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雅典的胜利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雅典的胜利读后感锦集

2021-02-26 01:00: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雅典的胜利读后感锦集

  《雅典的胜利》是一本由[英]安东尼·艾福瑞特著作,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5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雅典的胜利》精选点评:

  ●文风诙谐,像是流浪的吟唱诗人坐在你旁边讲述过去的故事。这种视角让那些历史情节和人物都显得无比亲切有趣。当然就作者时不时的恶趣味来看,这个流浪诗人可能是从单口相声转行来的…… 即使是对希腊历史已经有所了解的盆友们,这本书仍然值得推荐,可能是这种不太“历史著作”类型的非虚构作品在叙事体例上更加灵活,所以作者可以在干货倒不停的情况下还能轻松自如地抖机灵,实名赞美了。

  ●通俗读物,不管是文笔还是内容都很简单。

  ●充满想象力的雅典史,从古希腊神话,从《荷马史诗》写起,而不流于对传说如何验证为历史真相的技术性考证,只是单纯地叙述故事,又自然地过渡到梭伦改革、希波战争的真实历史事件中。在作者看来,雅典人的精神气质(聪慧、热情但诡计多端)是背后一以贯之的重大线索,就像忒修斯设计击败米诺陶洛斯,代表了雅典国家的起源,苏格拉底之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预言了这座自由城邦的衰落。

  ●“你仰望雅典时免不了哭泣。这不仅是因为她失去了往日的荣耀——这份荣耀很久以前就被夺走。” 总体来说比较简单,可以算是入门书,对于马其顿希腊化谈的太少,而且没有地图,看起来极其难受。作者有些地方的口吻还是挺有趣的。发现了几处错别字,不知道是编辑的问题,还是盗版书的问题?最后本书的名字可以改成《雅典的兴衰》。

  ●写得很好,是了解希腊历史的极佳普及版。作者努力做到叙事的准确,避免通俗故事中的夸张和戏剧性。从书后每章的文献来源即可明白作者的叙述依据。希腊世界主要是雅典、斯巴达和波斯三强争霸,后期底比斯和马其顿崛起。作者的视野是非常广阔的,还叙述了主要的悲剧作品和影响、苏格拉底之死、色诺芬的长征以及伊巴密浓达(个人认为是希腊世界最杰出的将领)的战术。

  ●比较流畅的古希腊史,易读,有趣。

  ●缺少地图

  ●讲的是古希腊史,希波战争到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主体。感觉书名不贴切,难道仅仅是因为雅典象征的民主最后在20世纪的希腊实现了?

  ● 希腊这片神奇之地,孕育并见证了雅典、斯巴达、马其顿等古老城邦兴衰起落,雅典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明珠,从城邦中脱颖而出并更好延续了古希腊文明。我们经常从各种影视剧和奇谈中或观看或戏听古希腊及雅典的神奇故事,最后又得回归文本找寻相对真实的依据,这本书就很适合对古希腊文明史感兴趣的读者。

  ●比起盐野七生那种极为通俗、极端简化、极具戏剧性的写法,本书,包括同时出版的《罗马的崛起》则努力在通俗非虚构历史的书写下,避免过分的戏剧性,尽可能确保所叙之事的准确性。为此,在叙事中作者不断加入考古成果、直接引用的文献、地理知识的描述等,努力为读者营造所需的历史氛围。所以,这两册的优点均在于通俗性与严谨性的平衡,而牺牲掉的则是快速获得刺激点的“流畅性”。这里当然不是说作者行文不够流畅,而是说两册书都不能像读小说或网文那样快速的阅读,读者应较为仔细的阅读,才不会损失信息量,从而体察到作者的意图。对已经有一定入门基础的读者,如我,会获得更多的知识点,更加全面的了解那段历史进程。

  《雅典的胜利》读后感(一):中信出版的一贯风格:一杯30元的星巴克

  整书类似于英国大众历史类读物,核心围绕雅典城邦的兴衰,以及延伸至雅典、斯巴达与波斯三强的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大众历史,大众历史,大众历史,所以文学性强,但是相比较这几年大陆出版界火爆的比尔德女士的史笔,《雅典的胜利》我给三颗星吧…

  不过雅典民主政治的几次戏剧性描写,让人画面感Max,另外还有战争场面描写,可算有一丝丝视觉张力。

  如此,理解中信出版为何这般神速了。

  《雅典的胜利》读后感(二):是雅典的胜利还是希腊的胜利?

  本书虽然取名《雅典的胜利》,但是整个故事的走向却是雅典由盛及衰的过程。然而,这只是微观意义上的历史,作者想要表达的或许是雅典,这座古希腊的“学校”,给世人留下的宝贵遗产,相比其他失落的文明,宏观层面上,雅典是胜利了。

  帕特农神庙的建造细节,《会饮篇》的故事细节以及对哲学家(科学家)戏剧家的思想(参见第18章)。更多的对爱奥尼亚地区各个城邦涌现出的群星闪耀的描述。对于德尔菲的神谕的描写特别有意思,似乎在隐射,实际上神谕就是一种类似“包打听”营生,神权在退出历史舞台之后,对国家政治之间的举足轻重的“暧昧”关系。理解神谕对于古希腊人世界观的影响。

  作者特别善于收集八卦类型的资料。比如底比斯“圣队”的组成就特别有意思。

  关于缺憾: 1、地图太少,尤其是伯罗奔尼撒战争部分 2、某些地名翻译让人抓狂 3、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几乎全部引用了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 狄奥多罗斯或者普鲁塔克甚至苏格拉底的徒弟柏拉图留下的文字。这或许不能说是一种缺憾,只是无奈而已。

  《雅典的胜利》读后感(三):让我们记住那个时代的故事

  

从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到青铜时代迈锡尼文明,从以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奥德赛》)著称的“荷马时代”,到以雅典、斯巴达等城邦奴隶制城邦的崛起和繁荣时代,再到后来的亚历山大希腊化帝国时代……只可惜古希腊文明竟然在历史的大浪淘沙里湮没了。《雅典的胜利》正是让现世之人重新回到几千年前古希腊,重温那个时代的精彩故事。

翻开地图,聚焦一块面积约为2330平方千米的三角形平原—阿提卡,在爱琴海和地中海蓝色背景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我们似乎还能看到从黑海穿越达达尼尔海峡运粮的船队,那上面有曾载着帕提农神庙、战神山和集会广场的雅典,2004年雅典奥运会回归之处,众神与英雄们的眷顾之地……再把视线放远一点,古希腊爱琴海周边的城邦星罗棋布,如群星般璀璨:与雅典较近的底比斯、彼奥提亚、福基斯;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斯巴达、科林斯;北边的马其顿、色雷斯;位于小亚西亚区域的弗里吉亚(特洛伊)、吕底亚,著名的米利都;再远一些,还有地中海上的塞浦路斯,西西里岛和意大利,伊朗高原上的米底、波斯;还有两河流域的亚述、巴比伦,尼罗河畔的埃及。

  《雅典的胜利》读后感(四):雅典城

  《雅典的胜利》 雅典,坐落在巴尔干半岛的东南部的一座城市,这里是欧洲文明最初的嘉薇,雅典城的地缘位置相当的优越,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距离雅典的位置不远不近,即避免了被同化吸收,又能够快速的吸收这两个先进文明的文明因子,这是雅典最初的胜利。 欧洲南部环绕地中海,是欧洲最优越的地方,这里的人们在纬度和气候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又可以对接其他区域的文明,巴尔干半岛最靠近东方,这是雅典先人发的优势,亚平宁半岛和伊比利亚半岛则相接接过了雅典的接力棒。 安东尼-艾弗瑞特对雅典有着沉重的爱意,这种憧憬普遍存在与欧美世界里,以至于欧洲国家的历史教科书都会把雅典的文明列为重点与必考点。暂且不论欧美是否是雅典的额继承人,文明的传承本来就是根据认可来定义的,从这一点上来说,雅典城的文明是整个古希腊的胜利者。 欧洲大陆的荒芜有着自己的地理因素,环境对欧洲而言是残酷的,仅仅一个雨热不同期就足以限制整个欧洲文明的发展,在古典时代,农业的先进程度往往就是一个文明的发展上限,直到大航海时代之后,这个悖论才被打破。 从欧洲大陆跨海而来的白人们,把美洲变成了自己的后花园。在传教士的努力之下,无论是文化还是宗教,美洲都成为欧洲人的新大陆,语言和文字,建筑和艺术,都从欧洲而来,在美洲大陆重新融合之后,美洲对雅典的认同感远远超过了同一个国家的希腊阿提卡大区的人们。 当下美国的文化认同与文明追溯也会把古希腊文明视为发轫的开端,有着东方特色的斯巴达显然不会是主角,同性恋文化的科林斯大军咱们也不清楚,哲学与艺术高度发的的雅典绝对是古希腊文化的代表人。 安东尼认为雅典的胜利不多,仅仅在最早时期和现在的希腊建国两次。这当然是正确的,理想中的最佳状态和现实存在的国家首都,都是合理的。不过,安东尼的《雅典的胜利》的副标题也体现出另一个角度的胜利——文明的奠基。 仅此一点,雅典的胜利就是恒古唯一的。当下世界的文明体系是由欧美国家搭建的,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有必要理解欧美文明,安东尼副标题的文明,指的就是欧洲的文明以及大洋彼岸的北美洲。 奠基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雅典的存在就是为后来的世界观做好铺垫。这个胜利是无法衡量的,当然了,雅典和现在的美国究竟有几分相似,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却没有人质疑雅典的胜利。 英国作家安东尼-艾弗瑞特的《雅典的胜利》一书,对雅典进行了细致的历史还原与细节解剖,整本书读下来非常的流畅,比较适合初次接触古希腊文明的读者,对雅典有了解的读者,也会在阅读中体会到,雅典对于欧洲人的重要性。 安东尼的这本书基本上对雅典城的大历史做了梳理,对于一些具有转折性的历史事件进行了细致的描述。雅典的人文艺术,文化特色都在书中有所表现,读来就像美剧一般徐徐展开。雅典是古希腊文明的一部分,在古希腊城邦逐渐没落后,雅典的巅峰时代也逐渐终结,没有了古希腊城邦制的加持,雅典单方面的优异只会成为军事强国的板上鱼肉。 《雅典的胜利》浓墨重彩描绘的当然少不了与波斯第一帝国的战争,阿契美尼德王朝代表的亚洲君主集权势力第一次与欧洲的城邦制贵族民主势力展开了交锋,雅典作为古希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历史上的第一次洲际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在欧洲的历史观中,这次的胜利是伟大的。 本书的另一个出彩之处就是对雅典周边的地理情况的描述,同时对整个古希腊文明所处的地缘地理有一个简要的介绍,正是因为地理上的破碎性,让古希腊的城邦制有了存在基础,而河流的四分五裂,进一步加大了城邦之间的独立性,没有大山大河作为地理上的标志,古希腊的分裂性,抑或是民主自由才会显得这么强烈。然后放大到整个的欧洲大陆,其地缘格局与古希腊一致。 在本书末尾,安东尼认为最大的《雅典的胜利》就是雅典的文化因子,伴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远征,传播到了大半个地球,在当时亚历山大已知的世界观中,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希腊化的城市,而这些希腊化的城市的文化核心,实际是雅典城。以雅典城为标志的城市星罗棋布,这是雅典最大的胜利。

  《雅典的胜利》读后感(五):简明通俗的古希腊史

  希腊文明(及随后的罗马文明)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主要源头。提到希腊,我们会想到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想到雅典和斯巴达,想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会想到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等。作为希腊文明的代表,雅典是希腊世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希腊的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科学探索精神和雅典的民主政治是世界文明的珍贵历史遗产,至今仍在影响着整个世界。在古希腊时代,群星灿烂,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毕达哥拉斯,他们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探索精神开启了人们认知世界的大门。从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到普鲁塔克,他们开启了历史记录与研究的先河,把希腊历史和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从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比得斯,到阿里斯托芬,他们奠定了戏剧艺术的基础,丰富了希腊的精神与文化生活。还有萨摩斯岛的希腊寓言之父伊索,其写作的《伊索寓言》是成书最早、影响最大和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

  英国作家安东尼·艾福瑞特(Anthony Everitt)从荷马史诗的《伊利亚特》说起,以简明通俗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描述,介绍了希腊早期的城邦生活,雅典民主的发展过程,两次希波战争、雅典海洋贸易与海洋帝国的形成、两次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海洋霸权的没落,以及亚历山大创建的欧亚非帝国对希腊文化的传播与继承。作者把世界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和重要影响的希腊文明、希腊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希腊历史上的闪光时刻,以及希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提纲挈领地全面呈现在读者面前。

  希腊神话也是希腊文明的一部分,其中的神祗和半神半人的英雄是他们生活里的一部分,他们虔诚地崇拜宙斯、阿波罗和雅典娜等各种神祗,也敬仰赫拉克勒斯等英雄人物,其中宣扬的英雄主义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也成为他们立志追求的人生目标,因而也深深影响了希腊人的性格。本书一开始用十几页的篇幅,简要概述了荷马史诗中《伊利亚特》的故事,这些故事既有神话的部分,也有历史真实的一面,如特洛伊战争。

  雅典开启了民主政治的先河,成为直接民主制的早期践行者。梭伦的政治改革奏响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序曲,使得雅典从贵族政治向民主政治迈出了一大步。庇西特拉图坚持梭伦的改革政策,鼓励普通公民参与政治,让他们相信自己与社会的发展是休戚与共的。克里斯提尼则创造了雅典的民主制度,彻底终结了专制制度。与现代的代议制不同,他设计了一套直接的民主政治制度,划分选区,由全体公民组成公民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选举、抽签产生一个由五百人组成的议事会,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在实行直接民主制度之后,调动了雅典公民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的热情,给每个雅典公民提供了追求自由,掌握自己政治命运的机会,也提高了雅典公民对城邦的国家认同。整个雅典充满了政治活力,以及科学与文化的创造力,雅典的经济、军事、学术和文化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雅典著名政治家伯里克利主政的巅峰时期,雅典成为“提洛同盟”的盟主,成为希腊大陆、爱琴海和东地中海希腊世界的主导者和保护者。

  雅典的极端民主也容易产生多数人的暴政,在战争持续期间,公民大会极易受偏激观点或冲动言论左右,由此导致的情绪失控往往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在波罗奔尼撒战争中,至少有两次机会可以体面的结束战争,但没有理智地抓住。部分战争的失利也与此有关。例如,具有大将之才、能够扭转战争颓势的亚西比德,仅仅因为一次小小失误,有人翻旧账,公民大会出尔反尔,立即罢免了他刚刚获得任命不久的军事统帅职务。再如,打了胜仗的舰队指挥官,由于恶劣的天气没有救回落水的士兵,不顾前线战事正酣,公民大会一次处决了8位具有经验与指挥能力的前线领兵作战的将领,即使当值的的苏格拉底设法拖延与阻挠也未能保住他们的生命。苏格拉底的死更是如此,由于诬告,判处无辜的苏格拉底死刑,事后追悔莫及,反过来又处死诬告者。如此等等。总之,雅典直接民主制度的实践为世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也有存在需要避免的教训。

  希波战争、波罗奔尼撒战争以及马其顿统一希腊的战争是古希腊历史的主要组成部分,作者以简明的语言,完整地讲述了第一次希波战争及马拉松战役,第二次希波战争及著名的温泉关战役和萨拉米斯战役,歌颂了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及其率领的三百勇士的英雄气概,以及杰出的雅典海军将领塞米斯托克利斯在关键的萨拉米斯战役中发挥的主导作用。波罗奔尼撒战争是以雅典为首的希腊海洋帝国与以斯巴达为首的陆地强国争夺希腊世界主导地位的内战,战争的范围波及希腊大陆、西西里岛、爱琴海和东地中海沿岸诸岛。

  作为希腊两个不同政治制度、不同生存方式的城邦,雅典与斯巴达是希腊文化两个极端典型的代表。雅典人思想开明,乐于变化,而斯巴达人则保守固执,拒绝改变。第二次希波战争胜利之后,雅典从一个弱小的城邦逐渐建立起海洋霸权,成立了旨在保护东地中海海洋贸易和希腊各城邦与沿海诸岛自身安全的“提洛同盟”,实现了雅典人追求的成为海洋帝国的目标。因此,不可避免地激怒了斯巴达、科林斯和底比斯等陆地城邦。两次波罗奔尼撒战争耗尽了雅典与斯巴达的元气,马其顿则趁势崛起,腓力二世与亚历山大逐步统一了希腊大陆、爱琴海与地中海东部沿海诸岛的希腊世界。

  随着第二次波罗奔尼撒战争的落幕,以及马其顿的崛起,雅典统一希腊世界及建立海洋帝国的梦想彻底破灭了。雅典逐渐沦落为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中一个微弱的存在,成为“一个上帝遗弃的角落”。但是,雅典曾经创造的历史辉煌,雅典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探索精神,照亮了世人探索自然奥密的道路,雅典的民主政治启迪了人们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理想。雅典诞生的哲学思想与科学之光,雅典培育的学术土壤与文化氛围,使得雅典成为启蒙教育与科学研究的中心。从这个意义讲,雅典的精神和影响仍在,这也就是作者所谓的“雅典的胜利”。

  *********************************************************************

  190/196/214页,“埃维厄岛”(书中有多处,这里只给出了3页),首页地图中标的是“埃维亚岛”,正文与地图不一致。 266页,“并建造了连接雅典与尼赛亚港的长墙”,次页地图中标的是慕尼契亚港和坎塔拉斯港,正文与地图不一致。 301/302页,“与仰慕他的一个待人在一起”。“待”与“人”应交换位置。 455页,“另一位波斯国王……”,“波斯国王”应改为“斯巴达国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