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明日将至》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明日将至》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26 02:39: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明日将至》经典读后感有感

  《明日将至》是一本由[日]山田咏美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日将至》读后感(一):人心

  从传统的日式小说走到今日的样子,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因素也由时间变为了情感。原先线性的结构,开始搭建起了房子。于是,一个故事再略去时间之后,会变得丰满起来。

  这篇故事便是在这种基础下描绘出来。"明日将至",这里的明日是遗忘澄生的明日,还是接纳澄生的明日呢?在澄生死后,被冻结的时间随着母亲的变化重新开始流动起来。

  如果澄生是母亲重要的存在,那母亲的人生亦是一整个家族最重要的存在。

  死亡是永恒的话题,死亡是人心的黑洞。它不断吸引打磨那些被夺取温暖和光芒的人,将他们的时间与世界隔绝,再将一切趋向冰冷的寂灭。

  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所珍重的人,也都有自己的生活。将值得怀念的人理解成遥远的星辰,我们能够感受到光芒,能够感受到慰藉,这也是值得感谢的生活。

  故事在我的心中,从clannad式的画风变成了日剧的风格,文章依旧会穿插一些人生感悟,指引我们思考。

  《明日将至》读后感(二):细腻的人生都会很快乐啊~

  故事起于长子澄生的突然死亡,借由澄生的亲妹妹真澄,继父的儿子创太和同母异父的妹妹千绘三个人的视角展开。因为母亲美加的一蹶不振,父亲诚疲于工作也不知如何表达,原本看起来幸福的家庭摇摇欲坠。尚未成年的三个孩子无人照顾,在突如其来的死亡面前,最无力承担本该是他们,可这个角色被母亲先一步抢走了,姐弟妹三人向着各自的方向越走越远。

  真澄无法接受男友的迟到所以频繁分手,因为她害怕对方的死亡;创太喜欢上一位和母亲差不多大的寡妇,因为她能够给他温暖;千绘总在心里记着让谁死去,但她其实很害怕死亡。或许这本就是他们三人的性格使然,但这中间平添的苦难无疑是因为母亲的懦弱。

  “一千个人便有一千种接纳死亡的方式。”不可避免的死亡到底该如何面对,这是所有人的难题吧,家庭的影响在这个时候格外重要。因为全家人都努力营造出幸福的氛围,可这份羁绊太深刻柔软,死神的镰刀一挥就只剩下勉强维持,反倒像是被这份羁绊束缚住了手脚。

  细腻的心理描写是本书的亮点,书中人物的性格刻画很到位,他们的选择和坚持或许也是受到家族的影响 “大家都希望活得尽可能久,等心满意足了再离开人世啊。”

  明日将至。

  《明日将至》读后感(三):人生如何才能快乐

  

曾祖母的话似乎一直未曾改变。

自从澄生意外死去,这个家就变得敏感而脆弱,每一个人都在小心翼翼地维护着非常脆弱的母亲,就这样过了15年。母亲的酗酒、父亲的苦苦经营、真澄的叛逆、创太的细心、千绘的无忧无虑,这些混在一起全部变成了对澄生的怀念和祭奠。其中似乎总是透露着为什么的疑问,为什么一个去世了15年的人会给这个家庭依旧带来如此大的改变。

混杂着全家人的情感,每个孩子的感情也并不顺利。真澄的罗伯特,在他的妻子去世之后,真澄与父亲的对话显得那么真诚,使自己明白了罗伯特真的需要自己。创太的小真知,看似恋母情节的剧情下其实隐藏着创太的真实情感,舍不得放不下。千绘的武郎,犯了错误后的认真悔过。这一切都不真实,也不平凡。看似混杂的文字中处处透露着温情。

看到最后,震撼,通篇的第三人称背后,原来第一人称的澄生一直都在,都在默默地守护着整个家庭。

不管生活怎样暴击自己,爱的人永远在身边就是最大的幸福。

略微的瑕疵大概是翻译的问题,有些语句结构太过日语。

  《明日将至》读后感(四):明日将至:感谢你曾让我如此快乐

  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温柔的妈妈带着大儿子澄生与女儿真澄和继父的孩子创太组建以及两个人的孩子千绘组建的六口之家。

  为什么要这么写开头呢,因为每个人都跟自己的血缘有关系。

  “人生啊,感谢你让我如此快乐。”

  真澄九十六岁高龄的曾祖母在弥留之际写下了这句话,这句遗言也被真澄的母亲视为理想人生的总结。

  当所有人都被幸福笼罩,澄生的意外离世使整个家庭变化。澄生是母亲的支柱,是在母亲跟父亲离婚也可以支持母亲的人,是善解人意的大哥,也是学校的辉煌人物。他的离世让母亲一蹶不振,嗜酒如命。每个人都在为了家庭而深深努力着。

  里面三个孩子的独白短篇,可能最让人心疼的就是创太了吧,因为是再组家庭,他不像真澄与澄生本身就是亲人,也不像妹妹千绘是本身就有父母两人的血缘。所以他会特别的讨好母亲。在小的时候一次一次吸引母亲的注意,在母亲失去澄生的时候一直去陪伴母亲。但是母亲还是说出了,死的为什么不是你。

  别的人都有的是坚强,而创太缺受到伤害。书中的母亲太过自私,而其他的人受到更大的伤害。

  在故事的结尾,澄生的生日月,每个人都做出了努力将生活和解,应了祖母的那句话,“人生啊,感谢你让我如此快乐。”

  日本关于亲情的小说都描写的特别的细腻,也特别抓人。

  《明日将至》读后感(五):无论如何悲伤,生活总会向前……

  无论如何悲伤,生活总会向前…… 当一个家庭中发生的悲剧看起来永远都无法弥合的时候,每一个家庭成员看起来都无法幸免,或多或少的,这样每个人都move on。 诚然,每个人处理和应对悲伤和打击的方法都是不同的,但是个人觉得这是以不会影响身边的人为前提的,如果一个人痛苦就要拖着所有的人痛苦,这样未免太过分,但是细细一想,当一个人已经痛苦到那个程度的时候,其实他或她已经完全不在乎身边的人事物了。 作者借助主角家庭中一个看起来是所有人尤其是母亲的精神支柱的哥哥意外离世开始,这个家庭再也不是从前的模样,“人生啊,感谢你让我如此快乐”据说这是这个家庭方面九十六岁的祖母弥留之际写下的话,却并不是人们美好愿景的希望,反而像是诅咒一般笼罩着这个家庭。 因为优秀到近乎完美的长子离世,原本积极乐观阳光的妈妈因此染上酒瘾,整个家庭随之骤变,几近崩塌。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一度丧失爱与被爱的能力,直到多年后一家人重聚在五月的熏风之下,他们终于和死亡打达成了和解。 总的来说,作者用温柔细腻的文字讲述了一个残忍的故事,所谓的幸福人生,随时都有可能被命运毫不留情的击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疗愈方式,也许会失去爱与被爱的能力和欲望,但是如果时间足够,生命总会找到存续下去的方式的,被命运打碎的心也终有透进阳光的时候,个人评分8.1分,推荐指数四颗星。

  《明日将至》读后感(六):明日将至,美好也会如期而至

  《明日将至》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没有往常日本文学小说会带来的治愈清新。相反,我心疼书中那一家里的每个人,在看的过程中也是充斥着压抑与悲伤。 澄川一家是特殊的一家。爸爸妈妈是再婚的,妹妹真澄与哥哥澄生是跟随妈妈来到这个家庭的,弟弟创太则是爸爸的儿子,还有重新组成家庭之后有了一个妹妹—千绘。 本来是个快乐的家庭,原本失去爸爸的孩子重新得到了爸爸的关爱,期待母爱的创太也得偿所愿。可这美好的一切却因为哥哥澄川的意外去世而瞬间消失。代替而来的是妈妈酗酒以及产生精神疾病,家里的每个人内心都受到了严重的创伤。 故事也是由“真澄”“创太“千绘“大家”””四个部分组成的。通过他们的眼光来看澄川去世对他们整个家的影响,显得更真实与难过。 就如书中所说,死亡带来的痛苦并不会因为时间而消退,相反时间越久,死亡的影响就越大。 我在想,他们不应该就这样一直颓废下去,应该开始新的生活,我想这也是死去的澄川希望他们做的事。但我知道,我不是当事人,这个事件带给他们的痛苦我无法真正的感同身受,所以只有他们自己敢于直面痛苦,整理好心情,才能重新出发。 毫无疑问,书中的母亲是家庭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因为澄川的去世而几近奔溃,整个家也因此像是散了架的骨头,但是故事的最后她终于明白了她不仅需要澄川,身边的家人对她也很重要。他们一家终于可以好好开始明天的生活了。 尽管失去让我们痛不欲生,但活着就是一种恩惠,活着的人更要带着离开的人那份爱好好的生活。 明日将至,美好也会来的。

  《明日将至》读后感(七):幸福不在外界标准,在于自知自感

  这是一个关于再次组合的家庭的故事,这个家庭类似于《家有儿女》一般,母亲失去丈夫后带着一儿一女,父亲失去妻子后带着一个儿子,重新组合成了一个五人家庭。这个家庭后来又增添了唯一一个共同带着双方血缘的女儿,组建成了一个外人看起来无比幸福的家庭。然而这个幸福只是表面上的,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在努力使得这个家变得幸福,变得不会受到血缘或者因为再婚家庭而带来的烦恼。然而这个表面上过于幸福,没有一丝争吵的家庭,内部却隐藏着巨大的隐患。这个隐患便是对于这种组合形式所存在问题的回避或忽视,而忽视的结果便是在某一日突然爆发,形成巨大的不可弥补的裂痕。

  这一裂痕的形成始于母亲一方的长子的去世,母亲对于自己的亲生儿子倾注了巨大的心血,不能够接受这一去世的事实,无论父亲那一方的儿子怎么呵护和哄她,都无济于事。母亲开始以酒度日,逐渐患上了酒精依赖症,并不时被家人送往医院接受治疗。这个家庭也在母亲变得消沉后,也逐渐分崩离析,个人过着自己的生活。而由于母亲不能够接受自己长子因为被雷电击中而英年早逝的事实,开始将这份沮丧带给家人,给他们造成了许多麻烦。这一对单个孩子的偏心,也使得大家对母亲失望至极。长子去世的日子也成了家中的禁忌,大家还一直在回避他已去世的事实。这个家庭的躲闪心理,直到文中的最后才开始慢慢化解。在最后,家人筹划着举办长子的生日会,即便还是不能够直接面对家庭的损失,但也算是在侧面回复了这一缺失。最后在全家人一起庆祝长子生日的那一刻,全文结束了,而在明日的生活,是否会依旧回避问题,还是面对缺失转变想法,是留给家庭的难题。

  获得幸福的途径不是一帆风顺,路途中总会有坎坷或者问题。当这一问题来临时,不是去回避或者忽视,以为看不见问题便是幸福生活。而是要正视它,接受它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才能够过上真正自认为的幸福生活,外界的标准都是虚假,只有自己体会到的才是真正实意。

  《明日将至》读后感(八):人生啊,感谢你让我如此快乐

  原生家庭,指儿女还未成婚,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这是百度百科上对于这个词的解释。

  年初的热播剧《都挺好》讲述的正是一个发生在原生家庭的故事,近几年关于原生家庭的小说和影视剧越来越多,因此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个词,而且绝大多数时候都带有一种贬义。

  不可否则,像是《都挺好》、《无声告白》这类的作品,讲述的故事都很真实,正因如此才能引起轰动。

  但这种真实在过分的渲染与轰炸之下,逐渐失真了,传递给人们一种错觉,就好像原生家庭里的孩子,都没有快乐与幸福可言。

  但现实不是这样的,原生家庭并不是一个贬义词。看过《明日将至》之后,我们就会明白这一点。

01.

死亡带来的阴影

  严格来说,《明日将至》里的家庭并非是标准意义上的原生家庭,这是一个重组家庭。

  母亲美加带着自己的长子澄生和女儿真澄,继父诚带着儿子创太,二人重新组建了家庭,之后还生下了小女儿千绘。

  虽然是个重组家庭,但家庭成员彼此之间都很亲密,美加是个好继母,诚也是个好继父,四个孩子之间也很和谐,就像书里说的一样,这是一个标准的幸福家庭。

  但在这样的幸福家庭里,依旧会有各种各样的麻烦事出现。一切变故始于澄生的意外去世。

  死亡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异常沉重的话题,沉重得足以压垮一个家庭。

  曾经的幸福家庭被突如其来的死亡弄得支离破碎。美加接受不了儿子的死亡,精神随之崩溃,只能靠着酒精来麻醉自己,最终患上了酒精依赖症。

  家里的其他人在承受失去澄生的同时,还不得不负担起照顾美加的责任,可美加的表现却一次又一次地让人失望。

  创太想要安慰继母,做各种举动来讨美加欢心,但美加的回应却无比残忍:死的为什么不是你?

  这不该是一个母亲说出来的话,但精神崩溃的美加已经陷入了疯狂,不仅是创太,就连真澄也没法让美加开心起来。在美加心里,最重要的一直都是澄生。

  一个家里要是有多个孩子,父母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厚此薄彼才是最常见的现象。就像是小时候看的电视剧《家有儿女》,刘星从来不是被偏爱的那个,一旦家里发生了什么坏事,刘梅第一个就会怀疑到刘星。

  小时候觉得很搞笑,但长大之后才发现里面满满的都是心酸。

02.

死亡背后的希望

  澄生去世的阴影并没有被时间抹平,而是越来越深刻,让这家人全都活在死亡的阴影之中。

  阴影不仅来自于澄生,还来自美加。小说里的美加甚至还没有几个孩子懂事,一直沉湎于儿子去世的悲痛之中,忽视了其他几个孩子。

  有人说美加是个自私的母亲,没错,她就是自私。但我相信,如果我们将自己放到美加的位置,我们很多人会做出和美加一样自私的行为。

  网易云图片

  我们知道这是自私的,但依旧不可避免的去做。道理我们都懂,但生活依旧过得一塌糊涂,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这个时候,挽回这个家庭的是彼此间的亲情。

  为了让母亲从死亡的悲痛中走出来,几个孩子决定下一剂猛药。他们不再回避澄生的死,而是决定好好地给澄生过一个生日,给死去的人过生日,看似有些疯癫,但却暗含一种告别的意味。

  失去了不可或缺的人而造成的空洞,只能由另一个不可或缺的人来填补,前提是我们必须得学会正视死亡,学会和死亡告别。

  小说里说,每当有人死去,必定会有一段新的人生就此展开。的确,这种新生的开端异常痛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隐藏在其中的希望必定会现身。

  如果想要看到隐藏在死亡背后的希望,那我们首先要学会的是与死亡告别。创太他们希望用一次生日会来作为告别仪式。

  最后的结果很美好,很治愈,孩子们都已经学会了正视死亡,那美加又有什么理由还沉湎于过去呢?

  这个家庭由死亡带来的阴影终于散去了,在学会告别死亡,告别过去之后,这家人也学会了正视当下,曾经幸福的一家人又回来了。

  《漫长的告别》里说,每一次告别,都是死去一点点。但在这本书里,每一次告别,是活过一点点。

03.

习惯相爱,偶尔相杀

  小说里,小女儿千绘有一个秘密名单,上面记的都是给她带来伤害的人,她希望他们去死(当然并不是真的去死,只是一种玩笑),可后来千绘把自己爱人的名字写在了名单上。

  于是千绘明白,爱也是一种伤害。这一点适用于爱情,同样也适用于亲情,正是因为美加对死去的澄生爱得太深,才让其他人都生活在折磨当中,家庭,亲情,血缘,在这个时候变成了一种负担,险些摧毁这个家庭。

  但最终一切都过去了,这个家庭又找回了往日的幸福氛围,靠的同样是亲情,是彼此间的爱。

  于是我们可以明白,有时候亲情确实是一种负担,但更多的时候它能让我们感到温暖。过分地夸大亲情的温暖是不真实的,但过度渲染原生家庭的悲惨同样也是不真实的。

  大多数的家庭,或许正是像小说里的这一家一样,一边是矛盾与冲突,一边是温暖与治愈,所谓家人,就是这样一种相爱相杀的存在,习惯相爱,偶尔相杀。

  小说最后说了一句:这许多的人生啊,多多少少,请让我继续如此快乐下去吧。典型的日本治愈系小说的语言风格,但在看过故事之后,却能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这句话背后的治愈与温情,而不是鸡汤文的煽情。

  或许这就是这本小说的力量所在,用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来见证一个家庭的破碎与重建,生活总是磨难不断,亲情也随之时浓时淡,但最后,能救赎彼此的,也正是家人和亲情。

  《明日将至》读后感(九):人生啊,感谢你让我如此快乐

  原生家庭,指儿女还未成婚,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这是百度百科上对于这个词的解释。

  年初的热播剧《都挺好》讲述的正是一个发生在原生家庭的故事,近几年关于原生家庭的小说和影视剧越来越多,因此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个词,而且绝大多数时候都带有一种贬义。

  不可否则,像是《都挺好》、《无声告白》这类的作品,讲述的故事都很真实,正因如此才能引起轰动。

  但这种真实在过分的渲染与轰炸之下,逐渐失真了,传递给人们一种错觉,就好像原生家庭里的孩子,都没有快乐与幸福可言。

  但现实不是这样的,原生家庭并不是一个贬义词。看过《明日将至》之后,我们就会明白这一点。

01.

死亡带来的阴影

  严格来说,《明日将至》里的家庭并非是标准意义上的原生家庭,这是一个重组家庭。

  母亲美加带着自己的长子澄生和女儿真澄,继父诚带着儿子创太,二人重新组建了家庭,之后还生下了小女儿千绘。

  虽然是个重组家庭,但家庭成员彼此之间都很亲密,美加是个好继母,诚也是个好继父,四个孩子之间也很和谐,就像书里说的一样,这是一个标准的幸福家庭。

  但在这样的幸福家庭里,依旧会有各种各样的麻烦事出现。一切变故始于澄生的意外去世。

  死亡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异常沉重的话题,沉重得足以压垮一个家庭。

  曾经的幸福家庭被突如其来的死亡弄得支离破碎。美加接受不了儿子的死亡,精神随之崩溃,只能靠着酒精来麻醉自己,最终患上了酒精依赖症。

  家里的其他人在承受失去澄生的同时,还不得不负担起照顾美加的责任,可美加的表现却一次又一次地让人失望。

  创太想要安慰继母,做各种举动来讨美加欢心,但美加的回应却无比残忍:死的为什么不是你?

  这不该是一个母亲说出来的话,但精神崩溃的美加已经陷入了疯狂,不仅是创太,就连真澄也没法让美加开心起来。在美加心里,最重要的一直都是澄生。

  一个家里要是有多个孩子,父母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厚此薄彼才是最常见的现象。就像是小时候看的电视剧《家有儿女》,刘星从来不是被偏爱的那个,一旦家里发生了什么坏事,刘梅第一个就会怀疑到刘星。

  小时候觉得很搞笑,但长大之后才发现里面满满的都是心酸。

02.

死亡背后的希望

  澄生去世的阴影并没有被时间抹平,而是越来越深刻,让这家人全都活在死亡的阴影之中。

  阴影不仅来自于澄生,还来自美加。小说里的美加甚至还没有几个孩子懂事,一直沉湎于儿子去世的悲痛之中,忽视了其他几个孩子。

  有人说美加是个自私的母亲,没错,她就是自私。但我相信,如果我们将自己放到美加的位置,我们很多人会做出和美加一样自私的行为。

  网易云图片

  我们知道这是自私的,但依旧不可避免的去做。道理我们都懂,但生活依旧过得一塌糊涂,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这个时候,挽回这个家庭的是彼此间的亲情。

  为了让母亲从死亡的悲痛中走出来,几个孩子决定下一剂猛药。他们不再回避澄生的死,而是决定好好地给澄生过一个生日,给死去的人过生日,看似有些疯癫,但却暗含一种告别的意味。

  失去了不可或缺的人而造成的空洞,只能由另一个不可或缺的人来填补,前提是我们必须得学会正视死亡,学会和死亡告别。

  小说里说,每当有人死去,必定会有一段新的人生就此展开。的确,这种新生的开端异常痛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隐藏在其中的希望必定会现身。

  如果想要看到隐藏在死亡背后的希望,那我们首先要学会的是与死亡告别。创太他们希望用一次生日会来作为告别仪式。

  最后的结果很美好,很治愈,孩子们都已经学会了正视死亡,那美加又有什么理由还沉湎于过去呢?

  这个家庭由死亡带来的阴影终于散去了,在学会告别死亡,告别过去之后,这家人也学会了正视当下,曾经幸福的一家人又回来了。

  《漫长的告别》里说,每一次告别,都是死去一点点。但在这本书里,每一次告别,是活过一点点。

03.

习惯相爱,偶尔相杀

  小说里,小女儿千绘有一个秘密名单,上面记的都是给她带来伤害的人,她希望他们去死(当然并不是真的去死,只是一种玩笑),可后来千绘把自己爱人的名字写在了名单上。

  于是千绘明白,爱也是一种伤害。这一点适用于爱情,同样也适用于亲情,正是因为美加对死去的澄生爱得太深,才让其他人都生活在折磨当中,家庭,亲情,血缘,在这个时候变成了一种负担,险些摧毁这个家庭。

  但最终一切都过去了,这个家庭又找回了往日的幸福氛围,靠的同样是亲情,是彼此间的爱。

  于是我们可以明白,有时候亲情确实是一种负担,但更多的时候它能让我们感到温暖。过分地夸大亲情的温暖是不真实的,但过度渲染原生家庭的悲惨同样也是不真实的。

  大多数的家庭,或许正是像小说里的这一家一样,一边是矛盾与冲突,一边是温暖与治愈,所谓家人,就是这样一种相爱相杀的存在,习惯相爱,偶尔相杀。

  小说最后说了一句:这许多的人生啊,多多少少,请让我继续如此快乐下去吧。典型的日本治愈系小说的语言风格,但在看过故事之后,却能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这句话背后的治愈与温情,而不是鸡汤文的煽情。

  或许这就是这本小说的力量所在,用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来见证一个家庭的破碎与重建,生活总是磨难不断,亲情也随之时浓时淡,但最后,能救赎彼此的,也正是家人和亲情。

  《明日将至》读后感(十):不是鸡汤!却能够让内心瞬间强大的一本好书

  1935年,日本文艺春秋创办人菊池宽为纪念已故作家直木三十五,遂以直木两字创办了用来奖励大众文学的直木奖,由此引发了日本大众文学的创作狂潮。

  从初设奖项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如今,大批文学创作者也在众望所归中荣登直木奖榜单,比如:福田常雄的《刺青》、伊藤桂一的《萤的河》、渡边淳一的《光和影》、东野圭吾的《嫌疑犯X的献身》等。

  但在1987年的获奖名单上,成功获得第97届直木奖的女作家山田咏美却始终饱受争议。

  有人因其文字露骨低俗而嗤之以鼻,也有人夸赞其文笔充满浓郁的诗意;可即便身处褒贬两极化的位置,善写情爱作品的山田咏美也依旧成为当代日本极具代表性的女作家。

  在山田咏美的创作生涯中,她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描写情欲来解剖人性;唯独2013年出版的《明日将至》这部作品,是以治愈系文学的形式成为她众多作品中“格格不入”的一员,这部完全摒弃以往创作风格的作品,也成功进入中国市场,被更多读者熟知。

  在这部连书名都散发着治愈气息的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也是以冷冽和感动交织的温情故事:

  离异妈妈美加带着儿女橙生橙真与带着独子创太的丧偶爸爸道诚重组家庭,婚后又生女儿千绘,这种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也让外人羡慕不已。但长子橙生的死亡却打碎了家庭的和睦和平静:母亲美加因不堪痛苦而常年酗酒,从而也间接剥夺了其他子女爱与被爱的能力,这种痛苦压抑的氛围直到15年后以“大家决定与死亡达成和解”才彻底消除。

  在这场沉重的命运打击中,家庭成员们被突如其来的死亡摧毁过,又因亲情的羁绊而鼓起勇气选择新生。毫无疑问,这是山田咏美书写的如何面对死亡的温情故事。

  但如果仅从主题思想来进行评价,这部《明日将至》在众多治愈性作品中其实并无特别之处,无非是以温情的外衣包裹人生最沉重的命题,这也注定它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文学硕果。

  但若是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去分析,会发现这部作品除了是山田咏美创作风格的革新尝试,更是山田咏美对伤痕累累的日本民众充满人文主义的心灵疗愈。

【创作动机:用文学的形式解析现实困境,引导人们敢于直面命运的无常】

  2011年的3月11日,一场高达九级的强烈地震突袭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海域。

  这场让人始料不及的板块运动,随即为日本东部地区带来了至少十米高的灾难性海啸,导致两万多人不幸遇难,无数个和乐美满的幸福家庭,在这场分崩离析的灾难中陷入痛苦深渊。

  即便日本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灾后重建和经济扶持政策,但依旧有高达46%的人群因为经受与亲人生死离别剧痛而陷入心理障碍中。

  这场重创身心的海啸,也让很多文学创作者开始审视命运的无常性,并企图在传统的生死观念中找到救赎的力量,用文字为满目疮痍的社会民众疗伤,这其中也包括山田咏美。

  2012年,日本灾后重建工作进入收尾阶段,而身为创作者的山田咏美对生死意义的探索才刚刚开始。这一年,她将重建后的日本社会以不断缩小的形式整合在一个重组的家庭框架中,通过剖析死亡对家庭带来的毁灭和新生,创作了引导人们直面无常命运的治愈系小说《明日将至》。

  这部小说的写法很别致,分别是以重组家庭中的三个孩子视角为章节展开的叙述,借助不同人物的主观性视角来全面交代长兄橙生去世给家庭带来的改变。

  也许是考虑到作品的治愈意义,山田咏美减弱了对作品中长兄橙生死亡的具象描写,借用看似漫不经心的态度简单交代了橙生的死因:在暴风雨中被雷劈死。

  看到这种描写,我想很多读者都会感到荒诞可笑。的确,从作品内容上看,山田咏美赋予人物的这种死法,多少带有些突兀色彩;但若是把注意力转移到作者的创作背景上,会发现这番看似可笑的死法,实则是山田咏美刻意为之。

  无论是山田咏美笔下人物所经历的暴风雨,还是日本民众亲历的3.11灾难性海啸,都属于人类无法控制的自然现象,也属于人类无法抗衡的自然威力。

  在面对这种无法抗拒和无法规避的事情时,我们能做出的最佳选择便是坦然接受。接受命运的无常性,也接受生命的脆弱性,能够在痛苦包围圈中学会接受,便是最好的自我疗愈。

  同时随着故事内容的发展,山田咏美也展现出刻意回避痛苦而产生的恶性连锁反应。

  故事中的母亲美加,因为接受不了长子橙生去世的事实,选择用酗酒的方式来麻痹自己,这种颓废倾向也让其他三个孩子在成长中失去了爱与被爱的能力;而母亲的堕落和孩子们内心爱的缺失,让这个原本幸福的重组家庭再次因痛苦和压抑摇摇欲坠,十五年中大家都沉浸在橙生逝去的阴影中,甚至连生日都没有举行过。

  失去亲人本就是莫大的痛苦,而刻意回避和逃脱无疑是将这种痛苦再次放大,这种最为直接且有力的伤害,所波及到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群体。

  能够以文学的形式映射现实的种种困境,让深陷痛苦的当局者转变为文学作品中的旁观者,进而借助文学体裁反省自我,这种温柔的引导方式,也让山田咏美的《明日将至》自出版后边受到无数日本民众追捧,将其称为:一部真挚面对死亡的小说。

【主题思想:将故事内容和社会现状相结合, 来传递向死而生的温柔主题】

  在《明日将至》这部作品中,山田咏美并未直接说明笔下人物所处的具体时间;但若细心留意故事内容会发现:她所描写的家庭从堕落到新生的重建过程,与日本经济陷入泡沫低谷到展现蓬勃生机的重建时间是完全吻合的。

  “当橙川家无法遏制的悲伤趋于平静后,每个家庭成员都选好合适自己的悲伤方式并决定继续生活下去的时候,这个世界正在为英国王室成员戴安娜王妃的离世而举行盛大的吊唁活动。”

  山田咏美在作品中的这段关于英国王妃戴安娜逝世的描述,正是发生在1997年的真实事件。但这一年深感悲痛的不仅是失去戴安娜王妃的英国民众,更有因泡沫经济深受重创的日本社会。

  1997年的年初,日本桥本政府认为要挽救濒临破灭的日本经济,需要以“金融大爆炸”的形式进行经济重建,却不曾想大批金融机构早就处在破产边界,再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这场本着重建目的的改革政策最终为日本经济带来了战后最严重的的衰退,至此,日本社会迎来了最黑暗的时期。

  而山田咏美所刻画的家庭悲剧,便是发生在这暗无天日的1997年。

  橙生的去世,让温柔和蔼的母亲迷恋上了酗酒,因酒精依赖症多次被送到医院治疗;入不敷出的经济和无处不在的痛苦,几乎将这个幸福的重组家庭彻底压塌。每一个家庭成员也在这场直接或间接的痛苦中,成为外表坚强内心却脆弱不堪的人。

  但伴随痛苦和悲伤而生的,还有每个家庭成员的相互救赎和自我救赎。

  即便母亲因纵酒而颓废麻木,但每个人依旧坚定地爱着她,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带来新生和希望。比如:姐姐橙真选择学习会计帮助继父道诚打理公司,儿子创太将所有精力都放在哄母亲开心的事情上……

  在这15年的漫长时光中,他们以爱的名义互相牵绊亦互相成全,成为没有血缘关系的至亲。

  而在第16年的明媚春光中,这个重组家庭决定以为橙生举办生日宴会的方式来重新看待橙生的死亡。他们开始尝试:用祝福的方式接纳橙生的去世,用归来的方式看待橙生的永别,用新生的方式重塑家庭的幸福。

  在这长期的痛苦挣扎后,每个人都迎来了生命的新生,也迎来了金灿灿的幸福生活。

  而1997年到2012年的这十五个漫长春秋,日本经济也经历着由死亡到重获新生的过程。1997年的错误改革虽然导致了日本经济完全陷入瘫痪,但也将先前刻意隐藏的众多弊端全部展现出来,才让这个国家在不断的改革举措中迎来新生。

  在故事内容和时代背景相结合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发现山田咏美在传递着关于希望和新生的主题思想:无论是故事中的家庭重建,还是真实的日本经济重建,它们都是因重创而暴露出矛盾弊端,也在这种压抑的弊端中展开系列的自我修补,最终凭借不断磨合和尝试迎来了新生。

  在这部讲述如何看待和面对亲人死亡的治愈性故事中,山田咏美不仅用温情的方式列举着家庭的新生和社会经济的新生来引人思考,还以最具治愈性的语言在作品最后对死亡和新生两者进行温柔解答:

  “每当有人死去,必定会有一段新的人生就此展开。的确,这种新生的开端异常痛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隐藏在其中的希望必定会现身。”

  这种从死亡中衍生出希望和新生的教化性主题,也正是饱受3.11海啸创伤的日本民众最需要的心灵疗愈。

【现实意义:既是对阅读群体的馈赠性疗愈,也是对自身困境的探索性救赎】

  我们所阅读的大部分文学作品中,都隐含着两层固定的现实意义,即:创作者对阅读群体的馈赠性疗愈,以及创作者对自身困境的探索性救赎。

  这两者之间是否依存紧密,也决定了文学作品所传达出的现实意义是否具有厚度。

  从文学体裁和故事内容上看,山田咏美的这部《明日将至》既是献给3.11海啸幸存者的治愈性文学,也是献给因命运的无常性深感煎熬人们的治愈性文学。

  虽然谈论起死亡的话题是沉重的和不讨喜的,但死亡却作为无可回避的真相始终在人间游荡,既无法逃避便只能强迫自己面对;如何协调好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遗憾,如何面对鲜活生命从我们内心抽离出去的痛苦,这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在《明日将至》这部作品中,山田咏美便以温柔耐心的方式,引领我们去探寻死亡的本质以及生死之间的交织点,从而对死亡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

  阅读这部充满温馨和感动的治愈性小说,我们也能清晰感受到:死亡除了带来痛苦,它也会借助痛苦催发出希望和新生,让活着的人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性。

  将最沉重严肃的人生命题包裹上温暖治愈的外衣,让人们在理解中学会接纳,在告别中寻找新生。这种向死而生的认知,便是山田咏美对阅读群体的馈赠性疗愈。

  而创作者对自身困境的探索性救赎这层现实意义,则体现在山田咏美的创作上。

  2013年,《明日将至》在日本东京出版上市,伴随作品诞生的还有外界人士的众多期待和猜测,很多人觉得这是善写情爱题材的山田咏美在文学创作路上的大胆革新和转折,更希望见证这份革新的成功。

  若是从作品影响力来看,山田咏美的革新是成功的:作品一经发行,便赢得无数阅读者的赞誉和好评;但遗憾的是,这部治愈性题材的小说在日本现代文学中始终没有引起多大反响,反倒是安部龙太郎的那部描写梦想和追寻的《等伯:金与墨》夺得2013年的第148届直木奖。

  众人对这部带有革新意义的小说,最终由满怀期待化为落寞的唏嘘。

  而身为创作者的山田咏美,也在《明日将至》后重新回归到情爱题材的创作风格中。2015年她凭借《贤者之爱》成功跨入写作生涯的更高境界,成为继承谷崎润一郎衣钵的女作家。

  在治愈系作品《明日将至》的落寞结局和情爱题材作品《贤者之爱》的丰硕成果对比中,众人对山田咏美转型失败的评价仿佛得到进一步证实。

  但若是抛开山田咏美对创作风格的探索来看,《明日将至》更像是山田咏美用文学形式对思想困境的救赎。

  作为3.11海啸的亲身经历者和亲眼见证者,本就以文字书写思维的山田咏美也对生命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如何在云翳诡谲的生命中权衡生命和死亡的意义,成为牢牢盘踞在她内心的思想困境。

  在这场以思考为起点的探寻过程中,山田咏美也以将思想结晶付诸纸上的行为完成了自我救赎;从这种程度上看,这部充满温情感动的治愈性小说,也具有私小说的性质。

  即便《明日将至》这部作品没有获得文学奖项的认可,但作品所透露出来的馈赠性疗愈和探索性救赎这两种现实意义,无不体现着山田咏美的人文主义,这也是身为作家的她对自我认知的彻底革新。

【放在最后的话】

  在山田咏美的众多作品中,《明日将至》可算是“格格不入”的一员。

  它本身所散发的治愈气息注定无法与其他有着浓厚情爱氛围的作品相融,不出众的文学地位也注定无法与其他获得荣誉奖项的作品相媲美,在这样的尴尬对比下,《明日将至》像极了不受宠的孩子。

  但即便如此,这部作品还是以温情和感动的故事温暖了无数个饱受痛楚的内心,这种强大的疗愈能力,也让它成为值得阅读的治愈系小说。

  在这部作品中,山田咏美既用温暖的文字翻遍读者内心最隐秘的角落,从而委婉引导着读者直面人生的痛苦和不堪;同时又以敏锐的洞察力从沉重的人生命题中衍生出有关于“希望和新生”的积极意义,来救赎和疗愈人们或痛苦或惶恐的内心。

  所以读这部作品,很容易让人爱上这个温暖细腻的女作家。

  很喜欢她在作品中写的那句话:

所谓幸福的人生,随时都有可能被命运毫不留情的击碎;好在无论何时,被命运划破的心终会有透进阳光的那天。

  也愿你从这部充满治愈气息的作品中,读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