先说下整体的评分吧,感觉介于三分到四分之间。书籍整体读下来风格还算喜欢,但是有一些比较严重的扣分项。
拿到书的时候期望是很大的,因为书籍的装潢很是满意。正面用了比较鲜亮的色彩对比,背面则是素白色,封皮点赞,是加分项。
读前几篇的时候是很有意思的,行文风格像是作者的随笔,并不是带有什么目的来写这本书的,只是把自己内心有意思的想法记录下来。但是连续读下来压力略大,30篇短文的链接不是很强吧,更多是按照时间(画作的创作时间)排列起来,所以比较散;加上艺术的故事性又不总是很强,所以略显无聊。可能本书更适合买回家偶尔想起来读上一两篇吧。
减分项:一本谈论美术的作品,图确实是太少了。看到短评里已经有人提过大都是局面图的问题;此外作者在行文时聊了很多西方美术作品作为对比,把这些画作放在一起,对于读者来说比较友好,也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原来是这样”的感觉吧。
《一幅画看日本》读后感(七):【豆瓣鉴书团】术业有专攻
“画面虽被放大,但一点儿也没有变形”如果以这种标准要求艺术,那鉴赏一词便不复存在。对于一幅画的认真解读,如果以公开出版的目的来看,至少要涉及背景,整体描绘,细节精妙的点拨,而不是这种日记体朋友圈体,企图用140个字来给读者启示。“深深打动,并觉得非常了不起,感到很兴奋”这是什么话啊!
因为版权都用的局部图吗?太影响阅读体验了。
翻译希望能用更多的时间斟酌用笔。“用线条来表现人物事物意义所在”是不是有更好的译法。诸如此类。
注释的段间距小一点吧!
对书籍请保有敬畏心。
《一幅画看日本》读后感(八):【豆瓣鉴书团】术业有专攻
“画面虽被放大,但一点儿也没有变形”如果以这种标准要求艺术,那鉴赏一词便不复存在。对于一幅画的认真解读,如果以公开出版的目的来看,至少要涉及背景,整体描绘,细节精妙的点拨,而不是这种日记体朋友圈体,企图用140个字来给读者启示。“深深打动,并觉得非常了不起,感到很兴奋”这是什么话啊!
因为版权都用的局部图吗?太影响阅读体验了。
翻译希望能用更多的时间斟酌用笔。“用线条来表现人物事物意义所在”是不是有更好的译法。诸如此类。
注释的段间距小一点吧!
对书籍请保有敬畏心。
《一幅画看日本》读后感(九):【豆瓣鉴书团】第一次看艺术赏析啊
说老实话,还是第一次看有配部分作品照片的赏析类书籍,暴露了只读小说和工具书的本性。
虽然对艺术和艺术史涉猎甚少,但是书本读来很亲切,有种读母校出版的文学史的感觉,仿佛老师/大叔在你对面,眉飞色舞地讲着知识点且杂糅着他个人的种种观点。一个学期结束,读完一整本书,回头看这一串讲演,朦朦胧胧会有所感悟,包括年代流变对作品风格的影响。因此有点点可惜,自己对艺术和日本文化的了解过少,不能帮助阅读过程获得更多快乐。
喜欢这本书的点 1 来自前文所述的文风,轻松化解一部分对文化/知识的隔阂,带人去尝试理解作品的含义;2 编排上至少用时代来排序,不至于让人在不同的作品间跳跃且摸不着头脑;3 插入了部分照片&说明了收藏地址,让人能够对照着去理解更多。
当然贪心如我自然想要更多:1 有些翻译略显奇怪,比如括号里的问句,要是译者能做进一步说明,为作者所写还是译者/编者所加,自然更好;2 如果能将照片/网上版权地址(如有)放在最前,或许读者体验更佳。
《一幅画看日本》读后感(十):【豆瓣鉴书团】细节,细节,还是细节
诚如腰封所言,这本书是一本日本艺术史。
30篇文章呈现了日本美术书历程上卓越的画家和对美术史产生重大影响的画作,文字也比较亲切,是很好的科普。
另外这本书始终展现了作者作为一个动画电影巨匠,对于构图的审美以及对于画作中细节的敏锐与执着,这也为理解日本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文章中对于部分细节的追本溯源,特别是一些风俗画中细节的描绘与揣测,表现了“艺术源于生活”的思考。画作呈现的时代风貌确实是真实历史的注脚。篇幅虽然不长,但是也侧面感受到了日本社会的风俗。
作者对日本历史、日本文学有深厚的学养,画作不仅仅是画作,也是镶嵌在日本艺术中的一块拼图。作者在描述画作的时候所引用的日本历史和文学,使得鉴赏更为立体丰富。
多篇文章中,作者都表达了对于城市化、工业社会、科技发展对于日本社会塑造的种种思考,也旁征博引地引述了西方艺术作品中类似的文化符号。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融合和独立,保持文化多样性,也是一个持续的课题。
而最令我感动的是,作者通过30幅画和文章所传达的对于蓬勃青春、勇敢无畏的赞美,也是我们从吉卜力工作室电影中所感受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