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营销人生》读后感1000字
《我的营销人生》是一本由[美] 菲利普·科特勒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营销人生》读后感(一):评《我的营销人生》
从2019年看到2020的一本书,终于看完了。专栏文章的形式,可以说是菲利普科特勒的自传,花了大量的篇幅记录了其一生中值得的记录的经历、思想和重新定义了市场营销和客户需求,也把我对于传统市场营销的理解扩大至非盈利机构、政府、社会公平、社会责任以及解决贫穷等等问题上,美中不足对于市场营销涉及到的各个领域都是点到为止,想要了解市场营销更加核心的方法、技巧和体系,需要找更有针对性的书来看
《我的营销人生》读后感(二):只能说是老科的人生目录
说实在的,这本书只能算是老科在刷存在感,也可能是这个原因:作者在前言提到,这是2013年时候,他接受《日本经济新闻》的邀请撰写的专栏文章,每篇文章限制600-800字。。。
如果是一本自传,只能说是一本目录,最多算大纲。不推荐购买。
对于这本书我没有太多要说的,但是必须凑够140个字才能发出去,这下应该是够了的吧?
还没够?我就服了!
《我的营销人生》读后感(三):只能说是老科的人生目录
说实在的,这本书只能算是老科在刷存在感,也可能是这个原因:作者在前言提到,这是2013年时候,他接受《日本经济新闻》的邀请撰写的专栏文章,每篇文章限制600-800字。。。
如果是一本自传,只能说是一本目录,最多算大纲。不推荐购买。
对于这本书我没有太多要说的,但是必须凑够140个字才能发出去,这下应该是够了的吧?
还没够?我就服了!
《我的营销人生》读后感(四):五大认知
认知1,通过大量阅读,可以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出处:P14
认知2,做生意不做广告,就像在黑暗中向美女抛媚眼,你知道你在干什么,可别人不知道。出处P37
认知3,如果一个城市没有有趣的历史,也没有特别的自然风光,通过地域营销,可以吸引很多游客或者投资者来发展当地经济文化。出处P72
认知4,公司的目的是创造客户。出处P101
认知5,企业只有两种基本的功能——创新和营销,其他的都是成本。出处P101
《我的营销人生》读后感(五):人生处处是营销
怎么说呢。我觉得我之前读外国大咖写的书是不怎么会看懂的,就是不太会知道书里面真正能够学习到的东西是什么。有些或许是没有类似经历,有些或许缺乏经验,有些或许是文化差异。 但是自从上周读完《华为的变革》以后,我懂得一个道理就是削足适履,对于一个新书新观点,先不进行反驳。不管跟你的思想是不是一致,先全盘接受,慢慢消化,然后最后消化不了,再看哪里不一致。 读本书我真是庆幸先读了《华为变革》,我始终迫使自己去学习书中的观点,理解作者的角度,最终才发现真的好多书其实不是生涩,而是需要人有一定高度。 作者一定是阅历非常丰富的,了解不同国家通过营销得到的发展,并且对不同领域的营销给到一定思维的灌输。尤其是把营销管理放在经济下设学科,我是非常赞同的,因为我本来就觉得营销做得好是影响经济的,专门去研究也是有必要的。
《我的营销人生》读后感(六):这本书为什么值得看?
最近沉迷看营销的书,那些未知的变化让我欣喜。
这本是“现代营销学之父”科特勒的专栏故事,他的一生故事,他的家庭、他的爱好兴趣,他的跨界营销,他对经济理论、政府国家的思考,让人惊叹不已。尤其是关于各个领域的营销观点,很有趣。
看这本书,刷新我认知的是:营销不仅仅可以应用在商业上,还可以应用在城市营销、地域营销、非营利组织营销(博物馆、慈善、艺术等)和国家营销等。从商业维度上升到全人类,天呐,大师就是大师,他把营销做得太极致,我的思维再一次被打开。
刚好有个朋友是做艺术表演的运营,便推荐了科特勒写的《只剩站票》这本营销书籍。
怀着美好的初心专注做一件事,这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我的营销人生》读后感(七):《我的营销人生》读后感
读的时候以为是菲利普.科特勒写的自己流水账的故事,后来读着发现作者对于市场营销的理解远远超出了我的认知。德鲁克说,公司的核心在于客户。公司的一切都必须围绕迎合和满足客户的需要。创造客户价值是市场营销的核心。
书中第一次把营销从管理学提到应用经济学,认为市场营销深入观察商品在从生产者到批发商再到零售商的不同阶段,研究需求是如何被广告、推销、产品特性、促销及其他市场营销工具影响的。
科特勒强调,公司应该聚焦顾客,理解他们的需求、思考方式,了解他们的品味和偏好。我还说过,公司应当关注其产品是如何影响公民幸福的;市场营销需要学习社会科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和数学。
整个市场营销过程可以描述为:R(Research,调研)→STP(Segmentation,Target,Position,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市场定位)→4Ps→I(Implement,执行)→C(Control,控制)。
市场营销起源于市场调研。调研为STP导向。市场细分要求组织辨识市场中的不同客户群体。选择目标市场要求组织决定希望获取和服务的客户群。市场定位要为选定的目标市场提供明确的信息,这个信息将为选定的目标市场提供区别于其他市场的收益。然后,公司要为选定的细分市场分别推出4Ps计划,并执行计划。最后,公司收集反馈信息,以便为下一轮的目标市场服务提升4Ps战略。
另外书中提到的社会营销,逆营销等观点让我眼前一亮。
《我的营销人生》读后感(八):简单不一般
这本书很容易看,语言很简单,看的次数应该不到五次就看完了。这本书把菲利普科特勒这个营销学之父取得的一些成就,认识的一些名人总结了一下,虽然有点简单,但可以对科特勒的营销思想做一个初步了解,也为后面营销学书籍的阅读打了基础。
书后面是一个科特勒作品清单,五十八本书,最新一本还是四年前(2015年)出版的,这位今年将近九十岁的老人真的很不一般。
第24个故事:国家有它们自身的历史、文化和哲学的品牌形象,一个国家的营销挑战是检查其形象,看在完成相关目标时,是强化了还是损害了其形象。……一个国家必须了解它的当下形象会如何帮助或伤害企业产品的接受度。我们看到超级城市越来越像过去的城邦国家,由城市引领国家前进,而不是由国家引领城市前进。感想:讲中国故事,就是在国际上进行中国的国家形象营销,要先了解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再重塑形象
第25个故事:大多数行业都有其黑暗的一面,只是从业人员几乎不提或是故意掩盖罢了。贿赂的结果是资源的错位,最有价值和最有效的出价没能获胜。感想:以前很天真,以为某些职业一定是非常干净的,进入社会后,随着阅历的增加,才发现并非如此。
第47个故事:有什么产业能免于被颠覆吗?你所在的产业是下一个被颠覆的吗?如果是,你能怎么办?自我颠覆,也就是在别人颠覆自己之前,投身于颠覆自己的商业模式。感想:科特勒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在结尾他自己回答了。自我颠覆,要求有自省的能力和创新、改变的勇气。
《我的营销人生》读后感(九):80多岁高龄不舍得退休,这位营销之父有怎样的精彩人生历程?
9月10号,在阿里巴巴20周年年会上,55岁的马云正式卸任阿里董事局主席,他在会上发言:我不当董事长,并不意味着我退休了我还年轻,哪里舍得退休,我希望换个江湖,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后会有期。
同样不舍得退休的人,“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 Philip Kotler)算一个,在他80多岁高龄时,曾说:“我现在身体很好,充满好奇心,渴望尝试新事物。我觉得我的身体年龄和心理年龄都只有60岁,我一丝一毫没想过退休。”
对于营销学来说,菲利普·科特勒是无法逾越的巅峰。他先后出版了50多本书,《日本经济新闻》邀请他撰写专栏,其中的49篇故事集结成了这本自传式的《我的营销人生》。
《我的营销人生》让我们看到了科特勒的营销历程和一生中重要的精彩片段。
01 确立使命,建设更美好的社会
科特勒出生于1931年5月27日,当时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的中期。父亲是俄罗斯人,开了一家鱼铺,母亲是乌克兰人,在一家百货公司当售货员。两人在芝加哥相遇,并结婚生下三个儿子,科特勒排行老大。
作为犹太移民的儿子,他被劝告应选择医生、律师和工程师中的任一项作为职业,但是他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他更倾向于当一名会计师,因为这既稳定又有不错的收入。
在上大学期间,他觉得只学会计太局限了。于是,他参加了芝加哥盛行的“有史以来最重要著作的经典共读活动”。
这次经典共读活动,让科特勒明确了人生的重要使命,他在书中写道:通过大量的阅读,让我拥有了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并且对于“如何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产生了终生的兴趣。
因此,在科特勒的一生中,他不仅在市场领域有着重大的影响,还竭力用营销的视角解决非商业世界的问题,致力于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古人云:长立志不如立长志。科特勒在大学时立下的远大志向一直引领着他走向更高的人生高度。
02 人生转折点,进入营销领域
科特勒在读完经济学博士后,先是去罗斯福大学任教,而后去哈佛学了一年高数。在哈佛学高数期间认识的一位朋友,向他提供了去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任教的机会。
在1961年的秋季学期,当他开始执教时,院长问他要教管理经济学还是市场营销?经济学已经很成熟了,而市场营销还处于发展之中。他毅然决然地选了市场营销。
科特勒发现当时的绝大数教材比较表面,没有把顾客作为营销的重点考虑。于是,他着手写了一本市场领域的教科书,书名是《营销管理》。
《营销管理》这本书的地位有多高?它被誉为营销学的圣经,自1967年出版至今已更新到第15版了,并被选为全球最佳的50本商业书籍之一。
有一次,他去访问印度尼西亚,印尼总统见到他的第一句话是“我读了两遍《营销管理》,一遍是当部长的时候,另一遍是成为总统之后。”
虽说在市场领域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并不止于前,而是不断挑战,思考把营销理念应用在非商业世界。
所以,有了博物馆营销、地域营销、表演艺术营销、明星营销、社会营销等一系列的拓展。这些成果奠定了他“现代营销之父”的地位。
03 携爱人,享受艺术人生
23岁的科特勒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一个联谊活动中,认识了一位叫南希的美丽女子,这是他们爱的开始。
此后,他们形影不离,一起去了很多国家。书里记录了他们在日本、印尼、泰国、意大利等国的见闻和思考。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收藏当代玻璃艺术品。在收藏了25年之后,他们想着如何安置这些艺术品?拍卖还是捐赠?他们选择了后者,在瑞格林艺术博物馆,有科特勒的30件藏品在展出。
这让我们看到了科特勒夫妇的慷慨和大爱,他们喜爱艺术品,却不独占,而是让更多人也能欣赏到这些珍贵的艺术品。
科特勒的人生丰富且有意义,怀揣着让世界更美好的梦想,在热爱的领域不断延伸,一生只爱一个人,尽享艺术的美。
50多年的时间都在研究市场营销领域,科特勒常被问道是否为自己制订了营销计划。他回答:没有,我只是享受关于市场营销及其他主题的思考、研究、写作。名声大部分来自努力做自己所爱的工作,并且有杰出的表现。
当我在为未来职业而迷茫时,这个简单的回答给予了我力量。找到自己热爱的工作,持续努力,做出成果,想要的东西都会随之而来。
如果你想从这本书里学营销,可能收获不大。但你想看一位智慧老者的人生历程,这本书会是一个好选择。
《我的营销人生》读后感(十):《我的营销人生》第1-8个故事复盘
第1个故事——回看我的人生
第1个故事里面,我就通过三个数字就见识到了科特勒的厉害之处:50多年,50多本书,15个学位。在任何一个领域要做出成绩,持续行动是多么重要,永远不要相信那些只做了几个月事情就大喊牛逼的人。
在这个故事中科特勒也阐述了营销的目标是提升企业的销售和利润,使命是通过创造价值和提升顾客满意度来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是
帮助企业决定生产什么,如何定价,如何分销,如何促销。这算是我对于营销的最初营销。
里面科特勒说他目前正在研究国际经济发展中超大城市的角色问题,并且结论是拥有超大城市的国家将会是强大的国家。
这里其实可以来审视一下目前国内的发展,北上广深杭在过去十年国家经济发展中承担的角色,来期待一下这五个城市哪个会先成为超大城市。
第2个故事——我的家庭
第2个故事主要介绍科特勒的家庭情况,父亲是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都是战斗民族,家中三兄弟每个人的人生都非常精彩。这里想到了S老师的问题——“龙生龙凤生凤 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想必科特勒的父母亲必然是出色的家长,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文中谈到他的弟弟米尔顿的时候叫过一句话——人们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从激进转为保守,这并奇怪。
这句话对我感触还是蛮大的,也能理解父亲和大哥为什么希望我去考公务员,在经过奔波之后,大家都希望安定下来,而我需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为之奋斗。
第3个故事——早期的学校生活,经典阅读及芝加哥大学
在这个故事中,科特勒讲了他自己的高中和大学经历。在高中的时候,他就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读书的作用非常非常大。科特勒自己说:”我之所以疯狂的地喜欢不同的职业经历,很大程度受我所读之书的影响“。现在身旁有很多人很迷茫,我觉得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读的书又少,思考的又少。例如针对S老师的问题——是否享受现在的职业?我猜测尽管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有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书中还说到批判性思维养成——大量的阅读,而且是读经典。科特勒他自己的结论是:历史上伟大思想能够赋人们灵感与创意,也能激励我们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的世界努力。
刻意读书,刻意读经典。
第4个故事——从芝加哥大学到麻省理工学院
整个成长过程可以说是逆天的存在,遇到的人也都非常优秀,就像S老师说的,可能有的人一生都不会遇到一个很牛逼的人。想了一下,我可能遇到的最厉害的人物就是本科时候的实验室导师了,现在回想过来,没有好好珍惜,自己太过于随心所欲。
在这个故事中,作者说到:在经济衰退的年代,政府必须发挥积极作用已刺激经济增长,即使在短期内会增加国家债务。大家可以想一下,当前国内的经济以及未来的方向,这也是我看好股市的理由。
第5个故事——南希,我最好的朋友和爱人
这个故事讲述了科特勒遇到自己的爱人南希的过程,就是吃狗粮的一集,不过你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观点,例如: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最好的朋友,并爱上对方,阐述了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怎么样的。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更是讲了对婚姻市场的看法
而且还不忘很幽默的撒狗粮。
这个故事得到的一个启发就是伴侣是非常重要的,他懂你,你理解他,彼此相爱。
第6个故事——为写博士论文和南希一起去印度
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作者和爱人去印度研究的过程和结论。这个故事带给了我两个启发,一个是关于财富公平的问题,另外一个是关于旅行的意义。我自己本身并不喜欢旅行,但是在这个故事里面,作者讲述了印度之旅带给他不一样的感受,见识了不一样的生活。最后一个老师就是S老师提的假设错误的问题,因为眼界和见识的问题,我们做出的假设都是基于经验,从一点来说,数据才是最可靠的。
第7个故事——任教罗斯福大学,去哈佛学一年高数
这个故事讲述了作者博士毕业后,去罗斯福大学担任教授后在第二年后选择去哈佛学习高数的经历,带给作者的改变是从劳工经济学转变为营销经济学。一个博士对高数这么热爱,想一下自己大学的时候对课程可以说是漫不经心,高数也是随随便便的学习,读到这里真想抽自己两巴掌。
第8个故事——加入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
这个故事讲述了作者从哈佛学习完毕之后受到邀请加入了西北大学的凯洛格商学院,在这里遇到作者开始营销的教学,在这里遇到各种各样优秀的人,可以说各个教授的理论极大的丰富了营销这个领域的知识。
这个故事给我启发就是选择一条正确的赛道非常重要,科特勒在选择经济学还是营销学的时候,唐纳德说:为经济学增添原创理论的机会会比为市场营销增添理论原创理论的机会少很多,所以作者后面选择营销。另一个启发就是牛人的聚集效应,在汇聚了那么厉害的人物之后,基本奠定了整个商学院的基础。我在想,一个好的社群也是有非常多的牛人,彼此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