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读后感摘抄
《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是一本由徐高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496图书,本书定价:65 元,页数:2019-2-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精选点评:
●徐高老师出品,简单经济学原理,变形后讲述中国经济更深问题。建议大家结合b站课程视频一起学习~
●兰小欢推荐。好看,虽然数学推导我都略过了…b站讲课不带数学推导,外行友好。喜欢
●我还想这书这么普通怎么分数这么高,一看底下评论打分的都是装逼的P大学生……怒打一星平衡一下
●只有中国经济人才能给中国经济一个如此透彻的分析。 太棒了,每一个问题都讲得一针见血。 我哭了,徐老师课讲得好,书也写得这么好。
●视频公开课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0557114/?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5
●真的很不错,可以读小说似的一口气读完,意犹未尽
●(在一堆高级评论中lowlow输入求不挂.....)
●徐高师兄此书,在统一的框架下,沟通了宏观经济理论和中国的现实;让我这种高宏并未学通的人,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堪比《Economic Policy: Theory and Practice》,但更接地气。推荐!
●
●当读到第一章:为什么我们要关心那百分之一的经济增长,因为那关乎千万人的福祉的时候,这本书就已经拉开其他书一大截了。
《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读后感(一):关于听课和读书的几点思考
历时两个月出头终于把这门课的视频听完,打算结合《渐行渐近的经济周期》写一篇分析当下经济的文章。学以致用,促进输出。
1.一个悖论。
当央行投放货币时,如果实体经济发展好,货币传导路径通常,由于费雪效应,货币不会在银行间体系积压而是流向实体经济引起通货膨胀,促进利率上涨。
但是我国目前经济放缓,对货币的需求不旺盛,更倾向于储蓄而非投资消费。货币传导路径不通畅,因此央行大量投入货币由于流动性效应会引起货币积压银行间,没有形成贷款。引起银行间利率持续走低。
《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读后感(二):极富洞见
极富洞见、富有启发性的一本书,整本教材的分析框架是当前宏观主流的一般均衡模型,作者能够在整本书使用统一的分析方法来剖析中国经济问题,同时作出不影响结论简化现实的假设以求提供对问题的本质的洞察,足见徐高老师的学术功底。徐高老师的书让我不再对国外教材持过分迷信的态度,相信我们也能写出如此优质的教材。本书最后还介绍了经济学思想的源流,通达古今,给我们思考中国经济问题时提供不一样的答案和分析框架,理解经济学演变到现在的前因后果。读毕,泣涕涟涟,无以为报。看好这本书能够成为高校的经济学教材,实在是写得太好了,现在只求能够尽快看到徐高老师的新作,毕竟每读一次总有豁然开朗之感,这是很多书不能做到的地方。再次感谢徐高老师给我们带来了这本好书!
《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读后感(三):翻完书给老徐发了条微信
如下:“前段时间工作忙没有读完《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最近临近季末闲下来才看完。从12章开始真的是登峰造极,一方面,把凯恩斯乘数、李嘉图等价、CIA、MIU、粘性价格、卢卡斯拉平供给曲线、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NK等理论由浅入深的陈列出来;另一方面,又巧妙地控制模型难度,对涉及高宏的内容删繁就简,把模型背后的经济学逻辑以大白话的形式讲出来,这比当今国内外大部分宏观经济学教材的思想层次要高得多,照顾了本科生的学术能力和知识接受度,避免用冗杂的数学模型来吊学生胃口、故作高深;最难能可贵的是,每一章开头会深入结合中国当前的经济现状及热点议题给出非常详细的数据分析,包括国民经济统计分类、增长核算、中等收入陷阱、BOP、IIP、国际收支危机、央行资产负债表、金融堰塞湖、汇改、房价蓄水池等。这些热点议题的选择与对应章节的模型分析部分环环相扣,没有经济学八股文的风气,极大增强了本书的实用性。最后,把复杂的问题讲明白讲透彻真的是需要真本领的,羡慕现在北大的师弟师妹们能听到如此理论联系实际的课,能用到这么好的教材。”
《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读后感(四):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的经典之作
疫情期间天天在家办公,事情也不是很多,忘了是谁给推荐的徐老师的这本书,就买了一看,想的是也不求甚解,只是能够提高一点自己的思维水平就好。
整本书看完,果然是不求甚解,因为拉格朗日函数是什么早就忘得光光的了。可是这并不影响我把整本书看下来,正如徐老师前言所说,即使抛开书中数学方程的计算和论证过程,依然可以通过叙述和结论了解宏观经济学的一些原理。
本书最有特色的应该就是书的副标题了——中国视角。徐老师是通过中国这四十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实来解读宏观经济学的经典理论。这让我们既感觉到亲切、有感性认识,没有大段理论的枯燥感,又能让我们了解到,经济学的理论确实能够解决/解释一些现实中的问题。
当然,最让人震撼的还是最后一讲的内容,简直有一种看大片最后结局揭开一瞬间醍醐灌顶的感觉。具体是什么就不剧透了,大家还是耐心从第一讲,慢慢看到最后把谜底揭开吧。
看来后记了解到徐老师研究生还是在学工科,由于看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解决了心里的困惑,由此激发了对经济学的热情,于是走上路经济学的研究道路。我本人研究生也是工科,当时的经济学启蒙读物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当时给我的感觉可能和徐老师看《经济学》的感受差不多吧,想想当时自己为何没有努力转行的勇气?
徐老师现在是中银国际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果然是一门显学,光在书斋里教书是不行的。
特别喜欢书中一点细节是,基本上所有的名词概念都有英文对应的名称,哪怕是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也依然如此。
《宏观经济学二十五讲:中国视角》读后感(五):经济学人的保护神
徐高老师这部作品,逻辑严密,推理清晰,其方法论站在宏观经济学的前沿:抛弃特设模型,拥抱理性预期、微观基础、一般均衡;并一以贯之地解释了众多中国的经济问题(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消费不足储蓄过剩,加之货币传导堵塞引起的金融乱象、债务高企,通胀与房价等等等等,还有数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赞美之词就不多说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谈一谈让笔者最受触动的一段文字吧,它就在全书的第一讲。
第一讲引述了一个小故事:马歇尔决心研究经济学后,将一副油画挂在宿舍中,画中是一位“落魄者”;马歇尔称这位老兄为自己的保护神,并立志要让所有这样的人获得幸福——这一轶事来自凯恩斯的长文《纪念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然后,徐高老师说,他曾看到一张照片,照片定格了一对母女的开心瞬间:她们在捡拾被汽车压碎的方便面碎片。这一刻发生在2011年6月23日上午,地点是义务商贸城附近。如何称得开心瞬间啊?从母女脸上灿烂的笑容可知。然后,徐高老师写到:
“如果说‘落魄者’是马歇尔的保护神,那么这对母女就是我们的保护神,让她们获得幸福就是我们的任务所在”。为什么这段文字最让笔者受触动呢?首先当然是其中蕴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这种情怀从古至今,在东在西,永远熠熠生辉。更打动笔者的,是“保护神”这一说法。将今天的世界称为“诸神之争”的世界也许已经不合时宜了——还有哪座神没被打到?不仅每一个文明/民族没有了保护神,而且每一个个体也没有了保护神,内心只能被欲望与激情填充,用计算理性巧妙地代替价值理性。当然,经济学人似乎是天然的启蒙学者,面对这种人对人是狼的丛林,他们或许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用权力对抗权力,用野心对抗野心”,好吧,至少这一道路在美国实践成功了。可如果中国的经济学人心中没有一樽保护神,我们能完成——如本书最后一讲最后一节的小标题所称——“历史时期的历史使命”吗?也许我们只能重复阿西莫格鲁的断言(详本书见25.4.2节)。
当然,成为阿西莫格鲁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我们能做的,或许是像刚刚逝去的李文亮医生一样,作为一个普通人,做一些善良的小事——哪怕明知要被训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