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愤怒的葡萄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100字

2021-02-26 03:17: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100字

  《愤怒葡萄》是一本由[美]约翰·斯坦贝克著作,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元,页数:5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愤怒的葡萄》精选点评:

  ●让我想起另一本普利策文学奖获奖作品《上帝怀中的羔羊》。广阔无垠的田野,绵绵不息的家族,对抗自然界与时代双重苦难的农民。伟大而又渺小的人生。

  ●这个故事似曾相识,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到缩影

  ●看了30面,太啰嗦了不想读了

  ●“这里有一种无处投诉的罪行。这里有一种眼泪不足以象征的悲哀。这里有一种绝大的失败,足以使我们一切的成就垮台。”斯坦贝克用充满人道主义关怀的现实笔法记录了他所见的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农民流亡。在他的笔下,产业成了找不到责任源头的利维坦,吞噬了小农的田产,冰冷的机器生产取代了对土地的热爱,被迫流亡的人相互报团取暖。虽然农场主与农民的正邪对比被描述得过于明显,但也从正面直接反映了萧条时期身份认同的极端对立,不禁令人联想到西方如今对待难民的民族主义与保守主义情绪。

  ●读了一半有些着急开始跳着读,我知道这种对抗命运的精神非常伟大,劳动人民之间的相濡以沫也令人为之动容,然鹅, 我不能因为这是一部获奖作品就昧着良心说我喜欢它。

  ●美国也有土地文学啊~结局戛然而止,不知道希望在哪里

  ●“这里有一种无处投诉的罪行。这里有一种眼泪不足以象征的悲哀。这里有一种绝大的失败,足以使我们一切的成就都垮台。”

  ●so sad 讲的道理很浅显,但事实就是无力

  ●这本书的描写手法令人肃然起敬

  ●1942或是经济大危机,恶的不是制度,是人心啊。“帮忙要找穷人”,流民在路上也能寻欢作乐。一章大背景,一章小人物,太喜欢这样的叙述方式。妈妈这个角色很伟大,亲人一个个离去,天灾人祸下,那颗善良的发光的心啊!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一):从葡萄窥见技术与资本的影响

  看完了本书并结合最近看的有关AI的迅猛发展,让我找到了其中的一些联系,特记录如下:

  1930年,凯恩斯在思考“我们子孙后代的经济前景”时引入了“技术性失业”这个概念,基本原理十分简单——新技术会导致人们失业。

  而本书的历史背景是1933年。一方面由于受到猛暴风沙侵袭,造成大片的耕地变成荒芜;另一方面,拖拉机以及联合收割机等机械化的应用,造成了需要众多农民耕作的土地现在只需要一名拖拉机司机就可以完成。这样的情况,让我不得不联想到当下,让人类谈之焦虑的一个话题——AI是否会取代大部分人类的工作。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今后的工作竞争很可能会演变成书中所描写的“摘棉花的工作,有十个人,每个人可以得到两块钱的工资。如果这样的工作涌入一百个人,那么每个人的工资就被稀释了。”而且,雇员作为博弈较为弱势的一方,很可能会迫于生计继续工作,如此一来就形成恶性循环,工资会越来越低,直到最后甚至不能维持温饱。

  同时,John Steinbeck 的精妙描写,让我窥见了阶级的垄断所带来的恶果。不顾底层人民死活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最终会波及资产阶级自身。

  1900年,美国劳动人口的41%从事农业领域的工作。如今这一数据跌到了2%一下。在1900年,应该没有人能够预测到“100年后,医疗健康、金融、信息技术、消费电子、酒店业、休闲娱乐业的工作岗位都比农业要多得多”。同样的,现在的我们所从事的职业,也必然会出现一次巨大变革。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二):上帝的葡萄也是分等级的

  最近读完了《愤怒的葡萄》,买这本书的时候看到腰封上写的美国版的《活着》一时有些迟疑,毫无疑问《活着》是一本很好的书,但书中消极与沮丧让我在多年后都不想再读第二遍。相较于《活着》,《愤怒的葡萄》中的一家人在妈妈的带领下怀抱着高尚的情感一直积极、努力地为生活奋斗着,生活异常艰辛但却依然保持着热情尽力帮助每一个能够力所能及帮助的人。故事中的母亲没有名字,以一个大母神的形象支持着这个家,牧师和大儿子乔德是希望的星火,积蓄着反抗不公的力量。 故事的作者由于其思想的局限性,把造成农名们痛苦遭遇的原因归结为资本家的贪婪,但实际上资本主义制度才是把农民驱离家园变成流民的看不见的黑手。牧师等人建立工会,与资本家谈判、对抗,是美国民权运动的先驱。虽然在当时被残酷地镇压,却是今日的美国工会制度的基石。但讽刺的是在这次疫情下,我又看见了这只看不见的黑手的影子:没有积蓄的工人在生死边缘挣扎,没有医保没有钱的感染者只能将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上帝,这一切与一百多年前乔德一家所面对的又有什么差别? 读完全书才觉得这个版本封面图不合适,从故事的第一个字开始乔德一家就没能在土地上拿起锄头,不管是自己家的土地还是别人家的,所以我当时还以为他们到加利福尼亚能有自己的一个小农场或者能到农场上工作。 借用书中的话:“人类都是上帝的葡萄。”在美国这片土地上不得不承认葡萄也有不同的品种,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价格,那片土地上普通民众的愤怒又能改变什么呢?病毒是全人类的敌人,全球化浪潮下没有人能独善其身,希望美国政府能尽快控制疫情,普通民众们能够尽快走出阴霾,只是不知道今日的美国民众是否还会像多年前的乔德一家仔细想一想,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三):光是活着就是幸福

  

1、变革是否总会牺牲一部分人?

也或者和变革没多大关系,而是资本本身带来的问题。

变革加剧了资本的不平衡。

书中时代的拖拉机,现在的新冠。

或许现在美国的工会更加强壮,社会福利更加完善,底层的人们不至于像拖拉机时代那样的无助。

但变革势必加剧资本的不平衡。

2、该怎样面对生活?

牧师因为流浪,看透太多,明白清醒。

汤姆虽然刚出狱,但有担当,聪明有主见。

奥尔尚未成熟,自卑而急躁。

爸爸因变革而消极。

妈妈因境遇而坚强。

约翰一直的萎靡不振。

露西的不懂事,在痛苦的当下让人更加失望。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四):虚构与纪实,悲惨与尊严

  这本书真不适合临睡前看,写得太生动了。 美国大萧条期间失地农民涌入加州,一路上的和到加州后的遭遇。乔德一家期待着能一直在一起奔向美好的生活,一路上的坎坷,每个人的命运都让人感动、无奈又揪心。读着读着就欲罢不能了,昨晚上一直看到凌晨快四点,看完又想啊想的,到四点半才勉强睡着了,做的梦还相关的。

  真的,每个人的刻画都那么到位,妈妈的坚韧,汤姆的担当和正义,奥尔成长中混合的责任和吊儿郎当,约翰伯伯的悔恨执念,怀孕的罗莎夏的天真、不稳定的情绪和心底的善良,凯西的迷惘和坚定,两个孩子都很有特点,爷爷和奶奶的形象也都跃然纸上。哪怕一些暂时出现的人物,路上、收容所和采摘园遇见的人们,都不是刻板的样子。

  尤其是妈妈,不管怎么艰苦,她都最坚强,也最隐忍,还最包容。作为妈妈,是不能垮的,她一垮了,就全都垮了。所以妈妈,代表这一家人不屈的尊严和最高贵的善良:不是你有一百万时候施舍给别人的一百,而是你只有一块的时候,还依然愿意分两毛给别人。尤其是她的包容和理解:在约翰伯伯需要花两块钱去酗酒以扛过精神压力的时候,在罗莎夏怀孕时老公跑了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在汤姆杀了谋害了凯西的警察的时候,在露西不慎暴露了她哥哥杀人躲起来的时候,她没有选择批评或批判,而且理解和保护他们。这是把一家人凝聚在一起的最大的精神支柱。

  全文结构还有一点很赞的,中间会穿插一些短小精悍的章节,揭示一下当年农民悲惨遭遇的原因,讨论一下蜂拥而至的农民是怎么样的处境,本地人又是什么处境,本地大农场主如何,小农场主又如何,矛盾冲突的不断升级和恶化,让大家不仅仅只把视野局限在这一家人的经历遭遇上,而是对整个局势有更全面的大局观。不愧是资深记者的作品,不愧是赢得了普利策奖的作品,更不愧是触发了美国政府对季节性采摘工人境况进行调查,进而对之加以改善的力作。这才是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

  《愤怒的葡萄》读后感(五):杂谈《愤怒的葡萄》

  斯坦贝克用双章顺叙、单章补叙的写作手法把整个故事串联的既自然顺畅又缜密丰实。在美国底层农民失去土地的大背景下,他用纪实的眼睛带领读者跋涉在数万流民在美国公路上的艰辛存亡史。他的笔触是朴实的,但其中又交织着怜悯、无奈、慈悲和无法克制的愤懑。斯坦贝克的文字就像美国东部的风沙和美国西部的暴雨,是粗糙又真实的,是倾泻而出又浑然天成的。 在书中,乔德一家从东部向西、向北、再向南,他们因贫穷而经历着无数生存的挑战。他们会在逐渐滋长的怒火将要喷薄而出时选择为了希望和光明放手一搏,但更多时候他们在隐忍,在为了食物和活着妥协和将就。他们总想着将来就会有房子住,可最后还是在无边的公路上四处为家。

  他们一家因流浪而散了,这是母亲最不愿看到的,也是以大地为血脉的人们最不能接受的。在土地被掠夺的那一刻,在拖拉机开到家门口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无数穷苦农民的悲剧生涯。想要存活,就只能把在心中根深蒂固的“我们”抹去,让精神上只有“我”的存在。但是,当饥饿和压榨发酵成愤怒时,就算丢失性命,他们还是会联起手来,深觉“自己的大灵魂的一部分”。他们一直在前进,就算会后退,但也不会是后退一整步。他们在痛苦和迂回中,从未舍弃深埋在骨子里的热忱、深情与良善。

  穷人总是会互相帮忙的。这是小说最感人至深的部分。极度虚弱的女儿还是用乳汁救了一个将死的穷人,以这一幕收尾,不得不使人暂时忘记愤怒,只让感动留驻心间。在相差无几的潦倒处境下,穷人们面对同类人时所展现的是一颗悲悯和体贴的心。同是流浪,他们无处可依、无人可傍,他们都是弱者,但讽刺的是,只有弱者才会帮助弱者。

  另外,母亲是一大家子的主心骨。母亲身上有一股坚韧与安稳的力量,这使我想起了《喧哗与骚动》中的黑人女佣迪尔西。以母亲为代表的几个女性角色的出现,不仅中和了书中因大量的对男性的描写而使人产生的粗糙、浑浊与简拙之感受,而且还给整个故事带来了不少灵动与温稳之气韵。母亲不只是一个女人,更是维继一家人希望的守望者。她身上的慈悲与忍耐,饱含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希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