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卖花女》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卖花女》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27 02:53: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卖花女》的读后感大全

  《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卖花女》是一本由[英]萧伯纳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卖花女》精选点评:

  ●先不论萧伯纳是几流作家,就《卖花女》绝对值五星

  ●凯撒有超越善恶的慈悲,希金斯教授像谢尔顿一样可爱

  ●窈窕淑女 杨老译笔绝伦

  ●后来的埃及艳后,现在只是个张牙舞爪的小女孩,凯撒问她,给她换一个叫马克·安东尼的罗马人来好不好的时候,我疯狂摇头,一点也不好,一万个马克·安东尼也比不上一个凯撒啊。但小女孩雀跃地答好,然后他们作别了。 卖花女看到最后,有一些欲哭无泪。其实是伊莉莎有求于教授,我觉得她「想要的一点温情」,对于教授来说也是很巨大的东西了。要一个人根本给不出的东西,因为要不到而产生很多磨合,对峙,争辩。最后要么接受对方的人格,要么便弃绝这段关系。教授说,伊莉莎,你走了我会想你的。其实必须要有她离开这个因,才可以有你想念她的这个结果,不是吗。 又及,杨宪益先生的译,真是太好。卖花女被改造之前的土话被翻得有声有色,太厉害啦。

  ●#微信阅读#怎么办?凯撒的故事读不下去!但Pygmalion的故事我是可以的;两个故事的男人都呵呵

  ●这个版本的克莉奥佩特拉有点颠覆,未来的埃及艳后现在还是个乖戾的小女孩。卖花女很好看,边读边浮现赫本的脸。杨宪益的译本值得五星收藏,辛辣、诙谐、流畅。

  ●我觉得这本书提出的一个很有意思的思考就是:你,凭什么以你的喜好来改造支配我的人生?支持原作女主头也不回离开的结局,所有改编版的终成眷属都是自嗨。

  ●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的故事简直是安东尼和她故事的前传,细节异常丰富,时常让人疑心该怎么演~用胜利的桂冠掩盖着秃顶的凯撒vs有着又圆又壮像玉石一样莹洁的胳膊的安东尼,女王非常会选。//卖花女节奏有些拖沓,一些翻译的处理很能看出杨先生的理论,比如把英国土音语调vs RP和四声联系在一起。

  ●《卖花女》那章简直讽刺至极了,上流社会如此空虚。

  ●“我卖花,我并不卖我自己。现在你把我变成了一位小 姐,除了卖我自己以外,我倒不能卖别的东西了。要是你把我留在原来的地方多好啊。”

  《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卖花女》读后感(一):凯撒与克莉奥佩特拉

  埃及艳后本不是有着好名声的历史人物,可在萧伯纳的戏剧里,克莉奥佩特拉只是一个卷入权力纠纷的单纯的小女孩。她的一切行为都透漏出无知的可爱,凯撒也与一般的君王不同,他有超脱善恶是非的价值观,萧伯纳还对历史做了一个处理,是凯撒答应把安东尼送给克莉奥佩特拉,于是被安插在埃及艳后身上的恶名变成了简单的爱,再说,我们当然不能用今天的价值观去评判一切历史。

  《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卖花女》读后感(二):卖花女

  说实话我最欣赏的人物不是伊莉莎,而是希金斯教授,书和电影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物的形象已经被固定了下来,电影里的人物形象是编剧、导演和演员心中的。

  之前我很担心这只是一部肤浅的宣扬女权主义的戏剧,但远不是那么简单。

  希金斯教授实实在在是一位献身于自己研究的人,他虽然不讲礼貌但他很坦诚直白,他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自由思想,虽然他不太在意伊莉莎的感受,但他并没有强迫伊莉莎做任何事,当然伊莉莎说的一句话也很有意思“你明知道和你们在一起生活之后,我不能再回到自己以前的生活,你假装不知道”。多么现实的问题,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希金斯教授这样的一句话“我不会把一个卖花女当做一位公爵夫人,在我眼里,公爵夫人倒都是卖花女。”

  至少在我看来,他是很务实的人,没有上流社会的虚假做派,也不会为讨女性的喜欢而改变自己的初衷,而这反而成为不愿离弃他的特点。你看他是在下雨天人群混杂的地方做自己的记录不是嘛,这样科研的精神不令人称赞吗?

  至于伊莉莎嘛,她倒是将女性的本心很好的诠释,她很简单得选择了爱自己的人。

  总体来说,你可以将这出戏剧看成女性的浪漫和男性的理性之间的固有矛盾,这也告诉我们结婚前要好好看看两个人究竟抱持怎样的价值观。

  《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卖花女》读后感(三):“你们两个真是一对活宝,玩着你们的活娃娃”

  标题是戏里息金斯教授的母亲对息金斯和辟克林说的话,而“活娃娃”指的就卖花女伊莉莎。对于息金斯来说,这话说的一点不错,他从未正视过伊莉莎,直到最后一幕,伊莉莎声称要离开息金斯,并用息金斯教给她的知识谋生,他才真正把她当作一个平等的人来看待。他亲手塑造了伊莉莎,把她变成和他一样的人。于是,她开始渴望他的承认。而他却无法转变对伊莉莎的认知,他亲手改变了她,却难以意识到她已经不同。

  我并不赞同译者所说的,息金斯爱上了伊莉莎。他从未将她看作一个平等的个体,她是呼来唤去的仆人,是打赌的对象,是和别斯太太一样的工具人。相反,我觉得伊莉莎可能爱上了息金斯。她渴求他的认同,她因为他的态度而大发脾气,她答应与佛莱第结婚。

  当然,除了译者在序中所提到的阶级原因外,也许息金斯本身的性格是导致悲剧更重要的原因。像《生活大爆炸》中的谢尔顿只在乎物理一样,息金斯认为重要的只有他的语音学。所有人在他眼里只是不得不相处的社交人,或对他有用的工具人。他同时还占据着阶级和性别的优势,于是他对伊莉莎毫不在乎的“取乐”,他完全不能体会伊莉莎的担忧和痛苦,他无法回馈伊莉莎的感情。他高高在上,认为自己只在给予,是伊莉莎的造物主。但谢天谢地,伊莉莎没有压抑自己的感情接受息金斯的安排并对他感恩戴德,萧伯纳也没有用俗套的美满爱情外衣把这种权力关系掩饰掉。

  《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卖花女》读后感(四):萧伯纳那是相当政治正确……一点杂谈

  《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初读之下不甚明了,克莉奥佩特拉出乎意料的是一个任性恶毒的小女孩,而凯撒却同样出乎意料地集仁慈宽厚、勇武有谋和理想主义为一身,竟非常正面。真是如萧伯纳在序幕中借鹰头人神瑞亚之口所说的一样:

你们是想看关于一个淫荡女子的戏吗?是克莉奥佩特拉这个名字把你们引来看戏的吗?你们这些傻子;克莉奥佩特拉这时还是个挨保姆打的小孩子呢。

  不知道几位有着和我一样“淫者见淫”被戳穿的羞耻。我也只能去怪埃及艳后这名号太响亮了,也绝不会承认自己是个傻子。说到“埃及艳后”,不得不提有两部电影都与之相关,即由莎剧所改,据称360度无死角的伊丽莎白·泰勒主演的《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和由萧剧所改,人见人爱的费雯·丽主演的《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顺便提一句,萧伯纳当年也是为了隔空喊话莎翁,所以拉来了安东尼的前任——wuli艳后的前夫凯撒整了这一出),我现在也没分清哪部被国内译制片翻译成《埃及艳后》,估计是前者。但杨宪益先生当年左思右想的,觉得《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这名字太长,又很无奈不能给译成比如“霸王别姬”,结果呢,人家简单粗暴的来了个《埃及艳后》,白费了杨先生“信达而后雅”的琢磨。另外,杨译本在很多通行译本之前出版,译名没能统一想必也是出于对他和时代的尊重。通行译名固然方便,但其实单就这个案例,克莉奥佩特拉与克里奥佩特拉的一字之差,我觉得多出的草字头就是杨宪益先生的少女心啊。

  不过多读两遍就会发现,这部剧里金句频出,凯撒和克莉奥佩特拉这两个香艳的名字后面,这看似男欢女爱剧名后面,是二十个世纪以来并未改变的一些东西,诸如政治、帝国、征伐、侵略、联盟和人心。鹰神一语可谓中的:

原来二十世纪以前的人已经是跟你们一样了,说话、生活都一样,既不比你们坏,也不比你们好;既不比你们聪明,也不比你们糊涂。和我同时代的人建立起来的金字塔到了今天还存在着,而你们辛辛苦苦堆起来的垃圾堆,就是你们叫作帝国的那东西,尽管你们想要使它增高,把你们的死去的儿孙的尸体尽量往上堆,现在已经烟消云散了。

  还真是浪花淘尽英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呢。以古讽今,借罗马帝国暗讽大英帝国征伐的思想也可以说表露无遗。

  我赞同有人认为萧伯纳在凯撒这个人物上表现的是一种理想的“精英政治家”的风范,而其他人,或愚昧,或鲁莽,都在衬托其存在。不过他要烧书这事我怎么看也不够理想。也许文化上的征服莫过于将其清零。

  《卖花女》里的伊莉莎则有鲜明的女性意识,我看电影《窈窕淑女》时单纯可能就被奥黛丽·赫本的美丽夺去了注意力,那时候高中英语课本里专用这部剧的节选学accent等词,但读剧作本身就会深切感到伊莉莎强烈的自尊心。她在街头时远比赫本能表现的要粗野,这很动人。她的“哎呀呀”——无法摆脱又急于摆脱又在摆脱了之后很容易露馅的——也很动人。息金斯夫人的善解人意很动人,她能从女孩伊莉莎的角度想问题,而不偏袒自己的儿子,见多了狗血剧里常见的“恶婆婆”,看到她就觉得难得。伊莉莎第一次听到辟克林称呼她为“小姐”时的惊讶也很动人。

  归根结底,“上等小姐和街头姑娘的分别究竟在于她怎么做,还是在于别人怎么对待她”呢?值得深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