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读后感摘抄

2022-03-12 11:16: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读后感摘抄

  《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是一本由阿城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8,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精选点评:

  ●这样大的一本书,好像是用Word排出来的一样,简直了。能请个设计师吗,得体一点吗?内文搞得跟路边小店快印似的

  ●沒想到讀到的是在這一話題上我的啟蒙課。難忘悲華經,發願的初心。振聾發聵。

  ●可能对佛没有太多研究 更喜洛书河图

  ●犍陀罗佛教文物出土现场原来一直都在12:21

  ●路线可嘉,推断存疑。尤其是18窟那几段。

  ●政教合一,利于统。佛教以前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原来这么高,每个皇帝想过要做转轮佛。

  ●阿城的文字总是让人读来津津有味。

  ●有几点有启发性,涂布纸,画法,宅兹中国的解读等。气韵生动

  ●书中个别观点值得商榷

  ●我就说民科吧,扯天极真的什么都可以拿来充数,连来路不明的私人货都可当作言之凿凿证据

  《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读后感(一):名人的纸浆书

  

谈了70多页都没有切入正题,这就是阿成的风格吧。这时候来了一个龙头缨的实物,和纽约大都会的转轮王相一对比,好像确实有那么一点震撼。但都是给外行看的。

很多人为他辩护,这本书就是他PPT的书籍版,包括文字处理也是这样,图片也不清晰。但事实上他的态度就是这样的轻慢,喜欢长篇累牍的引佛经,而且没有什么想说的观点。

其实更可怕的是,这本书和他上一本《洛书河图》一样,是一本东抄抄西抄抄的拼凑之作。他已经习惯这么一搞书了。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最后引到的慈禧太后,其实没一点关系。

但因为他的东拉西扯是没什么底线的,所以这本书就是一本低水平的大杂烩,你如果有时间就浪费掉吧!

  《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读后感(二):今年要读完阿城先生的书

  阿城的文字很有活力,不时给人以灵光乍现的启发,读来快意。遗憾在《悲华经》实在难解,简直一路问号读到尾,若能解读详尽些就好了。即便如此,还是对佛教的认识丰富许多。不过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沙门,而是那个惨死的崔浩,是“亡国”与“亡天下”的概念。古人所谓华夏与蛮夷之辨,在于执不执行华夏之礼,执行即华夏,不执行,即蛮夷。所以这个礼,并无民族之分,因而鲜卑人建立的大唐是华夏历史光辉的一页而不是屈辱的一页,狭隘的民族主义要不得。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当权者谋国,民保天下。所谓的“天下”,我们这些小民要保的天下,是“礼”。妙极。另,图片精美有质感,健陀罗艺术令我大开眼界,盼有朝一日阿富汗太平了,去看看。又另,书的外表装帧设计舒适,内里排版却难受,望出版商重视阅读体验。总而言之,他的作品已被我列入想读书单。

  《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读后感(三):《昙耀五窟》笔记

  阿富汗的巴尔赫,过去叫蓝氏城,是东西贸易的中继点。它是月氏人定居后的都城,在帕米尔高原俯视了中国,也俯视了欧洲。汉武帝聪明了,他不再笼络月氏夹击匈奴,而和它做起生意。2000年后,德国出了地质学家,叫李希霍芬,他把这个贸易路线起了名字,就叫“丝绸之路”。月氏人的一支后来独大,成了贵霜王朝。二十四史对佛教和帝王的关系一直讳言,因为有儒的传统在。台湾允晨丛刊出过一本《贵霜佛教政治传统与大乘佛教》,作者古正美。书中明确指出权力与佛教的政教合一,国王即转轮王。 中国佛教造像的源头在这里。丘就却在世时,以丰厚的国力在犍陀罗建立大乘佛教,造经造像,派儿女到斯里兰卡。与丘就却同时,中国正值东汉,明帝在位。明帝在洛阳雍门外建白马寺,供养法师居安和用白马载来的《四十二章经》,这是“白马东来”的典故出处。转轮王和佛的关系,见于后贵霜时期的《悲华经》。从《悲华经》文本可以总结出,以犍陀罗为核心的佛教造像有两个系统:1、王族系统。转轮王为最高权力者(交脚弥勒菩萨像即转轮王),以龙头璎为标志,时有戴冠。转轮王的儿子们涵盖了最著名的菩萨,戴冠,披璎珞。2、佛系统。除释迦外,其他佛各有净土,以莲花座为标志。释迦发愿往生不净土,所以下承金刚座,以示坚韧力量。

  《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读后感(四):野路子阿城的奇思妙想

  【藏书阁打卡】我是很喜欢阿城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本从探索文明源头的角度讲造型史,或者从造型的角度去探索文明的源头。讲述态度更纵横,令人疑惑又佩服,他说中国造型文明的肇始是星象系统的配置,至汉代,宇宙观、世界观的造型表达,转换成由气韵生动表达。这是纵向的脉络。之后,横向的佛教系统与之相碰撞,交汇、互借,造型上气韵生动改造了犍陀罗的造型,成为中国式的佛教造型。但是佛教造型部分点到为止,不及《犍陀罗文明史》讲得细。

  《昙曜五窟》里的两尊北齐菩萨像真是惊艳了我,确实是“禁得起长久凝视,忘却所处之境”。同时也“绝妙的东西堪比毒药,不胜久观”。让人想起了广隆寺的弥勒半跏思惟像,是同一个脉络。

  但是!铜版纸印刷让人痛恨,在灯光下阅读好晃眼啊!可能是因为需要印刷大量图片的缘故,其实图片印刷用反光率低的纸一样能印得好,看看读库出的那些书嘛。书价不低,装帧也上进,最后败在关键的阅读体验上。一边读着让人喜欢又一边被晃得刺眼。

  有人说书中观点大胆,自成一家之言,其实很多观点是来自于古老先生,具体说来其实是阿城赞成这些观点并转述而已。

  《昙曜五窟:文明的造型探源》读后感(五):北齊的歡歌

  當大家唸著他是否就此偃旗息鼓時,他卻馬不停蹄轉戰歐洲開拓第二戰場,創作了讓所有作家為之肝膽顫的包括《威尼斯日記》在內的千萬灑灑文字,大傢正起疑他是否在歐洲嗑了藥時,他為了給大家喘息機會,又發冷箭搭伙田壯壯和侯孝賢拍攝了《小城之春》和《刺客聶隱娘》。

  名聲鶴唳後,人所做的一切自然就不是鋌而走險了。

  此時阿城又弓身到歷史長河中,撈魚摸蝦,《洛書河圖》和眼前的這部《曇曜五窟》,洋洋灑灑的劈疆補遺,魚蝦兼具,老且彌堅。

  阿城為何將書起名《曇曜五窟》,我猜想原因多半是因為雲崗石佛立世太久、太有名的緣故,造者曇曜真是名不該沒。

  雲崗這五窟,千瘡百孔地見證了佛教諸徒跋山涉水遠渡中國後苦苦傳播《悲華經》的精神加冕與眾生抱團護法熬油點燈過程。

  書中阿城對佛理傳入與古代列國政憲咬合程度的分析,是灌頂——圖像匯入和輸出並非既定,非按照西方歷史研究方法的股流,而是另闢蹊徑地將自古來頑化的『當然』羽化成了入口即化的『所以』。

  做視覺的,從造型研究始發,理所當然!研究造型時,要從文化源頭著手,天經地義!

  阿城高舉著大疊講義稿子,看現人皆是敵對,看先人全是高手,所以深入深出,解時光曼妙於妳我。

  在他眼里,北齊是文化突起的歷史重鎮,又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美學進化的強效『活性碳』。

  當全書收尾篇章草草定向在武則天的『無字碑』和慈禧的『頤和園』時,我便認定阿城此時心口『不屑』二字至少每個五噸重——漢代以後哪還有什麼狗屁美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