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银河界区三部曲Ⅰ深渊上的火》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银河界区三部曲Ⅰ深渊上的火》读后感100字

2021-02-25 01:49: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银河界区三部曲Ⅰ深渊上的火》读后感100字

  《银河界区三部曲Ⅰ深渊上的火》是一本由[美]弗诺·文奇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6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银河界区三部曲Ⅰ深渊上的火》精选点评:

  ●Sometimes terror and pain are not the best levers; deception, when it works, is the most elegant and the least expensive manipulation of all. 造成恐惧和痛苦往往不是最强的手段。有效的欺骗才是最巧妙、最廉价的操纵工具。

  ●这个书的包装真的有问题,拜托你们不要用硬纸板做封面,分成上下册拜托你们至少要在一节结束的时候分,上册在一句话的中间突然结束,下册翻开第一页第一个字直接从一句话的中间突然开始,像话吗

  ●很多人都在说阅读体验不好,可作为经典大部头作品,其阅读体验不应与短篇故事相比。因其故事很简单,变成大部头后自然有些冗余之感。我把此类书和魔戒或红楼梦归为一大类:作者虚构一个了一个世界,然后从中选取一个故事片段来向世人叙述。所以故事精不精彩不是第一要素,这种书,拼的就是设定与细节够不够丰富,能否写出一个值得推敲的世界。

  ●有点长,但设定很不错,但剧情有些拖

  ●宇宙分层、文明网络这种设定出现在计算机专家写出的小说里我一点都不意外。共生体的设定也不错。然而结尾的机械降神实在太突兀了,范纽文造成界区边界变动的原理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

  ●在青岛,我迷糊着睡梦中在Kindle上买了这本书,起初还十分犹豫,因为在实体书店看到它是那么厚的一本,不敢买。然而,这本书读起来却让人如痴如醉,文奇用来调动读者心弦的笔法已经炉火纯青,在《真名实姓》里就可见一斑,这回更是全面爆发,让人心潮澎湃。想象力也非常丰富,《三体》里毁灭恒星系的方法让人已经大吃几惊了,《深渊上的火》却带来了银河系级别的倾灭。[1911]

  ●设定非常宏大,剧情却非常的拖沓。对抗了那么长时间的瘟疫,忽然就被界区风暴隔离了,有点说不过去呀,,第二部和第三部又是什么鬼?从科幻小说忽然转到阴谋上面,剧情一直拖沓,按照降维打击的思路,拉夫娜随便发明创造就能秒杀组件了吧?一直拖着干什么。我觉得评分虚高。

  ●牛皮

  ●读完之后无法言说的震撼。当时间与空间被放大到宇宙尺度,冰冷,残酷,孤独,对于80亿众神来说,我们不过是不值一提的卑微物种:深海中的原始生命形态,偶尔享受被上层生物遗弃的残渣,却永远不可能进入上层海水。小说对于“银河界区”概念的发挥以及对外星文明形态设定的精细程度都让人叹为观止。实在要说缺点的话,可能叙事节奏慢了些,但作者文风实在有趣,爪族(真正的汪星人哈哈哈哈)卖萌到犯规,并不觉得乏味。

  ●太空歌剧

  《银河界区三部曲Ⅰ深渊上的火》读后感(一):新奇的设定

  爬行界,飞跃界很新奇的设定,但也因为太新奇了,前文铺垫又不多,对不怎么看科幻的我来说有些难理解。情节吸引,人物描写不够非满,总体可以。

  如果按网文写法,也许让读者早些猜到范的目的,在看到大家对范的不满,排斥时,从心底里为范焦急。再加些感情戏,是不是可以?哈哈

  为哈要140字呀~~~~~~~~~~~~~~~~~~!~~~~~~~~~~~~

  《银河界区三部曲Ⅰ深渊上的火》读后感(二):这是一本古书

  《深渊上的火》豆瓣8.4。作为银河界区三部曲的第一部,这部得雨果奖获奖作品。我读完以后觉得……真没劲。后来一看才知道,这是93年的作品。这就是太空歌剧和硬科幻在抵御时间这件事上的能力差距,同时也是评判太空歌剧作品是否能传世的重要标准。 太空格局与其说叫科幻,不如说叫奇幻,它只是一种单纯的想象力宣泄,换个背景,换个事,故事一样成立。所以这个时候评判一个太空歌剧是否好看的重要标志就变成了它的剧情是否合理,是否是基于现有人文和社会制度做的经久推演。因为YY未来科技场景这件事是有时限的。93年网络论坛还很新鲜,所以它是当年科技前沿的标志,但是如今再看来就无比的幼稚。在这样的基础上,你构建的未来社会如果太脱离现实预演这个逻辑,那么这事就是个无根之水,非常无聊。 关于剧情,现在看起来什么都不新鲜。三个界区的划分,也是为了剧情而设计的生搬硬套的东西。总体看来很无聊,作为致敬前人的书可以看看了解了解,但对当下确实没什么借鉴意义了。这是一本“古书”,在当下除了营销价值以外,再无他意。

  《银河界区三部曲Ⅰ深渊上的火》读后感(三):《银河界区》中的善与恶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由谁来定义善恶?在银河低级界区的落后星球上,浪游者行脚对邪恶有他自己的看法:邪恶可以毁灭一切,打破一切条条框框,在旧秩序废墟的一片狼藉中也许能够发掘出某些美好的东西。

  与此同时在高级界区中一个高级文明种族——人类——唤醒了一个恶魔,一个似乎企图控制宇宙的恶魔。与这个“邪恶”的存在一起唤醒的还有它的反制手段,阴差阳错的落在了行脚所在的落后星球!恶魔控制了越来越多的文明,就像瘟疫一样在宇宙蔓延,于是两个人类和两个车行者踏上了寻找“反制手段”的征途。在与时间赛跑的途中,一些对抗瘟疫的文明,或者出于报复或者出于防止恶魔通过控制人类从而控制其他文明的理由,消灭了一个人类的文明圈。人类主角在经历了巨大的心理打击之后发现,车行者才是恶魔创造的种族,他们随时会被恶魔控制。虽然冒着巨大的风险,善良的女主决定向整个宇宙文明隐瞒这个消息,因为毫无疑问这会为这个和平友爱的种族带来毁灭。似乎仁慈的作者也觉得这样做是对的,因此恶魔并没有通过控制车行者从而控制全宇宙,女主也并没有经历善与恶的心理煎熬。他们成功的抵达了行脚所在的星球,找到了反制手段,启动了反制手段。然而反制手段却是把大范围的高级界区变为低级界区,按照书里的设定这将杀害上百万的文明…

  所以什么是善恶呢,也许就像一篇法律评论写的那样:“法律实际上都是为保护那些统治世界的人制定的,它们的制定和实施从来都不是为了实现正义。我们没有实现正义的制度,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也许宇宙也没有正义没有善恶,就像隐约暗示的那样,存在比已知最高级文明更高级的存在,界区的划分,恶魔的存在都是他们的作为。因此,善恶是由他们制定的。

  《银河界区三部曲Ⅰ深渊上的火》读后感(四):奇思妙想

  

比起其他文学,科幻小说的特殊之处便在于其会在合理的范围内去尽情演绎奇思妙想。这种要求实际上蕴含了一组矛盾,即奇思妙想的不现实性与人性与故事在发展过程中的现实性。本书拥有非常宏大新颖的想象——三界的宇宙和其中各式各样的生物,科技,文化以及期间的种种故事。与此同时,一切想象又非常真实且极具画面感,共生体的生物形态,习性,文化,以及整个宇宙的变换,都能借由作者清晰的叙事轻易地在脑海里展现出来。以至于读此书有种亲身探险未来世界的真实感与新鲜感。然而,一个详尽真实的且充满想象的叙事不是没有代价的——本书的前三分之一非常难读。这是由于为了去展开这个复杂宏大的故事,作者要求读者在本书前三分之一部分勉强自己去理解,接受,记忆很多新鲜设定。而这个过程本身是没什么快乐可言的。只有读到后半部分,通过主角们之间的的故事冲突,这一切概念缠绕在一块绘出庞大的宇宙的时候才会让人感觉流连忘返。在这一点上,本书就不如《海伯利安》。在《海伯利安》里,每一个主角在自己的故事里会向读者展示一部分的新鲜概念以及世界的相应一角,这样,无论是接纳概念还是展开故事才不会有本书的这种迟滞感。

具体讲讲本书的想象和故事。本书的几个核心设定——三界差异的物理定律,不同界区里丰富各异的种族,共生体’爪族‘生命形态,都非常精彩且极具想象力。人们总会假设宇宙中物理规律恒常。因而,巧妙地否定这个假设,再演绎出不一致的宇宙规律和当中‘界区’中物种与智能的差别是一件非常有趣的想象。爪族的设定也非常有趣,这是建立在对意识和生命的思考之上的——什么是意识,什么是灵魂?若将人类的大脑,人类的意识像忒修斯之船一样一点点取消替换,那做到什么程度开始人才不再是自己呢?但凡有这样的思考,都会明吧灵魂不是一个不允许任何损耗的整体。基于这样的认识,再做一些有趣的生物学假设:比如说允许一种生命,可以将意识拆分并且允许生理上的独立单位像蜂群一样构成一个真社会性的整体(即智慧个体),那么关于意识和生命的这种不连续却也又连续的超乎人类对灵魂理解的故事就可以有趣地展开了。

  《银河界区三部曲Ⅰ深渊上的火》读后感(五):有意思的设定

  这本书的几个设定是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

  第一是界区的划分。文奇将宇宙从内到外划分成了四个部分,最内维是零意识深渊,没有人去过那里,也没有人从那里出来过,据说那里是一个绝对的深渊,没有意识没有生命,是真正的黑洞。其次是爬行界,智能生物突破不了光速的地方,人类的起源地地球也在这里,这里的智能是最为低等的生物,他们一直被光速束缚着。再其次是飞跃界,故事大都发生在这里,大部分生命也在这里居住,这里有着地球人类无法理解的科技,可以轻易进行超光速旅行。最外围是超限界,这里是天人的地方,有着全宇宙最高等级的超级智能,作者也无法想象这里面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生活在每一个界区里的文明,如果足够幸运能够突破自身的局限,即获得飞升,可以往上一个界区跨越,但大部分文明都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自我消亡。高等级的生命大都对低等级的生命不感兴趣,比如超限界的天人,看待其他界区的生命如同蝼蚁,不过也偶尔有对其他文明充满恶意的存在,比如书中的瘟疫。瘟疫具体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文奇并没有具体说明,不过可以推测出来这也是存在于超限界的一种超级智能,但它对飞跃界的各族文明满怀恶意,不断吞噬消灭其他文明,甚至杀死了其他天人。

  高等级界区的设备来到低等级界区,会失去原有的高级智能,比如失去超越光速的能力。这种有点奇幻的界区设定其实是也是人为的,是远古时期的超级智能留下的某种工具或者武器。在最后,范·纽文为了对抗瘟疫,使用了这件武器,将爬行界的界限推广到了超限界,虽然毁灭了很多高级文明,但也组织了瘟疫的扩散。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情,但我看来,这个设定有点像是降维打击,而从高级界区到低级界区的转变也像是从高维度到低维度的转变,只不过比起二向箔打击,这种武器的扩散速度是超越光速几个数量级的。

  第二是车行树与共生体。在很多科幻作品里外星人无非是和地球上的各类生物长相相似的,要么像人要么像某些昆虫之类,哪怕是树人也是有鼻子有眼有四肢,但文奇笔下的这两种生物让我感到十分新颖。车行树是植物型的智能生物,他们生活在一种可以移动的小车上,外表看起来像是带有轮子的盆栽。他们没有短期记忆,只能记住反复不断的事情,他们在交流过程中需要不断读取小车内置的记忆芯片提醒他们刚才聊了什么或是发生了什么,否则就会转瞬即忘。还有一种没有小车的树,叫做止树,他们与车行树其实是同一种东西,只是没有神奇的小车,无法移动。文奇通过大量笔墨描写两棵树的状态给我们展现出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生物,充满新奇和喜感,尤其是看到那句“他枯了”简直让我捧腹。

  共生体则是另一种很有意思的生物。他们的单体看起来像狗,不具有智慧,由四至八种单体才能组成一个个体,这时候每一个单体就像是一个器官,缺一不可。单体之间通过振膜交流,从而形成个体的思想,因此他们的思想是有声音的。个体与个体不能靠的太近,否则会干扰每一个个体的思想,比如交配或者打架时,个体的思想受到严重干扰则会彻底失去自我,陷入昏迷或者狂乱的状态,或者叫做“失了智”。虽然单体可以替换,但这就好比一个人换了一部分, 有可能换了之后就不再是原本的那个人了。除此以外,很多个单体也可以组成一些智力低下但方便使用的超级个体,比如三十个单体组成的挖坑小队,或者是上千个单体组成的警戒线,这些东西仅仅只能作为某一种工具使用,而不具备真正的智力。

  第三是寰宇文明网。作为1992年的作品,文奇已经设想了未来互联网上的模样,所有人都可以发帖畅所欲言,虽然不乏真知灼见,但也充斥着大量谣言与谎话,就像作者自己吐槽的那样——“百万谎言网”。更重要的是,由于宇宙空间已经大大超越了光能行走的极限,因此真正的宇宙互联网是无法做到的,从一个星座发出的信息可能要经过几百甚至上千年才能到达另一个星座,哪怕在拥有超越光速能力的飞跃界,这个范围也过于庞大了。因此,倘若只是发帖讨论尚且勉强能做到寰宇共网,但要想将所有文明的知识库连载上网是不可能的,往往许多文明的知识库(巨库),你需要去现场下载,如果某些高级智能的古文明已经毁灭,那可能还需要程序员进行考古挖掘,这就是考古程序员的工作。因此,在这个世界中,程序员不再仅仅是编写代码,更是成为了一个考古工作者,要在数以万计的文明废墟,或者庞大的文明网内部,挖掘被人遗忘的高级代码。如果有幸挖掘到超级智能留下的程序,那么这个文明就可以轻易飞升。但有时,也能打开潘多拉的盒子,放出恶魔,斯特劳姆文明就是这样毁灭的。这个设定让我想到了藏传佛教里面的伏藏,通过一些挖掘,将千百年前人类的智慧发掘出来,为我所用。

  这些设定,作为1992年的科幻小说,已经是非常跨越时代了,哪怕在今天读起来,依旧让人耳目一新,赞叹不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