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搏击俱乐部2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搏击俱乐部2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23 02:47: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搏击俱乐部2的读后感大全

  《搏击俱乐部2》是一本由[美]恰克·帕拉尼克 著 / [美]卡梅隆·斯图尔特 绘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搏击俱乐部2》精选点评:

  ●goodreads的最高赞评论是,我是杰克痛苦的失望,诚不我欺。看完两遍你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些什么,情节七零八碎。恰克有写出神作的野心,却成了一等一的烂。给两分是因为画师画得很酷,上等水平。顺便,番外本该是放最前面的前传;翻译翻错了几句。

  ●封面设计很有意思,看的出做书的人很用心吧,画风很棒

  ●电影牛逼,书也不错。

  ●原著小说就已经足够天马行空荒诞前卫,图像小说则更加疯狂。原创的内容不多,更多是在向自身致敬。 整体质量较差,不值得一读。就当珍藏吧。

  ●故事平平无奇,漫画水准却是不错,平庸之作,遗憾

  ●编辑本人信誓旦旦地表示,翻译有灵气,设计有质感,内容无删减,不吹牛逼真的良心。PS书脊不是脱胶,是为了页面能完全摊开特意选用的书脊中空装订方式!!

  ●我是没看过电影,也没看过原著的,直接读这本确实,一头雾水。整体来说这本的剧情确实挺燃,男主是人格分裂,另外一个人格是绝世大魔王,一旦苏醒就会毁灭世界,而且这个人格居然自我进化到成了精神(家族鬼魂)一样的存在………这方面的设定来讲,本书确实很有意思,不过真的建议小白做好功课再看,我已经决定再买本小说了_(._.)_ 

  ●完全bs,只能勉强解读为消解自身。

  ●卖IP捞钱跟宜家也算半斤八两吧……

  ●书质感很好

  《搏击俱乐部2》读后感(一):个别翻译错误,纠错方便理解

  29

  应为“我现身管理这个世界”,并不是一直在管理,是隔一段时间露面一次出来管理

  228

  是“我们的特工”,这个错误比较明显了

  231

  翻译把authority当成作家名词。。。。应为“杀了那条狗会让书有更大的影响力”,后文提到死了条狗

  剩下的翻译还是可以的,不过似乎没有编辑校对,所以有个别错误,情有可原。

  《搏击俱乐部2》读后感(二):《搏击俱乐部2》:与消费主义搏斗的孤军崭新的传奇

  你还记得“你愿意做一辈子的懦夫?还是愿意成为英雄,哪怕只有几分钟的时间?”这句话吗?

  这句在中国互联网上流传甚广的金句曾被配上各种各样的图片,用作搞笑或是激励等种种目的。然而,甚少有人知道的是,这句话出自一部1999年的美国电影《搏击俱乐部》。

  试着描绘这样一个主角吧,他每天为了枯燥的工作疲于奔命,在职场中受到来自上司与客户的双重压力,他夜不能寐,在失眠中度过的每一个夜晚换来无法清醒的每一个白天。他唯一的乐趣就是观看宜家的产品目录,将广告上设计新颖的家具购入自己狭窄的公寓里,以消费获得片刻慰藉。我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他也许是你,也许是我,也许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任何一个迷惘的灵魂。与我们不同的是,从他的心中诞生出的另一个自我——或许可以以荣格的心理学理论将之解读为一副反抗者的人格面具将自己被消费所奴役的生活破坏的一干二净,通过拳拳到肉的互殴所带来的斑斑血迹,寻找内心中最圣洁的乐土。

  当福特将自己的T型车以低廉的价格卖给参与制造的工人,让他们成为“体面”的阶级。自从好莱坞将成功的生活、波澜壮阔的冒险和身姿曼妙的女郎装进小小的荧幕上。福特制和好莱坞已经构成了当然资本主义世界的两根梁柱,而生产“消费”和制造“梦想”——也就是所谓消费主义就成为了世界经济运转的轴心。

  人们努力工作,将获取的酬劳用于购买他们并不需要的产品,这个看似蛮横无理的体系通过大众媒体——电视、报纸和杂志将人类欲望放大的效应扎根于社会,形成了我们今日所生活的消费主义时代。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搏击俱乐部》作为反抗消费主义的先锋,片中泰勒率领的混沌行动想要破坏构建消费主义世界的基石,在次元壁之外却一炮走红,为片方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让人感叹命运的奇绝。如今,就在搏击俱乐部上映二十周年之际,由原作者亲自编剧的漫画《搏击俱乐部2》将延续电影的故事,诉说与消费主义搏斗的孤军崭新的传奇。

  在前作的故事中幸存下来的主角化名为塞巴斯蒂安,与玛拉一同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但被杀死的泰勒人格并没有真正消亡,依旧隐藏在潜意识的深处,等待着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现在,不仅仅是已经被解散的前搏击俱乐部,整个世界都将在一连串光怪陆离的事件后陷入疯狂。《搏击俱乐部2》就像一面哈哈镜,以扭曲夸张的造像尽情嘲弄着耽于消费的芸芸众生,嘲弄着根植于社会的消费意识。但是,身为消费者的我们究竟要采取何种姿态面对这样的世界,作者却不曾给出答案。在无尽物欲前方,被埋没的宝藏只能由我们亲自探寻。

  《搏击俱乐部2》读后感(三):一些排版和设计上的小问题

  我是杰克大写的失望。

挑了一些刺,当然并不影响阅读,仅是希望以后能做得更好

中英对照

  问题1:中文版credit page标注有误,应为 “布兰伯特公司的内特·皮克斯”“填字和logo设计”

文章

  问题2;少了prologue(序言)带的一篇文章

中英对比

  问题3:章节标题页中文版加了红色粗线,不知何意,可能是版本不同

  问题4:原版字体字号加大加粗来表现塞巴斯蒂安的强烈愤懑,中文并没有做字的处理。

  问题:5:原版通过字体的上下浮动,表现主角接不上气。中文并没有做字的处理。

  问题6:自作主张的加粗,英文没有加粗,中文却加粗。

  问题7:把原版的问号换成毫无感情的中文问号,完全没必要

  问题8:一个错别字,全文用的是德顿,唯独这里是德登。

  问题9:原文用小号字体表示轻声呼唤,中文并没有照做。

  问题10:原文作了特效来表现催眠效果,中文没有处理。

真的没有删减吗?

左边为中文

  注意多了一个拟声词,并且恰好在奶#头上。

  《搏击俱乐部2》读后感(四):消费主义与《搏击俱乐部2》

  广告诱惑我们买车子,衣服,于是我们拼命工作买不需要的东西。

  我们是被历史遗忘的一代,没有目的,没有地位。

  没有世界大战,没有大萧条,我们的大战只是心灵之战,我们的恐慌只是我们的生活。

  这是来自1999年的电影《搏击俱乐部》的一段台词,在这部cult式的影片中,创作者竭尽所能地讽刺了消费主义社会为人们带来的扭曲价值观,以荒诞不羁的情节质问了每一个陷入生存焦虑的白领阶层:

  我们苦苦追寻的东西是否真的是心中所求,

  抑或是被琳琅满目的广告和攀比心理所堆砌的海市蜃楼?

  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部试图将消费主义虚伪外皮彻底揭开的影片,却成了史上最为成功的小说改编影片之一。当我们试图将之捧上反消费主义神坛的时候,《搏击俱乐部》自身就已经成为了消费主义的代言人之一。

  二十年后,发生在当年美国白领身上的焦虑也找上了我们,且来的变本加厉。我们重复着一成不变的工作,盼望着能够有朝一日过上优渥的生活。时代赋予了我们消费者的身份,而品牌则将我们的消费行为分成三六九等。

  在追逐浪潮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将自己对生活的期盼量化到物质上,对住房、私家车、流行和美食的需求早已超越了生理上的标准,将社会地位寄托在名为品牌的标签上,通过在身上贴满五颜六色的标签装饰自己。为了贴满更多标签,选择在压力中急流勇进,如同逐日的夸父一般持续奔跑。

  对于《搏击俱乐部》中我们最终都不知道姓甚名谁的主角来说,这种焦虑让他彻夜难寐。最开始,他从宜家的型录上邮购各种设计新颖的高级家具排解压力。后来的他开始在各种疑难杂症的病友会中假装患者,在听取他人不幸经历的时候取得一点心理补偿,好使自己安然入眠。

  一次航班上,主角结识了自称肥皂商的泰勒·德顿,他风趣的谈吐和潇洒的态度让主角感受到自己的贫瘠。在堆满家具的公寓离奇炸毁以后,主角鬼使神差地向泰勒求助,泰勒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唯独提出了一个简单的要求——一场拳拳到肉的对打。

  不止主角羡慕泰勒的生活,和主角在病友会上邂逅的,与主角同病相怜的女子玛拉在一通电话后也与泰勒结识,在疯狂的性爱中玛拉为泰勒的魅力所倾倒——尽管主角对她依旧不敢且不愿表露的感情。

  泰勒的生活就像一个早已绝迹的嬉皮士,他住在郊区一栋摇摇欲坠的破屋中,不为名牌所累,不为生计所困。在泰勒看来,工作、银行存款、车、皮夹里的钱或是时装都不能代表一个人,去除那些五颜六色的标签,人们都又变回平凡的芸芸众生。

  所以泰勒极尽所能地嘲弄消费主义下人们所追求的蜃景,他在电影放映的胶片中插入低俗图片,在高级餐厅的美食里掺入秽物,将富婆们减肥手术中抽出的油脂提炼成的肥皂卖回给她们。在主角看来,泰勒对消费主义社会的叛逆正是自己一直渴望的心灵乐土。而他们每周六晚上解放天性的互殴逐渐吸引了其他人的加入,社会中各行各业的人们聚集起来,在搏击俱乐部中寻求发泄。

  通过回归野蛮的搏击,人们得以暂时放下自己的社会地位,也就将那些构筑在其上的焦虑暂时抛诸脑后,沉浸在纯粹的快感中。沿着脑门流下的汨汨鲜血和牙齿断裂后在口中扩散的苦涩让人们再一次找回了被遗忘的自我,身外无物的洒脱和倾泻而出的暴力让人们在此时此地失去了消费者的身份,摆脱了物质的奴役重获自由。

  诚然,搏击俱乐部的存在只是对消费主义社会提出了一个荒诞的解决方案,我们也许能暂时性地离开社会组织,通过自己的方式寻求慰藉,但不可能脱离社会独自生存。泰勒的反消费主义运动最终变成了集权式的恐怖组织,搏击俱乐部的成员们被训练成了听命于泰勒的机器,在美国各地破坏消费主义的种种象征。

  发泄与解放的乌托邦变成了洗脑与专制的组织,在代号为“混沌行动”的过程中,泰勒试图解放被物质和金钱所困的人们,打算将象征着金钱奴役人类的信用卡公司的大楼炸毁,为了这个“崇高”的目标,成员们甘愿付出牺牲,牺牲自己的个人感情、自由与思想。

  被新的思想枷锁束缚的人们和被广告所蒙骗的人们又有何区别?主角对泰勒的疯狂行径感到恐惧,却在四处寻找泰勒的过程中发现,所谓泰勒·德顿不过是自己心中的一个幻影,是自己在压抑中分裂出的反抗精神具现出的存在。与泰勒的相遇、对打和泰勒的句句箴言皆是主角自己创造出的。

  最终,主角通过朝自己开枪杀死了泰勒·德顿,战胜了心中的德顿,也就意味着主角再度向消费主义屈服,回归在世俗的海洋中随波逐流的生活。

  于是,我们的《搏击俱乐部2》的故事就此开始。

  由原作者为这本漫画创作的脚步接续了电影的结尾,与玛拉结婚的主角(现在他称自己为塞巴斯蒂安)已经度过了九年的安稳生活。杀死泰勒之后,主角逃避了生活中的锋锐,靠药物维持自己的精神安定。

  但泰勒·德顿从未真正消失。

  变成了刻板社会人的主角被玛拉所厌倦,让两人的婚姻进入缓慢的死亡,他们的儿子则开始在家制造炸药。一度沉寂的的混沌行动再次勃发,在漫画的世界中,所有人都在寻找发泄的途径,逐渐将这个世界引向疯狂。

  在这个荒诞不羁的世界里,泰勒成了缠绕着主角家族的一个永世梦魇,从他的曾祖父开始,这个可以遗传的人格就如同诱惑着浮士德的恶魔梅菲斯特一样操纵着家族世代的命运。无法被真正除掉的泰勒再次向消费主义的世界宣战,甚至采取了打算将文明的根基彻底摧毁的极端手段……

  《搏击俱乐部2》继承了电影的精神内核,在近乎癫狂的讽刺中诘问着读者对自己的认识,被诱发而出的欲望,不加思考全盘接受的观点,无时不刻不在流入的情报,当这些东西充斥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是否还能认清自己?又是否还有“真理”的存在?

  我们所做出的选择,我们所渴望的财富。这些究竟是我们心之所向,还是在消费主义的基石上构建出的飘渺蜃景?

  无需一场痛快地互殴,如今我们已经有了许多暂时逃开社会压力的方式,但一切宣泄的手段亦只能以消费的方式实现,我们究竟是在远离消费主义影响还是在流沙的漩涡中越陷越深?

  更多主角和泰勒的故事将完整收录于《搏击俱乐部2》中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图片跳转摩点众筹

  手册、纹身、肥皂等更多周边内容欢迎大家选购

  链接:

  https://zhongchou.modian.com/item/67110.html?_ga=2.16811004.432294266.1560733413-648883448.1558504275

  88�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