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小时逻辑思考课:如何成为一个会解决问题的人的读后感大全
《100小时逻辑思考课:如何成为一个会解决问题的人》是一本由大前研一著作,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00小时逻辑思考课:如何成为一个会解决问题的人》读后感(一):100小时逻辑思考课
如果真的花100小时去研究这本书里的内容,我想一定是疯了。
其他评论说不够浅显易懂,其实不如说是被作者来来回回的绕,绕的发懵,想要集中精力,却发现和上一节的内容十分相似。
如果说从作者的头衔来看这本书还是有可读性的,作为逻辑思考入门,甚至可以估计这本书连门槛都算不上?
如果真的一点都不会做事,一点都不会思考的,一点经验都没有的人,看这本书,还是非常不错的。(这不是讽刺,只是觉得它还是有价值的,只是定位人群可能错了。)
《100小时逻辑思考课:如何成为一个会解决问题的人》读后感(二):当问题不好解决时,换个思路,从问题的本质重新思考
18年出版的新书,里面的案例、数据全是10年前的,管理理论也没见多么先进(或许我不懂?),诚如热评之一所说,明明一篇文章就可以说清楚的事,这里却说了整整一本书。整本书概括一句话,要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弄清问题的本质,在本质问题的解决上下功夫,而不要拘泥于问题的表面,有时候问题的棘手只是表面问题的棘手,绕个弯直击本质的话很可能会柳暗花明。例如文中的例子,中年男性面度独居的母亲提出的搬过来一起住和妻子强烈反对的矛盾时,该如何处理。常规的处理方式可能是居中协调或努力换房子,绕过问题表面直寻问题本质的话,就是应该深入剖析下母亲的需求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是健康因素还是心里孤独,然后对症下药,从另一个层面解决。也不失为一种思考,只是考虑到一本书的厚度的话,感觉性价比不高。
《100小时逻辑思考课:如何成为一个会解决问题的人》读后感(三):本书推荐语及精彩点
本书理论深度不够,案例启发性低,综合来讲不值得阅读。之所以未评0分,是因为其中有些精彩观点与之前读过的好书相互印证,能得以温习。
【精彩1】分析问题可以从最基本的原理和常识进行推理,从最本质开始探索,感觉这一点跟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很像。
【精彩2】思考的3原则,原则1是绝不能有“没办法”这种想法,因为一旦产生了这种思维会造成思考停止,也可以说这个原则是所做有事的核心原则,即“积极主动”;原则2是时常思考“what if”,对所有观点抱有质疑精神,包括自己的观点和权威的观点;原则3是探究问题“根源”,寻找现象背后的根本问题,而不是解决现象问题,这一点类似于“5why”法,只有真正找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精彩3】解决问题的流程与要点,收集信息(明确目的,明确问题场景),分析信息(整体思考,图形辅助),提炼信息(借助框架)。
《100小时逻辑思考课:如何成为一个会解决问题的人》读后感(四):一本作者被过度消耗的书
抱着对大前研一的期待买了这本书,读过之后的失望之情也是很高的,这就是所谓的期望管理没有做好吧。
这本书按照作者说,是从一个叫做《解决问题的基础技巧讲座》的讲义中整理出来的,首先我们都参加过各种各样的培训,也都很明白这些培训实际上都是很有时代性和时效性的。这本书所展现的内容,如果是在20年前,我觉得这绝对是观念性的变革,因为那时候中国互联网还在起步阶段,信息还没有这么爆炸,我们还需要从故纸堆里去找数据论证观点;如果是在10年前,这个培训应该也还能有市场,毕竟那时候信息还是在专业领域里面传播,而且新人的思维方式并没有那么快的从象牙塔切换到工作的实践中来;但是到了今天,这个信息极度膨胀的时代,这个培训可能连新人都懒得去听了,因为这些内容在学校教育中已经都融汇进去了,如果你不会收集信息,你怎么写论文毕业啊?
那么这本书真的一无是处吗?也不尽然,更多的是一种对本源的回归、对自我的提醒,看问题要看本质,重新帮我们梳理了思考问题的方法,毕竟逻辑还是那个逻辑,但相较于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这点点收获又显得那么鸡肋。所以我并不是对大前研一失望了,我是对吉林出版社失望了,这样消耗一个作者的名声,推出这么一本和时代脱节的书,真的好吗?
《100小时逻辑思考课:如何成为一个会解决问题的人》读后感(五):在书店翻一会儿就看完的书
总结: 看了后确实有点小后悔,翻了有个把小时,里面所介绍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成体系,非常零散,而且前后反复,内容明显对不起封面的标语,不过还是有点收获的,里面讲到的一些理念比如从基础原理出发等,以及书中的案例可以作为素材存入自己的知识库里,这个书看电子版的就好了,不用买实体书 。
下文是本人觉得有价值的部分:(仅简单摘要)
确立逻辑思考法并综合掌握英语等语言学和信息技术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从最基本的原理展开应用回归原位,重新探索,务必得出答案时常思考“what if...?”使提问比例和魏100%,显现问题的根源等等。。。。。 欢迎交流:wechat:18724022205
《100小时逻辑思考课:如何成为一个会解决问题的人》读后感(六):10年旧书,方法肤浅,案例老旧:2星|大前研一《100小时逻辑思考课》
版权页上标注日文版是2007年出的。
内容较少,1-2个小时就能看完,主要讲分析问题的技巧,大概适合讲给小学生,案例也相当肤浅,案例中的数据大致是20年前的。
我总结书中的两个最重要的分析问题的技巧:先看大局,再逐步定位到具体的细节;用图表说话。
总体评价2星,不推荐阅读。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
1:换句话说,这些质量改善运动和生产率改善法都诞生于美国。然而,不知为什么,这些方法体系的发源地——美国——却将其遗忘了,而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受人工成本上涨和日元升值的影响,不得不进行彻底的生产率改善时,才让这些方法体系在日本根深蒂固。P10
2:比较容易理解的事例有已经破产的崇光百货(SOGO)和MYCAL,或者是陷入经营危机的大荣(DAIEI)。10年间,流通业界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顾客的光临(销售额)并不一定取决于位置(选址)。然而,这3家公司却一直坚持“位置就是一切”的理念,P14
3:那么,新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是从世界范围内,以最便宜的价格购入最优质物资的采购能力。在这个领域具有绝对优势的是法国的家乐福和美国的沃尔玛。他们保持绝对优势的秘密在于互联网的B2B交易转换模式(Business to Business,常用电子商务模式中的一种)。P15
4:讲到这里,我们已经学习了解决问题需要捕捉“本质的问题”。其次,按“看透所需的信息——理解其意义——理解'概括起来是什么'”这个流程思考,就有可能发现本质问题。P50
5: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按照“外在因素(了解施加影响的外在因素)——市场状况(了解市场和竞争环境)——本公司(观察自己的公司”这个流程,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有序观察。当然还需要调查与汽车相关的信息。P63
6:虽然这些内容有些夸张,但是我想表达的正是如此。我们必须一面问“为什么”,一面接触多种多样的细节信息,但是由于信息源源不断地涌入,我们就会逐渐忘记之前听到的内容。因此,收集到众多的信息之后,必须用一个有意义的主题对其进行总括,尽量用心将重大的发现汇总为三点。P103
7:下面一起复习一下前面叙述过的五个要点:1)养成将要点汇总为三个的习惯。2)时刻以结论为中心展开思考。时常自问“概括起来是什么”。3)根据不同的听者,改变报告的制作方法。4)站在接受者的立场,有意识地使其易于理解。5报告书包括正文和图表,正文为结论和对其进行支撑的引导性信息,并概括了想要表达的思想,图表是证明正文的资料。P108
8:绘制图表时的视角:1.绘制有助于弄明白整体情况的图表。2.思考可能性原因。3.详细深挖。P151
全文完
2019左其盛好书榜,没见过更好的榜单(截至1月31日)
2019左其盛差评榜,罕见的差书榜(截至1月31日)
2019年读过评过的34多本书(截至1月31日)
本号800多篇书评的索引与书单
想跟小编讨论请移步知识星球
更多毒舌书评参见我的公众号:左其盛经管新书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