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太阳系大乐透》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太阳系大乐透》读后感精选

2021-02-25 03:21: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太阳系大乐透》读后感精选

  《太阳系大乐透》是一本由[美] 菲利普·迪克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2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阳系大乐透》读后感(一):评《太阳系大乐透》

  那个干瘪的老人望着这群人,虽然他其实看不见、也听不见他们,对他们的存在一无所知。他是对着更遥远的听众和观者在讲述。他说:“驱动人类的力量并不是盲目的。让我们不得安顿、永不知足的,并非野蛮的本能。我会告诉你它是什么:那是人类的终极追求——渴求成长和进步……渴求寻找新鲜事物……渴求开拓。人类需要开疆拓土,踏足不同地域,体验新鲜事物;也需要领悟变化,在更迭中求得生存。人类必须摒弃常规和重复,摆脱千篇一律,勇猛精进。人类将不断前进……”

  《太阳系大乐透》读后感(二):内核含义很好,表达一般

  其实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不是很好读(第一次读他的书),就有一些这个世界观里特有的现象或者规则作者没有作出很好的解释和阐述,只是在剧情中表现,但表现得吧又让人略懂略懂。然后读完我都没明白女一平时到底穿不穿衣服,她是个露乳狂魔吗?她的胸到底是真胸还是她的护身符?

  主人公和一些任务的情绪和选择总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不够细致,不够有理由;

  然后感觉这本书好好写能再写个几部,现在就是世界观和故事的网伸得挺长的,但是就觉得略少了点什么,其中火焰蝶星那个剧情我总觉得不要也可以,末尾的升华反而流于俗套,让人感觉就是日常性的结局模板了。但是Anyway,作为处女作真的挺优秀的,一些科幻设定非常有意思,比如说探心军团、随机概率、还有那个实验杀手,都挺有意思的。

  这个故事适合拍成商业大片!

  《太阳系大乐透》读后感(三):大师的稚嫩期

  

谁还没有稚嫩过,PKD也不例外。先读过《少数派报告》,再读这本长篇处女作就看不到任何惊喜了,比起之后浓重的虚无感,当时的PKD还给人类指了一条火焰碟星的开拓之路。大乐透游戏隐喻美国的政治,万众瞩目的刺客以及不知什么时候就换人的、随机挑选的最高首领,财团、军团和被评级过的人们以及流走于城市边缘的非客,如果一个政体的最高首领可以随机选出,那么这个政体要么固化的不可动摇,要么崩溃的无可挽回,又或者是二者兼有。

“我这一生,从不指挥别人。我想做的只是——”本特利生气地耸耸肩,“我不知道。大概是成为艾尔·戴维斯那样的人。有房子,有工作。只管好我自己的事。”他绝望地高声喊道,“***,但不是在这个星系。我想在一个能遵守法律,而不是不得不违背法律的世界里成为艾尔·戴维斯。我想遵守法律!我想尊重法律!我想尊重身边的人!”

如果能看懂上面这段话,大概对贵州公交坠湖案件就说不出“有些人怎么对凶手这么能共情?”是啊,被碾压的个体只能挥刀向更弱者,固然能说明这个个体是个懦夫和Loser,但是谁迫使个体不断堕落的呢?生活在当代只能祈求不与power相碰撞,不然求天求地也无门。

关心罪犯如何成为罪犯,不是为了罪犯开脱,而是为了避免下一个罪犯的产生,我不知道这样的例子还要重复多少遍。

  《太阳系大乐透》读后感(四):僵尸留言

  本书写于20世纪60年代左右,已到科幻黄金年代末期,但幸得益于美苏太空竞赛导致的航空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开疆扩土成了那一带人的梦想和共识。

  菲利普·迪克架构了一个极度的非理性彩票制社会,各方势力在这种魔幻的现实主义语境下尝试突围。

  守旧派以前测评主席韦里克和向他宣誓效忠的科学家为集团,前者是掌握资源的保守派精英代表,是政治目的,被赶下台后夺权不得一败涂地,后者以摩尔为代表,是集超高智商和低道德底线于一身疯狂科学家,只在意颅内脑暴和精神高潮,贡献了本书最惊艳的刺杀计划及相关技术,是科技用不好最终反噬的绝佳案例。

  改良派中,卡特赖特走温和路线,是谋者,顺应规则、摸清规则然后小小改动规则为己用,而本书伪主角本特利不幸以群像中最平庸的资质,一个无害的、向往稳定幸福的生活但惨遭解雇的中产知识分子,在生生从乖巧温顺的左派被逼成了右派后,机缘巧合坐上了人类第一把交易。

  本特利上位后的发展不得而知,全书在火焰碟星探险队跌宕的旅途中戛然而止,社会发展的理想朝向作者借开创者·智者·神·传说中的普雷斯顿的僵尸留言回荡在宇宙:“驱动人类的力量并不是盲目的。让我们不得安顿、永不知足的,并非野蛮的本能。我会告诉你它是什么:那是人类的终极追求——渴求成长和进步……渴求寻找新鲜事物……渴求开拓。人类需要开疆拓土,踏足不同地域,体验新鲜事物;也需要领悟变化,在更迭中求得生存。人类必须摒弃常规和重复,摆脱千篇一律,勇猛精进。人类将不断前进……”

  《太阳系大乐透》读后感(五):pkd是科幻作家里最懂心理的

  kd是科幻小说里的心理大师,他没有大刘那样的硬核科技感,也没有阿西莫夫那样的宏大世界观,更没有那些三流科幻作家动不动就外星人穿越什么的,他只是探求人心而已也许这就是未来的趋势。

  随机抽取太阳系领导,真刺激!顺应了人类的“猎奇”心理,领导人不好还可以刺杀,刺杀过程全程直播,还能成为大众娱乐的综艺节目,真“娱乐致死”,枯燥的工作把人限制成为机器。漫无目的地搬砖,做着不知结果的项目,为的只为给个评级(类似于公务员),没有评级的人可以随便被高评级杀死,而有评级的人就可以无法无天像极了“某国”,有评级的低级米虫们迷迷糊糊地一天一天地过,顺便找另外一个迷糊米虫结婚一起吃饱了混天黑,未来的很多人也许会沦陷到这种地步。

  而那推动社会的人肯定是会打破规矩的人。男一号本特利绝对是这种人,他起初也怕失业,但发现自己只是棋子的时候,他反击了。他说了本书最最核心的一句话

  “一个人不应该成为另一个人的奴仆”。 这句话进入我眼后激起一股电流窜遍全身。你是谁的奴仆?是甲方?是老板?是霸道对象?还是你的父母?还是这个社会?有没有做自己的主人?本书说的就是这个主题。人为何要成为另一人的仆人?因为什么?为什么你要做?这么做你喜欢吗?为什么喜欢?不喜欢的话为什么不离开?多问问自己。就会成为更理智的人。 驱动人类的力量并不是盲目的。让我们不得安顿永不知足并非野蛮的本能。我们的终极渴望是进步与成长,并渴求下一个进步下一个成长,至死方休。那些做了米虫的它们已经不配称之为人了。

  《太阳系大乐透》读后感(六):菲利普·迪克的乌托邦

  这本书是美国科幻小说作家菲利普·迪克的长篇科幻处女座,创作于1955年。

  尽管该书是作家第一次公开出版的长篇科幻小说,但对于PKD(即菲利普·迪克名字的缩写)这种级别的作家来说,他的基本写作风格在第一部作品里就已经奠定了:迷幻,冰冷格调,以及他众多作品中都会出现的迷幻剂,而这也成为了他作品的主要印记之一。迪克经常在他的小说里描述吸毒,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瘾君子”。

  这本小说的一个最大看点,就是小说的故事背景设定:为了防止国家和社会发展一潭死水,因此整个国家通过机器摇号,采用“大乐透”般的方式来选取最高领袖,任何一个人都有机会一夜之间获得最高执政宝鼎,所以小说的名字叫做《太阳系大乐透》。不过领袖也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为了维持社会的动态平衡和不断更换新鲜血液,最高领袖从上任伊始,就要面临杀手们无所不在的追杀。

  一直保持不变的社会,没有一点波动涟漪的死水,是几乎没有人能够承受得住的,也许“大乐透”,是这个社会里唯一的泄压阀了,似乎除了期待好运的突然降临,在这里生存的普通人,也没有什么其他东西值得期待的了。

  其实这种规划出社会发展规则的设定,另外一位美国科幻小说作家阿西莫夫在他的《永恒的终结》一书中也出现过(1955年几乎和《太阳系大乐透》同时出版),两本小说的故事里,都是使用一种特别手段来限定社会发展的路径。

  不过与作者后期的其他作品不一样的地方是,这本小说的结局有些温暖的亮色,书中的普雷斯顿老人在一开始就在远方给了大家一个希望,他点起了火把,后人奔着光亮去追寻一个不一样的社会,只不过他未必能想到后来的人只是把他当做了一个图腾,而模糊了原本他的种种设想和为此做出的努力。

  作者迪克曾先后结婚五次,育有两女一子,但最后他的婚姻均以离异告终。他小时候还曾有一个双胞胎妹妹,但不幸夭折……所有这一切不幸遭遇,似乎让迪克再也无法得到幸福和满足感,他小说里越来越阴郁的格调,似乎也和他的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

  作品整体给3.5颗星(满分5颗)。

  《太阳系大乐透》读后感(七):《太阳系大乐透》读后感

  剧透警告——剧透警告——剧透警告!

  简要地评价菲利普·迪克这部长篇处女作,就两个字:好看。畅快淋漓,可以一口气读完那种好看。一贯印象中PKD的风格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世界一反常理的运转法则,等级森严、压抑人性的社会,紧张刺激的追逐、枪战,嗑药般迷乱的桥段,突兀跳跃的过度……当然还有接二连三、让人称奇的科幻点子。

  其一便是书名——“太阳系大乐透”——通过“瓶子”摇奖来决定太阳系的最高掌权者“测评主持”。在这个世界里,生产力充足但消费力不足,商品堆积而面临被销毁的命运。一套随机赠送商品的规则被建立起来,以满足那些渴求它们的普通人。这套规则发展到极致后,送出的赠品便成了太阳系的最高权力。PKD就这么不由分说地把有悖常理的规则摆到读者面前,让你不得不接受。

  虽然大乐透摆在书名的显要位置,但在故事中仅仅作为一个引发剧情的开端事件:“瓶子”摇出了新的测评主持,新任主持走马上任,但前任并未善罢甘休,派出刺客刺杀继任者。在剧情中真正扮演重要角色的设定是:新任主持的亲卫部队“探心军团”,和前任主持用来与之抗衡的仿生人。

  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在讲述这两者之间针锋相对的过招过程。PKD的其他作品里也有跟探心军类似的设定,他们通过心灵感应窥探别人的心思,从而在交锋中占据优势。对抗他们的办法,是一具仿生人空壳,不同的人的意识被随机地接入到这具空壳中去控制它,从而混淆探心军的视听。“随机”的概念再次出现,这一次它狠狠地煞了探心军的威风——似乎“随机”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导,是在这个混沌社会中的生存法则。

  除了这些设定,本作中一如PKD许多作品一样,存在三六九等的阶级制度,财阀掌握实权的政治形态,以及上下级之间效忠与奴役等。值得一提的,是一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太阳系第十行星——“火焰碟星”。

  我不太喜欢PKD把火焰碟星作为一条故事线嵌入这部作品,它始终是一个跟主线剧情无关的存在。即便去掉它,本书仍然剧情完整,精彩纷呈。但妙就妙在,火焰碟星的存在,让弥漫在本作中PKD标志性的黑暗、阴郁的气质在结局时转向了阳光。这颗星球是一个独立于混沌、荒诞、腐朽的旧太阳系之外、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存在,承载着人类未来的希望。

  也许我读的PKD还不够多,但以我对他作品的阅读经历来看,这实在是一个难得一见、充满光明的结局。

  《太阳系大乐透》读后感(八):随机真能带来自由吗?

  随机真能带来自由吗?

  有些人认为决定论会令我们失去自由意志:如果我们做出的每一个决定、脑中的每一个想法都是粒子运动的产物,而粒子的运动是可以预测的,那么我们的思维也就是可以预测的,这样我们怎么能有自由意志呢?

  也有人反驳说:由于量子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因此决定论已经被否定,所以我们还是有自由意志的。

  这两种观点都把自由意志与随机性挂钩,其实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

  试想,如果自由意志就是随机,那么一个人只要依靠掷骰子来做出所有决定,就可以摆脱决定论,获得自由意志了?卢克·莱恩哈特的小说《骰子人生》就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我并不觉得该书主人公比别人更有自由意志——如果你觉得掷骰子的结果其实也是被决定的,也可以把掷骰子想象成利用粒子衰变之类的真随机现象。

  这个设想还可以更进一步:菲利普·迪克的科幻小说《太阳系大乐透》当中,有人要暗杀太阳系最高掌权者,为了防止探心人军团发现暗杀者,他制作了一个机器人来实施暗杀。这个机器人有24个控制者,某一时刻由谁来控制是随机决定的(你也可以将其想象成利用粒子衰变之类的真随机现象来决定)。那么,我们能说这个机器人是有自由意志的吗?

  菲利普·迪克的小说的妙处在于,不仅谁来控制实施暗杀的机器人是随机决定的,它所要暗杀的太阳系最高掌权者也是通过类似乐透摇奖的方式随机决定的。万一摇奖摇上去的是个傻子怎么办?游戏规则允许合法地实施暗杀。如果暗杀成功,暗杀者或者其保护人就能成为最高掌权者。这看起来很符合达尔文进化论:随机突变+优胜劣汰。

  这个故事让人想起博尔赫斯的《巴比伦彩票》,不过《巴比伦彩票》当中抽签的范围更广,涵盖生活的一切领域:

  正如所有的巴比伦人一样,我当过总督;正如所有的人一样,我当过奴隶;我有过至高无上的权力,也受过屈辱,蹲过监狱。瞧:我右手的食指已被剁掉。瞧:从我袍子的裂口可以看到一个橙黄色的刺花:那是第二个符号贝思。在月圆的夜晚,这个字母赋予我支配那些刺有吉梅尔记号的人,但是我得听从有阿莱夫记号的人,而他们在没有月亮的夜晚则听从有吉梅尔记号的人支配。拂晓的时候,我在地窖的一块黑色岩石前面扼杀圣牛。有一个太阴年,我被宣布为无形:我大声呼喊,却无人理睬,我偷面包,却不被抓住砍头。我经历过希腊人所不了解的事情:忧惧。那是一间青铜的秘屋,面对默不作声的披着头巾的绞刑刽子手,希望始终陪伴着我;不过在欢乐的长河中也有惊慌。赫拉克利德斯·本都库斯赞叹不已地说毕达哥拉斯记得他前生是派罗,是欧福尔波,再前生是另一个人;我回忆相似的沧桑变幻时却不需要投生轮回,甚至不需要假冒欺骗……

  这个故事也让人想起《金枝》中所说的古代习俗:暗杀国王成功者可以合法地成为国王。

  我国左派学者王绍光写了一本名叫《抽签与民主、共和》的书,不知他有没有读过《太阳系大乐透》和《巴比伦彩票》?

  本文标题中问到:“随机真能带来自由吗?”这里可以再问一下:“抽签真能带来民主共和吗?”

  《太阳系大乐透》读后感(九):起点:寻找PKD

  一个熟悉科幻小说的读者为什么会去读《太阳系大乐透》这样一本算不上经典之作的书呢?对我来说,翻开书页前,它最主要的吸引力,无非是“菲利普·迪克(Phillip K Dick,下文略作PKD)的第一部长篇”这个无关其本身质量的噱头。

  之前看到《科幻世界》在网络上发布的一篇对此书译者的采访,其实心中略有疑虑。PKD难译,人所共知。我也曾对照读过几部经典长篇的原文和中译本,不难发现一些模糊和疏失之处。然而此书译者在采访中说,其师所译的《尤比克》读来不知所云,却未免有些夸张——考虑到原文的曲折晦涩,那版译本总体还算清晰流畅,这未免叫人有些怀疑译者在这方面的阅读经验了。所幸读完后发现,虽偶有瑕疵(比如一些术语的误译),但理解无碍,可读性颇佳。

  此前,PKD已经发表过一些短篇作品,这是他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本书完稿于1954年,经科幻编辑唐纳德·沃尔海姆要求修改后,1955年在美国出版。(另有一版本在英国出版。)彼时,世界大战的废墟犹在目前,冷战的铁幕在全世界落下,人类正踏在太空时代的门槛上。从这本书中,不难看到时代的印记,而且,许多经典的“PKD式的”科幻元素,也都已经出现:作为“利维坦”存在的大公司、仿生身体、超验感受、意识迁移、心电感应、以及由这一切构筑起来的灰暗未来。在长篇的体量下,PKD第一次向读者全面地展示了一个他所构建的世界。写作手法上,利用繁琐、凌乱、反直觉的景象引导读者情绪、以及“真实转变(reality shifts)”这些熟悉PKD的读者会经常见到的结构也都被广泛地使用。读者可以从这部作品中,看到PKD此后一系列经典作品的影子。

  仅就作品本身而论,被沃尔海姆相中发表的《太阳系大乐透》,也是一个足可符合“SF小说”读者期待的冒险故事。虽然发生在一个以概率和算法为权力逻辑的荒诞世界中,人物的迷茫、冲突、背叛被带有强烈动态的剧情组织起来,给人以刺激的阅读体验。【剧透警告】不同于PKD的一些后期故事的是,这场冒险大抵以主角们的“胜利”告终。

  当然,对比后期经典作品的老辣笔力,这个故事还有些许稚嫩之处。基于概率和“极大极小值”算法的决策逻辑,是本书的核心设定之一。但是,它的“装置化”并不是非常成功,设定与主要情节之间的联系,比较依赖于说明性的交代,或者需要读者脱离阅读的联想,作为长篇小说的核心设定,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可能不是最佳的处理。【剧透警告】另一个明显的问题在于故事的副线,那支寻找火焰碟星的船队。它与主线联系相对松散,而且随着故事发展,也未有足够的收束,更是在结尾处突兀地转为说教(谕示)性的口吻。在长篇的内容综合上,年轻的PKD所做的,还没有他后期那么成熟。

  一个有趣的小设定是,故事中太阳系政府总部所在地是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在这里,“东方”的色彩也许只是一个随手为之的修饰,而在PKD后期的一些作品中(比如《高堡奇人》),他对东方思想的理解(例如《易》),显然影响了他对“变化的真实”的表现。巧合的是,他的高中同学,同时代另一位伟大的科幻作家厄休拉·勒古恩,则在《黑暗的左手》中借用道家阴阳相生的理念来描绘一种不同的性别结构。本书中的这个小设定,是否预示着六十年代对“不同道路”的探寻呢?我们不得而知。

  总得来说,《太阳系大乐透》对于科幻迷来说,是不可多得的了解PKD创作历程的材料,也同时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合格故事。期待SFW早日出全PKD!

  《太阳系大乐透》读后感(十):对腐朽世界的态度,以及未来

  太阳系大乐透这本书设定要看上相当一部分才能完全了解。23世纪的人类已经遍布九大行星,中心政府选址赤道小国,依靠一个赌博机器一样的东西决定全人类的统治者,不仅结果随机,机器的运作规律也是随机的。人人都有权力卡当作身份证,并需要接受测评以评估自己能做什么工作,但是工作的话就要宣誓效忠并交出权力卡,效忠和被效忠的人都有对应的权利和义务,违反者即违法者。统治者有一支神奇的探心军团,他们的能力来自天生血缘,可以看到别人的心灵想法……这样的背景设定催生了社会的现状:上下级等级森严,工作枯燥乏味,人们生活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性关系和别的关系一样混乱,所有人都迷信护身符,女人把N个护身符挂在裸露的双乳之间……这让我想起银翼杀手电影里的情景,而且相比之下更混乱随意、更令人厌弃、更像垃圾堆。社会上甚至还出现了财团,主人公即财团下员工之一,不知何故产生了逆反心理,他不想继续这种枯燥混乱的生活,于是辞职转投统治者麾下,结果统治者瞬间下台了,他由于已经宣誓而不得不跟随这个下台者,新统治者又因为一个见鬼的所有人都可以刺杀统治者的设定而担心自己会被前任统治者谋杀而一命呜呼,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个组织的领导者,在即位前夕他刚刚推动了这个组织最伟大的任务:开船出发去寻找前人所说的太阳系第十行星。主人公的经历、新旧统治者的互斗和寻找行星这三条线同时进行,这就是这个故事的基本情况。

  通篇主人公都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赌博本质及其催生的种种的厌恶和忍受,但也坚持着宣誓就要遵守的信念,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能够脱离他以为的腐朽财团、腐朽机构,到头来却发现腐朽在这个世界上无处不在(书中的许多细节也表现了这一点),因而在刺杀行动终止之后,他终于还是决定在这个世界里生存,同时也再度适应着世界的腐朽(他说:我觉得这个世界一定会崩溃,但是我不想加速这个过程)。在结局里,旧统治者以及他身边的主要人物都没有好下场(秘书被他亲手杀掉,技术核心掌控者在宇宙中自爆——这是我唯一不太理解的情节,怎么就自爆了),而主人公可以开始新生活(虽然可能和以前一样无聊),开始新恋情(泡到了新统治者的侄女),甚至还被新统治者利用在赌博系统中几十年的偏差布局推上了统治者的位置,可谓人生巅峰来了。但是他已经说过,并不想改变世界现状,只想看着它的崩溃,因而这个世界还是继续腐朽下去,就像赌场厕所里脏乱黑暗的角落。另一边,飞船上的人终于找到了第十行星(在未知外星人的“引导”下),并见到了变成了录音机一样的先驱者,但是无论如何,他们决定在新行星上安家落户,开始一个真正全新的生活。

  一个是甘心在腐朽黑暗的世界里继续过自己,一个是在完全未知,甚至还可能接受着外星人监控的星球上求生,他们代表了两种态度:得过且过和追求未来。其实并不能评论二者孰优孰劣,原文说了:人类需要开疆拓土去体验新事物,也需要领悟变化,以更迭求生存,两种都是出路,也都充满了艰辛与困难,凶险和可能,而人类同时选择了这两条路,可能都有未来,也可能都会灭亡,不过更有50%几率是有一边保存下来,并成为新生代的人类,建立起一个不一样的、稳定的文明,这样的文明,相对于过去,必然是进步的。作者大概有这个意思吧。

  我对作者知之甚少,接触过的作品直接的是这本书,间接的是银翼杀手,好像他是赛博朋克的创造者或推动者这个级别的?听起来很厉害,也很科幻,而且这本书也确实有这样的影子在里面。虽然我还是不太习惯西方小说的语言风格,但是情节带给我的阅读体验还是很不错的,节奏有点紧张,恰到好处,两节课,一个半小时就看完了,感觉很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