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春秋》影评100字
《孔子春秋》是一部由张黎 / 刘淼淼执导,朱刚日尧 / 宋佳 / 斌子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孔子春秋》影评(一):《孔子》信言不美,《孔子春秋》美言不信
91版的《孔子》信言不美,张黎的《孔子春秋》美言不信。
《孔子》确实粗朴,情节甚至沉闷,但却有历史的章法,几乎不曾拔高、美颜、歌德、抒情,只是如实招来,偶尔有几分白话文的通俗罢了。
《孔子春秋》却是魏晋风度、庄子笔法,大开大合,把季札做了孔丘的启蒙导师,把子产做了孔丘的内心叫醒者。
所谓孔丘少从季札而得启蒙,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罢了。
37岁那年,孔丘跟随鲁昭公在齐国流亡已经两年,齐大夫欲加谋害,他只好由齐返鲁。这时,偏偏孔丘的偶像吴公子季札访问齐国,季札儿子死了,孔子看了葬礼。
南季北孔,历史没有留下交流的资料。
历史本身与生活一样,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没有幻想。
孔子的一生,基本上没有如意的事情:未见过父亲、母亲早死、身份是私生子、穷困、仕途不顺、见了老子却鸡同鸭讲、堕三都失败、推行周礼处处碰壁、冉求从政后变心、子路从政后身死、颜回不从政却早死……
《孔子春秋》影评(二):张黎的才华会被禁完吗?
了解孔子生平的入门级剧集,从19集开始渐入佳境,此前稍显无趣。剧集配乐违合,是减分项,老妆较差,下雪的场景很假,而且破滥用;尤为重要的是,少正卯形象太扁平化,有被丑化的嫌疑,历史上的少正卯是有才学有声望之人,而本片却将其矮化成一个自私自利的宵小之辈。
与市面上光怪陆离的国产剧相比,《孔子春秋》无疑是一部精品之作。这部戏的摄影、表演、布景、道具、服饰都极尽精雅,看得出是花了一番苦心的。编导在叙事设计方面也别出心裁,以孔门弟子对先师的追忆为视角,以孔丘从小到大的经历为主线,两个时空之间来回跳跃,形成文本内部的对话性,使得整部戏张弛有度,并且荡气回肠。 然而,对于古装剧大宗师张黎而言,这部戏的水准远远不够格。
从结果上看,黎叔已经尽心尽力了,《孔子春秋》延续了他精雕细琢、鬼斧神工的镜头风格,不要说与电视剧相比,即便是与电影相比,《孔子春秋》的视听语言都堪称是先锋的。事实上,若不是有黎叔惊才绝艳的镜头语言,我或许根本没有耐心把这部片子完整地看下来。
《孔子春秋》影评(三):择善而固执
剧集讲述了孔子从生到死、由凡而圣的历程,从19集开始渐入佳境,此前主要交代历史背景和孔子家世,稍乏味,自子产去世、孔子醒觉开始渐入佳境,因为那也正是孔子三十而立的重要阶段,他开始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凡事敏而好学,人人皆可为师,而且无论世人如何非议、排挤、讽刺,他依然择善而固执,不改初衷。
他一生心系苍生,投身大道,恢复礼乐,碰了多少壁,吃了多少苦而依然安贫乐道,让人钦佩。他超卓的精神让俗世对他的一切咒骂揶揄都显得不足挂齿,因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他晚年的悲苦让人心痛,夫子归鲁、获麟绝笔部分让人潸然泪下,感佩他的伟大,心疼他的凄苦,概叹他的生不逢时。
然而,怎样才生而逢时呢?两千余年,王朝更迭,儒学几经兴废,他都首当其冲,“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诚哉此言!
但是作为剧集,本片配乐违合,是减分项,老妆较差,下雪的场景很假,而且被滥用;尤为重要的是,少正卯形象太扁平化,有被丑化的嫌疑,历史上的少正卯是有才学有声望之人,而本片却将其矮化成一个自私自利的宵小之辈,当然可能是为了剧情需要,但在少正卯作为历史角色,又被编剧涂成了小丑。
《孔子春秋》影评(四):孔子留下的精神
孔子出身于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徵在生下孔子。孔子的伟大思想与母亲有很大关系。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时间里,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其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现在看来,孔子的性格确实偏激执拗,但也能理解当时他为恢复周礼,禁止酷刑,实现人类的小康社会、大同世界的伟大中国梦所做的努力。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直到晚年返回鲁国,可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进行文《春秋》的整理工作。 从《孔子春秋》中感受到,我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孔子春秋》影评(五):夫子和他的(两个)门徒——记《孔子春秋》
拖拖拉拉小半年,终于看完了这部剧。
镜头常常有点儿疯癫,有种惨淡中故作洒脱的魏晋气。徘徊而凌乱,求索而无果。扶剑昂首问苍天,不整乾坤心不甘。
前面杜撰很多,当然也是因为关于孔子早年的具体事件记载太少。剧中的孔母颜徵在是个天生反骨的奴隶,却能有贵族气,当然不合事实,也不合逻辑,可极讨喜。尤其看到孔子少年时想做季氏家奴,将颜氏气得揍了他一顿的地方觉得十分心动。这真是个好母亲啊,而且是个又美丽又优雅的女人。
孔夫子当然也是越老越可爱的,大概也是因为杜撰越来越少吧。夫子真是个极美好的倔强人儿,又爱说大实话,还是个最好的老师。有谁会不愿做他的学生呢。他的魅力吸引了那么多能人投他门下,而他的高足们,也因沾染了他的纯气而可爱无比。
子贡是我的男神啊,子路是我的心头好。
在结尾处,夫子评说众弟子,说子贡可为良相,但作为儒生失之太聪明。我懂他的意思,并且常常想,在孔子周游列国、不断碰壁的过程中,子贡一定最痛苦。子贡聪明,子贡富有,子贡永远都能拿出解决困境的办法。可是子贡在老师面前,却总是被拒绝,总是被说“赐啊你不懂我”。夫子要原则,要正直,从不在意自己的福祸。可子贡偏偏是个放不下的,他在意他的老师,在意他的同门,也在意自己,希望大家能有好的生活,能够建功立业。夫子不赞同他的聪明,害怕聪明的子贡终会在趋利避害的权变中迷失。到迷失的时候,他的事功,又是为了什么而立呢。夫子常说子贡不懂他,但我想子贡是懂的,他只是不能赞同,又爱戴夫子不忍反驳而已。长袖善舞的子贡啊,面对固执的老师,也只能无可奈何。说起来还不是因为太在意吗。我不能得知最后子贡心里有没有被聪明所困,我只是看到,这个享受了半生荣华、有油滑气的商人啊,一旦追随孔子,就与他同甘共苦,不离不弃,不移不易。还说什么呢。
侠士子路。我读论语时就爱极了他,剧中子路着墨不多,有些可惜了。子路的野气,子路的真诚,子路的义气,甚至子路的一点儿虚荣心,都太可爱,是会让人咧嘴一笑的那种可爱。夫子认为子路没有被彻底地教化,但我想他心里也一定是爱子路的。说子路没有被教化,也应该并不是说他野蛮,而主要说他像孩子一样淳朴。只可惜,乱世之中,任性而为,到底不得善终。子路惨死,死得英雄,大概也算不负了他自己的心吧。最后夫子评说弟子时,子路的鬼魂也在场,还是老样子。他憨直热情地笑着,大声问道“先生那我呢”,一副求表扬的样子。看到这里我瞬间就泪奔了啊。
跨年记。
愿我来年自己奋力。
《孔子春秋》影评(六):前10集观影感受(涉及部分剧透)
纯安利无剧透部分:
张志坚微博上简介的第一个就是“《孔子春秋》饰季孙意如”,无论是因为这是张老师非常喜欢的一个角色,还是用张老师自己的方式在宣传这部不能播出的片子,都有理由相信这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作品,非常感谢上传资源的大佬!
以前一直不轻易给五星好评,但是豆瓣五星是力荐,并不是作品完美程度,虽然这部剧算不得完美,但值得力荐。
看到部分低评(在为数不多的评论里面已经比较显眼了),主要就是对朱刚日尧/孔子形象的不满。但说实话张黎自己也说一个角色的塑造不光光靠演员,其他因素多了去了,综合来讲我对这个角色还是挺满意的,虽然有些片段也会对“孔子”形象稍稍不满,但完全不影响整体的感受,况且片头也说得清楚“不能将孔子形象完全展示”,所以姥爷们要揪着不放就太膈应自己了。
又或许因为没能播,网上资源也非常少,所以七年后能看到的讨论也很少,避免了一大波视频剪辑出的剧透(我实在太爱张志坚的剪辑了,导致很多剧都被剧透光(。))能有幸看到这样一部道具精良、人物丰满、戏剧精彩、叙述独特的电视剧还不因剧透能完整地自己体味一番,太难得了。真心实意推荐给大家,下面评论涉及部分剧透(至少前十集),希望还能见到他播出的一天。
------------有些许剧透的安利分割线--------------
季孙大人·张志坚
眼神、吐息皆有节奏,言语顿挫、扬抑俱撩我心,举手投足都成风景。
看他和谁都有cp感,都是自己代入感太强!
但是这个角色独拎出来是站不住脚的(所以要写他的同人真是哭唧唧),作为配角加上大佬张的演绎才够津津有味。不过张志坚这类角色是不是太多了,我很担心黎叔一找他搭档就又是这种角色(其实吃得也很开心),会更希望能有更多类型的角色出现!达成大佬张张千面表情成就满足舔屏欲望!(看到的最新一集抱鸡、拎起矮砸对视实在太太太太!请给我也来一份!)
捉鸡那段演绎和剪辑超赞,表面不动声色内心其实炸了!从《人间》里杨立仁教枪那段备受好评开始,黎叔/淼淼这种表达方式真是越来越多了,但还是百看不厌。
阳虎·党浩予
开始觉得这个人台词不行,语气故意拿捏加上没有字幕老听不清他说什么。直到他和小姜(毛俊杰)的对手戏,慢慢把这个人物(这两个人物)铺展开。要得到小姜,要成就自己,兄弟们不是障碍时也乐于帮助他们,成为障碍时可以不择手段(角色自己并不认为是贬义)除去。最精彩的在他让小姜做选择,“你只要说你想嫁给我,我们就一起走”,但小姜拒绝了。这部分我评论不了,观众们自己去看第十集体味吧。这个角色真是让人看得过瘾,却又让我真正开始觉得不了解“男性”。懂了这一类人我觉得我自己的角色创作就能上一个台阶了。
鲁襄公·倪大红
倪大红的演技不必说了,鲁襄公这个角色让倪大红来演肯定不是一个平庸的君主,这很符合黎叔对剧本的偏好。想说的其实是影视效果(编剧、演员、导演,集大成的意思)在这个角色上的处理,朝会戴耳塞装聋子,啥也都知道但啥也做不了,只能做个欠钱的大爷、朝会上的小丑。知道其实三桓欠他钱时高兴得像个孩子在地上耍赖,不过转眼被提醒也就能皮一下,摔趴在没钱修缮的大殿上。而且也没打算把他刻画成能翻盘的大佬,历史也没能翻盘,他就是一个啥都知道,有无奈的处境和自身的局限的一个人物。
非常喜欢鲁国宫廷戏,又欢快又危机四伏,把鲁公各卿大夫之间的勾心斗角融进一场场荒诞,这味道捣腾心啊。非主角派之间的斗争,你永远不知道结果是什么。
孔丘·朱刚日尧
孔丘一脸坚毅向前走的画面会让我想起《大明王朝1566》里的海瑞。黎叔的男主角似乎都多少在追求大道之行。目前看来虽然还是海瑞触动我更多些,其中的因素太多,算不上归咎于演员一人。这类角色作为主角其实更多是展现黎叔/创作者的历史哲学观,在剧情上很难长期出彩,尤其是孔子这样的主角,先天在每个观众心中已有预设,还在众多配角各个戏份足立体丰富中突破就更加困难,但是作为主角要支撑起整个剧的主题,与配角共同构造世界架构、叙述跌宕剧情,这点来看这个主角是优秀的。目前剧情里,他和亓官击中了我。这样的角色不会让你想嫁,但他们之间的故事和感情就像是春天的花要绽放一样自然和注定。
------------剧透结束的分割线--------------
每天5集的速度慢慢看,也能仔细整理一下阶段性的感受,可能还会更新,也只是尽自己的可能让更多人看到这部剧。嘻嘻
《孔子春秋》影评(七):《孔子春秋》日版DVD即将发行!
《孔子春秋》再不能在内地电视台播出,日版DVD就要出版了。
发行消息:
DVD1 全盘10张碟今年(2015年) 7月2日发行;
DVD2 全盘9张碟 今年8月4日发行。
参看亚马逊日本和HMV日本。
=====================
孔子春秋 日版DVD 预购网址
亚马逊日本
DVD1:
DVD2:
~~~~~~~~~~~~~~~
HMV日本
DVD1:
DVD2:
《孔子春秋》影评(八):《孔子春秋》人物群像
找了好久,终于看到。剧名与剧情相符,这是孔子的个人春秋,非正史,有些传奇。开篇前十集最好,有诗意。印象深刻的人物有叔梁纥与颜徵在,季孙如意,鲁襄公,季札,阳虎与少正卯,子贡子路冉有伯牛。
一 叔梁纥与颜徵在
叔梁纥是鲁国的大将军,颜徵在是被楚使买来的宋国酿酒女奴,两个人在齐楚盟约的大殿相遇。叔梁纥快七十岁了,颜徵在此时还不到二十岁。勇敢的女奴救了被人追杀的将军,两个人在尼丘山获得了短暂的安宁。一道诏令,将军归朝,怀孕的女奴开始了漫长的等待与一生的隐忍。将军战死的消息和女奴获得平民身份的文书一同到达。从奴隶到平民,将军用鲜血换来了颜徵在和儿子的身份。酒肆的女子也知道,士农工商里的士排在第一阶层,那是将军的血脉应有的身份。于是,谦卑的给吴国的贤人季札沽酒,希望孔丘能获得做一个士应有的学问。母亲的心血没有白费,季札传授毕生学问与孔丘,并为之加士才可有的冠礼。战死沙场将军大概不会想到,两千年过去了,人们依然津津乐道于他和那个当垆卖酒女子的故事,不是因为他们超越年龄的结合,不是因为他们身份悬殊的相遇,而是因为他们是一位先知的双亲。
二、孔子,阳虎,少正卯
儿时的伙伴成了日后的政敌,谁也没想到。孔子因为贤人的加冠,孝顺的名声,将军的后代,出众的学问和认真的办事态度,逐渐为鲁国司空。阳虎自小就想出人投地,不甘于做平民的他,把自己卖给了季孙家当家奴,从平民到奴隶,阳虎想用家奴的身份翻身当主人,季孙家的家臣阳虎凭借出众的能力和曲意逢迎的谄媚,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少正卯是精神分裂的阴谋家,是三个人中最没有情义的。或许和他的童年有关吧,母亲做着最让他难堪的事情,但是没有办法,贫穷使他没办法抬起头堂堂正正做人。为了获得向上爬的机会,他竟然答应和怀孕的小姜结婚,即使小姜肚子里的孩子是阳虎的,他不在乎,他只想爬上高位,改变命运。贫穷的童年和耻辱的婚姻让他走向了极端。他狼子野心,挑拨离间,上窜小跳,试图支配鲁国的命运。他一会儿是鲁国的大司空,一会儿阳虎称兄道弟,一会儿为孟孙出谋划策,他从来就没闲着。他看起来很焦虑,他不能停下来,他随着准备着杀人,杀孔子,杀阳虎。比起少正卯,似乎阳虎有情有义多了,他和小姜的爱恨一生都在纠缠,至死方休。把心爱的女人嫁人自己的朋友,只是为了不耽误前途,可是等到他真正活明白时,为时已晚。明明小时候都一样,为什么长大了孔子就是名门之后,贤名远播,他们俩人不服气,这种不服气就生出了嫉妒。人就是这样,不愿意看到曾经和自己一样的人过得比自己好,尤其是自己的朋友。嫉妒让人面目全非。
三、鲁三桓
鲁国历史上权倾一时的三桓,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把持朝政数年。倪大红扮演的鲁昭公,在三桓面前唯唯诺诺。一方诸侯,被三桓逼迫的只能逃到齐国,客死齐国,可见三桓势力之大。出逃前,朝堂之事,季孙氏说了算,鲁昭公要么装聋作哑,要么随声附和。一个君王,竟然欠债于臣子,斗鸡于庙堂,君不像君,臣不像臣。无怪乎孔大夫要正礼仪。季孙氏三代摄政,每一代在将死之时,都说要重用孔丘,鲁国方能大治,可是每一代都没能重用。他们都知道孔丘是贤人,孔门都是治国能臣,鲁国的摄政们都知道,但是他们私心太重,不愿意将自己的城池土地甲兵交于国家,所以即使贤人能人能使鲁国富强,但是只要涉及到自身利益,绝不让步。宁愿鲁国为强敌所灭,也绝不重用政敌重整庙堂。时也,命也。
四 、子贡子路冉有
孔子真的是有教无类。弟子三千,有富家子弟,王公贵族,平民子弟,竟也有犯罪之人。子贡富有而仁爱,是个谦谦君子。是孔门最富有的学生,也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子贡承教于孔子之前是个商人,放着好好的钱不赚,非要跟着孔子学大道,也曾为了鲁国出使齐国,是个天生的外交家。于子贡而言,物质的丰富不如精神的广阔,于是他能数年跟随孔子周游,在孔子死后,为他整理言论。子路以前是武夫,后来是有学问的将军,很鲁莽,也很可爱,经常怼孔子,但是孔大夫竟然也能心平气和。如果子路没有惨死卫国,回到鲁国,该是什么样的大将军。冉有是季孙家的家老,做事稳重,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放着好好的大管家不做,跟着孔老夫子风餐露宿,周游各国,学什么大道。大道又是什么呢?
五、 季札与老子
季札先生是和老子一样的人,勘破世间事,遨游天地间。当一个醉酒于街市的游士又有什么不好呢。居于庙堂之高,对于季札先生来说,是一种精神的囚禁。未到鲁国前,季札曾经是吴王的人选,六艺自然是精通的,一生能得到这样一位老师的教授,孔子何其幸哉。季札先生的学问和老子的学问相类似,都是追求自我的放逐,不慕名利,降低欲望,远离庙堂的高洁之士。可是两位先生的学生孔丘却是一生都在致力于追求大道,实践大道的人。不是孔丘爱名利,而是因为他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不想独善其身,而是要兼济天下。
六、伯牛
伯牛的出场富有哲学气息。他不学打仗的学问,做官的学问,耕田的学问,他要学的是吃饭睡觉的学问。人生在世,无非就是吃饭睡觉而已,连孔子都说,伯牛是他的老师。可见伯牛真的是悟到了活着的意义。伯牛与其他弟子不同,他像一个单纯的追随者,又像一个丰富的哲人。是剧中我最喜欢的孔门弟子,最简单,最快乐。
《孔子春秋》影评(九):剧评
5月份经网友的推荐开始观览此片,两个月来忙里偷闲,于今天上午终于一集不落地看完了。 然而,与之前大部分人的交口称赞相反,我为这部电视剧感到遗憾。 与市面上光怪陆离的国产剧相比,《孔子春秋》无疑是一部精品之作。这部戏的摄影、表演、布景、道具、服饰都极尽精雅,看得出是花了一番苦心的。编导在叙事设计方面也别出心裁,以孔门弟子对先师的追忆为视角,以孔丘从小到大的经历为主线,两个时空之间来回跳跃,形成文本内部的对话性,使得整部戏张弛有度,并且荡气回肠。 然而,对于古装剧大宗师张黎而言,这部戏的水准远远不够格。 孔子是流芳千古闻名东亚的“大贤至圣文宣王”,张黎则是古装剧乃至国产剧导演第一人,这两人在穿越千年面目相对的那一刻,本应激荡而出惊心动魄的烈火霹雳,光耀四野、响彻九天。不幸的是,《孔子春秋》充其量只算是一撮精致的二踢脚,滋呲哔啦地响了一阵儿,仅此而已。 张黎曾坦言,他在接手《孔子春秋》时,倍感压力。我们可以理解他的感受。孔子这个题材,拍得好的话,那可以追根溯源探寻神州华夏两千五百年道统的精神渊薮;拍得出了岔子,那导演就得背负上数典忘宗有辱先哲的“汉奸”骂名。更何况,无论拍的好不好,《孔子春秋》一出世,就势必要承受无穷的争议和口水——显然,这一切都与张黎的低调作风背道而驰。 从结果上看,黎叔已经尽心尽力了,《孔子春秋》延续了他精雕细琢、鬼斧神工的镜头风格,不要说与电视剧相比,即便是与电影相比,《孔子春秋》的视听语言都堪称是先锋的。事实上,若不是有黎叔惊才绝艳的镜头语言,我或许根本没有耐心把这部片子完整地看下来。 原因有二,一曰演员,二曰剧本。 先说演员。《孔子春秋》配备了极其强大的卡司,比如王学圻与小宋佳,比如孙淳,比如刘鉴,比如张志坚,比如倪大红,连出场没几集的老子,都是请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的院长来客串的。阵容不可谓不强大。 但是,本剧的男一号,男主角,也就是孔子的扮演者,朱刚日尧先生…… ……我真不知该说他什么好 这么说吧,在我有限的观影史中,朱刚日尧先生的演技就算不是最差的,至少也是倒数前十。诚然,他的眉目与孔夫子的画像不无肖似之处,可这憋屈的演技与气质,去演孔鲤都够呛,怎么敢挑大梁演孔圣人啊! 当然,我们可以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孔圣人也是人,说不定还是个貌不惊人的人。夫子自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再加上周游列国累累若丧家之犬,所以一副工农子弟兵的形象也不无可能。但朱君的演技也太让人捉急了些,在长达三十八集的表演中,他的表情不超过三种(微笑、咆哮、痛哭),别说是跟王绘春、周润发这些老前辈比较,即便是作为电影学院期末作业小品表演,这种水平也是不合格的。不知道向来以对表演要求严苛著称的张黎导演,在面对这个怎么都调教不出来的男主演时,是抱着怎样一种心情…… 朱刚日尧是白族人,在出演《孔子春秋》男一号之前,只演过一部电视剧的配角。据制片人说,为了避免给观众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才在孔子一角的选择上大胆启用新人。但毫不客气地说,这一选角失败得一塌糊涂,若不是后期请赵立新老师进行配音,这个孔子根本没法看。 同样是青年演员,周一围的子贡,袁文康的少正卯,都很精彩。尤值得称道的是周一围对子贡的诠释,恂恂儒雅、温润如玉,又带点儿商贾的油滑气,让人压根认不出他在《绣春刀》里还演过流氓气十足的丁修。 事实上,在《孔子春秋》这部戏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刘鉴老师饰演的齐景公。编剧把齐景公塑造成了一个昏聩好色之君,形象十分单薄,但一经刘鉴老师的表演,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大家可以细细品味一下齐景公与晏婴、孔丘的几场对手戏,在一般情况下,齐景公的双眼都是半阖半张之间,头微微昂起,双手笼着袖子,佝偻着身子,说话略带些漫不经心,底子里却透着股君王的傲慢与威严。而气急败坏的时候,齐景公须发飘动,挥袖顿足,甚至声线在因急躁而尖促的同时,还掺杂了灰败喑哑! 要知道,齐景公一角原本是敲定让黄品沅(《人间正道是沧桑》里的范班长,后来在《孔子春秋》里演晏婴)来演的,结果后来晏婴的演员因故离职,才让黄品沅顶晏婴,刘鉴老师顶齐景公。临危受命,还能奉献出教科书般的表演,不禁让人叹为观止。 演员说完了,再说剧本。我认为,《孔子春秋》一剧未能臻至化境,完全要归咎于剧本的缺陷。 一言以蔽之,《孔》剧剧本的缺点在于:浮光掠影、走马观花。 《孔子春秋》的编剧是张挺,他最近的一部作品更有名气,那就是…… 《道士下山》…… 《孔》与《道》在剧本结构上有惊人相似的缺点,那就是情节碎片化、断裂化,每一个故事都是片段性地呈现出来,零零碎碎,前后根本衔接不起来。 平心而论,编剧的态度还算认真,起码用心研究过相关史料,对孔子、老子、端木赐、南子、三桓等历史人物都有独到的理解。剧本也创作得很工整,每一集的内容比较紧凑,不像大多数注水剧那样不讲良心。但无论如何,剧本也仅限于“工整”而已,基本上就是把历史情节磕磕绊绊地复述出来,一板一眼、呆板生硬,没有丝毫的灵气。要不是有黎叔的摄影撑着场子,完全就流于俗套了。 是编剧想象力匮乏,不会开脑洞吗?显然不是。编剧的脑洞开得蛮大的,比叔梁纥、颜徵在跨越生死阶级的凄美恋情;比如孔丘、阳虎、少正卯义结金兰,三人还为一个“小姜”争风吃醋;比如少正卯做接盘侠喜当爹…… 所以,不是编剧不会开脑洞,而是脑洞开得太烂俗。市面上言情戏那一套牛黄狗宝屎尿棍,一股脑儿全给用上了。到了该开脑洞的地方,比方说”受教老聃“”诛少正卯””子见南子“”受困陈蔡“”编删诗书“,却又老老实实地平铺直述起来。 可以看出,编剧是用力而没用心,许多戏剧冲突塑造得幼稚而又拙劣。前一幕三桓或者少正卯想出一条奸计,下一幕转眼就被孔门弟子三下五除二化解了。刚有人对儒家学说提出质疑,孔子三言两语就嘴炮得对方哑口无言了。在情节和逻辑上,根本不具有信服力,更不具有戏剧张力。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剧本刻意营造出一系列的戏剧高潮,愣是搞出了种种迷之感动,莫名其妙地自我煽情起来。比如说颜回之死,颜回这位最能继承孔子衣钵的高徒,在之前数十集中几乎一点戏份都没有,结果一出场不久就死了。紧接着就是哀乐大作,朱刚日尧一把鼻涕一把泪大喊回啊回啊,搞得很催人泪(niao)下的样子,折腾了足足大半集。整部剧活脱脱像是为了表现孔子的伟大而刻意编排的独角戏,显得孔子因“必须伟大”而伟大,让观众因“必须感动”而感动。 诚然,这部剧确实把孔子从”神“还原成了”人“,可惜这个”人“是个”完人“,他唯一的缺点,也只是”固执“”严格“而已。孔子历史形象中的很多缺点,包括”礼教“等儒家学说中的糟粕,全都给隐去了。这实际上不过是伟人传记式电视剧的另一种拍法,只是披上了古装这层外衣而已。 不知道是否是因为江苏广电、湖南广电联手参与此剧制作的关系,才让这部剧显得那么伟光正。 同样是因为剧本呆板生硬的缘故,剧中的人物,也显得单薄片面,甚至变得脸谱化、漫画化。 比如说阳虎、公山不狃、仲梁怀这三个人,还有鲁国三桓这三兄弟,完全成了功能性的角色,不是阴险狡诈,就是野心勃勃,跟革命戏里的黄世仁差不多,坏得一点特点都没有,还阴阳怪气的,换谁吹胡子瞪眼都能演,浪费了那么多优秀的演员。 再比如说李耳、季札、子产这些当世俊杰,每个人昙花一现,装一装13,接着就下场了……让我瞠目结舌,不知所对。 再比如说孔门弟子,除了花大篇幅展现的子贡还有些神采外,子路、子夏、冉有、伯牛,甚至是伯鱼、颜回、曾子,给人的印象还不如《史记》《论语》中的只言片语来得形象鲜明。 这还是当年呈现出慈禧、李鸿章、袁世凯;嘉靖、严嵩、赵贞吉;杨立仁、楚材、董建昌这些立体多面、血肉丰实的形象的张黎作品嘛? 所以说,这是一部立意很高,格局不大的作品,一部因主角、剧本二宗罪而沦为平庸的神作。 另:很多人物的离场台词太出戏了。 比如季孙氏临死前的台词是:”鲁国若没有我,不知早已有几人称霸、几人称王?“(曹操) 子路临死前的台词是:”人生五十年,如梦亦如幻,有生斯有死,壮士何所憾?“(织田信长《敦盛》) 孔子临死前的台词是:”我的《春秋》《诗》编纂已成,无论天地震怒,还是山崩地裂,都不能把它化为无形!“(……奥维德《变形记》序言)
《孔子春秋》影评(十):一部因二宗罪而沦为平庸的神作
5月份经网友的推荐开始观览此片,两个月来忙里偷闲,于今天上午终于一集不落地看完了。
然而,与之前大部分人的交口称赞相反,我为这部电视剧感到遗憾。
与市面上光怪陆离的国产剧相比,《孔子春秋》无疑是一部精品之作。这部戏的摄影、表演、布景、道具、服饰都极尽精雅,看得出是花了一番苦心的。编导在叙事设计方面也别出心裁,以孔门弟子对先师的追忆为视角,以孔丘从小到大的经历为主线,两个时空之间来回跳跃,形成文本内部的对话性,使得整部戏张弛有度,并且荡气回肠。
然而,对于古装剧大宗师张黎而言,这部戏的水准远远不够格。
孔子是流芳千古闻名东亚的“大贤至圣文宣王”,张黎则是古装剧乃至国产剧导演第一人,这两人在穿越千年面目相对的那一刻,本应激荡而出惊心动魄的烈火霹雳,光耀四野、响彻九天。不幸的是,《孔子春秋》充其量只算是一撮精致的二踢脚,滋呲哔啦地响了一阵儿,仅此而已。
张黎曾坦言,他在接手《孔子春秋》时,倍感压力。我们可以理解他的感受。孔子这个题材,拍得好的话,那可以追根溯源探寻神州华夏两千五百年道统的精神渊薮;拍得出了岔子,那导演就得背负上数典忘宗有辱先哲的“汉奸”骂名。更何况,无论拍的好不好,《孔子春秋》一出世,就势必要承受无穷的争议和口水——显然,这一切都与张黎的低调作风背道而驰。
从结果上看,黎叔已经尽心尽力了,《孔子春秋》延续了他精雕细琢、鬼斧神工的镜头风格,不要说与电视剧相比,即便是与电影相比,《孔子春秋》的视听语言都堪称是先锋的。事实上,若不是有黎叔惊才绝艳的镜头语言,我或许根本没有耐心把这部片子完整地看下来。
原因有二,一曰演员,二曰剧本。
先说演员。《孔子春秋》配备了极其强大的卡司,比如王学圻与小宋佳,比如孙淳,比如刘鉴,比如张志坚,比如倪大红,连出场没几集的老子,都是请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的院长来客串的。阵容不可谓不强大。
但是,本剧的男一号,男主角,也就是孔子的扮演者,朱刚日尧先生……
……我真不知该说他什么好
这么说吧,在我有限的观影史中,朱刚日尧先生的演技就算不是最差的,至少也是倒数前十。诚然,他的眉目与孔夫子的画像不无肖似之处,可这憋屈的演技与气质,去演孔鲤都够呛,怎么敢挑大梁演孔圣人啊!
当然,我们可以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孔圣人也是人,说不定还是个貌不惊人的人。夫子自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再加上周游列国累累若丧家之犬,所以一副工农子弟兵的形象也不无可能。但朱君的演技也太让人捉急了些,在长达三十八集的表演中,他的表情不超过三种(微笑、咆哮、痛哭),别说是跟王绘春、周润发这些老前辈比较,即便是作为电影学院期末作业小品表演,这种水平也是不合格的。不知道向来以对表演要求严苛著称的张黎导演,在面对这个怎么都调教不出来的男主演时,是抱着怎样一种心情……
朱刚日尧是白族人,在出演《孔子春秋》男一号之前,只演过一部电视剧的配角。据制片人说,为了避免给观众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才在孔子一角的选择上大胆启用新人。但毫不客气地说,这一选角失败得一塌糊涂,若不是后期请赵立新老师进行配音,这个孔子根本没法看。
同样是青年演员,周一围的子贡,袁文康的少正卯,都很精彩。尤值得称道的是周一围对子贡的诠释,恂恂儒雅、温润如玉,又带点儿商贾的油滑气,让人压根认不出他在《绣春刀》里还演过流氓气十足的丁修。
事实上,在《孔子春秋》这部戏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刘鉴老师饰演的齐景公。编剧把齐景公塑造成了一个昏聩好色之君,形象十分单薄,但一经刘鉴老师的表演,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大家可以细细品味一下齐景公与晏婴、孔丘的几场对手戏,在一般情况下,齐景公的双眼都是半阖半张之间,头微微昂起,双手笼着袖子,佝偻着身子,说话略带些漫不经心,底子里却透着股君王的傲慢与威严。而气急败坏的时候,齐景公须发飘动,挥袖顿足,甚至声线在因急躁而尖促的同时,还掺杂了灰败喑哑!
要知道,齐景公一角原本是敲定让黄品沅(《人间正道是沧桑》里的范班长,后来在《孔子春秋》里演晏婴)来演的,结果后来晏婴的演员因故离职,才让黄品沅顶晏婴,刘鉴老师顶齐景公。临危受命,还能奉献出教科书般的表演,不禁让人叹为观止。
演员说完了,再说剧本。我认为,《孔子春秋》一剧未能臻至化境,完全要归咎于剧本的缺陷。
一言以蔽之,《孔》剧剧本的缺点在于:浮光掠影、走马观花。
《孔子春秋》的编剧是张挺,他最近的一部作品更有名气,那就是……
《道士下山》……
《孔》与《道》在剧本结构上有惊人相似的缺点,那就是情节碎片化、断裂化,每一个故事都是片段性地呈现出来,零零碎碎,前后根本衔接不起来。
平心而论,编剧的态度还算认真,起码用心研究过相关史料,对孔子、老子、端木赐、南子、三桓等历史人物都有独到的理解。剧本也创作得很工整,每一集的内容比较紧凑,不像大多数注水剧那样不讲良心。但无论如何,剧本也仅限于“工整”而已,基本上就是把历史情节磕磕绊绊地复述出来,一板一眼、呆板生硬,没有丝毫的灵气。要不是有黎叔的摄影撑着场子,完全就流于俗套了。
是编剧想象力匮乏,不会开脑洞吗?显然不是。编剧的脑洞开得蛮大的,比叔梁纥、颜徵在跨越生死阶级的凄美恋情;比如孔丘、阳虎、少正卯义结金兰,三人还为一个“小姜”争风吃醋;比如少正卯做接盘侠喜当爹……
所以,不是编剧不会开脑洞,而是脑洞开得太烂俗。市面上言情戏那一套牛黄狗宝屎尿棍,一股脑儿全给用上了。到了该开脑洞的地方,比方说”受教老聃“”诛少正卯””子见南子“”受困陈蔡“”编删诗书“,却又老老实实地平铺直述起来。
可以看出,编剧是用力而没用心,许多戏剧冲突塑造得幼稚而又拙劣。前一幕三桓或者少正卯想出一条奸计,下一幕转眼就被孔门弟子三下五除二化解了。刚有人对儒家学说提出质疑,孔子三言两语就嘴炮得对方哑口无言了。在情节和逻辑上,根本不具有信服力,更不具有戏剧张力。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剧本刻意营造出一系列的戏剧高潮,愣是搞出了种种迷之感动,莫名其妙地自我煽情起来。比如说颜回之死,颜回这位最能继承孔子衣钵的高徒,在之前数十集中几乎一点戏份都没有,结果一出场不久就死了。紧接着就是哀乐大作,朱刚日尧一把鼻涕一把泪大喊回啊回啊,搞得很催人泪(niao)下的样子,折腾了足足大半集。整部剧活脱脱像是为了表现孔子的伟大而刻意编排的独角戏,显得孔子因“必须伟大”而伟大,让观众因“必须感动”而感动。
诚然,这部剧确实把孔子从”神“还原成了”人“,可惜这个”人“是个”完人“,他唯一的缺点,也只是”固执“”严格“而已。孔子历史形象中的很多缺点,包括”礼教“等儒家学说中的糟粕,全都给隐去了。这实际上不过是伟人传记式电视剧的另一种拍法,只是披上了古装这层外衣而已。
不知道是否是因为江苏广电、湖南广电联手参与此剧制作的关系,才让这部剧显得那么伟光正。
同样是因为剧本呆板生硬的缘故,剧中的人物,也显得单薄片面,甚至变得脸谱化、漫画化。
比如说阳虎、公山不狃、仲梁怀这三个人,还有鲁国三桓这三兄弟,完全成了功能性的角色,不是阴险狡诈,就是野心勃勃,跟革命戏里的黄世仁差不多,坏得一点特点都没有,还阴阳怪气的,换谁吹胡子瞪眼都能演,浪费了那么多优秀的演员。
再比如说李耳、季札、子产这些当世俊杰,每个人昙花一现,装一装13,接着就下场了……让我瞠目结舌,不知所对。
再比如说孔门弟子,除了花大篇幅展现的子贡还有些神采外,子路、子夏、冉有、伯牛,甚至是伯鱼、颜回、曾子,给人的印象还不如《史记》《论语》中的只言片语来得形象鲜明。
这还是当年呈现出慈禧、李鸿章、袁世凯;嘉靖、严嵩、赵贞吉;杨立仁、楚材、董建昌这些立体多面、血肉丰实的形象的张黎作品嘛?
所以说,这是一部立意很高,格局不大的作品,一部因主角、剧本二宗罪而沦为平庸的神作。
另:很多人物的离场台词太出戏了。
比如季孙氏临死前的台词是:”鲁国若没有我,不知早已有几人称霸、几人称王?“(曹操)
子路临死前的台词是:”人生五十年,如梦亦如幻,有生斯有死,壮士何所憾?“(织田信长《敦盛》)
孔子临死前的台词是:”我的《春秋》《诗》编纂已成,无论天地震怒,还是山崩地裂,都不能把它化为无形!“(……奥维德《变形记》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