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23 00:01: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经典读后感有感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是一本由[美] 菲利普·迪克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页数:3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读后感(一):PKD作品的独特魅力

  我最早知道菲利普·K·迪克是因为电影《银翼杀手》。第一次接触他的文字则是《泰坦棋手》了,在《科幻世界译文版》。 PKD作品里面探讨最多的是现实和虚幻,而常见的手法则是场景和人物角色的迅速转换。就像别人所说的那样: “PKD将你从极高处生生扔入他的世界,没有一句解释,不做一句道歉。在他的头脑中,正常的规则不适用,从零加速到六十迈只需一毫秒。所以,请时刻保持理智。” 在这部同名剧集的很多原著小说里,我们也经常会见到这个特点。灯光声效搭建的《展品》最终成为了真实的世界。《乘火车的通勤客》让本不应该存在的小镇实实在在地存留下来。《不可能存在的行星》到最后真的存在。发现《孤悬的陌生人》的“我”最终被变成了“孤悬的陌生人”…… 而在《泰坦棋手》里面,则是“最积极外星侵略的人反而是外星侵略者的急先锋”。 这大概就是PKD作品最独特的魅力吧。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读后感(二):关于PKD电子梦改编的小小思考

  这部小说集是同名电视剧的原著小说。菲利普·K·迪克虽然生前潦倒,但死后他的作品却为好莱坞在内的诸多影视人所青睐。《银翼杀手》、《全面回忆》、《少数派报告》、《高堡奇人》……这些作品不胜枚举。 文学和影视毕竟是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小说改编为影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原有作品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造。最近这一年,我们国家有几部经由小说改编的影视,有成功的,当然也有极其失败的。在姚海军老师的序中大概提到了这些: “我接触过一些国内的影视公司,他们一直希望找到适合改编成影视作品的科幻小说,但他们对‘合适’的理解却很难让人认同,他们希望被推荐的小说有足够多电影所需要的细节,最好能够像剧本一样完美。显然,这总是会引起一场争论。我的看法是:编剧和导演的才华,是能够在被普通读者忽略的细微之处发现不凡。” 作为电视剧的原著小说,这本书每一篇前都有“编剧的话”。通过阅读这些,我们可以知道他们是如何发现以及发现什么我们所忽略的细微之处。 (未完待续) PS:书我用大概两周看完了,但是剧当时基本可以说是没怎么看。关于两者的对比,等我看完剧集再来补充。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读后感(三):世界的怪异

  读这本书的时候,脑海里一直觉得书里面的小说存在的一点共通之处:怪异性,越看越肯定自己这个看法。像《展品》里面人物莫名穿越时间,《乘火车的通勤客》中出现从未听说过的地点,到《今为人类》中丈夫去了一颗星球回来变了一个人,《自动公厂》机器与人奇怪的关系。我想这也是这几篇选为PKD的电子“梦”的关系。

  梦不就总是奇怪的吗。当然这也是科幻小说中点子设定导致的结果。而在每一篇的前面【导读】又告诉了读者将小说制作成影视之“梦”的过程,是极佳的延展材料。当然里面也会有一定的情节透露,所以我基本都是先看小说再回头看导读。

  KD通过设想各种各样世界出现怪异的事情,或是人与人、人与其他的事物存在奇怪的关系,来讲述现实。当时看第一篇就很喜欢,作者作为一个20世纪的人,站在彼时的未来的人的角度描述20世纪的事物,而我作为21世纪的人看到了他的描写。这一切就很有趣了。再说一下最后一篇《自动工厂》,有讲机器人与人的关系,又通过不见黄河心不死的故事更深入地表达,关于那个世界,关于人之短见。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棒,也是在指点下才发现书的腰封不仅可以组成完整封面,还可以裁下来做书签。书的内封似乎是原版的封面。和新设计的封面都很有“幻梦”的感觉,不知道真的电子梦是怎么样的呢!

  这书读了很久,因为这段时间经历了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大一上颇颓废,似乎整个陷在手机里了,最近开始重新制定读书计划,才把这书看完,实在不该。

  另外,第一次写书评,说了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望赐教!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读后感(四):仿生羊会梦见电子人吗?

  入手这本书本来是本着收藏菲利普迪克的作品以及支持中国科幻界屹立不倒的旗帜——科幻世界杂志社的缘故,我原以为内容会和之前购入的译林出版社的菲利普·迪克作品集有内容上的重复,看完目录才发现竟然是我从未读过的船新版本,十个短篇,各个独具创意,各个精彩。 也不奇怪,因为本书内容就是电视剧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所选择的十个pdk短篇组合成的。

  和不少其他作家,画家,艺术家一样,比如我很喜欢的爱手艺大神,菲利普迪克也属于生前寂寂无名,生活窘迫然而笔耕不辍,死后大放光彩,被大众所认可,有了很大的影响力。他的一生十分坎坷,作品的思路也天马行空,具有很多很多独特的创意,以至于许多作品被进行影视化改编而大放光彩。

  本书的十个短篇平均每篇仅仅一万五千余字,却都能初步建立起一个逻辑自洽的世界,丰满的人物形象,以及各自独到的创意点,虽然本人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阅读过数千篇科幻小说,却仍然没有从这十个短篇中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有几篇如果加以扩展, 加入新的点子,也许会成为不错的长篇,但也是菲利普迪克的点子在他大脑里是井喷一般的,所以他没有时间和例如托尔金,特里普拉切特等作家一样创造出发生在一个世界观下的系列小说,虽然这些短篇读起来有些不过瘾,但也许更能启迪我们自己的灵感 。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和前不久出版的长篇银河系大乐透一样,这本由科幻世界杂志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菲利普迪克短篇集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翻译的质量也是非常棒的,听说科幻世界打算翻译出版所有菲利普迪克写下的小说,非常令人期待。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读后感(五):【雨枫试读】来自菲利普・迪克,异常惊艳的短篇科幻作品集

  这部美国科幻大师菲利普・迪克的短篇小说集,短小而精彩,常把精彩之处,伏笔于故事情节可能与不可能之间,令人眼花缭乱,到底哪一面才是真实的?菲利普・迪克先生笔下的世界,平凡而又不可思议,这本来是一对儿矛盾体,但他处理得都非常合理,令人惊叹。

  在《展品》中,处在未来某个时代的历史研究员米勒,发现展品区发出诡异的响动,随着他的好奇,自己已身陷他所研究的历史年代,他在研究过程中穿着的衣服、说出语言,正好适合他在过去时代的生存,更有意思的是,展品区里的家,却是由他在那个时代的妻儿所组成的家。米勒在未来时代过得很压抑,在过去时代虽然落后一点儿,却也愿意享受家庭生活带来的快乐。这些从表面上看,是压力下米勒的人生选择,但读者不要忽略的是,米勒是如何从未来进入过去的?很多人在参观博物馆时,一定也有过类似的想法吧!菲利普・迪克把这个想法兑现到了作品中,不必探究物理因素,只需要关注文章的人文情节就很厉害!

  在《火车的通勤客》中,焦点在买不到那个镇子火车票的神秘旅客,他要去的地方,售票员都没有听说过。难道镇子是真的不存在么?随着实地探究,谜底逐渐呈现。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情节在可能与不可能之间的维度不停切换。原本不可能存在的镇子,火车却又真实的停靠,到底是列车员的幻觉?还是售票员的疏忽?直到主人公醒悟过来,这件事的真实性,会不会也影响到自己的生活?故事中充满了迷雾,不必去探究真相,因为读者也想不明白。

  在《不可能存在的行星》中,年老体衰的耳聋老妇人想要回到地球,看一看她祖父曾经生活过的星球。然而,遇到的是一心想赚钱的黑心船长。当船长随便找了一颗状态与地球相似的行星降落后,老妇人踏上地面,不敢面对资源枯竭、满是伤痕的地球,她不得不相信船长的鬼话,她伤心而亡于所谓的地球。这些情节都还好理解,令读者惊讶的是情节的反转,这里就是真正的地球,因为船长在离开这里之前,捡到了一枚金属片,却是一枚过去的美国硬币,这意味真相。

  这部小说集收集了他的十篇作品,各有特色,每一篇都给读者不同的惊艳印象。即使你不是科幻迷,也不要错过菲利普・迪克的作品。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读后感(六):一个象征性的寓言梦境

  # 一

  在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的五大本pkd短篇小说集中,这书中的小说实际上都已经看过。看过开头,就能够想起当时初读时候的感觉。不过这本书有意思的地方,倒也不在于pkd小说的精彩,反而是这些编剧们挑选pkd这些篇目的原因。不过顺着这些编剧的思路重新看过这十篇小说,倒是又有了新的一些感觉。

  # 二

  最深的感觉来自最后的一篇《自动工厂》,写于1954年。可以先回忆一下这一年发生了什么大事,北越赢得了奠边府战役,法国撤军;西德加入北约;金门炮战爆发,台美签署《中美共同防御条约》……这个时候似乎来看,爆发大概快有十年的冷战,在这个时候又有了更好的紧张度。

  如果这个时候生活在美国,会有什么样的感觉?pkd倒是通过这部小说给了我们一种解释。

  并不是一味的索隐,而是考虑到pkd的政治敏感度,好歹是加州伯克利的学生,还能想想他的小说中没有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当然,没有也没有所谓,反正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都已经“作者死了”。

  如果将“自动工厂”,一个利用现有资源,为了人类整体的利益服务的工厂,和伟大的苏联来对比,显然有着巨大的相似度。庞大,无处不在,追求整体利益,忽视个人的意见……所有这一切的设定,都有很强的类似性。而书中主角的态度,也很好的代表了美国人民对于苏联政府保姆式关照的意见。

  如果再抽象一下,“自动工厂”也不仅仅是苏联政权的象征,它是所有追求自由生活的人类心中共同的梦魇——一种具有决定论的控制力。也许是某个政权,也许是某个领导,也许就是你的父母,你的朋友。他们为了某种所谓的“利益”,可以不顾个体自我的想法和追求,将限制笼罩在每个人的身上。所谓的通往奴役之路,恰恰也是在这种自动工厂里面生产出来的吧。

  # 三

  从这个角度来看,科幻小说的领域也许可以更加扩大。没有必要局限在对于科技前景的细节的纠结之中,而是可以跳出这种窠臼,以一种更具有概括性、象征性、抽离性的概括力和文学性,对人类历史始终存在、难以剔除的各种具有永恒性的精神做出情感上的共鸣。可能这就是科幻小说的魅力之一。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读后感(七):PKD的梦幻宇宙

  看过许多PKD的作品,虽然离集齐他所有作品仍然有距离,但他已经是我最熟悉的科幻作家,没有之一。与大众科幻作家不同,PKD并不是一个追求硬核的人,甚至可以说,他的作品里始终少不了混乱与迷惑。另一方面来说,PKD的作品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笔下小人物的选择。

  论梗,没有人能比得过PKD,而他的小说,在我看来短篇又比长篇出彩得多。

  这本集子,收录的是他改编成美剧的十个短篇,一如既往地诠释他思考的两大永恒的主题——虚拟与现实、战争。

  《展品》与《乘火车的通勤客》讲的是平行宇宙的交汇与融合;《不可能存在的行星》讲的是失落的地球传说;《孤悬的陌生人》、《父怪》、《今为人类》是外星/异生命故事;《头环制作者》和《福斯特,你死定了》写得是战争;《行销有道》和《自动工厂》是PKD独特的机器人设定。

  这些作品里,我尤其喜欢那几个外星与异生命的故事。

回家。带着他们已死的头脑回家。

  《孤悬的陌生人》最后的结局让我首先想到了多年前看过的一部美国电影——好像是《杀出狂人镇》,主角费尽心力逃出了镇子,却成为了目的地的首要目标,引发了下一轮循环。或许,那也不一定是外星的入侵,在现实的生活中,一个异于他人的存在,总会受到整个群体的排挤。

  而《父怪》看得人心碎,当你最亲近的人被替换成一具邪恶的躯壳,你会不会下得了手做一个了断?虽然查尔斯幸免于难,但他的父亲却永远只剩下了残渣。

  相对而言,《今为人类》是个温暖得多的故事,我想,任何一个妻子,都会选择这个温暖而又善良的丈夫。我觉得,曾经那个工作为上的图纸怪与其说是人,倒不如说,归来之后的莱斯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看PKD的小说,总充满了对未来的恐慌,但又不是单纯的焦虑,小人物在面对世界洪流,总还是坚持自己的希望挣扎。

  :我个人建议,编剧的话,留着看完小说再读吧。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读后感(八):【雨枫试读】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每个小人物的梦

  最早接触到菲利普迪克记得是由《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改编的《银翼杀手》,梦幻又真实的赛博朋克世界带给我震撼,然而真正打动人心的还是聚焦到小人物在变化中做出的抉择以及对什么才是人类的自我拷问。这本《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收录了十篇菲利普·迪克的短篇小说,以这些小说为基础改编上映了同名的剧集。收录的短篇作品并不是菲利普迪克那些让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不过确实有着菲利普迪克鲜明的特征。就我喜欢的几篇仔细说一说。

  《展品》:在一切循规蹈矩的未来世界,艺术、自由已不复存在,一个通往只存在于历史中自由世界的真假难辨的通道出现在主人公眼前,他选择的自由是真实的吗,或者真假在自由面前还那么重要吗。然而在主人公选择了自由之后,作者有抛出了毁灭世界的武器的诞生的信息,没有自由就不会有这种恶果,知晓这条消息之后的主人公是否会觉得后悔呢。

  《不可能存在的行星》:当人类的起源地——地球已经成为神话故事中存在,甚至在众说纷纭的纯说中唯一流传下来的只剩下——小行星、一颗卫星、九颗行星星系中的第三颗。一位350岁,最年长的人类,已经衰老的不像样子的老人,在生命临近重点时,渴求一张通往地球的船票。阴差阳错之下虽然来到了地球,然而随着资源枯竭被世界遗忘的地球某种意义上已经再也不存在了,随着老人的梦中的地球一同消失不见,成为了不可能存在的行星。

  《行销有道》:无处不在也无法甩脱和拒绝的推销甚至可以用阴魂不散来形容,直到死亡前的最后一秒也无法避免。要是有一天更进一步,连死亡也不被允许每个人都将成为永远的被推销者,我可能想不出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怕的事情了。

  《福斯特,你死定了》:这正是每天发生在每个人的故事,不断升级的消费,升级到远远超出了需求本身。故事中最可怕的是,这个需是全人类共同的最大也是最根本的需求——生存。需求升级需要武器升级,为了生存的消费会被用去开发带来死亡的凶器。或许标题可以改一改:人类,你死定了。

  菲利普迪克在百变的科幻实际设定的下,描绘的仍然是如同你我一样的小人物的梦,只要你我还会继续做着一个个的梦,无论是好梦还是噩梦,菲利普迪克就永远不会过时。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读后感(九):不愧是蜚声世界的科幻大师

  对于一个影迷来说,菲利普·迪克的大名应该是如雷贯耳的,毕竟以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少数派报告》《银翼杀手》《全面回忆》等都是影史有名的经典科幻片。

  除此之外,PKD唯一获得雨果奖的作品《高堡奇人》也被改编成美剧,在豆瓣上季季评分都超过7分。

  可以说,PKD的作品既有高概念又有深刻寓意,让无数创作者及影视改编者都从他这里获得了灵感。

  而这部《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也是如此,它精选了十篇PKD以往的短篇小说,先被亚马逊改编成同名电视剧,后又集结出版。

  值得一提的是,每篇小说主题各不相同,也不见得篇篇都是神作,但却有着PKD统一的审美调性以及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

  形态各异,却又神似。

  在这里面,我最喜欢的一篇是《不可能存在的行星》。

  讲的是地球毁灭后的许多年,一位老人想要回到地球看看家乡的变化,却没人相信地球真的存在过。

  直到两个骗子为了骗钱,随便把她带去一个星球,才发现原来这里曾经真的是地球……

  怎么说呢,这篇故事并不复杂,但当老人看着如今地球上的满目疮痍,回忆起地球曾经的生机勃勃时,有一种孤独苍凉的情绪触动了我,让我差点流下泪来。

  也正是这篇小说,让我爱上了这本书。

  另外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乘火车的通勤客》。

  一位旅客买车票回家,却被告知家乡并不存在。直到售票员因为好奇亲自坐上火车,才得知这个地方其实存在,只不过是镇名几年前就被否决了。

  那么,旅客回到的家乡和售票员踏上的小镇,怎么会还是这叫这个名字呢?

  在这个故事里,PKD给出了一种答案:与现实世界相反的平行世界。

  在平行世界里,小镇现在的名字反而被否决了。

  这也与他《高堡奇人》错列历史的设定殊途同归。

  事实上,这个故事与《不存在的行星》也有着相似之处:都是要去寻找某个存在又不存在的地方,但作者却给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解读,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写作风格。

  就这一点来说,PKD不愧是蜚声世界的科幻大师。

  其他的小说也都各有各的看点,甚或是每个人都能有不同的解读,在这就不再赘述了,反正强烈推荐大家去看。

  最后,每篇开头编剧的导读建议大家看完小说再看,不然会被剧透,或是限制思路。

  《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读后感(十):无比现实的梦——电子梦选篇赏析

  KD的作品文字上通俗,思想上却极其深邃,翻开他的书,你不是作为上帝视角俯瞰PKD的世界,更像是一个被无意中卷入奇诡世界,随波逐流,不知所措的普通人,所以我想仅仅读过两遍就去评价PKD小说中的内涵,写作技巧,是有些不自量力的,但是我还是把我看到的分享出来,和大家一起加深对其理解。

  作为读过PKD一大半已出版书籍的读者,我先谈谈PKD总体写作风格。

  冷峻平静的笔调,PKD尽量使行文不加入太多有关态度的词汇,很少使用过第一人称写作,即是这对写悬疑的小说比较有利,小说大多数由对话,心理描写组成,所以我们的视角会被很容易代入小说主人公身上。

  模糊化的人物形象,PKD写作的确没有哪个人令我印象深刻的,但是他们大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属于底层,不被重视的小人物,在这个世界中很难有反抗的能力。PKD通过一连串的小人物,最终要写出来的是人类本性中那些共通点,每个普通人都会有的恐惧,悲伤与期望。我认为模糊人物形象可以刻画出人性中更深的内在。

  进入正文-----------------------------------------------------------------------------------------------------------

乘火车的通勤客

  虽然没有明说,但颇有种量子叠加时空不稳定的感觉,因为过去的事物处在不稳定的状态(仅以一票之差没有批准一个镇的建立),所以其对现实产生了一种或有或无的影响,这种影响打破了主人公平静的生活。

  时空叠加,现在这种概念被广泛使用了,写出的小说关注点多为利用平行时空改变命运,利用这种不稳定态实现某些超能力(如何夕的《六道众生》),有些新意的比如将时空看作不同却又反复循环的情形(如《莫比乌斯时空》《一日囚》),以这种时空错杂为设定的小说,写作思路一般相近,就是发现异样,揭开谜底,如何应对。

  待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