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Invisible Women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Invisible Women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25 04:57: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Invisible Women经典读后感有感

  《Invisible Women》是一本由Caroline Criado Perez著作,Chatto & Windus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16.99,页数: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Invisible Women》精选点评:

  ●做为女性,做为少数民族,书里提到的各种歧视或者无视,多少都经历过。虽然马上就是2020了,50%的人口远远没有享受50%的认可和尊重。抗争将是持久之战,而且不能抱有幻想。

  ●在一个男性被默认为人类代表的社会中,性别偏见无处不在,从城市扫雪规划、交响乐团的招聘到心脏病的治疗、手机的设计、城市规划、灾后重建等等等等,无不渗透着以男性为主导的偏见,作者通过大量翔实的研究报告和数据呈现了社会生活中那些不被看见的性别歧视。六年前,作者曾因为成功的动员和游说让英国纸币上第一次出现了女性而遭遇严重的网络暴力,那些谩骂、羞辱和威胁让我震惊,也是从那时起,我真正开始动手作性别研究。

  ●Audible

  ●以例子为主,但同时也可以类推到性别之外的其他人类分类上去。

  ●Blinkist扫过。心脏病仪器、药物反应、弹钢琴的手的尺寸、手机的大小、瑞典大街扫雪的顺序、汽车测试的人偶、车费的计算方式(单程/距离)、印度公共女厕而导致的人身安全问题……之前并没有意识到这么多问题其实都是背后设计逻辑有明显的性别忽视。这是一个有意思而且有意义的话题。女性的平等对待真的不仅仅是个纸面意识形态的问题,严重地说,当50%的人口最日常的一些需求(哪怕是基于最纯粹的生理构造上的区别,不参杂任何文化社会因素)都不能被流程化系统化地考虑和顾及到,我们人类的文明建设真的还是漫漫长路。

  ●数据版的第二性,强烈推荐,希望能早日出中文版

  ●Even if you think you already understand how different the world is for women, you will be surprised.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有一点以前没看到或者想到到的:有关男女平等,现状常见的是让女人变得像男人一样,而不是改变政策、决策等来考虑女人的不同。受益匪浅。此书的缺点是,在数据上和举例上地理范围太大。有些国家男女极其不平等的例子对另一些国家没有借鉴意义。

  ●The sheer amount of data is mind-boggling. The only reason it's not five stars is because it doesn't have the best storytelling techniques.

  ●这本书写的女性遭受的隐形歧视估计多数人看来都会想:“擦,这也算?田园女权啥都往歧视上扯。”在谈论女性权益的时候,经常用到的一个词是“觉醒”,因为这些事太司空见惯了,所以很多人都意识不到背后的不公正。这是帮助人进一步觉醒的书。

  《Invisible Women》读后感(一):被忽略的女性

  这是一本每个人都应当读的书,无论男女。

  书中所讲的事,不胜枚举,也和我们及身边的人休戚相关。

  这个世界,对女性并不友好。

  书中通过对性骚扰、职业晋升及收入、家庭责任分担等常见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汽车及药物研发、高科技产品适用、税收及福利政策调整、GDP计算,参政议政,冲突及灾后重建的探讨,用大量的实例和数据,让我们了解到那些被忽视的女性诉求及权益,存在于生活的各个层面和角落。

  比如同样面积和配置的男女厕所 、办公室的室温、钢琴的按键、大屏手机、人工智能算法,VR及穿戴设备对数据的收集等都会存在对女性的忽视。

  当我们一直在倡导男女平等的时候,也间接承认了女性整体的弱势是不争的事实。男权社会,男性代表了人类,社会中的各种设计及运转都以男性为中心进行的,女性被放置在从属地位,其特性被忽视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对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药物的研发多是以男性为主展开的。而两性在细胞、组织、器官及免疫器官之间存在的差异,相关信息和临床数据的缺失会导致误诊、药物滥用的情况。因没有相关的医学实验对比,人类对于女性经期前中后以及孕期中病症的发展和药物使用了解甚少,会出现治疗手段有限,从而影响病人的救治。

  真正的平等,应该是基于男女存在差异的认知下,从女性的需求为出发点,去设计制度、产品、服务,尊重和支持她们的选择,以切实保障她们的权益。

  如果就每位女性个体而言,那些生活中的不便或不友好,就像一粒粒尘土,那么放在全球一半人口的女性群体里去看,无疑是如浩劫一般的尘暴。如果这些不友好的现实种种,能够得到纠正或改善,将惠及很多人,也必会影响深远。

  quot;To a certain extent, it is an ordeal that our generation of women needs to go through in order that the women who come after us don't."

  愿未来会更好!

  《Invisible Women》读后感(二):大数据时代的男性偏倚

这个版本的封面还挺好看的。

  选题很有意思,可以说是大数据时代下的'女人无名':许多产物追根溯源,是数据收集的阶段就发生了'男性偏倚'(male-bias)。 作者几乎囊括了城市规划、政策制订、职场环境、产品设计、医疗服务等影响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数据隐藏的,也被努力用数据证明。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看出作者在收集材料方面很下功夫。其中有很能感同身受的不便,也有之前自己也忽略了的细节。 比如由于基础模型的性别差导致语音识别男性成功率是女性的1.7倍,比如改为盲选就让国家音乐团的入职率在十年间从0%上升到了10%(因为乐团一般是终身制,退休出现空位才会新招,之前全部都是男乐手,后来新入职基本维持在1:1),比如Apple刚出健康手环的时候甚至把体内重金属含量监测都设计了却没有月经周期记录。 有些部分,比如医学教材和误诊方面,性别问题没有书里写得那么严重,但是作者说的一点还是有道理的:就像语言中能够特别标明性别的国家(female xx)存在比起完全中性的,性别导致的问题会更小一些(但语言本身具备阴阳性的地区是三者里最糟糕的,涉及物品被定义的成见),以女性目前的地位,许多时候需要不断强调、特别标明才能被看到。

  除了发现问题,作者也找到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改善方式,只是很多问题目前都还是靠女性自己团结起来发挥能力来保护女性,多少有些治标不治本。如果在科研、政界、设计等各个领域有更多女性的身影,才能从数据收集之初听到更多女性的声音,而唯有如此,这个世界向着平等公正发展,让更多女性得到应有的地位,这才是一个良性循环。

  《Invisible Women》读后感(三):男人是人的理想状态么?

  

本来也没想写书评(接下来这篇也不是书评,算是个感想吧),源起在CH里进了一个Feminism的闲聊房,一边听大家说,一边脑子里不停地reflect到这本书,有些印证了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有些又突然启发了我对这本书的一些新的理解。

这本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在我们身边衣食住行等非常广阔的维度,存在着这样一种约定俗成的视角:人=男人,女人是(男)人的一个变种。书中举了非常多的例子,例如手机的大小,橱柜的高度,汽车安全测试,药品安全的测试,税收制度等等,在这些工业设计、制度设计等方面女性的需求被忽略,对女性的影响被漠视。例子不胜枚举,有很多都让人瞠目结舌。作者在运用数据来证明这些invisibility的存在方面不遗余力,也试图介绍一些世界各国在克服这些方面宝贵的努力。

对这本书的理解在今天之前仅限于此,仅限于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直到我刚在CH里听到一位管理者谈她重金招了一个女性,但她进来没多久就怀孕休产假,生产之后经常迟到早退,我也很苦恼;还有,女性生理期那几天,就是容易情绪化等等。我有点吃惊地在号称已经screening过的CH用户里又听到了这种Cliche。在个人层面上, 我完全是可以理解这位管理者的困惑的。关于女性更加情绪化这个问题,在日常听到的各种言论中,实在是不新鲜。首先我不知道这个说法的科学依据在哪里;其次,也是我更感兴趣的:emotional为什么是一个“不好”的品质呢?为什么生理期或者休产假不工作是需要老板不情不愿去compromise的问题呢?或者换一种角度,为什么“没有生理期,每周干满5天“,”不用休产假,每年干满12个月“是一个ideal呢?我突然就猛地意识到,这个社会在“人的标准“上也是一种男性视角。所以才会有的姑娘觉得自己要tough,甚至觉得其他女性表现出emotional是一种令人不齿的表现。这种已经内化了的inferiority某种程度上是否也是男性视角的后果呢?何况,情绪管理和抗压能力本就是一件跟生理性别本身无关的事情,当我们将一种pattern和性别联系到一起的时候,可能本身就有点顾左右而言他或者不怀好意了。

“男性和女性确实是有身体和心理上的差异“—— 很多argue男女目前的社会角色分工的合理性的人都会这么说。这点我们谁都不否认。但我们不能假设消防员=男人+体能extra好的女人。消防员=可以满足体能要求的人。这本书中提到的一个例子是说在医学院的教育里,人体默认为男性的身体,而女性的身体仅仅是某些器官与男性方向相反的“变体”。这个例子与我后来读到的一本书(<Elderhood>)不谋而合,后者是讲老人的身体也被认为一种abnormal的状态。先且不论哲学层面或权力角度上这种看法有没有问题,但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的一个很直接可见的后果就是,医疗从业者对于女性和老人的一些疾病和状况的了解是非常局限的,同时对于后两者因为疾病上的suffer是缺乏体认和共情的。这两本书,最后也不约而同的呼吁了我们要收集sex-disaggregated/age-disaggregated data。

总结一下吧,男性女性确实有不同, 也有共性 -- 但应该是“男性和女性”,而不是“男性和第二性“。

  《Invisible Women》读后感(四):So Invisible

  读书这件事情于我是非常讲究right timing的。这本invisible women就在特别适合的时间看到友邻的推荐。因为在看到这个推荐的前一天,我刚刚和一个同事朋友约饭的时候在这个话题上进行了一番讨论。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在individual的层次上,很多男人已经在非常努力地做得不错了,然而在population层次上,显然完全是不平等的状态。

  另外还有一点take away是,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在歧视自己。(invisible)。

  我也是差不多这个时候,并不是仅仅通过这本书,而是通过阅历和学习,慢慢地意识到我们在男女平等上的最大的误区是:男女平等意味着女性和男性在各个方面应该一毛一样。而我觉得比较正确的说法是:男女平等应该是在identify difference的基础上如何调节使男女能达到一样的水准和结果。

  撇下男女平等不谈,我想先说一说关于disability的平等。因为这个话题过去几年一直在培训,而回望几年前,我现在不得不承认我的认知在我们disability office的头头的唐僧式的教诲下,终于有了明显的进步。

  我曾经以为,走进来的带disability的学生,我最好的平等对待方式,就是忽视他们的disability,做到平等对待一切人。我曾经以为,disability的额外要求,是降低对learning outcome的水准。

  然而经过此处省略一万字的培训以后,我从里到外的认识到(他们在我耳边唠叨了几万遍的话),真正的disability的平等是关注于在这个人达到理想结果的过程中,我们怎样提供帮助。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工作需要举起25磅的重物,以下做法是不平等待遇:1.以某人身体有问题,拒绝将这份工作给他. 2. 因为某人身体有问题,别人都举25磅,他可以只举20磅就算完成了。正确的平等的待遇是:寻求存在的工具,或变通方法,以达到,at the end of day这个人一样举起了25磅的重物。这里的关键两点是:1. 要求没有因为残障问题而降低。2。正确认识到因为残障带来的困难,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这当然是个粗浅的例子。在目前实际生活中,其实很多需要体力劳动的单位,会把徒手举起多少磅重物作为一个硬性体检指标。

  那么这本书就给我们指出:首先,必须认清,女性和男性是不同的。而长期以来我们听到的观点经常会是“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我特别喜欢一开始书里举的上厕所的例子。男女就是不一样,那么提供了相同的设施给男女,(在过程中平等了),其实达到的结果是男女并不平等。这是多么简单而明了的例子。

  第二,书中指出,我也非常有共鸣的是,倡导的男女平等,往往就是要求女性向男性靠齐。这一点我不能共鸣更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因为工作环境的安全问题,我显然不能够穿裙子和高跟鞋这类女性化的衣物,这点我完全觉得很正常。(男人一样不可以穿短裤,凉鞋对不对)。但是我意识到,我在选取上班的衣服的时候尽量选取中性的款式和颜色。一方面,我私人来说,我确实不喜欢鲜艳和过于女性化的东西,这是我个人的选择。但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我不得不承认,我的潜意识里,甚至是主动意识里,是希望能够融入到这个男性主宰的行业。我只有穿的和男人很像的风格,来访的人才会比较倾向地相信我其实是在做我现在的工作,而不是部门里的一个文职秘书。我只有尽量弱化女性特征(包括讲话的时候也一定要和男性一样简短,干练,甚至能开几个不雅的玩笑),才能够让这个圈子觉得我是他们其中的一员。那么其实想回第一方面,为什么我不是特别喜欢女性化的装扮在“个人审美”之外,是否也融入着“希望和男人一样”的潜意识呢?

  第三,其实男女平等讲了很多年,时时讲,天天讲。但是男性还是完全做不到。(甚至女性也是)。并不是因为男性不愿意去做。而是男性就想不到。然而一般来说当我们预想一件事情可能存在的障碍的时候,我们多会从至少是中性人的角度来看;因为如果我提出一个特别会是女性的障碍,造成的结果是:1,男人觉得我娇气,矫情---你说的男女平等呢? 2.男人认为如果设置专门为女性克服障碍的功能,是反性歧视---不是说一切都要一样么,怎么到这里女性就要特殊对待了呢? 其实男女就是不一样的。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单位,这么多年,什么建筑也得了这个奖,那个奖了,而且也自视为倡导平权的先驱,一直到今年才安排母乳喂养的专用房间。而且这些房间并不专用yet! 只是把一些较为私密的房间,制作了一些可以挂上去的牌子,并由专门管理钥匙,如果是有需要的母亲,可以找“专人“索取钥匙。其实我也不懂我们单位带头给变性人设厕所的风格,怎么这么久都没有想到设置母乳室。我们和地区相比也不是太落后,我们的县里庙会也是2019年才第一次专门设置了母乳喂养的帐篷。残障人的设施需求早就是大家都普及的基本设施了,而母乳喂养的设施却是庙会里值得称赞的“好人好事”,什么时候才能被认为是和残障设施一样的基本设施?话说回这第三点,泵奶这个要求,男人就明显没有。那要求给女性特别设计泵奶的房间是不是就是不合理的要求呢?我想连最传统的男性也会不得不说,这是正常的要求。那么依这个逻辑,其他方面因为女性的特点而提出的要求,为什么就会被评价为“矫情的特殊要求”“你们日常说的男女平等哪去了?”

  回到说约饭的时候提到这个话题,是因为我和同事吐槽一件事情。我身边男性环绕,他们真的都很棒,真的都非常注意到“男女平等“,但是有两件事情,我无法说服他们。(其实残障平等这件事也是通过了好几年,才慢慢地确切”征服“我的认知),所以男女平等绝对不是我现在去让男人们都念一下这本书就可以更换概念的事情。在我的环境里,发生了两件事情:

  1. 我们在申请一个款项的时候,有一条KPI是关于非传统性别。简而言之,就是在这个男性主导的行业如何吸收更多的女性学生。所以就正好也是发起了这个讨论(否则我平时根本不会提,怕被骂矫情啊)。男性同事们纷纷表示非常不能理解:我对一切学生一律平等对待,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我从来没有因为性别歧视过任何一方。来几个女生几个男生完全是我的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跟我有什么相干,这样的要求完全是无病呻吟!然而在我们同单位里,确实发生了一个事情,也是一个技术专业:他们simply增加了小号的手套,之后女性比例明显增加。回到本书的观点,也就是说这些都是我们想不到的,我们只会埋怨“女性的选择“,而没有想到,我们没有给女性什么选项可以选啊!或者说,在我们设置我们的环境的时候,我们默认的把所有元素设置成为男性服务。

  2. 一向和我关系非常好的男同事们因为一件事情跟我发生了分歧。在一个公司来访招聘的时候,因为提到他们有轮班去field的要求,那么在field的职员就会全部住在职工宿舍几个星期。然后公司就大谈新建的职工宿舍的优点。这个时候,我就借机问了一句:对女性居住这些宿舍有什么特别的管理措施?以及作为公司总体来说,有什么支持女性职业发展的政策?我也是那天吃了什么兴奋剂了,通常我都会假扮男人默默无闻,那天可能是因为该公司人事部派来的是一位女性,而且讲得可能正好tone比较对,我就激发了提问的兴趣。我问这两个问题的原因在我看来非常简单:1. 在这个明显女性弱势的行业,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在职工宿舍可能面对1:10,1:20 甚至1:30的性别比例,你如何保障她不受男性同事的侵犯?反正如果是我的女儿,在这个问题没有回答之前,我是不会让她去参与这样的工作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招聘的女员工产假政策不值得一提?(当然美国的产假政策是糟透了)。另一个大公司来招聘的时候,热烈宣传的是“男员工享有产假的新政策”,简直到了喜大普奔的地步。(而实际情况是,在这家公司工作的时薪制的员工是不会主动享受男产假的。因为产假期间只发正常薪水,而油气行业里加班费简直可以把正常工资翻两倍,所以老婆克服一下就算了。所以这样的政策只是明面上好看—你自己不选择是你自己的错,我的政策完全没有错,how familiar)。当时问完这个性别政策问题后,我受到了在场几乎所有男同事(除了我的属下低头不说话)的尖锐的凝视。我们当时是排排坐在一个教室里,我坐在最后一排,他们全部都回头瞪了我,然后互相交换眼神,表示不解。当时那个公司怎么回答的我已经不记得了,(反正也是一些漂亮的官场话)。会后,好歹我和同事们关系真的很好,他们也跟我直言不讳。他们说我的问题非常多余,表示不理解为什么男女都平等了,我为什么会问这样的听起来是给女性提特殊要求的问题。“工作看的是业绩,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业绩就是唯一的标准”,这是他们的一再强调。我被他们攻击到自己也有了一点愧疚的心理。我想,我在这里已经工作了这么多年了,这是我第一次从女性的角度来发表了一次关于女性的讲话,也许是我矫情了?也许是我多虑了吧。事后和我的同事/朋友吃饭的时候,我就问她,把当时的情形描述了一遍,我说“我的问题是不是真的显得逆性歧视了,要求用人单位对女性的特别照顾” 她说完全不是啊!这些是非常实用的问题啊(因为我视我的毕业生们也如同自己的子女,尤其是这些在面试的时候她们不好提出来的问题,我觉得我占了一个很有利的角度可以提问,更不要提当时是这些公司在求着我们给人)。随后,我们谈了很多男女不平等的话题,很多涉及我们的家庭和个人生活,也是达到了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猪队友们其实都是很注意了(我们在家都是女王地位),但是就是在细微末节的通常本能的行为中,体现出了不仅仅是男人也包括我们作为妻子的对女性不公正待遇的情形。书里这些说的太多了,我也不想说我们俩当时家长里短的对话了。

  再说一次,我所处的环境里真的每一位男性都非常友善---OK,90%吧 (因为我倒是真的亲耳听过大张旗鼓的认为某个单位搞不好就是因为领导是女人然而上帝的命令是女人要服从男人的言论。21世纪了,我还能亲耳听到这样的理论,也算是人生圆满)。但是女性的不平等,却正体现在他们这种表面主张的男女平等中,女性的不平等,隐藏在我们自动认为正确的很多“不过脑子”的行为中,恰如书名,This is so invisible.

  《Invisible Women》读后感(五):大数据如果缺了一半……

  今年年初在几个好友督促下,开始做瑜伽。其实在多年前接触过,但因为当时的老师过于注重冥想和呼吸练习,让我一直无法进入状态,更谈不上喜欢,不久就放弃了。这次重新开始,特地挑选了以流畅动作为主的课程。

  最没有预期的收获,是发现对自己身体的了解之少。常有一些对称的动作,需要左右身体依次做,瑜伽老师往往会提醒学员们特别留意自己两边身体的不同反应,并学会接受并调整。就算是跟力量有关的手臂或腿部动作,右侧也并不总是胜出。身体对不同细微动作的反应,更常常跟自己的预期是相反的。

  这跟我刚看完的Invisible Women里提到的现象有些关联。这是今年看的第二本标签有“女性主义”的书,本来犹豫要不要看,但听到多次信任的书评推荐,又听到作者介绍的几个案例非常有趣,果断入坑。

  作者Caroline Criado Perez,是在伦敦的作者,她同时还是电视记者、知名的社会活动家。她在中国媒体上的少量曝光,是关于她对iPhone手机尺寸的批评。她评论说,iPhone用户群体中女性用户群体大于男性群体,根据2015年的研究调查显示普通女性的手比男性小一英寸左右,自己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苹果的最新设计越来越缺少女性适用的iPhone尺寸。因为无法单手使用变大的iPhone手机,她不得不换了其它品牌。

  她在英国本土更知名的是在2013年发起的社会活动。那年英国央行宣布的新一版的纸币中,唯一的历史女性人物将被男性代替。她成功利用舆论竭力呼吁保留女性历史人物在纸币上的唯一曝光,这一呼吁还影响到了加拿大和美国。不过就因为这件事情,她本人甚至收到了仇视者的强奸和死亡警告。

  这本书的主题是有关数据,所以整本书里有非常详尽的调查和数据,非常易读。

  erez的主要论点是:

这个世界的很多决定,从城市设计到灾后重建,从乐队招聘到政府官员选举,从汽车设计到药品研发,都依赖于对人类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而在这过程中,“女性缺失”无处不在。很多数据从一开始就严重缺失女性视角,但又常常鲜为人知。一般认定的“人们”常常是以“中等身材白人男性”作为标准来代表全人类的。整体女性数据的缺失影响女性的日常生活。有些可能只是生活中的小小不便——比如说办公环境的气温(偏冷)、够不着的柜子(偏高),只是令人懊恼,但有些则会威胁生命,比如说汽车冲撞实验中没有考虑女性身高,心脏病典型症状中被定义成“非典型”。极为重要的是,这些数据缺失往往并非来自恶意,几乎没有什么是有意而为。大多只是一些习惯性行为和思考的结果——又或者说,是不作为和不思考的结果。未来的世界构建中,数据非常重要。跟目前的生活不同,更多的数据收集、分析、使用会更加隐形。如果女性数据缺失的问题没有解决,忽略人类50%人口的“大数据”将在未来人工智能的世界里,制造出更为严重的影响,所以认识并且纠正这种数据缺失刻不容缓。

  Invisible Women分为六大部分、16个章节,从影响生活的城市设计、公共卫生设计、工作环境和时间设计、招聘和工作机会、性骚扰、工具设计、汽车设计、电子产品设计、疾病研究和药品实验,到更宏观的国家经济生产总值的计算方式、社保和税收政策、政府官员选举和灾后重建举措等各个方面,引用了大量调研和数据(400页书里有90页是注释和索引),有些是一说到就理解的,也有一些鲜为人知但非常触目惊心。

  内容非常丰富,愿意读英语原版的朋友,建议从头到尾看一看,特别是如果你做产品和体验的设计,又或者做跟数据相关的工作,非常有启发。

  先分享一下在书的最后,Perez呼吁大家关心三个方面的女性主题:

第一是女性的身体,或者是“不见的身体”。在医疗、科技和建筑设计中,女性身体往往是隐形的,从而导致整个世界对女性来说更困难重重、危机四伏。针对对于女性的暴力,必须记住女性的身体不是这些暴力存在的原因。女性提供的“免费”劳动:家务和护理和被低估的价值。

  下面我摘些自己觉得特别有趣的分享一下:

  有关“男性视角”的一些考古案例

  一具10世纪的维京武士的骷髅(Birka Warrier)在100多年间一直被认为是男性,而身体的特征明显说明是女性,甚至在被纠正后还有很多人试图证明这只是“误入”的一具女性。

  语言

  跟领袖或专业领域相关的职业,在很多语言中只有男性的称呼。这些在教育过程中也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无论调查对象是男是女,当要求画出“工程师”、“医生”,以及在IT行业非常有代表性的“使用者”“人”“参与者”“设计师”和“研究员”等画像时,大多人首先画出的是男性。(女性画女性的比例会高一些,但也大多达不到一半)

  这种语言甚至体现在网络语言表情包上,Unicode的emoji在2016年前是用“中性”的标准定义“警察”、“跑者”等表情的,但市场上所有的应用系统和手机生产商都无一例外地只使用了男性形象,直到unicode从2016年硬性加入了性别区分。

  厕所设计

  这个几乎所有人应该都有体会,Perez也说明这是为数不多的非常显性的设计不合理。

  大多公共场所的厕所间,尤其是剧院、机场、商场等,常常会出现女厕所外排长龙的现象。

  除了女性穿着的特点,Perez指出女性往往是老人和小孩的照顾者,在生理期和妊娠期都会出现需要在厕所更长时间的或需要更多频次去厕所的场景,因此在设计时采用1:1的面积标准值得商榷。

  公交车站和公共健身

  erez说明在工作日,大多男性是两点一线的动线,而女性则因需要承担更多家务以及照顾老人孩子,所以需要考虑到医院、学校、工作场所多点并更琐碎的路线,并且往往更依赖于公共交通,这些在设计上都需要特别考量。目前大多城市从建设到公交都主要以工作区和生活区的逻辑来考虑,因此对依赖步行和公交完成各种工作的女性不够友好。

  公共交通上女性容易被性骚扰(法国2016年的调查是90%的女性都曾遭遇过),这应该算是共识了,我在广州就见到过专供女性的通道和车厢。Perez分享的则是公交站容易被忽略,站点常常灯光昏暗,并且没有保安人员。

  公共健身是另一个有趣的例子。Perez从分享自己去健身房的哑铃区为例,因为一般那个区域男性为主,对于任何一个需要走进去的女性来说都需要鼓足勇气、故作轻松,所以心理门槛较高。

  类似的,在奥地利维也纳发现,为孩子们设计的公园和操场上,10岁以上的女孩比例急剧跌落,政府部门认真调研后发现,这些设施一般都只设计了一片开阔的场地,这就迫使女孩需要跟男孩竞争场地,于是她们把这些场地分割成不同小区域、增加了一些女生喜爱的活动、并还增加了不同的入口,一年后,不仅女生比例提高了,整体“休闲体育活动”也增加了很多。

  招聘和表现评估

  这个事例我曾在另一本书中看到过(但忘了是哪本啦):纽约交响乐团自从在招聘过程中使用隔板,从而只基于受聘者的弹奏进行招聘后,女性的成员从0%涨到了10%。

  一个科技公司年度表现评估中发现,女性员工会得到跟个性相关的负面评价,她们被要求“注意说话语调”,被评价为bossy, abrasive, strident, aggressive, emotional, irrational(我不一一翻译了,大多词都表示过于强势、感情用事等),而只有aggressive这个词也同时被用于男性员工(但两倍于女性的比例是在要求男性员工要更强势一点)。

  在大学校园里有类似的案例,男教授比表现更好的女教授得到更高的学生评价:比如在测试中学生反映说男教授批改论文速度更快,而事实上网络课程是同一个老师,只是实验中一半人认为老师是男另一半则认为是女。女教授同时还需要表现出亲和力,但另一方面,当她表现出了亲和力,又会被认为不够权威不够专业。

  教育和男孩女孩

  erez分享一项美国的调查发现,教育对于孩子的自信影响巨大。实验发现,到了6岁后,女孩子开始怀疑自己的聪明程度。如果被告知一个游戏适合“非常聪明的孩子”玩,5岁的孩子中参加的男女比例一样,但到了6岁,大多女孩就突然表示自己没有兴趣参加。

  社会普遍期待对于推荐信也有影响。美国调查发现女学生更容易被冠以与沟通能力(热情、善良、照顾人)有关的词汇,而不是主动性的词汇(有野心、自信)。就算是同一个词,比如“有团队精神”,用在男生身上联想为“有领导力特质”,而女生则被认为是“跟随者”。

  新科技

  erez之前对于iPhone尺寸的分享,我深有体会。男性一只手可以轻松拍照的iPhone我到今天都无法单手完成,据说目前手机公司的标准答案是手机屏幕变得越来越大,她们不期待任何人可以单手使用。

  声音识别是另一个有bug的领域。在技术开发时,大多使用了男声进行测试和使用,所以目前市场上很多声音识别对于女声的识别度远低于男声,在一些设备初设时,女性需要降低音调才能成功完成。

  erez说,事实上文字和照片也同样出现明显的性别不平衡,跟女性有关的语句和图片都严重不足(一般是三分之一左右)。

  VR和晕车

  我个人尝试过的VR经历中都有跟晕车类似的不适感,Perez证实女性的确更容易在使用VR时有晕车感(motion sickness),但目前这个行业对于这方面研究兴趣不大。

  有晕车经历的人都知道,除非你坐在驾驶位上,其它位置都可能让你晕车。原因是我们对于身体的控制随着我们身体的姿势和位置变化而改变,如果是在驾驶位上你可以“有预期性的调整”,而其它座位则完全是“反应式的调整”,女性与生俱来就更敏感,而且研究发现经期跟这个敏感度还有关联。

  如何应对?Perez就批评说汽车设计从诞生之初就没有考虑女性。汽车设计减少晕车感的方法是尽量固定你的上身,减少上身的晃动。如果坐在板凳上,那晃动的是整个身体,但如果可以一直固定到头颈部位,那上身的晃动就可以减少到最少。

  以我的身高,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至今没有碰到过一部车的头枕是适合我的,而相反的,有些头枕因为身高差让我更加无法固定头部,甚至只能悬空更多身体,所以反而加剧了晕车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医药和医疗

  之前介绍过,很多医疗研究和医药研究也是以男性来代表人类,但越来越多的领域发现女性的症状和对药物反应需要单独衡量。

  以心脏病来说,有研究发现,年轻女性因心脏病在医院里死亡的可能性两倍于男性。原因很有可能是因为她们的症状跟“典型症状”(男性症状)不同,所以医生没有及时发现。比如研究就发现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在心脏病发作时很少产生胸痛的症状。同样的,一些预防性药物,例如阿司匹林对于男性很有效果,但在女性身上几乎无效。

  孩子身上的自闭症和多动症也一样。小女孩的症状往往有所不同,比如多动症的小女生并不一定表现出“多动”,而是显得杂乱、内向。

  这些女性独特的症状长期被忽略,有些女性报告的疼痛症状因为跟现有知识不符,常有人被告知疼痛是她们自己想象出来的,甚至很多医生为这些客人使用抗抑郁药。

  在医疗和医药上的差距后果很严重,尽管大家都认为女性长寿,但美国女性“自由活动的年限”已经低于男性。65岁以上人口中尽管女性占了57%,但在需要护理和协助的人里,女性占了68%。

  政治和女性

  erez用Hilary Clinton举例说明当一个女性试图进入男性认为自己理应主导的领域,会碰到多少阻碍。

  她多次被各种背景的人批评其过于有野心,Perez说,“成为坐上全球最具权力的位子的第一个女性当然需要不同寻常的野心,不过一个没有任何政治经验的失败商人和电视名人想坐这个位子又何尝不需要这样的野心呢?为什么野心用在特朗普身上就不再是一个不好的词”?

  erez还介绍了英国政坛的女性会遭遇到的性别歧视行为,打断对方的发言是其中之一,女性议员被打断的次数两倍于男性议员;言语和动作歧视也一样,卡梅隆就曾经对其女同事说:冷静一下亲爱的(calm down dear),有人在发言时被人用手势表示噤声,甚至会被性骚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