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英殖民帝国》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大英殖民帝国》读后感1000字

2021-02-22 01:55: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英殖民帝国》读后感1000字

  《大英殖民帝国》是一本由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5,页数:2019-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英殖民帝国》读后感(一):失望

  看目录感觉构架还不错,也比较全面。而真正读到文字就不敢恭维了。一则必须有较多的积累才能理解文中提及的人物或事件,展开叙述太少(这么一个厚度大部分被图片占据,没有地图)。二则部分章节时间线混乱,所以没有相关背景知识是会读得一头雾水。当然本书的观点真是老大帝国的傲慢,这不能苛求了。

  购买之前,看豆瓣等的评分居然近9分,这在本套华文丛书是不多见的。看了一半了,感觉被水了,继续阅读的动力已不足。

  《大英殖民帝国》读后感(二):殖民主义者的颂歌

  

冲着标题和封面买的,刚好又有凑单的因素,买前没有仔细搜索作者相关信息,结果到手读着读着就感觉不对劲。并不建议没有一定历史基础和缺乏辨别能力的人阅读。

首先全书充斥着对殖民主义的美化,一方面是本书作者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是一个1850年生1936年死的哲学家兼史学家。仅仅经历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荣光和二战帝国最后的余辉,并没有体会20世界中后美苏联手肢解日不落帝国的苦涩。所以字里行间无不满溢着对大不列颠的赞美,例如第一章讲述维多利亚女皇版图是所描述的:

附属国的统治者都愿意为原住民谋求福祉,如英属印度管辖区.....第二,目前,英国人统治着印度,为印度人谋福利

又如第二章开篇描绘英格兰殖民者的部分:

一个人眼光独到、勇敢无畏并且能够掌握命运时,就算唯利是图,也显的高尚。来到陌生的地方,栉风沐雨,与野蛮人相遇,只有那些有勇有谋的人才能从容应对。

另一方面本书译者翻译着实不错,用词考究,使用的措辞、语句和各类成语都不由自主让人联想到一个老牌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拥簇口吻

其次,作者似乎仅仅打算将本书作为睡前读物,很多内容不够深入,时间线也比较错乱,既不是完全按照国别体也不是完全按照编年体,似乎是想到哪说到哪。并且内容也不够深入,毕竟全书才31万字,我带注解和译文的战国策都75万字。

最后,全书排版着实奇怪,数张图片忽然成堆的穿插在文章中,分割语句,以至于翻完几页图片后还要返回看上一句断句断在哪了。并且图片以下向左一下向右,看张图要把书横过来横过去,非常影响阅读体验。

综上所述,本书非常不适合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读者阅读,很容易被偏激的殖民思想带歪,阅读本书必须时刻以批判眼光。并且寄希与本书了解殖民历史的读者,还不如去读读其他正史会更为合适,我个人感觉阅读本书给我的感受还不如一局西班牙开局的“欧陆风云”给我的感受多。但是本书过硬的印刷质量、好看的封面以及适合装B的标题都无不标致着其能担负起书架摆件的重任。

  《大英殖民帝国》读后感(三):远征军之下的世界

  当文明之光开始在欧洲闪烁,逐渐形成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形态,他们开始对地球进行探索,地理探索之下的岛屿、河流、自然环境;提升了改造自然的能力,新能源动力的出现,加速了文明升级;人类的科学认识逐渐统一;商业活动和资本累积;开始正确的认识自然科学;各种各样的文化宗教信仰逐渐显示出来,呈现文化百家峥嵘,开始了真正的向外扩张征服,工业文明的刺激发展。

  历史上的大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一个笑话是,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本来会成为所有国民之光,我们用他来庆祝和学习,却被欧洲更好的利用,他们学习用罗盘指引方向,火药进行侵略,将征服的这些地方,进行了思想教化、军事训练等,也就是开始了殖民。欧洲国家两派的拉丁派和日耳曼派,都开始了殖民准备。一边进行内政整理,一边开始整装准备。

  殖民活动有两种情况,建立新家园或者促进当地文明发展。宗教改革热烈的进行,文艺复兴的发展,英国的人口达五百万人,参军人数也在激增,参军的人数增加了,劳动力就开始减少,也出现了人才短缺,英格兰的航运也是高于当时其它,它们不断的进行扩张和努力。英国迅速的建立了最大殖民地-美洲,英国殖民印度,为印度人谋福利;各殖民地之间,休戚与共,殖民也是因为其强势,面积广阔。国力强盛,商业繁荣,英国的思想迅速开始了传播。

  英国和法国,由最初的殖民同盟国,到意见分歧的分裂,到塔拉法尔加战役和滑铁卢战役后,英法短暂的和平。各国的殖民活动的兴起和强大也是英国殖民衰落的原因之一,殖民活动也给英国,提供了能源和材料和劳动力,也促进了经济收入,也为现代的政治经济政策奠定了基础,英国的殖民史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历史借鉴和研究价值,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不同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形成了艺术形式的多样性。

  殖民地是什么?殖民地对国家的财富累积有多少的增益,英国的殖民地遍布世界,文明的侵略和宗教、道德的传播,当其他国家看到了殖民产生的劳动力经济,资本累积,经济的发展,英国大规模的政治经济活动为产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农业规模的扩大和自由手工业与贸易,原生农业产品不需要二次加工,成为最大的经济来源,各殖民地之间相辅相成,经济增加明显。对于金钱的占有,让他们开始野蛮的雇佣劳动力,黑奴的存在几乎是没有人权的,这些原住民的生活被殖民者打乱,也是一种拉仇恨值。奴隶制的废除,是斗争和人权恢复的结果。

  1815年以来的六大国,英、法、德、美、中、俄,互相促进互相克制,美国感受到危险的传统是示威反抗,美国的全球意识,很有先见性。俄国的存在就有点局限性,处于垂死挣扎。德国虽然起步晚,却很稳定,可以和最早的英国进行抗衡。中国却有劳动力过剩,需要尽快的进行自我拯救。英国的起步早和经验多,是最大的优势,这令他们更加的繁荣,无论是物质还是商业贸易,制度也最完善。

  起起落落的发展趋势,英国需要看到自己的短处,军备力量的微小,需要不断的扩充和强大,不断的增加军费开支,抢占先机,重挫竞争对手,这是经验之谈。殖民不一定全部是里,有很多的遗留问题。签订的条约存在于一个存属问题和不平等,简单的军事扩张型殖民对被殖民地是一种不合理侵略,导致某些国家至今还不能领土完整。如果是为了自己活下去而伤害别人生存的权利,所有的无疑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有些殖民国家不自知,不知道领土完整对于国家的意义,只顾自己的生死,用自己野蛮的思想教唆人民内部分化,无疑是以卵击石,家,一点都不能少。

  《大英殖民帝国》读后感(四):看百年前的英国人如何看待他们自己的殖民史

  似乎很难想象,百年前,即在1896年到1898年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英国哲学家、史学家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会为当时的大英帝国最高统治者——维多利亚女王——系统讲述他们自己的殖民史。特别是考虑到当时维多利亚女王已经年近八旬,这种好学好知的精神还真是让人钦佩不已——比方说同时代的大清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恐怕是不会这等“闲心”的!两相对比,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分呢?!

  近现代史上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殖民史,英国掀开这一页相对来说算是很晚的。在英国之前,还可以数出一大堆的国家来,比如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英国,现在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本土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即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除本土之外,目前还拥有十四个海外领地。但历史上的大英帝国,在最辉煌的时候,是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的,所统治的领土跨越全球六大洲(估计南级洲不会有它多少事),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和第一大殖民帝国,其殖民地面积等于本土的111倍。不过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英国虽然都取得了胜利,国力却受到严重削弱,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英帝国终于解体——不过直至如今,虽然风光不再,英国却依然可以称得上是世界范围内一个有巨大影响力的国家,虽然所谓的“硬脱欧”已经让它焦头烂-额!

  1688年的“光荣革命”让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年代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国力迅速壮大的同时,对市场的无限需求、对原材料的无比渴望也随之膨胀,虽然那时在北美被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给弄了个灰头土脸,不过,除去这个“伤心地”,大英帝国却在随后四面出击,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维多利亚时代”。

  数字是个硬证据。极盛时期,大英帝国由英国本土及其治下的自治领、殖民地、领地、托管地和保护国共同构成,是有史以来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和最大的环球殖民帝国,大约有4到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领土约3367万平方公里,占到了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这一切都是怎么来的呢?在《大英殖民帝国》这本书里,用了十二章的内容,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娓娓道来,“实事求是”地讲述了大英帝国的殖民史的各个“轨迹”!不过,其中居然还有“总结与反思”,这还真是没有想到!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在讲述这些内容的时候,当然距离一战爆发还有十来年的时间,不过那会儿英德竞争的苗头已经不止出现,而且是愈演愈烈了!他内心中的“总结与反思”,未尝没有一些先见之明……

  对于中国来说,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大英帝国强加在中国头上的殖民战争与肆意凌辱可谓不可胜数。但俗话说得好,出来混,迟早要还的。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到如今,英国风光不在,往日的荣耀已经成为永远的回忆。再返回来看待这本《大英殖民帝国》里的诸个篇章,还真是一时恍惚——那一页,还真的是永久地翻过去了!倘若英国真的想要“硬脱欧”,它又将迎来一个如何设计的未来呢?!

  《大英殖民帝国》读后感(五):大英殖民帝国的前世今生

  文/高立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由领土、自治领、殖民地、托管地及其他管理统治地区组成的大英帝国(British Empire),被视为“最大且最后的帝国”,1922年,一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英国夺取德国殖民地,领土、属土面积、人口,分别覆盖全球四分之一的土地和四分之一的,成为继西班牙帝国之后的第二个“日不落帝国”。

  与罗马、奥斯曼、中华这些封建帝国不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得英国经济、军力、科技、文化迅猛发展,崛起的同时,现代帝国大英帝国,开始了超大规模的疯狂海外殖民,鼎盛时期的大英帝国,领土、属土遍及包括南极洲在内的七大洲、四大洋,因此有了“英国的太阳永远不会落下”的说法。

  英国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著名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著,周亚莉教授翻译的《大英殖民帝国》,立足技术进步、大航海时代、地理大发现基础着手,在早期与葡萄牙、西班牙,后期与法国、德国之间的联系与矛盾冲突背景下,讲述大英殖民帝国萌芽、兴起、扩张、形成、繁荣直至衰落的历史进程,通过爬梳英国调整国家战略迅速崛起,与欧洲争霸战之间的历史逻辑,回答了英国如何面对巨大的文化差异,因地制宜统治殖民地,面对风起云涌的民族独立运动,不回避衰落的历史,自我改革,加速向英联邦过渡以应对危机等重大问题。

  政治学、政治经济学、民族学的研究视角,兼收并蓄探险家、政治家、殖民者观点,旁征博引小说诗歌文学文献,按照重要历史阶段线索,宏观视角的整体考量,构成了原著的内在整体基本特点。大量采用图片、绘画作为插图,增强了阅读的直观感受,方便了读者对书籍内容的理解,构成了原著的形式特点。

  基于原著作者固有的思想观念,专著的最后,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形势,面对曾经盛极一时的大英殖民帝国的逐渐衰微,作者不得不发出了无限担忧的心声,在很有些“无可奈何花落去”意味的同时,客观上,不经意间,明确向读者,尤其是曾经遭受殖民统治的国家与民族,透露出,带着血腥与极大不平等意味因子的殖民扩张,在历史前进的滚滚洪流中,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必将为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与潮流,代表着人类历史进步倾向,反映人类社会发展主流与本质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平等发展,互惠互利的世界一体化进程所取代,殖民,这一历史现象,终将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作为译注,由于译者英语教育专业的学业背景,高校教师与研究人员的职业背景,发表五十余篇学术论文,参与八部译注与教材编译的学术背景,使得作品语言非常去切合汉语的表达方式,很好地避免了欧化句子出现带来读者阅读困难,译作行文,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合乎汉语读物读者熟悉习惯的阅读氛围,因而对于内容的传播,方便读者通过内容表象,深入思考其内在性质、原因,形成恰如其分的观点,奠定了坚实的资料语言文字基础,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囿于文字障碍,片面或不正确理解原作观点,从而影响深层次的理解、挖掘,进而形成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与结论,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体现出了高超的外文翻译水平与技巧,客观上,极大地同时方便了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专业研究人员与普通读者。

  通过成功的译注,架起专业研究人员与普通读者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关注,进而在不同视角、不同层次,共同助推人类社会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在我看来,当是译者译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至关重要的原因,换言之,也是译注的社会意义及现实必要性之所在。

  《大英殖民帝国》读后感(六):《大英殖民帝国》,一部帝国的心酸血泪发展史

  《大英殖民帝国》这本书刚拿到手的时候,觉得的封面有一点点的可爱——淡蓝色的地图以及动漫手法的名图搭配在一起,有一种童书的感觉。但是,却又不得不说,这样的封面设计,却又十分吸睛,让人觉得这部关于英国殖民地的发展史的书,应该是一本非常容易读懂的书。

  双封面的好处,在于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选择。因此,取下了《大英殖民帝国》这本书的蓝色封面之后,出现在眼前的便是一本正经的灰色封面的书册。硬纸板的封面和封底,给人稳重又大气的感觉。想一想,其实不论哪一种封面,都可以,因为不同的封面加上书名,总能够吸引到相对于的读者。但是就我个人而言,两个封面虽然都深得我心,但此类书可能我觉得还是更适合简单色调的大气封面更好一些吧。

  本书的前言很短,大致的说明了本书的总体框架在已经设定好的基础上,由1880年到1890年担任大学普及教育的讲师执笔,以重要历史阶段为线索,概述了英国的殖民史。而这部殖民史,更是从政治学、政治经济学以及民族学的角度出发,并且旁征博引了一些诗歌与小说文献。如此看来,《大英殖民帝国》这本书,讲述的不仅仅是大英帝国殖民发展史了。

  所有的殖民运动,都是从掠夺开始

  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悠久。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最后发展出来了不同的人类文化。不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在最初时期最遵从的永远都是属于自己的本土文化。当人类离开本土寻找更好的生存环境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掠夺战争便爆发了。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发展,也是一种人类原始欲望的爆发。

  《大英殖民帝国》说:在世界文明的变迁历程中,欧洲历史独树一帜。百度是这样解说“大英帝国”的:

大英帝国(英语:British Empire),由其领土、自治领、殖民地、托管地及其他由英国管理统治的地区组成,被国际社会及历史学界视为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其统治面积达到约3400万平方公里。一般认为,1688年光荣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并在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中以法律形式对王权进行明确制约,确立了资产阶级执政的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英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使其经济、军力、科技、文化迅猛发展,标志着英国的崛起。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从法国手里夺取整个加拿大,标志着英国成为无可争议的海洋霸主,1815年击败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后,英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主导国际事务达一个世纪之久,这一时期,被人们称为“不列颠治世”。

  殖民运动的开始,从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沦陷为开端。紧接着,欧洲的殖民帝国通过航海和探险发现了新世界新大陆,随之将其征战据为己有。一个国家的殖民形式有很多种,但是对于部分人移居海外的这一种扩张形式,最终被成为了“殖民活动”。而殖民活动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建立新的家园,而第二种则是为当地的工商业发展指明方向,助力扩张的活动。

  虽然早期的欧洲殖民运动,西班牙占领了墨西哥、佛罗里达、秘鲁和西印度群岛最大的岛屿;大西洋中不和加勒比海成了殖民扩张的必经之路;葡萄牙征服了巴西,并与荷兰一起控制了远航东方的海陆。但是,在所有的商业活动都必须遵守国家法律,交易范围仅限于英格兰船只的情况下,唯有英格兰人在殖民扩张进程中独领风骚。

  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版图,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而英国迅速建成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地——美洲,其中包括北美洲的十三个殖民地。

  殖民帝国的发展:苦力体制取代奴隶制

  说起印度,很多人想到的是印度的美女以及印度独特的风土文化。但是在历史之中,印度一直都是一个容易被征服的国家。前1500年的时候,印度被雅利安人征服,婆罗门逐渐发展的;前4世纪,孔雀王朝征服印度,主推佛教;前188年,孔雀帝国灭亡、外族入侵,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在印度兴起;1757年,印度被大英殖民帝国统治,开创了新的篇章。

  英国对印度的影响意义非凡。当印度成为大英殖民帝国的附属的时候,就是作为英国的附属国存在的。英国给予了印度最大的自由,没有唯利是图强人所难,也不需要印度人缴纳贡品俯首称臣。《大英殖民帝国》这本书是这样形容的:

印度一直是一个群雄逐鹿的地方。征服者络绎不绝,各民族混居在一起,自治政府从未发挥过作用。证券的更迭、王朝的兴衰都令普通民众叫苦不迭。但英国并没有盘剥印度民众或实施暴政,只是推翻了无能的印度政府,最终迎来了印度殖民地的长盛不衰。……在印度民族的发展史中,每当印度面临新的冲突,英国都会义无反顾地担负起教化重任,教导印度人维护自身、反对暴政。

  但这仅仅是针对印度而已,毕竟在殖民扩张的历史之中,更多的确是强取豪夺、奴隶制度,而在这一扩张运动之中,黑人是最痛苦的存在。虽说奴隶制度历史悠久,但是在殖民扩张运动之中,将黑人当做黑奴,却成为了殖民最常见的事情。

  不论是被掠夺地区的原著民,还是从世界各地强取豪夺的黑人,最后都被打上了奴隶的烙印,在殖民运动之中四处被贩卖。相比法兰西和西班牙的奴隶制,英国的奴隶制并不苛刻:英国通过议会控制苦力来源地——印度殖民地和其他使用苦力的英属殖民地。在漫长的历史之中,苦力体制渐渐地取代了奴隶制。这是一种发展,也是一种必然。

  殖民帝国的衰落,各地抵抗殖民运动的必然结果

  英国历史是一部史诗,涵盖了航海探险、夺船掠财、海陆征服、新政权的形成、分裂与统一、新兴商贸交易、民族独立等事件。但有压迫的地方便有反抗,在世界二次大战之后, 各地抵抗殖民运动浪潮高涨,因此很多的欧洲国家纷纷自愿或者被迫放弃了殖民地,大英帝国也不例外。

  或者说,随着世界各地的反抗浪潮,追寻国家自由的人越来越多,反殖民地的运动也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各殖民帝国最终以殖民失败告终,不得不放弃了殖民运动,最终成了一种殖民敌国的衰落。但是大英殖民帝国曾经的辉煌,却成为了历史之中璀璨的篇章。

  《大英殖民帝国》读后感(七):"日不落帝国"的昔日荣光——一位英国史学家眼中殖民的是与非

  前几天刚读过唐封叶的《简说西周史》,里面有一段话颇令人深思: 西伯昌对本国平民尤其是鳏寡孤独者也很照顾,显然他是在极力争取多数阶层的人心。有人可能会嘀咕了,既要拉拢到贵族、奴隶主,又要得到平民和贫民的心,这是很难办的事啊。因为一般情况下,给予某一方的照顾多了,给予另一方的必然减少了,西伯昌是如何做到两面都讨好的呢?其实这说起也很来简单,那自然就是把“蛋糕”做大罗!……西伯昌在这一时期发动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并取得了胜利,这些战争使周国掳获了大量的财富、资源和战俘、奴隶,手里有钱有人,西伯昌既不会舍不得把一些逃奴送回原主人那里,也不会吝啬改善一些本国鳏寡孤独的贫苦百姓的生活,自然就能够一方面拉拢到本国和列国的贵族,一方面赢得本国普通老百姓的拥护了。 那么,当初号称“日不落帝国”、殖民地遍布世界的英国,是不是也是这种逻辑呢? 唐封叶是这样比喻英国与我们上古时期西周之初的:17、18、19世纪在全球扩张的大英帝国,举国上下都能从殖民战争中获利,故而英国上自贵州官僚和资本家,下自平民百姓,个个都支持殖民战争…… 唐封叶的引申十分接近事实。英国十九世纪哲学家、史学家、维多利亚女王的御讲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十分明了殖民帝国的优越性。他在其著作《大英殖民帝国》中,就对本国的殖民史颇感荣耀。 《大英殖民帝国》对于欧洲人的冒险与开拓精神大加赞扬,对于“欧洲文明”在落后地区的传播自觉居功至伟,对于殖民地原居民的痛苦一笔带过,对于殖民扩张带来的贸易利润直言不讳。 一、殖民地是冒险家的乐园 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骄傲地说,大英殖民帝国的形民也非朝夕之功。年轻的英格兰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犹如初生牛犊。 擅长航海的英格兰人迎来了新机遇,在水手的帮助下,乡绅与商人进行探险活动,其中很多人是奔着黄金去的。他们来到陌生的地方,栉风沐雨,与野蛮人相遇,只有那些有勇有谋人才能从容应对。 葡萄牙人开殖民风气之先,葡萄牙王子亨利王子非常热爱航海探险,他一直居住在葡萄牙的海岸边,终其一生致力于非洲海岸的探索事业。 葡萄牙的探险意义重大,亨利王子发现新大陆不仅适合生产原作物,改良后还可以种植西西里的蔗糖作物和克利特岛的葡萄。葡萄牙人在其王子的精神指引下,在印度开拓了殖民地,葡萄牙商人的贸易范围从塔霍河扩展到了中国珠江。16世纪,葡萄牙人又建立了巴西殖民地,将其作为贸易站。 17世纪,葡萄牙国王约翰四世之女凯瑟琳公主嫁给英王查理二世,成为英格兰王后,其嫁妆就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孟买。 英格兰后来居上,取代葡萄牙、荷兰这些殖民先驱。1624年,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塞缪尔.珀切斯热情洋溢地描述“英格兰探险家如何以海为家,让一望无际的海洋成为触手可及的渡口”…… 英格兰控制了纽芬兰的渔业;在圣劳伦斯和佛罗里达沿岸开拓殖民地;开辟了一条通往中国与印度的西北航道。发起了两次环球远征;数次劫掠西班牙在墨西哥和秘鲁的货船,振动了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 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不无自豪:英格兰人以精湛的航海技术、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和严以律己的品质享誉世界。 二、英国对印度殖民地的文明教化 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认为,英国对印度的影响意义非凡。 他认为,“英国侵占印度”的说法并不正确。1813年,英国人威廉.威尔伯福斯指出:“印度人不仅是我们的同胞,还是我们的’雇工‘”,所以,印度是英国的“属地”,更确切地说,是附属国。 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说,英国在印度并不享有什么特权,印度并非一个人烟稀少的蛮荒之地,它虽然被所谓的“文明”统治,但依然具备自我管理能力。印度的城市、乡村以及土地所有权并没有因英格兰人的入侵发生变化。 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所谓英国并非“侵占”的重要例证是,英国的公司和个人通过购买获得印度土地。 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引用《穿越大英帝国》一书中英国对印度的影响: 不可否认,英属印度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奇迹,包括合理的税收政策、繁荣的经济、良好和治安、安定的社会环境,以及蔚然成风的道德风尚和渐入人心的的法律意识等。 显然,英国人认为,他们在印度的所作所为属于“文明教化”,他们心安理得,只是不知印度人作何感想。 三、殖民地原居民的血泪 英国殖民者在澳大利亚对原居民的杀戮让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也深感羞愧。 部分英国人认为,澳大利亚土著根本不能称之为人,他们拥有人类最邪恶的本性,甚至连猴子也要为此自惭形秽。 残暴的殖民者踏上澳大利亚这块土地,发现了弱小 的塔斯马尼亚人,他们的奋起抵抗激怒了殖民者,“殖民者像猎杀野兽一样定期猎杀塔斯尼亚人。塔斯马尼亚人的灭亡不是在文明降临之前,而是在残忍野蛮的白人到来之后。” 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坦言,英国给予孟加国的福利并不能挽回塔斯马尼亚人的灭绝,对斐济人的仁慈也无法抵消对印第安人的迫害,对牙买加人黑人的补偿更无法抹去黑奴的悲惨经历。 作为一个既得利益者,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即便对自己所属国家犯下的罪行多有遮掩,但以其立场而言,还是体现了最大的勇气和风度。 四、殖民动机——利益的攫取 冒险也好,文明传播也罢,殖民者不远万里,不惜残杀,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攫取利益。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葡萄牙的本意不在殖民,而是效仿威尼斯交能易作、发家致富。西班牙对美洲的开发源于偶然发现的金银矿山。英国也不例外,它加入对黄金和东方财富的追逐游戏,试图在最繁华的美洲殖民中心攫取利益。 尽管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遮遮掩掩,认为英国是在世界各地做文明推广、宗教和道德的传播,但他也不能否认,宗主国的首要任务依然是在殖民地攫取财富。 在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所处的时代,英国殖民地发展迅速,譬如,墨尔本虽然只拥有四十年的历史,但比拥有六百年历史的布里斯托尔更繁荣;多伦多一百年大计前只是一座小村庄,现在却比古老沉寂的诺威奇和诺丁汉更兴旺昌盛…… 由于殖民地生产的生活资料充足,英国本土地开始缩减农业规模,自由发展手工业与商贸。18世纪末,英国停止出口玉米,并以羊毛、棉花和亚麻制品引领海上贸易,其船队规模占据了世界船队的半壁江山。 英国同各殖民地贸易关系紧密,贸易总额达四亿两千九百万美元。1880年至1883年,各殖民地的平均贸易额为一亿九千九百万美元。 正如文头我引用的西周史所言,殖民地宗主国通过扩张,满足了国内各阶层的需要,同时输出了宗主国的“文明”,至于那些殖民地原居民的血泪,早已经淹没在大英帝国上下的一片繁荣与自豪中。

  《大英殖民帝国》读后感(八):英国恢弘殖民史,是利是弊?

  对于我国封建王朝后期屈辱的被殖民史,我想作为国人都会感到很不忿,我们谈被殖民,谈得更多的是西方列强先进的枪炮,谈的是八国联军恃强凌弱的野蛮,谈的是割地赔款国家积弱等等。

  然而,站在殖民者的角度,他们却把殖民作为一项探索世界、开拓贸易、推动文明的辉煌历史。

  这就是被殖民与殖民的双方所在的立场不同,立场不同又造就了观点不同,这就是我对《大英殖民帝国》这本书的深切体会。

  本书由华文出版社出版,书中讲述了大英殖民帝国从15、16世纪殖民的萌芽兴起,到18、19扩张形成,再到20世纪初的繁荣与衰落,长达四五百年的漫长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恢弘的著作。

  本书作者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是世界闻名的英国哲学家、史学家,他是剑桥大学道德科学协会奠基人,伦敦国王学院逻辑与精神哲学协会主席,还做过伦敦国王学院院长。1896年到1898年三年时间,他被王室聘为维多利亚女王的御讲,专门为女王系统讲述英国的殖民历史。

维多利亚女王

  可以说阿尔弗雷德对于英国殖民史的研究深厚,如数家珍,本书从政治学、经济学、民族学等角度,引用了大量文献以及采纳了许多探险家、政治家和殖民者的观点,生动全面地展示了英国殖民历史的全貌。

  01 英国殖民史的发展历程

  十五世纪,欧洲文明向世界扩张。英国、葡萄牙、荷兰、法国、西班牙可以说是欧洲殖民“五巨头”。

  而在初期,葡萄牙和西班牙占据了首要位置,知道是16世纪,随着英国航海业发展,英国殖民的足迹才开始显现。

  伊丽莎白一世去世的时候,英国殖民开始蓬勃发展,成绩显著,如开辟美洲殖民地、开通到中国与印度的航道。

伊丽莎白一世

  到了二十世纪初英国殖民活动的鼎盛时期,英国的殖民地可以说遍布全世界,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都有它的属地,接受它的统治。

  总的来说,英国的迅速殖民扩展有三个方面特点,第一,迅速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美洲殖民地(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第二,统治印度,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扩张;第三,以殖民地优势辖制当时的是世界局势。

  02 英国与中国的殖民与被殖民关系

  提到英国殖民史,除了比较出名的美洲大陆和印度半岛,不得不提的就是中国。英国在中国香港的殖民长达一百五十多年,深深影响了几代香港同胞,影响了当地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发展。这其中。

  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取得香港岛的殖民统治权,1860年又获得九龙半岛,1898年英国与清朝签订租约,将新界置于香港的管理之下,租期99年。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直至1984年,多方努力交涉和博弈后,英国才同意在新界租期届满后将全香港归还中国。

  1997年政权顺利转移,香港成功回到祖国怀抱,以特别行政区的身份存在,实行“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

  虽然本书对于这段历史的着笔不多,但是从作者的些许表述如“欧美各国是否有机会采取联合行动,在中国分得一杯羹”等看出,他认为在亚洲的殖民活动,既有利于英国与亚洲最大国的贸易往来,又有利于帮助中国打开闭塞国门的。

  然而他没有看到的是,殖民活动在被殖民国的残忍行径。且不说贩卖鸦片,企图毒害国人身心的恶行,用枪炮逼迫当时贫弱的清王朝,签下不平等条约,占领香港岛一百多年,让祖国同胞无法回归,就有悖世界和平的理念。

  03 英国殖民利弊大PK

  在《大英殖民帝国》的最后,作者坦诚了英国殖民活动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审视了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并再次为英国殖民活动挥臂高呼。

  在作者阿尔弗雷德看来:“殖民事业推动了英国的移民浪潮,英属殖民地百废俱兴,煤矿资源再度被开采,人民安居乐业,大英帝国终将冲破地理环境的束缚,惠泽全世界。”

  对于这一点,笔者更觉得对于现下这个时代来说,稍微有点不妥了,主要是因为作者的观点是当时历史眼光的局限性所致。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时的航海开拓了新大陆、殖民带去了新技术与贸易往来,但是却不能把殖民当做一项伟大的事业持续至今。

  因为在当今时代,如果某个强国还想企图殖民,干涉甚至控制某个弱国,不管是用军事手段还是别的贸易抵制手段,都是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对和唾弃的。

  《大英殖民帝国》读后感(九):新时代的殖民主义,是昔日英国殖民主义的延续

  1782年的冬天,巴黎的寒风格外刺骨。对于大英帝国的代表团来说,这种寒冷更为尤甚。因为他们刚刚签署了《巴黎和约》,承认了美国的独立地位。在此之后,昔日的北美殖民地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闪亮登场的美利坚合众国。

  这次轰轰烈烈的殖民地独立运动,为大英帝国带来了不小的打击。而与英国向来摩擦不断的法兰西,更是乐得借助美国的势力,给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挖挖墙角。在美利坚的土地上,法军与美军兵合一处,打得英军节节败退。他们谁都未曾想到,在这场战争之后,世界的格局将会悄然改变,权柄也将不可逆转地完成交接。

  在19世纪末,知名英国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基于这场大败局,为自己的祖国总结了教训。在他看来,之所以英国会输掉战争,这与英国内部的分歧不无关系。但他也不无偏颇地宣称,美国之所以能够独立,与大英帝国的仁慈,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为了美国浴血奋战的乔治·华盛顿,如果听到了这番慷慨陈词,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华盛顿:我也很无奈啊

  因为时代的局限,考尔德科特的一言一行,无不透露着殖民者的天然优越感。所以他的叙述视角,也有着非常显著的时代特征。我们从他留下的只言片语中,不难回溯大英帝国的种种过往。而这些以纯粹殖民者视角,拥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言论,都被收录在了他的著作《大英殖民帝国》中。

  这些记录,都带有非常显著的殖民者口吻。作者考尔德科特将欧洲各国的殖民者,视为“上帝的使者,殖民地的保护者”,并以理所当然的态度,对殖民行为进行了各种粉饰。我们标题中那句“非洲人虽然文明程度不高,但因接受了欧洲人的统治重获新生。”便也出自于这本书里。

  时过境迁,昔日殖民者那些不可一世的豪言壮语,成为了今天珍贵的研究史料。我们不难从这本书中,回溯英国开拓殖民地的惯常逻辑。这种逻辑延续至今,得到了多种形式的传承,成为了大国崛起的不二法门。

  (一)为什么是英国?

  众所周知,如果想要拓展海上贸易,就需要强大的海军护航。昔日的海上贸易,往往伴随着各种交火与摩擦,货物掠夺更是家常便饭。这种现象,被称为“战争资本主义”。

那个时候,海战都是家常便饭

  海上摩擦起源于海上贸易。而大航海时代的国家,无一例外地都诞生在欧洲。这片大陆自古四分五裂,各国之间犬牙交错,彼此不断勾心斗角,战争也会时常爆发。众所周知,想要供养一支军队,那是一件非常花钱的事情。无论是工具、衣服和轻重武器,还是官兵的粮饷用度,其花费都是一笔天文数字。

  如果想要保护国家的心脏地带,便势必要将大部分预算投放到陆军之中。但英国明显是个例外。早在大航海时代之前,英格兰便征服了爱尔兰,从而扫清了身边仅有的威胁。这个孤悬海外的岛国,将不再面临来自陆地的直接威胁。他们便得以将更多的财政预算,都投放到皇家海军上面。

  岛国天然不是海上强国,但海上强国天然是岛国,向来如此。

  凭借着独一无二的地缘优势,英国得以迅速崛起,在海上一度称王称霸。在1588年,西班牙集结了“无敌舰队”,浩浩荡荡地奔赴英吉利海峡。但英军却以逸待劳,并以灵活的战术,打得西班牙舰队溃不成军。此战之后,英国在海上再无敌手,并得以在整个世界急速扩张。

  当时的英国人,想破脑袋也不会想到。他们的地缘优势,很快便被另一国复制。连这世界帝国的权柄,也会因此落入对方之手。

  这个国家,便是未来的美国。南北方向的两个邻国,根本无法威胁强大的美国,只能和它亦步亦趋。在这样的地缘环境下,美国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岛国。并借助着强大的地缘优势,成功实现了经济腾飞,从而成为了世界霸主。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历史总是一次又一次在重演,绝无例外。

  (二)同是宗主国,为何英国如此突出

  老牌殖民宗主国西班牙,率先将触角伸到了美洲。那些英勇、狡诈而残忍的冒险家,征服了这里的土著王国,也带来了瘟疫与杀戮。而一船船的黄金白银,都被运回了西班牙。许多人得以暴富,从此跨越了旧日的阶层。

  但讽刺的是,这些黄金白银只是助长了奢靡的消费风气,却并未让西班牙的产业得到任何发展。这种短视的行为,使得西班牙在国际竞争中落于下风。毕竟掠夺不可持续,极高的收益并未带来任何利好,却带来了很高的风险。

  正是这种风险,拖垮了西班牙王国的殖民事业。在西班牙人的残暴杀戮与掠夺之下,殖民地的人们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在各处袭击西班牙人的居住地,西班牙军队不得不沦为疲于奔命的救火队员。但这种措施治标不治本——如果殖民策略不改变,他们终将有无力回天的时候。

  那个历史性的时刻终将来临。生于南美洲的政治家波利瓦尔,成为了起义军的最高领袖。西班牙军队被他打得节节败退,这些殖民者惊讶地发现,在对方的阵营里,居然出现了熟悉的白人面孔。这些人手中的武器,是清一色的英国毛瑟步枪。

波利瓦尔:傻了吧?爷有英国枪,还有英国人!

  西班牙的前车之鉴,英国自然不会第二次踏上去。所以英国改变了自己的殖民地经营策略。他们将殖民地作为原料进口地,同时也是自己的产品倾销地。在这样的过程中,英国牟取了巨大的利润,这些利润都流进了实业资本家的口袋,其产业得以蓬勃发展。而殖民地的居民也能赚到一些钱,当生存得到保证时,他们对殖民者的仇恨也将渐渐消退。

  我们如今回头看去,仍然不难发现:时至如今,英联邦仍然存在。昔日的殖民地,仍然在依附着他们的女王伊丽莎白。作为回报,女王会在政治场合保护他们的利益。这种依附关系,迄今尚且未能彻底消退。

  昔日英国经营殖民地的思路,时至如今,居然得到了延续,并以全新的面目降临世间。

  (三)殖民思想的延续

  在二战即将结束时,纳粹德国已经穷途末路,只能咬牙死守柏林。但他们并不能支持太久,苏联的装甲大军,已经从东部涌入,英美联军则在西侧步步紧逼。困守柏林的德军,并不能坚持太久。

  在战争结束之后,德国被一分为二。在1948年,美国牵头发布了“马歇尔计划”,对德国进行巨额援助,其中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累计高达131.5亿美元,其中90%是赠予,10%为贷款。

  这种行为,让东边的苏联人大跌眼镜。就在不久之前,美国和德国还是不共戴天的仇敌。怎么才过了这么三年,你们两家就坐在一起谈生意了呢?美国到底在打什么小算盘?

  这次援助的结果,给了苏联一个残酷的答案。在美国的大力援助之下,西德迅速崛起,甚至在20世纪50-70年代,经济一路蓬勃向上。西德大力倡导生于英美的凯恩斯主义,其基建事业得以飞速发展,而普通居民的生活,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反观此时的东德,却仍然在苏联的统治下,过着贫穷无比的生活。虽然有严酷的法律限制,但东德的居民,却仍然不惜一切代价逃往西德。这种种现象,正是对苏联政权的否定与示威。

  这无疑是英国殖民理念的延续,不知不觉间,意识形态的渗透便已经完成。在两德统一后,德国迅速与西欧各国融为一体,并站在了苏联的对立面,成为了美国对抗苏联的桥头堡。

  历史向来不变,不过是换个名头,再次于人间重现而已。

  (四)不变的崛起规律

  殖民思想向来不变,掠夺也常在持续。正所谓“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新时代的殖民掠夺,与旧时代的故事并无多大区别。

  但我们在变迁的时局中,不难总结出大国崛起的规律。任何一个新大国的崛起,都和贸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贸易的外衣之下,宗主国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也在不知不觉之间完成了渗透。

  由此可见,这本诞生于百年之前的《大英殖民帝国》,对当下仍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在这本殖民者的“经验之谈”中,我们不难洞察到不变的历史规律,从而获得适用于当下的智慧。毕竟,历史才是最高级的未来学。

  (完)

  引用书籍与文献:

  《大英殖民帝国》,【英】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

  《棉花帝国》,【美】斯文·贝克特

  《柏林墙》,【美】弗雷德里克·泰勒

  《大英殖民帝国》读后感(十):看维多利亚女王的御讲,精心还原一个日不落帝国

  近来,关于英国的新闻,娱乐新闻远多于时政新闻。英国王室更是这些娱乐新闻的最大出产地,诸如婆媳不和,亦或是妯娌比美,还有王子两兄弟之间出现嫌隙……,这一系列花边新闻,俨然成了人们了解英国的另外一个窗口。

  眼前的英国,经常靠王室八卦来刷存在感,但100多年前的英国却是个世界超级大国,今天的我们已经很很难想象,曾经的英国,是一个统治了地球四份之一土地及人口的超级帝国,辉煌时期的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但如今他们的霸气似乎已经一去不返了。

  那么,英国当年的霸主地位是怎样产生、巩固、发展起来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看到了《大英殖民帝国》这本书,也在书中为这些问题一一找到了答案。

  《大英殖民帝国》的作者是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他是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史学家,同时,他还是剑桥大学道德科学协会奠基人,伦敦国王学院逻辑与精神哲学协会主席、伦敦国王学院院长。

  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写这本《大英殖民帝国》是契机,是因为从1896年到1898年,他被聘为维多利亚女王的御讲,这份工作的主要职责,便是为女王系统地讲述了英国的殖民史,工作的内容不仅包含在梳理英国殖民史,还有概述英国殖民的深层次目的、作用以及意义,同时也将殖民地的利弊,以及殖民地的发展趋势提出了长远建议。

01 英国殖民史的起源

  现在的英国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是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组成的联合王国。到英国留过学的朋友曾吐槽,虽然英国自然景色怡人,看起来是一个平静又祥和的国家,但其实大部分英国人做事都非常拖沓,甚至一些行政单位办事也是效率低下。这样的现状,真的让人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国家当年是如何战败法兰西,征服印度和非洲,最终成为欧洲列强的海上霸主。

  从15世纪开始,欧洲各国迫于国家发展的内部压力,财富和人力的双面不足,开始了殖民准备。当时的欧洲把由中国传过去的四大发明做了升级,将罗盘,印刷机和火药应用到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拥有冒险精神和开拓能力的五个国家,葡萄牙、西班牙、法兰西、荷兰和英格兰,先后开始了一边整顿内政,一边整装待发的殖民准备,并率先开始进入了殖民时代。

  早期的殖民活动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建立新国家,二是引导当地工商业的发展,为殖民地的宗主国提供海外扩张的资源。英国当时发展殖民的主要方式是以第二种为主。

  到了16世纪,英格兰随着军队的扩张,国家内部的劳动力锐减,于是哈里森提出英格兰的航运业坚不可摧、设施齐全、灵活快捷、独一无二,是进行海外殖民最好的状态。当时的英国拥有的各种吨位的航船超过800艘,这样的实力开辟了伟大的大航海时代,新航路的开辟的重大意义,除了促进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更为殖民主义的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英国在这个时期经济飞速发展。

  这一时期,时任英国女王的伊丽莎白一世颁布特许状,成立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其它欧洲各国也都有自己的东印度公司,如葡萄牙、荷兰等,但名气最大的还是英国的东印度公司。

  东印度公司成立的初期,它的性质是垄断性的贸易团体,享有好望角以东地区,主要是印度、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的贸易垄断权;但随着殖民活动的发展,东印度公司逐渐演变成英国殖民者侵略和掠夺印度的工具。

  英国殖民史的起源,是为了在发展本国经济贸易的基础上,去协助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发展,但当殖民地的宗主国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财富乐趣之后,对巨额财富的觊觎和占有欲,让殖民者开始了对殖民地的疯狂掠夺。

02 英国殖民地的发展

  在《大英殖民帝国》中有这样描述:

  殖民地的产生,本身就意味着文明国度和野蛮部落的博弈、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以及欧洲各国之间的激烈竞争等,都推动了欧洲的殖民扩张。

  对于作者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而言,他的立场和态度表明,他对英国作为宗主国发展殖民地有着本能的粉饰和开脱。

  在殖民地发展史上,欧洲列强们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竞争关系十分紧张。到了16世纪中后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相继在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中败给了英格兰,彼时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拥有了“海上霸权之母”的称号。

  在这一时期,英国的殖民势力进入到了北美和西印度群岛,同时,英国在美洲建立了第一批殖民地,另外,英国也开始在在非洲西海岸建立了商站。

  进入17世纪,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不管是经济还是军事力量都更为强大。至此,英国开始了大规模掠夺殖民地的阶段。

  英国首先向衰落的葡萄牙发动战争,取得了对葡属殖民地的贸易特权,随后,英国开始对荷兰从经济竞争发展成了武力斗争,经过几次战争之后,英国收获了新尼德兰殖民地,并且把把荷兰在印度的殖民势力也进行了打压和排挤。

  到了17世纪末,英国的殖民地斗争中的强大对手就只剩下了法国。1757年英法两国经历多次摩擦之后,终于爆发了“七年战争”。最终,这次战争的胜利,让英国得到了加拿大的殖民权。

  进入19世纪,英国在打败一系列对手之后,成来了欧洲最强大的殖民帝国。英国随即进入了全盛的“维多利亚时代”, 当时大英帝国领土达到了3600万平方公里。整个英国面积(主要是殖民地)辐射22个时区,离统一全球只剩2个时区。这时也是英国最强盛的所谓“日不落帝国”时期,殖民地面积约为英国本土面积的147倍。

  大英帝国其殖民地遍布五大洲,英国根据各地的差异也在管理方式上会区别对待。截止到1891年,英国最多可达到34种管理形式,其中有帝国专政,有殖民政府,还有殖民大臣等形式。

  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南非等地,因为这些地区在被英国殖民之后,或通过移民,或经过残酷的种族灭绝政策,使得当地以白人为主,这类地区英国是比较放松管理,采用的是自治区的政策,当地有自己的政府,自己的法律他们与宗主国之间的关系,更多是倾向于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而非附属关系。

  如锡兰、牙买加、毛里求斯等,英国政府采取的是直辖式管理,会派殖民大臣协助总督管理,总督会通过当地选举产生,这些殖民地的人与英国人有同等权利。

  对于非洲以及远东的大部分地区。英国政府采取的总督制的管理。这类地区的总督是由英国政府任命,这些殖民地与英国政府为从属关系。

  另外,关于印度殖民地,它在英国的所有海外领地之中占据了非常特殊的位置。印度不仅为英国提供粮食,还提供茶叶及各种工业原料,也向英国输送大量的廉价劳力。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是典型的利用东印度公司的由开始的贸易转向军事殖民的过程。英国对印度殖民时间长达190年,虽然采用总督制,但总督是由英国政府任命,总督的主要作用除了管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地,还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扩大英属殖民地的范围。

  在全盛时期的英国人,他们常常把统治世界作为自己的终身使命,他们把企图把全球都发展成自己的殖民地货从属国。在不断开发和管理殖民地的过程中,英国的综合国力日渐增加,但随着殖民地的发展,各种社会制度的变更,各类社会矛盾日渐明显,殖民地表面祥和,实则冲突不断,这也说明后期英国殖民地的没落不仅在于人们的觉醒,更是历史的必然。

03 殖民地对英国和世界发展的历史影响

  英国发展殖民地之初,把贸易的核心定义为生财和易金。在《大英殖民史》中,作者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在像女王梳理殖民地与宗主国的关系时说,

  大英帝国有着遍布世界的殖民地,对于文明的推广、宗教和道德观念的传播,都足以激发殖民者成就一番事业的热情,但这样想法其实是过于理想化。宗主国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在殖民地截取财富。

  对于殖民地为财富之源,在殖民初期,探险家或统治者对大众的描述过于美好,让很多英国本土人士心驰神往,自愿移居到殖民地,对于殖民国家而言,这些移民加快了英国掠夺财富的进度,促进了欧洲和英国本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

  同时,在殖民扩张期间,英国通过航海活动开辟了新航线,打破了世界各州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促进了文化和贸易的极速发展,也让世界各国之间相互影响,世界格局逐渐形成,让世界各国之间的连续更加快捷紧密,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当然,对于殖民地的各国而言,给殖民地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对于其他有色种族甚至是灭顶之灾。殖民地人们受到了残酷的迫害和奴役,无论是奴隶交易还是苦力雇佣,都是在压迫和剥削的基础上产生,也是被殖民的产物。

  英国对殖民地巨额财富的掠夺,让亚非拉很多地区至今仍然十分穷苦落后。但,由殖民者带到殖民地的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理念等,也促进了殖民地生产力和文明程度的发展,但殖民地落后的发展速度也造就了当代的世界格局。

  《大英殖民帝国》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写于19世纪末,作者在书中也提到了未来世界格局对英国的挑战,他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和疑虑,尤其是殖民地后续的发展和历史政治遗留问题,同时给了自己的建议,事实证明,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确实有远见,但他的远见仅停留在了20世界初期,没有预测到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影响,也无法想象,未来的世界格局的变化,殖民地这个词最终留在了20世纪。

  《大英殖民帝国》是一部关于大英殖民帝国萌芽、兴起、扩张、形成、繁荣与衰落的历史。历史虽然值得思考和借鉴,但仍然无法挽回大英殖民帝国不回避衰落的现实。

  每种社会制度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会出现,但终究会被社会发展给替换,历史不会改变,但以史为鉴,未来仍然可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