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战时灯火》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战时灯火》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23 01:55: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战时灯火》经典读后感有感

  《战时灯火》是一本由[加]迈克尔·翁达杰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9,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时灯火》读后感(一):爱,破坏和宽恕

  战争的破坏和造成的缺损。母子,姐弟,情侣,朋友之间的爱和战争造成的隔离伤害,对家乡故土的感觉,翁达杰写了很多让人觉得熟悉的感觉和爱,和最后的宽恕,放下。你得把心沉下去读,读一段文字带给你的感受,搜索自己的记忆里曾经经历过的类似的感觉,坐在天空下,眼前是一片原野,人渺小,沉静。是的,人生就是困厄。

  《战时灯火》读后感(二):你有一定想要知道的真相么

  可能是一直习惯看情节紧凑的小说,一开始看的时候的确有些情节不连贯,人名太多记不住的情况,可是全部看完后,前尘往事都连贯在一起。那些一直让你感到迷茫的事情全部都有一个结果。

  腰封有句话:你有无法忘怀的人么,看完这本书或许就可以放下了。我想书中的我可以放下是因为他最终知道曾经出现而又消失的那些人他们是带着爱来,又因为爱不得不离开的。人最终只有得到爱才能说放下了。

  《战时灯火》读后感(三):评《战时灯火》

  看这本书的感受让我回忆起大学阅读室里的自己,整个人强烈的被书吸引,我的心思在好奇故事走向的同时,越来越关注书中对回忆、对人生的再次编辑、选择和感悟,起初是了解叙事背景,故事疑团,后来是在寻找答案,本书金句频出,事件的细节描写细致入微、引人入胜,画面感强。

  选择和过去的人和事和解需要极大的勇气,不知道路在何方,不知道路好不好走,但我想在路上感受的风霜雨露,披的荆斩的棘能够翻新时间这把尺子上的刻度线,也蛮不错的吧。

  《战时灯火》读后感(四):《战时灯火》

  《战时灯火》结合特殊的战争时代,向人们展示特工工作带来的对亲人,情人,好友,个人关系的思考。

  罗斯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自己的世界,像一条鱼回到深海。选择用另外一种方式保护自己的孩子,直至后来都不被理解。

  纳撒尼尔不断寻找有关母亲工作的线索,在脑中拼凑着母亲另一面的故事。纳撒尼尔叙述着故事的同时,也是在解开对母亲的误解。慢慢的发现在母亲离去的那段时间,母亲的关注并没有减少。罗斯的生活如果没有对两个小孩的牵挂,势必会一直是特工中的佼佼者。

  《战时灯火》读后感(五):沉默

  书里的英国人正好完美符合对我对老派英国人的看法:沉默、少言、谦逊。在儿子和女儿成长中缺席的母亲如此,被迫成为监护人的蛾子和镖手也是如此,困顿中的儿子和女儿更是如此。所有人仿佛都在自省(meditation),普遍缺乏沟通,都持着“一个人永远不能完全理解另一个人的经历”的看法。

  书中也普遍透露了英国人对待战争的看法,当年是情报特工的母亲、蛾子,伦敦大轰炸时期运送炸药的镖手,经历都是这么特殊,却都选择了缄口不言,除了保密的因素之外,在这段历史中的英国人其实并不想提起自己的战争经历:不愿被提起,只愿战后平安度日。

  除去内容外,诗化的语言和内省的情绪也充盈着整本书,随便单择出一段都是值得欣赏的诗篇。

  《战时灯火》读后感(六):夏夜的微风,战时的灯火

  这是一个断断续续,视角不断切换,时间线不停跳跃的故事,或者说故事集。作为第一视角的男孩,开篇十几岁岁,父母在二战后仍从事着间谍,而男孩与姐姐被妈妈的同事保护着,生活着。他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许多陌生人,有意无意的与他俩互动,直到他们的保护者在一次保护他们的行动中牺牲,妈妈又再度回到他们的生活。之后男孩和姐姐分开,成长,跨越多年。男孩成了男人,母亲被暗杀,他变成了母亲工作部门的一员,曾经照顾他的人和他爱的女孩组建了家庭,他买下了当年邻居的房子……

  故事情节飘忽,语言也显得飘忽,我所想要的完整故事,连贯时间线一直没有出现,所以一度看得我云山雾罩又吃力。我觉得它不适合我。

  同时,在某个夜晚,书中的语言又如夏夜的晚风,轻而柔的拂在心头,出现了一种类似心流的体验,让我觉得无比美好。

  它破碎着,又流淌着。故事情节不再重要,语言中的力量清晰了起来。

  《战时灯火》读后感(七):生活是困厄,我们组成生活本身

  第一次读翁达杰的书,一本描写回忆的书,一个发生在二战欧洲大轰炸后的故事,但是书中却没有多少描写战争细节的片段,它诉说着战争结束后那些人们难以愈合的创伤。

  战争过后,所有的混乱都仿佛进入了秩序,那些在战时黑暗处活跃的人们,有人获得了新名字,有人丢失了过去,有人囿于那些与现在藕断丝连的回忆,苦苦追寻着过去,靠着那若隐若现的片段,在偶然性里拼凑着未知虚实的必然性。

  纳萨尼尔在离开与母亲最后一起生活过的屋子时,熨好了那些母亲最喜爱的衣服,在夜莺地板上大步走过,关好一道道门,释然离去,和自己和解,对过去挥手道别,我算是能理解这种心情的,那些爱的人,恨的事,都终究是要释怀的。

  纵使生活可能就像纳萨尼尔所说的那样,就只是一场'schwer'(困厄)而已,但是所幸我们擅长的天性之一就是带着镣铐跳舞,在绝望里狂欢,在彻夜无眠的夜里,盼望着能得到一颗大大的珍珠。

  《战时灯火》读后感(八):值得读第二次的书

  偶然在微信公众号当当推荐的一本书,差不多用了一周的时间看完,而且看到中间真的很想他的母亲为什么离开她了。跳到最后,写的陪伴他成长的另一个人,而且和战争有关。我便猜想他的母亲是间谍、为国办事、还是反派人物被抓住了,想的还是反派的为多。

  看继续看回前面的内容。原来她母亲为国家做了这么重大的贡献,却因为工作的特殊性,而且时局未稳,怕被报复,不得已离开了他。真想不白,她母亲是个伟大的人。

  然而他和他姐姐的心结还是落下了,因为这个事情,失去了他们一直依赖的人,他们叫他蛾子。这可能是因为翻译的问题。但这个名字还是很搞笑。怎么会有人叫这个名字呢。

  推荐这本书讲的都是适合对过去耿耿于怀的人,放不下过去的人适合看。我不这样认为。我为他们最后,在他们母亲和解而感到有些郁闷。可能这样的结局更令人难忘吧。

  而作者也是在经过大量的工作还原了他母亲的一生,理解母亲的所作所为。但还是觉得遗憾。没有在她生前两个人和解。他姐姐也一直没有原谅她。

  《战时灯火》读后感(九):平淡更衬痛苦,诗化的文字,可以让所有人追忆过去时光

  我以往总是很难分辨有的外国小说是写得不好,还是翻得不好。但读《战时灯火》的时候我确信是两者都做的好。

  苦痛或者说困厄,越沉重的苦痛用越平淡的预期来诉说,反而显得格外的厚重,同样是人物被命运戏弄,在二战后的几年,主角经历了人生的变更。《战时灯火》虽然以叙述者的口吻来说故事,但又用了想象的方式来补全真相,故事的主角更像是他的妈妈罗斯。那个似乎总是冷静的女人,面对死亡也是冷静,但我们也看到了小时候天真的她、战争中勇敢的她、或者是情欲中那个忠于自己的她,仿佛一把火燃尽自己,留下只言片语永远停在纸张上了。

  诗化的文字,让我也不断地提醒自己要读慢一些,甚至张开嘴朗读,才似乎体会得更准确。

  艾格尼丝、镖手,也是极其深刻的人物形象。

  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这个是人生,当我们长大成熟,才会发现,以前错过了什么,惊讶以前发生的事情,但人生在阴差阳错间已经确定了。

  我好想回到过去,见到乒乓球台后面,那一树开得热烈的白花。

  不为什么,就是很想。

  《战时灯火》读后感(十):-

  读完是难受的,书中的所有人物都在失去,没有一个人生赢家,所有人都是输家,而主人公纳撒尼尔,不过是输家中的一个。

  纳撒尼尔输在他失去了父亲的爱,失去了如父亲般保护他们的“蛾子”,失去了姐姐的亲情,失去了母亲,失去了和“镖手”之间往日最珍贵的友谊,无法再见到那个与自己真心相爱的姑娘以及自己的女儿。人生中所有珍贵的东西他都失去了,他是个彻头彻尾的输家,而造成这一切的是他的母亲。

  很多人的生活都在“困厄”之中,仿佛“困厄”就是人生本来的样子。小说中最潇洒的人物似乎是奥利弗·劳伦斯,这个出生在富人区的女科学家,到各种危险的地方旅行,制作了纪录片在电视台播放,但没人知道,她自己也永远不会提起,她曾经坐在飞机上观察天气,从而确定了诺曼底登陆的时间。然而她的人生也免不了“困厄”,她人生最辉煌的时候是她在诺曼底的飞机上,她的生活只有自己孤身一人。

  不论是国与国之间的宏观,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微观,生活就是困厄,战争中永远没有赢家。而马什·费伦说:“战争永远不会结束,‘伤在塞维利亚,死在科尔多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