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也有保质期。”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爱回家。
微博/山海张
一。
噗…不小心手一扭,刚掂量好的药丸就被打翻,到处滚落在地上,颤颤巍巍地发出声响。
黄的黑的,大的小的,在出租屋的地板上,闪着异样的光。
我一颗一颗捡起,数好,吞下,不带一丝犹豫。
奶奶叮嘱过了,一定要记得吃药。
新年是在生病中稀里糊涂度过的,繁琐的年中事项促使身心折腾不已,和亲戚们的客套寒暄,也一点点稀释了我的耐心,让我迫不及待赶回一人的空间。
走之前还在赌气:每年都是这样,这家吃饭那家吃饭的,干完你们就去上班了。
一天到晚净说我,走完流程就晾着,有什么意思?
二。
游子归家从来是满心欢喜的,可我也不由得唏嘘,归家后待得久了,其实会容易生出逆反心理。
我的居家生活比较无聊,喜欢在床上躺死尸,看小说看剧看梗…酸了疼了就出门散会儿步,或者吃。
但这一直被家人诟病。
一两天还好,时间久了,矛盾激生。各种怨怼和牢骚,夹杂在几代人的纠缠不清中,分外伤人。
特别又是过年,大人们所谓的正事,层出不穷。
一旦你威胁到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或者碍了他们的眼,可能就莫名其妙成了家里的“罪人”。
洗澡太勤,穿得太少,起床太晚,吃饭太慢,动手又太懒…还有,你对亲戚长辈的礼貌素养哪里去了?
总结:反正,就不是个年轻人该有的样子。
历经无数争吵后,我妥协了。
深知家庭这本经书是吃不透的,而我也愿意相信,圣人所说的距离产生美,确能应验在所有错综复杂的关系里。
还能怎么办,跑路呗。
三。
爸爸问,你晚点走不行吗?又还没开学。
但这挽留的话语就像断了线,一飘就能散的风筝,在我幼稚而狰狞的印堂展现出来后,戛然而止。
那一刻我双手插衣兜,半坐着行李,微微低着头.
眉间褶皱愈加浓郁,仿佛要把这阵子的怒气全都发泄出来一样,话里也颇有一番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气势。
“走了大家都省心。”
“我在家也待烦了,下次再回来看你们。”
其实我没说,下次,这些郁闷和愤懑都将烟消云散,重新被思念填满,我们的关系又会弥合如新。
那时另一段家庭故事又会开始,莺飞草长,这不好吗。
看着我的不耐烦,他转过了头,叫我动作快点,好送我。
四。
奶奶更是舍不得我,但什么都没说,貌似习惯了这样的离别。
她默默拎出一排牛奶,让我挑,叮嘱我多带些吃的。
很快,我在家人面前展现出来的那些执拗又尖锐的触角,又开始无处安放了。
怎么办,张开口,又无所适从。
选择离开并不是任性,我只是希望大家都可以冷静下来,重新调整一下状态。
不希望那些糟糕的情绪,影响我们对彼此爱的表达。
明明是互相关心对方的,可是这张嘴就是不够争气。
我们永远在以口是心非的方式,默默成全彼此的心意,而且由于爱得深沉,便笃定对方一定能懂。
可又别扭得难受。
仔细想想,这种心口不一的气性,或许就是不同辈之间,在巨大代沟下依旧沆瀣一气的点吧,也算挺难得的。
五。
家是人一生的羁绊。
在家里,我们可以永远理所当然地,做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被包容,被理解,被爱。
可是家庭在守护我们的同时,也同样需要我们自己倾注力量去守护,并且讲究方式。
我总是在这条路上给人添堵,然而又低估了很多“随口一说”的力量,怕它们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所以想尽力去弥补。
可每个家庭都有他们成活的道,所有的爱都有自由生长的权利。
而这是需要敬畏的。
共勉。
/ TUI JIAN YUE DU /
你会担心,亲人得癌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