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太阳系度假指南》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太阳系度假指南》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21 03:59: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太阳系度假指南》的读后感大全

  《太阳系度假指南》是一本由奥莉维亚·科斯基/加纳·格鲁赛维克著作,未读·探索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2019-8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阳系度假指南》读后感(一):《太阳系度假指南》抢鲜体验版

  在三大简史、XX讲透XX之后,越来越多的作者把晦涩、生僻的冷知识整合演绎成为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戏说读本,让更多的历史人文哲学自然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种书读起来轻松愉悦,目的在于打开一扇门,把读者请进一个领域,不用费心梳理思维导图也能记住大多数情节,便于与人津津乐道或在知乎攀援求索。

  不得不承认我开始读一本书的欲望往往源于一个设计感十足的封面,在七夕这个浪漫的日子里读完了这本速食科普小读本,幻想有一天能像封面那样和自己的爱人依偎在月球撞击坑里—仰头望那些不会闪烁的恒星,体验低重力下砰砰的心动,瞻仰玉兔1号在月球的残骸。

  人类对宇宙的好奇和恐惧都源自未知。作者以畅想未来星系旅游线路规划的方式,把各个行星的基本构造、环境特点、独特景观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本书最大创新在于把人的五官感受、旅游需求与行星特点结合了起来,拉近了人与这些明知一辈子到不了却无比好奇的星球的联系,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太阳系度假指南》读后感(二):太阳系度假指南

  #阅读打卡#《太阳系度假指南》奥利维亚•科斯基&加纳•格鲁赛维克 计划阅读200min ,实际阅读152min,完成率100% 摘录: 你的眼睛,尤其是视网膜,对于超重时血流的改变非常敏感。你眼中的景象可能会变得黯淡、失去色彩就好像黑白电视机中的画面,这种校长被称为“灰视”。接下来,你会出现隧道视觉,它还可能出现视野更小的枪管视觉。下一个阶段是黑视,你将完全失去视力,最后,你会因为加速度引发的意识丧失而昏倒。不过,如果加速度增大得很快,你可能会在注意到问题之前就昏过去了。 感悟: 非常有趣的小册子,真正做到对应它的标题——度假指南:每一章节介绍了何时、如何从地球出发,多长时间到达某星球(月球+八大行星+冥王星),在这个星球上有哪些有趣的“景色”可以欣赏,在不同空间会发生什么要如何面对等等。保证了一定的小知识科普的前提下,作者针对某星球的具体环境,给出了我们人类度假所需的具体条件,作者当然只讲出了结论,从中也可以反向推出一些隐藏的知识点,随处可见的小幽默让人忍俊不禁,值得细读也可以简略看看,会是不错的体验。

  《太阳系度假指南》读后感(三):致敬浩瀚无垠和漫天星辰

  不过不失。

  这些年好像出了一大批趣味科普书,挺好的事情。不过趣味科普这件事情,很容易陷入一个怪圈,就是创意有余而读感不足,也就是空有趣味科普的创意,可内容的丰富度充实度都支撑不起达到趣味的程度。

  先说优点,我对这个主题是相当的感兴趣,地球上的旅行已经让我兴奋不已,更别说这是各个星球跳来跳去了,所以在看的过程中不停的脑补书里看似趣味实则枯燥的描写真正呈现在我的眼前身边应该是个什么状态。这也是最大的缺点,都做到这程度了,如果能用更丰富的画,CG等手段充实起来,再进一步,如果能把AR技术用起来结合一下,想想就爽!

  所以说,可惜了。

  不过这也可能是未知和幻想的魅力所在,一步一步的踏向目力所及的未来,向高空去,向深海去,向所有浩瀚无垠和群星闪耀去。

  可能就是二十年以后,当我坐在木卫四的景观仓里,抬头仰望土星闪耀的星环和缓慢旋转的大红斑时,可能会想起几十年前人类对未来的浪漫幻想。

  这个时候,我应该会回头看一眼远处漂浮的蓝色星球,用半个小时后才能收到回复的通信给遥远的地球发一封复古邮件。

  或者,我会把天文望远镜摇过来,看一眼三分钟之前的地球,然后,好好的喝上一口,木星特调星尘鸡尾酒。

  《太阳系度假指南》读后感(四):看待太阳系的方式……

  一次新鲜的阅读体验,第一次读到以个人的角度探索太阳系的文字。

  诸如宇航服穿在身上是什么感觉,要注意什么,在一颗陌生星球如何走动,在太空中如何喝水、睡眠,失重又是什么感受等等。解决了相当一部分的知识空白。

  一边读一边在想,现在人们对太阳系的认识已经完全变了呀。

  过去读到的太阳系,大多是远远观察那么一下(虽然事实上也是如此),是风景,拓展的是想象力的边界,留下的是一些片面和突出的信息。

  比如火星上比珠穆朗玛峰还高的奥林匹斯山,旁边还有著名的大峡谷;金星上的极端酸性环境;木卫二上由水冰组成的表面等等。思考的可能是一些永远也解决不了的终极问题,比如地球(生命)为何这么独特,人类在(这样冷酷的)宇宙中的意义,宇宙是什么样的存在之类的。

  然后,航天技术的进步在逐渐让想象落地,就在这几年,科幻电影里都开始讨论一些很实际的问题了(火星上如何种土豆)。对于我来说,这本书所描述的旅行充满了这种可能性,可能性是最大的吸引力。

  话说回来,在今天这个时间点读到了这样的文字,也有很多失落的感觉,前景明明十分明朗,但自己却仍然被禁锢在这样一个“原始”的年代,想象着化学燃料的火箭带着我们以年为单位的旅行(甚至要认真考虑永远不能返回),可以说是一件倍感孤单的事情。

  我们在为一个看得到的时代做着各种准备,却可能只能活在对未来的想象中,这也是阅读这本书所带来的另一种不同的体验吧。

  《太阳系度假指南》读后感(五):一本正经的娱乐科普

  光看名字还以为是一本闹着玩儿的杂书,但实际上是在架空一场旅行的背后,一本正经的在科普天文知识,因为我读那些严肃的科普真的会睡着,所以这本对我来说既轻松有有料。而且所有的星球都与我们最熟悉的地球做参考对比,特别容易被带入,还挺好读的。 作者想象了一次太空旅行,去太阳系的各个星球上,这个想法还挺有趣的。用旅游景点介绍的方式就把太阳系的星球知识给科普了。首先需要做出发前的准备,锻炼体能、适应失重环境等,还真实的列了一个需要携带物品的名单,这股子认真劲儿让我对这次“旅行”加强了真实感。第一个目的地是月球,这个离我们最近的卫星,实际上正在以每年3.8厘米的速度远离我们,不过这个数据在太阳系的浩瀚下,对我们也没什么太大的影响。由于潮汐锁定,月球有一面永远背对着地球,这个就很有趣了,那么另一面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是不是生活着一些月球人?或者有一个月地心人的窗口,哈哈脑洞就来了。接下来是水星,这个极热极寒的星球一天的长度是4222个地球小时,而他们的一年,才是我们88个地球日的长度~也就是说,在水星一天比一年还要长。接下来的金星和火星几乎没什么新鲜的了,这两个星球的话题在地球本身就很火,没啥新内容。再之后的所有星球: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不能“登陆”但远观也依然很美,可以观看木星的大红斑风暴、土星壮观的光环与神秘的北极六边形、天王星淡蓝色的纯净、海王星的踏板车云。除了八大行星,顺便还讲了被开除的冥王星上众所周知的心形汤博区。这趟“旅行”下来还挺轻松的就了解了太阳系的小科普,有趣。

  《太阳系度假指南》读后感(六):太阳系行星获奖名单

  最懒惰行星:天王星

  获奖理由:躺着自转

  ————————————

  最幸福行星:水星

  获奖理由:天天过年&一天过两次生日

  ————————————

  最浪漫行星:金星

  获奖理由:浮城(天空之城)&永远的杏黄色天空

  ————————————

  最高行星:火星

  获奖理由:拥有太阳系最高峰,就连卫星的山峰也高

  ————————————

  最亲切行星:火星

  获奖理由:地球的亲兄弟

  ————————————

  最美行星:木星

  获奖理由:长得好看还拥有太阳系最壮观极光以及美丽的伽利略卫星

  ————————————

  最沙雕行星:木星

  获奖理由:沙雕风暴

  ————————————

  最富贵行星:木星

  获奖理由:卫星最多(79颗)

  ————————————

  最明星行星:土星

  获奖理由:就数它光环最亮

  ————————————

  平平无奇鼓励奖:海王星

  获奖理由:普普通通没亮点,官方描述“比天王星蓝”

  ————————————

  安慰奖:冥王星

  获奖理由:还需要理由吗?

  ————————————

终生成就奖:地球母亲

  《太阳系度假指南》读后感(七):到土星其实就到头了

  得到听书:

  首先面对挑战,强壮的体魄至关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以目前的技术水平,从地球出发去太阳系的各个行星,需要几个月,甚至是几年的时间,这一定会是一段漫长而孤独的旅程。你只能困在狭小的太空船里哪也不能去,窗外只有一片漆黑和晃来晃去的星空。在这样的密闭幽暗的环境里,一点点机械噪音可能都会让你神经紧绷,甚至有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体验。一个最常见的结果,就是直接影响到你的睡眠。太阳系度假,不再有规律的白天和黑夜的交替,睡觉时间全靠钟表的提醒,再加上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失眠的情况并不少见。总的来说,太空旅行,要做好充分的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准备。强健的体魄、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以及强大的心理素质,缺一不可。

  土星到头,探索游览太阳系的旅途还没有结束。从距离上来说,逛完了土星也才仅仅走了三分之一。从时间上来说,还有90年的旅程才能到达最远端的冥王星。对于生命有限的我们来说,拿出100年的假期完成全部太阳系的旅行实在是有点奢侈了。我们还来不及讲述比土星更远的几颗行星,目前人类的探索程度,也还不能够详细介绍旅途中会遭遇的小行星和彗星。但我相信随着航天技术的进步,也许不久的未来,我们就可以真的体验到太阳系旅行的乐趣,也会感受到更多不同星球的风貌。

  回来之后,除去身体上的变化,你的心理问题也不能忽视。当你从太空返回拥挤的地球城市,你要做好适应心理变化的准备。面对拥挤的地铁、喧嚣的街道,甚至家庭聚会,你都可能会觉得头晕眼花。你需要花很长时间重新适应密集的人群和他们的声音。你看,挑战无处不在,你的身体回家了,但实际上你的记忆、精神和你对时空的理解,很有可能都还在九霄云外的太空飞船上。

  直到有一天,你重新适应了地球上的一切环境,开始了往常的生活。一天夜晚,你看到头顶上的点点繁星,你在心里对自己说,我曾经去过那里。这个时候的你,才终于回家了。

  《太阳系度假指南》读后感(八):追随“先驱者”或者“旅行者”的脚步,如何?

  做客《鲁豫有约》节目时,王健林曾经告诫年轻人:“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挣它一个亿!”当然,说这句话的是王健林,定下的也是在他来说不算是很难的一个目标,也就只有像他这样的少部分人能够完成得了;大部分的人,估计终其一生,也距离这个“小”目标会有很远很远……不过,实现不了也没啥,反正只要愿意朝着这个目标奋勇前进,最后所得多半也不会让自己失望!

  不过,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王健林的这个目标又算得了什么呢!现在生活水平毕竟提高了很多了,你、我、他,很有可能都出过本地、出过本省甚至出过本国,到某个神奇美丽的地方“到此一游”过,这些都是分分钟就能实现了的愿望,也不算什么!还是来一个像王健林的“小目标”类似程度的旅游“小目标”吧——比如,让我们到太阳系中度个假什么的,愿意吗?!如果觉得有些为难,那就可以到此为此,什么也不要多说了;如果有兴趣,那就可以继续这个话题了!

  到一个地方旅游,一般都需要做个“功课”,不至于打一个无准备之仗,比如准备一些必要的物品,了解当地的人文、地理信息等等。到太阳系度假,这么无比重要的事情,当然更要做更加周全的准备,的确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都应该准备些什么呢?是不是一听这个消息,脑袋立刻就会大起来呀?是不是还真的觉得不知道该准备些什么,因为这毕竟不是到地球上的其他地方,哪怕是到最严酷的几极——比如地球的北极、南极以及珠穆朗玛峰!这是到太阳系中,即使是到最近的月球去看一看,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到火星、土卫六、木卫二,甚至已经被开除出“九大行星”之列的冥王星去看一看呢!所以也就更需要做些准备工作了。

  需要做什么准备,倒也不必为难。至少可以告诉你的是,到月球以及其他行星上度假,已经不是宇航员的专利了,带上由美国的奥莉维亚·科斯基和加纳·格鲁赛维克这两位所精心制作的《太阳系度假指南》,照着上面介绍的来,就什么样的准备工作都不会轻易落下了。至于最终能够玩得尽兴不尽兴,那就要看自己想要怎么玩了!

  1972年3月2日,“先驱者10号”发射升空;1972年4月6日,“先驱者11号”发射升空。先驱者10号的最终目标是65光年以外的毕宿五。飞船于1973年12月3日接近木星,1983年6月13日越过海王星轨道,1986年10月通过冥王星轨道,目前正以每年2.6个天文距离的速度飞离太阳系,不过据信它仍然没有飞出奥尔特云。而“先驱者11号”目前正以每年2.5天文单位的速度向天鹰座前进,并将在400万年后抵达那里。后来,还有“旅行者2号”和“旅行者1号”分别于1977年8月20日和9月5日发射升空,同样担负着探测太阳系外围行星的任务。2013年9月12日,NASA确认“旅行者1号”探测器已经离开太阳系,到达太阳系外空旷的恒星际空间超过一年时间……

  想不想像“先驱者”或者“旅行者”一样到太阳系中转一转、看一看,甚至比它们更进一步,登陆太阳系中你想要到达的那个行星,做一番深入而细致的探访呢?那就要看你的好奇心能够到达哪一个档位了!总之这样来说吧,带上《太阳系度假指南》,那就完全可以放心去玩啦!

  《太阳系度假指南》读后感(九):译者手记——一个死宅天文迷乱七八糟的自白

  如题,死宅、天文迷,乃是现在的我自认最精炼准确的自我概括。

  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正赶上暑期,一年一度带孩子出游的季节,也恰恰是我对自己的死宅属性体会最深刻的季节。要不是为了孩子开心,我可能并不会有太大兴致张罗一场旅行。如果有闲暇,我心怡的放松方式是窝在家里,闷上一大杯浓茶,听音乐、上网、看书、看电影——只要别让我出门就好。

  肉身慵懒至此,我的精神倒是时常神游天外。这里的“天外”,完全可以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无垠的宇宙,人类想象力和雄心的终极寄托。天文迷,是除了死宅之外,另一个我能够脱口而出的自我定位,而且这一个的历史还要更加久远一些。我工作之后,老家还曾有老人对我妈提起过,小时候被街坊问及长大之后要做什么,我的答案总是斩钉截铁的“天文学家”四个字。上中学的时候,我从学校图书馆里借阅最多的书籍是合订本的《天文爱好者》。好多个夜晚,我在爸妈睡着之后,拿出来那厚厚的一摞发黄的杂志,看得如醉如痴。就是在那时候,我了解了恒星的生命周期,知道了气态巨行星们的内部结构。

  到了填报大学志愿的时候,童年的激情并没有敌得过更加“务实”的考虑。我选择了看上去比较好找工作的专业,毕业后进了一家大型国企,过上了公司和家之间两点一线的日子——这倒是挺契合死宅的属性。不过,对天文的热爱——也许说是情结更合适了吧——并没有消退。我的电脑桌面总是喜欢用哈勃拍的照片,微信里也颇有几个天文相关的公众号。我庆幸赶上了国家有实力开展载人航天、探月、深空探测的年代,使我不必再像小时候那样,看着超级大国的探测器们飞来飞去只能艳羡不已。

  所以,当未读的编辑老师询问我有没有兴趣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我的想法是,何止有兴趣,这本书难道不是为我这种死宅天文迷量身定做的吗?你瞧,说是旅行指南,目的地还是那些最令天文迷神往的地方,但你绝不会被“蛊惑”得真要考虑出门,毕竟至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的技术还支撑不了面向普通人的异星旅游业。翻着编辑老师给我的纸质原版,看着那些详实的数据和资料,我回想起上中学的时候,还没有互联网,总觉得书本上的某些资料格外珍贵,因为还了书便再难见到,便要亲手抄下来,哪怕根本说不出来,诸如几大行星的基本属性或者恒星的分类标准这样的东西,我抄到小本子上又能派上什么用途。很想回到那时候,劝一劝那个努力在还书之前留下“珍贵资料”的少年:以后这些东西都是唾手可得的,以至于你反而不会珍视它们,还有更妙的事情呢:有些天文知识将会经过你的手,传达给未来的少年。

  死宅与天文迷,这两个身份算不算矛盾呢?经过一番胡思乱想,我的结论是不矛盾。我是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分子生物学证据表明,和这颗星球上所有的智人一样,我的祖先来自距离中国万里之遥的东非稀树草原,而且身为东亚人,我身上到处都是适应在极寒环境中生活的特征。这说明我是迁徙者的后裔。一代代先祖,不畏艰难险阻,不停地走向“山的那边、海的彼岸”。他们的动因,也许是寻找沃土,也许是逃避战乱,但是我想,好奇心肯定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现如今,经历过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人类中的大多数,包括我自己,已经抛弃了迁徙的生活方式,以社会大机器上一颗螺丝钉的身份被禁锢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然而对未知的探索欲望肯定还存在着,就像宠物狗体内暗藏的野性一样,在我们身上蠢蠢欲动。当我们把望远镜指向太空,把探测器射向太空,政治家会给出很多务实的理由,但谁又能否认,太空项目首先满足的,正是这种最原始、最根本的好奇心呢?

  今年是人类登月五十周年,第二次探月热潮也正在兴起。值得开心的是,这一次中国也在奋勇争先。想当年,智人凭着双脚走遍了这颗星球,那么只要拥有了技术能力,肯定也不会止步于月球。未来的探索之路无比漫长,我的一个自以为是的想法是,会不会有哪个少年,因为读了我翻译的书,再难抑制对未知的渴望,决意要用一生去走那条通往星海的路呢?

  如果有的话,对我这个死宅天文迷来说,真是至大的安慰呢。

  《太阳系度假指南》读后感(十):亲爱的旅行者,你的火箭飞船正等着呢!

  自 1972 年以来,人类便没有再踏足过另一个世界(月 球),有些人也许会因此而质疑,编写行星度假指南算不算 明智之举。然而,如果你认为太空度假是一个遥远的幻想, 可别忘了 100 年前飞机还是尖端科技呢。较快的飞机能以每 小时 200 千米的“高速”飞行,在 2571 年内将一位具有远 见的太空旅行者送到海王星。1989 年,旅行者 2 号飞船以 每小时 6.8 万千米的速度在不到 12 年的时间里抵达海王星。 谁又能知道,再过 100 年,去一趟海王星需要多长时间?你 们在太空里度假的曾孙,说不定会在某个古老的火星图书馆 里发现这本书,看着我们对未来的天真憧憬露出微笑。

  假如我们没有先把自己消灭掉,人类总有一天会飞到我们在本书中描述的地方。这一点几乎毫无疑问。有了合适的资源,以及最重要的意志,我们可以游历遥远的世界。我们讨论的一些情景,比如人类探访月球和火星,说不定会在未来几十年内发生。其他一些情景,比如找到办法让我们的身体承受住木星附近的极端辐射、水星向阳面的高温,或者进行一次前往太阳系外围的漫长旅行,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继续利用探测器和机器人探险家来模拟体验不适于人类生存的遥远行星环境。

  在内心深处,我们是一群太空旅游从业者。我们的工作

  是把太空度假的想法出售给你。根据关于每个目的地目前最 可靠的信息,我们编撰了这份指南。这些地方我们一处都没 有去过,不过放心好了,我们有很好的消息来源,足以证实 我们对那些度假地点的描述十分准确。在这本书中,我们美 化了其他行星和卫星上存在的建筑物、城市和其他人工基础 设施。而事实上除了探测器、漫游车和轨道飞行器的残骸、 月球上六面可能已经被晒成白色的美国国旗,以及一些微小 的碎片,其他行星上没有人造物,人类也不曾踏足过月球之 外的其他星球。你在本书中发现的任何一点虚构都以科学和 技术专业人士提供的信息为依据,意在传达出你在假期中可 能会有的真实体验。

  你要如何分辨内容的真实与否?目的地的自然属性,比 如温度、白昼长度、气候等,都基于最新的科学研究,我们 依据物理学来描述事物的行为。我们提到的任务、探测器、 着陆器和某些特定的漫游车都确有其物。我们描绘的地貌与 实际情况相符,地理位置的名称主要依据国际天文联盟的标 准。为了方便阅读,我们选择在可能的时候使用中文翻译。 经常用于科学文献中的拉丁名一般列在括号里。我们也会对 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进行艺术处理,比如提及地下和 空中城市,当地的传说,租借漫游车、潜艇、飞艇、悬停汽 车或其他游历异星地貌时会用到的交通工具,再比如能在某些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可能性,或是你在太阳系中某些地点游

  历时所期待的轻松和惬意。

  且不论蓬勃的创意,我们正处在太空探索热潮曙光乍现 的时刻。2011 年,游击科学(Guerilla Science)建立了第一 个跨星系旅行社,为公众规划太空旅行。之后的短期内,人 类对邻近行星的知识有了惊人的增长。科学界已经从冥王 星、土星和木星带回了图像,并让一部机器人降落在了遥远 的彗星上。人们还发现了数以千计的系外行星,也就是那些 围绕着遥远恒星运转的神秘行星,而且每天还有更多的行星 被证实。我们对其他世界的探索越多,就越能反思自己在宇 宙中的位置。只要深入了解一下其他星球的环境和为了让人 类在上面生存所必须采取的极端措施,任何人都能很快意识 到地球是多么稀有和宝贵,而为了后代保护地球是一项多么 迫切的任务。在太空里度假的目标与解决地球上社会、经济 和环境等方面诸多迫在眉睫的问题并不矛盾,它甚至还能让 人们更加懂得保护我们这颗星球,好让自己有家可回。

  科学家们对地球以外的地方不断有着新的发现,而我们 在努力研究如何保护已知的唯一适合人类生活的星球,与 此同时,企业家们正在想方设法让太空度假成为现实。埃 隆·马斯克(Elon Musk)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 向国际空间站运送货物,并希望最终将人类送到火星。其 他公司,如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的维珍银河

  (Virgin Galactic)和杰夫·贝索斯(Je Bezos)的蓝色起源(Blue Origin),都希望能够把大众第一次带到太空边缘。一 家名为“世界观”(World View)的公司希望利用高空气球 让游客一览地球的曲线,而由经济型旅店巨头罗伯特·毕格 罗(Robert Bigelow)经营的毕格罗宇航(Bigelow Aerospace) 则希望有一天能出租环绕地球运行的充气旅馆房间。这些公 司都是真正的太空度假行业的先驱。亲爱的旅行者,你踏上行程只是时间问题了。

  你的火箭飞船正等着呢。

  作者自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